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修订版
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本课题的实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化学》上册P49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一、本课题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氨分子运动实验是九年级化学中比较重要的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了分子的特征之一—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学习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仍是化学学习的一个跨越。
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本次实验能起到很好的思维过渡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为原型,从有利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为探究氨分子运动编排了两个分实验,先是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氨水,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成红色,然后再把分别装有浓氨水、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罩在大烧杯里,大烧杯外再放一个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为了说明酚酞变红不是空气的作用),根据“酚酞变红”得到“氨分子不断运动到酚酞溶液中”的结论。
但是,该实验损耗的酚酞溶液和氨水太多,增大了实验成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此外,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许多学生避之惟恐不及,污染了室内空气,不利于培养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将酚酞分间隔滴在纸条上,便于看清分子运动的足迹。
2、污染少。
用塑料瓶代替大烧杯,试验后用盖子盖住后处理,整个实验在密封环境下进行,防止了氨气的挥发,确保了学生和老师的健康。
3、药品用量减少。
用小药瓶代替小烧杯减少了氨水的用量。
四、实验器材小药瓶、塑料瓶、浓氨水、酚酞溶液、滤纸条、小烧杯。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六、实验过程1、骨的煅烧用镊子夹取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
待骨变得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2、骨的脱钙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入试管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过15分钟左右,用镊子夹住肋骨,看它是否变得柔软了。
3.202年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评分细则
3.202年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评分细则3.202*年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评分细则附件3:临湘市202*年中学化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评分细则项目评分参考1、教材理解准确、透彻。
教师既要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正确把握所教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在本学科、本年级的地位、作用,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学情阐述客观、实际。
赛课中教师能从知识、技能、5分值5教材分析态度、情感几方面关注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客观(15分)实在地摆出学生在学习本课所遇到的难点或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3、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立切合实际、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陈述要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1、实验创新设计科学、合理、有特色、有新意;属教5师本人的研究成果(不是模仿的创新实验);器材易取,15实验创新(40分)操作方便。
2、实验针对性强,能解决课题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153、实验操作成功,现象直观明显,视场(可见度)大。
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有很好的作用。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合理、有效。
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挖掘多种教学媒体的功用,合理安排并组织教学10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补充等作具体有效的工作,有创造性的见解。
2、教学方法科学、灵活。
选择符合学科特点、课型特点的教学方法。
并能灵活运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好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关系,展示媒体适时、适量、实用。
引导、点拨、解窍得法,训练有针对性、适当、适度。
1、语言表达。
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简练、流畅,1051010教学过程简述(20分)教学基本速度适中、有感染力。
功展示2、仪器、教具等媒体操作。
熟练操作并展示教学媒体,(20分)操作正确规范、动作严谨娴熟、教态自然大方,板书工整美观、实验效果明显、时间把握准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在人教版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实验的教学素材有些欠缺和不足。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蓝本,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源泉。
因此,实验素材的选择上就应该考虑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部分实验的操作加以改进和创新,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第12页:(2)……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3)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图1-12(略)所示,蜡烛能否重新燃烧?1.1 实验分析1)澄清的石灰水的有效成分为Ca(OH)2,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很小的(在20 ℃时的溶解度为0.17克),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37页图9-13(略)可以看出]。
经过实际测量,用手拿着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感觉到烫手时,烧杯内的平均温度为37 ℃,此时的溶解度为0.14克。
而这0.14克Ca(OH)2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用来润湿烧杯内壁的Ca(OH)2就很少了。
2)烧杯内的温度逐渐升高,水分很快就蒸发了,Ca(OH)2就会析出来。
Ca (OH)2和CO2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最后得到的白色沉淀是Ca(OH)2和CaCO3固体的混合物,并不是全部是CaCO3固体。
3)笔者经过多次实际实验,发现烧杯内壁的水分蒸发以后,根本观察不到白色的粘附物,所以很难得出有CO2气体生成的结论。
4)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要把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点燃的操作难度较大,很多教师和学生很难做成功。
其原因在于:①吹灭或扇灭时很多的白烟扩散开,火柴不容易点燃;②焰芯周围的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所以用火柴很难点燃。
化学创新实验步骤
中小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参赛主题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创新实验团成员黄相杰 付童洁学校名称
洛城一中
学段及科目
初中化学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往大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红磷(药品放在大试管的中部)
3、用单孔塞塞住试管口,将大试管和注射器用胶皮管连接,用止水夹夹住胶皮管。(注射器的活塞先拉到20ML处)
4、点燃酒精灯,先预热,然后给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5、等红磷燃烧后,取下酒精灯,让红磷自行燃烧,此时试管内充满白色的烟。
6、等红磷熄灭后,冷却到室温(此时需要几分钟)
7、然后打开止水夹,注射器收缩。(此次用的大试管是70ml,那么氧气占它的五分之一,活塞收缩14ml)。
实验器材:铁架台、大试管、导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酒精灯、注射器、止水夹。
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3.待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反应中有NaOH生成,同时体现了Na2O2漂白性。
4.同样利用上述装置,在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再放几块大理石或者一定量的碳酸钠待产生的CO2上升至棉花周围,同样可以看到棉花着火,这也说明Na2O2与CO2反应放出O2的同时反应放热。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创新实验方案
实验名称
关于过氧化钠的两个反应的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设计一套能完成两个实验(Na2O2与H2O反应,Na2O2与CO2)装置,填补教材中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空白。
实验原理
2Na2O2+2H2O=4NaOH+O2
(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
2Na2O2+2CO2=Na2CO3+O2
实验仪器及药品
1.仪器:烧杯,铁架台,棉花,棉线。
2.药品:水,酚酞,稀盐酸,碳酸钠或者大理石,过氧化钠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少量的Na2O2固体包在棉花中,用一根棉线将其系在铁架台上。
2.在棉花的正下方放置一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开水,此时水蒸气上升至棉花处,过一会儿棉花燃烧,烧断棉线掉落在烧杯,说明Na2O2与H2O反应放出O2的同时反应放热。
创新点
1.不论是水蒸气还是CO2都是用来灭火的但在实验中且将棉花点燃,把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的,神奇的化学迷宫,利用化学原理创造美的情境中学化学,很好的将美育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同时又很好地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分子运动创新实验
十堰市中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申报表
姓名胡云性别女年龄25 职称中二工作单位十堰市实验中学
创新实验
名称分子运动的创新设计
所属教材版
本和年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实验目的: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原理: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溶于水后生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实验用品:蒸馏水、浓氨水、装有酚酞的喷壶、2个滤纸做的小花、集气瓶、带有细铁丝的橡皮塞、镊子
实验装置图(画图规范、清晰):
[实验说明]
1.事先将铁丝的一端固定在橡皮塞上。
2.用滤纸做小花2个。
3.实验过程中,纸花不能接触集气瓶底部。
实验设计(操作、现象、结论)
1.操作:
⑴取滤纸做成的小花,喷上酚酞试液,向一边滴加蒸馏水。
⑵再向小花的另一边滴加浓氨水。
⑶另取滤纸做成的小花,固定在铁丝的一端,再向小花上喷酚酞试液。
⑷然后向集气瓶内滴入几滴浓氨水,并迅速用上述带有小花的橡皮塞塞紧集气
瓶。
2.现象:
步骤⑴中滴有蒸馏水的一边小花不变色;
步骤⑵中滴有浓氨水的一边小花变红色;
步骤⑷小花逐渐变红色。
3.结论:
步骤⑴现象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⑵现象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⑷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①所留位置不够可拉长表格。
②根据实验内容可适当增加栏目,允许有创新和突破。
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精选
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精选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一、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感觉实验效果不如意,为解决这个问题,特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的实验,并且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更强。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带铁夹的铁架台、500ml烧杯、带铜丝的橡皮塞、硬质玻璃管、药匙、镊子、吸水纸(可用滤纸代替)、酒精灯、火柴、水、红磷、白磷、清洁纸、红墨水。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四、实验操作部分1. 依照图一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硬质玻璃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硬质玻璃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硬质玻璃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粗铜丝加工的小勺里加入一定量的白磷,拧紧橡皮塞,点燃酒精灯。
2. 依照图二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硬质玻璃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硬质玻璃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硬质玻璃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用镊子取一块白磷在吸水纸上吸干水分,然后放在橡皮塞下端的铜网中,拧紧橡皮塞。
点燃酒精灯,加热橡皮塞上端的铜丝。
过一会,看到硬质玻璃管内的白磷开始燃烧,继续观察现象。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新课标的教材中(人教版教材),所用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存在以下一些缺陷:如:1. 由于红磷的燃烧,集气瓶内压力增大,有时会把塞子冲出;2. 在把点燃的红磷伸进集气瓶时,动作不够迅速,容易使其中的空气少量膨胀外逸,当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与红磷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会大于1/5体积;3. 集气瓶冷却时间较长;4. 点燃红磷时,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在伸入集气瓶中时,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按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克服了上述缺陷1和3,并且节约了药品。
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比赛
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比赛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次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比赛旨在鼓励教师们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优化现有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实验创新设计内容1.实验目的与原理的创新: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实验目的和原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可以在原有的制取氧气实验中,加入探究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内容,使实验更具探究性和综合性。
2.实验装置的创新: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其更简单、更安全、更环保。
例如,在氢气制备和纯度检验实验中,可以设计一种简易的排水集气法收集装置,便于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方法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实验方法,采用更高效、更安全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比较实验中,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减少误差,提高实验效果。
4.实验内容的创新: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生活、社会、科技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废旧电池回收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三、比赛流程1.报名阶段:各参赛教师需提交参赛申请表和实验设计方案。
2.初选阶段: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请表和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初步筛选。
3.现场比赛阶段:进入现场比赛的参赛教师将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评委将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4.公布结果阶段:比赛结束后,评审委员会将公布获奖名单,并为优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四、注意事项1.实验安全:所有参赛实验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严禁任何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实验操作。
2.环保意识:参赛教师应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保护环境。
3.创新性:参赛实验应具有创新性,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参赛教师:马建春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
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
可以循环使用的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 .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
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实验结论: CaCO3 + 2 HCl ==CaCl2 +CO2 + H2O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好,燃着的木条不能伸入塑料瓶中。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名称: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参赛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参赛教师:马建春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创新实验设计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一些使用过的器材来设计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爱护身边的塑料瓶。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在这个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咱们不妨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想想啊,实验室里那一排排的试管,闪闪发光,像是准备迎接一场派对一样,心里就忍不住想要大展拳脚。
大家都知道,化学不光是把元素混合在一起就完事了,简直就是一场魔法秀!所以,咱们可以把这个比赛当成一个舞台,展示一下自己的“化学魔法”。
说到创新,咱们得有个好主意,像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灵动而又自由,脑子里总得有点创意才行。
拿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咱们可以搞一个“色彩变换的魔法水”。
只要用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红卷心菜,真是便宜又好用。
想象一下,咱们把红卷心菜煮一煮,提取出那种神奇的色素。
分成几个小杯子,分别加上不同的酸碱溶液,哇哦,瞬间颜色就变了!紫色变成红色,甚至绿色!小伙伴们看到这一幕,肯定会瞪大眼睛,惊呼“哇!真是太酷了!”这可是能让大家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实验呀,简直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好机会。
再来聊聊气体反应。
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咱们可以设计一个“小火山”实验,用醋和小苏打的组合。
咱们把小苏打放在一个小瓶子里,慢慢地倒入醋,哇!看着气泡腾涌而出,真的是一幅生动的场景,简直像是在看一场烟火表演!气体不断冒出来,搞得旁边的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像是看到了新年烟花,心里那个爽呀,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时候,咱们还可以引入一个有趣的科学小知识,告诉大家“哎,你们知道吗,这些气泡里就是二氧化碳哦,咱们平时喝的饮料也是这样产生气泡的。
”这样一来,实验不仅有趣,还能把知识巧妙地融入进去,让大家在玩乐中学习,真是两全其美,简直像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组合拳”!除了实验本身,咱们的实验报告也得来点花样。
试想一下,咱们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呈现实验步骤,或者设计一张超级炫酷的海报。
小伙伴们一看,就被吸引住了,觉得这个实验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仙女”,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别小看这些小细节,这可是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主题鲜明
本届大赛以“绿色化学,创新未来 ”为主题,鼓励选手关注环保、可
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
A
B
C
D
奖励丰厚
除了传统的奖杯和证书外,本届大赛还设 立了丰厚的奖金和多种形式的奖励措施, 以激励选手取得更好的成绩。
实验设备先进
大赛提供了先进的化学实验设备和技术支 持,确保选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 力。
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
激发科研兴趣
通过举办类似化学实验创新大赛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和了解科研工作的魅力和意义 ,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提供实践机会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 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科研培训
绿色化学原则
遵循绿色化学原则,选择环保的 化学品和试剂,减少或消除对环 境和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
节能减排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 优化实验条件,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
1 2 3
废弃物分类
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包括固体废 弃物、液体废弃物和气体废弃物等。
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化学学科的广泛应用前景。
02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通过大赛的锻炼,参赛选手在团队协作、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
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03
学术交流平台搭建
大赛为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选手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促
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有助于推动化学学科的持续发展。
团队风采:团队成员热爱化学,勇于探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 协作精神。在备战过程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优化实验方案, 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化学创新大赛实验报告
化学创新大赛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新型催化剂在酸碱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为催化剂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原理酸碱催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催化反应方式,通过引入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并且能够改善反应的选择性和效果。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其化学结构独特,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3. 实验步骤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材料:甲酸、乙酸、丙酸、催化剂A、催化剂B- 实验仪器:恒温水槽、反应器、加热器、分析天平、烧杯、滴定管等3.2 实验步骤1. 在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甲酸、乙酸和丙酸,分别标记为试剂1、试剂2和试剂3。
2. 将催化剂A加入试剂1中,将催化剂B加入试剂2中,保持试剂3为对照组。
3. 将反应器置于恒温水槽中,控制反应温度为50。
4. 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用滴定管从反应器中取样,并通过滴定法测量样品中产生的酸碱度变化。
5. 记录并比较不同催化剂及对照组的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指标,并绘制结果图表。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催化剂及对照组的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数据。
以下是部分数据的统计结果:催化剂/对照组反应速率(mol/min)选择性指标催化剂A 0.05 85%催化剂B 0.07 92%对照组0.03 78%4.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催化剂A和催化剂B在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指标上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而对照组则明显落后。
催化剂B相较于催化剂A表现出更高的反应速率和更好的选择性,说明催化剂B在酸碱催化反应中具有更优异的性能。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某种新型催化剂B在酸碱催化反应中呈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包括更高的反应速率和更好的选择性指标。
这为酸碱催化反应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拓展了催化剂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方向。
6.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研究某种新型催化剂在酸碱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
一、果酸离子及溶液酸碱度的检测
案例:用香草汁代替果酸的检测
实验目的:观察和比较使用果酸溶液和使用香草汁检测溶液PH值的差别,从而了解实验过程中酸碱测定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香草汁、果酸溶液、PH试纸两款
实验步骤:
1. 将同等量的香草汁和果酸溶液放入两个容器中分别测定;
2. 依次将PH试纸放入香草汁和果酸溶液中,观察PH纸变色后的颜色及颜色深浅;
3. 对比两次测试结果,记录PH值。
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使用香草汁检验的PH值为3.7,使用果酸溶液检测的PH值为3.3,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结论:
本实验可以说明,酸碱检测非常重要,只有有效地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才能正确地判断实验结果。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2 】探讨试验的改良试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感化: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熟悉到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本的科学,学会应用试验来进修科学探讨的办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讨试验.教材中,对于探讨蜡烛及其燃烧试验是如许来进行探讨的:1.取一个冷而湿润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细心不雅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产生,推想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资.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细心不雅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产生,推想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资.两个试验在现实操作时可贵到预期的后果.试验1不足之处:1.试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试验是教材上的第一个探讨试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试验,九月份的南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试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敏捷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聚在烧杯壁上.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不雅察.试验2不足之处:1.不少同窗探讨的试验现象不显著.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显著的现象.2.试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窗探讨的试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隐约,就答复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试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窗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消融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资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隐约呢? 这解释学生充分思虑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切不能消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试验也就消失着不足之处.科学必需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消失隐约熟悉.对于消失的疑虑必需要弄清晰.如许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如何得出准确的结论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讨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试验做如下改良.试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试验办法:1.将燃着的蜡烛用蜡油固定.2.取冷而湿润的1000ml烧杯,卡一块湿润的石棉网于个中.3.烧杯将燃着的蜡烛扣住,烧杯口下端用两块木块垫高.4.应用白色的石棉网不雅察现象.5.反转烧杯,用镊子将石棉网掏出,将少量澄清石灰水沿烧杯内壁倒入,震动,不雅察现象.创新之处:1.石棉网有优越的隔热感化,接收了较多的热能,使烧杯尤其是烧杯底部的温度上升较慢.事实证实,经由改良的试验装配使试验现象显著,不久,烧杯底部和杯壁显著有水珠生成.2.石棉网可以挡住蜡烛燃烧产生的绝大部分黑烟,而让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顺遂经由过程,试验现象的不雅察不受黑烟的影响3.在白色石棉网的衬托下,即使只有少量的水珠产生,不雅察也很显著.改良后的长处:1.试验现象显著,实践证实几乎不受外界气温.试验时光.蜡烛材质等客不雅身分的的影响,在教授教养中有较大的适用价值.2.试验装配简略,操作简略安全,具有适用性.普及性.3.试验设计严谨.备注:石棉网拔取石棉直径8厘米的最适合.。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5篇)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5篇)学校化学试验创新说课稿1学问与技能要求:〔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分析推想苯的结构,提高依据有机物性质推想结构的力量。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把握讨论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化学家发觉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胜利的过程,培育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一,课始检测〔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二,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别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三,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别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
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四,探究问题1〔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依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xxx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xxx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xxx;结构简式为:xxx五,探究问题2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试验证明你的猜测?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六,分组试验从试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看。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看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4、提问试验现象是?5、归纳小结试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中学化学实验创新大赛课件 电化学腐蚀(传感器)
pH
条件
1、发现了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对溶液pH、容器的体积、 接触面积的要求,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
2、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用时短,提高课堂效率。 3、“数字化实验”的引入,使定性实验定量化,增加 了实验的说服力,拓展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
人 教 版 化 学 反 应 原 理
·
苏 教 版 化 学 反 应 原 理
·
耗 时 长 , 现 象 不 明 显 观 察 不 到 析 氢 腐 蚀
容器体积
pH 条件
接触面积
(一)pH的影响
pH=5
pH=3
pH=2
pH=1
pH=0
(二)容器体积
试管
锥形瓶
(三)接触面积
纱布(铁体积 湿润纱布附着 铁、碳混合物 接触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
赛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
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
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
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
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
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
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实验方法:
1、将燃着的蜡烛用蜡油固定。
2、取冷而干燥的1000ml烧杯,卡一块干燥的石棉网于其中。
3、烧杯将燃着的蜡烛扣住,烧杯口下端用两块木块垫高。
4、利用白色的石棉网观察现象。
5、反转烧杯,用镊子将石棉网取出,将少量澄清石灰水沿烧杯内壁倒入,震荡,观察现象。
创新之处:
1、石棉网有良好的隔热作用,吸收了较多的热能,使烧杯尤其是烧杯底部的温度上升较慢。
事实证明,经过改进的实验装置使实验现象明显,不久,烧杯底部和杯壁明显有水珠生成。
2、石棉网可以挡住蜡烛燃烧产生的绝大部分黑烟,而让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顺利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受黑烟的影响
3、在白色石棉网的衬托下,即使只有少量的水珠产生,观察也很明显。
改进后的优点:
1、实验现象明显,实践证明几乎不受外界气温、实验时间、蜡烛材质等客观因素的的影响,在教学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2、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单安全,具有实用性、普及性。
3、实验设计严谨。
备注:石棉网选取石棉直径8厘米的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