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传播学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一、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思想、观念等在社会中的传递过程。
在现代社会,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媒体传播等。
传播的目的是使信息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理解和接受。
二、媒介媒介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用于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
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媒介起到连接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桥梁作用,对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三、受众受众是指接收传播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受众可以分为目标受众和广泛受众两种类型。
目标受众是指特定传播活动的预期接收者,而广泛受众则是指较大范围内的潜在接收者。
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传播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设计。
四、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包括认知效果(信息的知晓和理解程度)、态度效果(受众对信息的态度和观点变化)和行为效果(受众的行为改变)。
传播者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评估传播效果,以完善和改进传播策略。
五、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解释和理论化的体系。
经典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模式、双行程理论、媒介效应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传播的原理、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传播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六、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中最重要、最便捷的传播方式之一。
网络传播涵盖了电子邮件、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形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信息能够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七、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传播形式,以社交关系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交流、分享和创造内容的平台。
社交媒体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播格局,使每个人都具备了发声和表达的能力。
开题报告 传播学

开题报告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传媒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传播学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本文将探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信息的产生、加工、传输和接收等过程。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传媒机构、传媒内容、传媒技术以及受众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传播学可以揭示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
其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传播学借鉴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使得传播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信息传播现象。
例如,社会学方法可以帮助传播学者研究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心理学方法可以揭示受众对传媒信息的认知和态度;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或推翻某种假设或理论。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来进行。
理论研究则是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分析和评价来推动传播学的发展。
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等方法来进行。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传播学的进步。
传播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它对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传播学研究可以为传媒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
通过研究传媒机构的运作和影响,传播学可以为传媒机构提供有效的管理和运营策略。
其次,传播学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组织提供决策依据。
政府和组织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宣传活动时,可以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提高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最后,传播学研究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传播学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传媒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传媒机构、传媒内容、传媒技术和受众等。
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决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使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
社会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在这些关系中,某些信息是共享的。
我们要明确了解的一点是: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
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它本县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
信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仔细地注意一下,传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一个姿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理发、八角形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第二节传播的开端说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也许太夸张了,但是这些生物也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一批互相传播的动物和在夏威夷登陆的第一批会传播的人之间发生的情况,是感官越来越远地延伸以掌握更多信息、声音和姿势越来越远地延伸以发送更多的信息、使人的信息始终比较便于携带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人本身更可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那样来看,马歇尔·麦克卢汉把媒介比喻为人数的延伸是正确的说法,尽管这个过程早在我们认识到媒介之前很久就在进行了。
第三节语言的产生"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约克一约克"理论关于语言的诞生,有一派认为不管怎样它同工具的发展是相关的。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过程。
它涉及到众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传播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人们开始关
注信息的传播和流通。
在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传媒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传媒、广告、公关、新闻、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信息传播形式。
它主要研究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过程,探讨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递、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在传播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媒介”。
媒介是指信息传递的工具或平台,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力,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介。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受众”。
受众是指接受信息的人群,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
考虑到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传播学研究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方式来影响受众,达到预期的效果。
除了媒介和受众,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效果”、“反馈”、“意识形态”等。
效果是指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反馈是指受众对信息反馈的情况,意识形态则是指信息传播中所涉及到的观念和价值观。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涌现。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传播现象的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接受过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原理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还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
本文将从传播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传播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是指导我们理解传播现象的基础。
传播学原理主要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的要素、传播的功能和传播的规律等内容。
传播的定义是指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它涉及到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媒介和信息的接受者。
传播的要素包括信息、媒介、传播者和接受者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传播的基本要素。
传播的功能是指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社会交往、传递文化、传播知识等。
传播的规律是指传播现象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特点,比如传播的不确定性、传播的延迟效应等。
其次,传播过程是传播学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编码、信息的传递、信息的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信息的编码是指信息发送者将信息转化为符号或语言的过程,信息的传递是指信息通过媒介传递到接受者的过程,信息的解码是指接受者将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形式的过程,反馈是指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评价和回应的过程。
传播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接受者的正确理解,而这又需要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共同努力。
再次,传播效果是传播学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播效果主要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认知效果是指信息对接受者认知水平的影响,情感效果是指信息对接受者情感状态的影响,行为效果是指信息对接受者行为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传播方式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等因素。
最后,传播媒介是传播学原理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和传统传播等。
口头传播是指人们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书面传播是指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电子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传统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传统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
传播学课件第一章1..

希特勒与纳粹宣传
这是一张33年左右 的海报,在海报上把希 特勒神圣化。 通过全方位的宣传 战,纳粹成功地对德国 进行了全面控制。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的科学。(郭庆光)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 播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邵培仁)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二)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 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 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 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人类传播历程
依次出现 互相补充 互相叠加
第二节
电视直播登月实况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
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 当机长阿姆斯持朗从登月舱的 舷梯上一步一步地迈向月球时, 全球各地不知有多少电视观众 正屏住呼吸,凝视着这一激动 人心的时刻。阿姆斯特朗在月 球上跨出一步后,说了一句他 知道会载诸史册的话——“对 一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 步;对整个人类而言,这却是 一次伟大的飞跃。”
5、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
代)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的第一台电脑 (ENIAC)在美国诞生;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洛杉矶分校一群研究生通过 导线实现电脑对接; 1980年,美国结成互联网络; 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 公路计划”。 2000年,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 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 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 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Pierice,1933)。
☐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Gerbner,1967)。
☐传播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胡正荣等,2016)。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2013)。
☐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埃姆.格里芬著, 展江译,2016, P9)。
☐“The three points of conceptual cleavag e are (1) the level of observation; (2)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tent on the part of the sender; and (3) the normative judgment (goodness-badness/successful-unsuccessful)” (Dance,1970).☐“衡量某种定义的利弊,应当看它是否有益于研究者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同种类的学术研究需要截然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有关传播的定义。
而对于这些定义的使用也应采取灵活的态度”(李特约翰&福斯,2009,p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传播学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社会传播、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和有线传播等领域,涉及到各种传播形式、传播手段、传播效果等诸多要素。
传播学专业也是新兴的专业之一,它的研究性质和内容日益丰富,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播学的核心是探讨传播的过程,它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
传播学研究传播现象以及其形成原因,将传播活动分解为组成部分,模拟传播过程,掌握传播方式和传播机制,分析、研究传播的效果,深入挖掘传播领域的特点,其目的是系统把握传播发展的趋势,有效控制传播过程,持续操纵传播影响力。
传播学蕴含着复杂多变的概念,以及其中传播行为的所有可能影响因素。
传播学解释了传播行为中的各种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它还为传播行为中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内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法则。
传播学既关注传播的组织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又关注其中的行为活动,在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时,回归至最初的传播规律,从根本上理解其中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从而指导更加有效的传播机制的形成。
传播学的研究重点广泛,主要包括传播及其特征、传播行为及其影响、传播方法和传播规律等。
传播学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传播行为中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客观可见,有利于从理论上探讨和解决传播行为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理论难题,不仅对传播规律有所深入而且为传播行为建立有效的效能机制和模式提供了依据。
传播学既涉及了传播活动的技术实施,又涉及技术的运用与应用,它的研究涉及到社会科学、文艺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能真正实现传播学的研究价值,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根据。
综上所述,传播学是一门全面涉及传播过程的科学,在探讨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传播的技术实施,更要着重于传播的机制、运用与应用,结合社会科学、文艺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诸多知识,全面分析传播行为、深入挖掘传播的特征和机制,提高我们把握传播发展趋势、有效控制传播过程、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持续操纵传播影响力的能力,从而使传播更有力量、更有效果。
传播学 分类

传播学分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传媒、社交媒体、广告、公关、口碑传播等等。
在传播学中,传播现象被分为不同的分类,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传播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传播学可以分为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口头传播是指通过口语语言进行的传播,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演讲、讲座等。
而书面传播则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传播,比如书籍、报纸、杂志、网站等。
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在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以及受众接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传播内容的不同,传播学可以分为新闻传播、文化传播、科学传播等。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事件和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和报道的过程,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播是指对文化产品、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的传播,它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科学传播则是指科学知识和科学成果的传播,它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播学可以分为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
单向传播是指信息从一个发出者传递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的过程,接收者通常是被动接收信息。
而双向传播则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交互和反馈的过程,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进行回应和互动。
双向传播有助于增加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传播学可以分为传统传播和新媒体传播。
传统传播是指通过传统媒体进行的传播,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而新媒体传播则是指通过新兴媒体平台进行的传播,比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正在逐渐改变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
根据传播效果的不同,传播学可以分为积极传播和消极传播。
积极传播是指传播内容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和正面效果的传播,比如正能量的宣传、正面的新闻报道等。
而消极传播则是指传播内容对受众产生消极影响和负面效果的传播,比如谣言的传播、负面的宣传等。
积极传播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消极传播则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和矛盾。
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与结果、探索新闻传播影响及其途径的学科。
这两个领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一些不同点。
新闻与传播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
它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既包括了新闻媒介的职能,也包括了新闻传播中所涉及的各个群体,如传媒从业者、受众、领导、企业等。
相比之下,新闻传播学则更加专注于新闻传播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研究新闻媒介在信息传递、意见传播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规律。
在新闻传播学中,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信息编码和解码、受众反应及形成的舆论等。
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是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的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例如电视、互联网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和前进。
总之,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跨学科的领域。
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
它们不仅对新闻从业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国家治理的建设。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笔记(复旦大学教材)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特性:1 形态多样性 2 时空遍布性 3 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三: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通水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分享信息、思想或态度”——施拉姆2,影响(劝服)说,“传播这一概念,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3,符号(信息)说,“所谓传播,及通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对这种存在方式的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述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第2节传播的类型一:两种分类方法1 符号角度,分为口语、文字、图像、实物等类型,或者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2性质角度,分为人类,非人类,社会,非社会两种方法1 两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2 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客我me的身份打量校正主我I的过程三:人际传播又分为两人之间传播,小群体传播和公众传播约哈里窗口学说:开放区域,秘密区域,盲目区域,未知区域。
四:组织传播管理即传播A·巴维拉斯的“五种网络”链式,环式,轮式,Y式,全通道式五:大众传播优势,快广多好劣势,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六:各类传播的特点1 周期2 角色3 反馈 4信息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一:传播研究的起源传播研究不等同于传播学,传播研究室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研究的历史相当于或者稍短与传播的历史二:诞生背景1媒介背景政治角度:宁可要报纸而不要政府——杰弗逊经济:广告,媒介本身也是企业社会:利弊2学科背景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语义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形成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初具规模,20世纪40年代1新闻学可视为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学科奠定的四:奠定人1 拉斯维尔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5W,社会传播,倡导亲身实践的内容分析法《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2 K·卢因场论群体动力学,把关人媒介欲对个体市价影响,必须考虑到起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制《解决社会矛盾》3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实地调查法《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4 C·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5W·施拉姆集大成者,奠基人《大众传播学》五:现状与趋势50年代日趋成熟,60年代批判学派第二章:传播的机构与功能第一节:传播的结构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模式模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和方法功能有:组织、解释、预测一:线性模式1:5W,拉斯维尔,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对应的五个研究领域: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缺陷:单向直线,割裂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联系,其实效果只是一个要素而非环节:2:申农·韦弗,信息论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讯息发出的信号接收的信号讯息噪音二:控制论模式M·德弗勒模式,在申农的基础上提出。
媒介名词解释

媒介名词解释
一、传播学: 1、传播(communication):指将信息或观念从一
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2、媒介(medium):传播活动中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人类一切
传播行为及其所有物。
如口语、文字、印刷品、电子媒介、摄影、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等。
3、载体(carrier):从广义上讲,载
体也称“介质”,是用以记录信息并承载一定的意义的物质实体。
4、编码(coding):是指消息内容的结构、语言文字等表达形式
和符号系统的总和,如汉字、拼音、数字、词汇、语法、音乐旋律等等。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
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5、流通(circ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空间范围内移动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向着需求者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渠道。
二、新闻传播学: 1、新闻(news):是指客观事物未经人类的主观意识改造而被自然界客观地反映出来的消息。
2、传播(transmission):是指社会信息系统借助一定的媒介将消息(或
信息)从发生源传递到接受点的社会活动过程,也是信息发生、传递、反馈的过程。
3、传播媒介(media):是指信息得以运送、储存和收
集的物质手段。
4、传播过程(communication process):是指通过
符号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精讲版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1)传播的双向意义是从指传受双方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传播双向和互动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2)传播的共享的基本涵义,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
它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比如甲乙两人聊天,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信息在两人之间流动,聊天使得两个人自有信息量都有所增加,甚至发生质的改变,导致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体现了传播的双向和共享。
2.(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 模式”或“斯韦尔模式”即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该模式对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把握,将其视为五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结构过程,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但该模式的解释力因其直线型大打折扣,使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归宿和终点,从而忽略了传播的环境因素和传播的双向、互动特征。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收到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编码、释码及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但该模式忽略了传受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片面强调二者的平等性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实际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状况。
从传播类型角度看,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但就大众传播而言解释力相对较弱。
3.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以阅读为例):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只要具有正常的意识,人内传播活动就在进行。
外界的刺激不断与已有的内在经验、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思考、判断和“思想斗争”等大脑内部的交流的方式。
1传播定义与传播学研究对象

从传播的角度分析以下事件 • 富士康事件 • 《无极》馒头事件 无极》 •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 • “艳照门”事件 艳照门”事件: • 北川背妻男真相
富士康事件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 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和运行的 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学会从传播的角度看问题, 学会从传播的角度看问题,并树立起严谨 的推断能力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的推断能力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了解大众传播理论及结论得出的方法。 了解大众传播理论及结论得出的方法。
• 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 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霍夫兰
宣传、广告、 宣传、广告、公关 李普曼( 舆论》)、伯奈斯 伯奈斯( 李普曼(《舆论》)、伯奈斯(《透视民 )、拉斯维尔 拉斯维尔( 意》)、拉斯维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 技巧》 技巧》) 说服:开启大众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 说服:开启大众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霍 夫兰心理实验) 夫兰心理实验) 效果研究的传统 对于该话语的讨论: 对于该话语的讨论:大众真的能够被控制 吗?
• 传播是共享与互动 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 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杜威:社会(民主)存在于传播之中。 杜威:社会(民主)存在于传播之中。交 流就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 流就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 内在意识的秘密。 内在意识的秘密。 James Carey: 传播即仪式 。 思考: 有效传播的前提: 思考 有效传播的前提: 共享语义共间
本质主义与话语研究: 本质主义与话语研究:两种定义策略 • 本质主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 本质主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 播的本质。 播的本质。 • 话语研究:话语是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 话语研究: 所形成的传播实践或社会实践。 所形成的传播实践或社会实践。话语研究不是研 究一个事物是什么, 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 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 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 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 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 了什么后果。 了什么后果。 传播的社会性、历史性、 传播的社会性、历史性、复杂性决定对其研究和 定义应保持宽容的心态,进行理性的分析, 定义应保持宽容的心态,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 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社会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 解释。 解释。
传播学概论1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
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 展。
传播障碍:由于传播制度不合理、传播渠道 不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不正常等而 导致的传播不能正常进行。
传播隔阂:指由于传播者特定的利益、价值、意识形态 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传播偏差、误解,甚至曲 解。
A
AB
B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
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一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 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三 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起源
• (一)传播学诞生的社会背景 •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30、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 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传播媒介的 快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问题。
一、引进(介绍) 1950年代的早期引入 郑北渭、张隆栋和王中等教授 复旦新闻系内刊《世界新闻译丛》 1978年代的正式引入 复旦新闻系《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内部刊物,介绍 西方传播学) 1983年社科院新闻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 民出版社出版,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 《报刊的四种理论》(1983)、 《传播学概论》(1984)、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 《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
传播的概念
传播概念的再思考:有了信息的概念,传 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20世 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 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 信息属性。
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学科,包括传播理论、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将从传播理论、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常见的传播理论包括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传播渠道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是指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特定的媒介形式产生依赖。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获取信息。
媒介依赖理论在解释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是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对象。
传播渠道理论传播渠道理论研究的是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式。
例如,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口口相传等都是常见的传播渠道。
理解传播渠道对于分析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包括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都有影响。
印刷媒介印刷媒介是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如报纸、书籍等。
印刷媒介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精确性高等特点,但受限于传播速度慢和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
广播媒介广播媒介是通过电波传播信息的工具,如电台、电视等。
广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可覆盖广泛等特点,但受限于传播内容的一致性和缺乏交互性等问题。
电视媒介电视媒介是通过电视信号传播信息的工具。
电视媒介具有图像和声音的结合,能够提供更直观和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但受限于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单一性。
互联网媒介互联网媒介是当前信息传播领域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一。
互联网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第一章 文化传播学导论
01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02 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 03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英文为“communication”,有传播、交流等多种含义。一般我们在使 用这个概念时,多指“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渠道到达“信宿”。早期,传 播概念强调的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和意义再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词汇,“传播”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事实上,除了单向度的传播与分享之外,传播的另外一层 含义就是,“双向的或共同的互动交流机制”。就实践层面而言,“传播”就是人 类运用符号并经由媒介来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和交流意义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链接
• 初级群体-广场舞大妈 :
“Dama”,又称“广场舞大妈”、“中国大妈”,本意是指那些 热情冲动、精力充沛,但有时也会盲从算计的离退休女性群体。 她们形成文化体公共体的方式,比较特殊。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 初级群体,“Dama”有某种非组织关联,其成员间情感色彩浓厚。 在演变过程中,这一初级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准组织结构形态。 “领舞者”在这样的群体中起着结构形塑的重要作用,“口信约定” 是广场舞大妈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一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甚 至国际认知度都在增强。2013年4至6月,国际金价下跌,许多中 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中国大妈”这个特殊的社会 群体。她们甚至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不 过,《华尔街日报》在专门创造并推广“dama”这个概念时带有 一定的贬义。他们认为,“中国大妈”是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 力眼光的社会群体。
传播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人类传播概论1、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间流动的过程。
2、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是信息双向互动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3、人类传播的历史(5个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第二章传播学的诞生1、传播学诞生的社会条件:首先,人类科技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从而使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术界开始对传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次,公共信息所产生的政治性影响促使学术界对宣传和舆论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的奠基者⑴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
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5W)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
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⑵库尔特•勒温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当一个人通过一种传播过程接收了信息,该信息的意义就在一定程度上由这个人所属的群体决定。
今天,勒温的“把关人”概念被传播学学者们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组织传播的研究中。
⑶保罗•F •拉扎斯菲尔得优秀的方法论者,在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均有所建树。
他从研究广播这个新型的大众媒介入手,介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
他在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方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拓者,对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将调查访问和多变量资料分析结合起来的途径,将民意测验变成了一种科学工具。
⑷卡尔•霍夫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开创了美国微观层次研究个人态度变化的学术传统。
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重视。
说服研究由亚里士多德经卡特赖特至霍夫兰,遂成为一个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欢迎的传播研究课题。
传播学知识点(1)

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弥尔顿的“公开的观点市场”以及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
自由传播制度的内容: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许可,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2、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
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传播不应接受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3.、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4、在公开的观点市场上,真理和谬论的传播同样得到保证。
2·知晓权:又称知情权。
广义上它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狭义上,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4·“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1968年日本藤竹晓在《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中明确提出来的。
所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强调的是“拟态环境”对真是社会的影响。
“拟态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我们生存的环境的本身。
5·电视人------“电视人”等概念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赖症”的批评的基础上。
“媒介依赖症”有以下几个特点: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无法自拔;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6·网络时代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1、受众从被动走向主动;2、受众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3、受众从大众走向“小众”-------简答7·“沉默的螺旋”主要内容: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里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的意见所认知C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传播定义的主要范式 (paradigm)
communication science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effects of symbol and signal systems by developing testable theories, containing lawful generalizations, that explain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effects.
社会系统性:在社会传播系统中存在各 个不同层次的传播体系。
推荐阅读: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 罗杰斯:《传播学史》
Larry Barker: Communication,
Chapter 1 丹尼斯.麦奎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 《传播理论》第三章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传播?传播有哪些特点? 2.你不能不传播: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s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过程
关于传播的初步解释 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传播研究的范式和模式
传播种种:为什么说你不能不传播?
有意与无意 正式与非正式 语言与非语言 口头与书面 动物传播 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 小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其他模式
展示-关注(公开)模式 媒介内容的编码-解码(接收)模式
传播的基本特性
过程性:无始无终,循环往复,不断变 化,持续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
符号互动性:借助于符号而相互作用, 在互动中实现意义的共创与共享
社会关系性:通过传播,人们建立并保 持社会关系。
WHO (控制分析) says
WHAT (内容分析) through
WHICH CHANNEL (媒介分析) to
WHOM (受众分析) with
WHAT EFFECTS (效果分析)
传递范式
香农-韦弗模式 (Shannon—Weaver Model)
符号互动范式(symbolic interaction )
礼仪模式
3. 传播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巴克模式
信源(source) 编码者与解码者(encoder and decoder) 讯息(message) 渠道(channel) 噪音(noise or barriers) 反馈(feedback) 情境(context) 效果(effects)
记录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看看都采用了哪些传播形式(言语 与非言语的,内向的与人际的,面对面的以及运用媒介 的……),为什么说你不能不传播呢? 3.传播要素: 在研究传播过程时我们特别强调了七种要素:信源,讯息,渠道,接 收者,反馈,障碍及传播情境,它们都会对传播效果发生影响。 试考察你曾经或将要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项传播活动,比如决定 考研还是出国,或者找什么样的工作等,看看传播过程中是否 包含这些要素,它们如何影响传播效果,是否有影响效果的其 他因素? 4.关于媒介 你一般使用哪些媒介,在你的日常传播活动中不同的媒介分别 起什么作用?如果失去他们,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传播学通过发展旨在解释与符号及信号体系的产生、 处理过程及其效果相关的现象的可检验的理论,包括 规律性总结,以促进对符号及信号体系的生产、处理 和效果的理解。 (Berger & Chaffee:1987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
有关传播研究的范式(paradigm)和 模式(model)
“传播是借助于符号化讯息而进行的互动。相互依 赖的人们相互期待和相互影响,参与者彼此创 造和共享信息以达到共同的理解。实际上,传 播在传递内容的同时也传递着关系信息。这两 者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在不同情境(context)和不 同关系下有不同的行为。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Osgood-Schramm model)
传播的系统理论 范式
系统就是由一些相互依赖的部分所构成的目标导 向的行为体,传播这些行为体把输入转化为输 出的过程。任何系统的存在和行为都深受其次 系统的特定功能的表现的影响,同时也受自身 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的功能角色的影响,因为 它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部分而已。(整体 性、结构性)
内向传播,二人间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 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 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和被告知;教授和 被教授;娱乐他人和被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 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Wilbur Schramm:《传播学概论》
Communication science
传递范式(transmission paradigm) “传播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的讯息传递过
程或行为,讯息通过渠道传输,受到噪 音干扰,被发出和被接收。对传播过程 的研究要包括讯息的发出与接收。
与传递范式相关的若干模式
亚里士多德模式: A------message----的5W模式
传播的内向范式 (intrapersonal paradigm)
传播是一个内向过程.人们无论接受外在或 内在刺激,都要经过其人格、价值观、 知识、信仰、和态度的过滤,从而使它 有意义。
传播的社会范式 (Social paradigm)
社会中的群体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方式会 影响传播。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关于communication的初步解释
沟通 传递 交通 通讯与大众传播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战争宣传 商业发展 民主选举 相关学科的发展
Communication studies
When we study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we study people—relating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ir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 influencing one another; being influenced; informing and being informed; teaching and being taught; entertaining and being entertained. To understand human communication we must understand how people relate to one an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