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1.简述教育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刚刚动物界的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条件极端艰难,故这是不裹腹的生活,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经常受到洪水,雷电,毒蛇,猛兽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个人都无法生存,他们只能过着共同劳动的群体生活。
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原始人群掌握了劳动技能。
这些经验通过由年长一辈传授给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想要立足当时的社会,完善自我,使人类得以繁衍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学习,掌握这些经验。
这种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就是远古教育产生的过程。
所以教育产生于原始人群时期,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为之服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它的产生会促进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简答教育在氏族公社的发展(萌芽状态的学校是什么)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目的性有所加强,教育内容比原始人群时期丰富了。
增加了以下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种植与饲养以及原始工艺技术的学习);2)原始宗教教育(宗教仪式的学习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中的教育);3)原始艺术教育(诗歌音乐舞蹈雕刻的学习);4)道德和生活习俗教育(各种规范的学习与“成丁礼”的举行);5)武艺教育(体格和军训训练)。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军事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开始与其他社会现象逐渐分化,出现了学校萌芽。
3.总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男女教育均等;2)教育活动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进行;3)教育内容为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简单,但又是多方面的;4)教育以耳口授受、言传身教、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5)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简答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历史条件、特点和意义。
学校教育的产生时间是奴隶社会初期。
历史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2)脑体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产生、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培养官吏和为他服务的知识分子。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对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究历史时期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教育史的角度,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一、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教育史的起源,同时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实施。
古代埃及的“神话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则以培养公民素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来学习。
古代中国的教育强调孔子的儒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印度的教育则以吠陀经和吠陀学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和灵性。
二、近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普遍素质教育的观念下,建立了现代的学校体系。
德国的维特根斯坦研究和推广了教育学科,并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法国的康德等教育家则强调教育应当立足于个体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尊重。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综合发展为核心,追求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学中,以美国的约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苏联的列宁教育学说强调技术与道德培养的综合,倡导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四、教育史的启示教育史的研究对于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通过对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为我们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革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促使我们关注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背景。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教材对近代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评价时体现出的特点
• 从以上教育史教材对近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不难看出教育史学研究的取舍标准:符合革命的即是好的、 进步的、先进的,不符合革命的就是恶的、保守的、落后 的;提倡西学、新学救国就是进步的,主张中学、旧学救 国就是落后的;政治主张保守、落后,其思想观念也相应 的保守、落后;政治立场反动,其思想也无价值可言。采 用这样一种研究范式所编写的教材曾经是、现在还是、将 来仍然可能是教育系的学生(尤其是教育史专业的学生) 和有志于教育学研究的学子学习和参考对象,也曾经影响 了、现在正在影响、将来仍将可能影响这些学子。不仅给 教育史学科建设带来消极影响,也为培养教育史学科建设 的后备力量带来消极影响。对于初入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 子,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留意并能学会辩证地看待、评价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机构
私学
私人授徒 讲学
书院
私塾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之教育内容
以书本知识为主 的文化知识教育
以伦理道德知识为主 的品德教育
以某些特定内容为主 的科技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史教材内容学习应注 意的问题
教材为我们提供 的线索和问题
问题之一: 教育是否限于 制度化的教育 ?
问题之二: 中国古代科技 何以非常发达 并在较长时间里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问题之三: 中国古代 规模宏大的建筑 和工艺精美的手工艺品 由何人制造 而这些人又是 如何培养的?
中国近代教育史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为例—严复
• “自戊戌政变后,严复政治上开 始由进步转向保守。1905年他 与孙中山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 论是重要转折。自此,严复逐 步投向了封建王室和新旧军阀, 特别是当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国开 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更 加节节后退。……1915年他参 加‘筹安会’,为袁世凯的倒 行逆施,恢复帝制活动效劳。 公开宣称:中国不宜实行共和, 只能实行专制,为袁世凯的复 辟活动制造舆论。……随着政 治上的日益反动,思想上则积 极提倡‘尊孔读经’,……这 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先进中国人, 最终堕落成为保守势力的拥护 者,而终结了其一生。”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史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史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教育思想。
在古代中国,启蒙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包括语文、数学、道德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古代中国的启蒙教育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儒家教育思想对古代中国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教无常师”、“学无定法”,主张学生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不拘泥于特定的师傅或教材。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启蒙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启蒙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私塾进行。
在家庭中,父母或长辈会亲自教导孩子,传授基本的道德和礼仪知识,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私塾则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地方,孩子们在私塾中学习经典文化、诗词歌赋和算术等知识,培养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古代中国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道德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语文教育是古代中国启蒙教育的核心,孩子们学习经典文化和古代诗词,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数学教育则是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
道德和礼仪教育则是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古代中国启蒙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诵读和训练。
在私塾中,老师会通过讲授经典文化和诗词歌赋来传授知识,学生们则会通过诵读和背诵来牢记所学知识。
此外,老师还会通过训练孩子们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领导才能。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启蒙教育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儒家教育思想对古代中国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道德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诵读和训练。
古代中国的启蒙教育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俄罗斯的教育研究者对恩格斯马克思想总结所提出)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明产生,仅是不成然的维形二是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
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下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有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或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四,教育的手段局服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始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正: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授,女的劳动倒重于采集、科植、家务、纺织。
第六,教育还没有支口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长者为师,知识经验的传授,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超了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中国教育史内容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它包括多方面教育因素:集中式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也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佳偶,形成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以后把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施德政的基本手段。
2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3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
4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
5总结了兴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7提出树立教师的典范。
一、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1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学术下移。
2提出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3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丰富了教材建设,奠定儒家经典基础。
4提出学而优则仕,为古代封建官僚体系准备条件。
5重视德育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总结佳偶实践经验,都提出许多教育学原理方法,教育学规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历史影响,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为古代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并指导教育实践,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本来意思是无论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满足了平民入学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广泛的接受学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墨子;三、孟子的观点孟子从性善论和施仁政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是的民心,而得民心是施行仁政的关键,最有效措施。
教育对人作用是求放心,每个人虽具有先天的善端,但由于环境诱惑和自身不够努力,可能会失掉善端,教育就在于找回本性,保存和发扬善端。
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大学大学明确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从低到高,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史
Page 33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LOGO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我国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校。由三公推 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 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设立的 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氏、郭氏、阴氏和 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
Page 19
LOGO
商代的官学
LOGO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 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瞽 宗”、“庠”、“序”、“学” 等名称。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 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 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 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 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又称辟雍或西雍)。
Page 31
LOGO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 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学术名流担 任。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弟子”, 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太学生的来源有 两条途径: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十八以 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作为正式的太 学生。
Page 12
二、学校萌芽的客观原因:
LOGO
(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给教育带来的 变化(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明显分工、阶级的形成 (二)、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Page 13
第二章:古代文教制度和教育政策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4、孟子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明人论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论道德教育:
(3)论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学原则:
1.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同意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实现共同目标。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故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6)长善救失
4.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讲解法 (3)练习法 (4)类比法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教化,正万民 3.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二)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统一经学 4.开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5.完全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6.尊孔——对孔子倍加推崇
教育学知识点之中国教育史部分6
教育学知识点之中国教育史部分65.“三舍法”;6.“苏湖教法”——胡瑷创立,主张“明体达用”,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是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7.“积分法”——元代实施,事实上是三舍法的补充;8.“六等黜陟法”——清代在州、府、县内实施;9.“监生历事”——明初国子监实行,可视为实习制度;10.社学——起源于元朝,明朝使之完善,一种乡镇最基层的、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11.书院的发展——(1)书院的萌芽:始于唐代,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最主要的原因为①官学低迷不振②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3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4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2)书院的发展:①宋代,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书院);②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③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④清代,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3)《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历史意义: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
内容为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④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4)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顾宪成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制定《东林会约》。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1:年轻的一代要在劳动中进行模仿和学习,以便使自己最终成为独立的劳动者。
所以教育便在与生产工具相关的劳动中发生。
2: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周礼》和《礼记》都提到了成均和成均之法。
《周礼。
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3:“庠”被认为是虞舜时代的学校。
(选择题)第二章1:“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以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朱熹注解“校、序、庠皆是乡学”。
而乡学的课程为“乡三物”,乡三物即为“六德”、“六行”、和“六艺”。
“六艺”是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共有的主要教学内容。
其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但其基本形成则是在三代。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可见六艺之名始于周。
2:“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乐”在商代出继承夏代的“乐舞”向“乐教”发展。
所谓“殷学瞽宗”,最初的重要职能是作为乐师的宗庙,用作祭祀的场所。
3:关于夏代学校的设置,据古籍记载是“序”。
4:春秋时期,“三代”时的“泮宫”、“乡校”,己是徒具校之名,而无教学之实。
5:私学遽兴:私学为什么会兴起、私学产生的原因(意义)?答:为何兴起:1:春秋时期的经济私有化为私学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2:“文化下移”是相对“学术官守”而言的。
3:社会上出现了众多专门靠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知识分子。
4: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是在私人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逐渐发展、分化形成了众多的私家学派。
通常所说的孔子是中国私学的首创者,并不是指孔子第一个开办私学,而是指他开创了儒家学派,且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些弟子又分往、卫、陈、楚、魏、齐等国创办私学。
意义有如下:春秋战国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
私学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教育重心的一次大转移,是官学教育向私学教育的新发展,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新模式、新阶段。
首先,私学突破官学中“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藩篱,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促成了学校教育独立、自由地发展,有利于学派的并立和学术的繁荣。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它以语录体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道德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无别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学而优则仕4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促进了私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性善论5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对后世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善的道德价值,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性恶论6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注重道德修养的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师及师生关系,论基础。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苟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
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
由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以前。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十分重视教育。
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命夔“典乐”,即负责对人民进行音乐和诗歌教育。
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优良传统,所以死五千年来,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而且其内涵也较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更加充实而辉煌。
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散文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在教育思想上都有所建树,这是私人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
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管子·弟子职》等教育专著。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三、孔丘的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1.开创私人讲学之。
2.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二)论教育作用(“庶、富、教”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发达的教育)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三)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四)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有的贤能之士;2.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主张做官和学习紧密联系。
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五)论教学内容道德教育(重心)和知识教育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的教育内容有严重缺陷,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六)论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4.由博返约(七)论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①立志有道②自省自克;③身体力行;④改过善迁(八)论教师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③以身作则,身教终于言教(九)历史影响四、孟轲的教育思想(一)孟轲与思孟学派孟子(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主张“施仁政”,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而教育是“得民心”最有效的措施。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找回善心,保存发扬天赋善端)。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1.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2.大丈夫人格理想的实现:1.持志养气 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五、荀况的教育思想(一)荀况与“六经”之传授(二)“性恶论”及教育作用★化性起伪:变化天生本性,兴起后天人为。
(三)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俗儒、雅儒、大儒(四)以儒经为教育内容尤重礼乐。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闻见的学习的起点,知是思维的过程,行是最高阶段。
(六)论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强调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有严格要求和很高条件,学生应服从。
六、墨子的教育思想(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学+儒学=显学(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三)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兼士必须具备的条件:道德要求、思维辩解和知识技能。
(四)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主要教育内容(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不同意儒家“述而不作”,主张“述而又作”七、道家的教育思想(一)“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主张人们反璞归真(二)逍遥的人格理想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代表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潮(三)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绝学无忧及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八、法家的教育思想(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法家只讲法治而弃置人治,实际否定教育的存在价值。
1.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2.人性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3.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的欲望(二)禁诗书与“以法为教”(三)禁私学与“以吏为师”九、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一)《大学》★《礼记》中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八个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中庸》★出于《礼记》,主要论述个人修行。
发挥儒家折衷调和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1.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2.学习的过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3.教育途径:①尊德性,“自诚明,谓之性”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②道问学,“自明诚,谓之教”通过对外部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三)《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方法,教师及师生关系,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作用“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简明扼要说明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的发展作用。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大学之道、教、法、礼。
对教学进程的设想。
记录了古代学校管理的制度和规定。
3.教育教学原则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方面,教与学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⑵尊师重道尊师才能重道,重道必须尊师。
⑶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⑷豫时孙摩★预防,及时,顺序,观摩⑸启发诱导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⑹长善救失★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4.教学方法问答法及讲解、练习、类比等。
(四)《乐记》总结并发展了先秦儒家专门记述乐教的论著,论述了官乐起源和作用问题。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模式的形成一、儒学独尊文教政策的确定★1.设五经博士2.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3.建立察举制度,以儒术取士(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二、太学、郡国学和鸿都门学1.太学(124年)2.郡国学(培养本郡的属吏;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行礼活动)3.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意义:1.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教育传统。
2.作为一种专门学校,其创立了办学的新模式。
3.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三、察举制度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四、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中民”、“斗筲”三性。
(三)论道德教育 1.道德是立政之本;2.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为核心“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是调整和补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正谊明道,不要见利忘义2.以任安人、以义正我 3. 强勉行道,奋勉努力的进行修养,德行会一天天好 4. 明于性情,扬善诛恶 5. 必仁且智,德育智育相辅)五、王充的教育思想(一)对谶纬神学的批判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2.反对“但拘一经”“记诵章句”,主张“贵通”“贵用”。
(二)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1.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将人性分为三种,中人以上的人;中人;中人以下的人。
强调通过教育可以使中人改善,是正确的。
人性善恶在变化,重要的是教育,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之人。
2.培养目标:鸿儒、文人、通人、儒生。
研究创新能力>文才>知识渊博程度>专经传授的教师(三)论学习提出知物由学。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学习效果必须通过对客观事实和实际效果来效验,认识和理论符合事实的才是正确的。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质的完善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一)西晋的国子学西晋在太学之外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官五品以上子弟入学(二)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宋文帝设立儒学、玄学、文学、史学馆。
总明观又称东观,集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
二、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1.重振儒术(五经正义,官方著述的统一教材) 2.兼融佛道(二)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隋炀帝改为国子监。
(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中央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属于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祭酒。
前三学属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专科。
二馆:崇文馆与弘文馆,医学属于旁系。
这是地方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
(四)私学发展(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
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7.重视医学教育。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三、科举制度建立(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1.科举考试的程序:乡试(地方)——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吏部试2.科举考试的科目: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3.科举考试的方法: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逐渐形成帖经(填空)、墨义(口义)、策问、诗赋。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包括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1.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1.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向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士人开放了入仕的门径,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加强了统治基础;3.使官员队伍可以有效地补充新生力量,为国家的运转增添了生机活力;4.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促进了思想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