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障改革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
本文将阐述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以及改革取得的成就。
背景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初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主,但覆盖范围较窄且离退休人员及农村居民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现行医疗保险制度面临很多问题,如待遇水平不足、报销比例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
目标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医疗保障体系。
具体包括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水平、优化报销比例、提高服务质量等。
1. 扩大保障范围:从最初的城镇职工扩展到包括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内的全民医保制度。
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 提高待遇水平: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和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增加报销范围,减轻患者负担。
3. 创新支付方式: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按服务付费等多元化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推进医保与医疗服务的深度整合,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多元参与的医疗服务体系。
5.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医保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减少作弊和滥用医保资源的现象。
改革取得的成就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1. 医保覆盖率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近14亿人口,覆盖率达到99%以上。
2. 报销比例明显提高:在改革前,报销比例普遍在50%左右,改革后,部分地区的报销比例已超过80%。
3. 惠及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通过建立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部分农民和非城镇居民也得到了医保的保障。
4.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患者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有所提高。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是重要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尽管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这一过程仍需不断完善和加强。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旨在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率和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
在全民医保制度方面,中国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的医保覆盖率已经从最初的30%提高到了超过95%。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医保制度,并使其逐步贯彻到全国各地。
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保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此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成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将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系统改革,推进公立医院分类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另外,中国还将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等措施,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量。
在推动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国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中国将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其能够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同时,中国还将积极鼓励和支持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量和种类。
虽然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和加强。
短期内,应加快实现城乡医保等制度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长期来看,还需加强对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监管。
需要探索新的医疗保障制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医疗需求。
总之,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改革的方向和计划是不断完善和加强的,同时要注意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问题,并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做出努力。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以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是指国家为保障职工医疗服务需求而实行的免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则是为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需求而实行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都由国家承担医疗费用,覆盖了全体公民。
二、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问题。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于1998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保险费用,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向全面覆盖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两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分别包括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
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五、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医保结算,方便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
同时,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也使得参保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办理医保业务。
六、全面医保覆盖和医保扶贫好的,以下是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补充: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特殊群体和基层地区的医疗保障支持力度。
同时,医保药品目录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和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保障政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保障政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保障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公共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我国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保障政策也得到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围绕医疗保障政策的改革,重点介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一些主要举措和效果。
一、统一的医保支付方式为了确保医疗保障政策的公平、公正,我国在医保支付方式上进行了改革。
过去,各地区的医保支付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了医疗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和不公平。
现在,我国正在逐步实施统一的医保支付方式,使不同地区之间的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均衡和统一。
二、按疾病付费的改革过去,我国医保支付方式多采用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对于大病、慢性病等高费用疾病的补偿相对较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进行了按疾病付费的改革。
这种支付方式将按照疾病诊断相关组(DRG)进行分类,对相同疾病的治疗进行统一付费,确保了可比性和公正性。
三、药品医疗费用的控制药品医疗费用一直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也是制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控制药品医疗费用,并提高公民的用药质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药品价格控制、鼓励使用基本药物等,有效降低了药品费用负担。
四、医保支付方式的电子化为了提高医保支付方式的效率和便捷性,我国进行了医保支付方式的电子化改革。
现在,通过互联网和电子支付平台,参保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医保费用的结算和报销。
这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减轻了参保人员的负担。
五、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的改革我国实施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的改革,解决了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时结算报销的问题。
现在,参保人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享受医保待遇,无论在哪个地区就医,都可以方便地进行结算和报销,增加了参保人员的权益和便利性。
综上所述,医疗保障政策的改革是我国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重要举措,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统一医保支付方式、按疾病付费、控制药品医疗费用、电子化支付等措施,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在医疗保险方面,近年来,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人民对医疗保险的保障,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一、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是综合施策,其中包括政策层面、社会层面和人口层面。
政策层面的改革主要是指政府在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方面所作出的各项政策调整,包括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和保障措施等。
社会层面的改革主要是指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缩小城乡医保差距和增加医疗卫生投入等。
人口层面的改革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人口群体制订相应的医保政策,针对不同人群的疾病进行保障、赋予更多的医保权利,提高人民对医保的满意度。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涉及的方面1、城乡居民医保合并与过去城乡两种不同的医保制度相比,合并后的医保制度能够更好地兼顾城乡居民的需要,让更多的人受益。
2、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减轻人民看病的负担。
同时,在进行政策的调整中,也应保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逐步加大补贴和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方面的质量。
3、加强医保监管工作医保监管工作在医保制度的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监管的加强涵盖多个层面,如在医保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追责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管理等。
4、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为了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增加医保基金的储备量、改进自负和医保的付款比例、加强医保的眷属管理等。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难点和困境尽管我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如下:1、缺乏有效的医保监管机制。
医保制度一直被视为对于健康进行保障的最好途径之一,但是医保监管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问题。
2、社保基金不足问题。
在医保制度的建设中,资金的使用和保障是非常关键的,而有一些地方医保基金的储备状况却令人担忧,资金供需不平衡问题严重。
医保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医疗保障管理
医保改革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医疗保障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医保改革,其中包括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医疗保障管理。
本文将探讨这些核心制度及其在医疗保障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保改革背景医保改革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我国医保改革从2009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管理,我国提出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建设和改革。
二、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 基本医保制度基本医保制度是医疗保障的核心。
我国实行的基本医保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大制度。
这些制度为我国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医疗保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2.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我国采取了按病种付费、按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等方式,逐步改变以往的按项目付费方式。
这种改革能够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保支付的效率和公平性。
3. 医保目录管理医保目录管理是医疗保障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医保目录,明确了各种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和报销范围,确保了医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4. 医保跨地区就医结算医保跨地区就医结算是指在异地就医时,医保参保人员能够通过医保卡或电子健康卡实现费用结算。
这项制度的实施,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就医,使得医保资金的流动更加便捷,提高了医保管理的效率。
5. 网上医保服务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建立了网上医保服务系统,实现了医保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通过这个系统,人民群众可以方便地查询医保政策、办理医保业务,提高了医保管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6. 慢性病管理在医保改革中,我国加强了对慢性病的管理。
通过建立慢性病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效控制了慢性病的发展,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医疗支出。
中国医保20年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和发展经历了近20年的漫长历程。
自1998年开始推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中国的医保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且在不断完善中。
首先,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对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视,旨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该制度以城乡居民为主体,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
然而,由于各地区医保水平和管理方式的不一致,医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2024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医保制度和服务,中国政府启动了“大病保险”计划,以提供更广泛的医疗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还针对医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
例如,2024年,政府取消了城乡分割,实行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医保基金的监管和风险控制,以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将医保制度的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该规划旨在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水平、加强医保管理等措施,建立全面覆盖、普惠高效的医保制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医保制度的创新和。
例如,2024年,政府推出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服务,使得参保人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享受医保待遇,方便了人民生活和就医。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基本药物的覆盖力度,提高了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
同时,政府还在推行医保与医院管理,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管,以降低医疗费用。
总之,中国医保制度的和发展经历了近20年的漫长历程。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中国的医保制度在覆盖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仍在不断完善之中。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医保制度的力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全民医保的中国之路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全民医保的中国之路实现全民医保是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下是中国在实现全民医保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发展路径:1. 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逐步实现了全民参保的目标。
特别是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整合,实现了城乡统筹。
2. 统一医保体系建设:中国加强了医保体系的整合和统一,通过建立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和医保定点机构合作等机制,打破了地域限制,方便了参保人员的就医和报销。
3.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国推行了按病种付费、DRGs(诊疗相关分组)付费等支付改革,提高了医保支付的效率和公平性。
通过调整医保支付方式,降低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并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4. 医保基金管理和控制:中国积极进行医保基金管理和控制,加强了基金的筹集、监管和使用。
通过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加强欺诈和滥用行为的打击,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和公平分配。
5. 增加保障水平和筹资渠道多元化:中国不断提高医保保障水平,包括提高报销比例、拓宽纳入范围、增加重疾保险的保额等。
同时,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如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商业保险等,以减轻压力并提高保障水平。
6.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中国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提供更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减轻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负担。
实现全民医保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政府、医保机构、医疗机构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可负担和可及的医疗保障。
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与发展
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
医疗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助等各种形式的保障措施,旨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国家的基本保障能力。
一、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种形式,是指通过缴纳保险费或财政补贴,由政府或社会团体为参保人提供医疗保障。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包括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
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通过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费用,为企业员工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则是由政府组织实施,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和个人自愿缴纳保险费用的方式,为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提供医疗补偿和保障。
同时,我国还实施了大病保险和医保定点机构制度,为医疗保险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保障。
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我国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提升支付能力和效率。
2. 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实现“全民医保”。
3. 优化医保医药采购和价格监管机制,降低医疗费用。
4. 推行社会化医保服务机构,提高医疗保险服务质量。
二、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指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特别是在城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难以承担时,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医疗保障措施。
医疗救助的优势在于直接面向有需要的人群,是医疗保障中的“救火队”。
在我国医疗救助制度中,主要包括“两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多种形式。
“两项救助”即城乡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不足部分和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限额内费用超支部分的医疗费用,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进行救助。
而“临时救助”则是指针对一些突发性或特殊病情,需迅速救助的患者,由医院或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的紧急救助。
在医疗救助制度方面,我国的改革方向主要有:1. 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新措施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新措施1.推行全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可以通过整合各级政府医保资金和社会医保资金,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2.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中国可以逐步扩大医保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的人纳入医保体系,特别是贫困人口和农村居民。
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医保资金支持,提升医保覆盖范围和水平。
3.加强医保支付方式。
可以探索引入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按绩效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避免过度医疗和恶性竞争。
4.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
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人员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医保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5.引入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机制。
建立第三方机构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价,为患者提供医院、医生和医疗服务的质量信息。
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公开公示医疗服务价格和质量信息,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6.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和风险防控。
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监管制度,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防止医保基金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防止医疗服务价格虚高和乱收费。
7.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
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
可以通过医保支付与医疗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医保支付数据的实时监管和审核,提高医保支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8.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改进。
建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可以通过建立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医疗事故的监管和处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创新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国可以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轻人民群众的看病负担。
然而,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面临的困境:1. 医保覆盖面不足:目前我国医保覆盖面虽然已经比较广泛,但是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农民工等,他们的参保率相对较低。
这会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服务,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2. 医保基金管理不善:医保基金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存在一些管理不善的问题。
例如,有些医疗机构和药店存在骗保行为,导致医保基金流失严重;还有一些地区存在过度医疗的现象,导致医保基金浪费严重。
3. 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医生的医术水平参差不齐、医院的设施设备落后等方面。
4.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资源包括医生、护士、药品、医疗器械等,这些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然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如大城市医疗资源集中、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等。
二、解决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鼓励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扩大医保覆盖面。
同时也可以对医疗机构和药店进行监管,防止骗保行为的发生。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政府可以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医院的设施设备条件,提高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服务态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鼓励医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3. 优化医保基金管理:政府可以对医保基金的管理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和管理,减少医保基金的浪费和流失。
同时也可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机制,激励医疗机构和药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4.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2023医保改革政策
2023医保改革政策2023医保改变政策1.个人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调整①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范围包括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所有应参保(合)人员,即覆盖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
②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的可按照当地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2.个人医疗保险如何筹资①坚持多渠道筹资,继续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为主的筹资方式,鼓励集体、单位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给予扶持或资助。
②合理划分政府与个人的筹资责任,在提高政府补助标准的同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比重。
3.个人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确定①各地要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医保与大病保险保障需求,按照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统一的筹资标准。
②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差距较大的地区,可采取差别缴费的办法,利用2—3年时间逐步过渡。
③整合后的实际人均筹资和个人缴费不得低于现有水平。
4.个人医疗保险保障待遇①遵循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的原则,均衡城乡保障待遇,逐步统一保障范围和支付标准。
②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发生的住院和门诊医药费用。
③稳定住院保障水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
④进一步完善门诊统筹,逐步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⑤逐步缩小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与实际支付比例间的差距。
5.新个人医疗保险什么时候实施①各省(区、市)要于6月底前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工作作出规划和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②各统筹地区要于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2023医保个人账户划入标准是多少所谓医保个人账户改变,指的是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变后,增加了门诊报销待遇,而这些钱就主要由个人账户改变后转移到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支持,也就是说实现资金的“腾笼换鸟”。
根据202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只划入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全部转移到统筹基金,不再划入到个人账户。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一、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医疗保险是指为了弥补因意外伤害或疾病需要医疗而产生的费用所引发的保障制度。
从20世纪初期起,欧美国家便相继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
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起步较晚,主要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着手建设。
195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遭受长期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摧残,社会矛盾很大。
1951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五七”政策,实行全国范围的社会福利改革。
随着医疗保健领域的改革,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
其中包括最初的“抗美援朝医疗保险”、1988年实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1999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实践和经验面临了种种挑战和困境。
其中包括:1. 缺乏全面性和普惠性。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但仍存在许多人无法得到合理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
2. 医疗保险资金紧缺。
由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利用的是集体资金的方式,所以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一直是制约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中的超支情况令人担忧。
3. 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医疗保险制度不仅需要注重于拓展保障的范围和深度,还需要关注流程和质量问题。
目前,医疗保险支付流程的繁琐和复杂使患者在医院等候时间加长,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为了解决当前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拓展。
当前,我国已经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涵盖城镇居民和农民。
未来要对跨地区、跨行业、跨社会群体的医疗保障范围进行拓展。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领域的协调工作,制定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医疗保障政策。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目前中国医疗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改革之一,其旨在改善公民们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现状截至目前,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实现全国范围内覆盖,参保人员达到十多亿人,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使很多人在生病时不再因为医疗费用问题而使自己家庭陷入困境。
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2、问题①医保基金缺口问题。
由于医保基金亏损累计,基金缺口逐年扩大。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医保政策,对住院治疗费用的支付金额有限,医疗机构的单次收费比较低,但是医疗机构的收入却主要来自住院治疗费用,这就让他们更多地进行住院治疗,因而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成本上升。
而有些医院要尽可能多地让病人住院,尽可能地进行多种检查、化验、手术等,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就让医保基金的缺口逐年扩大。
②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问题。
在医保制度的保障下,医疗人员的工资不再以患者治疗的药费和检查费为依据,这意味着,医生们不需要再做出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他们可以不断地让病人进行各种诊断、检查和药物治疗,使得病人的治疗周期和成本不断增加,而这种行为有时可能并不能切实地解决病情,从而让病人承受不必要的负担。
同时,由于担心自己的医疗呼吁能力不足,很多患者在初期病情时就选择直接住进医院,这使得医院住院人数激增,医疗效率降低。
3、改革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改革对策。
①简化医保赔付流程。
为了优化医保赔付工作,降低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政府应该简化医保赔付流程,规范医保赔付标准,从而有效避免浪费。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基金监管机制,提高医保的透明度,降低对医疗机构的作用,从而保证医共用治疗的质量和效率。
②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减少重点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使医疗服务更加优质,更加高效。
医疗保险制度变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医疗保险制度变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一、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医疗保险是关系到国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制度,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
处于爆发期的新冠疫情更是促进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化改革。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扩大覆盖范围: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98%的人口,今年还将推行全民医保。
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
2、提升医疗质量: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多元化支付方式,实现了以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医改目标。
3、优化保险待遇:增加种类、加大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如实施门诊大病保险、定点医院制度、优化项目目录、降低门槛等。
医疗保险制度变革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新时代下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医疗服务的变革医疗保险制度变革,直接或间接地给医疗服务产生了影响。
1、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元化支付方式,实现以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医改目标。
这使得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医疗质量,使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健康状态和就诊体验,从而推动了医疗服务的全面提升。
2、增加就诊便捷性和实用性优化门诊大病保险制度,推出定点医院制度和支付宝门诊缴费等新举措,使得患者就医更加便捷,缩短治疗周期。
患者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同时节约时间成本,缓解了看病难等问题。
3、提高医疗服务的公正性和可负担性实行大病保险和重疾保险,让更多的病患家庭得到救助,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同时,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更好地保障了贫困患者的健康。
4、推进服务数字化在医疗保险制度变革中,服务数字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推行“互联网+医保”,加快数字化转型。
也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便捷,精准的医疗保障服务。
三、结语医疗保险制度变革,不仅将医保金融和社会福利结合起来,更是奠定了医疗服务发展的基石。
医疗保险精准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为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
因此,继续加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深化医疗改革、优化医疗产业结构,让医疗服务更好地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项全面的改革,旨在提高和完善国民健康保障服务体系。
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从政策层面上激励和引导各方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法》相关条款,强化社会监督;细化医疗服务, 对医疗服务能力、质量有具体的评价方式;支持医院进行技术创新,改善患者就医条件;提高医疗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普及医用套件,以确保医疗安全性和质量。
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保险支付能力,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标准;建立完善医疗保险与公共财政补助机制,实现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协调衔接;加大对廉价药品、慢性病、重症病患者的补助,拓宽药品补贴及疾病治疗补助范围,提高药品及慢性病患者的报销比例。
三、改善投入使用和效益评估。
研究建立全社会投入与效益平衡的公共医疗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采取阶梯式费用收费模式,提高医疗保障费用的使用效率;加强医疗服务效果的科学管理及质量评估,结合医疗服务绩效考核,建立符合实际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四、加强医院组织治理。
通过扩大公立医院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经营制度;加强两类病医院制度,明确特色医疗服务内容;加强管理,制定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院内部行为,强化财务管理,实行严格的资金预算,同时鼓励医院自源资金,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五、建立社会性医疗服务体系。
强化卫生行政主管和卫生规范监督,加快建立社会性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应急医疗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及其能力,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建立社区性医疗服务,提高居民就医利用率;实施“精准医疗”,保障特殊群体及多发病群体的正常就医条件;严格药品安全,阻止药品滥用现象,遏制医疗成本不合理增长。
总之,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水平,促进社会医疗保险相关制度,改善投入使用和效益评估,优化医院组织治理和社会性医疗服务体系。
同时,还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和药品补贴机制,推行精准医疗。
中国医疗改革的措施
中国医疗改革的措施
自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全民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协调发展。
以下是其中的几项主
要措施:
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府通过大力推广基本医疗保险,确保全
国范围内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同时大幅降低医疗费用
负担。
2.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改革: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中
国政府推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社会医疗
保险制度,使更多人可以享受到质量更高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3. 药品采购政策改革:政府推出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政策,
旨在推动药品供应链上的价格透明和竞争机制的充分发展,降低医疗
保健成本,提高群众医疗保健水平。
4. 大医院综合改革:针对中国医疗体系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推出了大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
更多患者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5.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在开展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对医疗资源的配置和调整进行了有效的统筹规划,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总的来说,这些医疗改革措施的实施,在劳动力市场、教育和竞争等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这些措施也为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全球卫生健康领域优势集聚区以及努力实现“13亿人民健康梦”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在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也对中国提高全民医保覆盖率表达了肯定,认为中国的医疗改革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有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期待中国的医疗改革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全球医疗领域中独具特色。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一、引言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2.1 背景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轮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性增加以及慢性病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旧有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全民健康需求。
2.2 现状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多个层级。
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制度的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待遇不均、报销比例低、医疗费用过高等。
三、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3.1 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优质医疗资源,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跨地区合作机制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3.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可以通过推动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等方式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3.3 保障全民健康权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保障全民的健康权益。
通过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可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更好地保障全民的健康权益。
四、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4.1 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由各个部门和地区负责管理,导致政策协调和统筹不够。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推动各项医疗保障政策的有机衔接。
4.2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保障政策与改革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保障政策与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障政策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人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我国推出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包括医保、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药品政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的医疗保障政策与改革。
一、医保政策医保政策是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医保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大类。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主要面向城镇职工,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覆盖了城市非工作居民,新农合则是针对农村居民。
这些医保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医疗保障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比如,取消了“好病不治”和“死病少治”的限制,实现了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全覆盖。
同时,医保政策还加大对药品的报销力度,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此外,我国还在医保政策中加入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以促进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人民的医疗保障。
二、医疗救助政策除了医保政策,我国还实施了医疗救助政策,旨在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问题。
根据国家的规定,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和重病患者等可以享受医疗救助政策的保障。
医疗救助既包括医疗费用救助,也包括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金发放。
然而,目前我国的医疗救助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救助标准不够统一,导致不同地区的救助金额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申请和审批流程相对较为复杂,给困难群众增加了办理的难度。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医疗救助的保障。
三、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在医疗保障政策中,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医疗机构的评价和考核,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人民对医疗保障的信心。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是通过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医保费用控制等指标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疗保障改革中国医疗保障现状:一、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构架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
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
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
(二)各种类型的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外,各地还摸索出多种形式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
如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运作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工会组织经办的职工互助保险等。
(三)医疗救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员工正式就业的工作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作为参保单元;二是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
它将没有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和没有能力缴费的单位的职工排除在现行制度之外,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属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弱势群体。
因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性缺陷,一些城市纷纷出台了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
以北京市为例,2001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主要内容是对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
二、医疗保险制度评估 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还不尽人意。
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
有必要对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理清今后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思路。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一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2001年)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
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
大量的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非正式就业(灵活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以及农民还没有被制度所覆盖。
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制度上的医疗保障。
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4700多亿元,其中居民个人支出近2900亿元占其61%,说明能够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还是少数人。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
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机构(主要是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问题。
就一般的意义讲,医院补偿机制就是指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的性质是非盈利的和福利性的,其经费基本上来源于财政或企业(单位)拨款,医院的其他日常性成本则通过医疗服务的收费来补偿,因此,医院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也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人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
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
在中国,90%的药品是由医院零售的。
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医院、医保机构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关系紧张。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医院行为的文件,对医院的选择、用药、诊疗项目、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定点药店的选择都做了明确规定。
特别是不少城市的医保机构,改变了过去与医院实行“实报实销”的“按项目付费”的费用结算办法,而采用对医院约束力更大的“总额预算制”。
这种结算办法增加了定点医院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冲突。
医院和社保机构的矛盾,也导致了参保患者的不满。
他们认为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事实上却得不到医疗保障。
这将会动摇他们对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以来,政府投人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
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1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
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
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为: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纳本人工资收入的2%左右(具体缴纳比例,不同省区有所不同)。
由于没有医疗基金的积累和沉淀。
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
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仅靠在职职工缴费来负担自己和已经退休老人的医疗费用,必将使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增大。
这也是造成不少地区医保基金年年超支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也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
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患慢性病率都要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而供给医疗保险基金来源的在业劳动人口所占的比例却在减少。
其结果是“医保基金短缺,每个在职职工所要承担的医疗保险责任越来越大。
”医保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医疗保险运行的一对矛盾。
这一矛盾,在今天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更加突出。
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
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结构的不顺,没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使资金流向高成本的大医院,使有限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fileadmin/research_papers/capacity/Medica 这是一个网址,里面有很多图你可以接下来做PPT用四、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
为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
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两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不仅仅是光靠中央财政拨款。
当然,对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必要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医疗保险参保人的服务上面。
(二)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
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盈利医疗机构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
其次,政府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
第三,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疗制度改革目标。
(三)发展杜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
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
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
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
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
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人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
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
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
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
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瓯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