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影评

合集下载

电影《铁皮鼓》评析

电影《铁皮鼓》评析

总的来说《铁皮鼓》是一部隐喻颇多的作品,观众们的理解中,主要涉及了这样几个主题:一、旦泽的民族问题故事的发生地“旦泽”曾经是一个“自由州”,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被反复争夺,它的文化既非波兰,也非德国,他们是卡舒布人,说着自己的方言。

所以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他们莫名其妙地反抗,莫名奇妙地被枪决;所以当俄国人反攻倒算的时候,他们又无所适从地被凌辱,被击毙。

二、对于当时纳粹统制之下的政治的厌恶和嘲讽。

作家格拉斯童年时候的社会秩序刚好是纳粹的社会秩序,他是在一个把纳粹世界观简单地当成客观现实的环境中长大的。

二战结束后格拉斯对那些极权制度必须重新认识,对于童年的回忆,荒谬和夸张则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回忆并不是温情的旅程。

电影里的人们对于纳粹制度是麻木的,即使知道世界各地由纳粹引起的各类战事,他们对纳粹的态度也只是调侃的。

这些纳粹统制下的子民安于现状、无痛无痒的。

只有奥斯卡对纳粹党有过几次不知是何动机的“恶搞”:纳粹军从奥斯卡的小镇走过时,嘈杂的行军被奥斯卡的尖叫所覆盖,接着他又带着他的小鼓队从军队的军鼓队前抢道走过,弱小对强大的戏弄,十足的嘲笑感。

在众人参加的纳粹集会上,严肃的进行曲轻而易举地被奥斯卡的鼓声所引导,变成蓝色多瑙河,众人皆欢乐起舞。

像一个正常的化学反应加入了另一剂化学物,反应立刻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

三、对于知识分子的反思1身世追究奥斯卡的身世,就是一条反体制反伦理的线索:奥斯卡的母亲是被宪兵追捕的纵火犯和农妇野合的产物,奥斯卡本身又是丈夫、妻子和表弟3P关系的结晶。

为什么要给奥斯卡一个这么复杂的身世这么暧昧的血统?我认为这种观点比较合理:奥斯卡这一形象象征了当时一代知识分子,其外祖父在宪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躲藏,然后有了奥斯卡的母亲,这其实暗示独立知识分子的产生是在威权势力的逼迫下,以平民阶层的生存、享乐为追求产生的;奥斯卡本人的出生也很可疑——其生父不明,“父亲”德国纳粹党阿尔法德还是“表舅”波兰爱国者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基础;另外奥斯卡和他的“父亲”共同的情人生下的那个莫知其父的孩子,也预示了知识分子传承的不纯洁性和不确定性。

电影《铁皮鼓》浅析

电影《铁皮鼓》浅析

电影《铁皮鼓》浅析内容提要:《铁皮鼓》是一部二战反思题材的电影,影片风格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本文将从影片主题、人物关系和多处运用的隐喻象征方面分析,讨论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锡鼓、反抗沃尔克·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之一。

二战后,德国电影经历了从低迷到七十年代的的高潮的一段路程,而《铁皮鼓》正是沃尔克·施隆多夫在新德国电影的高峰期创作的一部佳作。

二战后的德国百费待兴,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创伤让人们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思考。

在这段历史中,人性的扭曲和变形在各类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这些文艺作品站在各自的视角上揭露纳粹的暴行,比较显著的方式是采用不同形式的夸张手段丑化和鞭笞纳粹。

而本文所讲到的影片《铁皮鼓》就是这样一部反思二战的电影。

影片故事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情节叙述荒诞怪异,内容离奇,人物关系复杂暧昧,使得影片极具讽刺意味,而且其中的隐喻与象征也颇具玩味。

影片开头,导演强调了一个地名——卡舒贝中部,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奥斯卡的外祖母救了外祖父。

这个背景的交待似乎与要讲的奥斯卡的故事关系不大,但也正是这个地方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奥斯卡生活的世界被战争洗劫,他的生活中一切的混乱也是由这个地方的特殊性所引起的。

卡舒贝是但泽的一个地区,历史上但泽城一直是波兰和德国争夺的一个城市,因而在此形成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占领。

奥斯卡的家庭中,父亲阿尔弗雷德·马策拉特(此处暂且称为父亲)是德国人,而与母亲有染的表叔扬·布朗斯基是卡舒贝人,父亲与表叔之间模糊混乱的关系也正是这个地区归属问题的缩影。

奥斯卡拥有超乎寻常的成熟心智,3岁时亲眼目睹扬·布朗斯基与母亲调情,成人间的虚伪与混乱让他选择停止长大,做一个冷眼旁观成人世界的小孩。

当阿尔弗雷德想抢走奥斯卡的鼓时,他又发现了他的一项特长——能够震碎玻璃的声音,他的锡鼓和声音也成为了他反抗成人世界的有力武器。

荒诞的意义——评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

荒诞的意义——评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

每 一 部 小 说 都 有 着 自 己独 特 的 写 作 风 格 , 这 与 小 说 作 者 本人 的思维方式与 想法紧密联 系,而且这种 独特 的写作 风格 也 就 形 成 了 整 部 小 说 除 了 故 事 情 节 、 人 物 设 定 之 外 最 让 观 众 感兴趣 的元素 ,同时也是让观众将 这部小说 记住并且 时时回 味的原 因。获得上世 纪最后一个诺 贝尔文学 奖的作 品 《 铁 皮 鼓 》 就 因 为 其 故 事 的 深 刻 内涵 和 荒 诞 的写 作 手 法 让 人 们 深 深 记 住 , 并 且 在 多年 来 依 旧作 为 荒 诞 性 小 说 的 典 型 进 行 讲 述 , 这 是 与 作 者 的 经 历 、 思 想 密 不 可 分 的 ,可 以 说 ,理 解 荒 诞 性 小说 《 铁 皮 鼓 》 ,就 要 先 认 识 小 说 的作 者 君特 t 格 拉 斯 。_ 1 ]
在他的母亲去世时作者没有用任何的文字描述他失去母亲的悲伤反而非常事不关己地描述起奥斯卡母亲的棺材来主人公跟着送葬人群将母亲的棺材送到公墓一路上他都在观察着母亲的棺材他观察到棺材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这种形状是完全符合人体结合着送葬时的环境描写主人公的视角语言非常不适合送葬的基调几乎没有人在为自己母亲送葬的时候这般描述一般都会有悲伤的情绪但是主人公没有反而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描述仿佛棺材里面的并不是主人公的母亲这种冷漠的态度在描述他父亲死亡的时候也出现了甚至更加冷漠
文本解析 … 2 0 … 1 4 1 1
荒 诞 的意 义
评君特 ・ 格拉斯 的小说 《 铁 皮鼓 》
武 晨
后 ,他看 身边所有 的一切都是奇怪 的,他用 自己独特的 眼光 看待周 围的一切 ,整 天无所事事敲 打铁皮鼓 ,并且靠这个行 为来表达他 的愤怒 。奥斯卡除 了能够 控制 自己的身体成长之 外 ,还有 其他特殊 的能力 ,例如用 尖叫震碎玻璃 ,老师 曾经 惹怒 了他 ,他尖 叫,让玻璃和老师 的镜片震碎 。奥斯卡利用 自 己这 种 独 特 的 能 力 经 常 给 纳 粹 分 子 制 造 麻 烦 , 让 他 们 的集 会变得很艰 难 。多年 之后 ,奥斯 卡变得智力和洞 察力过人 , 他 虽 然 个 子 不 高 ,但 是 仍 旧有 着 自 己独 特 的魅 力 , 他 的 母 亲 渐 渐 知 道 了 奥 斯 卡 的 智 慧 ,并 且 因 为 与 兄 长 的偷 情 渐 渐 觉 得 羞 愧 ,最 终 郁 郁 而 终 , 而 他 母 亲 的 兄 长 也 死 在 战 争 中 。相 比 较而 言,奥斯卡 的父 亲反而投入 了纳粹麾下 ,成为 了一名军 官 。在 这样 灰暗 的 时代 ,他 收获 了 自己的爱 情 ,他 的邻居 有位 女孩 叫作玛 利亚 ,他与玛 利亚发生 了性 爱,但是讽刺 的 是,最终玛利亚选择与他的父亲结婚,并且生下 了他的儿子 。 之 后 奥斯 卡 的生 活几 近流 浪 ,他 与侏 儒杂 技 团 一起流 浪 ,过 了 三 年 ,他 回 到 了 出生 的地 方 ,也 差 不 多 同 时 ,纳 粹 战败 ,柏 林被苏军攻 破 ,奥斯 卡的父亲吞 下了纳粹 的党徽 , 当场 死 去 。 后 来 奥 斯 卡 埋 葬 了他 的 父 亲 ,就 在 这 时 候 ,他 把 铁 皮 鼓 丢 掉 了 ,充 满 戏 剧 性 地 ,他 被 自 己 的 亲 生 儿 子 打 中 了 脑 袋 ,倒 在 坟 堆 里 , 虽 然 没 有 死 去 ,但 是 从 此 以后 ,他 也变 得 和 普 通 人 没 什 么 不 同 ,他 开 始 长 高 个 子 , 尖 叫 让 玻 璃 震 碎 的特 异 能 力 也 消 失 不 见 。 这 部 小 说 是 以但 泽 为 故 事 的 发 生 地 的 , 而 但 泽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中 扮 演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角 色 。但 泽 这 个 城 市 的历 史 可 以上 溯 到 德 普 鲁 三 国 瓜 分 波 兰 时 期 , 当 时但 泽 成 为 了普 鲁 士 的领地 ,这种情况 一直持续到 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 。但 泽的 遭遇还 没有结束 ,第 二次世界 大战 的爆发是 德 国以但泽 的相 关 问题为借 口的,不过但泽 终于又重 新回到了波兰。 但 泽 的遭 遇 是 当时 的人 们亲 身经 历 过 的,而 且 数次 被 瓜 分 掠 夺 , 使 得 人 们 不 愿 意 去 回 想 这 一 段 往 事 ,但 是 《 铁 皮 鼓 》 的 作 者 却 要 将 这 些 记 忆 重 新 唤 起 。不 得 不 说 这 需要 极 大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影片基本资料:中文片名:铁皮鼓原片名:Blechtrommel, Die更多中文片名:锡鼓、拒绝长大的男孩更多外文片名:Blechtrommel, DieBlaszany bebenek .....(Poland)Tambour, Le .....(France)The Tin Drum影片类型:剧情片长:142min国家/地区:法国、波兰、南斯拉夫、西德原著:《但泽三部曲》第一部;作者:[德]君特·格拉斯;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 olker Schlöndorff编剧: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Claude Carrière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 .....additional dialogue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 .....novel沃尔克·施隆多夫V olker SchlöndorffFranz Seitz制作人:Anatole DaumanFranz Seitz演员(部分):Mario Adorf .....Alfred MatzerathAngela Winkler .....Agnes MatzerathDavid Bennent .....Oskar Matzerath年份:1979年5月3日原创音乐Original Music:莫里斯·雅尔Maurice Jarre摄影Cinematography:Igor Luther剪辑Film Editing:Suzanne Baron艺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er:Piotr Dudzinski Zeljko Senecic美术设计Art Direction by:Nicos Perakis布景师Set Decoration by:Marijan Marcius ....(as Marijan Marcijus) Edouard PezzoliPaul Weber服装设计Costume Design by:Inge HeerDagmar NiefindYoshio Yabara ....(as Yoshy Yabara)副导演/助理导演Assistant Director:Wolfgang Krake ....assistant director Branko Lustig ....assistant directorRichard Malbequi ....assistant directorAndrzej Reiter ....assistant directorAlexander von Richthofen ....assistant director影片获奖情况:联邦德国金奖杯大奖1979年第32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铁皮鼓》影片分析

《铁皮鼓》影片分析

铁皮鼓导演:福尔克尔。

施隆多夫主人公奥斯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0年,外祖母安娜还是个未婚的姑娘,一个叫约瑟夫的青年逃避追捕,钻进了她的大裙子下,从此他成了我的外祖父。

我1924年生于普鲁士的但泽。

我的母亲阿格内斯是个波兰人,她与她的表弟布朗斯基相爱,因近亲未能成婚。

后来她嫁给了我的“父亲”—洋货商人阿尔弗莱德。

布朗斯基是我家的常客。

我三岁时便看透了成人社会的欺骗与虚伪,我故意从楼梯上摔下去,摔断了颈椎骨,从此我停止在94厘米的身高上。

三岁生日那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红白相间的铁皮鼓作礼物。

从此,这只鼓终日挂在我的胸前,成了我的第二生命。

我发现,每当我敲着鼓发出尖利的喊声时,玻璃就会破碎。

希特勒上台后,阿尔弗莱德参加了纳粹,我却躲在观礼台上,用杂乱的鼓声破坏了法西斯的集会。

我的母亲经常外出与布朗斯基幽会。

突然,她拼命地、没完没了地吃起鱼来,直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母亲死后不久,我的生父布朗斯基也被纳粹组织枪毙了。

不久,我家里来了一个女仆玛利亚。

我和我的“父亲”都占有过她的肉体。

她生下一个男孩,我知道他是我的骨肉,但我“父亲”和外婆都认为他是我的“弟弟”。

我参加了一个侏儒马戏团到前线演出,返回的时候,我的一个情妇被炸死了。

1945年苏军攻进了我家乡,阿尔弗莱德被苏联士兵击毙。

我将埋葬“父亲”,也将埋葬铁皮鼓。

我和玛利亚所生的儿子用石块击中了我的头部,使我落进了坟坑。

这是人们突然感到我的身体又恢复了生长。

1962年出版了肯特。

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铁皮鼓》。

以后陆续出版的《猫和老鼠》和《狗的岁月》,亦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普鲁士的但泽为背景,主人公亦以其独特的方式逃避社会并以逃避表示他们的抗议。

应该说,格拉斯的小说为施隆多夫的电影提供了很好的主题、风格喝视角。

施隆多夫曾谈过他读小说后的体会。

他说:“我看到小说中所写的底层的生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

这是一幅壁画、一幅巨大的壁画,而且是被一个‘小人儿’看到的壁画。

影视作品鉴赏 铁皮鼓 影评

影视作品鉴赏 铁皮鼓 影评

拒绝长大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一班“我看到了成人的世界与我自己的将来,所以我决定喊停,拒绝长大,一直保持在三岁,永远当个矮人。

”——题记看完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洛莉塔》中的一句话: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雨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

有时候战争,意外与一切的不如意都把我们折腾得面目全非,更何况对于一个孩子而言。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只觉得怪诞甚至有些荒唐,看得不太明白,但反反复复的看了几遍之后,我对其中的深意与内涵有些许的领会了。

其中的政治预示与斗争,我分析的还不够透彻,只能从电影技巧与任务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与评论。

成长,爱情,死亡以及战争都在《铁皮鼓》这部影片中很好的表现出来了,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了一种动人的壮丽,也在人们心底积淀出一曲动人的绚烂。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一段荒诞滑稽的音乐,带着铁皮鼓的韵味,通过音乐来预示着某些怪诞事情的发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

其后,外祖母解救外祖父,母亲下葬以及阿尔弗雷德的下葬,最后外祖母不愿离开但泽都用了相同的一段音乐,意义非凡。

奥斯卡的舅舅在死守邮局的那一幕场景中,却用了一段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进一步衬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摧残。

音乐的巧妙运用,使得影片更加的有吸引力。

开头部分音乐戛然而止,用一个小孩的独白把我们引入故事的开端,从视觉和听觉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色调多由沉闷的黑色和黑色构成,色调暗淡,只有奥斯卡的铁皮鼓有一抹鲜艳的红色,色彩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能够进一步凸显出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巨大反差。

影片中更多出现的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与战火纷飞的场景,有阳光的天气少之又少。

从色调和背景也暗示了影片悲惨的结局。

导演巧妙地运动了镜头的转换。

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个镜头便是导演用奥斯卡的视角描写他从母亲子宫爬出来的情景,运用了倒视视角,出娘胎后小奥斯卡第一眼看到的是六十瓦的电灯泡和两个倒转的陌生男人的脸庞,一切都颠倒了,世界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陌生,要不是铁皮鼓的诱惑,他竟想不顾一切的回到娘胎里去,这里从侧面暗示了铁皮鼓与他命运的紧密相连,只有这个铁皮鼓才勾起了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欲望。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铁皮鼓影评(一)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作品我并未系统仔细的读过,但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也足以让人对这个作家扭曲、充满隐喻和怪异的超现实手法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20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以《铁皮鼓》为代表作,深刻的刺入一个时代背后的荒诞、虚无、罪孽和疯狂,充满了犀利的反省和批判,从而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而之后德国新电影四杰里的沃尔克·施隆多夫,同样是一个对时代充满反思的导演。

所以他很快看重这部反映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黑暗历史的《铁皮鼓》,并且做出了十分精当的电影化改编,呈现出了一个晦暗而丑陋的光怪陆离的世界。

《铁皮鼓》也和当年美国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平分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电影以奥斯卡的口吻,来叙述了自己家族和自己一生的经历与见闻。

奥斯卡这个乱伦和破忌诞下的后代,从出生起就开始面对家庭里的各种淫欲和成人世界的丑陋。

三岁开始,奥斯卡因为对成人的畏惧而拒绝成长,希望永远保持童年,保持纯真。

可是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一直是动荡不安和充满焦虑与苦涩的。

停止了成长的奥斯卡,在这个荒诞的时代里,结识了不少人,甚至最终加入了法西斯。

屠杀、战火、纸醉金迷……奥斯卡的身体虽然停止了生长,但是他的内心却是不断成熟和老化的。

他可以用自己超强的声波震碎玻璃。

但是,停止成长并未保护住奥斯卡,甚至他变得比成人们更加让人令人厌恶。

奥斯卡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奥斯卡才开始一点点慢慢觉悟自己的人生。

最终,他终于做出令一个沉重的抉择,重新开始成长。

停止生长的奥斯卡奥斯卡是一个充满了魔幻色彩的现实寓言。

从他出生开始,他就有了成年人一样的智商和记忆,外表幼小,内心成熟。

这种内外的脱节,在之后的拒绝成长里达到了另一种极致。

奥斯卡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强烈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十足自私的家伙,这也是他令人厌恶的一点,所有他身边的人,几乎都是由此而被他拖累而死的。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韩雪一位教师,正在为学生改作业本,他的六岁男孩,却吵着要爸爸讲故事,教师不胜其烦,信手拿起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旧报纸,把这张报纸撕成了多张碎片,然后对孩子说:“你要能把世界地图拼出来,我就讲故事。

”过了多分钟,孩子高兴地说:“我拼好了。

”教师起身查看,孩子果然拼出了地图,而且没有差错,教师奇怪,问儿子怎么拼。

孩子说:“世界地图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拼人像,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

”看了《铁皮鼓》这个影片,我不禁想起了这个曾经出现在语文卷子上的故事,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

《铁皮鼓》改编自君特格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风格怪诞,视角独特。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长的电影,故事的开端就以一种常人难以接受的形式展开。

在奥斯卡外祖母裙下躲避追捕的约瑟夫竟然在生命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成为了阿格尼丝的父亲,奥斯卡的外祖父,但故事还在发展,以一种我料想不到的方式。

到如今我依旧想不通,为什么奥斯卡的“父亲“能够容忍自己的妻子与其表哥苟合,甚至可以对不是自己孩子的奥斯卡付出父爱(后期他不愿将奥斯卡送到疗养院表现得最明显)。

在妻子怀孕却不愿意孩子出生的时候,他竟然说出“是谁的都无所谓”这种话,要我相信他是因为深爱着奥斯卡的妈妈才做到如此地步,我是说什么都不会理解的。

妻子、丈夫、表哥,三人之间复杂又肮脏的关系无非是荒诞且动乱年代的缩影,奥斯卡受不了成人世界的肮脏与淫乱,自己又不能对这个现状做出改变,所以只能以铁皮鼓和尖锐的叫声引起人们的注意,想要人们听见他的呐喊,但这个方式显然失败了。

他将铁皮鼓挂在圣子的脖子上,想要上帝帮帮他,警醒世人,但显然上帝也抛弃了他。

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挣扎与反抗,于是乎他开始逃避母亲和父亲相继离世,将上帝赋予他的武器叫声和铁皮鼓,用以表演。

奥斯卡沦落了,在经历了恋人萝丝维塔的死亡之后,奥斯卡终于决定回到“父亲”的家,他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这个占有他情人以及孩子的男人的性命。

但也诚如他自己所言,他成了真正的孤儿了,他开始决定要长大,而自己的孩子也帮自己实现了这个愿望。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1. 前言《铁皮鼓》(The Tin Drum)是由德国作家吉ュン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于1959年出版的小说,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德国战后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1980年,由于其深刻的艺术和社会批判,法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Volker Schlöndorff)将其搬上了银幕。

本文将从影片的剧情梗概、角色塑造、主题分析以及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铁皮鼓》进行影评。

2. 剧情梗概《铁皮鼓》的故事背景设定为德国的战争时期和战后时期。

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奥斯卡的孩子从三岁起就拒绝继续长大的故事。

奥斯卡能够通过敲击自己的铁皮鼓来发出巨大的声响,他利用这个特殊的能力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不满和抗议。

在电影中,奥斯卡孩童时期与战争背景相交织,他在柏林的邻居中长大,目睹了纳粹党的崛起和战争爆发。

奥斯卡通过敲击铁皮鼓抗议战争,表达对暴力和不公正的批判。

他的鼓声激励了其他人,并成为一种象征。

然而,奥斯卡并非完美的英雄,他有着自己的缺陷和阴暗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奥斯卡逐渐变得自恋、独断、自私,并且使用自己的能力来追求私欲。

他甚至选择通过自残来保持自己的童年状态。

整个故事以奥斯卡在成年后寻找自己的父亲的旅程为线索展开。

3. 角色塑造《铁皮鼓》中的角色塑造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

首先,主人公奥斯卡深具吸引力。

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通过敲击铁皮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奥斯卡的坚持和不妥协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抗议战争的象征。

奥斯卡的角色同时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他既有着善良的一面,又有着自私和阴暗的一面。

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有趣和复杂的角色。

其次,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阿格内丝是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她在女性地位不被重视的时代,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性爱。

她的坚强和独立精神反映了战后时期女性的变革和崛起。

铁皮鼓 影评

铁皮鼓 影评

残破中争执的鼓声——《铁皮鼓》影评数学与统计学院2010级张丽平1211410172《铁皮鼓》这部影片忠于原作荒诞、讥讽的基调,讲述了一个心理受创而拒绝长大的孩子,如何用他的鼓声和尖叫声在政治动乱、风气丑陋的世界里抗争、无奈和成长的故事。

导演利用纯熟的拍摄技巧和精致的情节安排,让我们深深的沉浸在对这个特殊时代的反思中。

在杂乱的鼓声中,影片拉开了帷幕,以主人公的视角回忆外祖母与外祖父的相识的经历,荒唐而又可笑。

这将整个影片故事定格在一个夸张、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影片开头,光线由暗逐渐转亮,以一个全景镜头切入,画面中穿着四件裙子的外祖母坐在马铃薯田边,远处是两个警察追赶一个人,接下来给了外祖母一个面部表情的特写,强调了外祖母目睹了追赶的过程,接下来影片利用简单的片段叠加,讲述了外祖父的失踪、外祖母市场叫卖的生活、母亲的情窦初开和奇怪的三人行,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主人公小奥斯卡降临人世,一个晚上的雷雨的固定镜头下,一个身影逐渐走远,描写但泽自然坏境的同时也暗示和渲染着一种阴湿寒冷的时代氛围。

丰富了画面语言,赋予影片某种冷讽和幽默色彩。

预示着奥斯卡今后不幸、艰难的生活和经历,在奥斯卡出生前,在母亲的子宫里,奥斯卡就像身处在一个温暖的庇护所一样安静、平和,一双本不应睁开的眼睛仿佛洞察着一切,镜头不断旋转,给人一种离奇、诡异的感觉,这令小奥斯卡超出常人的智慧与异于常人的想法埋下了伏笔,奥斯卡以一个异类的身份来到并生存于这个世界,这注定了他不断发出与世界不和谐的批判和反抗的必然。

当奥斯卡出生时,采用了颠倒、旋转镜头,完全是从奥斯卡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事物,先是两个六十瓦的电灯泡和一只飞蛾,接下来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和母亲,同时也暗示着他到来的是一个颠倒、动荡、丑陋的现实世界。

母亲承诺会他三岁的时候会得到一面锡鼓,这是他不重返娘胎的一个原因,也成为了他对抗“成人世界”的武器与工具,《铁皮鼓》的原著就巧妙的运用了符号学,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不仅仅是表意的含义,而是具有代表意义的,父亲、扬叔叔,分别代表纳粹势力和波兰,这与为小奥斯卡恋母仇父情结找到了依据,暗示着奥斯卡所代表和支持的反纳粹派。

《铁皮鼓》观后感

《铁皮鼓》观后感

《铁皮鼓》观感看完《铁皮鼓》,恐惧感强烈的袭击着我,特别是当我看到,小奥斯卡那种蓝色充满邪恶的眼神的时候,我就会全身起鸡皮疙瘩,,而且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一个11岁孩子的演的。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很容易能过体会到当时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特别是从一个孩子的,又或者是一个侏儒的视角来看当时深灰背景下成人生活的肮脏和虚伪,这就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孩子,用他的意识来看这些东西,很直观,很纯粹,更真实。

但是我更想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感觉,这个小奥斯卡的成长过程和纳粹的发展过程很相像,在剧集开始有一段,小奥斯卡的父亲和汤叔叔在交谈,汤叔叔说:“以后不会在打仗了吧!”他父亲回答说:“不会再打了,永远不会。

”就这样一段简短的对话之后,紧接着就是演的小奥斯卡的出生,在这样一种相对平静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欢喜,母亲承诺他三岁时送他一个铁皮鼓,他也因为这个铁皮鼓的诱惑,期盼长大。

而这时候纳粹党也在慢慢发展,开始慢慢扩大,也为后边演的二战的爆发埋下伏笔。

在以后的三年间,相对平静,他也得到了自己的铁皮鼓,但是这时他也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肮脏,他就决定停止生长,,当然,他成功了,他不再生长,不在长大,他以为他也就没有了成人世界的烦恼,但是在后边我们又可以看到,他并没有,他只是身高不再长大,可他的心智和生理都在成长,以至于后边,他也遇到了不能避免的麻烦。

他为了报复成人或者说他的父母做的第一步成功后,他在反抗父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声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的时候,这也成为他作为反抗成人的武器,而他永远都会带着他的那面铁皮鼓,而他的鼓声,却也戏剧般的使一场法西斯的演讲现场变成了一场舞剧。

但是按常理说,这些都不应该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即使是大人,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这些都是反常规的。

二战也一样,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还具有惨绝人寰的弑杀计划,是邪恶的,不正常的,反人类的,纳粹在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破坏力相当大,给世界人民带来相当悲惨的生活经历。

铁皮鼓

铁皮鼓

成长,在反思后继续—电影《铁皮鼓》评析小说《铁皮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曾给过它这样的评价:“它通过荒诞、乱伦的故事,揭示了德国人民所深受的二战之苦。

”而在由该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铁皮鼓》里,导演广泛地运用符号学,结合纯熟的拍摄技法及巧妙的情节安排,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对这个特殊时代的反思及关怀之中。

一、故事梗概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奥斯卡的“孩子”。

在本片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而钻进未婚的奥斯卡外祖母安娜的大裙子下。

也因此,约瑟夫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

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斯·马策拉特和表弟杨·布朗斯基深深相爱,可碍于近亲而不能结婚。

最后还是嫁给了一个德国人。

不久之后,奥斯卡出生了,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

不巧的是,当他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

他从楼上跳了下来,制造了意外摔倒的假象,至此停留在三岁的高度。

从此以后,每当有不满的情绪,奥斯卡就敲击他的小铁皮鼓以示抗议,或者大声尖叫时,把周围的玻璃震碎来维护他自己的权益。

而鼓和尖叫也成了他反抗这个世界的工具。

希特勒上台后,奥斯卡的“父亲”加入了纳粹党。

但母亲竟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开始没完没了地吃起了鱼,企图流掉孩子。

结果却由于由于吃鱼过量而死去。

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

一个女仆玛利亚被带回来。

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玛利亚也生了一个孩子。

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

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

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二、影片中的人物象征一部优秀的影片,必然透露着导演对一个时代的精神思考和人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文关怀。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成长的阵痛——电影《铁皮鼓》影评文学与传媒学院A1041班36号贺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是伴杂着欢笑与泪水。

似乎在我们经过一番挣扎伴随着啼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是不平凡的。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诞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没有机会选择自己要长成什么样的容貌,没有能力选择我们外部的生长环境,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是上天为我们安排好的命运。

在电影《铁皮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真挚的小主人公“奥斯卡”。

奥斯卡的出生,在影片中的出现是与众不同的,他从母亲子宫内挣扎着出来的时候,看到外面世界中明亮的灯泡,父母、舅舅、外婆这些亲人围绕在身边,他并没有感到欢愉,而是由于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和没有好奇的欲望,所以他想要选择回到母亲的肚子里不要出来。

他的这个想法,在我看来是勇敢和奇特的,所以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便给“奥斯卡”这个小孩子贴上的与众不同的标签,但是我也有种预感,他以后的成长之路会是带着痛楚前行的,那样的痛楚是能够和脱离母体被剪掉脐带的痛相媲美的。

奥斯卡由于母亲在他出生时许诺,在他三岁生日是时送给他一面锡鼓,他便奋力的成长,但是在他生日的那天也带来了他人生的巨大的改变。

在生日的party 上,他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他目睹了母亲的不忠,于是他选择了躲到外祖母的裙子之下,当年他的外祖父就是钻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之下才有了他的母亲,裙子可以说被赋予了生命延续的意味,当年外祖母与母亲用以谋生的鹅也是从裙底下拿出来。

奥斯卡看到眼前个这一切,他又一次的想回到娘胎中,将外面的世界关在外面,想回到最初的纯净之地,所以他假造了一个意外,勇敢地从酒窖那高高的楼梯上跌落下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停止长大,于是他就真的没有再长大,身高的刻度永远停留在叔叔用刀为他在门框上划下的刻度上。

他的选择是义无返顾的,因为在他的内心是害怕成人世界的混乱和复杂。

家里有一个不能长大的孩子,无疑是让父母最为痛心和难受的事情,然而若果这个孩子又十分的倔强,那么则会激起父母的惆怅和暴力。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荒诞背后的人性论《铁皮鼓》中荒诞的意象和现实的世界表现的罪恶、沦落与反抗《铁皮鼓》通过一个身材永远保持三岁样子的奥斯卡之口讲述了他自己从拒绝长大、用尖叫和鼓声向成人世界表达抗议,到逐渐认同纳粹的鼓动宣传,最后回归理性世界并恢复生长的个人成长故事。

影片通过对奥斯卡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及其亲人、邻居在战争来临之际或骚动或兴奋或惶恐的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狂妄、自私、充满欲望的毁灭他人而又自我毁灭的人性。

这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荒诞的意象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表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以及以奥斯卡为代表的反抗和沦落。

本片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铁皮鼓》自1979 、1980年相继荣获嘎纳电影节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来,各国的影视批评家都竞相分析、解读这部风格现代而又闪耀着夺目思想光芒的影片。

虽然他们的解读方式、阐述视角各不相同,但关于本片的基本命题则达成共识。

即此片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思色彩的政治影片。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来探讨这部影片怎样通过荒诞意象和现实世界来阐述对人性丑恶一面的逃避与反抗、沦落与和回归。

荒诞的意象与真实的世界奥斯卡这个怪诞形象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有不少研究者指出,他是具有时代性意义与现代特征的流浪儿○1:他一出生就想重返娘胎,无奈脐带被剪断,又没有经得起铁皮鼓的诱惑;为了躲避现实的丑恶,他自残以保持三岁的体型;为了躲开纷扰,他时常钻进外祖母的裙子下或衣柜里;为了远离人世,假冒杀人犯住进了疗养院。

与传统的流浪儿相比,在他那三岁身材与三倍聪明的统一体里,注定了他所进行的是精神的逃亡与流浪,从一开始就具有怀疑的精神、批判的态度和穷根究底的性格。

因此有评论认为:“奥斯卡表面上拒绝成人世界,其实他真正拒绝的是外部现实世界对他独立的、清醒的认知方式的侵蚀。

”○2意象贯穿在《铁皮鼓》里,除了人物形象,它还体现在其它典型意象里:鼓——鼓声——呐喊声;裙——逃避——庇护所。

一部“没有父亲”的伟大电影——对电影《铁皮鼓》的分析1

一部“没有父亲”的伟大电影——对电影《铁皮鼓》的分析1

道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故事。刚出生时就有了 成人的思维能力。出生后具有了超自然能力. 能用叫声将玻璃击碎,以表达不满和愤怒。另 一方面,他又极易被诱惑和愚弄。在马戏团侏 儒帕帕拉的劝说下。奥斯卡逐渐失去了原有 的冷静,并躬行起他原来所憎恶和反对的一 切.成为了纳粹宣传机器的一员。与之相似, 由干父亲的缺失,奥斯卡的母亲也无法正确 理解/想象一个能够充当父亲的男人。于是 她深深陷入了二难抉择之中。一方面是’隋人 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另一方面是因拥有纳粹 背景而“魅力”日增的丈夫的诱惑。阿格内斯 无法摆脱这一心结.她最后只能以自杀来解 脱自己。奥斯卡和他的母亲都成为了无父家 庭的牺牲品。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父亲角色在儿子成 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父亲权威的 压制,儿子就不可能健康的成长。因为他不太 容易掌握处理生活中诸多麻烦的能力。而这 种能力是孩子在与父亲之间不断的压制和反 压制过程中获得的。儿子在反抗父亲权威的 同时,逐渐屈服于父亲的权威,并最终为以后 怎样做父亲确立了模式。因此,可以这样理解 一个男孩的威长历史,目/]JL子是在不断反抗 父亲权威而又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 父亲的。,在影片中由干血亲父亲始终处于隐
其众邻居的麻木、自私、残忍的心态真实地体 现了那个时代但泽居民的心理状态。那是失 控的强烈欲望,更是毫无理性的狂妄。也正是 这种欲望和狂妄支持了非理性的战争。, 但是但泽居民并不应该承扫过分的指 责。因为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的行动缝毫没 有不妥之处。他们已经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 量所控制。这股力量就是但泽社会的集体无 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如此的强大以至干 把每一个但泽人都裹挟进去,并使他们深陷 其中而不自觉。按照后弗洛伊德理论.每一个 社会人都会鸱人某种集体无意识而无力自 拔。但对于但泽居民来说,这种集体无意识由 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来约束、引导而变 得异常活跃,终于;中破理性限制而走上极端。 于是全城的居民都处于一种非理-性的亢奋 之中.或麻木、或残忍、或j中动:从这个意义上 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但泽小城正是一个 处于骚动中的“无父”之城。, 三、无父之国 显然,奥斯卡家包括但泽可以被看作 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社会的一个缩 影。二十世纪二十年初的德国是魏玛共和国 时代。相对于成熟的现代德国,魏玛共和国还 处于稚嫩的孩童时代。对内,执政的政党联盟 因内部纷争而不能对德国实行强力有效的统 治,人民生活无序而贫困。对外.德国由于“~ 战”失败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本土也被削 去了八分之一。德国由战前的新兴的资本主 义强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因此,德国以 垄断资本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和以城市贫民为 代表的下层阶级有了共同的迫切愿望.那就 是尽快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结束德国 社会的无序和混乱状态。在此情况下,纳粹粉 墨登场。 如前所述,一位强有力的父亲权威对孩 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同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笈展也是必不可 少。不可否认.纳粹德国的崛起满足了德国社 会发展急需强权政治的需要。的确,较之魏玛 共和国,纳粹政权定够强大.完全可以充当 德国的“监护人”和“父亲”角色。但不幸的是. 纳粹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根据Thomas Elsaeser的分析,希特勒没有把自己设计成一 个理想的父亲形象,而是设计成为一个挚爱 母亲的责任感极强的儿子形象.,这是孩童最 原始的一种爱恋的表现形式,甚至要早于俄 狱浦斯情结。因此纳粹分子确乎是‘被压射’ 的自恋者。他们没有获得学自父亲的理想的 ‘自我’。因为这个父亲处于缺失状态或笼罩 在母亲的权威下,,父亲成为了在施虐和受虐 ;中动驱使下的心理上憎恨、侵略的纯粹目标。 所以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本质上仍然是一 个不谙世事的孩童。 希特勒剐刚上台时,德国还处于相对落 后的阶段。但是,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铁皮鼓》影评分析 全面分析 最全

《铁皮鼓》影评分析 全面分析 最全

铁皮鼓影评分析影片开片就用并不沉闷的鼓点道出了铁皮鼓的韵律,赋予鼓点的快愉感夹杂着几分荒诞,层层渐强,音乐嘎然而止时,孩子的独白把我们引入了故事的开端。

本片并不像原着庞杂而混乱的个人叙述,我经常需要辗转反复跳跃在字里行间,只为寻找一些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蛛丝马迹来将大脑中的思绪梳理,从而找到一个合乎情理而自然的解释。

原着从[肥大的裙子]开始,本片也不例外。

原着跳跃性的语言和捉摸不定的记叙方式俨然是出自病床上接受精神治疗的奥斯卡之口,一种病态的逻辑与非正常伦理的亚文化氛围充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影片则相对平实,叙述口吻不温不火,镜头语言质朴而又自然。

也许正是这种质朴与自然,影片损失了原着的辛辣、晦涩和强烈的讽喻内涵,让戏剧冲突弱化、淡化,让人物性格与社会生活之格格不入明显的暗淡下来。

这种弱化和暗淡并不仅仅表现在人物性格和叙事手法上,影片对于历史背景也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比如小说中穿插讲述了但泽的多灾多难的历史。

小说中讲到了一则尼俄柏的故事。

尼俄柏是以一个裸体女巫为模特儿刻成的船艏木雕。

它的神奇历史表明,谁染指于它,谁就会灾祸临头。

作者显然以此木雕比喻但泽,并把时代的变迁浓缩为政治立场的左右摇摆。

小说中很多诸如这样的背景性描述都隐藏着作者的政治倾向,以荒诞不经的笔调将敏感的政治问题借喻于每一个细小的故事当中。

然而影片对于但泽这个城市的背景匆匆带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几句简单的旁白,明显体现了导演弱化政治意味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在二战25年后,德国文化思维对二战的冷静旁观和有限反思。

这种旁观和反思并不夹杂盲目爱国主义,也充分剔除了禁锢文化的偏激和固执,这样的观点更博大,更冷静,更客观。

我的房间无风/虔诚/一支香烟/如此神秘/谁人还敢抬高房租或者打听我的老婆这是原着作者君特?格拉斯的诗集[风信旗的优点]的一个片断,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作者个人经历的艰苦和其内心的苦闷无助。

当然正是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原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当然也给小说打下了自己沉重的烙印,它更多得倾注了作者本人对人物的态度和观点,与其说原着是对历史的反思,不如说是作者对历史和社会人物悲苦命运的同情和怜悯,从这一点出发,其意味与鲁迅先生对祥林嫂“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颇为相似。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成长,在反思后继续—电影《铁皮鼓》评析小说《铁皮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曾给过它这样的评价:“它通过荒诞、乱伦的故事,揭示了德国人民所深受的二战之苦。

”而在由该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铁皮鼓》里,导演广泛地运用符号学,结合纯熟的拍摄技法及巧妙的情节安排,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对这个特殊时代的反思及关怀之中。

一、故事梗概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奥斯卡的“孩子”。

在本片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而钻进未婚的奥斯卡外祖母安娜的大裙子下。

也因此,约瑟夫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

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斯·马策拉特和表弟杨·布朗斯基深深相爱,可碍于近亲而不能结婚。

最后还是嫁给了一个德国人。

不久之后,奥斯卡出生了,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

不巧的是,当他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

他从楼上跳了下来,制造了意外摔倒的假象,至此停留在三岁的高度。

从此以后,每当有不满的情绪,奥斯卡就敲击他的小铁皮鼓以示抗议,或者大声尖叫时,把周围的玻璃震碎来维护他自己的权益。

而鼓和尖叫也成了他反抗这个世界的工具。

希特勒上台后,奥斯卡的“父亲”加入了纳粹党。

但母亲竟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开始没完没了地吃起了鱼,企图流掉孩子。

结果却由于由于吃鱼过量而死去。

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

一个女仆玛利亚被带回来。

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玛利亚也生了一个孩子。

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

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

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二、影片中的人物象征一部优秀的影片,必然透露着导演对一个时代的精神思考和人文关怀。

《铁皮鼓》

《铁皮鼓》

精心整理挥手间,岁月的痕———浅析电影《铁皮鼓》一个人,一世忧叹,一社会,一史残痕;时间带走了不同的人,却留下的是永远的“疤痕”。

在那样一个残缺的社会,他的心灵遭受了太多、看到了太多、反思和扬又做着暧昧的事,又一次对观众是一种冲击。

在两个三个人的作用下奥斯卡出生了,在奥斯卡三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铁皮鼓;在一次聚会上他目睹了舅舅和母亲乱伦的事以及成人的世界,“我看到了成人世界与我自己的将来,所以我决定喊停,拒绝长大,一直保持三岁”于是他意味从楼梯上掉下去,从此便真的不再长大。

后来在阿尔弗雷德要回奥斯卡的铁皮鼓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声音可以震碎玻璃,钟表、教师眼睛、医学器皿等等,不难从中感受到的奥斯卡的那种强有力的呐喊,对成人世界的呐喊,对肮脏的正摄,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奥斯卡的第一个初恋玛利亚和阿尔弗雷德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就好像他母亲、舅舅和阿尔弗雷德一样,奥斯卡在他舅舅和阿尔弗雷德的作用下出生了,而玛利亚的孩子在他和阿尔弗雷德作用下出生了。

奥斯卡在见到他的女朋友萝丝维塔死在炮火底下之后他突然有一种无助,从而对影片主题的很好深化。

导演对画框内一切内容的安排,也就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以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等一系列场面的调度,对影片的叙风格有一个提升,从而在主题的升华上起来很大的作用。

影片中还有一大亮点是长镜头的运用,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能完整地再现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将多元的景物信息如实地摄入镜头,从而保证影像与现实之间的高度真实关系。

根据属性,可分时间和空间长镜头,根据构图可分为单构图和多构图长镜头,它是对真实的一种逼近的展现,对影片主题的表现有很大作用。

构图源于美术学用语,在中国传统绘画里面又称“布局”,是指对画面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是指创作者根据影视作品的构图应,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片中的“我”是作品主题和创作者情感的重要体现者,也是观众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影片中主体放在视觉中心既黄金分割出,还通过视觉引导的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指向主题,本片中运用衬托的方法使主体更加鲜明生动,主要是色彩、明暗、动静、形体衬托。

铁皮鼓 影评

铁皮鼓  影评

《铁皮鼓》影评当我开始选择写《铁皮鼓》影评时,有一种自觉无知困惑又竭力想表达一些什么的无力无奈感。

尤其是在百度框中刚刚输入“铁皮鼓”三个字,后面自动出现“影评”选项——于是仿佛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部巨作!——只有真正值得起推敲的作品才会有不尽的评论。

我相信《铁皮鼓》之于德国绝对有不亚于《红楼梦》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且因为它的时代背景和深不可测丰富饱满的思想,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直被人们讨论探索。

我对它的总体印象也是第一印象居然是自然真实,无造作不刻意。

虽然内容很荒诞离奇,气氛诡异又矛盾。

刚刚开始,是红色字母配低沉又奋进的鼓乐,像是战争片;然后是稚嫩的童音:“这个故事要从我出生以前开始”或许是传奇人物传记;后来小奥斯卡居然可以不用成长,有魔幻黑色童话《彼特潘》的感觉;再后来,二战开始了,反应了各种生活状态,过于写实像是记录片;再后来奥斯卡与小女佣的感情发展这是伦理片的节奏。

接着奥斯卡离开了家去为军队做助兴表演遇上爱人,同时又折射当时的战况,是以小见大反映时代背景么;后来奥斯卡回家和父亲生活,祖母依旧爱他,像是家庭亲情片。

结尾是奥斯卡脑袋被砸不可避免的长大了,是南柯一梦吧——其实这一切都不曾发生,你掉下地窖后昏了许久,脑海中虚构了一个齐全的世界,看,你醒来的时候不也是脑袋上包着绷带,还是三岁的身体,还会接着正常长大。

我就是以这种纠结又复杂的心情顺其自然的看下去,这并不矛盾。

唯美的小清新电影会删去恶心腐败的下水道里的死老鼠,只留下蓝天白云大海和美丽的人。

黑色恐怖的电影则会给血肉模糊的撕裂皮肤特写,不留下阳光与温暖的色彩。

而《铁皮鼓》把所有高尚的,卑鄙的,美丽的,丑陋的,道德的,罪恶的,热血的,冰冷的,现实的,魔幻的。

不加筛选的一一展露在面前。

它的真实而惊人的存在可以完美的消化这些冲突对立。

这部电影两个大大的标志就是奥斯卡的停止成长和他的铁皮鼓。

奥斯卡聪明且自私,他选择了最好的方式保护自己,以三岁孩童的身体获得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小”这个字的特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皮鼓影评铁皮鼓影评(一)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作品我并未系统仔细的读过,但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也足以让人对这个作家扭曲、充满隐喻和怪异的超现实手法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20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以《铁皮鼓》为代表作,深刻的刺入一个时代背后的荒诞、虚无、罪孽和疯狂,充满了犀利的反省和批判,从而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而之后德国新电影四杰里的沃尔克;施隆多夫,同样是一个对时代充满反思的导演。

所以他很快看重这部反映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黑暗历史的《铁皮鼓》,并且做出了十分精当的电影化改编,呈现出了一个晦暗而丑陋的光怪陆离的世界。

《铁皮鼓》也和当年美国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平分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电影以奥斯卡的口吻,来叙述了自己家族和自己一生的经历与见闻。

奥斯卡这个乱伦和破忌诞下的后代,从出生起就开始面对家庭里的各种淫欲和成人世界的丑陋。

三岁开始,奥斯卡因为对成人的畏惧而拒绝成长,希望永远保持童年,保持纯真。

可是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一直是动荡不安和充满焦虑与苦涩的。

停止了成长的奥斯卡,在这个荒诞的时代里,结识了不少人,甚至最终加入了法西斯。

屠杀、战火、纸醉金迷……奥斯卡的身体虽然停止了生长,但是他的内心却是不断成熟和老化的。

他可以用自己超强的声波震碎玻璃。

但是,停止成长并未保护住奥斯卡,甚至他变得比成人们更加让人令人厌恶。

奥斯卡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奥斯卡才开始一点点慢慢觉悟自己的人生。

最终,他终于做出令一个沉重的抉择,重新开始成长。

停止生长的奥斯卡奥斯卡是一个充满了魔幻色彩的现实寓言。

从他出生开始,他就有了成年人一样的智商和记忆,外表幼小,内心成熟。

这种内外的脱节,在之后的拒绝成长里达到了另一种极致。

奥斯卡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强烈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十足自私的家伙,这也是他令人厌恶的一点,所有他身边的人,几乎都是由此而被他拖累而死的。

从这一面上去看,奥斯卡其实正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一种脱节感,耗尽了德意志的内在高贵精神品质,只剩下了穷兵黩武的疯狂欲望。

德意志停滞了,停滞在了一种焦虑和衰落里。

奥斯卡又是一个受害者。

奥斯卡之所以选择停止成长,正是在于他对成人世界的腐化堕落的畏惧。

奥斯卡的自私是显著真实的,相比之下,成人们的欲望则显得更加虚伪和无耻。

所以奥斯卡一直在反抗,在反抗成人世界,反抗德国堕落的社会现实。

他高亢的嗓音和激昂的鼓声正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抗。

这种充满了荒诞色彩的能力描写,如同加缪的《局外人》那样,以荒诞来反衬现实的无奈。

奥斯卡一直捍卫着自己的铁皮鼓,任何想要夺走铁皮鼓的人,奥斯卡都会用尖锐的嗓音与之相对抗。

学校、医院、父母,任何人,在奥斯卡眼中,这些正常人其实都是异化的人,是一种话语权和意识形态的掌控者,奥斯卡不相信他们。

奥斯卡还是一个施暴者。

奥斯卡的激情很快被罪恶的现实所利用和同化。

奥斯卡很快被法西斯势力吸纳,奥斯卡也在法西斯里找到了自己的认同感。

这也点出了法西斯崛起的根本缘由,绝望焦虑的社会里,邪恶披着光辉的希望外套欺骗了世人。

奥斯卡在法西斯的阵营里找到了爱情,找到了尊重,找到了友谊;;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奥斯卡将自己所有对于改造社会的美好激情都投入到了法西斯运动中去了,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憧憬,美好的愿望。

不过,这一切却都成了法西斯罪恶的原动力。

直到奥斯卡亲眼目睹了修女被杀,目睹了战火夺去自己的爱人,奥斯卡才渐渐醒悟过来。

奥斯卡的铁皮鼓,是帮助他找到“回家的路”的宝贝,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在道德沦丧的国度,敲着铁皮鼓的奥斯卡一直无法找到真正的家。

直到影片结束的时候,奥斯卡终于领悟了世间的道理,不再拒绝成长,他抛弃了铁皮鼓,摔倒在墓地里,回复了正常的自然生长过程。

奥斯卡终于回归了正途,扭曲的生长、扭曲的灵魂都远去了,奥斯卡在这里回归了一份平淡,也许也正是意味着战后德国开始的趋于稳定的重新构建。

原罪影片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罪”的表述,这是一个西方文化里常见的命题。

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观,罪恶观。

君特拉斯或者施隆多夫眼中的那个年代的德国,都是被罪恶包围的;;也一如迈克尔;哈内克在《白丝带》里对德国社会的剖析。

德国在19世纪才完成复兴,才建立起独立的国家来。

相比英法等国早已海外殖民掠夺了几百年,晚来的德国要想迅速赶超英法,不得不采取了许多激进的做法。

以科技和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发展路线,牺牲了太多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天主教对意识形态的垄断统治也被全部瓦解,无神主义和虚无主义主导了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带来的就是对道德和伦理的彻底背弃。

纯粹相信法律和制度对人和社会的约束维护,虽然带来了高效的社会整合与复兴,却也将社会彻底带入了腐烂的深渊。

美好的良知几乎消弭,罪恶四处蔓延,腐蚀了所有的阶级和民众。

王朝被推翻后,建立的民主政府更加虚弱,纳粹正在这个时候给全民带来了希望,腐烂的土地选出了邪恶的代言人去操纵国家。

奥斯卡的一生,正是这荒诞不已的一幕幕上演的时刻。

奥斯卡的祖父和祖母是在野地里偶遇而苟合的,奥斯卡也至今无法确认到底自己的父亲是谁。

影片中处处都是流动的情色和欲望,但是我们却无法从中找寻到刺激的快乐,反而充满了恶心。

异化者和被异化者,同流者和局外人,都是这个混乱世界的常态。

都是罪恶。

奥斯卡其实也在这个世界里迷路了,他拒绝异化,却还是被不知不觉的异化。

所以,最终他将铁皮鼓送给了自己3岁的表弟。

这也算一种迷惘的传递。

铁皮鼓影评(二)《铁皮鼓》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

君特凭这部作品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本片导演;;"新德国电影"三杰之一的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沿续了小说的风格,对布景、道具、场面、寓意、象征等方面的精彩运用,赋予了影片的深刻内涵。

也为现代电影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思考方式。

因此本片获得了1979年联邦德国金碗奖和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

电影的故事非常的“超现实”;;埃根斯是开杂货店的玛泽特的妻子,但与表哥有私情,她也不清楚儿子奥斯卡的父亲是谁。

奥斯卡3岁生日那天,埃跟斯送给奥斯卡一个铁皮鼓。

母亲的不贞行为被奥斯卡看到,从此他拒绝长大,于是他故意从梯子上摔下,真的成了一个不再长大的侏儒并随时随地敲鼓。

一次父亲夺鼓,奥斯卡抱着鼓大叫。

不想墙上挂钟的玻璃突然被叫声震碎。

埃根斯带着儿子去看病,医生说奥斯卡有特异功能。

奥斯卡9岁时,埃根斯又与玩具店老板马尔库斯鬼混而怀孕,但是她故意过量吃鱼而身亡。

不久家里来了佣人玛丽娅。

奥斯卡学着大人的样子和女佣人厮混,可玛丽娅很快成了他父亲的老婆,并且给奥斯卡生了一个弟弟。

奥斯卡伤心地出走。

奥斯卡回到家乡时,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父亲在苏联红军的搜捕中命归黄泉。

父亲死后,奥斯卡决意长大。

他弃掉背了18年的铁皮鼓跳入墓穴,又被弟弟抛出的石块击中脑袋。

被人救起后他开始长高。

不久奥斯卡带着玛丽娅和她的儿子永远离开了故乡。

有很多人说,这个电影的主题是通过奥斯卡的不愿长大,表现成人社会的下流和丑恶;是在鞭挞成人行为的荒唐和淫乱;是在呼吁人们给儿童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实这些观点都相当片面。

小说《铁皮鼓》,并不仅仅是在反思二战中的德国人的精神状态。

小说将这种反思缩小到了一个特定的范围,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但泽。

但泽并不简单的属于德国或是波兰,也不属于但泽自己,它始终处于势力的争夺中心,饱受蹂躏,直到全然消失。

即属于旁观者,又属于参与者。

格拉斯本意是要去描写但泽的变迁,通过这个特殊地区的变迁,折射出整个二战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

但是电影在这方面是缺失的。

整部影片,对于但泽变迁的描写经常敷衍了事,只是轻轻的带过几笔,便宣告结束了。

导演不是像格拉斯那样是但泽人的后裔,因而从影片中无法体会到书中的那种对但泽的爱与无奈。

当然一定也有人会提出,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将故事背景的模糊化处理,才使得别国的观众有了观赏的快感,不会因为对背景缺乏了解而失去了兴趣。

这只能仁者这见仁了。

然而通过上面的分析,至少可以非常直接的下一个判断,电影《铁皮鼓》并不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

故事背景的巧妙淡化,进而得到了转移的效果。

影片的重头戏是奥斯卡的反抗,他的反抗是内心式的。

()我更愿意把奥斯卡看成是二战时期德国大众的代表。

外界的政治环境非常恶劣,他们的反抗也只能是内心的,是软弱的,是无力的。

当战争结束,德国的普通民众也将过上正常的生活,就像奥斯卡继续长大一样。

铁皮鼓影评(三)第一次看《铁皮鼓》电影,是八年前,第一次读《铁皮鼓》原著,是五年前,但那年轻粗鄙的思想从未参透其中美妙。

“比《百年孤独》还要晦涩”,我时常耸耸肩跟人家说,那时我以为我读懂了《百年孤独》,但今天我发现自己也只是站在通向《百年孤独》世界的任意门门口,轻略一眼,从未踏足。

我从未看过有比《铁皮鼓》还要精准地把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如此浑然天成又浑然一体,扮演长不大的奥斯卡的演员更是足以令人惊艳的存在。

《铁皮鼓》始终处于一种摇摆的鼓点上,故事的发源地是一个处于德国和波兰的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的家乡,但泽,它在战争中几次易主,使得作者丧失了归属感与判断力,所以片中主人公奥斯卡的父亲不知是信新教的德国人马策拉特还是信天主教的波兰舅舅扬;布朗斯基,更邪恶的是,就是他的儿子也不知道究竟是他的还是父亲的,这实在是世代易主的但泽的最佳隐喻。

这种摇摆体现在我们的主人公奥斯卡身上,形成了一种方向与善恶的迷失,在家庭成长环境中,贝多芬与希特勒画像的更迭,读的是歌德与拉斯普廷,铸就了奥斯卡心中的明暗两面,打鼓是上帝的宣召,喊碎玻璃则是撒旦的本领,唱的黑厨娘是恐慌的大环境,他那穿四条裙子的外祖母则是爱与乡愁、根的力量。

奥斯卡拒绝长大,这使得他可以游弋在那个时代的各种荒唐惨剧之外,用一双慧眼替我们看世界。

世界是一部癫狂的作品,令你沉醉其中,魔幻的魅力,犹如令你在万花筒中旋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荒诞、花哨,于是你忘却了世界本来的悲惨模样,进而像长不大的孩童一样雀跃。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现实无以慰藉,于是借助魔幻,人们的悲苦上升到一定境界,开始出现幻象,悲惨世界就变成花花世界,于是天旋地转,连善恶黑白的界限都不那么明显了。

蓝色大门影评小时代电影评价金蝉脱壳影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