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浅析杜甫律诗艺术特色
浅析杜甫律诗艺术特色浅析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一、句法突破传统。
杜甫对于律诗的贡献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在字数、格律限制中,运用自如,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
如《征夫》一诗中,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格律方面,这首五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不入韵仄起式,运用律诗的形式来反应当时吐蕃围松州,蜀中人民苦于征戍的社会现状,进而反映诗人不知吾道之何在的愁郁,表现出诗人走投无路之感。
二、以绚丽衬托悲凉,如《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一诗中,雀啄江头黄柳花,??鸂鶒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首二叙景,描写春事物华,江头柳树长出黄色的嫩蕊,有鸟正在啄食,晴天下的沙滩上更有鵁鶄、鸂鶒,描写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
但美好的春景也掩饰不了诗人的伤感之情,而且在映衬之下,更显诗人的愁情。
可见诗人已是银丝满头,只能自怜自艾,想到自己官居近侍,既难浮沉浪迹,更无家计可资,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最后两句犹言其才力犹强,不当学邵平之种瓜。
表现出诗人年事已高而一心想要报效祖国的豪情,但联系诗人的生平,不禁让人为杜甫而感叹,叹其人生之何其悲凉。
三、情景交融的极高境界。
如《蜀相》一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柏森森”这里是描写高大茂密的柏树,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让人肃然起敬。
而三四句写“碧草”和“黄鹂”,本是可以很好地反映美好春色的意象,却用到“自春色”和“空好音”来修饰,一个“自”和一个“空”字,让人感觉到美好的春色似乎也不能引起世人的重视和爱怜,只能在那里自怨自艾,让人惋惜。
可是草木本为无情,哪里理会人世的沧桑变革,诗人把浓郁的悲伤情怀投注到了景物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古诗赏析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景象、自己的漂泊生活和病痛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赏析:1. 意境雄浑,气象阔大:首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秋景图。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既是自然景象的写实,又寓含着诗人内心的苍凉与感慨。
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展现了秋天无边无际的萧瑟,以及长江滚滚不息的气势,营造出一种辽阔而深沉的意境。
2. 情景交融,情感深沉: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诗人个人的遭遇与秋天的景象相结合。
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定、孤独无助的境遇;百年多病,独登台,则凸显了诗人晚年身体多病,孤独寂寞的悲凉。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使情感更加深沉。
3. 用典巧妙,言简意赅:颈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繁霜鬓”借用了“霜鬓”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白发苍苍的形象;“新停浊酒杯”则借用了“酒杯”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因身体多病而不得不停止饮酒的无奈。
这两句诗言简意赅,用典巧妙,既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境遇,又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4.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这首诗的对仗工整,如“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艰难苦恨”对“潦倒新停”,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5. 情感递进,层次分明:这首诗的情感层层递进,从秋天的景象写到个人的遭遇,再写到对国家的忧虑,最后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总之,《登高》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意境、深沉的情感、巧妙的用典、工整的对仗和递进的层次,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造诣,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精炼传神: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传神,他善于运用恰当、生动的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意境深远: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5.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使诗歌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思考。
6.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7.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抒发情感和表现社会生活,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表现个人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多样
化的风格。
杜甫律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杜甫律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创作的律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律诗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真实性强
杜甫的律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他深刻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的腐败,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怀。
他的律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情感豪放
杜甫的律诗情感豪放,有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他不拘一格,既有豪放的风格,也有慷慨激昂的气势,同时还有深沉的思考和哲理的探究,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
他的律诗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引人入胜。
三、题材广泛
杜甫的律诗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历史、政治、社会、自然、风俗、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律诗创作主题丰富,风格多样,从人生感悟到时事评论,从自然景观到历史传承,从民俗风情到文化演变,无不表现出他多方面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语言优美
杜甫的律诗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排比、描写、抒情等,使律诗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总之,杜甫律诗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律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民情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大文豪,他的律诗是他最伟大的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造诣和充满激情的诗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律诗更是凸现出了杜甫诗歌的特色和个人思想的强大气势。
在其律诗中,杜甫巧妙地运用了押韵技巧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感,从而形成了他独有的诗风。
他的律诗不仅注重要素的精确调和,而且强调情感的实际性,这给读者以愉悦的体验。
杜甫的律诗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
他律诗的内容,以非常动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为特点,充满了哀怨和无奈;他的艺术形式,通过对五言、七言的自由组合,把丰沉的情意最终结合起来,形成了细腻、流畅、有力的句法,彰显出强有力的意象美艺术,使其诗歌深入人心,有一种明志发自内心的震撼力。
总之,杜甫的律诗充满了诗人丰沛的情感,以其高明的文字技巧和细腻的艺术形式使其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
- 1 -。
杜甫律诗集大成理解结合诗歌
杜甫律诗集大成理解结合诗歌在唐代诗歌史上,杜甫被誉为“诗圣”,其律诗成就尤为突出。
杜甫的律诗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规整,内容上丰富多样,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那么,如何理解杜甫律诗的集大成之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杜甫律诗在声韵和格律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他的诗歌作品遵循古法,音韵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唐代律诗的典范特点。
在杜甫的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平仄、押韵、对仗等技巧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杜甫律诗的主题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
他的诗歌作品涉及历史、政治、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描绘山水风光之篇。
在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诗歌风格逐渐形成,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反映时代面貌。
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矛盾,展现了深刻的历史观照和人文关怀。
再者,杜甫律诗的艺术风格独特,以沉郁顿挫为主要特征。
沉郁意味着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顿挫则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非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杜甫对人生情感的强烈表达和理性节制。
他的思虑复杂,心情矛盾,因此在诗歌中寻求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式。
此外,杜甫律诗在语言表现形式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社会风貌。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综上所述,杜甫律诗之所以成为唐代律诗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在声韵、格律、内容、风格和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代表了唐代律诗的高峰,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清代叶燮《原诗》中所言:“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
”杜甫律诗的集大成地位,堪称古代诗歌的瑰宝。
杜甫七言律诗艺术成就
杜甫七言律诗艺术成就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杜甫的七言律诗艺术成就尤为突出。
首先,杜甫的七言律诗扩大了七言律诗的表现范围。
杜甫在七言律诗中不仅描写了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等常见的内容,还用于写时事。
杜甫用律诗写时事,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把律诗的表现力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
其次,杜甫的七言律诗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
杜甫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另外,杜甫的七言律诗达到了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境界。
杜甫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最后,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炼字炼句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律诗的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
杜甫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
总之,杜甫的七言律诗艺术成就非常高,他通过扩大七言律诗的表现范围、以组诗的形式表现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达到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境界以及在炼字炼句上的成就,将自己的诗歌艺术推向了推向了推向了高峰。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进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xx),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经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杜甫律诗的成就
杜甫律诗的成就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律诗成就也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以下是一些杜甫律诗成就的表现:
1. 内容深刻:杜甫的律诗内容深刻,涉及广泛,包括社会、政治、历史、人生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包括对时局的担忧、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对自我境遇的不满等,这些主题使得他的律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 技巧精湛:杜甫的律诗在技巧上也非常精湛,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将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他还能巧妙地运用押韵和对仗等技巧,使得他的律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3. 形式规范:杜甫的律诗在形式上也非常规范,他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进行创作,每首诗都由八句组成,排列整齐,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要求。
同时,他在形式上的规范也使得他的律诗更加易于传播和流传。
4. 语言简洁:杜甫的律诗在语言上也非常简洁,他善于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律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
总之,杜甫的律诗成就表现在内容深刻、技巧精湛、形式规范和语言简洁等多个方面,这些成就使得他的律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佼佼者之一。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篇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
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
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
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色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七言律诗的创作在近体诗的发展上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常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
杜甫的七言律诗向来被推崇为七言律诗之中的典范,杜甫更是七言律诗这一题材真正的开创者。
据统计,杜甫之前的七律创作活动所流传下来的七律总共只有246首(舒志武,2004),而杜甫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且如元朝方回所云,每一首均“不可暂废”,而且自杜甫之后,七言律诗迅速超过了五言律诗乃至其他所有的诗歌体裁,成为古典诗歌中作家最多,作品最富,作品质量最高的文体。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
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
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
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
总而言之,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杜甫七言律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
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1、循环往复的手法(不同角度、层层深入)2、句法的突破传统中国古诗传统句法:以承转通顺、散文句法为主律诗兴起后:向紧缩凝练方向发展杜甫:有意识地颠倒、破坏因果与文法,而以感受为重点组织句子。
既符合了律诗发展的趋势,又为它开辟了超乎写实的新境界。
因而七律能既保留精美的形式,又不受严格的束缚3、意象的超越现实借事物渲染出一种意象,以表达某一感情境界;化实物为感情意象4、以绚丽衬悲凉,以乐景写哀的手法5、情景交融的极高境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双关,以景含情)《赠崔咨议》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
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
何言西北至,却走东南隅。
世道有翻覆,前期难豫图。
希君一翦拂,犹可骋中衢。
绿骥本是天宫之骏马,那不是伏枥之驹。
长嘶一声迎向清风,倏忽之间游遍九州。
为什么从西北来,却到东南海隅?所谓世道容易翻覆,前程难以预先谋划。
希望你提携我一把,我是可以驰骋中路之天马。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
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
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
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2]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杜甫律诗的拓展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律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杜甫律诗的拓展,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杜甫律诗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格律和形式,同时又充满着创新和变化。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用词精准,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杜甫的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深入剖析。
在杜甫律诗的拓展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杜甫的律诗在形式上有着很高的要求,他通过严谨的格律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和变化,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其次,杜甫的律诗在内容上有着广泛的主题和题材,他可以借助诗歌来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深入剖析人性和人情的写作方式,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形式和内容上的拓展,杜甫的律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用词精准,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不仅让杜甫的律诗成为文学艺术的瑰宝,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杜甫的律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他的诗歌在形式、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杜甫律诗的拓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杜甫的律诗
杜甫的律诗
杜甫的律诗是指宋代诗人杜甫创作的律诗。
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宋代诗人,也是古典文学史上出现过最多的一位诗人。
他创作的律诗系统严谨,内容广泛,写法新颖,形式多样,表现了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物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
杜甫的律诗以五言古诗为主,也有七言律诗,十言律诗,十三言律诗等多种形式。
他的律诗格律严谨:每句均以笔划来表示,其中明确地给出了“上声”“去声”的界限,全部律诗均采用四韵体,律诗中的押韵也很严格,押韵形式主要有“绝句”、“连句”和“对偶”三种,而且有时也结合了其他古典诗体,如折叠韵、联押韵等。
此外,杜甫的律诗还多使用了巧妙的结构手法,比如“易折”、“易折连”、“间折”、“折叠”、“易折折”、“折叠连”等,这些手法不仅能把诗歌的意思表达得更加深刻,而且能够增加诗歌的魅力。
总之,杜甫创作的律诗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手法,丰富了古典文学的魅力,至今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1、循环往复的手法(不同角度、层层深入)
2、句法的突破传统
中国古诗传统句法:以承转通顺、散文句法为主
律诗兴起后:向紧缩凝练方向发展
杜甫:有意识地颠倒、破坏因果与文法,而以感受为重点组织句子。
既符合了律诗发展的趋势,又为它开辟了超乎写实的新境界。
因而七律能既保留精美的形式,又不受严格的束缚3、意象的超越现实
借事物渲染出一种意象,以表达某一感情境界;化实物为感情意象
4、以绚丽衬悲凉,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5、情景交融的极高境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双关,以景含情)
《赠崔咨议》
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
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
何言西北至,却走东南隅。
世道有翻覆,前期难豫图。
希君一翦拂,犹可骋中衢。
绿骥本是天宫之骏马,那不是伏枥之驹。
长嘶一声迎向清风,倏忽之间游遍九州。
为什么从西北来,却到东南海隅?
所谓世道容易翻覆,前程难以预先谋划。
希望你提携我一把,我是可以驰骋中路之天马。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
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
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
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2]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
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
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
另有宋祁、杜安世等人。
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
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
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一是创体。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二是创意。
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
三是创法柳永则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
第二代词人群,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佑词人群。
此外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王观、李之仪、赵令畤、晁补之、陈师道、毛滂等。
这代词人所处的时代,是政治"变革"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政局多变、新旧党争此起彼伏、党派之间相互"倾轧"的时代。
神宗朝(1068—1085),新党执政,推行新法,反对变法的旧党人士大多被排斥出朝廷。
这一代词人比上一代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和仕途的蹭蹬,他们都是文坛(词坛)上有盛名而政坛上无高位的失意文士。
因而,这个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
词是抒情的文学,苏轼无意于改变词作抒情的文体特性,而是要拓展词的情感领域,扩大词的抒情功能,将只表现"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女性化的"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使词作像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的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以后的南宋词坛,主要有两种创作趋向,并形成两大派系:一是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二是注重词艺音律的精严,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强调词的协律可歌。
前者是骚人志士的"诗化"词、"豪气"词;后者是知音识律者的"乐化"词、"风情"词。
第三代词人群,是以叶梦得、朱敦儒(、李纲李清照、张元干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群。
其他比较著名的有陈克、周紫芝、赵鼎、向子諲、李弥逊、陈与义(、岳飞等词人。
这代词人主要生活在十二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
由于时代的巨变,他们的创作环境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他们的前半生,即靖康之难以前,是在徽宗朝(1110—1125)畸形的和平环境中渡过,生活比较安定适意,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新的时代特色。
而此时周邦彦、贺铸等老词人仍占领着词坛。
因此,严格说来,第三代词人此时只是做着创作"前期"的艺术准备。
主要是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壮怀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动乱的岁月,苦难的生活,悲剧的时代,铸就了新的词风和词境。
第四代词人群,是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
另有袁去华、刘仙伦、杨炎正、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和张辑等词人。
这代词人,都是在靖康之难后出生,对国家的苦难、民族的屈辱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他们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孝宗、光宗二朝,是一个号称"中兴",给人希望最终又令人失望的时代
南渡以来已经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词作,自然要表现英雄志士们的情怀和个性。
因而,此期的词作,主要是表现英雄们的壮怀理想和壮怀成空后的压抑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