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摘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成功推动了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其成功原因包括强大的统一领导、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以及深刻认识到国家危机。
与之相比,戊戌变法则是清朝朝廷试图改革的失败尝试,其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内外交困、官僚体制僵化和改革措施过于温和等因素。
通过对比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可以看出成功的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彻底的变革意识和坚定的执行力。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反映出了中国与日本在改革道路上的差异,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对比分析、背景介绍、成功原因、失败原因、对比。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幕府统治,开启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于明治时代的末期,是一次旨在加强日本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日本封建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
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士族之间的内斗以及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幕府政权日益失去控制,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志士和思想家开始呼吁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明治维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它凭借着维新派和明治天皇的合作,成功推翻了幕府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制度。
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
当时日本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社会不稳等。
维新派内部的一些人士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政治势力的对抗以及改革方案的不周到,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为日本的政治局势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对日本政治体制进行革新的尝试,但两者在背景条件、推动力量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次改革进行更为深入的对比分析。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两者最终的结果却相去甚远。
本文将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并说明其差异所在。
明治维新在日本的成功与之前中国的改革失败有很多原因。
一方面,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实行了封闭政策几百年之后,日本内部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观念相对较为单一,有利于统一行动。
日本能够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制度,使得他们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现代化的基础。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以德川幕府的倒台为契机,将传统的封建制度推翻,建立了西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摒弃了幕府时代的闭关锁国政策,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这使得明治维新得以顺利进行,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失败原因也非常复杂。
一方面,清政府自身的腐败无能成为制度改革的障碍,使得变法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变法之前,中国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包括农民的困苦、官僚主义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这些矛盾的爆发使得变法的推行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对于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立场,导致了统一行动的困难和政策执行的不力。
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国家文化也是两者走向不同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但是这种封闭并没有阻止日本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能力。
日本的国家文化和社会结构相对统一,有利于进行维新改革。
相反,中国在戊戌变法之前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封闭政策和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复杂多元,各个阶层的利益冲突严重,使得变革的难度非常之大。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其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以及能够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能力;而中国的失败则源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社会矛盾的积聚和爆发,以及变法运动领导者之间的分歧和局限。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首先,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措施快速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而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则以失败告终。
其次,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治天皇的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明治天皇的坚决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
其次,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治和军事的变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改革。
军事上,明治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并通过明治维新战争巩固了政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却很复杂。
首先,外部压力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争夺中心,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割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由于政府内外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力和政治决策的正确,以及积极的现代化措施和开放政策。
而戊戌变法失败则是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导致的政治动乱和腐败,以及对改革的阻力。
这两个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两个时期的改革都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年),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衰退,民族危机加剧。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动力不同。
明治维新得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精英统治集团,他们热衷于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戊戌变法则主要受到中国的理学、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约束,改革的动力较为薄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提升国家实力。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尽力保持朝廷的权威和地位,以及推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未能实现。
第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明治维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中的权力,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强。
明治维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们有强烈的决心和才华,能够推动变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府无力有效执行改革政策,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当时中国的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也使改革难以推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列强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就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
明治维新得到了一些列强的支持,包括美国和英国。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的政治变革事件,影响深远。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起点。
而戊戌变法则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改革的失败尝试。
两次事件的成败原因,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首先来看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叶,当时的日本陷入了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日益加剧的国内动荡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志士开始呼吁进行变革,以摆脱外国侵略和国内动荡的困境。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如下:明治维新的成功有赖于时代变革的潮流。
当时的日本面临外部压力,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环境。
国内的动荡也迫使统治者寻求变革,以维护政权稳定。
明治维新是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实现的。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有志之士的奋斗。
在明治维新之初,有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日本所处的困境,他们积极倡导变革,并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
这些有志之士在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领日本社会走向了现代化。
明治维新的成功还得益于统治者的决断。
在明治维新之际,日本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决断的领导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的成功还有赖于国际环境的支持。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日本进行变革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外部势力对日本的干涉使得日本不得不进行改革,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时代潮流的推动、有志之士的奋斗、统治者的决断以及国际环境的支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明治维新得以成功,日本社会走向了现代化。
接下来来看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当时的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的失败暴露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其成败原因如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有赖于当时社会的惯性。
虽然明治维新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现代化的改革,但日本社会仍然存在保守思想和旧有体制的惯性。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日本在19世纪末进行的改革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和强大。
这两次改革的成败各有原因,下面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革命,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时代的束缚,实现了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强国的目标。
而戊戌变法则是明治维新后不久开始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改革日本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推进国家现代化,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末的日本,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严重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国家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压力,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保国安民。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改革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戊戌变法的改革目标和力度与明治维新不同,导致了其不同的结果。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改革者的决策和执行有关。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当时日本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和领导人的决断和远见,他们在进行改革时,不仅采取了务实的改革方案,还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最终实现了改革的目标。
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源于当时政府内部的分歧和腐败,政府高层领导人在推行改革时缺乏决心和执行力,导致了改革的无效和失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有关。
明治维新时期,国际社会正处于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机遇,寻求国际支持和合作,加速了改革的进程。
相反,戊戌变法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日本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其改革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和宣告结束。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社会运动和民众参与有关。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内民众对改革充满了期待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动力和民意基础。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表
全方位的学习,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法律等。 是一次改革,涉及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要从根本着手。
应涉及各个方面,几个企业无法救中国。 个人的力量太小,改革需要政府大刀阔斧的改 。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改革要从基层做起 。
政府行为。 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争取民众的支 持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比较一览表
内容
项目
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闭关落后的国家,由于 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 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 扩张道路。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幕府统治危机 (内忧外患)。 政治、经注、社会生活、军事等方 面改革。 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 国家。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表(同性质比较)
项目 时代背景 国内 国际 领导者 参加者 明治维新 列强入侵激化国内矛盾;统治阶级 内部分化,幕府极端孤立。 西方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 商人、手工业者。 戊戌变法 清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对内绞杀人民革命,守 旧势力强大。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脱离人 民群众不同点
内容 总目标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次改革比较(同时间比较) 以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中国洋务运动 (1860—1894) 是不改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 基础上,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 是军事。 最主要的洋务活动是创办企业。 学西方是清政府同意并得到支持 的个人行为。 中国学西方与中下层民众无关。 日本明治维新 年开始) (1868 启示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之异同
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民族)危机。
2性质: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维护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内容:两国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6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结果不同: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2内容不同:日本经济上有土地改革扶植垄断,政治上有设议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军事上有灌输武士道精神,文化教育上有建立一套完整学制文明西化内容,而戊戌变法这些都没有。
3影响不同:日本改革后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4成败原因不同: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资本主义发展则相对充分,是在倒幕成功后在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改革,中下级武士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改革措施行之有效,并大力推行,且当时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改革成功,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又急于求成,且脱离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改革,且当时世界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改革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期,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以后,捻军、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是矛头对外的反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实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对比摘要:19世纪中期,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中日两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相继被迫打开国门,开港通商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1898年中国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中国和日本在相近时期内爆发了两次自救式改革运动,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日本一、两国变法的背景以及经过19世纪中期,日本仍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闭关锁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
人民频繁反抗,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增强;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恶化而对现实不满,尤为不满足政治上的无权地位,由幕府支柱转变为倒幕的主要力量。
1853年美国军舰叩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日本,幕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1864年、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
1868年底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明治维新开始。
19世纪后期,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它主要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了。
二、两国变法成败的分析与对比1.政策措施。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中关键的政治事件。
本文将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政治背景不同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权内部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成败的背景是日本幕府政权的衰败。
幕府制度在经历了几次政治危机之后,引发人民的不满,使得政治压力愈加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有力的政治势力逐渐崛起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全新系统来完成维新,从而使得日本政体发生了质变。
戊戌变法则是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
中国当时面临的是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困难,政治体制腐败,导致人民不满意。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在维护统治地位和应对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立法与行政改革,试图革新中国政治制度,加强其国家实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改革方案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了大量西化改革,包括西化教育、新兵制度和官僚制等,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开放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
在戊戌变法的时期,中国尝试了许多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太平天国后继军的撤军、海关稽查司、慈禧太后新政等等。
三、政治因素的不同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也在两个国家的政治改革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日本明治维新中,日本天皇的神权正确地被利用,作为领导强权和国家认同的象征;而在戊戌变法中,中国皇帝并没有成功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稳定政府和领导人民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利用宗教作为广泛推广改革的方式。
四、改革必须满足历史与时代脉搏无论是日本明治维新还是中国戊戌变法,其最终成功与失败也都与其不断地进行前进和尝试相关。
历史和时代脉搏不断变化,改革必须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明治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其成功和失败都与政治和历史因素以及具体的改革方案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改革必须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通过推动中等的社会政治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史学论文: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因由之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因由之比较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变法的倡导者,是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蓝本来规划中国社会,达到“救国图存”的改革方案的。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使日本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危机而走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终于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倍受凌辱的深渊。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些人尤其是青年人难解其因。
现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日本的明治维新及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的戊戌变法这段近代历史进行反思,也许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无意义。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明治维新,一般指1868年日本的王政复古事件,广义指19世纪后半期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
由于日本自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起,封建的德川幕府颁布了一系列的“锁国”命令,使日本处于长达两个世纪与世隔绝的时代。
但是,东西方的接触是不可能根本杜绝的。
日本人在与西方的接触交往中大开眼界。
他们通过“兰学”、“洋学”学习西方的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学习西方的机械唯物论思想,深化了对日本的封建制度的不满。
因为日本的封建专制制度窒息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激化、加深了城市贫民和农民阶级与封建领主的矛盾。
同时由于日本的“锁国”政策,严重地影响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使日本商人追求海外市场及输入西方文化知识的欲望受到阻滞,导致资产阶级对封建幕府政权的不满,所以,十八世纪上半叶日本封建幕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正当日本社会停滞不前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欧美主要国家得到确立。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迫切向外寻求市场,对日本觊觎已久的美国终于1854年用武力强迫日本打开国门,德川幕府同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从此以后,俄、英、法、荷等列强得寸进尺,强迫日本增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极大地侵犯了日本的独立和主权。
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也引起了农民起义和市民的暴动。
历史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历史发⽣于19世纪中后期的⽇本明治维新与发⽣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个成功,⼀个失败?发⽣于19世纪中后期的⽇本明治维新与发⽣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个成功,⼀个失败?(⼀).明治维新社会背景:资产主义发展的⽔平⾼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领导⼒量:倒幕派(中下级武⼠、新兴地主等联合⼒量强⼤)建⽴倒幕基地,武装倒幕具体措施: 明治政府发布⼀系列除旧布新改⾰措施并⼤⼒实施国际环境:发⽣在19世纪中期⾃有资本主义时期,西⽅对中国的⼊侵和中国⼈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本提供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戊戌变法社会背景:民族资产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勾结是封建统治势⼒强⼤领导⼒量:资产阶级维新派⼒量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量强⼤具体措施:光绪帝颁布⼀系列变法诏书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分对象。
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背景⽇本那⾥正好主张改⾰“对外开放”中国这⾥是闭关锁国,虽然有外国⼈进来,但是原则上依旧是重农抑商领导中国是没有政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领导⼈是慈禧为⾸的顽固派,康有为光绪都只是⼀个⼩⼩⼩⼩的团体,⼒量不够⽇本的天皇掌握了实权!他要改⾰是肯定可以的⽽中国有慈禧等⼈的抑制参加者⽇本都是政治⽅⾯的⼈,中国只是先进的知识分⼦,多为理论构想,实践的话受到许多限制,,⽇本就可以具体实施!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兴办学堂,西⽅制度,有区别的是中国是君主⽴宪,⽇本那⾥貌似虽然是君主⽴宪,但是保留了天皇之类的但这个不是主要的。
成功失败最主要的是改⾰者在政治上有⽆地位!(三)⼀,中国国家⽐⽇本⼤得多,封建病根也⽐⽇本深得多,历史⽂化惯性就⽐⽇本强得多,船⼤难转向,车重难刹扎,改⾰的难度⽐⽇本⾼出了许多;第⼆,在⽇本,天皇虽是傀儡,但是他在⼈民⼼⽬中的地位可以说⾼于⼀切,⽽在中国,光绪就是个真真正正的阿⽃;第三,在明治维新之前,已经有相当⼀批封建主(包括武⼠,⼤名在内)要求⼒图变⾰,在常州,萨摩等番(⽇本当时的⾏政单位,等同于今天⽇本的县,当年的常州番,好像就是今天的⼭⼝县),已经成了⾰新派武⼠的根据地。
历史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一).明治维新社会背景:资产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领导力量: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具体措施: 明治政府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改革措施并大力实施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有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戊戌变法社会背景:民族资产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是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二).背景日本那里正好主张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这里是闭关锁国,虽然有外国人进来,但是原则上依旧是重农抑商领导中国是没有政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是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康有为光绪都只是一个小小小小的团体,力量不够日本的天皇掌握了实权!他要改革是肯定可以的而中国有慈禧等人的抑制参加者日本都是政治方面的人,中国只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多为理论构想,实践的话受到许多限制,,日本就可以具体实施!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兴办学堂,西方制度,有区别的是中国是君主立宪,日本那里貌似虽然是君主立宪,但是保留了天皇之类的但这个不是主要的。
成功失败最主要的是改革者在政治上有无地位!(三)一,中国国家比日本大得多,封建病根也比日本深得多,历史文化惯性就比日本强得多,船大难转向,车重难刹扎,改革的难度比日本高出了许多;第二,在日本,天皇虽是傀儡,但是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高于一切,而在中国,光绪就是个真真正正的阿斗;第三,在明治维新之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封建主(包括武士,大名在内)要求力图变革,在常州,萨摩等番(日本当时的行政单位,等同于今天日本的县,当年的常州番,好像就是今天的山口县),已经成了革新派武士的根据地。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发生的重要政治改革,但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以下是对两者成败原因的简要分析。
一、历史环境的差异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正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日本必须迅速进行变革。
而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虽然也遭受到列强的压迫,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矛盾,变法遭遇到更大的阻力。
二、统治者和政治精英的态度明治维新的成功部分归功于日本的统治者——明治天皇坚定的决心和意愿。
他们积极主动地推动改革,并找到了一批官员和政治精英来实施这些改革。
相反,清朝政权对戊戌变法持消极态度,并试图阻止变法的推进。
这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因为没有足够的支持和推动力量。
三、改革措施的不同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官僚体制改革,以及推动现代化建设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日本政府的力量和能力,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和军事改革方面,但由于实施不彻底和缺乏真正的改革意愿,改革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
四、对外因素的影响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面临外部威胁的背景下,因此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防御外敌。
这给了改革更大的动力和紧迫感。
而戊戌变法之前,中国内外形势相对稳定,国家没有面临明显的紧迫威胁,这导致了政治精英们缺乏对改革的迫切感和动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成败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日本政府的积极推进和改革的全面性,以及来自国内外威胁的压力。
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主要归因于清朝政府的反对态度和缺乏对改革的迫切性。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
明治维新前,全日本大小诸侯有三百个左右,其中最大的诸侯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所以明治维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结束这种军阀割据的状态,建立全日本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的清朝,除了其中有短暂的分裂状态,绝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处于统一状态。
可是戊戌变法的第一步,却是从分裂中央集权内部开始,将原本统一的国家统治集团,分裂为“后党”和“帝党”这两大政治集团,最后甚至发展到要用武装政变来彼此消灭对方。
从分裂走向统一符合正义期待和历史潮流,从统一走向分裂,则注定要失败。
二,改革前的准备不同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共车上书开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尤其是作为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完全不具备成熟的变法思想和能力,只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激于义愤而突然产生了上书变法的冲动,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变法等,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获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备的改革难免失败。
三,改革的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8年戊戌变法复习学案答案版(性质: )选修一归纳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注意史论结合)①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选修一归纳综合比较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
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
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
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
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
“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9分)答案:(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解析:此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第一问康有为的主要观点,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
第二问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改革这一方面的比较,无外乎背景,目的,性质,方式,内容,结果,影响,评价等。
只要找到这些比较项,就能顺利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8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7分)(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分)(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0分)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
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
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问题:(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答案:(1)“光绪”。
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的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或兴西学)。
是早期资本家等。
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共6分)答案:第一方面: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
或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第二方面: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经济危机(或挽救了美国)(2分)。
第三方面: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或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或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分)。
如答其他事例,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据,参照上述原则给分。
【检测提高】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43.(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
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3)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