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的构成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的要素

第一节语言

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其二,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因而,文学也被称作语言艺术。

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学语言是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它是人们在各种规范的书写场合广泛应用的语言,从应用文书到理论著述。狭义的文学语言是指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口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它来自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用语,包括大量口头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用语。

文学语言同一般的语言,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中用的语言,或进行理论表述时用的科学语言,根本上并无不同。文学语言并不是另具本质的语言,它不是撇开一般语言另行制造的另一种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了一般语言的基本能力,阅读文学语言并不会有特别的理解困难。文学语言和一般语言在表达上也不存在根本的差别,文学语言在表达上优美或生动的特点,也可以表现在日常用语或理论用语上,这毋宁说是一般语言活动都力求达到的目标或理想。

那么,是什么原因把文学语言从一般语言中划分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艺术语言呢?是文学语言的语义性质。

一、语言表现形象的间接性

(一)文学用语言为物质材料塑造的形象是间接性的

一切艺术都是运用形象来表达其内涵的。不过文学在表现形象时,和其他艺术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他艺术所创造的形象,都能够直接作用我们的感官。如绘画形象能让我们的眼睛看到形状和色彩,雕塑形象能让我们摸到体积和质感,音乐“形象”能给我们的耳朵听到声音和旋律……这些形象是什么样的,我们都能直接感受到。然而文学不管塑造什么形象,我们的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只是符号的声音或文字。在这种语言符号中,我们不能要求其他艺术用外在形象表现内容时所能达到的那种感性的圆满鲜明,比如我们不能够直接感受到林黛玉容貌的美丽、琵琶女琴声的凄凉和阿房宫建筑的奢华。

不管什么国家的人看到达·芬奇的画或罗丹的雕塑,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或华彦钧的二胡曲,都能知道他们看到或听到的是什么,尽管理解的深度不一定相同。但对于不识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李白的飘逸诗篇只是一堆难辨的方块字符;同样,对于不谙英语的国人来讲,

莎士比亚的优美剧本也不过是许多字母的排列而已。

但是文学确实是有形象的,它像其他艺术一样离不开形象的表现。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我们经常在读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后,在脑子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生动形象,这种印象甚至比其他艺术还要来得动人和深刻。

这是因为文学通过语言的描述来表现形象的特征,尤其是形象的行动特征;文学的接受者在阅读这种语言描写时,就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在联想和想象中重现或创造具有这些特征的形象。形象的特征描写得越是鲜明独特,越是能够激发想象力,读者在自己头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越生动。文学形象不是从语言中直接让人感受到的,而是间接地从语言表达中运用想象力再现出来的,是语言描写经过读者想象力再创造的结果。

这就是文学的物质材料和其他艺术的物质材料的一个根本的区别。语言的符号抽象性质,决定了文学的形象只能间接地被人接受。

(二)、语言形象间接性带来文学表现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语言材料所导致的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使得文学描写和其他艺术相比,在形象的直观生动性和表现具体性上有所不及。我们看绘画上的人物形象,这个人长得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俊是丑,都是一目了然的。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即使用了很大篇幅,我们对他(她)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可能还是模模糊糊的。

但是相比于文学的这个弱点而言,语言描写的间接性给文学带来的优势却是更加明显的:

1、语言描写借助想象力可使形象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深刻

语言符号的抽象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必须通过想象力来再现,因此它就可以极尽想象力的可能性,来突出甚至放大形象的某些特征,使形象获得其他艺术难以比并的巨大表现力。比如绘画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美丑妍媸,但其表现也就以画出来的程度为限。文学描写如果在美丑的直观性上和美术竞争,那是不会占上风的。但文学可以不正面来表现一个人的美丑,而是间接地描写这种美丑造成的效果,从而使形象的特征给人带来更深刻的印象。如在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对主人公罗敷的美丽是这样来描写的: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罗敷长得什么模样,诗中无一语提及,但从观看罗敷的人那种如痴如呆的神态描写中,我们却可以想见她的美丽容貌,而且这种美丽是无限的,也就是我们能够想象她有多美就有多美。有了这样的美丽想象,再看画家的作品,常常就会觉得绘画远未能把形象的美丽充分表现出来。

2、语言描写的间接性使文学表现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

由于语言描写无须依赖对象的直观性,文学在表现对象时就可以摆脱对象直观性质的拘束,大胆运用想象去进行形容和描摹,从而获得其他艺术很难具有的丰富表现力和表现的可能性。例如小说《老残游记》中对京韵大鼓艺人演唱的描写: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这不是对声音的直观描写,而是用想象中的事物来比喻形容,给人的印象就非常特别和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对音乐的美妙描写,其表现的极致,是音乐本身也无法达到的。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的经典描写,大概是音乐家终生追求的境界了。

语言描写可以摆脱形象的直观性,因此它特别适合表现无确定形态的主观心境。例如在萧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在逃亡路上,他的情人阿克西尼亚死了,悲伤欲绝的主人公埋葬了情人——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了。太阳的光芒照得葛里高里没戴帽子的头上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色的因为一动也不动而显得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恶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太阳。

受形象直观性限制的其他艺术,很难用这种非写实的意象来表现。如电影在银幕上制造黑色的天空效果并不难,但它又怎能表现人物的内心创痛呢?所以在把小说改编为电影时,这样精彩的文学化描写只能忍痛割爱了。

不仅声音和内心世界这种无形的对象,文学可以表现的事物可以说几乎是无限的。照黑格尔的说法,这是因为文学从一切对感性材料的臣属中解放出来,因此能表现和装点任何可出自或进入人们想象中的内容,它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它所用的材料不是别的,正是想象自身。凡是可以想象的事物,都是文学可以表现的对象。而人的想象是无远弗届的,故而文学也就获得了无限的表现范围。

二、文学语言的语义性质

(一)真陈述和假陈述

文学语言一般是生动的,但生动并不是文学语言惟一的特征。有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不生动甚至枯燥呆板的语言来写作,反之,我们日常讲话可以是非常生动的,理论著作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撰写。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