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适当的引用和发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揭示。
3.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讨论作品中的亮点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困惑。
(2)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汇报课教案(杨修之死)
汇报课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能够概括曹操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杨修之死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杨修之死》;(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坚守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情节中的表现;(2)曹操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杨修之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杨修在故事中的悲剧命运;(2)如何分析曹操的权谋心理及其对杨修的迫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布置相关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杨修之死的作用。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权谋心理;(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坚守信念。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2.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杨修之死的作用;3. 请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坚守信念。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权谋心理是否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知道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入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很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问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因为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自己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心里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所以说他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加约束就是一种放旷。
《杨修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了解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 把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深入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杨修之间的复杂关系;3. 领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杨修的性格特点;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 案例分析:分析杨修与曹操、杨修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5. 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6.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对课文《杨修之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3)学生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的认同和感悟。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1、解释加线的词:⑴适疱官进鸡汤适:恰巧⑵数犯曹操之忌忌:忌讳⑶人皆不晓其意晓:明白⑷丕如其意如:按照⑸植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即:就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⑴鸡肋肋:(lèi)胸部的侧面⑵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⑶数犯曹操之忌数:(shuò)屡次⑷竟取匙与众食讫讫:(qì)完毕⑸操因疑修谮害曹丕谮:(zèn)诬陷、中伤⑹延弃弓绰刀绰:(chāo)抓取五、分析课文1、想一想: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2、试一试:“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教学设想]《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
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
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
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
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
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领悟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分析。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对杨修复杂性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杨修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杨修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性格特点分析: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杨修的形象。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4.2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引发全班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思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杨修在拒绝登上剧们祭奠帝王而置身于大雾中迷失方向后遇害的故事。
故事中,杨修面对威权的权力体制,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个性品质和内在精神。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详细阐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拥有一种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格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一故事,旨在使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作,并理解其文化内涵;2、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审美能力;4、了解求学路上的艰辛,通过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认识个人的品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5、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故事中,设立分组任务,让学生们去发现杨修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普世人文性格特点,或者是发掘故事中所含的某些难懂的生活哲学。
在小组中可以开展一些学习和讨论,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主旨、道德、技能和知识等要素。
在任务导向型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升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讨论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大班讨论等方式探讨故事中人物、地点、事件及其成因、发展与结束等方面的细节。
在讨论中,学生们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来思考问题,拥有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成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二、人物简介: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导火索:鸡肋事件罪名:惑乱军心”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教师点拨明确: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曹操的性格特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成语。
1.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体会文章中所表现的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1.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1.1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1.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杨修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杨修的形象。
1.2介绍杨修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4.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5.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5.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5.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7.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7.2搜集与杨修、曹操相关的成语,进行积累。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对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和拓展。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进行测试,以检验教学效果。
2.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及建议。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18课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观沧海》《龟虽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
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二、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故事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
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水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百年来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它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肠荡气的《红楼梦》不同,这里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谨赤壁鏊兵”等恢弘壮观的场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的片段《杨修之死》。
(出示课题,师简介作者)
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出示学习目标)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检查。
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谮.害邺.城
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植然.其言愈恶.之但.操有问叱.退
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师简介曹操和杨修)
5、杨修因什么事件被杀?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
6、学生复述课文。
三、速读课文,自主思考: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总结、归纳,出示幻13)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
明确:曹操:虚伪奸诈、阴险残忍、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耍小聪明
五、深入探究:
关于杨修的死因,如果深入探究,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归纳。
出示幻17——幻20)
六、拓展延伸: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
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什么言?(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随机就为人处世方面给学生一些箴言。
)
七、学生整理笔记,温故知新,质疑问难:
八、作业:课堂练笔:
曹操,在正史的记载中,他颇受赞誉;在戏台上,他被固化为奸臣;而在《三国演义》中,他的面貌要复杂得多,常常让人捉摸不透。
请根据你对曹操的认知,写一篇很多于600字的文章,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鲜明,论述严密有理。
【附习作范文】
英雄,我为你不平
岁月的烟波荡接天河,
历史的巨浪贯通地脉。
世人的舆论在其中成为海,
英雄在无知与不解中扭曲。
就像海,
总喜爱偷取灵魂。
而后掩盖,
抛出无用的残骸,
不能忘怀。
比起灵魂,
人们似乎更欣赏躯壳。
——哪怕它已变质。
要用美丽的言辞将它修饰,
唱出违背史实的假气概!
我愤慨:
这不公平!
我要平反这千古沉冤!
——题记
人们总是看不清你的脸,你的脸上也有值得诗人为之而流泪的雾霭般的忧伤;你有火焰的雄心,但人们忽略了:火焰也有乖戾。
几百
年,几千年的轮回转动,命运,让满腹诗书,胸怀大志的你荷戟独彷徨。
你,就这样在“兴复汉室”之“贤德”的“善言”中成了千古罪人,就这样在世人的唾弃中匍匐了几世几代!曹丞相,后生替你不平!
想当年,虽赤壁一战困于周郎,然则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乃一世之雄也。
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哲理诗篇几人能吟?“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的政家之道,也不过如此而已!
且汝嗜才之至。
你对老友许攸的热诚,绝胜蔡邕“倒屣相迎”王粲;陈琳写檄文痛骂你及家祖,你不但日后谅解,还对他的文采赞不绝口。
与气短的周郎相比,你真大胜他一筹也。
赤壁一战惨局,也都应归罪于爱才。
苦肉计、连环计,都是孔明与周郎的鬼主意,那些看似真挚的,善解人意的话语,都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美丽谎言,都说你是奸雄,其实他们才如此:利用英雄间的赏识尔虞我诈;利用你的真诚巧设陷阱。
能够想象,当他们眼见你中入圈套之际,落进陷阱之时,嘴角挂有怎样的冷笑。
更为残忍的是,他们在宣判结局时,下了怎样毒的诅咒:让世人的不公将你击垮!
本是同族人,相煎何太急?但为了让各自的君王称帝,他们撕掉了一切仿真伪善的假面具,不惜把一切作陪葬;为了自己能称王称帝,他们抛却了所有真仁慈,不惜把一切作为满足欲望的牺牲品。
难道这就是英雄?不过,当你为了百姓和乐要将其摧毁在美丽的面具后时,你的悲剧便开始了:从此你就成了杀害“忠良”之人;“挟天子而令诸侯”之辈,可笑之至。
而他们仍英名照汗青!
曹丞相,请你相信我,我要将他们尘封了千百年的面具打碎;我要让那些冰冷狡诈的面孔公之于众;我要让大海将吞没的伟大的灵魂托出;我要让你的英名四海重震!
英雄?
在三国的天空中,
只有你才是真正的英雄!
不需要背景,
你独能够揽下这苍穹!
——后记
点评:
本文介绍了一位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但构思精巧,文章没有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是沿已有的判断去思考,而是“反弹琵琶”。
从曹操的大将风范,才华横溢,爱才之至,真诚待人,拯救黎民等方面挖掘出了人物的性格,因而人物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体现出来了,使老生常谈的人物有了新形象,耐人寻味。
另外,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语句工整,造成强烈的气势,把作者为曹操鸣不平的内心展示得淋漓尽致;当然,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严密的逻辑推理,使文章显得有理有据,读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