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师说》教学实录上课前几分钟,视频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上课铃响起)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对老师怎样的情感?生:(七嘴八舌地)尊敬,爱戴,理解,敬佩……师:其实,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师:题目“师说”如何理解?我们以前学过带“说”的什么文章?生:(异口同声地)《马说》。
师:马说者,说马也;师说者——说师也(学生齐答),韩愈会告诉我们怎样的从师之道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了解信息。
生:自由朗读课文几分钟后,学生读完停下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了几遍之后,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为谁而作?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得知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年轻人的。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蟠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生: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能行古道(多媒体展示)师: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XXX《师说》课堂实录
XXX《师说》课堂实录在XXX的《师说》课堂里,老师向学生解释了“师说”这个词的正确解释——论从师。
他强调了文章中“师”字的多义性,需要学生们注意区分。
学生们也向老师展示了他们对作者XXX的了解,包括他是唐代人、河南河阳人,是散文大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等。
老师还背诵了课文,并解释了其中的一些短语和词汇。
最后,学生们认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从师的必要性。
师:很好,这是另外一组对比,“百工之人相师”与“士大夫族群聚而笑相师”的对比。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XXX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生:主要是批判当时的学风,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
师:非常好,XXX在文章中批判了当时学风的堕落和浅薄,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和传承的。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复一下。
生:“XXX、XXX、XXX、XXX”。
师:对,这里的“师”是指老师。
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论点和论据归纳成一个板书吗?学生组合成下面的样子)圣人无常师XXX、XXX、XXX、XXX师:好的,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段。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口译一遍。
(一生译)师:这段主要是一个总结,作者重申了从师的重要性,同时也批评了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请问这个段落的用词和语气有什么特点?生:用词正式,语气严肃。
师:对,这个段落用词正式、语气严肃,是对前面几段的总结和强调。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同时也能够在研究上重视师生关系,勇于从师,不断进步。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师:上一节我们学〈师说〉学哪里了?生:两个自然段。
师:好,那我就来抽查背诵前两节!生:啊?你没布置背诵的作业啊!师:我现在不是布置了吗?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准备。
生:(开始强记。
有不少人塞住自己耳朵,教室里书声琅琅)师:(三分钟后)古之学者必有师,1, 2——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少数人第二段后半局部不熟,开始边偷看边背诵)师(与生一起背):不错,前面的已经很熟悉了。
从“爱其子”这里开始,还需要强化一下。
再来一次,爱其子,1, 2——生:爱其子……师:好,我们背了这么长时间,知道这两节写的是什么吧?你来说一一生:教师的作用。
正确的选择教师。
抨击当今社会不从师的陋习。
师:当今一一社会?生:当时。
师:好,你把握得比拟准确。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节。
文字不多,我想请哪位给我翻译一遍。
王力,你来王: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郑子、衰子、师襄、老聃。
孔子学习郑子、在子、师襄、老聃。
师:这里的“师”什么意思?生(齐):“以……为师”。
王:孔子拜郑子、苣子、师襄、老聃为师。
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郑子这些徒弟,不是人,不,是人,重来,知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所以学生不必不如老师,错,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能。
闻道有先彳爰,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接受道理有先后之分,学问技能有各自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师:王同学纠正得非常及时,好。
我想几个词语的意思一一常(固定的)、师(以……为师)、不必(不一定)、而已(罢了)。
师:这段在说什么?生:师生关系。
师: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吧?生:有。
师:你们能超过我?生:当然。
生,韩愈说得好,多年以后,如果我也是语文老师,我会超过你水平的可能,如果我不是语文老师而从事别的职业,那是“术业有专攻”,也不好比拟高下了。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一、会话训练师:今天是我们市一中大喜的日子!生:恩?师:因为今天我们学校举行第N轮青年教师评优课暨对外公开课活动。
生:哦——师:我们班级将有美丽动人丰姿绰约的钱老师来上一节化学公开课。
生:啊?哈哈——师:我之所以强调“丰姿绰约”,是因为在以前的随笔上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在开学第一次随笔上称我们美丽的钱老师为“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生:(乱)谁啊?扁他!师:他就在教室座位的第一排。
(问一生)是你吧?生:不是。
师:(另问一生)是你吧?生:我怎么敢呢?我最尊敬老师了!师:那我就不再追究了,反正与我的名誉无关。
我想请大家说说“公开课”的事情,我们谈论的题目就是“大话公开课”,有什么黑幕、猛料尽管可以揭出来抖出来。
生:现在的公开课很假的。
老师一般都会安排好那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哪个问题要故意答错——师:啊?有这回事么?你不要血口喷人啊,有具体的事实材料吗?生:你问周**就知道,他就被安排故意答错的。
师:周**,真的有这回事么?周:是的。
老师为了强调那知识点,所以事前安排我故意说出错误答案,按照她的思路,她再安排另一人说出正确答案,就能起到对比的作用。
师:我想知道,那题目你是能做出正确答案的,一面是老师的吩咐,一面是自己对真理的追求,你言不由衷,究竟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说假话,参与到演戏的设计中?周:没有办法啊。
生:他是**科代表。
自然要做牺牲品了。
师(瞥一眼语文科代表):记住,科代表要做牺牲品!生:我们上次的物理公开课,老师的电脑是假死机,但是老师却不懂装懂,说什么病毒作怪。
这也是作假。
师:大家说,这算是黑幕么?生:当然,任何一处细小的环节都应该实事求是来看待,否则就是假的,为了自己的面子……师:还有人想说吗?生: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一次化学课,老师倒没什么,那坐在我边上听课老师老是催促我们做实验,。
实际上老师并没安排到那个实验,他是在干扰我们。
师:看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还在干扰着我们的课堂。
《师说》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公开课课堂实录一、导入师: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十号定为“教师节”,这是国家层面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同学们每节课前都要道一声“老师好”,这是个人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古人祭祀时以“天、地、君、亲、师”为对象,也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那么,韩愈生活的唐朝,对待老师的态度跟今天大家对待老师的态度一样吗?生:应该差不多吧。
生:老师这么问,肯定不一样。
生:不知道哟。
师:既然不清楚,咱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吧。
先说说本文的标题。
二、解题师:从意思上讲,“说”的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从文体上看,“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文章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说”要随便些。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类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偏重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韩愈这篇解说关于“从师”道理的文章,是为谁而写的呢?三、文本解读(顺序:第四段——第二段——第一段——第三段)文本解说的顺序有些不同,是考虑到认知顺序)1.分析第四段生:为李蟠。
师:你从哪里知晓的?生:第四段。
师:好的,那咱们先去看看第四段吧。
在这一段里,韩愈交代了写文章给李蟠的原因吗?生:交代了。
有三个原因:一是因其好古文;二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三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很好,大家找得挺齐全。
老师来补充点背景知识。
李蟠好古文,韩愈为什么要赞扬?这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有关。
唐初继承了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
韩愈对这种文风很不认同,他和柳宗元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设计理念:之一,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抓手”。
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综观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课程内容有二:一是古汉语知识系统;二是传统“五段式”教学模式影响下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主题思想”。
这种课程内容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串讲分析肢解”成风。
其中第二种课程内容的危害尤其严重,往往披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外衣干扰正常的文言文教学。
传统文言名篇削币说》在实践中的教学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随意翻开一篇《师说》的教案就会发现充斥教案的是“论证结构层次的梳理”“论证方法”“中心论点分论点”等等。
那么抛开一些先人为主的观念考虑,《师说》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叶圣陶曾说:“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实施的方法来”。
套用叶老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师说》这一层想想,就是不看什么教学目标我们也应该想出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平心而沦,当我们直面《师说》时,吸引我们的是选文中那一句句流淌在中国人口头心上的精辟名言,而不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论证结构、中心论点、分论点”,因此,学生面对经典应该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经典的熏染和积淀,而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文写作知识,何况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文意波澜起伏、闪烁不定、妙语迭出,决不是简单的一个中心论点、分论点所能解决的(事实上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一直争论不休)。
我们为何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记诵积淀上呢?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抓手”(课程内容)抛弃传统的框架分析模式,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
之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但在以白话为主要交际工具的现代社会,文言文的“实践”缺乏应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得“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话到文言面前大打折扣,再加上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过分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一句和译文的得失,“小家子气”十足,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古人心中,古典文化也走不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劳神费力学了文言却不具备古今文化沟通、转化、互补的能力和习惯。
《师说》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教学实录导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师说》。
(板书:师说韩愈)一、温故知新师:老师准备了4道情境默写题,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我读情境,你们回答课文相关内容。
(学生回答的不错,基本能准确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哦,这既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更是教师们的讲解之功,让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这篇文章。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话其实提示了《师说》这篇文章的——生:思路。
师:很好。
(板书:师)(明确:用情境默写题的方式,学生重温课文,熟悉课文思路,为精读文本做准备。
)二、精读文本师:同学们,在刚刚的默写句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个实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生:师和道。
师:对的,你们知道吗?老师统计了一下,“师”在文中出现了25次,“道”在文中出现了11次,这篇文章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写了“师道”。
你认同吗?生:认同。
师:这篇文章论述了师道,围绕师道,提到了哪些人?请把有名字的人和虽然没有名字但是也代表了一类人的那些人圈出来。
(学生通读全文,按要求圈出人物)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人可以并列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们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
师:大家的判断非常准确。
那么你能把这些人进行分类吗?你会怎么分?生1:我会按照人的多少分类。
古之学者、圣人、众人、童子、童子之父母、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是人多的一类;剩下的人少的是第二类。
生2:我会按照教师和非教师进行分类。
圣人、童子之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教师一类,其他的是非教师一类。
生3:我会按圣人和普通人来分类。
圣人、孔子、老聃我们称之为圣人,其他的人是普通人。
生4:我会按照人所处的时代来分类,当然古今是从韩愈的时代来说,韩愈之前的时代是古,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今,那么古之学者、圣人、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古,吾、众人、童子、童子之父母、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李蟠是今。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师: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师说》不仅仅作为韩愈的一篇散文而闻名于世,更是“古文运动”的战斗宣言,是打响“古文运动”的第一枪。
小小的一篇散文为何有如此之地位?源于韩愈的“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散文风格。
历史上“韩潮苏海”之说,指的就是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苏洵亦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今天,我们来探讨《师说》的成功之秘。
生:《师说》的成功,源于韩愈行文的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生:《师说》的语言长短句并存,骈散结合,读起来很有气势。
生:《师说》的思想非常深邃,而且超前。
师:同学们,谈了几点,非常好,我们归纳一下,《师说》的成功源于两点,一是磅礴通畅的行文气势,二是《师说》的先进崭新的师道思想。
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两个方面: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和语言上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
下面我们来分析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
首先来分析第一段,拿出笔记本,摘录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和末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空出中间论证的过程,思考:如果你来写这篇散文,将怎样论述?把自己的话填写在空白之处。
生:太难了!我又不是韩愈,怎么能写出来?(胆子大一点的同学抱怨起来)生:这像一道数学证明题!师:是的,就是要你们运用脑髓,转换角色,假想你是韩愈,写出论证过程。
生:我发现,这只能从后往前推了,从结论入手,必须要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论述。
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生则有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生乎吾先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是的,有思考就好。
韩愈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得出人必有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至此推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
咱们学校有一位叫××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同学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同学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当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索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这是吉林油田高中闻名的一桩公案,其中的是非指向不难推断。
由此导入课文,可以奇妙地体现尊师重教问题在今日仍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授课者补记,下同。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糊涂!这位家长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由于他抹杀了老师在同学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该生在这个问题上熟悉错误,有肯定的代表性,大有澄清的必要。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看法,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偏激!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
一个彻底否定了老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老师的作用。
看来,很有必要对同学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绽开争论。
对!这节课的格局就应当如此。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白对老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化争论。
[同学看书。
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谈论,有的作深思状。
老师巡察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同学的提问,几分钟后,争论开头。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熟悉应当说是对的,比较精确地概括了老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特别好,儒家的鼻祖是谁?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生众:也是孔子。
(综合性学习教案)韩军《师说》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韩军《师说》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综合性学习教案师: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
哪位同学说说,师说”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关于老师的说法。
生:关于老师的观点。
师:都不准确。
这两个字,课文下面没有给出注释。
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论从师。
说,是一种论述文体;师,是从师的意思。
请记住,这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个师”字。
这篇文章中师”字多次出现,讲法不尽相同。
我们要注意区别。
师:请一位同学再解释一下作者。
生:韩愈,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师: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生:唐代,河南河阳(现在(省、市、区、县)孟县西)人。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韩愈,是我们韩家的骄傲(学生笑),他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变化,可说是汪洋恣肆,苏洵曾说:韩子之文,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F面请一个同学把标题”和作者”均板书到黑板上。
今天,老师有点犯懒”,不想板书,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上,按照老师往常板书的样子,整理一个像样的板书。
看看哪位同学整理得有条有理。
(一个同学黑板上板书师说”、韩愈”。
)师:下面我试试,给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过全篇。
(学生鼓掌)(师背诵完课文之后,学生热烈鼓掌)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卅头出现了两个师”字。
这句怎么翻译?生: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两个师,都是名词,是老师的意思。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一一老师,是承担传播思想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这句是讲老师的什么方面?生:是讲老师的作用。
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请自译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从师,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最终得不到解决。
师: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师”字,怎么讲?生:名词,老师的意思。
102《师说》课堂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有着"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师说》这篇文章,感受一番这位大家的风范。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基本明确文章大意(这部分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文章重点词语、部分重要句子作出点拨,切不可直接过掉)二、"向谁说"?师:注释中说到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文章中有没有说明?生:有,最后一段师:请你读出来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韩愈赠李蟠《师说》的原因是什么?生:六艺经传皆通生:不拘于时生:能行古道师:老师总结一下,也就是李蟠是一个全才,懂得多,而且不受当时时俗的限制,有自己的想法,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人,所以韩愈才赠送给他。
我想当时这样的人应该很多,韩愈选择李蟠的"关键"是什么?生: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师:这才能体现李蟠"与众不同"之处三、"说"什么?师:"能行古道",从师之道,文章哪些地方说了从师之道?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课堂实录
导语:《师说》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以下是苏教版师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韩愈的作品,请同学简单介绍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是唐朝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对。
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除此之外还要记住,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
注意题目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但总体为了说理,属于议论文。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的停顿读好。
二、研读课文(一)学生大声读课文师: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出你的观点并且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整篇文章围绕它展开论述。
师:而且用一个“必”加以强调。
同时“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有潜台词的,针对韩愈所处时代的风气,揭示了一种现实。
生:现实中某些人是不从师学习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太笼统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像一个论断,而且揭示了从师学习的原则,“从师”就是“学道”,更具体。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
但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议论文,这两句揭示了从师的必要性,揭示了从师的标准——学道,合在一起更全面更严密,更像一个总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气指数最高,但属于给老师一个权威的界定,不是中心论点。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声音洪亮,还要体现班级风貌。
(二)学生再大声齐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从中找出五个重要词语——像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等,再从翻译角度选一个典范句子。
《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XXX《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实录:XXXXXX点评:XXXXXX(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探讨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
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XXX应对了这个挑战。
从五中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到XXX老师带领市中心组老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
相信XXX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
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顾,以交流看法。
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课堂实录点评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
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XXX“尊师重道”的主张。
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谈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
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愚、圣、学”三个字来继续研究课文,看看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
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教学评价这是一节很优秀的语文课,是一节从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语文课,结合我的教学实际,特作如下分析:开篇导入新课形式很新颖,以学生身边故事为例,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说服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么好的开端预示着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接着分析课文,这位老师善于抓注文体的特征,让学生找出韩愈的观点,其实就是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适合于高中生的议论文教学。
然后让学生讨论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要求论据能为中心论点服务,这位老师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并从理论上分析,用实例进行论证,这让学生明白要想使自己的观点能站住脚,就要举出恰当的实例,否则就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自相矛盾。
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分析课文,而且学会了怎样写作议论文,这可谓一举两得。
这篇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老师的巧妙设问,循循善诱。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工具,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者,在真理面前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
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整个一堂课就像是一次访谈节目,而老师就是那位善于引导的主持人,他并不是要夸夸其谈,而是要善于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课堂上来,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正是新时代的《师说》。
而且这位老师有相当好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他能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转,这就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本文的老师知识渊博,不断地引经据典,将学生的回答提高了几个层次。
另外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那将是天马行空,夸夸其谈,而这位老师真不逊于主持人,巧妙的设问,巧妙的引导,合乎时机地总结归纳,让学生顺着老师的要求去讨论去发表观点,这样既维持了课堂秩序,又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我相信这样的课堂真正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的体现了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这点值得我们所有的高中老师的学习仿效。
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第二课时】(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讨论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
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程教师应对了这个挑战。
从五中语文科组团队a备课,到谭健文教师带着市中心组教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
相信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
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忆,以交流看法。
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教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进展了自读提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
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
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议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
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愚、圣、学〞三个字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作者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
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
请大家思考,后文哪些段落围绕或暗含“愚〞字来鞭挞“师道不传〞的流俗呢?生:在第二段,“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一句说明父亲帮儿子选择教师,但他自己耻师,这是愚行。
10.2《师说》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 领略散文大家韩愈的写作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2. 知人论世,理解韩愈的写作意图,感受韩愈的斗争精神;3.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思路一、初读:辨真正意图二、细读:感真情实意三、细读:悟从师真道四、联读:识真士品性一、导入各位同学大家好,15年的教师身份让我不时会犯好为人师的毛病。
放眼当下,“好为人师”人群可谓壮大。
可是,若是在1200 年前的中唐,情况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韩愈的文章《师说》一探究竟。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
既然我们要读他的文章,我就重点补充他在文章上的贡献和成就。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何谓“古文运动”?就是指不满六朝时期的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文以载道”的观点。
这次的运动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后人对他和他的文章的评价也非常高,如苏轼称他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那么,何谓“说”?“说”与“议”相比,更随意些。
可按“谈谈什么样的道理”来解释。
比如“师说”,谈谈关于从师的道理;“马说”就可以解释为,谈谈关于马的道理;“爱莲说”就可以解释为,谈谈关于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初读:辨真正意图韩愈为什么要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或者换句话说,他为谁而作?为何而赠呢?其实细心的同学早已发现,文章的最后一段已经揭晓了答案。
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行古道。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的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人吧。
像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他两点。
不拘于时、行古道。
四、细读:感真情实意让我们从这两方面接着往下细读。
李蟠因“不拘于时”而受到韩愈的赏识,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用原文语句完成这个表格,大家应该定位到第二段。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课标版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积累“师”、“道”、“惑”等文言实词和“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唐朝中期,社会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视学习,鄙视老师。
柳宗元就曾在文章里有这样的记载,说当时如果有谁认真向师学习,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乃至于一位大文豪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这种腐朽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一出,官场哗然。
整个士大夫阶层都把他看成是异类,狂人。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生:韩愈)对。
他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
这篇文章是什么呢?(生:《师说》)对。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学的《师说》。
师:同学们在初中就已学过韩愈的作品。
请简要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生:他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
课件展示: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苏海韩潮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朝的韩愈和宋朝的苏轼,他们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后人称之为“苏海韩潮”。
另外,同学们注意题目中的“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重在说理,属于议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军《师说》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
哪位同学说说,“师说” 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关于老师的说法。
生:关于老师的观点。
师:都不准确。
这两个字,课文下面没有给出注释。
正确的解释应当是一一论从师。
说,是一种论述文体;师,是从师的意思。
请记住,这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个“师”字。
这“师”字多次出现,讲法不尽相同。
我们要注意区别。
师:请一位同学再解释一下作者。
生:韩愈,着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师: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生:唐代,河南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人。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韩愈,是我们韩家的骄傲(学生笑)他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变化,可说是汪洋恣肆,苏洵曾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F面请一个同学把“标题”和“作者”均板书到黑板上。
今天,老师有点“犯懒”,不想板书,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上,按照老师往常板书的样子,整理一个像样的板书。
看看哪位同学整理得有条有理。
(一个同学黑板上板书“师说”、“韩愈”。
)师:下面我试试,给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过全篇。
(学生鼓掌)(师背诵完课文之后,学生热烈鼓掌)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出现了两个“师”字。
这句怎么翻译生: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两个师,都是名词,是老师的意思。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老师,是承担传播思想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这句是讲老师的什么方面生:是讲老师的作用。
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请自译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从师,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最终得不到解决。
师: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师”字,怎么讲生:名词,老师的意思。
师:有一个“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
怎么讲你说一下。
生:其,在这里当“那些”讲。
师:是什么词性生:代词。
师:哪种代词生:指示代词。
师:这两句讲的什么生:应当是从师的必要性。
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边的人,他们懂得道理本来先于我,我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
出生在吾后边,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于我,我也跟从学习并拜他为师。
师:这里又出现了两个“师”字,各怎么讲生:都当“拜师”讲。
师:你联系“师之”这两个字解释一下。
生:之,当“他”讲。
拜他为师的意思。
师:即,以之为师的意思。
具体说说,这是什么语法现象生:是意动用法。
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到此,你们总结一下“师”字共有几种用法了生:三种:动词,当“从师”讲;名词,当“教师”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师:其,有几种用法了生:两种: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
师:很好!接着翻译。
师:我从师的原则是,哪里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于我,还是后于我呢因此,无论他身份高贵,还是身份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生:吾师道也一一一句翻译的不对。
应该是,我学习的是道理。
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
生:后面的翻译准确。
师:这是“师”的第几个用法生:第四个用法。
师:对,活用为一般动词,当“学习”讲。
师:“道”的内容在当时具体指什么师:具体说应当是儒家的“六艺经传”,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这几句讲的是什么生:从师的标准。
生:从师的原则。
师:从师的原则。
哪句话凝炼地表达了从师的原则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也就是说,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龄大小,谁懂得道理,谁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谁为师。
师:注意,又出现了一个“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个“其”怎么讲生:他的。
师:回头总结一下,这段的思路是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生:由教师的作用说起,再讲从师的必要性,最后讲从师的原则。
师:好,把这个思路在纸上设计成板书。
(学生大都归纳成下面的样子)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从师的原则师:把“师”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纸上归纳(学生大都归纳成下面的样子)师:1) 动词,从师2) 名词,教师3)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4) 动词,学习其:1) 指示代词,那些2)人称代词,他们师:很漂亮!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大家把第一段背诵下 来。
同学们开始琅琅背诵。
五分钟后,教师让全班齐背诵)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出语势,要把韩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 气背诵出来。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把第二段快速口译一遍。
这是“道”的第二种用法, 上文的 “道” 作“道理”、“知我们再注意几个“其”的用法。
譬如, “其皆出于此乎” ,“授 也欤”。
生:“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大概”的意思。
这句翻译 错,大概原因就出在这里吧。
生: 开始口译。
有不少译错的地方)师: 他译错了哪些地方请给他纠正。
生: 师道之不传”的“师道”应该译作“从师的风尚” 。
师: 也就是说, “道”在这里怎么讲 生: 当“风尚”讲。
师: 识” 讲,要注意。
师: 对了!注意,还有一个“耻”而耻师焉”怎么讲生: 以从师为耻。
师: 都是意动用法。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师:我补充一点,这里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
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个“其”当“其讲,第二个“其”当“那些”讲,第三个也是当“那些”讲。
师:这里的第一个是特指代词,“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当“难道”讲。
师:也是语气副词,表示什么语气表示反问。
也就是说,其,在这里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用法。
自己再总结一下:学生归纳成下面的样子)其:3)语气副词,表示揣测或表示反问。
4)特指代词,其中。
师:“彼与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 ,这里的“道”怎么讲生:道理。
师:当“道理”讲,讲得过去,但是勉强。
从语气上推断,是“他们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学问”的意思。
注意,这是“道”的第三种讲法。
生: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书”怎么讲师:哪位同学知道生:是读书吗师:是“文字”的意思。
师:字词与翻译就到这里。
下面我们看一看,这段讲了几组对比。
生:一组对比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
师:怎么对比的 生: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的人很远,还尚且从师;现在的众 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师:这是一组对比。
“古圣人从师”与“今众人耻师”对比。
谁还能找出一组对比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师:“一般人相师”和“士大夫耻师” 是否还有对比样子。
(学生都组合成下面的样子)士大夫耻师 师:大家再看看3组对比,各是什么类型 生:第一组是纵比。
第三组是横比。
师:第二组呢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 “爱其子择师”和“于其身耻师”。
一共是几组对比生: 3组。
师: F 面我们再系统地总结一下。
请大家自己归纳成板书的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舟与自身耻师般人相师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师:我提一个问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这里的“君子”怎么解释联系我们刚学过的《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比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贵的人。
师:注意,这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遥遥相隔,理解应当完全不一样。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西周、春秋时期,君子指的是“达官贵族”,春秋末年时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韩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体沿用了最早的意义,即“世禄之家”、“达官贵族”。
师:回头把前面两段放在一起,总起来看,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论证核心观点的生:第一段应该是理论阐述,第二段应当是结合现实进行阐述。
生:第一段主要着眼于古代,第二段着眼于作者所处的当代。
师:对,首段从古说起,重点是理论阐述,着眼于正面倡导从师风气;次段着眼于作者所处的当今,结合现实,反面指责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拿出几分钟来,看看谁背诵得快。
(学生琅琅背书,之后齐声背诵,之后又检查个别学生单独背诵。
)师:进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并不难,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口译一遍。
(一生译)师:第三段又出现了一个“师”字,应当怎么讲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翻译得非常准确了“师”是什么用法呢意动用法。
刚才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当中的“耻”,怎么翻译的“以拜师为耻”、“不以相互学习为耻”,本段中的“孔子师郯子、萇弘、师襄、老聃”中的“师”也是“孔子把后面的三人认做老师”。
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举例,譬如“稍稍宾客其父”、“登齐鲁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词属于意动用法生:宾客其父,把他的父亲看成宾客;小天下,觉得或者认为天下变小了。
师:好的。
本段又提出了一个论点。
生:“圣人无常师”。
师:论据呢生:两个,一个是“孔子师郯子、萇弘、师襄”个是“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一个行,一个言。
最后得出结论,也就是最后一句。
从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么生:让人们学习孔子的榜样。
生:从正面阐述哪些人可以为师。
师:从正面举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从师的范例,让大家思考,学习他。
我们再用两分钟左右时间背诵本段。
(于是响起背诵声音,然后是齐声背诵。
之后个别检查。
师:最后一段,与课文无关紧要,我觉得可以删掉,大家同意吗刚才讲到孔子的范例之后,且又得出一个结论,正好回应首段,非生:不同意。
最后是又交待一个现实的从师的范例。
因为刚才上文已经批评了现在人们不从师的风气,而现在却还有逆风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写作缘由。
师:而且这个李蟠才17岁,就“能行古道”,让读者感叹。
回看全文,论点是层层推论,论证过程是正反对比论证,有条有理,非常严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书设计,立即背诵最后两段。
师:下节课,我们要重点检查单个的同学背诵。
学生整理的板书:从师的作用理应从师从师的必要正面提论点从师的原则古圣人从师4今众人耻师今不从师爱其子择师*于自身耻师反面论证(对比)般人相师—大夫耻师孔子从师从师范例古之楷模孔子之言正面论证(两部分)写作缘由李蟠行古道今之榜样论点:层层推论;论证:正反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