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合集下载

黄金大劫案

黄金大劫案

黄金大劫案内容简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逢日本人入侵,国人备受欺辱,民不聊生。

一个出身贫寒的小混混,与疯掉的父亲相依为命,在伪军和日本人的欺凌下苟活,无意中卷进一桩地下党策划的劫金大案,生死命悬一线,疯狂一触即发,为了八吨神秘黄金,混世小太岁、金镖十三郎、满洲第一影后、代庖神父、富家千金,各类人物粉墨登场;日本侵略军、外国公使、野鸡军团、神秘剧组、黑心包租婆,各方势力虎视眈眈。

谁敌谁友?谁明谁暗?谁生谁死?在一个重兵把守,炮弹都炸不开的金库里,八吨黄金如何被劫走,成为最大悬念。

最后小混混误打误撞,他成为了地下党行动中的重要一员,最终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抗击日本人的民族英雄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或贬称为“拳匪”。

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

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

观后感这部黄金大劫案承袭了宁导一贯的黑色幽默,配上纯正的东北口音,的确不乏笑点。

在欢笑之余,也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

宁导说过自己在成长,作品也在成长。

这部是典型的小人物成就光荣的励志片。

黄金劫案的主要推手,是一群演艺人员。

那在以前都叫戏子,下九流的行当,再说主人公,彻头彻尾的痞子,小混混一个,坑蒙拐骗没少干过。

倒是应了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宁导是誓将小人物进行到底不可。

敏感的观众可能已经嗅出了他想要隐射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黄金得而复失之后,血战舞会那场,他完全是为父报仇的心态。

凭借着一朵铁玫瑰的帮助幸免于难,埋葬了主角们包括自己后,他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想到运用王水融掉那些黄金的,这点是发人深省的。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始于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是我国工业的蓬勃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20世纪30年代我国工业的初期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国工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的我国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

工业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政治动荡、战争破坏、外国侵略等。

然而,我国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不断壮大。

2. 政府支持与产业布局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工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减免税收、提供补贴、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支持等。

政府还大力推动工业产业的布局,通过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工业的良性发展。

3. 技术进步与科研投入20世纪30年代,我国工业的发展也受益于技术进步和科研投入的增加。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一些重要工业部门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了一大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20世纪30年代我国工业的瓶颈与困境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我国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困境。

由于战争的影响、国内政治动荡和外国侵略等因素,我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这也对我国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工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产业布局的调整、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的增加等因素,都为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个人认为,我国工业的发展还需要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的我国工业发展历程是一段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历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回顾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为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

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

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

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

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近代慢性农业危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急剧演化为空前的农业大萧条。

1932-1934年,农业危机出现了非常惨烈的景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地方及小农经济的某些行业中,表现出完整的形态。

这次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它兼具封建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的性质;其破坏程度空前严重,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坚持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探索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农业发展之路是我们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以其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性,表现形态的惨烈典型性,历史教训的全面深刻性在我国近代农业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

关键词:农业危机 ;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芜湖米市; 蚕丝业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bstractIn the early 1930's, the slow agricultural crisis of modern times rapidly changed into an unprecedented agricultural depression affected by the 1929-1933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pe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From 1932 to 1934,There is an extremely miserable condition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It had an integrated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me profess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The crisis was a centralized manifestation of the extremely weak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from modern times.lt had the nature of both feudal and capitalist agricultural crisis. The harmfulness of the crisis was very serious ,It shak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Kuomintaing rule.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that we got from it were to adhereto the foundation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and to help peasants to shake off poverty and build up a fortune and to search for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 had a dignified page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history as its intricate cause , integrated formation and deep lesson.Key words: agricultural crisis; 1930's;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Wuhu rice market; sericulture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目录引言 (1)一、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形成 (3)1、近代以来我国慢性农业危机的缓慢累积 (4)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严重冲击 (8)3、1931年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导致农业问题急速恶化 (15)二、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发展 (19)1、1932-1934年:我国农业史上的惨痛经历 (19)2、基础农业的衰退:以芜湖米市为中心的考察 (25)3、家庭副业的萧条:关于江浙蚕丝业的个案分析 (30)三、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宏观审视 (35)1、考察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参照系 (35)2、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特点 (36)3、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启示 (39)参考文献 (42)致谢 (45)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6)引言近代的100多年间,我国农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耕地抛荒,农产减收;农民日益贫困化,离村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枯竭,基层社会结构濒临崩溃等等。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

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

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

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

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序】在中国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衰退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大幅下降,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其工业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世界上的一些大国也对中国进行了殖民统治和侵略,剥夺了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国内政治动荡的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政治上展开激烈的斗争。

国共两党的内战,以及国民政府的对外抗日斗争,使得中国的工业建设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政治因素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的政策和决策直接影响了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三、经济政策的调整】面对国际和国内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调整,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扶持了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政府还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工业发展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在国际环境的压力下,中国工业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挤压,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政府也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了产能和技术水平。

【五、对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了严峻的国际和国内挑战,但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我认为,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历程,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政治上,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社会上,经济危机和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选择。

本文将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出发,深入探讨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和行动选择。

二、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1. 新文化运动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3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留下的种种遗产仍然影响着许多知识分子。

2. 左翼思潮在知识分子中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初期,左翼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加入。

左翼思潮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倡导工农联盟和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思想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人开始转向左翼思潮。

3. 民族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强调中国民族自立、抵制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利益等观点。

这些思想观点也对许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30年代知识分子的行动选择1. 参与政治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政治运动也日益增多。

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加入其中,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中。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 投身革命事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

因此,他们选择加入革命组织,投身革命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3. 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些创作者在当时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_张太原

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_张太原

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张太原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场大变革时期,无论是政府中人还是一般教育者都试图对变革有所影响。

文实之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论争首先发生于广州,1932年5月19日,邹鲁等政要提出在广州各大学“停办文法科或减少数量”,由此在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栏引发了讨论。

相差仅11天,陈果夫也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了“十年之内停办文法科”的教育改革方案,此后围绕着是否应该“抑文重实”发生了全国性的讨论。

这场貌似简单的关于一条具体教育改革措施的论争,实际上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诸如社会问题的解决、国难的因应、地方和中央之争、自由知识分子与国民党之争等无一不在其中。

梳理纷纭,揭示细故,既可再现当时教育变革的场景,又可发现隐藏在教育中的历史。

关键词 文法科 实科 教育 国民党 自由知识分子北洋军阀时期,教育与政治无论如何纠缠,教育界自身仍有着较大的独立性,教育决策往往出于“全国教育联合会”,并呈请教育* 本文是作者博士后报告的一部分,也是“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提交论文。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曾受到聊城大学科研基金的资助,目前作者兼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163行政部门颁行。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者对于教育的宗旨、内容和政策,往往具有主导作用。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当政者在教育领域颇思有所作为,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掌控了教育的决策权,并由此开始了各个层面的改革。

其中,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抑文重实”成为当时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①对此已有一些研究者论及②,但是,对于当时文实之争的表面和下面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尚未发现较深入的专门讨论。

其实,这场论争相当复杂,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大学的目的、人才·164·《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①②陈德军探讨了南京政府初期文科与实科比例失衡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效应,他认同当时一部分人所说的文科学生“过剩”的看法,认为“越来越多游离于社会生产结构之外的文科学生成为批判现实的社会科学最为热情的接受群体”,这些学生“由此为抗议南京政府的政治组织所吸纳,从而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让南京当局头痛的政治风浪”(陈德军:《南京政府初期文科与实科比例失衡的社会政治效应》,《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30到40年代历史背景中国

30到40年代历史背景中国

30到40年代历史背景中国30-40年代中国处于矛盾混乱的状态。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化萌动的历史背景: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萌动的历史动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人们吃惊于“天朝上国”败于“蕞尔小国”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不是败于人力,而是败于英国的“坚船利炮”。

于是有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由此引发的洋务运动。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单是军事的现代化是不够的,于是又出现了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然根深蒂固,气象初显的现代化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文明弊端开始暴露,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社会主义文明兴起,此时,走西方的道路已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场关于中国富强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和争论开始了。

从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到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都表现出了学习对象的转变和现代化意识的变化。

但历史证明了:“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

”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当时现代化萌动的社会基础。

世界现代化的起始动力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在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扩大税源而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外国资本大肆侵入在客观上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发展实业,涌现了“南张北周”(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等著名企业家,在此期间还出现了1912—1913年成立工商公司的经济热潮。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工商阶层迅速增加,开始要求根据现代化进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文化上的变革;新兴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增长,归国留学生构成社会领导阶层的重要部分,如鲁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詹天佑、陈省身、颜惠庆等人均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活动领域的领军人物;军阀和士绅阶层迅速变化,尽管这些人与旧制度的关系千丝万缕,但为了生存、不被淘汰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多从本集团利益出发,或发展经济、开明政治,或重视文化、提倡教育,都对现代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农民的分化以及无产阶级的壮大,都为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萌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中国电影史》练习题第一讲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

A、美国人B、法国人C、意大利人D、荷兰人2、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是()。

A、上海B、北京C、天津D、香港3、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是()。

A、《定军山》B、《长坂坡》C、《难夫难妻》D、《阎瑞生》4、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的拍摄者是()。

A、黎民伟B、张石川C、郑正秋D、任庆泰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

A、《难夫难妻》B、《一夜不安》C、《店伙失票》D、《劳工之爱情》6、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是()。

12、明星公司三巨头是()。

A、张石川B、郑正秋C、黎民伟D、周剑云E、洪深13、影片《孤儿救祖记》的编剧是()。

A、张石川B、郑正秋C、黎民伟D、洪深14、上海影戏公司的创办人是()。

A、汪煦昌B、但杜宇C、王元龙D、邵醉翁15、20世纪20年代以《梁祝痛史》等影片掀起古装片拍摄浪潮的是()。

A、明星公司B、上海影戏公司C、大中华百合公司D、天一公司16、被称作武侠神怪片鼻祖的影片是明星公司拍摄的()。

A、《火烧红莲寺》B、《火烧平阳城》C、《火烧七星楼》D、《火烧青龙寺》17、中国电影早期的“四大名旦”指的是:()A、王汉伦B、严珊珊C、张织云D、宣景琳E、杨耐梅思考题:1、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它是在哪一年拍摄的?谈谈你对草创时期中国电影的印象。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国产电影运动”。

3、《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讲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三大电影制片机构是()。

A、明星公司B、大中华百合公司C、天一公司D、长城画片公司E、联华公司2、联华公司的创办人是著名的电影事业家、编剧、导演()。

A、张石川B、郑正秋C、罗明佑D、但杜宇3、影片《故都春梦》的导演是有“诗人导演”美誉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景呈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景呈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景呈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情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2年第09期一部展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的大型文献图书,计266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由凤凰出版社于2012年9月正式出版。

一、20世纪30年代国情画卷日前,凤凰出版社在北京琉璃厂古色古香的中国书店举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新书首发式暨发行座谈会。

该书全景式地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根据收藏于南京图书馆特藏的“中央政治学校调查报告”汇集影印而成,报告总计约490册,各册页码不等,大致为20万字,总计约1000万字。

这此报告是中央政治学校学生于1927年—1937年所做的国情调查报告,分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几大门类,涉及市政、警察、司法、工程、民事等内容,调查的区域主要是江苏、安徽、山东、福建、上海、浙江等省市。

这些实习报告全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政治、经济、财政、社会状况及各级政府实际的行政能力。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单位有关人员与会,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首都图书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人天书店等30余家图书馆、经销商莅会。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 10多家新闻媒体莅会报道。

二、极高的史料价值与利用价值“中央政治学校调查报告”是调查者深入实际的调查成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利用价值。

中央政治学校的前身为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专门培养国民党的党政干部及“新政治人才”。

从1927年5月建校之日起至1947年,一直由蒋介石担任校长。

1930年9月,中央政治学校本科第1期学生253人修学期满,依所学专业不同分派江苏、浙江两省及南京、上海、杭州、汉口、青岛、济南各市实习,以资历练,实习期为4个月,以后历届毕业生的实习均沿用上述规定。

学科与学术_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

学科与学术_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

学科与学术: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王向民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系所已经成为大学必设的系所,课程设置较为系统,政治学家的身份逐渐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区别开来,研究领域和著作著述相对独立,专业性的中国政治学会也得以建立。

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在学院及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

关键词:现代政治学;学科;学术现代政治学在中国经历了若干阶段①。

晚清时期,政治学作为域外政治思想之一进入中国,继而把中国传统知识资源“政治学化”,建立起相应的本土政治学谱系。

民国前后,政治学作为对政治思想、尤其是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阐释而获得其思想形态。

到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美的政治学博士归国,设立政治学系所并著书立说,使政治学从思想之维走向学科学术之维②。

到这一时段,政治学系、所已经成为大学必设的系所,课程设置较为系统,政治学家的身份逐渐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区别开来③,研究领域和著作著述相对独立,专业性的中国政治学会也得以建立。

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①②③学术界民国政治学的研究,目前已经发表的成果有:背景性的研究包括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学科综述性研究包括张分田、萧延中:《中华文化通志·政治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韩述之主编,林炳秋、沈国明、孙关宏副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政治学·法学卷(1949—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王邦佐、潘世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就百年政治学为题的论文有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俞可平:“中国政治学百年回眸”,《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8日第12版;张友渔、石啸冲、王邦佐、王沪宁:“政治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

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由于外来侵略的
压力,人民群众开始反抗外来侵略。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通
过不同的方式反抗外来侵略。

首先,中国民众在1931年抗日战争中,激烈地反抗日本侵略者
的军队,有大批民众参与抗战,并成立了“九一八事变”抗日根据地,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走向
独立的重要一步。

此外,在中国,有很多军队反抗外来侵略。

例如,在20世纪30
年代,四川的吴志明将军在几乎被围困的情况下,率领军队反抗日本
侵略,在使用简单武器的情况下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屠杀了10万多
日军,成功地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此外,中国老百姓也通过社会运动和文化活动,反抗外来侵略。

例如,民间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戏曲和电影,帮助
中国广大老百姓勇敢地反抗侵略;另外,在日益危机的压力下,反抗
外来侵略的社会运动也涌现出来,在“讨伐内奸,抗日同盟”的口号下,示威、游行、声讨等形式,表达着老百姓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意志。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从不同方面,以各种出色的方式反抗
外来侵略。

他们不仅伟大地抵抗了压迫,而且更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
和独立而奋斗,留下了永恒的英雄事迹。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历史文化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历史文化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历史文化西安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这个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毛泽东在此时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认为革命实力是革命政权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这个思想也被称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这个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得以贯彻,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依然有深刻的影响。

其次,西安事变对中国建设的思想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之后,中国对外政策逐渐转向自主自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深化与一些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建设,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中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加速了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步提高。

此外,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西安事变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万里长征精神的伟大转折点,表现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定不移地走向解放,展示了中华儿女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也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形成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气与自信。

总之,西安事变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历史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斗的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强大,在全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西安事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世纪30年代我国会计论战原因分析

20世纪30年代我国会计论战原因分析

(总第198期)(Sum NO 198)2020年第3期No,3,2020丸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飓)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世纪30年代我国会计论战原因分析任震宇(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改革与改良中式簿记之争实质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会计学界围绕会计道路的选择展开的一场学术论战。

原因在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为西方会计理论提供了市场,同 时传统经营方式基础牢固,中式簿记运用广泛,两种记账方法的并存为论战埋下了种子。

早期的会计学者和后兴起的会计师行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探索中国会计道路走向的 最优选,最终掀起了这场会计启蒙运动。

关键词:徐永祚;潘序伦;改良;论战;会计理论中图分类号:F 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0)03-0061-(05)DOI :10. 19717/j. cnki. jjus. 2020. 03. 013我国的会计起源甚早,发展至明清时期已然 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复式记账方法,但与近代西方借贷复式记账相对比,传统会计的发展显得迟缓 和停滞。

郭道扬认为:“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 落后,是造成中国簿记或会计落后的根本原因;二、封建'王制'的束缚和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抑 商政策,是造成我国会计落后的主要原因;三、受封建伦理思想排斥,轻视簿记或会计思想的长 期存在,是近代中国簿记或会计落后于西方的又一主要原因”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缓慢的现象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社会后依然明显,其 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会计事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而1933年改革与改良中式簿记 之争的出现,对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讨论与思考, 使中国近代会计事业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改革与改良中式簿记之争被认为是近代会计 事业进程中的启蒙运动,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学术论战。

红星照耀中国时代背景20字

红星照耀中国时代背景20字

红星照耀中国时代背景20字
摘要:
一、红星照耀中国的时代背景
1.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
2.国际环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来临,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时期。

国家疲弱,民众疾苦,这正是红星照耀中国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面临着国内的社会危机,还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侵华野心,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在这个内外压力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革命进入了关键时期。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党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照耀的不仅是一个时代,更是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激励着
无数革命者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

最终,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目标。

简述20世纪30年代初《申报》改革的基本情况。史量才遇难说明了什么?

简述20世纪30年代初《申报》改革的基本情况。史量才遇难说明了什么?

简述20世纪30年代初《申报》改革的基本情况。

史量才遇难说明了什么?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申报》报纸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基本情况如下:1.报纸改版:《申报》进行了版面和样式的改版,使其更加时尚和现代化。

这种改版使报纸更具视觉吸引力,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2.报道内容改革:《申报》改革了报道内容,增加了对社会问题和民生状况的关注。

它开始积极报道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农民问题等,并揭露不公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3.编辑团队的改革:为了推动报纸的改革,编辑团队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引入了新的编辑和记者。

这些新的编辑和记者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了报纸的创新和进步。

4.主张民主和进步:《申报》改革期间,主张民主和进步思想在报纸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它倡导价值观的转变,提倡民主自由、科学理性和社会进步的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量才遇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悲剧事件,他是《申报》报纸的主编,在报纸改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于1931年在上海被反动势力暗杀身亡。

史量才遇难说明了以下几点:1.反动势力对改革努力的压力:史量才的遇难暴露了当时国内反动势力对于报纸改革的抵制和打击。

他的遇难表明一些势力不愿意看到报纸改革带来的进步和变革。

2.捍卫新闻自由和言论权利的重要性:史量才的遇难也凸显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危险和风险。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重视保护新闻自由和言论权利,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3.史量才的精神和影响依然存在:史量才在改革过程中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仍然存在,他的遇难激励着后来的新闻从业人员为了崇高的事业而不断奋斗。

史量才遇难的悲剧事件对于《申报》报纸的改革和中国新闻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新闻自由和言论权利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励了后来的新闻从业人员追求真实、勇敢和坚持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

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

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

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

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

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

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

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

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

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

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

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

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

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

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

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

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

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

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