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晶体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晶体缺陷(Defects in crystals)

推荐书:《金属物理》、《物理金属学》,冯端著

缺陷的魅力所在:钻石中的杂质产生五颜六色。

本征缺陷(Intrinsic defects)是满足物理规律要求所必须存在的缺陷,外来缺陷(Extrinsic defects)占大部分。

为什么重要?很少量都对材料性能产生很大影响。

没有缺陷,固态电子器件就不存在,金属不能更强,陶瓷会更硬,晶体无颜色。

斯梅克耳(A. Smeikel)将固体的性能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结构敏感的,如弹性模量、密度、热容量等,对于同一种材料的不同样品进行测量的结果差别不大,而且和将晶体视为理想的完整晶体的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另一类是结构敏感的,如屈服强度与断裂强度,对于同一种材料的不同样品测得的结果往往差异很大,而且和根据理想完整晶体的理论计算结果有显著的分歧,例如实际晶体的屈服强度只有理论值的千分之一左右。虽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实质上,所谓结构敏感性,无非是反映了晶体中的缺陷对于性能的影响,因此绝对的非结构敏感的性能是不存在的。每一种性能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晶体缺陷的影响。研究结构敏感的性能,晶体的缺陷分布和运动对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必须通过细致的实验来揭示晶体中缺陷的具体情况,再在晶体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解释。

晶体的缺陷是指实际晶体结构中和理想的点阵结构发生偏差的

区域。由于晶体结构具有规律性,结构中出现缺陷的形式往往可以归结为几种标准的类型,而每一种都可以用相当确切的几何图象加以描述。按照缺陷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可以将晶体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分为三类:

(1)点缺陷(Point Defect),它们在三维空间的尺寸很小(和原子大小相同的量级),相对于整个晶体来说,可以把它们看成是零维的,即看成是1个点,故称点缺陷。晶体中的空位、间隙原子、杂质原子等是点缺陷。

(2)线缺陷(line Defect),它们在二维方向上的尺寸很小,仅在1个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相对于整个晶体来说,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维的,即看成一根线,故称线缺陷。晶体中的位错就是线缺陷,包括刃型位错(Edge dislocation)和螺型位错(Screw dislocation),后者在晶体生长中很重要。

(3)面缺陷(Plane Defect),它们在一维方向上的尺寸很小,而在其它二维方向上的尺寸比较大,相对于整个晶体来说,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二维的,即看成是一个面,故称面缺陷。晶体中的晶界、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堆垛层错等是面缺陷。

缺陷的尺度:点缺陷约0.1nm;线缺陷约10nm(位错);界面(Interfacial defects)约10-100nm;体缺陷约0.01-1mm。

在晶体中,缺陷并不是静止地、稳定不变地存在着,而是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动的,它们可以产生、发展、运动和交互作用,而且能合并和消失。尽管从整个晶体来看,原子(离子,原子团)是

规则排列的,但在微观区域却存在不规则性(缺陷),这些不规则性对晶体很多物理化学过程以及性质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塑性、强度、扩散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常常扮演主要角色。其中位错理论是晶体缺陷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理解其他类型晶体缺陷的一把钥匙。

4.1 点缺陷

点缺陷包括空位(Vacancy)、自间隙原子(Self-interstitial Atom)、分位间隙原子(Split-interstitial Atom)、间隙性杂质原子和置换性杂质原子,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复杂缺陷(如空位对或空位片等)等。

空位是晶体中1个空的点阵位置,自间隙是一个原子挤入正常点阵的间隙中。如果1个原子离开了点阵正常位置(从而产生个空位)并挤入1个间隙位置中(从而产生一个自间隙),这样的一对点缺陷成为弗伦克尔(Frenkel)缺陷。自间隙原子还可以和一个近邻点阵原子共同占据该点阵位置,形成分位间隙。上述的空位、自间隙等点缺陷的存在都会破坏晶体的规则排列,它们使近邻的原子发生位移,即晶体发生畸变,从而产生点阵应变能。置换和间隙杂质(或溶质)原子也会使晶体产生畸变,也可认为是点缺陷。

较小的杂质原子替代会引起张应力(tensile strain);较大的杂质原子替代会引起压应力。

经典的空位图像是很简单的:原子去掉后,周围的原子基本上保

留在原有的座位上,留下一个很明确的空位。如果周围原子向空位做较大的松弛,甚至崩塌到空位中去,就形成一种弥散的空位或者十几个原子构成的松弛集团,称为松弛群。实际在较低温度下空位是很明确的,符合于经典的图像;只有在接近于熔点的温度,才和松弛群的图象有些类似。

面心立方晶体中的间隙原子有三种可能组态:1)体心组态,面心立方晶体中有八面体和四面体两种主要间隙位置,间隙原子处在八面体位置的正中心[1/2,1/2,1/2],将周围的原子稍加挤开,产生球面对称的畸变;2)间隙原子沿<100>方向偏离一些,将点阵上的一个近邻原子也挤离了平衡位置,形成两原子对分的间隙组态----分位间隙,产生的畸变具有四方对称性;3)挤列组态(crowdion),沿密排方向有(n+1)个原子挤占了n个原子座位。

如上所述,空位和自间隙原子存在会产生点阵应变能,使晶体的内能(和焓)增加,也使振动熵增加。较精确地计算点缺陷的形成能,需要全面考虑缺陷周围的畸变情况及缺陷对于电子状态的影响,因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空位引起的畸变较小,在形成能的计算中,电子能占了首要的地位,畸变能只引起附加的校正项。间隙原子的情形相反,畸变能占了首要的地位,计算结果表明,间隙原子的形成能比空位大好几倍。且一般分位间隙的能量最低,应为平衡状态。点阵模型对空位周围原子组态的计算表明在密集结构中,原子位移不大(<5%),接近于经典的空位图像。数个点缺陷也可能组合起来形成能量更低的缺陷集团,例如空位对、三空位、空位集团,以

及点缺陷与杂质原子的组合等。

点缺陷的存在使晶体的内能增加,由于混乱程度的增加,也使晶体的熵增大。根据自由能表示式F=U-TS 可以看出,一定量的点缺陷有可能使晶体的自由能反而下降。

产生1个空位(自间隙)所增加的焓即增加的振动熵分别称为空位(自间隙)形成焓

∆H f 即形成熵∆S f 。另一方面,空位(自间隙)的存在破坏了晶体的规则排列,因而又比完整晶体更大的组态熵。在N 个阵点中有n 个空位(自间隙)存在,引起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G=n(

∆H f -T ∆S f )-T ∆S m =n ∆G f -T ∆S m =… 式中∆G f 是空位形成的自由能变化;

∆S m 是在N 个点阵总村在n 个空位所引起的组态熵变化。

∆G 随空位数目n

而变化,并有极小值。因n 比N 小得多,对上式求极值,并利用Stirling

近似值lnN!≈NlnN-N,得到空位的平衡浓度c 为:

)/exp(]/)(exp[kT H A kT TS H n

N n

c f f f -=--=-≈ 这里的A=exp(S f /k)。可见平衡浓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一般金属

中的H f 约为1eV 。

金属中的空位浓度是很低的,

即使在接近熔点温度也只有约10-4。例如铝的∆H f =73.3x10

4J/mol, ∆S

f =20J/(mol ⋅K),按上式计算所得在靠近熔点温度(933K )的平衡空位浓度

c=8.7x10-4。空位浓度和温度间呈指数关系,所以在熔点以下比较低的温度平衡空位浓度就更低。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