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与南戏关系的探讨

合集下载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4、瑰丽的语言风格。中国古代最优美的语 言,才情派的典型代表。
(五)参考文献:
• 1、《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 2、《案头与场上》,叶长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 3、《于丹·游园惊梦》,于丹,中华书局。
汤氏宗祠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红梅记》
《李慧娘》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一)生平、思想、创作: • 1、生平:汤显祖(1550~1616),字义
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 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一生分为三个时期: • ①34岁以前,读书考试时期。 • ②34~49岁,从官时期。 • ③49~67岁,归隐时期。
• 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 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 春香之贼牢也。
(三)《牡丹亭》主题思想与人物
形象:
• 3、人物形象:
• ①杜丽娘:(妖:妖娆,美丽。)
• 杜丽娘是个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而与封建 礼教作生死斗争的叛逆女性,是我国古典文学艺 术形象画廊中莺莺之后、林黛玉之前最光辉、最 优美的女性形象。热爱青春、热爱自然、敢于反 抗封建传统、敢于追求理想,是她性格的基本特 征。杜丽娘的胜利,一方面给当时在封建礼教压 抑下的青年妇女以更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对封 建礼教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 ④元杂剧人物少,线索单一;明传奇人物 多,线索复杂。男女主角双线发展。
• ⑤元杂剧悲剧多一些;明传奇喜剧多一些。 杂剧政治性、批判性、现实性强,⑥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 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 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 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 2、神奇的艺术境界。作品造成了一种充满 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大自然、在青春 面前,把对美的执着、对爱情的渴望表现 出来。美的青春毁灭在我们面前,构成了 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爱情理想的境界。青 春剧、爱情剧、抒情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下篇 南戏与传奇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下篇 南戏与传奇

• 3.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 高明《琵琶记》被称为“词曲之祖”,对明代的戏曲 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这体现在:(1)高明提出了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思想,强调戏曲 的社会教育作用,提升了戏曲的地位,同时使得戏曲 充满说教气息;(2)高明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了 南戏的文学品味,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 其他文学形式并驾齐驱,使得南戏由民间进入文人的 书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琵琶 记》为后世写作剧本提供了范本,蔡伯喈在牛府的奢 华与五娘在乡下的凄苦成功地对比、穿插,确立了双 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情 节(如父母逼试、家乡受灾、媳妇尽孝等)也被后世 作家袭用。
三.高明的《琵琶记》**
•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 根道人,温州永嘉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 理学家黄潽(pū)的弟 子。至正五年中进士后, 先后任处州录事、江浙 行省椽吏、浙东阃(kǔn) 幕(统帅府)都事、福 建行省都事等职,官声 颇佳。晚年隐居于宁波 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 娱。
• 1.思想内容
2、创作 传奇五种: 《紫箫记》 《紫钗记》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后四种合称 “临川四 梦”。
二、思想与“至情论” 二、思想与“至情论”
1、思想 汤显祖思想儒、释、 1、思想 汤显祖思想儒、释、 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 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学 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 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 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 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 市民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 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达观神 达观神交多年。 交多年。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 家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 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 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 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 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 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 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 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 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 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 其人生信仰

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精品课件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 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 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 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 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 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 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 “南北合套”的方法。
精品课件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 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 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 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 于表现生活。
精品课件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精品课件
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精品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 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 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 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 “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 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 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第六章_明代戏曲

第六章_明代戏曲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叶宪祖:传奇---《鸾鎞记》《金锁记》,杂剧----《骂 座记》《易水寒》
冯梦龙:《墨憨斋新谱》《墨憨斋定本传奇》《双雄 记》《万事足》
袁于令:《西楼记》《鹔鹴裘》
第二节 明代传奇
传奇的概念:明清以来在南戏基 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长篇戏剧称 之为传奇。
代表了明代戏曲的最高成就
明传奇的体制特点
1.剧本分出并加出目 2.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3.曲律更为严格 4.角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传奇的发展
特点: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初期 邱濬:《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 特点:反映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中期 《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3、审美风雅化
主要表现在戏剧的诗文化、一部分作品从场上演出变 成只供阅读的案头剧
二、明代戏曲两大系统
明代戏曲的主要剧种有杂剧和传奇。
两大系统: 明传奇 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明杂剧 元杂剧发展而来
三、明代戏曲的发展分期
(一)前期:明初---嘉靖之前,新旧形式的嬗变,基本处于停滞、沉寂、萧 条期。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也称“戏文”,是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现浙江等地仍泛称戏曲为戏文),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

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

在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成化、弘治年间以后,南戏迚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

南戏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等。

杂剧是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中各有所不同,其后历代都有此名,如“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等。

传奇也叫“传奇文”,是小说的体裁之一,一般是指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作者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且成为曲艺和戏曲的素材。

多是一些奇异的故事。

另外,传奇也是明清时演唱南曲的一种形式,其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但是更加紧凑,情节也更加复杂,人物的刻化也更加细致。

曲调、表演艺术、脚色分行等也都有迚一步的发展,同时吸收和继承了一部分元杂剧的遗产,还兼用了一些北曲曲调。

每本传奇一般分为四、五十出不等。

这在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的主要剧种如昆腔、弋阳腔、高腔等等,都以演唱传奇为主。

清明两代传奇作家有七百余人,作品将近两千种,保存流传至今的有六百余种。

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教学要点:1、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的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琵琶记》的主题倾向和艺术成就。

2、使学生掌握汤显祖的戏剧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课时安排:(12-16节)第一节宋元南戏概说一、起源与发展1、起源。

又别称南曲戏文、戏文。

因其初起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剧。

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者相差六、七十年。

由温州杂剧发展成为南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过程;徐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比较接近实际的。

南戏出现于温州,首先是在于它的文化传统。

温州以“尚歌舞”“敬鬼乐祠”著称(《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民风》),瘦宋以来,各种说唱,歌舞会艺均得到充分发展,温州剧即是宋杂剧在浙江东沿海之一脉。

南宋建都临安,温州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交通发达,都市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是温州杂剧继续向前发展并向南戏过渡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

同时“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北方艺人的大批南来,这种写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戏的完全成熟,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发展。

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南戏草创时期,此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多不署作者姓名,剧本也大都失传。

重要剧目有《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等。

2)、元灭南宋,北杂剧扩展到南方,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3)、元末明初,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复兴,出现了文人创作,其代表作是高是的《琵琶记》同时南戏整理旧本也颇有成绩,出现了“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本。

11、明代传奇

11、明代传奇

2.临川派
又名“玉茗堂派”。明代后期的戏曲 流派,因代表人物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 书室名“玉茗堂”而得名。在戏曲创作上, 临川派主才情,不拘音律;要求语言要有 文采,要表现人物的“意趣神色”;以奇 幻事体现浪漫风格,以男女至情反抗礼教。 因此也称之为 “至情派”或“ 文采派” 。 在晚明曲坛上,与注重音律的吴江派各树 一帜。 重要作家有阮大铖 、吴炳等。
《鸣凤记》 得名:
第一出《家门大意》: “前后同心八谏臣,朝 阳丹凤一齐鸣。”
八谏臣,即杨继盛、董传策、 吴时来、张翀、郭希颜、邹 共同点:为国 抗争,为民请 命 。 应龙、孙王扬、林润。 又合夏言、曾铣为“十义”, 或称“双忠八义” 。
杨继盛夫妇形象: 杨继盛揭发严党仇鸾通敌的阴谋,反遭严嵩陷 害,毒刑拷打,手指拶折,胫骨夹损,贬谪到 边地为小吏。仇鸾事暴露后,皇帝召回杨继盛, 升任兵部武选司。出于义愤,杨继盛决心写奏 本弹劾严嵩。当他“灯前修本”时,手指流血, 夫人劝阻,甚至先人鬼魂也现形警诫,他仍义 无反顾。次日,他到午门外朗声宣读奏章,结 果当即被判处斩刑。杨夫人闻讯赶到刑场,为 丈夫满斟别酒一杯,并高诵祭文,表扬丈夫的 “正气”、“忠心”和“壮怀”。为了替丈夫 伸冤,杨夫人伏阙要求“尸谏”,监斩官不敢 转达,她立即
阮大铖传奇戏存4种,有《春灯谜》、 《燕子笺 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 燕子笺 《石巢传奇四种》。
《燕子笺》
《燕子笺》描写唐代书生霍都梁和名妓 华行云、礼部尚书的女儿郦飞云之间的 爱情、婚姻故事。该戏采用双线结构, 关目离奇巧合,引人入胜。然人们对该 戏的评价却不尽相同。清代梁廷楠在 《曲话》中曾赞扬此剧:“《燕子笺》 一曲鸾交两美,燕合双姝,设景生情, 具徵巧思”;而叶堂却斥为“以尖刻为 能”(《纳书楹曲谱读集》)。

【戏曲专题复习】——明传奇

【戏曲专题复习】——明传奇

【戏曲专题复习】——明传奇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明初传奇概述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一)邱《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一、教学要点:(5点)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二、课时安排:(10-14节)



第一节 宋元南戏概况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第三节 明代传奇概况 第四节 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五节 清代传奇概况 第六节 洪昇和《长生殿》 第七节 孔尚任和《桃花扇》
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一、教学要点:(5点) 二、课时安排:(10-14节)
一、教学要点:(5点)



1、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 《琵琶记》主题倾向和艺术成就。 2、使学生掌握汤显祖戏剧成就,以及代表作 《牡丹亭》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创作情况,以及 李渔戏曲创作理论。
二、南戏的体例

1、体制。南戏初无体制言,至元末明初始定型。 1)结构形式:一场为一出,每剧在三十出以上,长 短不拘。 2)音乐形式:以南方乐曲为主。用管乐中的笙、萧 和笛伴奏,每出不限宫调,可换宫调、换韵。 3)演出形式: ①“副末开场”介绍作者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 ②大团圆结局。
二、南戏的体例
(三)《鸣凤记》(写本)
面对这逐渐加重的阻力,杨继盛经历了一次比 一次更为痛苦的煎熬和考验。 一个赤心报国、义无反顾的勇士形象,就在这 “坚决奏”与“不能奏”的矛盾冲突中越来越鲜 明深刻。
第五节 明后期传奇


从万历年间开始,传奇创作实践、理论探讨呈现万象 更新局面,繁荣兴盛的主要标志: ①彻底文人化。 ②流派正式形成、相互竞争。 ③曲论著作蔚然可观。 明末作家有意识改变陈陈相因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又 出现片面追求情节离奇巧合的新形式主义倾向,从沈璟 《红蕖记》开始,至阮大铖《春灯谜》达到顶点。

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研究

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研究

21101021029 11新闻刘巧敏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在元代,曲坛上除了《窦娥冤》、《赵氏孤儿》杂剧的熠熠生辉,南方戏剧圈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两种题材互相辉映。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

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也比较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在结构方面,他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

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

《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这是一本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戏文。

作者既要谴责负心汉,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满结局,只能采取调和的做法,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

这为元代后期一些作家将早期南戏悲剧作品的结尾改为大团圆开了先例。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语多尘下”的南戏,较之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杂剧,显然相形见绌。

南戏便一度衰落了。

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

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

同时,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沈和甫则创造了“南北和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南曲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因而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

随着南戏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分唱形式的优越性逐渐显露,人们的兴趣也从杂剧转移到南戏。

元代后期,转而“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像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拜月亭》等一批著名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南戏与传奇疑难解答

南戏与传奇疑难解答

《南戏与传奇》疑难解答1. 何谓南戏?南戏,又名“戏文”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是北宋末叶到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

因主要用南曲演唱,故又称“南曲戏文”,简称“南戏”、“南戏文”、“南曲”。

又因为最早起源于温州,旧称永嘉,而元代之前曾将所有戏剧杂伎表现形式统称为“杂剧”,故而又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南戏的题材多表现家庭伦理和婚姻问题,剧本体制不很规范,语言比较俚俗,音乐和演出上也有很大随意性。

“四大南戏”和高明的《琵琶记》是南戏的代表作品。

2. 南戏与北剧有何不同?南戏是在讲唱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代言性表演发展而成的。

其作者,尤其是早期作者大多是书会才人,他们读书不多,文化修养不高,以创作剧本为谋生的手段。

因而南戏的创作注重观众的欣赏口味。

而北剧的作者多为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以杂剧作为寄寓心志的工具,其作品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这决定了南戏与北剧的以下不同:(1)内容上,南戏多婚姻爱情故事,叙事性强,抒情性弱,而且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的主体意识不强烈,很难在剧中人身上看到作家的影子。

北剧内容比较广泛,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抒情多于叙事,正色之外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单薄,作家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剧中人物身上常常有作家本人的认识与感慨。

(2)在篇幅上,南戏长短自由,篇幅一般较长;北剧一般一本四折,篇幅较短。

(3)语言上,南戏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4)音乐曲律上,南戏曲调清柔婉转,而北剧曲调高亢劲切。

且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且受南方方言影响,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均有严格规范。

(5)在演唱形式上,南戏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而北剧每本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唱到底,演唱形式单一。

(6)在乐器伴奏上,南戏以鼓板为主,北剧以弦索为主。

3. 简述南戏、传奇的创作分期以及这一分期的依据。

南戏与明清传奇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

南戏与明清传奇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

南戏与明清传奇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1)南戏与明清传奇关系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的代表作是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非常卓越。

(2)《牡丹亭》的创作特色①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a.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b.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c.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③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3)《牡丹亭》的艺术成就《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显示出其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①表现在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作品的非现实题材及其“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

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荒诞离奇,而正是这一系列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构成了此剧结构的骨架和支柱,为表达主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汤显祖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如杜丽娘还阳后必须遵循人间的礼法,受种种无奈的束缚。

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

②强烈的抒情性,主观精神外化表现在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是一种承继关系,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宋元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戏文。

最初产生在温州(又名嘉兴)一带,所以又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明朝建立后,它继续发展并取代北杂剧而占据戏曲舞台的主导地位,人们改称为传奇。

它由多种声腔演奏。

宋金杂剧产生的前后,流行于南方的民间小曲,也渐变为歌舞小戏。

徐渭在《南词叙录》里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对于它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

明祝允明认为产生于北宋末年。

他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 之后,南渡之际(1127)。

”徐渭则认为稍后一些。

他在《南词叙录》里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种说法相距七十余年,正是南戏由乡村小戏渐变成完整戏剧形式的过程。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相当严重。

地处浙江一隅的温州却比较安定,再加上对外通商口岸的各种便宜,因而商业经济相当的发达繁荣,人口也相当的集中。

为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当地农村小戏进入城市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大批北方人口也蜂拥而至,仅浙江一带就增加了三分之一。

南宋初年又有一个相对的安定时期,市镇乡村的民间歌舞及戏曲演出更加活跃。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人口也高度集中,作为演出场地的瓦子勾栏遍布全城内外。

据《武林旧事·勾栏瓦子》记载,临安有南瓦、中瓦、北瓦、蒲桥瓦等二十三处。

第一处瓦子又有许多勾栏,仅北瓦就有十三座。

同时还有无固定演出场所的路岐在各处流动演出。

此外,从汴京来的各种伎艺也汇集临安。

这一切都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统一全国后,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艺人到南方安家落户,进一步推动南戏走向成熟。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
浅 谈 从 宋 元 南 戏 到 明 清 传 奇 的 演 变
◆ 王晓依
(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
【 摘要】中国戏 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 , 而南戏是 中国戏 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 它最终演变为明清传奇 。“ 四大传奇” 和《 琵琶记》 是南 戏向明清传奇演变的临界作品 , 清中叶以后 , 传奇 时代 消失在地方戏的汪洋大海之 中了。 【 关键词】宋元 南戏 琵琶记
到 南 先后 流 行 的 是 海 盐 因而能随心所欲地敷演短 至数出 , 至数十 出的戏剧故事 。“ 长 此则南戏 之 种 北 曲 声 腔 体 系 , 明 朝 时 , 戏 发 展 成 了 四 大 声 腔 : 腔 、 姚腔 、 阳腔 、 山腔 。 四 大 声 腔 继 承 了 南 戏 的传 统 , 吸 收 了 北 杂 余 弋 昆 又 大 进 步 , 不得 不 大 书 特 书 以 表 之 者也 ” 而 。
四 、 奇 的 由 来 传
明、 清时期 , 杂剧依 然存在 , 篇幅仍 然短 小 ( 杂剧一般 为 “ 元 四折一楔
《 等较为特殊 ) 但 已“ 。 律残 声冷” 观者 了了。而 南戏则走 出主题是 对于 子”,西厢记》 了低谷 , 取得了戏曲霸主的地位。此时 的南戏 , 其取 材多出 自传奇故事 。 剧 “ 负心汉” 的批 判, 它是中国古代戏曲最早 的成熟形式。正 因为它与宋杂剧 情又颇具传奇性, 专称 为传奇 。明代 是传奇 的璀 璨时期 。古 代戏 曲“ 故 至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 以南 戏 在 形 成 之 初也 叫 “ 嘉 杂 剧 ” “ 州 杂剧 ” 所 永 、温 。
[ 汤显祖. 4] 牡丹亭 ・ 题词.
2 0 / 01 6 52 0
五 、 清传 奇 的代 表 作 明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第一节南戏产生的时间与地点一、概念: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是在北宋末叶到明嘉靖末期(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地点)由最初的“温州杂剧”繁衍而成的(形成),以南曲演唱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性质)。

其别名又叫:戏文、南曲戏文、南曲、南戏、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词等。

二、产生时间: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十二世纪末,即1190—1994光宗时期。

三、应该认为是多点。

四、作品:据钱南扬《戏文概论》为依据,作品有名的共有238种,但流传的只有十四分之一,即17种,而实际上只有保留在《永乐大典》的三个剧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较多的保留了原始面目。

第二节元代南戏的发展及与北剧的比较一、关于南戏的盛衰,一般有:一是先盛后衰,二是先衰后盛,三是王国维提出的南戏与杂剧并行。

二、不同:最根本的不同是创作主体的不同。

即南戏作者多是真正的书会才人,他们读书不多,文化修养不高。

1、在内容上,南戏因为要娱人所以故事性强,抒情性弱,所抒之情并不属己,而是属众,主体意识不强;北剧因为还要娱己所以故事性比较简单,抒情性强,次要人物一般不鲜明,主体意识强。

2、在语言上,南戏曲文宾白口语化俚俗化缺乏文采;北剧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

3、在乐律上,南戏作者对宫调、平仄、乐律等没有专门的研究,一般采用顺口可歌的民间歌谣,因此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所以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都很规范。

4、在体制上,南戏情节的单元称出;而北剧即杂剧仍然称折。

元末明初,高明将早期的南戏作品《赵贞女》改编为《琵琶记》,使南戏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三节明代南戏向传奇的转化一、嘉靖成为南戏向传奇转化的关节点。

明初至嘉靖,是南戏向传奇转化的时期,隆庆以后是传奇的创作繁荣期。

原因有四:一是在哲学上王阳明学说在隆庆时期,终于度过了低估,影响巨大;二是在戏曲本身,传奇的形式体制已经完备;三是在传奇作者方面,隆庆以后呈现更为活跃的状态;四是在演出方面,家班演出的特盛也在隆庆以后的万历年间。

元明清戏剧赏析4(明传奇)

元明清戏剧赏析4(明传奇)

明传奇
传奇的概念:明清以来在南戏基础上发
展演变而来的长篇戏剧称之为传奇。 传奇戏的特点与南戏大致相同:在音乐 上,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在戏剧结构 上一般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刻画人物 细腻精致 。
(1)前期:洪武——明孝宗弘治年间,
(1368-1505),这是明代戏剧的沉寂 期; (2)中期:明武宗正德年间——明神 宗万历年间,(1506-1620),这是明 代戏剧的鼎盛时期,明武宗正德皇帝可 以说是以其个人的努力来打破程朱理学 对人性束缚的一个人; (3)后期:天启——崇祯(15061644),这一时期是戏剧深入发展的时 期。也可以中后期并称。
“四大声腔‛
余姚腔
海盐腔
弋阳腔
昆山腔
:从梁辰渔用昆山腔演唱《浣纱 记》之后,成为独霸剧坛的声腔,直到 乾隆晚年,四大徽班进京,进而引起所 谓‚花雅之争‛
李开先《宝剑记 》
李开先(1502-
1568),字伯华, 号中麓,别署中麓放 客,章丘人。嘉靖八 年进士,官至太常寺 少卿,提督四夷馆。 嘉靖二十年(1541) 四十岁时,因上疏抨 击朝政被罢官为民, 归乡隐居终老 。
(1522-1567)嘉 靖皇帝并不是武宗 的儿子,也不是孝 宗的孙子。孝宗的 弟弟,成化皇帝的 次子兴王朱佑沅唯 一的儿子 。在位 45年。
明穆宗朱载垕,
(1567-1573)年 号隆庆,世宗皇帝 的三子,三十岁登 基,是为明朝的第 十二位皇帝。 在 位6年。
明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穆宗皇帝长子,6 岁立为太子,10岁 即皇帝位,年号万 历。 在位48年。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 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 士,别号清远道人,晚年自 号茧翁。所居书斋名玉茗堂, 清远楼。抚州临川人。著有 传奇五种:《紫箫记》《紫 钗记》《牡丹亭》《南柯梦》 《邯郸梦》。其中《紫钗记》 是《紫箫记》的改本,因此 历来称《紫钗记》以下四种 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 四梦‛。

杂剧、南戏与传奇

杂剧、南戏与传奇

“杂剧”一词,首见于(唐)释道宣(596-667)《量处轻重仪本》卷一:“五、诸杂乐具……(四)杂剧戏具:谓蒲博、棋奕、投壶、牵道、六甲行成,并所须骰子、马局之属。

”。

该书乃佛教史料,初作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修订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

虽然其所谓蒲博、棋奕、投壶、牵道、六甲行成,乃博戏(游戏),并非表演艺术,但初唐已有杂剧一说,却是事实。

杂剧作为表演艺术的称名,则首见于(唐)崔令钦《教坊记》(《古今图书集成》本),该书在书名后有一小标题曰“杂剧”。

该书成书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后不久,系追忆唐玄宗开元(713-741)教坊的盛况。

这就是说,杂剧作为戏剧,盛唐时便已出现。

(以上两条见刘晓明《杂剧形成史》,中华书局2007.10)晚唐李德裕(787-850)《李文饶文集》卷十二《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其中……杂剧丈夫二人。

”此材料20世纪50年代由叶德均发现,后很长时间成为学术界的依据。

宋金时代通称一切古剧(包括早期南戏)为杂剧。

后来虽然有宋杂剧、金院本之别,但又是“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南村辍耕录》卷25)。

至元始专称北曲戏剧为杂剧。

而后又有元杂剧、明杂剧、清杂剧、近代杂剧之分。

元曲乃有元“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杂剧在元代可谓登峰造极。

成熟的表现是固定,固定的弊端是束缚。

元杂剧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但同时一直有人试图突破。

明杂剧完成了这一突破。

清杂剧又加以光大集成。

近代杂剧则使北剧南戏交融统一。

下面主要讲元杂剧艺术: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和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著录,有名有姓的元杂剧作家就有二百人左右,他们所创作的剧本,大约有六百本之多。

这些剧本,全本流传至今的,也有一百四十余本。

(一)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剧本的体制,一般是四折一楔子。

现在先说楔子。

楔子,原是木工为了榫头牢固严密,打入的一块上宽下窄的楔形木片。

元杂剧借用来作为不同于折的剧本单位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是 从宋元 南戏直 接发展 而来 的 , 无论 是剧 本 的外
到了南宋颇为兴盛 , 它开始是由民间的村坊小戏演 变而来,现所知最早的作 品是永嘉人所作 《 赵贞
女》 《 、 王魁 》 惜 已不传 。宋代南戏作品流传下来 , 的很少 。据统计 , 见于《 永乐大典 目录》 《 、 南词叙
录》 以及各曲 目、 曲谱 的宋元南戏共 2 8 , 3 本 然今 存不及十分之一 。传世的宋元戏文 ,除 《 张协状
十分严格 。一股 隋况 , 角色 出场 , 唱引 子 , 先 若不 用 引子 , 会有 唱过 曲或念上场 诗的情 况 。过 曲是 唱词
“ 家门” 它或为第一 出, , 或不属各 出而作为全剧开 端。 “ 门” 家 之后 , 便是正戏 了 , 正戏分 “ 出”, 每 “ 都有标 目, 目多为二字或 四字 , 《 出” 标 如 千金 注》 各标 目为 “ 开宗”、 遇仙” “ ……传奇的出与出 之间的安排比较匀称 , 既相连属, 又有间断。 在传奇 正戏中, 一般第二 、 三出是 “ 、 生 旦家 门”, 分别 由
场子的合理安排 , 使场上演出富于变化。它扬弃 了 北杂剧以音乐为中心 、 以套曲为单位构撰剧情的结 构, 增加净 、 、 末 丑的戏 , 加强宾 白和科诨 , 使整个剧
情 结构 出现灵 活多变 、 丰富活泼 的特点 。 2音 乐结构 .
南戏由演员扮演 ,根据剧 中人物类型的不同, 出现了七类角色 : 、 、 、 、 、 、 生 旦 外 贴 丑 净 末。剧中的
生 、 上场 , 旦 唱引子念定 场 白作 自我 介绍 , 其他 角色
中的主要部分 , 过曲的应用有联套 、 专用和兼用三
种。 [ 如 红衫儿 ] 一调, 张协状元 》 在《 第十四出, 与 [ 金莲子 ] 醉太平 ] [ 联成一套 。
3 唱念 表演 .
相继登场 。传奇的各出之间 , 讲究生旦 、 长短 、 冷热
在形式还是内在结构 , 都一脉相承, 但由于时代 、 社
会等 各方 面因素 的不 同 , 奇较之 南戏 又有 长足 的 传
元》 《 、 宦门子弟错立身 》 《 、 小孙屠 》 三种较多保
留原始面目外 , 多数已经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 ) 二 南戏 的特征 1 构 . 结 南戏 由题 目和正文两 部分组 成 , 文又包 括开 正 场和正 戏 。 文最前 面有韵语 四句 , 以介绍 剧情 , 戏 用
的 内涵及其 关 系。
关键词 : 明清; 传奇; 南戏
中国古典戏曲的文学剧本有杂剧 、 南戏和传奇 三大体式。金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的 ,
属北 曲系统 。南戏是 在北宋末 叶 的南方 兴起 的 , 它
元代之前 曾将所有戏剧 杂伎表演形式称为 “ 杂 剧”, 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 被称作 “ 温州杂剧” 或
“ 大收煞 ”, 上下两卷 内容分 量差不 多 。 传奇 由副本 上场 , 明剧 作 宗 旨及 剧情 大 意 , 述 且一 律有 所 谓 的
南戏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歌唱 , 在文学剧本 中, 就表现为 “ 曲词” 南戏的曲子叫 “ 。 南随”, 曲词 由引子 、 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 但这种格式并不
传奇 与南戏关系的探讨
传奇与南戏关系的探讨
张 科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东 广州 5 00 ) 广 10 6

要: 明清传奇是从宋元南戏直接发展 而来的, 一脉相承又有诸 多发展。 传奇和南戏的界限, 历来众
说纷纭。本文试 图以传奇与南戏的概述为基础, 从宏观 角度对二者进行 比较分析 , 探讨 出传奇和南戏
这是我们所说的题 目, 张协状元 》 目: 如《 题 张秀才 应举往长安 , 王贫女古庙受饥寒 , 呆小二村 口调风 月 ,莽强人大闹五鸡 山。正戏之前 ,先 由一个叫
“ ”的角色上 场 , 本 以局 外人 口吻叙述 介绍 剧情 , 并


南戏 与传奇些静场的话 , 然后引出正戏。早期戏文 《 张协状 元》 的开场 比较复杂热闹 , 元代的《 琵琶记 》 就简 单紧凑多了。从扮演者正式进入角色 , 就算是正戏 开始 ,剧情采用原原本本地交代故事的方式展开 , 有头有尾 , 中间曲折多变 , 完成矛盾 的发生 、 发展 、
南戏, 又称南戏文、 戏文或南曲戏文 , 是中国最
早成熟 的戏 曲形式 。北宋末 年到 明嘉靖末 期 , 由最 初的 “ 温州 杂剧 ” 流布长 江 中下游 和 东南沿 海各
地, 繁衍而成南戏 。 由于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 ,
收稿 日期 :0 9 1- 8 20 — 1 2
作者简介 : ( 8一)男 , 张科 1 5 , 湖南邵阳人 , 9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 0 0 8级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
“ 永嘉 杂剧 ”。 一般 认为始 于北宋 宣和年 间的南戏 ,
的根源则出 自 南方的民间歌舞小戏 , 从宋杂剧发展 而来, 属南 曲系列 。 杂剧与南戏无论在剧本形式 、 脚 色体制上 , 还是声律 、 韵律及语言 、 音乐风格上 , 都 有很大差异 , 所以二者关系分明, 容易区别。 明清传
6 3
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 1 年第 1 00 期
高潮、 收束的起承转合的过程。南戏以角色扮演故 事, 以曲文 、 念白和表演动作来抒情和叙事 , 通过各 种人物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展示剧情 。
2 律 . 格
十五出的《 还魂记》 一本传奇往往分为上下两卷 , 。
上卷结束的一出叫 “ 小收煞”, 下卷结束 的一出叫
进步和更新的发展。因此 , 对传奇和南戏我们既要 看到它们的联系, 也应加以区别。 但是 , 对于南戏和 传奇的界限 , 历来众说纷纭 , 以定论 。 难 关于二者关
系 的探讨 一直是 学术界 热议 的话题 。 文试 图以南 本
戏和传奇 的概述 为基础 , 从宏 观角度 对二 者进行 比
较 分析 , 讨二者 的 内涵及 其关 系 。 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