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
蒲剧小史2012年第1期
摘要:蒲剧是我国的传统唱腔,在整个山西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本文拟从蒲剧的产生时间地点,蒲剧的唱腔特点,蒲剧的流布与发展等三个方面,梳理蒲剧的历史,并展望蒲剧的发展。
关键词:蒲剧;产生;唱腔;流布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43—02一、蒲剧的产生明清以来,地方戏勃兴,各种声腔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主要是:弦索腔,西秦腔,高腔,昆腔,后来相互交汇产生吹腔系统和梆子腔系统。
[1]在探讨它产生时间地点前,先界定其唱腔。
《中国戏曲通史》采用了蒲剧产生于山陕梆子的说法。
笔者比较认同。
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
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碰奏体鸣乐器,用于中国各类民族乐队。
而蒲剧的演奏——“梆子为主笛出头,板胡倒把上下揉。
音节颇跳跃,节奏较自由。
打的“齐眉”高架鼓,活打活拉应歌喉,只要不离“十八亩”(主旋律),声乐器乐两风流。
”这段流传很广的民间话即说明了蒲剧主要由梆子伴奏。
关于蒲剧的产生时间,有以下几种说法:有人认为,从起自宋真宗时的安邑“铙鼓杂戏”(《关公战蚩尤》)和起自金、元间的平阳“弦索杂戏”(大行院散乐《西厢记》为首),以至起自元、明间的蒲州“梆子杂戏”(《文王哭狱》为首),联结起来,正是蒲剧源流演变的一条主要历程。
这种说法我认为有偷换概念之嫌。
曹禺说,蒲剧在明末,甚至嘉靖年间,就已产生。
[2]上述看法姑且不论,先从概念入手,戏剧,具有代言性,完整性,综合性的特点。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3]即由演员按行当扮人物,运用歌(唱、念)舞(做、打)等手段演出故事的表演艺术形式。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是为戏曲艺术基本的形态特征。
戏曲的综合艺术中的声腔有其流变过程,像合阳提线木偶戏可追溯至唐代线戏唱腔的固定。
但是第一种说法追得太过,它将梆子等同于蒲剧梆子,将梆子的历史追溯等同于蒲剧梆子的历史追溯。
而且一种声腔的流变往往只是吸取其他某些声腔的一些成分,不会突变,面目全非。
蒲剧基本知识知识介绍
蒲剧基本知识知识介绍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
它是晋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
蒲剧在表演艺术方面,演员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
蒲剧的特技有胡子功、翅子功、翎子功、梢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以及蹻功(今已废除)、耍纸幡、彩功等,表演极为细腻。
蒲剧的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
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
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蒲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蒲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曹鑫(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摘要:本文主要以对蒲剧演变历史进行梳理与概括为基础,通过自身的文献阅读学习以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能够帮助蒲剧艺术在21世纪新媒体环境下发展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历史发展;晋南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现状一、蒲剧的概述蒲剧在山西“四大梆子”中属于最古老的一种,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之一。
因其流行于舜都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而得名“蒲州梆子”,永济当地人通称为“乱弹戏”(梆子腔)。
蒲州梆子的音乐元素及其形式是来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当地的民间小戏,因此也称“山陕梆子腔”,后来因为受古老剧种的艺术影响,发展成大型梆子腔戏曲,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上党戏)和北路梆子(雁剧)合称“四大梆子”。
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二、蒲剧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明朝嘉靖年间)——同蒲民间小戏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蒲州的大庆关渡口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以及瓷器运输的交通要道,位于黄河中游,毗邻山西、陕西,由于不断往来的商业生意,许多在外地生活的商人,追求精神享受,而当时最普遍的娱乐就是看戏。
因此就推动了陕西同洲和山西蒲州的民间小戏发展,进而发展成为同蒲民间小戏。
(二)兴起阶段(清朝嘉庆年间)——同蒲梆子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0—1820年),在同蒲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加入了手持的梆子,由于梆子的加入改变了西秦腔的唱词结构,其音乐结构与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小戏音乐变成了板腔体音乐结构,成了“梆子腔”,也称之为“同蒲梆子”。
(三)盛行阶段(清末民国初年)——蒲州梆子清末民国初年(公元1900—1920年),在这一时期蒲剧的发展到达了盛行阶段。
这一时期蒲剧的派别划分为了南路和中路,两者在唱腔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戏曲蒲剧的发展历史
传统戏曲蒲剧的发展历史传统戏曲蒲剧的发展历史明快利落,清脆高亢的唱腔从耳边飘过时,蒲剧——这个生长行走于黄土地上的古老剧种,以它质朴和醇厚的韵味再次拨动人心。
近日,蒲剧艺术家景雪变从艺4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运城举行。
开幕式演出现场,挤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的戏迷。
台上,景雪变上演过的剧目在其众多学生的表演中复活,蒲剧的功法:担子、水袖、跑城,以及手帕、抖扇、血彩等交相辉映,俏丽无比。
满目青葱而又略显稚嫩的唱念中,蒲剧的前世今生,如一幅画卷在荡气回肠、苍凉慷慨的意境中展开,让人感慨不已。
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蒲剧了,尽管已有700多年历史。
可曾经,蒲剧也有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辉煌。
山西有句老话,“宁卖二亩地,也要闹家戏”,就折射出蒲剧曾经的兴盛。
当年,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内蒙古等广大区域的蒲剧,演遍神州,名声远播。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
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
在山西,晋城的上党梆子与蒲州的蒲剧、祁县的晋剧、大同的北路梆子并称山西的“四大梆子”,远近驰名。
蒲剧的唱腔高亢激越,委婉缠绵,其旋律如同醇酒,耐得品咂,加上念、做、打等与其他剧种风格迥异,令人回味绵长,难以割舍。
蒲剧的兴起约在元末明初。
之后,随着山陕商人的贸易通道,逐渐流布各地。
当时山陕商人所到之处,都建有“山陕会馆”,内设舞台和关公神像,定期演唱家乡戏,借酬神而作商业性的联系。
在清代中晚期,蒲剧进入兴盛时期,不仅响彻津冀豫皖地区,甚至震动京华,名气直逼风头正劲的京剧——“皮黄”。
康乾年间,蒲剧名角魏长生率戏班赴京演出,“在皇帝的鼻子面前手舞足蹈了五六年”。
当时康熙皇帝看“乱弹”(地方戏),对蒲州戏班来说,是一件极体面的事情。
因而蒲剧在北京的演出,如烈火烹油,熊焰炽热。
清末,经过多年发展,蒲剧剧目繁荣,名角如林,戏班群起……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代表当数“黑衣伶人”郭宝臣。
郭宝臣率戏班进京为慈禧太后演出,按说有人有出格举动,依律要杀头,但慈禧并不追究,因为她被郭宝臣的表演深深打动了。
浅谈陕县蒲剧的剧目艺术特色
中 八 本 与 下 八 本 已混 淆 不 清 , 有 《 计 摘 星楼 》 《 秋 配 》 《 阳树 》 《 影 簪 》 《 、春 、阴 、无 、 炮 初 任 太 守 , 到 百 姓 传 言 , 明其 冤 , 决 病 体 恹 恹 。 天 师 为 她 治 病 , 便 吐 露 心 听 查 处 申 她 希 烙柱 、 火 焰 驹 》 黄鹤 楼 》 《 坂 坡 》 梵 诬 陷 者 , 布 对 少 妇 平 反 昭 雪 , 冤 这 天 , 曲 , 望 能 出 宫 得 到 解 脱 。申 天 师 很 同 情 《 、 、长 、 宣 伸
感 寂寞 无 聊 。 眼望 绣 岭 坡 山花 烂 漫 , 园 她 田 田野 焦 枯 , 姓 纷 纷 传 说 少 妇 之 冤 。 延 谟 里 男 耕 女 织 , 渴 盼 爱 情 幸 福 , 饭 不 思 , 百 呼 便 茶
祠 , 成庙会 。 真实故 事到戏剧 情节 , 形 从 陕 长 眠 不 醒 , 死 一 般 。 要 躺 在 大 楠 木 棺 如 只
闹之 意 )渑 池 、 , 义马 、 陕县 东 乡称 “ 戏 ” 是 妇 祠 , 们 祭 奠 着一 位 被 绑 赴 法场 , 将 处 衣 舞 。 陕 州 司 马 王 建 诗 : 伴 教 霓 裳 有 贵 西 。 人 行 古 “
靖 年 间 已经 出 现 。
陕 县 一 带 最 为 流 行 的 大 剧 种 , 说 明 末 嘉 斩 的 少 妇 塑 像 。 是 发 生 在 西 晋 赵 光 初 年 妃 , 初 直 到 曲 成 时 。 据 这 从 日长 耳 里 闻声 热 , 拍 间 ( 元 3 8 ) 真 事 : 县 一 位 守 寡 少 妇 数 分 毫 错 总 知 。 说 的 就 是 此 事 。 全 唐 诗 》 公 l年 的 陕 ” 《
灵宝市地方戏曲初探——浅论蒲剧唱腔艺术
不 会 科学 发 声 ,不会 用 气 ,声 嘶力 竭 ,大 白嗓 子 ,真 假 声不 能有 班 ,一 大 批著 名蒲 剧 艺人 荟萃 于此 。这一 时 期 ,蒲剧 唱腔 融进 了 机结合。 西 北之 风 , 阎逢春 、张庆 奎 、王 秀兰 等 大胆 学 习吸 收秦 腔梆 子 的
灵 宝 的蒲 剧 发 展 历 史悠 久 ,清 代 就 有 山西 蒲 剧 戏 班 进 入 灵 长 处 ,把 秦腔 的粗 犷 、眉 户 的细腻 引进乱 弹 ,在 唱腔 上有 了很大
戏”或 “ 南路 梆 子 ” ; 晋 南 、 豫 西 当 地 则 习 惯 称 “ 大戏 ” “ 蒲州
胡 等 。武场有 鼓 板 、枣梆 、马锣 、铙 钹等 。 三、灵 宝蒲 剧唱 腔 的艺术 特色 音 域广 、跳 度 大 蒲剧 唱腔 之 音域 较广 , 唱 腔音 乐 的跳度 也很 大, 往 往有 十 度 以外 甚而 两个 八度 的跳越 。因此 , 增 加 了音乐 的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
灵 宝蒲剧 唱腔 的 形成
在梆 子腔 剧 种 体系 中 ,蒲 州梆 子 是 山西 四大 梆 子 中诞 生最 早 手 法 。
的一 种 ,可 以 自豪 地 说 ,蒲剧 是 中 国戏 曲 的 “ 活 化 石 ” 。它与 陕 的 资料性 代表 。
腔 高板 急 , 慷 慨 激 昂 ,这 是 对蒲 剧 唱 腔特 点的 概 括 。它 的 唱 各异 。 蒲 剧唱 腔有 着 比较 严格 的行 当界 线 。同一 个板 式, 由于 行
发 源 于 山西晋 南古 蒲 州 ( 今 山西运 城 永 济 )一 带而得 名 。 蒲剧 在 文 、武场 , 文 场 以板 胡 为主 弦乐 器 , 辅 以笛 、二 股 弦 、三弦 、二 清 代乾 隆 时期 称 “ 乱 弹” “ 山陕梆 子 腔” 等 ;嘉 庆 、道 光 以后 ,
河东戏曲
子”小步功的训练和使用。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对 表现人物感情颇有帮助。
脸谱
▪ 蒲剧的脸谱,构图、色彩、线条简洁朴素,活泼明朗。 ▪ 富有装饰趣味,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
特点,有的还表现了其出身及重要经历。在用色上,多用 红、黑、白(亦称“粉”)、绿、紫、灰、金等,一般规律 为红忠、黑直、白奸, ▪ 绿多用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亦用于神、鬼、妖怪, ▪ 金多用于神仙、妖。 ▪ 在白脸中又有水粉与油粉之分。
三花脸
▪ 亦称丑。以在面部勾画一小块白粉为标志,分文丑、武丑。文丑又可 分大丑、小丑。大丑重念白、做功,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有心地善 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人物,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有也阴 险凶残、为虎作长或卖友求荣、卑鄙无耻的人物,如《一捧雪》的汤 勤。
▪ 与净角的面部化妆相比, ▪ 丑角的化妆面积小,只 ▪ 限于面部中心,故称小 ▪ 花脸、三花脸。三花脸 ▪ 是与勾整脸的大花脸和 ▪ 勾半截脸的二花脸相对 ▪ 而言。
形成时间、地点
▪ 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 “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 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 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 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 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 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蒲剧的分类
▪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 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 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 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中国蒲剧的文化美学和艺术美学特征
中国蒲剧的文化美学和艺术美学特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蒲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和艺术美学特征。
浅谈陕县蒲剧的表演艺术特色
摘要 :陕县 蒲剧 是一 个 有 着悠 久历 史 、独 特 风格 的剧 种 。 蒲 抽 死 挽 成 圪瘩 。1 . 始 做 活儿 ,绣手 帕 。 动作 越做 越 熟 , 飞针 5开 剧 ,俗 称 “ 弹 ” ( “ 台”— — 热 闹之 意 ),渑 池 、义 马 、 陕县 走 线 ,使人 眼花 缭 乱 ,随之转 入平 静 ,缓悠 悠唱 出戏词 。 乱 或 乱
东乡称 “ 西戏”。是 陕县一带最为流行的 大剧种 ,据说 明末嘉靖年 间 3鞭 子功 . 已经出现 。文章从表 演艺术的渊源及不 同行 当中的特技表演来介绍陕 鞭 子 功 是 蒲 剧 中 的二 净 硬 功 戏 , 多 在 张 飞 、 马武 等 剧 中人 县蒲剧 的表 演艺术特 色。 跨 马挥 鞭 时用 ,鞭子 功 能将 台边 挂 的大铁 灯 上的 灯芯 花扫 掉 ,因 关键词 :陕县 蒲剧 ;表 演艺术 ;特技表演 而 ,在 群 众 中享 有 极 高 的 声誉 。在 舞 台上 奔 场表 演 时 ,鞭 助 马 威 ,手 中的鞭 儿 摇摇 摆摆 ,挥挥 停停 ;跨 下 的战 马也 疾疾 徐徐 、 进 进 退退 ,过 桥 时 “ 金鸡 独 立 ”的动 作更 是 惊人 。在 表现 必胜 信 蒲剧 表演艺 术 的渊源 “ 曲是动 作 的艺 术 。” 戏 陕县 蒲剧 戏 曲表 演 艺术 的形 成 ,经 念 时 ,马 鞭平 举 向前 ,一 指 一拧 一弹 ,马鞭 这个 道具 就如 同加 长 历 了一个 相 当长 的历 史演 变 过程 。从 当地 仰 韶 、龙 山文 化遗 址 出 了手 指 ,一 指一 弹 ,刚劲 有 力 ,震得 鞭杆 儿 都动 在 表现 心花 怒 土 的彩 陶器 上 ,显示 出人 们 欢腾 舞蹈 以表 达 渔猎 后 的喜 悦 。 自北 放 时 ,手 中 的马 鞭旋 转如 风 ,在 空 中划成 一 个个 圆 圈,远 望 马鞭 魏古 陕州 城 修建 文庙 ,每 年 祭孔 时 的八 佾乐 舞 ,在 磬笙 的奏 呜 声 上的 一个个 穗子 ,宛 若 一朵朵 盛开 的花 朵 。 4 耍蛤 蟆 . 中 ,长袖 轻飘 ,舞 姿 翩翩 ,令 人 赏心 悦 目。至元 代 ,古 陕州 城 东 门 内建关 帝庙 时 ,附 建舞 楼 ,每 岁春 秋及 五 月十 三 日致 祭大 典 , 耍 蛤蟆 为 蒲剧 二 净六 大特 技之 一 。据 老 艺人讲 , “ 蛤蟆 ” 耍 六佾 文舞 演过 ,再有 六佾 武舞 ,刀枪 剑 戟对 仗 ,击鼓 呜 锣助 威 , 动 作 大 致 可 分 为 “ 爪 ” 、 “ 口 ” 、 “ 口” 三部 分 , “ 动 张 合 动 翻 挑腾 跃 ,使 人 眼花 缭乱 。这些 表演 ,在 现 今 的蒲剧 舞 台 艺术 中 爪 ” 中又 分 左 动 、 右 动 , “ 、合 口 ”中 又 分 半 张 、 半合 等 。 张 仍可看 到其 形 。 演 员将 蛤 蟆前 爪 画在 眼皮 及 眉楼 骨上 ,后 爪 画在 两额 角 ,肚 子画 明、清 时期 ,陕 县 民间 有 了许 多专 以演 戏谋 生 的剧 班 ,并 且 在 额 头 印堂 上 。动爪 前 ,两 眼保 持微 睁状 态 ,使 蛤蟆 各部 位 比例 动爪 ”时眼 皮 、眉 棱骨 处肌 肉快 速 向下 跳动 三至 五 次 , 相互 竞争 , 迫使 他们 在剧 目上发 展 为波澜 起 伏 的大 戏 ,在表 演 上 和 谐 , “ 活 以民间小戏的表演情趣为主调 ( 他们本人就是民间小戏的优秀艺 蛤 蟆 便 “ ”起 来 ;如动 左 前爪 ,要 稳定 其 它部 位 的肌 肉 ,只将 人 ),融 汇祭 孑 的文 舞 、祭 关 的武舞 ,还 有 武术 、杂技 等 ,在 和 左 眼 、左 眉 的肌 肉猛 往上 提 ,观 众便 可 见蛤 蟆抬 左腿 欲前 爬 的动 L 外 地剧 团、剧 种 的相 互借 鉴 交流 中 ,逐步 形 成 了既有 共 同之 处 , 态 ,动 右 前爪 , 也如 法而 做 ; “ 合嘴 ”,即 闭眼 的 同时 ,眉和 印 堂 及 眼 皮 处 肌 肉全 部 向 下动 ,蛤 蟆 身 子 便 前 “ ” ,红 嘴 会 合 移 又有地 方独特 风 格 的戏 曲表 演 艺术 。 张 陕县 的蒲 剧 同属 大 戏 ,行 当 齐 全 ,表 演 程 式 完 整 , 除 唱 、 上 ; “ 口” ,是继 合嘴 以后 ,两眉 、 印堂 、眼 皮处 的肌 肉猛 向 做 、 念 、打外 ,尤注 重 以特 技表 演来 吸 引观 众 ,如运 用 服饰 进 行 上 提 ,两 眉上 扬 ,蛤 蟆 即大 张 口,且 张爪 竖 立 ;半张 、半 合 即只 表 演 的甩 稍 子 、舞 水 袖 、 耍 胡子 ( 口功 ) 、翎 子 功 、 甩 纸 幡 准 印堂 部 位 肌 肉上 提 、 下松 ,显 出蛤 蟆 嘴 微 动 之 状 。行 家 耍 蛤 髯 等 :运用 道 具进 行表 演 的椅 子功 、扇 子 功 、手 帕功 、撒 手锏 、 火 蟆 ,节奏 紧 ,眼 皮 以上肌 肉快速 跳上 跳下 ,蛤蟆 便呈 向前 跳跃 之 流星 等 ;运 用 人 体 某 些 部位 进行 表 演 的喷 火 、扭 腰 、 火 彩 、 血 状 态 。 陕县 蒲 剧 界名 老 艺人 杨 天心 ( 1 8 一 9 6 约 8 9 l 5 ),艺 名 “ 活张 彩、耍 蛤蟆 、走 矮子 、耍 獠牙 等 。 飞 ”, 以二 净 出名 ,他扮 演 的王 彦章 ( 自本 戏 《 苟家 滩 》之 一折 二、 蒲剧 不同行 当中 的特 技 表演 临 耍蛤 蟆 ”一 招被 人称 赞 ,可 惜此 技在 豫 西 已 陕县 蒲 剧 艺人 在 长 期 的 表 演 实 践 中, 借 鉴 、学 习 并 创 造 了 《 亭峪 》 中 ), “ 许 多表 达 剧情 人物 性 格 的表演 技 功 ,被称 为 “ 活 ” 。这些 “ 绝 绝 无 人 能演 ,只可 知其 大概 。 活 ”有 的 因艺人 逝去 而 失传 ,有 的则发 扬光 大 ,流传 开来 。 5 跷子 功 . 为旦 角硬 功 戏 。过 去 旦 角 为 男 子 扮 ,足 大 ,清 代 , 即有 旦 1 髯 口功 . 跷 三 真 髯 口功 又 称 口条 功 ,系 陕县 蒲 剧 老 艺 人 荆 子 周 五 十 年 代 初 角演 员 以木 制 “ 子 ”替代 女性 “ 寸 金 莲 ”, 被誉 为 “ 千 所创 。 当时他 扮 《 龟 山》 中知 县 田云 山 ,在 “ 堂会 审 ”一 折 金 ”。跷 子底 小 ,非 有特 殊 功夫 ,难 以穿着 扮演 小旦 ,如 行 云流 游 五 挂 中 ,演到 田云 山在堂 上与 卢 林辩 论 ,诉 说到 慷慨 激 昂 处: “ 把 水似 的轻 步 ,何 况还 要单 足 踩在 狭 窄的椅 背 上表 演 《 画》 等剧 你 我这 小小 七 品县 令—— ”一 个拖 音 ,右 手捋 右 口条 猛一 弹 ( 板 目。蒲剧 界 王存 才更 以踩 跷 子名 扬秦 、晋 、豫三 省交 界 。至 民 国 鼓 艺 六 “ 达达— — 台 ” ), 口条 搭到 右 帽翅 上又 被 弹 回, 再说 : “ 达 又 时期 在 陕县 演 出时 ,古 陕州 老城 艺人 黄 兴娃 ( 名 “ 月仙 ” , 能怎 么样 ?”技 功和 道 白配 合得 巧 到好 处 ,引起 观 众 叫好 。他 从 后为 陕县 蒲 剧 团演 员 )师 承 王存 才 学得此 技 艺 ,多次 踩跷 表 演 , 此 就 将 此 功 保 留 , 并在 《 临潼 》 、 《 花 》 等 剧 目表 演 中 运 现 此技 已失传 。 打 芦 蒲 剧 在 陕县 一代 有着 悠 久的 历史 渊源 和 深厚 的文 化底 蕴 ,从 用 ,并 逐 渐 进 行 , 形 成 左 弹 、右 弹 ,再 两 下 同时 弹 的 髯 口功特 文学 剧本 到 高 台教化 ,从 民间俗 曲到 蒲剧 音 乐结 构 ,从角 色 行 当 技 。此 功后 来在 蒲剧 界迅 速流 传开 来 ,并被 其它 剧种 运用 。 到特 技表 演 等等 是一 门博 大 精深 的综 合 艺术 。相 信 随着经 济 的发 2 针线 做功 . 针 线做 功 是 旦角 硬功 戏 , 以表现 少 女娴 熟 的针 线活 技 巧 ,无 展 ,文化 的繁荣 ,政 府 的重 视 ,群众 的喜爱 , 生长 于豫 西地 区 的 唱词 道 白 ,全靠 在乐 器伴 奏 下表 演 ,虽 长达 数 十分 钟 ,却 以充 满 这朵 蒲剧表 演艺 术 奇葩 ,将 结 出丰硕成 果 。 浓厚 生活 气 息 的艺术 技 巧紧 紧吸 引了观 众 。 《 拾玉 镯 》 、 《 田 花 错 》 、 《 中缘 》等 戏 中 的小 旦表 演得 最淋 漓 尽致 。其分 解动 作 注释 柜 . 任 蒲剧表演艺术琐谈卟 《 戏曲艺术 》 19 年 第3 页 94 5 为 :1 取 线 。从 针线 箩筐 内取 出夹 丝线 的 旧书 本儿 ;2 挑 线 、翻 1 重远 . . .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
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二)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分支,其渊源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就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一、山西蒲剧的渊源和发展山西蒲剧,又称山西梆子,是山西省地方剧种之一,产生于明朝,发展于清朝。
山西梆子最初起源于平遥,后流传至临汾、运城等地。
山西梆子的唱腔浑厚悠扬,表演形式多样,以深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
1. 渊源山西蒲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其形成初期主要是在平遥一带的民间演出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明朝时期,山西地区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梆子戏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梆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技巧,成为了当地广为流传的地方剧种。
2. 发展清代是山西梆子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在康熙、乾隆年间,山西梆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山西梆子演员以庙会为主要表演场所,演出形式也日趋成熟。
到了清朝末期,山西梆子的声誉逐渐传遍全国,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20世纪初,山西梆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巡回演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二、河南豫剧的渊源和发展河南豫剧,简称豫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
河南豫剧起源于清朝,发展于民国时期。
其唱腔优美动人,表演婉转妩媚,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
1. 渊源河南豫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当时中国中部地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异常丰富多彩,豫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豫剧最初的形式较为简单,流行于民间,后来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今的艺术形态。
2. 发展民国时期是豫剧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豫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并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豫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播,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
豫剧的优美唱腔和精湛表演技艺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对后世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樊宇红【摘要】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属于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从明清到新中国的成立,它饱经风霜,但是因为多变的板式,丰富的唱腔,优美的旋律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表现魅力,使其倍受人民的喜爱.另外,蒲剧的脸谱色彩明艳,构图富有特色,简单明了,也成为其一大亮点.然而随着二十一世纪传媒的高度发展,人类文化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蒲剧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观众减少,种类的单一及宣传力度不够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古老而传统的蒲剧艺术发扬光大.【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蒲剧;音乐特色;继承与发展【作者】樊宇红【作者单位】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正文语种】中文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地方戏中,产生于古蒲州(现金永济)一带,当地人亦称“乱弹戏”。
蒲剧的产生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到了咸丰同治后被称为“山陕梆子”。
蒲剧之所以在当时被称为“山陕梆子”,是由于山西晋南与陕西相邻,一条黄河之隔,两地民风语言相似,使得蒲剧具有山陕两地特色。
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翔麟曾“由蒲州售技至太原”(引自严长明《秦云接英小谱》),后仍有多数山陕艺人同台演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蒲剧与陕西秦腔开始分道扬镳,蒲剧在民国时期是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出现了郭宝臣、王来、吕长林、孙广胜和王存才等一批蒲剧表演艺术家。
在当时的蒲州、平阳等地区,蒲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像比赛、祭祀、红白喜事、宴饮等都要用到蒲剧。
在抗战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恶劣,艺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在那种环境下,随着严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和杨虎山等蒲剧大师的相继出现后,仍使蒲剧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向前发展着。
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
42艺术论丛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茹劳劳灵宝市蒲剧团蒲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一、历史起源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
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
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二、分类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三、艺术特色1.特技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四子”即胡子(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马鞭)、梢子(甩发)。
前辈艺人对这些特技的运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特技运用的口诀。
胡子的运用有二十字口诀:“推、掠、掳、弹、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耍、撂、甩、咬、翻。
”帽翅的运用有四句口诀:“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
”鞭子的运用有二十四字口诀:“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鞒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训练和使用。
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对表现人物感情颇有帮助。
运用上有十六字口诀:“撒、合、弹、扇、抖、颤、抡、翻,抄、回、飞、转,辅、映、手、颠。
”血彩是蒲剧中最令人击节赞叹的绝活。
所谓血彩,即是演员表演是在嘴里含一口血浆,然后用气上顶,令血浆从眼耳鼻口中喷出,造成七窍流血的惊人视觉效果。
蒲乡情怀,音传四方——论蒲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5年第 四 期 《音 乐创 作 》
蒲 乡情怀 ,音 传四方
一 一 论 蒲 剧 文 化 的传 承 与 发 展
姚 蒲 怀
摘 要 :蒲剧 是 我 国河 东地 区独 具 特 色的 地 方剧 种 ,也是 我 国 最 为 古 老 的梆 子 剧 种 之 一 。在 中 国戏 曲 文 化 的 日益 发 展 之 中,蒲剧这一特 色的戏剧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成 为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 的文化瑰 宝。而蒲剧文化也
随 着社 会 的进 步 ,被 赋 予 了 更加 深 层 的 文化 韵 味 。
关键 词 : 蒲 州梆 子 ;蒲 剧 名 家 ;发展 历 程 :文 化 传 承
蒲剧艺术 (蒲州梆子 )作为 中华 民族传统戏 曲的重要组 成部分 ,它熔铸 了我 国五千年来 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珍馐 ,被 誉 为 山 西 四大 梆 子 (蒲 州 梆 子 、中路 梆 子 、上 党 梆 子 、北 路 梆 子 )的 “老 大 哥 ” 。在 岁月 长 河 绵 延 的冲 洗 中 ,蒲 剧 经 历 了 一系 列 的演 变 、创 新 与 发 展 ,这 使 得 现 如今 的蒲 剧 艺 术 如 同 一个 真正 饱 经 风 霜 的智 者 在 艺 术 的长 廊 中 闪 闪发 光 。
戏剧历史知识:蒲剧——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创新
戏剧历史知识:蒲剧——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创新蒲剧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创新。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东北地区的文化艺术一直独具特色。
蒲剧是满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艺形式,具有深刻的民间情感和人文精神内涵。
蒲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当时是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域流传开来的。
据记载,最早的蒲剧演员是一些满族村民,他们以自然的语言演唱和互动,表达着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蒲剧不断地传承和演变,结合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戏曲演唱技巧和满族民间文化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独立剧种。
蒲剧的演艺形式非常独特,主要采用合唱和对唱式的演唱方式。
演员们通过轮唱、和唱、领唱、和伴齐唱等方式将文本进行了艺术化加工,在传统的演唱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使蒲剧具备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另外,蒲剧并不局限于传统故事剧情的表演,也可以表演各种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婚礼及宴席等场合的歌舞节目,使得蒲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蒲剧的剧目以散曲为主,歌舞小品和相声也被纳入蒲剧的演出中。
在脚本创作方面,蒲剧演员们通常会参照活字印本、门神册子、家谱等东北满汉蒙三族地区的文化遗产,选取其中的经典篇章、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进行改编。
剧目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社会生活中的琐事等,以讽刺、幽默、搞笑的手法,让人们在欢笑中思考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在蒲剧的剧目中,反映了东北地区满汉蒙三族多元文化的渗透和混合,反映了东北地区人民精神面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蒲剧的传承是很重要的,目前市面上的蒲剧团队和演员们都是在传统的艺术氛围和文化认同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现代化因素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蒲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推广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即使在以戏曲为主流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小众文化,但是蒲剧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仍然需要加以保护和尊重。
山西蒲剧的由来
山西蒲剧的由来蒲剧是山西运城文化史上一直占领导与主导地位的最重要戏剧剧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仅目前所知:一、以中国戏剧家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与确认,元代是中国戏剧的定型期,或有说为成熟期。
瑞在的中国文学史与戏剧史,讲到这一历史时期,必然讲到运城的戏剧家关汉卿,讲到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运城当地学者与专家,还从当地文化出发,列举了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剧作,证明了关汉卿为运城人,且查到《元史补遗》,证明关汉卿“解州人”之说;二、元杂剧另一个代表作《西厢记》,即现在流行的王实甫本及其改编本,不仅仅用了运城的历史地名,而且较详细地反映了元代运城蒲州古寺的建筑形状及僧侣生活,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元代运城戏剧发展的辉煌与实状;三、我在拍摄蒲剧本《窦娥冤》时,中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会长谢晋及吴祖关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广泛而具体地讲述过,运城地区戏剧文物与蒲剧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从关汉卿到现在的王秀兰、阎逢春等一批吸引过周信芳、刘长瑜学习技艺的故事,再次证明蒲剧是一种有700年左右历史的剧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四、由于运城盐池的地位,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晋商元代以来的500多年独特辉煌,以晋商开山祖张家九代孙、明朝宰相张思诚为代表的官僚与晋商实力,在走向全国与世界中,形成的晋商会馆、山陕会馆及山陕甘会馆等商业机会,在政治与商业活动中,将家乡的历史名人关公高举为神,又以家乡蒲剧为联谊与酬神手段,使关公红遍全国而又走向世界,也使故乡的蒲剧演遍神州四处,目前文字有载:蒲剧北演漠河,南下羊城,东至上海,西至迪化(乌鲁木齐)…… 为什么蒲剧能在运城产生?国内不少专家与山西本地学者有大量文字证明:一、运城历史上发生过尧、舜、禹在运城盐池一周定都的历史传说,也有晋文公因盐、绸、铜、铁之利而称霸中原的史实,因而“中国”两字首先用指运城这片神奇热土;二、宋、金时期,民族战火频仍,而运城地区依据吕梁山、太行山及黄河为天然屏障,避免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历史悲剧,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才有文化发展余地,也才有可能产生“洪洞大槐树迁民”这样的历史;三、晋商使蒲剧的发展到更大范围,才有了清王室皇封三品蒲剧艺术家郭宝臣之类的运城蒲剧人物…… 据中国著名戏剧家墨遗萍讲,他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时期,就坚持认为:蒲剧早期民间与文字表述应为“乱台”,是因为这种发生于山西蒲州的戏剧,对“院本”之类的“戏剧”是一种非标准、非规范的民间歌舞大戏,“乱”了正宗、正统、大雅之院本演出的“台”,而且特别指出,说“乱弹”是不准确的,因为蒲剧的曲牌、乐谱、旋律与程式是自有其固定而标准的,本身一点也不“乱弹(琴)”。
弘扬蒲梆蒲剧的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弘扬蒲梆蒲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
蒲梆蒲剧,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弘扬蒲梆蒲剧的重要性。
一、蒲梆蒲剧的历史渊源蒲梆蒲剧,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戏曲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源于山西蒲州(今运城),是晋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
蒲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剧目和音乐,被誉为“华夏戏曲的瑰宝”。
蒲梆蒲剧的形成与发展,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民间信仰、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二、蒲梆蒲剧的艺术特色1. 唱腔优美:蒲梆蒲剧的唱腔高亢激越,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2. 表演生动:蒲梆蒲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剧目丰富:蒲梆蒲剧的剧目众多,既有历史剧、神话剧,又有现实题材的剧目。
这些剧目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4. 音乐独特:蒲梆蒲剧的音乐以二胡、笛子、唢呐等民族乐器为主,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弘扬蒲梆蒲剧的重要性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蒲梆蒲剧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蒲梆蒲剧,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 提高国民素质:蒲梆蒲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蒲梆蒲剧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国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促进文化交流:蒲梆蒲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弘扬蒲梆蒲剧有助于推动我国戏曲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4. 丰富文化生活:蒲梆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
弘扬蒲梆蒲剧,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如何弘扬蒲梆蒲剧1. 加强蒲梆蒲剧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蒲梆蒲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创新,使蒲梆蒲剧更具时代特色。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作者:刘慧媛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摘要]“蒲剧”以其历史久远、行当丰富、表演精湛的特点稳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
2006年5月20日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蒲剧的发展历程和音乐表演艺术,以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蒲剧;音乐艺术一、蒲剧的历史渊源“蒲剧”产生于山西晋南蒲州(现在的永济市),因此又叫“蒲州梆子”。
关于蒲剧的起源有两种讲法。
第一种,则认为蒲剧的萌芽是晋南和陕西省东部的民间锣鼓杂戏(陕西当地称之为“跳戏”)另一种,则为蒲剧起源于北曲遗响,又吸收山西、陕西的民歌小曲、曲艺而成的“索调”,至明朝中叶受青阳腔影响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蒲州地处黄河中游,眦邻陕西、河南等地,是处于南方丝绸、瓷器等通往西北各地的交通要道,这里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繁荣昌盛。
可以看出,蒲州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安宁的社会状况为蒲剧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并促成了蒲剧的形成。
二、蒲剧的历史发展(一)蒲剧的形成时期蒲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流行于陕西南部各县和山西等部分地区。
明末清初平阳乱弹戏已经初具水平,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在康熙四十六年,孔尚任受邀到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进行《平阳府志》的编篆,由于孔尚任本人对戏曲十分热爱和了解,因此他十分赞赏蒲剧的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随着演员演技的提升,因蒲剧的影响力开始扩大,许多艺人纷纷进京搭班演出,所以北京人也称其为“西调”、“西秦腔”、“勾腔”等。
(二)蒲剧的发展时期乾隆、嘉庆年间,蒲剧经过高人的不断创造创新,并且在当地民间艺人和文人的支持下,表演艺术较之前更为完善,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这一时期徐昆、李仰山等人创作并改编的南路二十四本大戏,不仅增加并丰富了蒲剧的上演剧目,而且还促进了舞台艺术的提升。
另外,在山西省临汾市的襄汾丁村有一座修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院落,在这个院落中有四副戏曲木雕,分别是“忠义侠”“岳母刺字”“宁武关”和“双管诰”的典故,从人物的角色、角色的神情和舞台陈设上都反映出了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的舞台风采。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刘慧媛(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 大同037000)【摘要】“蒲剧”以其历史久远、行当丰富、表演精湛的特点稳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
2006年5月20日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蒲剧的发展历程和音乐表演艺术,以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蒲剧;音乐艺术一、蒲剧的历史渊源“蒲剧”产生于山西晋南蒲州(现在的永济市),因此又叫“蒲州梆子”。
关于蒲剧的起源有两种讲法。
第一种,则认为蒲剧的萌芽是晋南和陕西省东部的民间锣鼓杂戏(陕西当地称之为“跳戏”)另一种,则为蒲剧起源于北曲遗响,又吸收山西、陕西的民歌小曲、曲艺而成的“索调”,至明朝中叶受青阳腔影响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蒲州地处黄河中游,眦邻陕西、河南等地,是处于南方丝绸、瓷器等通往西北各地的交通要道,这里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繁荣昌盛。
可以看出,蒲州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安宁的社会状况为蒲剧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并促成了蒲剧的形成。
二、蒲剧的历史发展(一)蒲剧的形成时期蒲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流行于陕西南部各县和山西等部分地区。
明末清初平阳乱弹戏已经初具水平,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在康熙四十六年,孔尚任受邀到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进行《平阳府志》的编篆,由于孔尚任本人对戏曲十分热爱和了解,因此他十分赞赏蒲剧的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随着演员演技的提升,因蒲剧的影响力开始扩大,许多艺人纷纷进京搭班演出,所以北京人也称其为“西调”、“西秦腔”、“勾腔”等。
(二)蒲剧的发展时期乾隆、嘉庆年间,蒲剧经过高人的不断创造创新,并且在当地民间艺人和文人的支持下,表演艺术较之前更为完善,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这一时期徐昆、李仰山等人创作并改编的南路二十四本大戏,不仅增加并丰富了蒲剧的上演剧目,而且还促进了舞台艺术的提升。
另外,在山西省临汾市的襄汾丁村有一座修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院落,在这个院落中有四副戏曲木雕,分别是“忠义侠”“岳母刺字”“宁武关”和“双管诰”的典故,从人物的角色、角色的神情和舞台陈设上都反映出了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的舞台风采。
蒲剧介绍
蒲剧介绍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
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
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
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近百年来。
涌现出几代著名演员。
前有杨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等一批,继是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张庆奎、王秀兰等享有盛名。
更可喜的是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
全国戏曲首届“梅花奖”和全国戏曲表演一等奖获得者、青年表演艺术家任跟心,省级最佳演员、全国戏曲首届“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戏剧报》向首都戏剧界和观众推荐的优秀演员崔彩彩等,是他们中间的优秀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
作者:茹劳劳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
蒲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一、历史起源
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
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
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二、分类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三、艺术特色
1.特技
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四子”即胡子(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马鞭)、梢子(甩发)。
前辈艺人对这些特技的运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特技运用的口诀。
胡子的运用有二十字口诀:“推、掠、掳、弹、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耍、撂、甩、咬、翻。
”
帽翅的运用有四句口诀:“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
”
鞭子的运用有二十四字口诀:“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鞒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训练和使用。
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对表现人物感情颇有帮助。
运用上有十六字口诀:“撒、合、弹、扇、抖、颤、抡、翻,抄、回、飞、转,辅、映、手、颠。
”
血彩是蒲剧中最令人击节赞叹的绝活。
所谓血彩,即是演员表演是在嘴里含一口血浆,然后用气上顶,令血浆从眼耳鼻口中喷出,造成七窍流血的惊人视觉效果。
血彩常用以表现人物性格。
“花梆子”小步功,早在康熙年间,平阳名角葵娃的“小步”就已驰名。
现代旦角演員孙广胜、筱兰香、王秀兰等,在花梆子小步基本功上,总结出一套训练方法:“小腿带大腿,疾行如游水,身稳裙不动,两脚向前滚。
”小生多用翎子、帽子、梢子等特技刻画人物。
此外,青衣、二花脸、丑角,也都有各自的特技。
2.脸谱
蒲剧的脸谱,构图、色彩、线条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有的还表现了其出身及重要经历。
在用色上,多用红、黑、白(亦称“粉”)、绿、紫、灰、金等,一般规律为红忠、黑直、白奸,绿多用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亦用于神、鬼、妖怪,金多用于神仙、妖。
在白脸中又有水粉与油粉之分。
丑行的脸谱,大体可分为大三花脸、小三花脸、老三花脸三种,其区别主要按鼻上所画白色面积的大小,形状和底色的不同,以及眼、眉、嘴不同的勾画。
用以分别表示正直憨厚、滑稽可爱和奸诈阴险。
此外,生、旦中也有少数采用脸谱的。
除脸谱外,生、旦的化装,小旦、正旦画眼描眉,施粉涂胭脂画口红,比较讲究。
其他行当如小生、须生只用干黑画眼描眉,脸上、眉心稍擦干红,不施脂粉。
建国后有很大改进,已较为细致讲究。
3.唱腔
蒲剧的音乐唱腔属板腔体,腔高板急,慷慨激越。
唱腔部分以板式变化为主,另有花腔和杂腔部分。
花腔,有十三湾、花腔、二音腔、三倒腔等。
这些花腔,除“十三湾”是专戏专用外其他都与慢板、二性腔溶为一体使用,为各种板式的扩展乐句或附加乐句,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腔式。
在各种板腔之外,还有不少杂腔,均自其他剧种吸收来。
有的单用唢呐伴奏,昆腔则专用笛子伴奏。
蒲剧唱腔﹐为徵调式﹐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音域宽。
建国前通常用的是“二眼调”﹑“梅花调”﹐现多用G调。
因其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旋律跳跃幅度大。
有时在一拍内就直接有十四度的跳越。
故长於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
演唱时大小嗓兼用。
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四股眼)﹐一板一眼的二性﹐有板无眼的紧二性﹔有板无眼的流水与紧打慢唱的紧流水﹐以及介板﹑滚白﹑倒板等。
一句唱腔,前半节用本音,中间用复音,末尾仍过渡到本音。
因而给人以高亢激越之感。
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弦乐器﹐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
武场有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
4.锣鼓经
蒲剧锣鼓经,从名称上有六、七十套,但变化后实有一百余种。
从速度上可分慢、中、快、散四种类型,用以配合动作,说唱填补,掌握节奏,渲染气氛。
运用灵活,如人物紧急上场一般都用,但在传统戏《会孟津》里,四个上场人物因身份、性格不同,所用的[豹子头],长短紧慢,套子结构都不一样。
剧中人物在观看时,用[三翻鹞],但剧情不同,人物不同,它的节奏尺寸就不能雷同。
[间板头],可长可短;[七锤子]能灵活缩短、伸展,或拦腰截断,甚至掐头留尾。
5.曲牌
分唢呐曲牌、丝弦曲牌两种。
唢呐曲牌西、南两路合起来有一百数十支,丝弦曲牌也不下七十多支。
皇帝登殿,朝官坐堂,武将升帐、回营,军伍行进,文臣迎送,饮酒行令,接旨迎亲,灵堂祭奠,洞房花烛,打扫庭堂,拜佛救仙,开打舞剑,备马梳妆等,无一不用牌子曲来渲染。
甚至许多伴唱也离不开曲牌来弥补。
6.伴奏
伴奏乐器包括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呼胡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唢呐与小唢呐。
武场主要乐器是鼓板、雌板、梆子、马锣、铙钹、小锣、铰子、堂鼓、战鼓、碰铃、云锣、道锣、木鱼、京锣。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
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
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
蒲剧音乐长于表现激情。
蒲剧唱腔由于当地人民生活习性和语言、音调关系,其旋律跳跃幅度大(通常有十一度乃至十四度猛跳),起调高(过去用"二眼调",相当于bB调,直至"梅花调"相当C调。
现今多用G或#G调),大小嗓兼用。
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激跃凄楚的情绪。
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现十度以上或两个八度的跳跃,行腔高亢奔放,富于激情。
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用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锣鼓经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