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四章 南戏

合集下载

第四次课南戏

第四次课南戏
自由、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虚拟表演:例子《张协状元》小二以背为桌、 柳永拜见王德用;《宋祁》夜游赤壁一场戏。 (3)副末开场:演出时,先由副末上场,念词两阕
或一阕,介绍创作意图或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
(三)剧本
篇幅较长,可以展现更加复杂、曲折、完 整的故事情节,也有利于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 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
南戏五大声腔
叶德均先生将温州腔与我们一般 所说的四大声腔并称为南戏五大声腔。 今已不传。(《戏曲小说丛考.明代南 戏五大声腔及其支流》 ) 刘念兹先生将泉潮腔和四大声腔 并列为五大声腔。 (《南戏新证》)
南戏其它声腔
除了这数大声腔外,其实南戏声腔还 有不少。 明人文献中发现的南曲声腔:余姚腔, 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杭州腔,乐平 腔,徽州腔,青阳腔(池州调),太平腔, 义乌腔,潮腔,泉腔,四平腔,石台腔, 调腔。
明代沈璟《书生负心》套曲,其中[刷
子序]“书生负心,叔文玩月,谋害兰英。张
叶身荣,将贫女顿忘初恩。无情,李勉把韩
妻鞭死,王魁负倡女亡身。叹古今,欢喜冤
家,继着莺燕争春。”
《陈叔文三负心》《张协状元》《李勉
负心》《王魁》《欢喜冤家》《调风月》
2,《张协状元》:书生张协在
五鸡山落难时被贫女所救,
两人结为夫妻。张协富贵
6,《崔君瑞江天暮雪》
7-9,《荆钗记》和南戏《拜月亭》的原本、 《白兔记》也可归入负心婚变戏一类。 10,《王魁 负心》 11,《满少卿》
少卿考中进 士后,弃妻 焦氏而别即, 焦氏抑郁而 死,其魂捉 少卿到地府 对质。
负心婚变戏的特点:
内容: 叙事模式 一,负心人都是出身寒门或落难的士子,寒微时 或接受某女救助,结为夫妇;或明媒正娶某寒 门之女为妻; 二,富贵后,入赘豪门,不仅抛弃前妻,还狠心 加害,甚至将前妻杀死; 三,负心人遭到惩罚,或 被雷震死(天谴),或被 抑索去性命(魂报);或当 面羞辱,迫使负心人认错。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

第一节 宋元南戏概况
一、南戏的起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例 三、元末四大南戏
一、南戏的起源与发展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草创时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 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 协状元》等。 2)元灭南宋,南戏一度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 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 3)元末明初,南戏复兴,文人参与创作,出现 “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与《琵琶记》。 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一、教学要点:(5点)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二、课时安排:(10-14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宋元南戏概况 高明和《琵琶记》 明代传奇概况 汤显祖和《牡丹亭》 清代传奇概况 洪昇和《长生殿》 孔尚任和《桃花扇》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作者 二、《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三、《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四、《琵琶记》的人物塑造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与南戏中兴 六、[作品讲读]
《糟糠自厌》
一、《琵琶记》的作者
高明,少有斗壮志,至正五年进士;为官于处州、 杭州等地,历经宦海波澜后,产生恬淡自守、菲薄 功名思想,晚年隐居四明栎社沈氏楼,闭门著书, 以词曲自娱。
六、[作品讲读]《糟糠自厌》
1、刻画赵五娘形象重头戏,她身上体现社会底层劳 动妇女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和舍己为人的美好情操。 2、艺术特点: 1)通过语言行动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心理活动。 2)文情凄婉,真挚动人。 3)曲文本色自然,朴素晓畅。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中国戏剧知识梳理

中国戏剧知识梳理

《中国戏剧》知识梳理第一章邈远的追索一、最初的踪影1.戏剧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

2.就戏剧这个词最广泛意义上而言,它是所有模仿艺术中最早出现的。

3.作为思想的一种外在符号,原始的戏剧性行为远比词语更直接。

4.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出现在原始歌舞之中。

5.原始歌舞具备了象征性和拟态性。

6.拟态表演,又因原始宗教而获得了礼仪性组合。

7.每个原始部落常常选取一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崇拜的对象,构成自己的徽号和标帜,这就是图腾。

8.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是祭祀仪式。

9.戏剧美的因素在原始歌舞中经由象征、拟态和仪式进一步滋长。

二、装神弄鬼1.巫祝包办了人和神的沟通使命。

2.巫觋们的装神弄鬼,标志着戏剧美的进一步升格。

这种装扮有着比较稳定和明确的装扮者和装扮对象,又具有被观赏的价值。

3.王国维确认巫觋活动是戏剧的萌芽所在。

4.在歌舞和装扮这两者之间,哪一点对戏剧美更重要呢?回答应该是装扮。

戏剧美,以化身表演为根基。

5.后人一般都同意《九歌》是祭神仪礼中的祭歌。

6.从屈原的《九歌》可见,当时楚地的巫术祭祀,已经体现了人间化的审美关系。

7.为什么中国的祭祀礼仪没有向艺术的领域迈出太大的步伐?巫风长时间地固守着地盘,并渐渐熏染成了一种强硬的生活形态。

象征、拟态、祝祈、装神弄鬼,全部加上了明确而直接的功利,结果出现了一种以虚假为前提的功利性生活形态,快速地走向迷信和邪祟。

那个载歌载舞的神秘天地,失去了愉悦的幻想空间。

三、彬彬有礼1.孔子的出生,与希腊戏剧的形成,几乎同时。

2.孔子奴隶维护由巫术礼仪发展而来的“周礼”,他以“仁”释礼,礼仪不仅没有蜕变成戏剧艺术,而且还被有效扩张,渗透到整体生活之中。

3.孔子所倡导的礼仪化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审美化的生活、戏剧化的生活。

4.生活的“泛戏剧化”,是戏剧美的流散,反而阻碍了戏剧美在艺术意义上的凝聚,造成戏剧本身的姗姗来迟。

四、温柔敦厚1.儒家调和与满足的礼乐观念对中国戏剧有何影响?一方面助长了抒情性艺术,使中国的诗歌获得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抵拒了分裂和冲突,使戏剧艺术赖以立身的审美基石失落长久。

六、元代南戏

六、元代南戏
1
元代南戏
二、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于北宋末期: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9~1
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
1195),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二)发祥于温州: 1、城市经济的繁荣 2、民间表演伎艺的兴盛 2、宋室南迁的推动 结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 壤中孕育、萌发。
糙草率,文学性差些) (五)复兴于元末明初 1、北方作家和演员南下,南北交流合套,体制优势显现 2、从东南沿海向北方大都流布 3、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勃兴
3
补充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始于温州原 因——环境优越、市场繁荣、经济发达; 有邹鲁之风,书院学舍遍及、文士众多、 书会早立;杂剧百戏盛行。
5
元代南戏
四、南戏结构与特点 (一)最大特点——歌唱时不限宫调,各角色皆可演唱(不
限一人),剧幅不限四段,可以不拘长短,自由发挥。 (二)南戏的体制与杂剧之不同: 1.题目正名 以简单的几句韵脚词句点明全剧的剧情大意,位于开场。 (1)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哪本
法胥吏,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斗争 精神,表达了人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渴望。 3、特点: 曲词粗俗、关目有误
1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三、《宦门子弟错立身》 1、时代: 元代中叶(金亡之后、宋亡之前) 2、剧情: 阔少爱戏女私奔入剧团,被父偶召演全家大团圆 3、主题: 反对门阀观念,宣扬婚姻自由;“错”现其局限。 4、特点: 关目清楚,曲白俱佳,南北合套

4第四章 元代南戏

4第四章 元代南戏
• 三不从
3.艺术 艺术
• (1)形象塑造 • (2)情节 两条线索: 两条线索: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 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 (3)语言 )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 藻华丽。 藻华丽。
第三节 四大南戏
第四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永乐大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 • 《宦门子弟错立身》 宦门子弟错立身》 • 《小孙屠》 小孙屠》
第二节《琵琶记》 第二节《琵琶记》
1.题材来源 1.题材来源
•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等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2. 《琵琶记》的主题 琵琶记》
•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今来古往, 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 少甚佳人才子, 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 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正是:不关风化体, 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 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 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 动人难。知音君子, 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 另做眼儿看。 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也不寻宫数调,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 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 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 万马敢争先? 万马敢争先?
• • • • 《荆钗记》 荆钗记》 白兔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拜月亭》 杀狗记》 《杀狗记》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

1教学进度:第一章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教学内容:第一节、晚清的戏曲改良(1)文人(梁启超等人)的戏改理论和实践(2)艺人(汪笑侬等人)的舞台改革(3)新兴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传统戏曲的发展、促成话剧的诞生教学目的:了解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

2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教学内容:第二节早期话剧的诞生1、上海的学生演剧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比较:传统—中间环节—新形式日本:歌舞伎—新派剧—新剧中国:戏曲—文明戏—话剧3、国内早期话剧的正式形成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比较:题材—风格—形式进化团派:社会生活、讽刺喜剧、结合传统形式春柳派:家庭伦理、悲剧、较多外来形式教学目的: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总体特色3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3、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提问:商业化是不是文明戏没落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商业戏剧?(1)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与传统戏曲的关系第二章“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2)西方戏剧的引进(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讨论题题:中国现代话剧兴起之初,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讨论4教学进度: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探索中的演剧形式1、民众戏剧社和“爱美的戏剧”运动《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与民众戏剧社的成立(汪优游)“爱美的戏剧”口号提出和北京、上海的爱美剧运动(陈大悲)2、戏剧协社和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洪深与《少奶奶的扇子》演出的成功北京艺专戏剧系(余上沅、熊佛西)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第一次话剧高潮教学目的:20年代末现代话剧的状况。

宋元南戏 讲义

宋元南戏 讲义

宋元南戏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南宋初 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旧名永嘉)一带,故 称“温洲杂剧”或“永嘉杂剧”。
两点说明:
南戏的诞生地 南戏兴起的时间
南戏的诞生地——
浙江的温州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城市经济的繁荣
“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 (《梦粱录》)
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
思考:早期南戏中为何存在诸多书生负 心题材?
高 明 《 琵 琶 记 南 》
戏 之 祖
——
《琵琶记》插图
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思考:高明对蔡伯喈形象作了怎样的改 动,为何作如此改动?
蔡伯喈形象的演变:
历史上的蔡邕: 文人,博学多才 《赵贞女蔡二郎》: 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荆刘拜杀”
指元末明初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 简称“荆刘拜杀”。又称“四大南戏”或 “四大传奇”。
返回
《拜月亭》
对爱情的处理不落窠臼
把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 的社 会 背 景 下 描 写 , 这在 爱情剧中很少见。
突破 “一见钟情”的爱情剧旧模式,男女主人公在颠沛 流离的苦难生活中彼此同情、互相帮助,逐渐产生爱情。
南戏产生的时间——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 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 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猥谈》)
二、南戏的体制
以“出”为单位,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 副末开场(家门大意) 每出结尾有“下场诗” 唱法自由,场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 对唱或合唱。 以南曲为主。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副净)、 末(副末)、丑、外、贴七个基本角色。

《古代戏曲专题研究》教案

《古代戏曲专题研究》教案

《古代戏曲专题研究》教案第一章:古代戏曲概述1.1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戏曲的分类与特点1.3 古代戏曲的重要地位与文化价值第二章:古代戏曲的主要流派2.1 昆曲2.2 京剧2.3 豫剧2.4 越剧第三章:古代戏曲的经典剧目3.1 《西厢记》3.2 《牡丹亭》3.3 《长生殿》3.4 《桃花扇》第四章:古代戏曲的表演艺术4.1 唱腔与音乐4.2 表演技巧与角色分类4.3 舞台美术与服饰4.4 戏曲表演的礼仪与规范第五章:古代戏曲的传承与保护5.1 戏曲传承的意义与现状5.2 戏曲保护的措施与方法5.3 当代戏曲教育的推广与实践5.4 古代戏曲的未来发展前景第六章:古代戏曲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6.1 古代戏曲与历史事件6.2 古代戏曲与民间传说6.3 古代戏曲与宗教信仰6.4 古代戏曲与社会生活第七章:古代戏曲的代表人物7.1 汤显祖与《牡丹亭》7.2 洪显祖与《西厢记》7.3 孔尚任与《桃花扇》7.4 魏良辅与《长生殿》第八章:古代戏曲的剧本创作8.1 戏曲剧本的结构与格式8.2 戏曲剧本的题材与类型8.3 戏曲剧本的语言与修辞8.4 戏曲剧本的创作方法与技巧第九章:古代戏曲的艺术鉴赏9.1 戏曲唱腔与音乐的美感9.2 戏曲表演与舞蹈的融合9.3 戏曲脸谱与角色的塑造9.4 戏曲舞台布局与空间利用第十章:古代戏曲的现代演绎与创新10.1 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的结合10.2 戏曲跨艺术形式的创新10.3 戏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10.4 当代戏曲演出与国际交流第十一章:古代戏曲与社会思想11.1 古代戏曲中的儒家思想11.2 古代戏曲中的道家思想11.3 古代戏曲中的佛教思想11.4 古代戏曲中的世俗观念第十二章:古代戏曲的伦理道德观12.1 忠诚与背叛12.2 善恶与报应12.3 爱情与婚姻12.4 家庭与社会第十三章:古代戏曲的审美观念13.1 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13.2 意境与情感的表达13.3 艺术表现与审美心理13.4 观众审美需求的变迁第十四章:古代戏曲的批评与研究14.1 古代戏曲批评的方法与标准14.2 历代戏曲评论家的主要观点14.3 现代戏曲研究的趋势与议题14.4 古代戏曲研究的重要著作与成果第十五章:古代戏曲的的教育与应用15.1 戏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15.2 戏曲教育的方法与教材15.3 戏曲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15.4 戏曲教育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古代戏曲专题研究》教案涵盖了古代戏曲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流派、经典剧目、表演艺术、传承与保护、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剧本创作、艺术鉴赏、现代演绎与创新、社会思想、伦理道德观、审美观念、批评与研究以及教育与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

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
声歇。
吴用章传》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
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 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 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 “戏曲”概念。
古梵剧(公元后)
纪后)
中国古典戏曲(十世
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
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明 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
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
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 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
中国戏曲史
目录
第一章 戏曲概说 第二章 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 第三章 杂剧 第四章 南戏和传奇 第五章 地方戏 第六章 对戏曲发展的展望
第一章 戏曲概说
一、什么是戏曲 二、戏曲 戏剧 曲艺 三、戏曲的基本特征 四、戏曲的发展过程 五、戏曲的价值和地位
一、什么是戏曲?
“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
至咸淳(1265-1274),永嘉
《宋元戏曲史》目录
第1章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第3章 宋之小说杂戏 第5章 宋官本杂剧段数 第7章 古剧之结构 第8章 元杂剧之渊源 第10章 元剧之存亡 第11章 元剧之结构 第13章 元院本 第14章 南戏之渊源及时代 第15章 元南戏之文章
第2章 宋之滑稽戏 第4章 宋之乐曲
第6章 金院本名目 第9章 元剧之时地 第12章 元剧之文章
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 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

《南戏和琵琶记》课件

《南戏和琵琶记》课件

2
展望
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南戏和琵琶记需要更多的文化认同和社会支持,在创意、 制作、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 贡献。
2 民族文化传承
南戏和琵琶记作为中国民 族文化的积极组成部分,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一直 弘扬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和审美标准。
3 审美情趣
南戏和琵琶记作为中国传 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使人 在欣赏音乐艺术时,能够 具备更高明的审美情趣, 感受美的享受。
总结和展望
1
总结
南戏和琵琶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传承着历史文化、深厚 的底蕴和精神内涵,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一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 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
艺术特点
南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有舞蹈、器乐、唱腔等多种流派。南戏的艺术特点是 声音高亢、情感真挚,展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乐于奉献的精神。
3
现代传承
南戏在现代得到了积极传承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时代的精神和 元素,使其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时代感。
琵琶记的故事梗概
故事背景
爱情故事
琵琶记讲述的是唐朝时期的一个 宫廷爱情故事,古时候宫廷内有 “梨园”,专门供皇帝品赏戏剧和 音乐。这场宫廷戏让许多人饮恨。
《南戏和琵琶记》PPT课 件
南戏和琵琶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 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分。
南戏的起源和发展
1
历史渊源
南戏源于古代的南音,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浙江和福建一带的 民间戏曲,是一种阳刚豪放、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舞台表现

中国戏曲史 课程教案

中国戏曲史 课程教案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1、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
2.艺术成就:
体制、人物、结构、语言等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作品细读。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艺术成就,以及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杂剧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艺术成就,掌握其影响和启示,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南北曲的交融以及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了解元杂剧发展过程的演化,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2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元代杂剧的演进(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关汉卿的创作以及《窦娥冤》的成就。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概述
二、关汉卿
1.生平与创作
2.《窦娥冤》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作品细读。关汉卿的创作以及《窦娥冤》的成就。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创作概况,掌握《窦娥冤》的成就,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金代院本概况
1.金院本产生的背景
2.金院本的特点
五、金院本与宋杂剧的异同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课件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课件
文化背景
宋元时期,南戏逐渐兴起,成为与北 曲并驾齐驱的戏曲形式。琵琶记作为 南戏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和地方风格。
作者高则诚生平事迹
生卒年代
高则诚(1305-1370),字道远 ,号菜根道人,瑞安人。元朝著
名戏曲作家。
主要经历
高则诚生活在元朝时期,曾任瑞 安府学教谕、杭州路吏等职。他 关心民间疾苦,关注社会现实, 这些经历对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
乐的魅力。
曲牌连缀
琵琶记中的曲牌连缀采用了南戏常用的曲牌体系,通过不同曲牌的组合和运用,展现了 剧情的起伏变化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同时,曲牌连缀也体现了南戏音乐的结构特点和艺
术风格。
05
琵琶记在宋元戏曲史中地 位和影响
对后世戏曲创作启示作用
题材选择
琵琶记以家庭伦理、爱情 婚姻为主题,为后世戏曲 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
老师点评学生对剧情的理解程度以及现场展示的 优缺点。
3
互动环节效果总结
老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的效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 意见。
THANKS
感谢观看术元素和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现 代戏曲的重要分支。如今,南戏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琵琶记简介与作者生平
琵琶记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地位下降 ,戏曲成为民众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琵琶记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
剧本结构
南戏剧本结构灵活自由,多采用长篇叙事体,情节曲折跌 宕,引人入胜。同时,南戏注重人物塑造和内心刻画,展 现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南戏影响及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南戏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表 演艺术、剧本结构、角色体制等方面都为后世戏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南戏

南戏
• • • • 糟糠自咽 代尝汤药 祝发买葬 包土筑坟
她的性格,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高尚品德, 她的遭遇,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民众的 苦难生活
蔡伯喈:受封建道德和权势双重挤压下的 封建文人的代表 “三辞”和“三从” 辞试(蔡公不从) 辞官(皇帝不从) 辞婚(牛丞相不从)
作品中的蔡伯喈,尽管有所谓“三不从” 的压力,但他毕竟接受了相府娇婿、官拜 议郎的现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软弱性 和动摇性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与此同时, 《琵琶记》又成功表现了蔡伯喈心灵上的 自责与极大的痛苦,使这个相府娇婿蒙上 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南戏
一 南戏的产生与流传
1.南戏的源流 南戏:与北杂剧相对 南戏,就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 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或称为南曲 戏文,简称南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 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 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 “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 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扮演长篇故 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四)《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狗 劝夫》,作者不详 全剧意在宣扬礼教风 化 骨肉亲情 人物 孙华 柳龙卿 胡子传 孙荣 杨月贞
六 、 高 明 与 《 琵 琶 记 》

(一)生平与创作: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人称永嘉先生。诗文集《柔克斋集》
《琵琶记》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由民间到 文人创作的转折点,标志着南戏的成熟, 对后来南戏诸腔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 以《琵琶记》有“南戏之祖”的说法。
(四)《琵琶记》的思想和艺术
1.人物原型与民间形象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即东汉著名学者、 官拜左中郎将蔡邕。 南宋初始有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在民间 广泛流传,剧中之蔡伯喈却成背亲弃妇之 人,且为暴雷震死。

第三章 四大南戏

第三章 四大南戏


明《琵

记》
第十三·官媒议婚 第十三 官媒议婚 第十四·激怒当朝 第十四 激怒当朝 第十五·金闺愁配 第十五 金闺愁配 第十六·丹陛陈情 第十六 丹陛陈情 第十七·义仓赈济 第十七 义仓赈济 第十八·再报佳期 第十八 再报佳期
第十九·强就鸾凰 第十九 强就鸾凰 第二十·勉食姑嫜 第二十 勉食姑嫜 第二十一·糟糠自餍 第二十一 糟糠自餍 第二十二·琴诉荷池 第二十二 琴诉荷池 第二十三·代尝汤药 第二十三 代尝汤药 第二十四·宦邸忧思 第二十四 宦邸忧思

明《琵

记》
第一·副末开场 第一 副末开场 第二·高堂称寿 第二 高堂称寿 第三·牛氏规奴 第三 牛氏规奴 第四·蔡公逼试 第四 蔡公逼试 第五·南浦嘱别 第五 南浦嘱别 第六·丞相教女 第六 丞相教女
第七·才俊登程 第七 才俊登程 第八·文场选士 第八 文场选士 第九·临妆感叹 第九 临妆感叹 第十·杏园春宴 第十 杏园春宴 第十一·蔡母嗟儿 第十一 蔡母嗟儿 第十二·奉旨招婿 第十二 奉旨招婿

明《琵

记》
[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 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 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 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 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 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 没处寻;奴家恰便似糠呵, 没处寻;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来救 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 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 膳得公婆甘旨。 膳得公婆甘旨。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朝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 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举 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 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双 亲俱丧,此际实堪悲。堪悲赵女支持, 亲俱丧,此际实堪悲。堪悲赵女支持,剪下香云 送舅姑。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 送舅姑。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径 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 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 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门闾。 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门闾。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课件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课件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 载《永乐大典》13991卷,此书已经流出国 外,1920年叶玉甫先生在伦敦一小古玩店中 购回,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抗战胜 利后此书下落不明。现流传的仅几种抄本及 翻印本。
▪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 一、南戏 ▪ ㈠南戏的概念 ▪ 又叫南戏文,南曲戏文。戏文就是演戏的本
剧相比,它有许多新的特点。 ▪ 1、“副末开场”或“家门” ▪ 2、南戏的演出段落叫“出”,杂剧称“折”。 ▪ 杂剧一般一本四折一楔子,南戏没有固定出
数,根据剧情需要可长可短,一般在30出以 上。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 3、杂剧每折只限用一个宫调,而且只能一韵 到底。南戏一出不限用一个宫调,不限于通 押一韵,可以加宫调,可以换韵。
▪ 4、角色上,杂剧一般由正旦或正未一人独唱 到底,剧本分旦本末本。南戏登场演唱的角 色没有限制,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 唱、合唱,剧本没有旦、末本之分。
▪ 5、南戏唱南曲,杂剧唱北曲,音乐风格不同。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 北曲高亢劲健,雄丽豪放,南曲纡徐缠绵, 清丽婉转,比之如词的豪放与婉约。乐器不 同,南戏用笙、笛等管东器,杂剧用琵琶等 弦乐器。正如明王士贞所概括的: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3蔡邕:孝、友、忠、信
曹操
焦 尾

董 卓
南戏和琵琶记优秀
蔡 邕


王允
石 经碑
▪ 三 思想倾向:
▪ 作者在第一出“副末开场”中说: “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 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 好也徒然。”又说:“休论插科打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 贤。”
文,即后世所说的剧本。 ▪ 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南戏的兴起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1、以出为单位。

戏的开头,“副末开场”或“家门引子”,从第二出开始才进入正戏。

2、南戏不限角色,凡上场人物都可以唱,还可以合唱、伴唱。

3、从音乐上看,一出戏里不限同一宫调。

4、脚色:生、旦、净、末、丑、杂。

5、北杂剧以北方乐曲为主,伴奏用琵琶等弦乐,曲调高亢,悲壮沉雄;南戏以南方戏曲
为主,伴奏用笙、萧、笛等管乐,曲调婉转,轻柔曲折。

三、最早的南戏戏文《赵贞女》《王魁》。

现有剧本流传下来的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

《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早期南戏中的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的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
成的具有普遍性社会问题的反映。

第二节琵琶记
一、高明
二、“南戏之祖”《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故事渊源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二)《琵琶记》解读
1、剧情:(据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

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女
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

罗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竟往京畿。

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

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耀门闾。

2、创作动机:“劝世之作”,劝人向善。

3、艺术改造: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无可奈何。

用意:一是元代书生社会地位低下,舆论多持同情态度,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二是可以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4、改造途径:设置“三不从”的主要关目,即蔡伯喈要奉养双亲,不去应考,其父不从;考中状元,牛丞相招赘,他竭力推辞,牛丞相不从;他想辞官归里,皇帝又不从。

5、悲剧意蕴
(三)戏剧结构
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尽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四)人物形象
赵五娘:“有贞有烈”的孝妇贤妻形象。

温顺、善良、勤朴、任劳任怨、坚忍、刚强。

为中国妇女忍辱负重的典型,千百年来广大妇女悲惨命运的写照。

蔡伯喈:知识分子软弱性和复杂心理。

优柔寡断、软弱、动摇、患得患失、委曲求全。

(五)语言特色
第三节“荆”、“刘”、“拜”、“杀”
元末明初的南戏作品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除了《琵琶记》外,,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

第四节明前期戏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