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难
——《明史讲义读后感》靖难,是成祖篡国时命名的。
靖难之事涉及明朝两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和永乐帝朱棣。
电视荧幕上的建文帝,多是斯斯文文,知书识礼,透着稚嫩和书卷气;荧幕上的永乐帝,则是处事果断,雄心壮志,透着成熟和英武之气。
然历史中的两个人真如电视剧中所刻画的那样吗?从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依据。
两位帝王本为叔侄,奈何皇家争斗自古有之,只不过争斗激烈程度不同罢了。
永乐帝本为长辈,却抢了侄子的东西,我虽不懂古时的礼制,但想来这也是一件不合情理的事,我倒要看看永乐帝如何自圆其说。
自古成者王侯败者贼,前人的评价,我不多说了,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永乐帝与建文帝之对比
暂且不谈两位帝王的功过,仅从才情和性格上做一下对比,我不禁为建文帝惋惜,改一下世人对李煜的评价:做个贤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这里“薄命”可能用得不准确,据考证建文帝并非死于靖难,后面还会提到。
比之于永乐帝的谋略,我更加赞赏建文帝的仁和至善。
永乐帝的谋略,从他的“装疯”事件中就能体现,虽是管中窥豹,但也可见一斑了。
那时的朱棣还是住在北平的燕王,谋反之心恐怕早就有了,只是出于太祖朱元璋的遗诏,碍于礼制的约束,未曾对任何人表明“雄心”。
燕王兵力强盛,建文帝对他自然有些忌惮,这时谋臣中就有人提议去试探燕王,看他是否有谋反之心。
岂料燕王得到了消息,相出“装疯”这条计策来瞒天过海,所以派来试探的人看到的燕王是“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当他们去询问燕王病况时,燕王围在火炉周围,一边打颤一边喊着“冷啊,冷啊”。
时值盛夏,燕王却喊冷;堂堂王爷,不顾体面,在市井之中“妄言”“夺酒食”,人们都觉着燕王疯了,试探的人更是深信不疑。
虽后来“装疯”一事,被长史葛诚密报试探之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燕王举兵争取了时间。
能够忍辱负重的人,必然会有所作为,如吴越王勾践,史学家司马迁,等等。
而建文帝仁柔乐善,实为守文令主,虚心纳谏,实为明君。
建文帝刚即位时,朝见百官,昌隆上书:“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
陛下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
”不仅如此,昌隆直指建文帝之短,“今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候,旷废职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
”建文帝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检讨自己:“昌隆言切直,礼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过。
”建文帝仁和至此,然虚心亦是难得。
礼部左侍郎陈性善曾言:“高皇帝临御三十一年,未尝听人一言,犯颜者戮无数,陛下受言而不终,反不如高皇帝不受之为愈也。
”建文帝自谦说,自身愚昧,不善治理国家,天下人只要说得对,就要接受。
他以天下人为镜,辨得失,就这点而言,比之于唐太宗,恐不为过。
在一件事情上,这两个人的性格,似乎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是什么事呢?就是当两方交战时,建文帝曾下令告诫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建文帝宽厚,重感情,燕王却正是利用了他这一点,每当危急时刻,就冲在前面,帝之将士不敢发一箭,所以燕师往往能转危为安,帝师连连败退。
就这件事来说,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两个人都没错,问题在于他们生于帝王之家,一边是情义,一边是权力,想要两者兼顾,谈何容易。
试想,建文帝若生在一般人家,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好官,造福一方百姓;或者过着安稳的生活,谦逊待人,纵情山水,受人敬仰。
所以我感慨建文帝“作个贤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二·建文帝之“死”
建文帝之死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他究竟是否死于宫中火灾?孟森先生在经过大量的考察分析之后,找到了答案。
史书《建文纪》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这几句话中漏洞百出,火起至火中出帝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既然不知所终,又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出尸体呢?但是史书为什么这样记载呢?燕王又怎么能容忍王鸿绪的建文帝殉国之说呢?燕王当然有他的考虑,倘若公告天下建文帝已死,那么燕王登基之后,即使建文帝再出现,大家也会认为那是冒牌的,把他当做冒牌的处死。
至于殉国一说,恐怕是掩饰燕王篡位的最好借口,总不能告诉后人,建文帝认罪伏诛,燕王篡取皇位吧!不禁感叹,永乐帝好狡猾!
虽然燕王称帝后,销毁了大量文献,也更改了大量文献,但难免有漏网之鱼。
其一,史书《姚广孝传》记载:“溥洽(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
”永乐帝囚禁溥洽是因为传言,传言说这个僧人协助建文帝逃走了,前已下诏安葬建文帝,后又相信传言,岂不是自相矛盾?其二,永乐帝一直派人寻找建文的下落,有个叫胡濙的官员为此忙碌半生,令一位我们所熟知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建文帝。
至此,谎言不攻自破了,建文帝并非死于宫中火灾。
这倒是给后人无尽的想象:这也是清朝时,有人敢自称为朱三太子的缘由了,现代电视剧中也出现许多虚构建文帝复国的故事。
三·永乐帝之功过
永乐帝以马上得天下,登基后更是集中武力对外扩张,五征漠北,御驾亲征,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至此。
对内,永乐帝重赏重罚,贪官由此得以惩治,所用公卿,也大多功绩卓著。
所有这些也成为明朝后来的皇帝宣扬国威的凭借,永乐帝的努力为他的子孙赢得了暂时的安稳和大明的繁荣。
然而隐患也是由此而生的。
对外,太祖在边境设防的良苦用心,永乐帝似乎并未领会,破坏了太祖的设防,致使东北无防,边境内缩。
对内,复太祖永废不用之锦衣卫,臵东厂,由此,死于厂卫之手的无辜者数不胜数,再者宦官专权,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败坏朝纲之深不亚于汉唐时期。
帝王的功过,总是后人议论的话题,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必然有优缺点,只不过他们的优缺点关乎国家安危罢了。
而我们这些真正的普通人,可以以史为鉴,扬长避短,应是更有意义的事吧。
靖难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也改变了大明的历史。
而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牢记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至此,能将《明史讲义》中那大篇幅的古文看完,本身就是对耐心的考验,我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还有处事的原则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