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该国的文化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变化和替代。

然而,我们不
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共同体的凝聚力。

因此,在
课堂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国内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已经被整合到很多不同的科目和领域中。

在语言
和文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文学和诗歌。

另外,中国的历史被纳入社会学科,可以
了解到从古代到现代世界的演变。

传统文化也与艺术和音乐等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中国音乐领域,我们可以学习古代的音乐器乐和表演艺术。

这些课程都是教育接受者了
解自己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和课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诗歌,老师可以将古代的诗歌与现代诗歌进
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和独特性。

对于历史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叙述和
示范,来让学生了解他们国家历史的方方面面。

然后,学生有机会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
人物和文化传统。

最后,学校突出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学生会在接触传统文化时感受到
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促进自己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性。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
神和加强对自己国家的依恋感和敬爱之心。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是中小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

历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目标,将爱国主义观念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教授关于祖国历史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展示相关的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英雄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历史是一部连续的纪录,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在教学中可以讲述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选取传世经典著作和名人的事迹,让学生理解和尊重历史,同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学应当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变迁,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培养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和变革,让学生思考社会进步的力量和个人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历史中的英雄和伟人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并通过实际行动展示出对家族、对社区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历史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国与国之间的历史关系,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

通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可以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国际化胸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一系列良好品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针对于此,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力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非常值得探究,教师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期望能够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些许教学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就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特点来说,本身便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较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由此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按照新课程改革向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古代文化作为载体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很好的落实,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愿意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去[1]。

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认真去分析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一、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确定出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知识的学习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同时也可以作为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可以感知到教材中所含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相关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是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另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可以实现深度学习。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适当性的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布置相关的学习问题,将教材知识点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意识的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譬如在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这一节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让学生知晓理学产生的背景,二是让学生知晓理学的思想内涵,三是让学生知晓理学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骨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也是我们学生的根和魂。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共识,这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凝聚人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工具。

一、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传统文化是从各个历史时期传承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结合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传统音乐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在文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学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三、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种道德伦理的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让学生了解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人格。

四、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传统文化是一种思想的传承,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思想文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的文化渗透指的是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
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它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传统文化渗透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来实现。

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将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在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中,多讲解一些中国古
代文化例如《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传统文化
的瑰宝。

不仅如此,还可以在一些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品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传统文化渗透也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变化来实现。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讲述
知识点为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也会降低,但是在渗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用
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故事、演讲、互动、绘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
参与其中;可以采用课外辅导,勉励学生进行读书、写作、观察、网上查阅等智力活动,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诱发孩子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和真正意识到中国文
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和积极营造文化氛围,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周末的文艺比赛、社团活动、家长会办成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吸引学生对传统
文化博大精深的兴趣,通过活动来实现文化的深度融合.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教育任务,需要教师和学校做出各
方面的努力。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的
优秀传统文化。

未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好地打造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历史课是高中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在历史课堂中,传统文化与内容的渗透和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方式和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内容涵盖了从远古先民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历史课的教材也相对丰富多样,既有教育部审定的标准教材,也有一些出版社编写的其他版本的历史教材。

这些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灵活选择教材提供了条件。

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形式进行展示、渗透,例如在教材中介绍中国古代节令习俗、宫廷礼仪、古代建筑艺术等等。

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手段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课外拓展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史料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现代化手段,将中国古代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教学手段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这些设计都能够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并且丰富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历史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实践活动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学对国学传播的促进作用

历史教学对国学传播的促进作用

本难 确 定 其 义 。在 世 界地 位 言之 , 即 中 国学 。分 析 为 言 ,
则 中 国 原有 学 术 ,本 可 分 隶 各种 学科 。 ” 以学 科 分 ,应 分 度 总 结 。面对 现在 的青 年人 对所 谓 的外 国洋节趋 之 若鹜 ,可 为 哲 学 、 史 学 、 宗 教 学 、文 学 、 礼 俗 学 、 考 据 学 、伦 理 是对 中 国 自己的传 统文化 却 熟视 无睹 的现 象 ,究其 原 因则主 学 、版 本 学 等 。其 中 哲 学 以儒家 哲 学为 主流 ,包 括 道 学 、 家等 ,儒家 贯 穿 并主 导 中 国思 想 史 ,其他 列从 属地 位 。
作者 :黄 楠 ,助 教 ,研 究方 向为历 史 。
要是 现代 生活 的快 节奏 使人 们越 来越 关注 功利 ,讲 究享 乐而 正在 号召 年轻 一代 学 习 国学 ,发 扬 国学 的人 文精神 、 爱国情
佛 学 、 百家 学 等 ; 以思 想 分 ,应 分为 先 秦 诸 子 、儒 道 释 三 渐 渐 疏远 了历 史 的传 统 ,遗 忘 了国学 的精 神 。很 多专家 学者

2 1 年8 下 第2 期 ( 00 月 4 总第2 0 ) 1期

8 4
黄 :史 学 国传 的 进用 楠历 教对 学 播促 作
■ 教学园地
感 。作为 教育工作 者 ,笔者认 为利用 历史教 学开展 国学 教育 会 的道 德 良知 ,呼 唤 正义 的 力量 ,呼 唤健 全 的 理想 人 格 , 是 一条双赢 的教学 理念 。那么 历史教 育该如 何做好 促进 国学 呼 唤 人性 中善 的 本质 ;进 而 希望 通 过传 播 和 弘 扬 中华 民族 传播 的职能呢 ? 优 秀 的传 统 文 化 ,达 到 提 高 全 民族 的整 体 道德 素质 , 再现 中 华 民族 礼 仪 之 邦 的美 好 夙 愿 。 因此 ,把 “国学 ”与现 代 化 对立 起来 是很不 妥 的。随着 中 国的崛起 , 国学 作为传 统文

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1. 引言1.1 背景介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是一种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自身力量的情感和行为。

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祖国的沧桑历史和民族精神,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国家的情感。

本文将就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进行探讨,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探讨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为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文化素质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问题意义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泛,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形式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探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引言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具体实践以及与历史教学内容的结合等方面,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揭示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角色,以期为今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旨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展望。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历史教学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价值观传承。

可以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先进人物的爱国精神,如岳飞的爱国情怀、屈原的爱国情意、孔子的国家大义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和传承,让学生在历史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文化精髓,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历史的发展中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是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展示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还可以通过历史实验、历史游戏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置情感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情感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是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故事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还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利用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国学知识的传播

利用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国学知识的传播

利用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国学知识的传播【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在传播国学知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整合国学知识于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国学兴趣,培养他们传承国学的意识。

利用历史教学资源传播国学知识,有助于加强国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

高中历史教学应被视为传播国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需要加强教育部门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学知识的传播,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促进国学知识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国学知识传播,整合,激发兴趣,历史教学资源,培养,传承,意识,地位,重要性,现状,途径,加强传播1. 引言1.1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的定位。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启示。

高中历史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具有历史眼光和文化底蕴的终身学习者。

1.2 国学知识传播的现状国学知识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形式主要包括传统文化节目、网络平台、书籍出版、学术讲座等多种途径。

由于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繁杂,导致国学知识传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当前社会对于国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限于皮毛,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的学习。

这使得国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

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获取快速、碎片化的信息,传统国学知识的深度和复杂性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快速更新的节奏,使得国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得到充分展现。

一些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包装了国学知识,导致了国学知识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受到了影响,让人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渗透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文化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下面将从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学方法的渗透以及校本课程设计的渗透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从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渗透来看,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课程中的渗透至关重要。

在历史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文化名人的思想和成就,如孔子、孟子、屈原等,从而体会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历史课程也可以通过讲解古代的科技成就、艺术成就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贡献,了解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风貌。

通过对历史课程内容的渗透,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伟大、悠久和深厚。

从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渗透来看,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的风采。

可以通过课外访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古迹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从校本课程设计的渗透来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学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规划来完成。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专题、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在历史课程中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髓。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冲击和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1.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国家的瑰宝。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和友爱等,使学生内化这些美德并且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美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诗词、书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细胞,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1. 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承载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经典散文、古代典故等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论语》时可以通过讲解孔子的思想,引领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田园诗、山水诗等让学生领略中国诗歌的美学情趣和意境。

2. 历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历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历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经典事件等,从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文化遗产等内容,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

3. 美术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美术是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国画、书法、工艺等形式渗透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教育任务,是培养民族团结、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敬重,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辉煌历史和民族的伟大成就。

通过讲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

通过了解龙的象征意义、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历史上的危机与挑战,进而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教育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的屈辱与苦难,讲述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抵抗外敌入侵的英勇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现代史与当代历史,引导他们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家的重要地位。

现代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通过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流,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与伟大成就,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通过讲述民族英雄、伟人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培养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意识和能力。

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为祖国献身的优秀人才。

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

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

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要想真正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需要教师们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体会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历史课堂家国情怀渗透的策略,希望能对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在历史课堂中,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课本阅读,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学生们在感官上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可以播放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可以播放关于历史名人事迹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巨人的风采和豪迈。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从而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文化活动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文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古迹等地进行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历史的痕迹;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书法、绘画等课外学习,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家国情怀。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展开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历史的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作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让他们通过文字和口头表达来传递对家国的情怀,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展现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四、营造浓厚的家国氛围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营造浓厚的家国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可以在课堂布置一些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装饰,如历史人物的画像、历史事件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易沉浸于历史的氛围之中;可以定期举办家国情怀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国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

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

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

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意义:1、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现代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初中学校需要真正保证内部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了在此教学实践落实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

初中思想品德;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内部的教学和实践内容总的来说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成长进步的积淀,各类课程内部的设置和填充,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出来的,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面向现代发展、呈现现代社会实质的客观评价性课程,与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同,思想品德是通过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于内部呈现的状态和面貌做有效分析,达到对学生启迪、教育的有效效果,真正通过客观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良好进步和成长,在现代教学内部,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存在,真正让学生得到了解和熟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育和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可以从学校教育入手。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各门课程中,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可以通过传媒宣传和展览活动来实现。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向公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各种展览活动、文化节、艺术节等也可以为公众提供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来推动。

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座谈会、研讨会等,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同时,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可以与学校、传媒等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

此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关键。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设立奖项和荣誉,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予以表彰,激发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校教育、传媒宣传和展览活动、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推动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艺术、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文化自信在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国人文化自信。

同时,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的礼仪、道德、文化和信仰,让学生爱上中华文化,增强自身文化认同和自信。

二、启发思维在传统文化的课堂中,既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表达其中道理。

传统文化中涵盖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智慧,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启发青少年的思维方式。

如《孟子》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左传》中的“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等句子宣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独特性和智慧。

三、培养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故事、传说、民间文艺等,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民族精神的交流与共享,让学生了解民族同胞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从而培养出诸如团结、互助、忠诚等民族精神。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人文情感,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唤醒那些被消费文化所削弱的民族精神。

四、陶冶情操传统文化中流传着成千上万的美丽传说、动人诗歌、优美词曲、精彩故事等,这些文化珍品孕育着高尚情操,同时也将情操与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在学生心灵世界幼小的时候,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广泛涵盖各个年龄段的群体,感染人们的心灵,并激发起年轻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总之,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艺术、礼仪、人际交往、智慧等方面的品质,也应向学生传递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奋斗精神,让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家国情怀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传达对国家和家园的热爱、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国家的文化底蕴。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开天辟地》胜迹,学生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创造了伟大的开天辟地的壮举,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教学《太原大静》等革命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畏艰险,甚至献出了生命的精神风貌。

这些历史故事会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进而激发出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情怀。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启发学生们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爱。

也可以通过讲解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通过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例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出更加强烈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国学经典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国学基础。

老师可以通过国学经典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论语》来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关于爱民爱国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也可以通过教学《诗经》等国学经典来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微博”或加入“口水帖”的讨论,容易导致他们“信息消化不良”。

不少大学生甚至形成了网络依赖,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退化,创新精神也极度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困难。

4.辅导员信息优势地位丧失,教育形式滞后。

在传统媒体时代,辅导员可以通过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将有害信息屏蔽,宣传和传播先进思想和社会主旋律。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自由性和随意性让辅导员丧失了信息优势地位。

另外,辅导员在新技术手段的使用、传播媒介使用、信息涉猎和获取等方面落后于年轻的大学生,对于青年人的流行文化和网络语言出现“绝缘”的现状,导致教育内容不能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引发学生的抵触甚至逆反。

四、高校辅导员应对机遇和挑战的策略1.主动接受变革,掌握先进文化。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现在能够拥有平板电脑的人群是少数,但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因此,辅导员要将移动互联网当成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主动学习云计算、移动操作系统等信息技术;主动了解微博和社交网络的信息形成机制和舆论传播机制;主动运用图片分享、网络视频、网络播客等形式。

2.加强信息素养,成为意见领袖。

辅导员需加强信息素养,主动走进社交网络和微博空间,主动了解进入学生的个人空间,和学生在移动虚拟空间中展开对话。

另外,辅导员需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网络交流,主动营造和不断扩大主流文化的舆论场,努力成为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意见领袖。

同时,辅导员还需要懂得利用博客社交网络平台,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和突发事件,将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3.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激活学生创造力。

辅导员可以充分调动大学优秀校园文化,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教育。

针对典型事件和主要节假日,开展“微博迎新生”“教师节微博送祝福”“辛亥革命微博展”等主题活动。

利用大学生群体拥有的技术特长,开发“学生社团活动网络投票”“校园微电台”“微博海报墙”等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应用产品。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以学生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依托,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创新网络校园文化活动。

4.利用移动网络平台,组建网络应用联盟。

辅导员要从网络利用者转变成校园网络内容的供应者与集成者,积极利用微博等网络平台组织校内学生社团使用新媒体技术,组成移动互联网应用联盟。

另外,辅导员可以发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组织学生社团加入网络应用联盟,整合学生社团的优势技术,形成有公信力的学生社团网络品牌。

[参考文献][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6/t20120612_26719.htm,2012-07-19.一、国学概述1.国学的定义。

研究国学,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国学。

古人云:“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由此可知,国学最早是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教学机构,这并不是我们今天国人口中所称的国学。

今天所讲的国学则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专指清朝末年产生的一种文化。

当时,西方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形成了“西学东渐”之风,形成了当时所谓的“西学”。

为了与之区别,一些知识分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称为“国学”,晚清时期也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期。

但对于如何定义国学这个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说法,即“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提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更多是强调“国故”中的一些经世致用之学,该定位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不足以概括今天国人认知范畴中所认定的国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国学也不仅仅局限于经世致用的范畴,更[摘要]近些年来国学热之风在全国悄然兴起,这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中感受并学习国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的内容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中国历史教师深思。

传承国学不仅符合高校的教学定位,同时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历史教学国学渗透重新架构[作者简介]魏志罡(1978-),男,吉林通化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广东潮州521041)[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80-02浅论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渗透魏志罡多是指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而非读几篇中国传统经文就能领略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能以读多少篇经典文献作为学习国学的一个标尺,更多应着眼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的领悟。

2.国学的构成。

总体而言,国学就是指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不同的时代对国学的构成也有所不同。

今天看来,国学应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流传下来的传统典籍,这些属于有形产物。

记载于经、史、子、集中的学问,儒家、道家等思想也涵盖其中。

《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比较明确:“经”主要是指儒家思想、文化系统;“子”也就是道家和佛家等的思想;“史”就是指历史;“集”是个人文集,比如兵家、农家等思想著作,这些东西我们今天都是用历史来展现的。

另一种则是无形产物,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精神传承。

这种精神主要依托第一种有形产物传承下来,没有第一种具体文字的流传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二、中国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渗透1.渗透的必要性。

当代的大学生对于国学的领悟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国学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是要靠同学们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学习得过程。

作为一名中国近代史的老师更是应该在课堂上将国学更好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根据邓先生的国学传统定义来看,国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在中国近代晚期时形成的,在此之前,虽然国学渊远流长但是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

究其原因,有一定的历史原由: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有识之士也第一次有机会去真正了解世界。

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当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文明被撞得支离破碎,以至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的眼中是那么的脆弱:“中国人做过什么?他们知道些什么?他们对科学作过什么样的贡献?他们不是对现代艺术和科学完全无知吗?”面对这样的误解、鄙视和凌辱,国人才真正去查找中国文化的缺失。

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是一次中国人将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旨,当时提出的“中体”就与我们现今意义的国学概念十分接近了。

洋务运动的贡献不仅仅是针对其本身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让学生们明白了中国文化背后的国学内容之所在。

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是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还应该是“经世致用”之学。

2.渗透方法。

热衷于国学是好事,但切不可盲目而为。

任何学习都要讲求方法,国学之习得亦然。

笔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史的讲授过程中去渗透国学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首先,要有历史观。

今天很多人一提起国学都觉得很熟悉,但再向深去探讨则感觉到非常困惑。

什么原因呢?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国学来说没有一个总体的历史观。

要想获得历史观就一定要去研读中国历史典籍,因为国学流传到今天,我们更多的感受应该是从历史典籍中来的。

其次,要学会整理。

很多人认为国学书籍很难懂,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古文的阅读对我们今人来说确实是感觉比较晦涩,但却并非是完全不可读懂的,只要学会了整理就会事半功倍。

胡适先生对于整理提到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形式上给古籍加上标点,替它分开段落;二是在内容方面加上新的注解,折中旧有的注解。

今天我们享有很多前人的成果,所以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容易了很多,但是必要的整理工作还是需要有的,理出一条主线,做相应的笔记,再加以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学习依旧十分有效。

最后,要有传承性。

国学有着几千年来的传承,它是一个系统,我们不能将其割裂,要能够总体把握其传承脉络,这样才能真正去领悟到国学的真谛。

断章取义式的理解会对国学形成理解上的徧差,从而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学的深意。

三、中国历史教学中国学渗透的意义1.国学在近代的意义。

由上论述可知,现代国学在某种意义上讲的其实就是历史。

中国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历程都有国学的印迹,伴随着历史的前行,国学的积累也在逐渐加厚。

1840年后的中国历史被划分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国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此之前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随着中国国门的被打开也受到了质疑,而那时也正是国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国人在经历了内忧外患之后,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国学。

那时的国学已经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国故截然不同了,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注重传统理论中那些经世致用之学,同时针对西方文化对之进行有效的整合。

但当时也仅仅只是对西方一些成形的科学技术直接拿过来运用,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方面成果,带有明显的“拿来主义”色彩,而与其相对的社会科学方面主要还是遵从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社会学说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任何引入。

2.当代国学是近代时期的一个延续。

近几年兴起的国学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时期的国学又都不相同。

当代国学在古代“经、史、子、集”与近代“西学东渐”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它继承了古代典籍当中的精华,也吸取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成果,同时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国学理论。

当代国学与近尽国学也有着不尽相同理论基础,当代国学对于中国传统的理论尽管也十分重视,但却抛弃了传统思想中那些腐朽的阶级统治思想,更多是重视人的发展理论、社会和谐理论等。

一言以蔽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我们今天国学学习的方向。

国学热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取士制度所造就的国学之热远胜于今,但意义却截然不同。

高校历来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根据地,而历史学科是国学传承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同学们学习历史、尊重历史、解读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国学的魅力,是我们高校历史教师目前的重要任务,让国学在历史教学之中得到传承与发扬,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1](英)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蒋重跃,刘林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2]章太炎.国学大师说国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