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

合集下载

《铁皮鼓》:用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一切

《铁皮鼓》:用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一切

《铁⽪⿎》:⽤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们所遗忘的⼀切1979年5⽉3⽇,沃尔克.施隆多夫拍摄的电影《铁⽪⿎》上映,这部电影改编⾃君特.格拉斯的同名⼩说,并获得了第3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棕榈奖以及第52届奥斯卡⾦像奖最佳外语⽚。

⼆⼗年之后的9⽉30⽇,瑞典皇家⽂学院将诺贝尔⽂学奖授予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及其《铁⽪⿎》。

《铁⽪⿎》追溯了德国⼗九世纪末⾄⼆⼗世纪中叶五⼗余年的历史,通过独特的艺术⼿法和⼈物形象,展⽰出了战争给⼈们带来的苦痛,以及深刻的指出了⼀切苦难的根源以及普通⼈的罪与罚。

《铁⽪⿎》的特别之处在于⽂本的叙事交织,每个⼈物以及每个场景似乎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但这些⼈的⾏为却⼜极尽夸张和荒诞,和现实世界格格不⼊,这⼤概就是《铁⽪⿎》作为经典⽂学作品的原因。

瑞典戏剧家迪伦马特表⽰,“《铁⽪⿎》这⼀杰作的全部魅⼒就在于作者对怪诞这⼀⼿法运⽤的成功。

以上提及的⼏点,他都那样做了,⽽且做得⼗分出⾊,尤其创造丁奥斯卡.马采拉特这个⾜以与《痴⼉历险记》中的西⽊普⾥齐斯穆斯相姬美的光彩夺⽬的主⼈公形象,⼀个绝妙的“反英雄”⾓⾊。

”沃尔克.施隆多夫第⼀次阅读《铁⽪⿎》的时候,他的⼤脑中就浮现出了相关的影像,他说,“我看到⼩说中所写的底层的⽣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

这是⼀幅壁画,⼀幅巨⼤的壁画,⽽且是被⼀个“⼩⼈⼉”看见的壁画。

”带着对《铁⽪⿎》的理解和尊重,沃尔克.施隆多夫将同名⼩说搬上了银幕,并成为七⼗年代德国电影的标志。

从⽂本到影像需要⼀种特殊的缘分,那种感觉就好像恋⼈第⼀次见⾯时的怦然⼼动。

我想,这⼤概就是施隆多夫第⼀次和《铁⽪⿎》邂逅时的感觉。

施隆多夫在童年经过了“⼆战”的最后时光。

虽然没有⽬睹战争的惨烈,可战争之后的疯狂和荒诞却⾛进了他童年的记忆。

1944年,⼀颗炮弹从天⽽降,落在了他家的阁楼上,⼀瞬间屋内硝烟滚滚,门窗都被炸飞。

这⼀刻,他的宿命已被写定。

早在⼏个⽉之前,施隆多夫的母亲在⼆楼煮地板蜡,⼀颗⽕星引燃了厨房,此后,施隆多夫只能通过照⽚来怀念母亲。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导语】: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创作的一部小说,关于《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从下面看——论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艺术性

历史从下面看——论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艺术性

们都是特例 。
“ 即兴 ”的色 彩 。 可 以有 没有 小 说 的时 间 ,却 不 能有 没有 时 间 的小 说 。依照 格 拉 斯 自己的说法 : “ 写 作 的本质 是 回忆 ”,而 时 间与 “ 回忆 ”紧 l 9 5 9 年 ,年 轻 的 格 拉 斯 在 “ 四・ 七 社 ”聚 会 上 朗 读 《 铁 皮 密相 关 ,它 不仅是 传统 意义 上小 说演进 的牵 引 者 ,也是
大 众 文 艺
・ 文 艺评 论 ・
历史从下面看
— —
论君特 ・ 格拉斯 《 铁 皮鼓 》的艺术 性
1 5 0 0 0 1 )


( 哈 尔滨 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摘要 :君 特 ・ 格拉 斯是德 国著名 作 家,曾以 小说 《铁皮鼓 》获 的弄 臣 ,他也 充 当 了这 游 戏 的参 与者 ,享 受着 自己身 上散 发 出的 得1 9 9 9 年诺 贝 尔文学奖。 “ 历史从 下面看”是 格拉 斯一生都在 实践的 撒 旦光 辉 ,这 正是 小 说能够 有 力 的启发 德 国读 者广 泛 自省 、不 再 信 条。他选择 了低人一等的侏儒视 角去仰望历史、体悟社会 ,并始终 为 自己开脱 的原 因之 一 。 保持 着怀疑 和批判的眼光 ,保持 着作为一个作 家自觉的 良心和社会使 时 间 命 感。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作家的历史感如何兼顾也许在格拉斯的小 格 拉 斯 语 言 奇 观 的 成 说 中得 到 了一 种 解 决 。 间” ,即过 去、现 在 、未来 的 自由跳 转 。 关 键 词 :铁 皮鼓 ; 艺 术性 ;历 史观 第 四 时间 的运用 ,使格 拉斯 能 够在 不 同 时间空 间 自由穿梭 , 事 实上 ,这 更接 近 于 正常 的 回忆 机 制 。它 不 同于 以往 的倒 叙 ,不 切伟 大的文 学作 品都 建立或 瓦解 了某种 文体 ,也 就是说 ,它 偏 重 于 情 节 , 而是 注 重 细 节 ;不 注 重 连 续性 ,而 是 呈 现 出一 种

《铁皮鼓》影评分析 全面分析 最全

《铁皮鼓》影评分析 全面分析 最全

铁皮鼓影评分析影片开片就用并不沉闷的鼓点道出了铁皮鼓的韵律,赋予鼓点的快愉感夹杂着几分荒诞,层层渐强,音乐嘎然而止时,孩子的独白把我们引入了故事的开端。

本片并不像原着庞杂而混乱的个人叙述,我经常需要辗转反复跳跃在字里行间,只为寻找一些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蛛丝马迹来将大脑中的思绪梳理,从而找到一个合乎情理而自然的解释。

原着从[肥大的裙子]开始,本片也不例外。

原着跳跃性的语言和捉摸不定的记叙方式俨然是出自病床上接受精神治疗的奥斯卡之口,一种病态的逻辑与非正常伦理的亚文化氛围充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影片则相对平实,叙述口吻不温不火,镜头语言质朴而又自然。

也许正是这种质朴与自然,影片损失了原着的辛辣、晦涩和强烈的讽喻内涵,让戏剧冲突弱化、淡化,让人物性格与社会生活之格格不入明显的暗淡下来。

这种弱化和暗淡并不仅仅表现在人物性格和叙事手法上,影片对于历史背景也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比如小说中穿插讲述了但泽的多灾多难的历史。

小说中讲到了一则尼俄柏的故事。

尼俄柏是以一个裸体女巫为模特儿刻成的船艏木雕。

它的神奇历史表明,谁染指于它,谁就会灾祸临头。

作者显然以此木雕比喻但泽,并把时代的变迁浓缩为政治立场的左右摇摆。

小说中很多诸如这样的背景性描述都隐藏着作者的政治倾向,以荒诞不经的笔调将敏感的政治问题借喻于每一个细小的故事当中。

然而影片对于但泽这个城市的背景匆匆带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几句简单的旁白,明显体现了导演弱化政治意味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在二战25年后,德国文化思维对二战的冷静旁观和有限反思。

这种旁观和反思并不夹杂盲目爱国主义,也充分剔除了禁锢文化的偏激和固执,这样的观点更博大,更冷静,更客观。

我的房间无风/虔诚/一支香烟/如此神秘/谁人还敢抬高房租或者打听我的老婆这是原着作者君特?格拉斯的诗集[风信旗的优点]的一个片断,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作者个人经历的艰苦和其内心的苦闷无助。

当然正是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原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当然也给小说打下了自己沉重的烙印,它更多得倾注了作者本人对人物的态度和观点,与其说原着是对历史的反思,不如说是作者对历史和社会人物悲苦命运的同情和怜悯,从这一点出发,其意味与鲁迅先生对祥林嫂“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颇为相似。

母爱,大地和故土浅析《铁皮鼓》中外祖母的四条裙子的象征意义

母爱,大地和故土浅析《铁皮鼓》中外祖母的四条裙子的象征意义

2021年第07期89文学研究母爱,大地和故土:浅析《铁皮鼓》中外祖母的四条裙子的象征意义周越作为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女性角色,奥斯卡的外祖母就像是这个家族的起源。

她穿着四条土豆色的裙子,在小说中是一个坚忍、宽怀、散发着母性魅力的形象。

奥斯卡喜欢钻到她的四条裙子下,并在这里感到安全和舒适。

四条裙子可以说是家庭、和平和故土的象征。

一、母性的庇护和血脉的延续外祖母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她“在十月某一天傍晚的时候,穿着她的几条裙子,坐在一块土豆地的边上”。

她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居民,在这里居住、劳动、享受劳动的成果。

她的形象是沉着而平稳的。

接下来出场的外祖父的形象则与之截然不同。

他是一名纵火犯,是寻求帮助的外来者。

在外祖父逃避两位警察的追捕而慌乱无措时,外祖母只是静静地坐着,吃着烤热的土豆,两者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显然,作为女性的外祖母才是两者中更强大的一个,是这个家族真正的起源,作为男性的外祖父也必须藏在她的裙子下才能逃过追捕,保全性命。

后来,奥斯卡也经常钻进外祖母的四条裙子下,并在这里感到舒适、安全。

这四条裙子是男人的庇护所,代表着母性的宽容与坚忍。

在这四条裙子下还发生了一件荒诞的事。

外祖父藏在裙子下的时候与外祖母发生了关系致使她怀孕,后来生下了奥斯卡的母亲。

在现实中这样的情节当然是不合理的,外祖母也在小说中否定了这件事。

但也正是这件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给整部小说奠定了荒谬而虚幻的基调。

四条裙子是生命的源泉,既保护男性也产生后代,也是后来家庭中一系列混乱关系的起源。

在混乱中匆忙出场的外祖父最终也在混乱中离开了这个家庭,他为了逃避追捕跳入水中,从此下落不明。

而在婚姻和家庭中他也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奥斯卡在第一章的结尾处说:“矮而宽的约瑟夫·科尔雅切克跟随我外祖母向那里走去,他再也不能同这四条裙子分离。

”这正是母系社会的缩影。

父亲是弱势的、可以被抹去的一方,母亲则承担着养家糊口、哺育后代的责任,正是女性的生育和劳动让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象征意象与女性书写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象征意象与女性书写
吹 到 时 ,倒 向一 边 : 风 过 时 ,劈 啪 作 响 :风 从 背 后 吹 来 时 , 四 条裙 子 一 齐 飘 扬 在 我 外 祖 母 的 前 头 ; 她 坐 下来 时 , 四 条 裙 子 便 聚 拢 在 她 的 周 围 。 ”_ 4 其 中, “ 四 条 裙 子 聚 拢 在 她 的周 围 ” 暗 示 了肥 大 的裙 子 的 另 一 个 作 用 , 就 是 犹 如母 胎 一 样 的 保护功 能。 外祖父约瑟夫・ 科 尔 雅 切 克 曾经 躲 在 外 祖 母 的裙 下摆 脱 了
文本解析

! 曼 : …… … …… …

君特 ・ 格拉斯 《 铁皮鼓 的象 征意 象与女性 书写
侯景娟
《 铁皮鼓》 ( 1 9 5 9 年 )是德 国1 9 9 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作家君特 ・ 格拉斯 的小说 处女作 。小说采用 了独 特的第一人称 叙事视 角和 倒叙手法 ,以3 O 岁的主人公奥 斯卡在疗养 院的病 床 上 伴 随着 鼓 声 追 忆 往 事 的 形 式 展 开 ,讲 述 了 外 祖 母 和 外祖 父 土 豆 地 里 相 遇 ,母 亲 与 表 兄 乱 伦 , 自己和 继 母 有 染 ,一 直 到现在 自己孤独 的养老 院生活为止 的家族 故事 。不难发现 , 奥斯卡对 自己家族史 的追 溯并没有像通常 那样 从父系一族 的 历史展 开,而是开始 于他 挚爱的母亲 的家族 ,逐一 向读 者展 现 了外 祖母安娜 ・ 布 朗斯基 、生 母阿格 内斯 ・ 科尔雅 切克和 继 母玛丽亚・ 特鲁钦斯基这三位女性 的生活状态 ,通过她们集 中 再现 了1 9 世 纪末期至2 0 世 纪 中 期 旦 泽 市 以及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联邦德 国社会 的生活 。在 艺术上 ,小说 吸收 了1 7 世纪德 国 巴罗克 文学的某些表现手 法,意象丰 富,充分展现 了作家超 凡 的想 象力 。这 些意 象 和 作家 象 征手 法 的 运用 有 很 大 关系 ,可 以说,对象征手法的把握是解读这部小说的一把重要钥匙。 海 茵茨 ・ 戈 克尔指 出: “ 这部 小说 (《 铁皮鼓 》)就像一 个 由具 有 不 同 象 征 意 义 的 个 体 组 成 的 拼 接 照 片 。 ”[ 1 ] 的确 , 在 这 部 小 说 中 ,象 征 手 法 被 大 量 运 用 ,奠 定 了 小 说 深 沉 、含 蓄 的叙 事格 调 ,特 别 是在 女性 形 象塑造 上 ,象 征伴 随着 君 特・ 格拉斯女性书写 的整个过程 。在 《 箴 言和沉 思》一书中, 歌德 曾对 “ 象征 ”一 词下过如下定义 : “ 真 正的象征就是用 个别代表普 遍。它不是作 为梦境和幻影 ,而 是作为对某种 玄 妙 莫 测 的 事 物 的 生 动 、 即 时 的领 悟 。 ”【 2 也 就 是 说 ,象 征 用 生 活 中 司 空 见 惯 的具 体 可 感 的 事 物 来 替代 抽 象 、 模 糊 、无 法 言 说 的内容 ,从 而使 小说 更加 生动 形 象 ,富于 表现 力 。在 《 铁皮鼓》 中,君特 ・ 格拉斯通过运用 大量 的颜 色、数字、动 物 、植物等象征手段 ,展现了女性丰富的 内心世界,成功塑造 了在动荡不安的历史中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 。 此 外 ,裙子 的 “ 土 豆色 ” ,与外 祖母 的生存 环境 完全 吻合。小说 中的主要人物都是 农夫和小市 民,他们 的食物 大 多依靠 当地生产 的食 材 ,其 中最重 要、最廉价 的食 物就是土 豆 。 外 祖 母 从 小 就 和 哥 哥 文 岑 特 一 起 在 卡 舒 贝 的 土 豆 地 里 劳 作 ,在 土 豆 地 里 长 大 , 在 土 豆 地 里 遇 到 了外 祖 父 。 可 以说 , 格 拉 斯 描 述 的旦 泽 和 卡 舒 贝人 的 日常 生 活 和 劳 作 都 和 土 豆 有 关 , 土 豆 的 颜 色 是他 们 所 熟 悉 的颜 色 ,也 就 是 大 地 的 颜 色 。 正 是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说 ,诺 伊 豪森 认 为 : “ 穿 着 四 条 循 环 更 替 的土 豆 色 裙 子 的外 祖 母 就 是 地 母 盖 亚 和 收 获 女神 得 墨 忒 耳 的统 一 体 。 ”[ 3 1 除 了这 种 颜 色 以 外 ,外 祖 母 的 裙 子 的 另 外 一 个 特 点 就 是 尺 寸 宽 大 。裙 子 的特 征 赋 予 了 外祖 母 这 一 女 性 一种 强 大 的包 容 力。 “ 它们 ( 裙 子 )圆 墩 墩 的 , 风 来 时 ,似 波 浪 翻 滚 ;风

《铁皮鼓》

《铁皮鼓》

读一

主人公奥斯卡对外部世界持一种否定态度。这 个世界对他来说,是荒诞无稽的,他不想与它 发生任何关系。小说主人公认为自己是被抛到 这个荒诞的世界上来的。他不想与这个世界有 任何关系,一心想寻求的,是一块净土。他用 他的铁皮鼓表达对世界的理解,用能粉碎玻璃 的噪音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侵犯。对他而言, 这个荒诞的世界是无可救药的,不值得长大成 人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
内容二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铁皮鼓”作 为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 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 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 再长大。他故意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 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 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 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铁皮鼓》

1959年《铁皮鼓》一问 世便立刻引起了轰动, 成了人人争相阅读的畅 销书,格拉斯一举成名。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 中说,授子君特· 格拉斯 诺奖理由是“其嬉戏之 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 描摹出人类淡忘的历史 面目。”
《铁皮鼓》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 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二 战前后最黑暗的历史。 1979年,联邦德国著名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将它搬上银幕。该片获 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 片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 佳外语片奖。
内容一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 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 父。母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 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出于生计,她只好嫁给商人阿尔 弗莱德。奥斯卡从出生就是一个有着不同于常人思想 的异常孩子,出生时他并不愿意离开娘胎,并且计划着 重反娘胎。然而这时母亲给了他一个许诺,等他三岁 生日时将给他一个铁皮鼓,他这才决定来到这个世界 上,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

Everyone has inertia and negative emotions. Successful people know how to manage their own emotions and overcome their inertia, and illuminate and inspire those around them like the sun.(页眉可删)《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大学生《铁皮鼓》读后感【一】小说的初稿、第二稿和第三稿都被我扔进了我在下文中即将提到的工作室里的火炉之中。

那时我的行为相当古怪,我不愿意用稿本的异文来满足日耳曼语言文学学者获取参考资料的欲望。

我信笔写来:“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随着小说首句的出现,障碍清除了,千言万语喷涌而出,记忆与幻想展翅高飞,形式游戏与细节描写获得了自由的空间,一章又一章的内容浑然天成。

当礁石阻碍着叙述之河的流动时,我就一跃而过。

关于本地市场的故事涌入我的脑海,罐头蹦蹦跳跳,释放出特有的气味。

我构想出一个枝繁叶茂的家族,我与奥斯卡及其亲友们争论不休,我思考着如何描写有轨电车及其行车线路,如何安排同时发生的事件,如何摆脱时间顺序的荒谬束缚,让奥斯卡以第一人称还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来叙述,是否满足他交媾生子的要求,如何赋予他现实的过错与幻想的罪孽。

我试图为奥斯夫这个孤僻的怪人配备一个邪恶的小妹妹,然而我的企图在他的抗议下破产了。

这个受到阻碍的小妹妹坚持她的文学生存权,她后来作为图拉波克里夫卡出现在我的其它作品中。

现在我要回答一个大家经常提起的、颇受欢迎的问题:我不为读者写作,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读者。

首先我为自己写作,其次我为安娜写作,再次之我为偶然光临寒舍并且倾听拙作章节的朋友和熟人写作。

我用我的想象力召唤来了一群读者,我为这群想象中的读者写作。

生者与死者环绕着我的打字机,其中有忽视细节的友人格尔德马赫,戴着厚镜片眼镜的文学导师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注:阿德布林(1878—1957),德国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1929)、《王龙三跳》(1915)和《华伦斯坦》(1920)等。

《铁皮鼓》

《铁皮鼓》

挥手间,岁月的痕———浅析电影《铁皮鼓》一个人,一世忧叹,一社会,一史残痕;时间带走了不同的人,却留下的是永远的“疤痕”。

在那样一个残缺的社会,他的心灵遭受了太多、看到了太多、反思了太多,让他不想长大,不想沉沦于那个“庵脏”的地方;沉重的历史、紊乱的社会、无情的人们让他不得不再去长大,他真的长大了,但是他又能改变什么呢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福尔克尔·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叙述风格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讲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二战历史,人性的泯灭、社会的沉沦,显现出人的卑微,在残酷的历史车轮下,人只能卷为飞扬的尘埃,如若不是又能奈何影片始终以第一人称我的旁白音作为故事结构贯穿的钢架,在故事叙述的时候用“我”的旁白声对影片进行了更强烈的表现。

影片开始从从奥斯卡的外祖父逃到外祖母的裙子底下避难开始叙述,因为这次避难,是奥斯卡的母亲来到了世上。

从这一次避难观众轻微的了解到点故事主题,在那样一个忧关性命的时刻,还能在安娜的裙子底下做出性行为的事,让你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也通过这些好像感觉到了影片内容的聚焦点。

后来影片叙述到阿尔弗雷德和母亲的表哥扬,阿尔弗雷德表面上是和阿尔弗雷德在一起,但在背地里安娜和扬又做着暧昧的事,又一次对观众是一种冲击。

在两个三个人的作用下奥斯卡出生了,在奥斯卡三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铁皮鼓;在一次聚会上他目睹了舅舅和母亲乱伦的事以及成人的世界,“我看到了成人世界与我自己的将来,所以我决定喊停,拒绝长大,一直保持三岁”于是他意味从楼梯上掉下去,从此便真的不再长大。

后来在阿尔弗雷德要回奥斯卡的铁皮鼓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声音可以震碎玻璃,钟表、教师眼睛、医学器皿等等,不难从中感受到的奥斯卡的那种强有力的呐喊,对成人世界的呐喊,对肮脏的正摄,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奥斯卡的第一个初恋玛利亚和阿尔弗雷德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就好像他母亲、舅舅和阿尔弗雷德一样,奥斯卡在他舅舅和阿尔弗雷德的作用下出生了,而玛利亚的孩子在他和阿尔弗雷德作用下出生了。

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陈召 荣 马 丽娜
( 1甘 肃河 西 学院 中文 系, 肃张掖 7 4 0 2西北 师范 大学 , 肃 兰 州 7 0 7 ) 甘 300 甘 3 0 0

要: 自西 方 文 学 诞 生 以来 , 浪 主 题 就 是 文 学创 作 的 的最 重 要 的母 题 。在 那 些敏 感 而善 良的 文 学 大 师们 看 来 , 流
是“ 格里美尔豪森 的继 承者” [ 他的成 名作《 皮鼓 》 是一 。] 1 铁 “
部 现 代 流 浪 汉 小 说 ,2这 部 作 品 沿 袭 流 浪 汉 小 说 的 传 统 手 ,] [ 法 , 主 人 公 — — 侏 儒 奥 斯 卡 ・ 策 拉 特 充 满 传 奇 色 彩 的 流 以 马 浪经历为情节 主线 , 11 将 9 8年 以 来 发 生 在 德 国 与 欧 洲 的 许 多 政 治 、 济 和 军 事 事 件 展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而 揭 示 了从 魏 经 继
与他 自己 不 同 甚 至 构 成 伤 害 的 人 群 之 中 。C 对 于 格 拉 斯 来 ”a ] 说 , 初 的 创 作 动 因与 写 作 背 景 就 是 拉 什 迪 所 归 纳 的 “ 重 最 二 位 移 ”在 作 品 的 主 题 上 既 体 现 为 “ 找 精 神 家 园 ” “ 找 自 , 寻 、寻 己 的语 言 ” “ 找 道 德 感 回 归 ” 首 先 , 拉 斯 失 去 了 如 血 、寻 。 格 液 、 吸 一 般 的 家 乡— — 但 泽 ( 后 划 归 波 兰 ) 此 后 他 的 一 呼 战 , 系列 作 品都 以但 泽 为 背 景 , 笔 把 昔 日的 但 泽 记 载 下 来 , 用 让 读 者 与他 一 同走 进 记 忆 的大 门 , 寻 找 自 己 的精 神家 园 来 祭 为 奠 故 乡 , 品 就是 祭 品 。 如 他 自己 所 言 :试 图为 自己 用 文 字 作 “ 记 载 下 由于 政 治 和 历 史 原 因而 永 远 失 去 的 故 乡 ” [ 。. ]

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陈召荣;马丽娜
【期刊名称】《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卷),期】2006(21)1
【摘要】自西方文学诞生以来,流浪主题就是文学创作的的最重要的母题.在那些敏感而善良的文学大师们看来,流浪汉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和群体,对他们的关注是检验一个作家的良知、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道德准绳.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禀承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传统,继<痴儿西木传>之后,使奥斯卡这个流浪者形象在20世纪世界文坛大放异彩.本文在流浪文学现代回潮的背景之下,结合作家人生经验和创作心态,从生存流浪与精神流浪两个层面来对作品的主题及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以获取作品给予现代人类生存意义探寻的有益启示.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陈召荣;马丽娜
【作者单位】甘肃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
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奥斯卡眼中的世界--浅析君特·格拉斯《铁皮鼓》中的叙事视角 [J], 崔振;付天海
2.品味"鼓声"--浅析《铁皮鼓》艺术特色 [J], 李淑云;王惠凯
3.倾听世纪末的鼓声--感悟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J], 齐园
4.重读君特·格拉斯小说《铁皮鼓》 [J], 邹赞
5.嬉戏般的黑色寓言铁皮鼓声中的但泽与格但斯克 [J], 鲁瑛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法西斯主义的文学杰作——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反法西斯主义的文学杰作——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A Masterpiece of Anti-fascism Literature: The Tin
Drum by Gunter Grass
作者: 阮航
作者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出版物刊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20页
主题词: 反法西斯;战后;长篇小说
摘要:反法西斯主义是德国文学长写不衰的一大主题.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市民的真实生活,挖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原因,启发人们对战争、人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不愧为战后反法西斯主义的文学杰作.。

《铁皮鼓》读后感范文5篇

《铁皮鼓》读后感范文5篇

《铁皮鼓》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铁皮鼓》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铁皮鼓》读后感范文5篇(一)这本书写什么?写一个傻子。

《尘埃落定》也写傻子,那是个傻子加先知;莎士比亚写了若干傻子,统统是傻子加智者;《喧哗与骚动》也有个赫赫有名的傻子,傻到没个性,读者很难角色代入;《狂人日记》的傻子,则完全是作者的传声筒。

《铁皮鼓》的傻子怎么样呢?那是个非常合我心意的傻子,几乎和《尘埃落定》的傻子一般钟爱。

奥斯卡,侏儒,铁皮鼓手,是个傻子加撒旦。

君特格拉斯长于大战期间,同期涌现的文学大师非常多。

奇怪的是,《铁皮鼓》没有历史的现场感。

最近也在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三卷本自传,有所比较。

这位用德语写作的欧洲作家,同样生于20世纪初。

大战开始时,卡内蒂还是孩子,有个强大的保护者母亲。

他回忆中的战争,没有战火,没有死亡。

卡内蒂只关注自我,精妙而不厌其烦地将自己层层剥开(这才是真正的剥洋葱)。

然而,这个紧紧围绕自我的小世界,不断吸附周围事物,不断扩大,使一切随之旋转。

这种磁力和能力,给所有喋喋不休的私密叙述,赋予了宏大意义。

有人说卡内蒂的自传,虚构多多,那又如何,至少战争爆发时,他那厢勾勒几位身边的平常人,我这厢立即闻到了销烟。

《铁皮鼓》的奥斯卡也经历战争,君特格拉斯替他枚举数据史料,描述死人、伤人、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人,甚至让奥斯卡亲历波兰邮局保卫战。

但作为读者的我,仍没有现场感。

我作为读者,被禁锢在奥斯卡3岁的身体里了。

这不是叙述方式的问题,《尘埃落定》也傻子视角,但有历史现场感;《大师与玛格丽特》也夸张荒诞,也有历史现场感甚至有着作者布尔加科夫的血与肉。

相比之下,俄国人写作像在掏心掏肺,想想陀斯妥耶夫斯基,想想帕尔捷斯纳克。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讲述了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情人个人反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铁皮鼓》的作者刚修改完最终校样,这本书就离他而去。

最终校正发生在十四年前,从此我就失去了《铁皮鼓》。

这部小说被译成了克罗地亚语、日语和芬兰语,我料定它会使各国的小资产阶级坐立不安。

但泽市郎富尔区是我失去的故乡,它的声名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

评论与成见堆积如山,它们似乎阻挡了我通往此书的道路,因为我从未首尾连贯地阅读过印刷好的《铁皮鼓》。

五年以来,《铁皮鼓》的写作计划或底稿,它的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决定了我的生活习惯乃至睡梦。

现在这一切都已结束。

随后出版的几本书,例如《狗年月》和诗集,当时都已近完稿,唾手可得。

迄今为止我从未读过装订好的《铁皮鼓》,这可以归因于职业习惯所产生的厌恶感。

即使是现在,当有人要求我讲述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产生过程时,我也只是漫无目的地翻阅某些章节的开头几页。

起初我并不太情愿回顾我往日的状况和写作《铁皮鼓》的起因,我害怕作茧自缚。

《铁皮鼓》的作者谈《铁皮鼓》,而他是一位可疑的见证人。

正因为我承认自己没有资格评述这部小说,所以我可以成堆地清扫垃圾,并且可以避免有益的谎言。

这些谎言像插枝一样使日尔曼语言文学的温室欣欣向荣。

既不是创作欲(诸如我肯定要写并且知道怎样写),也不是蓄积已久的决心,(诸如我现在要动手写了!)更不是某种高尚的使命感或指标(天赋的义务之类),促使我坐在了打字机前。

小市民的出身也许是我的最可靠的推进器,因为我要缩短自己与上流社会之间的距离。

我雄心勃勃,立志要干一番惊天伟业。

时断时续的文科中学教育(我以五年级高中生的身份肄业)更助长了这种臭不可当的雄心。

这是一种危险的动力,它常常通向傲慢。

恰恰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出身及推动力,所以我在写作时总是轻松而冷静地控制这种动力。

我将写作视作一种有距离感的、带有讽刺色彩的过程。

格拉斯《铁皮鼓》读后感

格拉斯《铁皮鼓》读后感

格拉斯《铁皮鼓》读后感君特·格拉斯是当今德国资历最深、作品最丰、名声最大的作家。

在1999年10月,他凭借长篇小说《铁皮鼓》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铁皮鼓》共分三篇,现在我只读了其中的第一篇,我就我读的这一部分简单讲讲我的感受。

君特。

格拉斯以其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主人公小奥斯卡这个形象。

小奥斯卡一生下来就能听懂大人说话。

在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两只飞蛾挡住了灯光,使他感觉到人世昏暗,便想回到娘胎里去。

只可惜为时已晚。

这也为小说的后文作了铺垫。

因为小说的背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时代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造成了小奥斯卡对社会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

他在三岁的时候自己从楼梯上摔下,将自己变成了不会说话的“痴呆”,而且不再长个,但他却依然拥有很高的智商,而且他还获得一种特异功能,能用尖利的叫喊声震碎一切玻璃制品。

这样他可以隐藏自己,保护自己,远离了复杂的成人社会。

他开始整日敲打他心爱的铁皮鼓,躲在一旁冷眼观察这个世界,用他的方式回避和面对这个黑暗的社会。

在小说的第一篇中,当奥斯卡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后,便产生了厌恶之感。

他不停的敲打着他的铁皮鼓,从而发泄他对畸形社会的不满。

他也常常用他可以唱碎玻璃的能力,去“扰乱”社会的秩序。

在他眼里,这个社会是混乱的,怪异的,无可救药的。

小说的很多地方都是由君特。

格拉斯本人的经历和见闻写的。

他也借小说表达自己对一战时期德国的黑暗的不满。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

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

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

父亲或老师惹了他,他会大声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师的镜片稀里哗啦地变成碎片;他还以此来“扰乱”社会秩序,给纳粹分子集会造成麻烦。

尽管他个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

面对他的洞察力,母亲羞愧忧郁去世,父亲成了纳粹军官,表舅在战乱中毙命。

《铁皮鼓》赏析

《铁皮鼓》赏析

《铁皮鼓》赏析
《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奥斯卡的小男孩在三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个铁皮鼓,他发现这个鼓可以让他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于是开始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通过奥斯卡的眼睛,展现了德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的兴起和衰落等。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性、家庭、爱情、成长等主题。

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荒诞和幻想元素。

作者通过对奥斯卡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和内心世界的变化,使读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铁皮鼓》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

民族反省与精神救赎——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民族反省与精神救赎——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作者: 李江山
作者机构: 惠州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161-1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铁皮鼓》;格拉斯;精神救赎;民族;反省;解读;文学形式;作品
摘要:格拉斯的《铁皮鼓》含义广泛深刻,它包含着对国家罪错下的民族整体共犯结构的揭示与反省,也就是说,这部作品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以文学形式追究一个民族在纳粹煽动下集体参与战争与屠杀的历史责任。

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几个重要意象的深入分析,发现作品为德国民众乃至全世界读者带来的新的思考和表达空间。

《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

《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

《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
王欣
【期刊名称】《台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1
【摘要】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大多数电影作品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其中<铁皮鼓>被认为是对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的成功改编.<铁皮鼓>向人们展示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基本范例,包括对原著风格的继承、叙述视角和语气的转换、内容的截取几个方面.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王欣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516
【相关文献】
1.《隧道》:从小说到电影的对比分析——浅析《隧道》的电影改编 [J], 吴伟祺;胡辉;
2.从小说到电影:极尽物哀之美——从石黑一雄小说改编的电影《别让我走》谈起[J], 孙维林
3.从小说到电影——文学改编电影《贵族之家》中被“简化”的爱情 [J], 周露露
4.《隧道》:从小说到电影的对比分析——浅析《隧道》的电影改编 [J], 吴伟祺;
胡辉
5.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 [J], 张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挥手间,岁月的痕
———浅析电影《铁皮鼓》一个人,一世忧叹,一社会,一史残痕;时间带走了不同的人,却留下的是永远的“疤痕”。

在那样一个残缺的社会,他的心灵遭受了太多、看到了太多、反思了太多,让他不想长大,不想沉沦于那个“庵脏”的地方;沉重的历史、紊乱的社会、无情的人们让他不得不再去长大,他真的长大了,但是他又能改变什么呢?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福尔克尔·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叙述风格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讲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二战历史,人性的泯灭、社会的沉沦,显现出人的卑微,在残酷的历史车轮下,人只能卷为飞扬的尘埃,如若不是又能奈何?影片始终以第一人称我的旁白音作为故事结构贯穿的钢架,在故事叙述的时候用“我”的旁白声对影片进行了更强烈的表现。

影片开始从从奥斯卡的外祖父逃到外祖母的裙子底下避难开始叙述,因为这次避难,是奥斯卡的母亲来到了世上。

从这一次避难观众轻微的了解到点故事主题,在那样一个忧关性命的时刻,还能在安娜的裙子底下做出性行为的事,让你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也通过这些好像感觉到了影片内容的聚焦点。

后来影片叙述到阿尔弗雷德和母亲的表哥扬,阿尔弗雷德表面上是和阿尔弗雷德在一起,但在背地里安娜和扬又做着暧昧的事,又一次对观众是一种冲击。

在两个三个人的作用下奥斯卡出生了,在奥斯卡三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铁皮鼓;在一次聚会上他目睹了舅舅和母亲乱伦的事以及成人的世界,“我看到
了成人世界与我自己的将来,所以我决定喊停,拒绝长大,一直保持三岁”于是他意味从楼梯上掉下去,从此便真的不再长大。

后来在阿尔弗雷德要回奥斯卡的铁皮鼓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声音可以震碎玻璃,钟表、教师眼睛、医学器皿等等,不难从中感受到的奥斯卡的那种强有力的呐喊,对成人世界的呐喊,对肮脏的正摄,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奥斯卡的第一个初恋玛利亚和阿尔弗雷德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就好像他母亲、舅舅和阿尔弗雷德一样,奥斯卡在他舅舅和阿尔弗雷德的作用下出生了,而玛利亚的孩子在他和阿尔弗雷德作用下出生了。

奥斯卡在见到他的女朋友萝丝维塔死在炮火底下之后他突然有一种无助,他想长大,他想保护她该保护的人,他真的长大!
以《奥伯豪森宣言》为标志,西德电影进入转折点。

德国电影从衰败走向新德国电影的辉煌。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福尔克尔·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根据题材和主题的要求,对表现对象进行合理布局,使之对影片主题进行了很好的阐述;施隆多夫在影片中对景别和拍摄角度以及镜头运动的完美运用,因其造成的视觉效果和位置角度的独特,对影片整体风格有个很大的提升。

根据明暗,色彩可以分为明调和暗调,根据软硬度,可分为软调和硬调,根据生理和心理反应,可分为暖调和冷调。

施隆多夫对影片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通过明暗、软硬、冷暖的色彩表现对影片的主题突出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在影视拍摄中,光线的运用是对人物心理的很好的展示和照应,画面的光效依据其性质可以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依其
水平方向有顺侧逆顶底光等,前者是由于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形成的,后者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光系形成的;导演对光效的运用很巧妙地展现了影片中我的心理变化,从而对影片主题的很好深化。

导演对画框内一切内容的安排,也就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以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等一系列场面的调度,对影片的叙风格有一个提升,从而在主题的升华上起来很大的作用。

影片中还有一大亮点是长镜头的运用,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能完整地再现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将多元的景物信息如实地摄入镜头,从而保证影像与现实之间的高度真实关系。

根据属性,可分时间和空间长镜头,根据构图可分为单构图和多构图长镜头,它是对真实的一种逼近的展现,对影片主题的表现有很大作用。

构图源于美术学用语,在中国传统绘画里面又称“布局”,是指对画面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是指创作者根据影视作品的构图主题和美学效果的需要,对拍摄对象在取景框中的位置进行安排,相对于美术,影视艺术构图要复杂的多,美国电影理论学家波布克说“电影中的构图布像其他任何视觉艺术中的构图,它的关键在于活动,因为没有一个画格跟另一个画格完全一样,影像是在不断变化的,导演和摄影师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能掌握它。

”对于影视艺术作品来说,构图问题相当重要,同样的表象对象,构图
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拍摄现场,导演比较在意自己在画面中的位置,摄影师非常关心拍摄对象的成像效果,导演时刻都离不开监视器。

在本影片中,导演施隆多夫对构图的独具特色有极大亮点,就结构而言,整部艺术作品有段落组成,段落由场景组成,场景由镜头组成,镜头由画面组成,画面之中的主体、陪体、背景、前景、空白等要素的布局是表达影片主题和创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它们应时而出,对影片的主题是很好的表现。

主体在画面中是主要表现对象,它既是画面的中心,也是画面结构的中心,画面的其他元素都要与之相呼应,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片中的“我”是作品主题和创作者情感的重要体现者,也是观众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影片中主体放在视觉中心既黄金分割出,还通过视觉引导的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指向主题,本片中运用衬托的方法使主体更加鲜明生动,主要是色彩、明暗、动静、形体衬托。

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中的所呈现的大小由镜头的景别所决定,而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中所蕴含的特殊的审美意义甚至导演的个人风格则是由拍摄角度拉完成。

字影视艺术中,拍摄的角度对画面效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说,角度与被摄对象无关而由摄影机的位置来决定,同一被摄对象,拍摄对象的的角度不同,所表现的内涵意蕴与情感态度也就不同。

拍摄角度分为物理角度和心理角度,所谓
物理角度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既镜头的位置、水平线与被摄体之间的夹角;心理角度是创作者所赋予观众的视觉角度,既镜头所模拟的视点。

影片中的平视角度所形成的画面均衡、稳定,画面中的主体也符合客观现实中本来的模样,因此大多形象逼真,不变形,不夸张,也较少承载导演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倾向。

相反背面拍摄丝毫看不到演员任何的面部特征和表情,而传递给观众的信息量最少。

侧面角度拍摄给观众最大量的信息,所以影片最多采用侧面角度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对话,拥抱等。

镜头永远是在代表或模拟一个视点,视点不同,画面的构图乃至表达的情绪和心理含义也就不同。

客观镜头是摄影机模拟局为人、第三者的旁观视点,这是最常见的镜头视点。

采用客观镜头叙述时,是客观中立的态度,内容不加任何个人的情感和主观判断,纯粹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观察感受。

主观镜头是摄影机模拟某个人的眼睛所看到的景象,也就是影片中某个人物特定的主题观点,因此主观镜头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强烈的介入感,主观镜头可以使摄影机成为剧中角色直接参与表演,如何虚焦、画面的晃动等手法相结合,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在魔种特定情境下的动作与身体状态。

在影片开始的“我”出生时的主观镜头以强烈的表现了,表达出了导演的所表达的主题情感。

作为视听语言中视觉方面的重要元素,色彩的巨大作用毋庸置
疑。

一部影片在段落或整体的色彩运用上所体现出来的比较鲜明的倾向叫基调,它是导演根据剧情内容,主题需要和个人风格而对影片色彩的总体思考和设计。

影片背景环境中的色彩,人物服饰颜色,虑光镜是决定色彩基调的重要因素,色彩基调可以使画面中纷杂的颜色变得统一和谐,给人愉悦的视觉感受,它还可以赋予影片或明朗或压抑,或庄严或活泼等不同的基调,从而使色彩真正成为艺术家手中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渲染气氛的有力手段。

本影片的基调较压抑,明度较暗,饱和度较低,由此可以表现出影片主题。

本影片中色系偏冷,多消色,它既可以鲜明的表现影片的主题,也可以巧妙地体现导演的个人思考和情感的倾向,具有独特象征意义。

人的情感是内在的,在影片中通过台和外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情绪状态,也可以通过色彩的直观展现出来;色彩是客观物质的一种特征,但在影视艺术者的眼中,色彩是他们干预现实的一种手段;每个导演对于色彩都有自己的偏爱,对某种色彩的喜好和运用可以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声(对话、旁白、独白)、音乐和音响是影视中的声音,声音改变了影视艺术的面貌,与画面一起构成了影视艺术体系中的表现元素,声音的加入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含义。

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一可以凸显出人物的性格,二可以揭示作品的主题,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四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五可以调节影片的节奏。

在本片中最突出的是“我”的旁白,旁白是画外的人声,是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人物身份加以叙述、表达或议论的语言形态。

旁白一勾连情节、形成省略,而扮演叙述者的角色。

三年表达人物的
心理,四粘连和转换时空,五营造意境、抒发情感。

影片名为《铁皮鼓》就免不了有音乐音响的表现,它使作品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加强视觉形象。

音乐强化了影片的抒情性,营造了作品的意境,加强人物的动作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引发观众时空、空间的联想,常常与对话、音响结合,形成互相渗透的美学效果,演绎了作品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