历史记载建文帝的下落
历史趣谈揭秘明朝靖难之役 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朝靖难之役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导语: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
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
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
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
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
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
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
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
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
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
南北朝时,刘宋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有3人神秘消失了,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有人说穿越到了现代
历史上有3人神秘消失了,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有人说穿越到了现代历史上有很多神秘消失的人,为什么说神秘消失呢?是世人并不知晓他的下落和真实的去处。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三个神秘消失的历史人物。
一.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死后便被封为了皇太孙。
朱元璋驾崩之后,明朝朱允炆即位,封号建文帝。
1402年,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因为不满侄子的削藩政策,于是逼宫谋反,直倒皇宫。
当时的建文帝作为皇帝也是有一定的傲骨,不想落到朱棣手中成为俘虏,于是就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宫殿,自己也葬身火海之中。
然而大火燃尽之后,朱棣并未发现建文帝的尸首,到底其是生是死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的消失成为了历史一大疑问,关于他的下落也是各有说法。
一说:建文帝已经死了。
其实建文帝朱允炆确实是和他的皇后自焚在了自己的宫殿之中,并未逃走。
大火被灭之后,两具尸体被烧的根本无法辨认身份,而朱棣又是个善于猜忌的人,怕这是建文帝的掉包计策,于是就四处的派人打探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二说:建文帝剃度为和尚了。
建文帝朱允炆在这个危难的时刻,收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给他遗留的什么盒子,里面有一件袈裟和一个剃度用的剃刀。
意思就是让其装作和尚逃难而去。
朱元璋似乎预见了此事迟早会发生一样。
1、建文帝自从靖难之役之后就逃出了皇宫,而后就装扮成无处落脚的和尚,去世之后就被安葬在了湖北武昌地区。
2、朱棣逼宫后,建文帝就躲到了四川成都的一个偏僻的寺里,没日没夜的对着皇城的方向掩面痛哭,最后郁郁而终。
3、建文帝假装成和尚,然后寻机出海,去往了国外印度尼西亚,一个朱棣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度过了下半生。
三说:建文帝穿越到了现代。
说建文帝穿越到了现代,完全是受到了《穿越时空的恋爱》的影响了吧。
中国拍的第一部穿越剧,是穿越剧的鼻祖了吧。
建文帝在大火焚宫的时候,七星相连,时空隧道打开,一下子就穿越到了2002年。
二.秦朝的术士徐福徐福出身在战国时期,是齐国人,是道家的著名术士。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导语: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爷爷: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明朝的开国天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享年71岁。
奶奶: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氏,1331-1382,享年52岁。
父亲:朱标,即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
嫡母:常氏。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生母:吕氏。
建文元年,被尊为皇太后。
皇后: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马氏
明代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即他祖父时代的洪武十年。
这个年幼的皇孙被描述为早慧、孝顺和正直,据说他的祖父很钟爱他。
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变,他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地下去。
1368年2月,洪武帝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同是寻访建文帝 郑和誉满天下他却默默无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同是寻访建文帝郑和誉满天下他却默默无闻导语: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挥师南下,攻破大明朝都城南京,几天之后即取代建文,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登上了皇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挥师南下,攻破大明朝都城南京,几天之后即取代建文,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后,在南京称帝为明成祖。
然而,建文皇帝朱允炆却在南京失陷之后下落不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有传说称,建文帝在京都失陷、皇宫大火时葬身火海之中。
也有传说认为,建文帝已逃出宫外。
朱棣也一直怀疑朱允炆活在人世,不断派人去寻找建文帝下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派人假称寻访仙人张三丰,寻访建文帝。
更有传说认为,建文帝当年从海上乘船逃走了,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
直到朱棣临死时才罢。
而在陆地上,朱棣也没有放过搜寻的步伐。
派了一个忠心耿耿,而又官职较低的官员,给予他这项耗时许久的任务。
胡濙(1375年-1463年),字源洁,谥忠安,为人忠厚老实,是个宽厚长者。
胡濙生下来是白发,满月后才变黑。
1400年(建文二年),胡濙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1403年(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即位,胡濙升任户科都给事中。
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驾崩,而有人说他逃走了,还有许多旧臣随从。
胡濙自1407年(永乐五年)起连续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
他所到之处,也间或向朱棣报告民间隐情。
母亲去世时,他请求回去守丧,朱棣不许,升他为礼部左侍郎。
1419年(永乐十七年),他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出访。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他回到朝廷,马上赶到宣府去拜见朱棣。
当时朱棣已就寝,听说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悬案之一朱允炆真的是葬身大火之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悬案之一朱允炆真的是葬身大火之中?
导语:明朝朱元璋死后,由其孙子朱允炆即位,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朱允炆在位期间,重用文官,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实行了一些改革,同时也
明朝朱元璋死后,由其孙子朱允炆即位,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朱允炆在位期间,重用文官,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实行了一些改革,同时也危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挥军直逼宫禁,当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经是一片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至今,建文帝的下落仍然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有说朱允炆被葬身于大火之中,因为当朱棣到达京都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而且朱允炆所使用的玉玺也不知所踪。
《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
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朱棣在皇宫中找到的只是朱允炆和其皇后的尸体,早已经无法分别是不是朱允炆本人。
也有人说朱允炆早已经逃亡,朱棣在位期间,曾多次派人到民间暗访,有传言说朱允炆早已削发为僧,于是朱棣就向所有寺庙下令,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一遍。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传言还有很多,有说朱允炆曾经到了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至今为止,云南大理还有人称是建文帝的子孙。
也有学者对此做过研究,不过在最终也没有得出令人满意且信服的答案,由此,建文帝在朱棣攻下南京后是死是活就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
生活常识分享。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
[键入文字]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以前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而不知道他们之间还有个建文帝朱允炆。
而多年前的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恋》,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明初还有这样一位与其祖、其叔完全不同的皇长孙——朱允炆。
而他被篡权之后的结局,经过后人的戏说和添加,也变得不尽相同。
那建文帝朱允炆真正的下落到底是怎样的呢? 大多数人不知道朱允炆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朱允炆即位不到一年,就爆发了长达三年的内战,而在内战结束的时候,建文帝朱允炆就失去了踪影,其在位时间太短,没有什么政绩可以被后人记忆。
二是在朱棣篡权即位后,就抹去了朱允炆在位时的记录,将朱元璋在位时的年号,洪武,直接延长了四年的时间。
且朱棣即位后,还多次修改了《太祖实录》,而《明史》又是根据《太祖实录》编纂的,这也就导致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记载资料的减少。
而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共是有两种说法。
一种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说法,也就是正史中的死于宫中之火的说法。
史书中说:“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己焚燃。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就是说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
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所以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
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
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朱允炆和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多数也都跟随其蹈火而死。
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宫内侍人都说朱允炆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来证明。
但在技术落后1。
浅析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
论析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摘要: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因削藩导致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但在城破后结局语焉不详,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
几百年来人民的猜疑主要有隐居说、自焚说、外逃说和削发为僧说。
但本人认为建文帝逃亡湖南新田武当山为僧了,种种迹象和历史证据皆有证明。
关键字:建文帝朱允炆隐居自焚外逃为僧新田武当山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
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
母妃吕氏。
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
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
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洪武三十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为建文帝。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
辛卯,即皇帝位。
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
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
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体现在《明史》中对建文帝于城破后结局语焉不详,只说他“焚内宫”。
但因明成祖朱棣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其所修的《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所质疑就不言而喻。
主要有四种说法:隐居说。
根据方孝孺的事先安排,建文帝命人在皇宫纵火,制造自焚假象。
建文帝带着马皇后,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及近待郑洽等22人,从西门从容而出。
从秦淮河坐船出南京至苏州沿京杭大运河到杭州,再沿富春江经兰溪一直到达航线终点-永康。
自焚说。
“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同时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靖难之役”兵临南京城下,内城投降,不得已下令焚宫,跳入火中自焚。
建文帝朱允炆的历史故事
建文帝朱允炆的历史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建文帝朱允炆的历史故事难觅遗踪,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历史趣谈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谁是唯一见过他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谁是唯一见过他的人导语: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与其祖父明太祖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与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截然相反。
朱允炆登基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其中就有削藩。
经过四年的削藩拉锯战,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
后,朱棣谋权夺位。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民间对此说法不一。
《太宗实录》中说朱允炆在燕王进入金川门后,虽然想出来迎接燕王,但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随后不得已下令焚宫。
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朱允炆为自杀,但是,《太宗实录》曾被朱棣前后修改三次,因此,这份记载的真实性被很多人怀疑。
而另一种被大多数人所相信的说法便是:建文帝知道金川门失守,燕军破城后,想一死了之,但是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
建文帝看到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名字。
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
后来随一位僧人而去,入观为僧。
随着史学家的不断研究,认为建文帝出亡而非自杀的人越来越多。
而《明史》中说到,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生活常识分享。
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最靠谱的答案其实就在《明神宗实录》里
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最靠谱的答案其实就在《明神宗实录》里在明朝历史上,“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是一道难解的谜题,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也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
而我认为,南京城破后建文帝并没有烧死,他逃出皇宫,流亡多年,晚年又回到了京城。
这个谜题的最靠谱的答案其实就在《明神宗实录》当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第二年,朱允炆改年号为“建文”,所以历史上习惯称他为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被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朱棣率领大军攻入南京,皇宫成为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
从此,建文帝的生死成了一桩历史谜案,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建文帝朱允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主要有两种说法:自焚而死和出宫逃亡。
朱棣攻入南京后,宣称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并记入了《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成祖)实录》里。
朱棣称帝后,销毁了建文时期编写的《明太祖实录》,重新编写《明太祖实录》,记述靖难军进入南京城时,这样写道:“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明太宗实录》卷九则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
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吾来为扶翼尓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成祖朱棣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
仁宗朱高炽在《御制长陵后碑》中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
这些记载言之凿凿,但并不能阻止后人对此事的怀疑。
因为,我们知道,对于朱棣一方来说,建文帝必须死。
不论事情真相如何,但在舆论宣传上,建文帝一定要死去,不然朱棣登上帝位就“名不正言不顺”。
其实,朱棣本人显然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
《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朱棣对建文帝之死,也很怀疑。
建文帝朱允炆传闻介绍
建文帝朱允炆传闻介绍朱允炆于朱棣攻陷南京后逃出京城,云游川、云、贵,有野史记载朱允炆隐居于广西横县寿佛寺今横县宝华山应天寺另一说朱允炆在狮山出家,15年。
英宗正统五年1440返京。
有野史记载寺额“万山第一”、“佛寿禅林”均为他所题,他还作诗多首。
其一曰: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住困瓢。
南来瘴岭千寻险,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已换衮龙袍。
百官侍从归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这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迷。
早年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在位时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
惠帝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
惠帝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明史·刑法二》记载“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
对惠帝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
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
惠帝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
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惠帝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1399 年6 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大兴“靖难”之师,以破竹之势,于1402 年6 月3 日誓师渡江。
登岸一战,守军崩溃。
燕王又顺手夺取镇江等处,使南京变成了一座孤城。
6 月12 日,被建文帝朱允炆免罪不杀的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王进城。
此时,守卫南京的20 万大军,不战而降。
朱棣一举攻下了南京城。
是时,建文帝于宫中放起了大火,皇后马氏带着7 岁的太子投火自尽。
建文帝正欲拔刀自刎,一说为翰林编修程济等人救护,从地道逃出;另一说朱棣进宫后,到处收捕建文帝,最后在一片灰烬中扒出一具被烧得残缺不全、面目焦烂的尸体,有人告诉朱棣,这就是建文帝。
问题提出来了:建文帝究竟是从地道里逃出,还是死于火中?换而言之,建文帝的下落如何呢?对于这个扑朔述离的谜,数百年来,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建文帝确实是亡于一炬之中了。
永乐年间所修之《实录》,说建文帝“已焚死”,到了清代修编《明史》时,史馆中也对朱允奭以“焚死”来定论。
首创“焚死”说者当数清代的王鸿绪,王氏在其所著《明史稿·史例议》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专门论述建文帝必定焚死,还对建文帝在世时所作所为表示深深的遗憾。
王氏认为,朱允奭“虐杀宗藩,自遭众弃,势穷力竭,而后一死了之”。
(引自孟森《明清史讲义》)这样的话,建文帝确是非死无疑的了。
清代大学者钱大昕在作《万斯同传》时,也采用此说,并云万斯同本人也待此说。
然而,还有不少人认为建文帝朱允奭并未毁身于一炬之中,在明代即有人认定朱允奭逃匿出亡了。
《明史·恭闵帝本纪》中云:“都城陷。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有人就以此为发端,认为既然已经出现了帝及帝后尸,也就是说,明明知道帝之所终,为何又言及“不知所终”呢?确定建文帝逃亡。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清代大学者朱彝尊也持建文帝“焚死”说的。
然而,后来一查考,把建文帝“焚死”与逃亡之矛盾揭示出来的,正是朱彝尊。
建文帝下落新答案:或逃到四川江油藏王寨
建文帝下落新答案:或逃到四川江油藏王寨朱元璋驾崩后,22 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但四年后他就被燕王朱棣赶走……在川西北龙门山下,江油市西北边界,有一座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21 公里、宽约14 公里的大山,海拔最高达2300 米,巍峨险峻、奇峰垒垒,风景迷人,还盛产中药材天麻、党参及林副产品木耳、生漆等。
她,古名大业山,后来改名为藏王寨山。
顾名思义,“藏王寨”就是这里曾隐藏过一位下野的封建帝王而得名。
那么,他究竟是中国历史上223 位帝王中的哪一位,华夏之广,他为什么偏偏要隐藏在这川北地区的万山丛林中?近些年,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实地采访,确认古时藏匿于江油市藏王寨山上的“王”,系明代建文年间(1399-1402 年)当过四年皇帝的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朱允炆。
即位四年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夺权朱允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儿,其父皇太子朱标是朱明王朝法定的第二代接班人,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便将16 岁的孙子朱允炆册封为皇太孙(皇储),六年后朱元璋驾崩,22 岁的朱允炆继承了皇位,称惠帝,改年号为“建文”,受到了百姓和士大夫拥戴,但他在“削藩”中操之过急,上台第一年先后削去五个亲王的藩王爵位,废为平民百姓,引起另外十余位亲王的不安和愤怒。
次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历时三年攻进京城南京,夺取了王位,自封为明成祖,坐了四年龙椅的朱允炆被迫逃亡。
不过,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众说纷纭,《明史》说:“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成祖疑惠帝亡海外”,说他出家当了和尚或流亡外国了,也有史料记载说他逃去了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莫衷一是。
首先,明成祖朱棣怀疑朱允炆“亡海外”之说应予排除。
朱棣登基的第四年(1405 年)后,曾七次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其中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引渡朱允炆,但他们的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日本国,历时29 年,均未将朱允炆拿获归案。
另外,云南是岷王朱楩的封地,朱楩是朱允炆在位时削爵的亲王之一,又被明成祖朱棣给恢复了爵位,朱楩必然要拥护新君主捉拿共同的仇敌朱允炆。
朱允炆最后怎么样了 朱允炆下落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朱允炆最后怎么样了朱允炆下落之谜
导语:建文帝朱允炆自焚之后,为什么民间都传说他没有死。
人们对朱允炆死前的记载漠不关心,却对朱允炆死后的下落津津乐道。
历史趣闻讲述建文帝朱
建文帝朱允炆自焚之后,为什么民间都传说他没有死。
人们对朱允炆死前的记载漠不关心,却对朱允炆死后的下落津津乐道。
历史趣闻讲述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主应天府称永乐大帝,朱允炆这位皇位之争的失败者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
史书记载朱允炆在明皇宫内自焚而死,《明实录》中记载了朱棣的诏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这是说建文帝朱允炆被奸佞逼迫火烧皇宫自焚,这是朱棣为迎合自己举兵之时“清君侧”的名义。
关于朱允炆最后怎么样了,史书中都明确的记载朱允炆死于大火。
后世有的史学家说朱允炆其实没死,史书之所以记载其死亡只是为了使朱棣继承皇位名正言顺而已。
朱允炆如果没死那他逃出应天府之后去了哪里呢?后世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湖南新田隐避;二是在东明寺出家;三是出家普洛寺。
朱允炆下落之谜
湖南新田大观堡说
的出现是因为在湖南新田发现的大观堡遗址,该处遗迹规模浩大,整个建筑全部用石头垒成,城墙就高四米,总占地面积约为70公亩。
再加上左近龙池寺的碑文刻载“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等文字证明,所以有历史学家推测大观堡就是朱允炆为了流亡预先秘密建造的行宫。
碑文记载、大观堡
生活常识分享。
建文帝下落试探
建文帝下落试探李含章《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12日 15 版)晁中辰先生的《明成祖传》,1993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字干净利索,逻辑细致紧密,用料严谨详实,情节引人入胜。
笔者对此书反复阅读,受益匪浅。
但是对其中的一个观点略存疑虑,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或希望能得到晁先生的关注指正。
晁的书中第214页开始分析建文帝的下落,在第219页引用了徐作生的结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
不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直至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病死于此,并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晁并没有完全认可徐的结论,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晁比较倾向徐的论证。
笔者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以晁的著作为主干,结合自己读史经验心得,对徐的结论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洪武三十一年(1398),71岁的朱元璋离开人世,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
建文一继位,就按照齐泰)黄子澄的建议,首先从周王开刀,陆续削夺了几位藩王。
燕王朱棣在图穷匕见的境地下,于建文元年七月五日起兵造反,他把自己的军队称为“靖难”之师,历史上也把这场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朱棣以800余人起兵,历尽艰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攻克南京,随后登上帝位。
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也称永乐大帝。
《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燕王攻入南京金川门的当天,“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朱棣为了断绝人望,也假戏真唱,将烧焦的尸体以天子礼下葬,这样他就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
但从那时起,朱棣对建文帝的追捕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建文帝的下落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心里,直到临死前一年才放下心来。
《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由外地回朝,“驰谒帝于宣府。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
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多年一直肩负寻找建文帝的使命,所以即使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还是起来接见胡濙,并谈到凌晨两点才结束。
历史趣谈朱允炆之谜 朱允炆究竟有着怎样的下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允炆之谜朱允炆究竟有着怎样的下落?
导语:自古以来,皇帝的所的事件都是会被史官所记载的,但是史官并且也是直接受命于皇帝的,所以有些时间史料上面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全面的,而且也
自古以来,皇帝的所的事件都是会被史官所记载的,但是史官并且也是直接受命于皇帝的,所以有些时间史料上面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全面的,而且也并非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还原于事实的。
就像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如此,虽然说他平生事迹是记录得比较清楚详细,但是对于他的死亡原因却一直都是迷雾重重,得不到准确的解释的,那朱允炆的下落究竟如何呢?今天小编为您揭开朱允炆的下落之谜!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虽然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但是他在位的时候朝政就动荡不安,在1399年的时候燕王朱棣还打着清君测的口号,直接对朱允炆发起了“靖难”,这也是朱允炆的朝廷与燕王之间发起的争权之战,整个战事持续了三年时间。
本来早期的时候朱允炆是占有利的局势的,但是后期因为朝廷指挥不当,而且内部也慢慢的出现了松懈的情况而造成整个战役的失败。
而后朱棣直接带着亲信攻入到了皇宫里面。
当然还在皇宫里面可以说是一片熊熊大火,在宫里面的宫女以及宦官死伤无数,而且朱允炆的皇后也是死在这场大火之中的。
很多人认为朱允炆也是在皇宫里面不能幸免,但是古代并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来判定死者的身份,所以由于尸体给烧焦了而无法辨认,所以后世人也对此是议论纷纷。
后世还有人认为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在皇宫被破掉之后逃出了宫外,并且带着自己的亲信来到了东南亚一带。
这种说法其实就在朱棣
生活常识分享。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建文帝曾途经贵州并在黔中寺庙逗留建文帝从南京出逃后避难的行踪,有两份资料记载得比较清楚,一份是清人刘廷銮的《建文逊国之际月表》;一份是在《史仲彬与建文帝》一书中,史洪禄制作的《明惠帝年表》,两份年表基本上将建文帝出亡的行踪整理出一个大致的线索。
根据两份年表,建文帝避难到云南后,一直以云南为据点,为逃避朱棣的追拿,他居无定所,行踪飘忽。
在开始的10多年时间里,他多次长途跋涉,去往吴县史仲彬及襄阳廖平等人家中,去接收藏匿在他��家中的钱财等后勤物资。
大概在永乐十三年,建文帝第一次游历衡山,之后便开始遍游南方名山大川。
无论去往江苏河南还是遍游各地名山大川,几乎每次出行都要途经贵州。
根据两份年表,建文帝一行人途经贵州有10多次,并多次逗留在黔中寺庙中。
建文帝第一次到贵州是建文四年,他与一行人从南京逃出,经吴江、襄阳、重庆,经过贵州,于永乐一年正月到云南永嘉寺。
之后,他以云南为据点,在近40年的时间里,逃亡、游历在以西南为主的中国南方地区。
从建文帝的行踪看,他在云南流落的时间最长,其次是贵州、四川、湖南和两广。
除了云南之外,他在其他地方住的时间都不长。
永乐十六年三月,建文帝从衡山还黔,这一次是留在了贵州两年多,流连在黔中的寺庙中。
据刘廷銮《建文逊国之际月表》,永乐十六年四月,建文帝来到到金筑安抚司罗永庵,这座寺庙传说是建文帝早年亲手所建,但是具体建寺时间已不可考。
他在寺庙壁上�}了两首诗,掘了一口井,亲手在井旁植杉。
永乐十七年正月,建文帝来到到平坝的高峰山,居住在万华禅院。
永乐四年七月,建文帝曾经到过高峰山万华禅院,与第一代住持秀峰和尚有所交往。
此时高峰山由第二代住持本体和尚掌管,两人在一起参禅打坐,探讨佛理,很是投缘。
建文帝在此系统阅读佛经,并且注释《楞严经》和《法华经》这两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他在注释上署名文和尚。
建文帝在禅院后面的石崖上题写了“西来面璧”4个大字。
这个璧是璧玉的璧,不同于禅宗达摩祖师的“西来面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记载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下落何以成为明朝最大的历史之谜
《?η胖泄?明代史》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有如下描述:燕王朱棣叛乱,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之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仍没有定论。
不管是被焚而死,还是为了逃避乔装成和尚,失掉了九五之尊,建文帝的结局是很凄惨的。
为了实行报复,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人为地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三十二年延长到了洪武三十五年(1399-1402):这段时期曾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年”。
朱棣上台以后,重新修订了《明太祖实录》,并且消除所有有关朱允?傻奈淖旨窃亍R舱?是由于官方文字的缺失,才引来了后来民间的不同记录和坊间的各种传闻。
而随着传闻的多样化和时间的消蚀性,遂使原来脉络清晰的关于建文帝出亡的历史真象,终于在真真假假的各种版本的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了至今难解的明朝最大的历史之谜。
为什么建文帝的命运如此受人关注?《剑桥中国明代史》提供了一种解释: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传奇故事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
遇,以及被他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
这一传说最初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时皇帝并没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乔装成和尚设法逃离了京师。
后来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关于在明末私家文学作品和各著作中所流传下来的种种不同传说的描述,见赵士?础督ㄎ哪昶住罚?伦明《建文逊国考疑》,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玲木正《建文帝出亡说考证》等)。
例如,1440年末,一个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
有一个90多岁的老和尚利用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
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建文帝和他的殉难随从人士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陈万鼐:《明惠宗出亡考证》,高雄,1960年)。
它们还渲染了一个故事,说在京师失守之日他逃脱了叛变者的耳目,当了一位高寿的和尚,死后仍然留有后代。
这些无奇不有的传奇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建文帝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还表明了对于永乐皇帝的不公正所要倾泻的被压抑的愤怒,以及对他的暴虐政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是对他篡夺合法继承权的否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专家毛佩琦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他认为,明建文帝的踪迹之谜,自明成祖登上皇位
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众说纷纭。
几百年来多少学者殚精竭虑,踏遍铁鞋,也没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或说至今还没有一个结论足以说服大家,可以被大部分人认可。
建文帝下落之所以成谜,有3个原因,一是它确实是个谜,历史记载就是相互矛盾的。
第二,对于不清楚的事,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了一个个空白,编织了一大篇故事,建文帝出亡说因此广为流传。
第三,在没有新的材料发现时,它永远是个谜。
毛佩琦教授认为,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失败了,历史把他推到了弱者的位子上,人们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对他给了更多的关注。
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是人们支持他的政策,希望出现一个明君治理天下,对他的失败感到惋惜。
建文帝执政,是在洪武年间的霜锋雪剑的严酷之后,如同阳春煦日温暖人间。
因此,建文4年的统治,被明代人形容为“四载宽政解严霜”,对之称颂有加。
建文年间,社会安定,民风淳厚,一时士大夫崇尚礼义,百姓安于生业,家给人足,外户不阖,路不拾遗,很少有人犯法。
因此,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燕师至日,哭声震天,而诸臣或死或遁,几空朝署。
盖不幸自古失国者,未有得臣民之心若此者矣。
”
一个国君的失败,举国哀号,京城空遁,足见民心依归之所在。
历史文献透露的信息
据明清官方史书观点,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主要有两种说法:“焚亡”说和“逃亡”说。
在各种“逃亡”说中,流传最多的是“逃亡西南”说,即建文帝与随从乔扮成和尚,趁夜逃出南京,逃亡西南地区,经历了40年的流亡生活。
在明朝官方的史书中,关于一个人的记载透露出建文帝的下落踪迹。
这个人叫胡?酰?职位相当于内务秘书,朱棣派他专职寻找建文帝,他一找就找了20年,其间连他老母亲去世也没有回家奔丧。
胡?醵毫粼谖髂系厍?的时间最长,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深夜,远征西北途中的明成祖朱棣已经睡觉,忽然内侍来通报,说胡?跚袄唇?见。
两人见面后彻夜长谈,朱棣的疑惑最后消失了。
胡?醯降锥灾扉λ盗耸裁矗渴肥槲丛亍!睹鞒?那些事儿》的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大胆猜测:秘密寻访20年,胡?踝钪照业搅酥煸?伞<?到朱棣后,向他转达了朱允?傻南敕ǎ?20多年过去了,我也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
让我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明史》记载,明神宗皇帝曾经向内阁首辅张居正询问建文帝出亡事,张居正回答说:相传正统年间,于云南邮(驿所)墙壁上,有僧人题诗“流落江湖数十秋”之句。
有官员询问他,他自称建文帝。
之后召入宫中养之,后来不知所终。
从明永乐到万历年间,关于建文帝的话题一直是官方禁忌,史书尽量不提或者少提此事。
但是,官修史书还是或多
或少透露出建文帝出亡的踪迹。
明朝中期后民间传说
万历二十三年(1599年),诏复建文年号。
关于建文帝出亡的禁忌被打破,建文帝出亡的民间传说大量流传。
明代佚名的《大逊记》说,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十月,广西思恩知州岑瑛出外巡行,有一僧当道坐,随从呵叱他也不起身,他对岑瑛说:我是建文皇帝。
自蜀历滇南,今游方至此。
老矣,欲送骸骨归故乡。
岑瑛大吃一惊,立即把此事报告在南宁的巡按御史,御史令他将老僧送过去。
只见老僧长身巨鼻,声如洪钟,他对御史说:我是朱允?伞S?史诘问:老和尚,事情真伪未可知,即使是真的,但如今天下事已定,你到此,想干什么?老僧回答:天下大定,我还能怎样?只是我老了,此一把骸骨,应当付诸何地?我欲归葬父祖陵旁。
御史将这事向朝廷奏报了,朝廷令他将老僧驿送赴北京。
太监吴亮曾经侍侯过惠帝,英宗便叫他去探视老僧。
老佛一见到吴亮,就说:你不是吴亮吗?吴亮回答:我不是。
老佛又说:我过去在便殿吃饭,吃子鹅时,把一片肉丢在地上,可你手里拿着壶,你就趴在地上舔了吃。
你怎么说你不是吴亮呢?吴亮立即伏在地上哭起来,不敢仰视老僧。
回到家里,他便自缢身亡。
从此,人们称为老佛,让他住在大兴隆寺。
京城内外僧拜谒无虚日,都说他是海外高僧。
大臣们担心他扰乱人心,
请求将他关进牢房。
但英宗终不忍心,叫人把老僧送入西内(皇宫西部),不知所终。
有人说他以寿终,葬在北京西山,不封不树。
史仲彬的《致身录》里建文帝的逃亡经历
以程济《从亡随笔》、史仲彬《致身录》等为代表的“稗官野史”相继出现,建文帝逃亡的故事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完整,情节也越来越离奇,其中的相互矛盾之处也十分明显。
程济和史仲彬都是随同建文帝出亡的官员,他们与建文帝出亡亲身经历的记述,在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致身录》关于建文帝与随从京城出亡一段描述详细而又离奇:
建文帝得知金川门失守,燕兵入城,宫中火起,知道大势已去,准备拔刀自尽。
众大臣力劝,翰林院编修程济说:我们还是逃跑吧。
此时太监王钺在侧,急忙伏地奏道;陛下万万不可轻生,从前高皇驾崩前,留下一??红色的铁皮箱子,交给掌宫太监,藏在奉先殿左侧,并遗嘱道:子孙若有难,可开箱一看,自有方法。
群臣一起说:赶紧拿出来。
一会儿,几个太监抬着一个外包铁皮的红色箱子进来,程济取了铁锤砸开。
众人看见箱子里面有度牒(僧人证)3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
袈裟、僧帽、僧鞋等物,无不具备,并有剃刀一柄、白银十锭、红纸书信一封,信中写着:应文从鬼门出行,余人从御沟出行,黄昏时候会集神乐观西房。
建文帝看过,仰天长叹:命该如此,朕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时,程济为建文帝剃发。
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二人说:我们的名字符合太祖的遗旨,愿与帝削发一起逃亡。
三人也把发剃去,换上袈裟,藏好度牒。
还有五六十位随从,都伏地痛哭,愿随建文帝出走。
建文帝说:人多不便,还有妻儿牵挂,你们各人逃生去吧。
按照《致身录》的记述,建文帝一行人先去了?墙?黄溪村,这里是史仲彬的老家。
史仲彬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徐王府宾辅(总管)。
史仲彬从小豪侠仗义,耿直正派,憎恨贪官。
在吴江做官肃贪有名,被太祖命主政户部,史仲彬固辞。
太祖奇之,在金殿赐酒、钱,赐回乡。
建文帝与一行人议定,打算去云南,廖平、王艮、郑洽、郭节、王资、史彬、梁良7家按约定时间、地点,轮流为建文帝等人提供衣食费用。
建文帝带领僧人装扮的杨应能、叶希贤、道士装扮的程济,一行人离别史仲彬家,从黄溪出来,乘船先到京口,然后过六合,弃船取道从陆路到达襄阳。
十月,到达廖平家。
永乐元年(1402年)春正月十三日,建文帝一行到达了云南永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