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十课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件(共34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件(共34张PPT)

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3)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 新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 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专家点评】提高科学素养 原因:①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缺乏科学素养,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意义: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要诚信
倡导雷锋精神
核心归纳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从国家角度)
(1)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侧重“道德建设”
(2) 加 强 和 改 进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 深 化 群 众 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 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 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3、怎么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怎么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其他: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中共的领导地位;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 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4)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规则意识、 奉献意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到课题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到课题目

2015年秋季学期第1 —11课质量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1.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 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2.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 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4.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A.人身的自由 B .思想的自由 C .主权在民 D .社会契约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

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6. “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ppt课件ppt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ppt课件ppt
历史事件的影响是指事件对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结果 和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
详细描述
历史事件的影响是评价历史事件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 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历史事件的影 响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事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把握历 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我们需要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全 面把握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 历史事件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变化,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和理解。
物。
学习这一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当今中国社 会和世界形势,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02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主要内 容
内容概述
介绍了第十课的主要知识点, 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轴 。
概述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程内容。
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和历史意 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010203 Nhomakorabea重点掌握第十课的主要知识点 ,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 时间轴。
难点
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 系和逻辑关系,以及历史 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解决办法
通过讲解、图解、案例等 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导入 •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主要内容 •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解析 •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案例分析 • 历史必修三第十课总结与思考
01 课程导入

全套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

全套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
家思想的形成
第 2 课“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第 3 课宋明理学
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
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 5 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的起源
第 6 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第 7 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
庆历新政 第 2 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
要内容 第 3 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
史作用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
改革 第 1 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
八国联军侵华
第 13 课辛亥革命
第 14 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崛起
第 15 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 16 课抗日战争
第 17 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 18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

第 19 课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
第 21 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来自第 22 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
外关系
第 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

第 24 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
高中历史
思维导图
快乐学习,一目了然
全套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目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目录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4课理性之光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6课综合探究:解决“李约瑟难题”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1、背景:(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因素)黑死病;(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6、影响: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十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十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这首先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B.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故A正确;殖民扩张也是由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故B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C 错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错误。

2.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解析】选B。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传播到欧洲和中国,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故答案为B。

A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

3.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故选B。

4.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解析】选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

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原文翻译素材 新人

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原文翻译素材 新人

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扣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不吝惜珍稀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时作业(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时作业(含解析)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1.过程(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2)东汉时,______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造纸,被称为“蔡侯纸”。

2.传播:公元8世纪,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3.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过程(1)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到的“__________”是最初的指南仪器。

(2)______时出现了人造磁性材料制成的指南针。

沈括在《__________》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______传入阿拉伯,后传到欧洲。

3.影响: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经济生活、航海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________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1)______________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2)明代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药武器。

3.传播: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________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________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1)868年印制的《金刚经》经卷,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______印刷品。

(2)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______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3)元朝的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发明了______________。

(4)明代中期,__________得到广泛应用。

2.影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到西方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件-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件-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归纳
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②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激发人们 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 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追求守公德、严私德的生活。 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⑤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 献意识。 ⑥我们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⑦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站在理想信念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
科学文化修养与 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
养。
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素
养,有助于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反之,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
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27
⑤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 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知+ 行
(二)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怎么办)
①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 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②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 美德,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 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 践行能力,追求守公德、严私德的生活。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百家争鸣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百家争鸣
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贡因献材施教,启发教育;
①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伦理观:性相近 ②整编文献——《六经》
消极:复古倾向,不适应当时(乱世)的需要。
评 积极: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 价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作用巨大。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经济: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 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 本
政治:经 于诸一济侯定的争社反霸会映的,,政分又治封给和予制经伟崩济大溃。影(响环和境作自用由)原 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社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会 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
季的运行一样。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苏格拉底的背景:希腊工商业的繁荣;
3.基本特征
A.纪律严明。 B.刻苦俭朴、苦干、自我牺牲。
在“稷下学宫”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担任“祭酒” 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2)为什么说孔子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取得了成功? (1)孔子作为一名政治家有什么主张?“完全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 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
B、战国孟子:发展儒学 “孔孟”、“亚圣” 1.主张

《过秦论》说课稿3篇

《过秦论》说课稿3篇

《过秦论》说课稿3篇《过秦论》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__。

涉及了5个方面的__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

《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__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

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__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__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__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__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 (三)教学重点难点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__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__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过秦论1。

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1。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

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

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

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3。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历史必修三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十年高考真题

历史必修三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十年高考真题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1.(2020.1·浙江高考·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右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

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2.(2020·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3.(2020·全国Ⅲ卷高考·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2020·全国Ⅰ卷高考·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图4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5.(2019.4·浙江高考·5)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①甲骨文②行书③小篆④金文⑤隶书⑥草书⑦楷书A.②⑤⑦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6.(2019·海南高考·6)图1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A.①B.②C.③D.④7.(2018.4·浙江高考·4)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历史必修三第七课

历史必修三第七课

(七) 、元明清时期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表现 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 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代表作有元代的王冕《墨梅图》 明代徐渭《黄甲图》、 《牡丹蕉石图》
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墨兰图》 .
此画中芭蕉,牡 丹和湖石,均以 粗笔泼墨画成, 没有做细致刻画, 此幅墨韵气势, 奔放横溢,为徐 氏不可多得的杰 作。
4、 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
①秦汉以前,主要使用实用性文字;
②魏晋南北朝,书法成为艺术;
③隋唐,书法发展到新的顶峰,注重规范,风 格多样; ④宋代,重文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追求个性, 忽略法度;
⑤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 性创造;
⑥清代,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二、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国画
(一)、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早在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的祖先 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除彩陶画外,远 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 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 等内容,称为岩画,此外还有壁画、地 画等.
这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 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鹳鱼 石斧图》,绘在一只作为葬 具的陶器表腹面。其神态描 绘得恰当生动。画面色彩单 纯、质朴,构图稳定。但其 描绘及造型的手法,已包含 了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使 它成为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代表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成 就.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 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 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步辇图》是阎 立本的原作,现 藏北京历史博物 馆,是祖国文化 遗产中的一件珍 宝。《步辇图》 画的是1300多年 前汉藏两族团结 友好的重大事件
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 象塑造的整体,所画的衣袖有轻盈飘举的动 感,人称”吴带当风”,后人将吴道子称之 为”画圣” ,这是他的《送子天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0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共2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3、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板书课题)。

导入:民国初期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十位历史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2005年,对某在校高中学生3000人进行历史问卷调查,排列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十位历史人物。

排序结果如下:孙中山、毛泽东、林则徐、鲁迅。

探究:材料统计时隔90年,学生都把孙中山排列于前,你怎样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贡献?他的什么精神使我们敬仰?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3、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46-50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46-49页,找到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实践以及评价。

2、阅读书本49页,找到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

3、要阅读书本49-50页,在书本上找到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背诵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以及变化。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自学竞赛开始!
(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改良反感失败。

①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失败)
③甲午战争——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
④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3)主观因素:孙中山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过渡: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

后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

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了西方当代的一些社会学说和思潮。

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得到了神话。

2、三民主义的提出:
(1)1895年后:丰富革命思想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时间、地点、人物: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
3、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4、评价:
(1)性质: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教材
(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过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1911年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1)背景:
(2)行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原因):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与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运用表格分析: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新在何处?
意义:(1)进步意义(2)局限性
(四)小结(1)本课内容涉及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

你知道是哪两次吗?(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坚持民主革命锲而不舍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这一问题在讨论时,师生都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既深化了本课内容,又升华了思想情感。

(五)读书,背答案
学生背诵重难点,教师下去抽查。

四、当堂训练:课时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