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人心中 “世界”的变化:
百年中国_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未来在我们手中百年中国观后感《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
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
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
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看完全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着风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勇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
最最重要的,是胡锦涛书记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晚清政府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一个统治了大清王朝整整47年的女人,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一次次地把国家的命运,埋葬在自己的奢华当中。
让一个国家,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才重现之初的繁华。
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日军侵华,无不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道理。
当初中法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家,却要为别国的支出买单,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皇帝居然要以皇帝的名义埋葬一位外国人,为他立碑,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现在,那块碑文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述说着当初的耻辱。
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从外国人的手中购买了最先进的武器,却不懂得好好保养、好好使用,六年时间,任凭风雨将它们腐蚀,而当初的一个小小的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一步步成为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黄海大战中击败中国。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三、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 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 学堂。 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 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 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 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此 后,新式学堂大量涌现。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近代中国首 任驻外使 臣—郭嵩焘
合作探究
材料1 对于英使要求改善贸易关系一事,乾隆帝认为: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2 1839年12月13日,道光帝下达的中止中英贸易的 诏书:“我朝抚绥外人,恩泽极厚。”
1、“外夷”指的是哪一个国家,以“外夷”称对方,说 明了什么?
二、商务印书馆 和近代报刊一样,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初也 是由外国人创办的,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 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 1897年,夏瑞芳等人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后来,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集 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与北京 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 座”。
文化教育革新
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时 期。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 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教育领域也出现 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 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新式出 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兴学堂,废科举等。
一、申报 近代报刊率先在西方社会发展成熟,鸦片战争 前后,开始传入中国。 1872年,《申报》由国外商人创办于上海。这 份报纸除了刊登国内外重要的新闻,通读,发 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后来还增加了篇 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 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申报》见证,记录了近代中国曲折复杂的发 展历程,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高考历史 16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
(2)洋务派思想的特点: ①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落后,在不改变旧制度 (zhìd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
第六页,共39页。
(2)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①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 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 合理性和必要性
②影响: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 发喷表火《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伸 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答案 C 解析 A、B项出现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再由题干信息“败给日本 和拳乱”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由此可排除A、B项; 由“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可排除 D项,因为(yīn wèi)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故选C项。
【答案】 (1)“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 夷”就是抵抗西方的侵略(qīnlüè),战胜敌人。
(2)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 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第一步,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第九页,共39页。
2.康有为的维新(wéixīn)思想有何特点?维新(wéixīn)变法思 想有何意义?
第十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调研·单元解读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 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_世界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外交
• 除了“金砖国家”之外,墨西哥、波兰、土耳其、 阿根廷、埃及等一大批地区大国都以持续较高的 发展速度而在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 的影响。
• 21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化,不是美国的衰落, 而是众多“他者”的崛起。
——法里德·扎卡利亚
然而,一批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崛 起,这却是世界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现象。
• “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是 当代街头运动的典型事例。
• 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中不能不考虑非国家行 为体的作用,这将改变过去国家政府是国 际关系中唯一主导力量的状况,这是值得 各国政府和社会深刻关注的现象。
(四)大国战略协调与对话深入发展
• 目前已经建立了诸多稳定的大国战略协调机制。 如8国峰会和20国峰会等。 • 中日韩三国外长会议(定期) 。 • 中欧自2005年起每年定期举行副外长级的战略对 话、国家元首热线电话等。 • 2009年4月,中美宣布将布什时期的“中美战略经 济对话”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建设为“中美 战略和经济对话”。 • 2010年3月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访问中国期间, 两国宣布提升中英战略对话机制级别。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两大理念: • 和平发展 • 和谐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10.15) 2007.10.15)
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 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 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 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 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 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 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 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专题三第一、二课;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发展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 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 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 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 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流顺 乎 世 界 之 潮
失 败
近代中 国向西 方的历 程
思想变 化的阶 级、阶 层
代 表 人 物 孙 中 山
主要 思想
思想的 具体内 容 主张通 过革命 的方式 推翻封 建统治, 建立资 产阶级 民主共 和国
思想产生的 原因
思想产生的影 响
实践 活动
实践结 果
资 革
命 学习西 产 派 方的制 度
民主 共和 思想
阶
级
பைடு நூலகம்
①维新变法 ①为革命派建 辛亥 革命 运动失败, 立革命团体和 改良道路在 政党提供了理 中国行不通 论武器,同时 ②《辛丑条 也知道了资产 约》签订后、 阶级革命②明 清政府沦为 确了革命目标, 帝国主义的 为资产阶级共 侵华工具, 和国的建立奠 民族危机加 定了基础 剧③民族资 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
专题内容分析
映反 动推
一个主题 一个方向 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与繁荣, 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个阶段
器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思想上
政治上
爱国救亡 思想进步 思想启蒙
政治变革 顺应历史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第七章近代化一小步读书提纲一、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洋务运动的开始,是近代政治制度的第一个变化,它成了另外一个中枢机构,行六部职责。
二、自强与求富军事工业是第一步,主要是“四局”。
民用工业是第二步;工业起步带来的变化是产业工人出现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三、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开始它可以分为同文馆和译书局的出现,派谴留学生出国学习,专门学堂的设立,西学课程的开设。
四、“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
如果没有中体,西用则无所依托,是进不了中国大门的。
中体西用的发展是中学不能为体。
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
五、“决理易,靖嚣难”洋务运动的反对势力极强。
而改良派和洋务派的区别在于是否除旧。
正文:中国从四大文明古国一路走来,从巍巍大汉到烽火连天的五代十国,从开元盛世到饱受侵略的清末,经历了辉煌也经受了失败。
而回看1840年到1949年这段近代历史,更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同时它对我们后辈的人也更具教育意义。
品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它回顾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新陈代谢的过程总是复杂和艰巨的。
书中第七章对洋务运动的描述就是一例典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摘自百度百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中体西用,维护清朝统治。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中华文明的拐点总体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一、政治: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主权遭到破坏:领土、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⑴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材料一: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
”[6]咸丰九年(1859),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
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旧阶级及其变化①农民阶级:农民仍然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雇农转化,有的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农民阶级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在1862年的评价探究: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影响(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2)反映了新时代特点:①《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②反侵略性质。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课件)
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 人
林 则 徐
容 闳
郭
魏
嵩
源
焘
1.林则徐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 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 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 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 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 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 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纬,官商之意常亲”,“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 者”。
阅读资料归纳郭嵩焘眼中的中西差异。
为什么郭嵩焘在当时蒙受骂名?
因为郭嵩焘通过自己的观察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各 国全方位地超越了中国,而中国的守旧势力、知识分子 及大多数国民还自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因此, 郭嵩焘的言论受到广泛攻击,这是他蒙受骂名的原因。
(摘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1)在耶鲁大学校长看来,中国赴美幼童的表现如何?
(2)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会给这些赴美幼童的学 业造成什么影响?
(3)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对中国政府的形象会有 什么影响?
(4)以赴美幼童的身份,也给当时的总理衙门写一封信, 谈谈你对终止留学生计划的看法或意见。
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 你如何评价这一计划?
所到之处,无论家庭、学校、城市或乡村,都为他们自己、为他们的祖国建立了 友谊。他们无负于他们的家庭和国家所寄予的信任。他们在异国的表现是杰出的。 虽然他们还在青少年时期,但是已理解到他们有责任保持他们的民族和国家的荣 誉。他们的行为,使许多无知者和不怀好意的人对中国的偏见逐渐消失,而代之 以称赞。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一)——鸦片战争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复习建议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国近代史上的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整个世界的形势密切相关。
因此,在复习时,应该把握世界发展形势,进行中外联系,以理解近代历史发展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考查角度主要集中在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同时要掌握战争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清单(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二)社会性质① 社会半:部分的、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侧重于近代经济问题)。
1840鸦片战争 1912 1919 五四运动 1927 1949 新中国 建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晚清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政府清朝(三)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矛盾)。
(四)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1.革命任务: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实现④和国家⑤。
2.革命性质:⑥革命,可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五)知识体系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中国人民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参考答案:①半殖民地半封建,②民族,③阶级,④民族独立,⑤近代化,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
考点聚焦考点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一)背景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中国和战前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理解掌握。
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
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一、本文概述《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现代中国社会中,家国天下观念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剖析,文章试图揭示出在传统家国情怀与现代个人主义冲击下,中国人是如何在家庭、国家、天下等不同层面上构建和塑造自我身份的。
文章将分析现代中国人在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等社会变迁中,如何既保持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又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认同的塑造。
文章还将探讨现代中国社会对家国情怀的新的诠释方式,以及这种诠释方式对个体自我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多维度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人在家国天下观念与自我认同之间的挣扎与追求。
二、家国天下的历史演变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国天下”的观念经历了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演变。
这一观念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重塑。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家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不仅是血缘关系的联结,也是经济生产、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中心。
因此,家族观念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以及家族荣誉和利益的至上性。
在这一背景下,“家国天下”的观念逐渐形成,家族成为连接个人与国家、天下的重要纽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家族制度的衰落,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以及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力度的增强,都使得“家国天下”观念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中国,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逐渐增强,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了家族观念在个体心中的核心地位。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个体的视野也逐渐扩大,开始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家国天下”观念也在不断调整和重塑。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甲午战后精英知识分子的心理嬗变
甲午战后精英知识分子的心理嬗变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各阶层被迫进行认真的思考、探索,整个国民的社会心理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其中具有社会良心和引领时代潮流的精英知识分子毅然挑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在战败后进行认真的反思,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以精英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
以甲午战争为节点,揭示了其思想转变的方面。
由此可知,嬗变是时代潮流影响下的结果。
甲午年间,中日开启了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既是军事对抗,也是两国早期现代化成果的较量,最终中国丧师、割地、赔款、门户大开。
战前,中国败于首创工业文明、来自万里之遥、认识模糊的泰西各国,或可找到些许的心理慰藉:战后中国再败于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文化礼仪依附中华的蕞尔小国日本,震惊、挫折、屈辱更甚从前。
残酷的战败事实彻底破灭了清王朝自“同治中兴”以来东方大國的迷梦,日本的今非昔比与迅速强大,无不明证中土文化的现实衰败,使国人从轻日必胜的迷惘虚骄堕入“ 耻既甚矣,理亦难解” 的悲怆境地,这一落差也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与阵痛。
同时,战争灾难及随之而起的瓜分狂潮,又为中华民族的群体觉醒带来新的契机。
梁启超即称“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自此“ 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最终促成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彻底变革,而精英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一个阶层,推动者救亡图存和救国之道。
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对中国人的“天朝上国”优越心理作过一个概括分析。
他说:“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才值得称羡。
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作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
晚晴驻欧大使郭嵩焘说:“汉以来正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期生,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世之称夷狄也。
近代中国人对世界变局的认识及应变
近代中国人对世界变局的认识及应变作者:冯丽娜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9期摘要: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了思想转变,从知夷、师夷到用夷,从睁眼看世界到技术变革,再到政治体制上的思考,终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而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近代中国;世界变局;“知夷”;“师夷”;“用夷”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155-02中国的近代社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一个思想转型时期,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新时期。
面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局面,先进人物为了唤醒民众,救国家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提出许多救国救民的思想。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并能指导实践。
世界观不同,由此而对时代带来的影响也必然不同。
一、“知夷”:近代开放思想的前奏一场鸦片战争,击碎了千百年来天朝不可战胜的神话,一部分敏感而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正视出现在面前的新时代,思索着变革社会与调整自我的途径。
这种新的探索与思考,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知识界成为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并由此而改变了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轨道。
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与列强的接触和斗争中,他清醒地指出了解世界的必要:“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
”[1]765他积极组织力量侦探夷事,搜罗人才翻译外国书籍报刊,并放下“天朝”大吏的架子,亲自向外国传教士、商人了解和学习域外知识,并编出《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不敢稍畏一日之难,致贻百年之患。
”[1]685魏源在历代史志及林则徐《四洲志》之上编成《海国图志》,该书“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2]他认为,要抵抗侵略,想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海禁政策是无用的,必须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把“师夷”与“制夷”结合起来,消除中西差距。
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
主要考点梳理一、晚清时期的政治1、领土主权完整的破坏①《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此外列强还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增开天津等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2、思想意识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君臣对西方的情况却一无所知。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思想,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
重绘近代思想_社会与学术地图_评罗志田着_权势转移_近代中国的思想_社会与学术_(葛兆光
・书 评・重绘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评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葛兆光研究古代中国的人常常羡慕研究近代中国的同行,这是因为近代文化史的研究空间不像古代文化史研究那么逼仄,一是未经开发的文献还相当多,左右采撷不仅本身就是乐趣,可以多所发现更是让人常常有自豪感;二是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演变的头绪复杂,传统、现代、东方、西方在这里交汇,而越是复杂的历史,解释的空间就越大;三是这段历史一头连着悠久的古代,一头连着自己生活的当代,历史的回忆和想像、当代的观察和体验,都可以在这里参与历史的制作和解释。
特别是,它不是一个孤悬遥远的“古代”,“当下”,当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学术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都需要从关于那个时代的叙述和诠释中引申出来,所以,对那段历史的解读就充满了当下的感受和心情。
陈寅恪曾经说,研究近代历史,“史料过于繁多,向无所措手足”,又说研究近代历史,“认真做就要动感情,那样看问题就不客观了”①。
这些困难现在看来反而是治近代者的优势,只要解释和分析的思路不被一些怀有某种意图的观念框架所束缚,治近代文化史的空间自然比起古代要宽得多。
不过,空间宽阔也恰恰给研究者设置了一些麻烦,当既定的框架不再适宜于历史的分析,那么又用什么样的取舍标准来拣择庞大的文献资料,用什么样的叙述思路来切入纷纭复杂的历史?换句话说,就是在挣脱原来的近代思想史、社会史和学术史架构之后,研究者究竟如何重新书写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过去,近代的文化史依傍着政治史的线索,很简单当然也很清晰,不过,当这种线索一旦不再能约束和笼罩文化史研究,那么,又靠什么来驾驭这些文献而又不致于重新陷入简单清晰的套数上去?近几年来,“重写”一直是很多人常常提到的话题,也许,“重新书写近代思想、社会和学术史”这种说法,对于面对如此复杂的近代思想文化的治史者太过急切,不过,我确实从罗志田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②一书中已经看到了一些“重新书写”的端倪,当然,可能也从这部书中看到了一些“重新书写”的困难。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思潮的萌发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师夷长技”复习建议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是用来衡量中国近代历史的尺子。
在复习中,要用好这些尺子,能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以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
如把“开眼看世界”放在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不仅可以看到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新文化者在器物、制度、文化观念的变化,而且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演进。
知识清单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止时间1840.6~1842.81856~1860时代背景英国进行①;清朝闭关锁国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至②等国参与国家英国英、法目的打开中国③④在华权益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⑤》、《黄埔条约》中国战败,被迫签订《⑥》、《⑦》和《望厦条约》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⑧发生变动;中国人⑨发生变化,影响开始学习⑩、寻求变革参考答案:1、①工业革命,②法、美,③市场,④扩大,⑤南京条约,⑥天津条约,⑦北京条约,⑧经济结构,⑨思想,⑩西方。
考点聚焦考点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背景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国为扩大在华权益,提出修订条约要求,遭到拒绝。
(二)战争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军挑起战争。
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咸丰帝出逃,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三)列强所获利益1.《天津条约》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近代史学习心得(精选4篇)
近代史学习心得(精选4篇)近代史学习心得【篇1】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己。
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
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大。
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只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终于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
因此,只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己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己,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
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处境要靠自己来争取。
因此,必须加强自己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来保护自己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
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后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第30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0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清单]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1.“开眼看世界”错误!歌诀记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昏睡百年,睁开双眼。
学习西方,抛弃旧观。
师夷长技,则徐魏源。
寻求真理,《资政新篇》。
介绍世界,《瀛环志略》。
举办洋务,为解忧患。
中体西用,制度不变。
自强求富,企业创办。
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
甲午战败,洋务破产。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错误!深层点拨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
但这只是起步,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新思潮的倡导者大多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特别强调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错误!史论共识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导。
2.维新变法思想(1)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项目人物代表作品思想主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的思想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实践:发动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易混易错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不同阶级属性思想的质变;早期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思想——同阶级属性思想的演进。
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错误!2.兴起错误! 整体把握数字法掌握新文化运动3.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
(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努力考察世界历史、地理状况。
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贡献: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③作用: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判断正误(1)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
(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洋务派首领和支持、参加洋务运动的思想家又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发展过程(1)前期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
②内容:承认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方,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要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这一思想在当时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2)后期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张之洞撰写《劝学篇》。
②内容:一面强调维护封建制度与伦理纲常,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以求变革,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
问题思考材料“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郑观应《盛世危言》思考材料中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提示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学人心中“世界”的变化:——从“天圆地方”到“环球万国”中国古代把宏观空间统称为“天下”,古人以“天圆地方”来描述天下的形态。
《周髀算经》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古代建“圆丘大坛”祭天,设“方泽大折”祭地,便是寓意“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人类对于天空和大地的直觉印象,是一种感性认识。
”1那时,人类物质生产能力还很微弱,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的范围狭小,人们终其一生所能到达的现实空间是有限的,因而无法对广阔的宏观空间形成直接的、经验性的认识,当然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对空间形成科学认识。
人们只能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借助于传闻和想象对经验以外的空间加以想像式建构,从而形成对人类生存的空间的整体认知。
在古人对空间建构的过程中,本民族所在的区域自然就成为他们思维发散的起点和中心。
周灭商建立统一的王朝后,周王把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周天子居于中心之“国”(京师),各诸侯环卫其外,诸侯以外的区域被称为蛮夷。
宋代文人石介在《中国论》中曾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大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2。
清代《皇朝文献通考》对此进一步阐释说,“中国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
海外之国亦谓之裔。
裔之为言边也。
”3显然,古人的空间观念是经验性的,也是想像和臆造的。
它是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像和臆造,所形成的一种对空间的认识、理解和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传统的历史叙事模式。
古代视天下为一体,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所在的中心之“国”居于天下的中心,四周分层辅卫着诸夏和蛮夷。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4。
到清朝时期,空间的图景已形成为一种有序的天下秩序,它是以“中国”(清皇朝本土及加陲地区)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世界,核心是中国,周围是朝鲜、琉球、越南、暹罗、老挝、缅甸、尼泊尔、苏禄等朝贡国,第三圈是包括西洋诸国等化外夷狄。
在传统史家的思想中,“天朝君临万国”5、四海内外“莫与为对”,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与中国平起平坐的主权国家。
空间从中心向四周延伸,中心在文化上居于尊崇的地位。
随着空间从中心向边际的伸展,文化地位则从尊崇向附属依次降低。
古代史家视居于中心区域的华夏文明为文明正统,视周边及其以外的地区文化为蛮夷,严守“华夷之辨”的观念,认为华夏族文化高于周边四夷,夷夏之大防,夏可以变夷,而夷万万不可变夏,严格区分夷夏的界线。
传统史家的“天下”叙事,潜藏着以中心自居的自大和对边缘空间的蔑视。
他们在撰写历史时,对处于“中心”的正统王朝都不厌其烦地详书细描,而对处于边缘的边疆和域外地区史,则简略述之附于正史之后,或根本不作提及。
例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除了对正史以鸿篇细述之外,仅简略地编撰了匈奴、西南夷等诸传,而且他的立意最初也主要是为备远徼、筹边防。
后来,史家逐渐疏于边疆之史、不愿悉心考核朔方异族,四裔传成为衬托中原正统史的附属。
1金祖孟:《中国古宇宙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63页。
2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3(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293之《九裔》。
4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92页。
5《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林则徐奏折附件》,《林则徐全集》(第三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叙事,进一步引伸到社会,便形成以君主贵族为中心的“君史”叙事。
他们首先把“天”(自然界)人格化神圣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
古人借助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与敬畏,宣传天命学说,宣称君王权力出自神授(上天赋予),称君王为天子(真龙天子),《礼记》:“君天下曰天子。
”天子“受命于天”,不仅是天下的所有者,也万民的统治者,居于社会层次的顶端与中心。
天下万民皆为天子的臣子,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处”6。
天子承受天命,统御万民,天下唯以天子景从。
天子德行关系万民福祉,天子有德则万民福,天子丧德则万民祸。
传统史学“本纪”、“世家”、“列传”均是记颂君王贵族史事,全然不见万民的踪影。
梁启超是近代“史学革命”的倡导者,他认为古代史家坚持“王天下”的天下观,“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天下人皆是君主之臣民。
在古代史家的眼里“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
7在历史学叙事上,“仅注意于帝王之仁暴智思,将相之劲脆贤不肖。
而不输热心以熟察全国人民之生活如何,运动如何,普通学识如何,则社会之进步发达,与黑暗昏冥,均茫昧无据矣”。
81840年鸦片战争是传统空间观念近代化转变的起点。
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9经历长期闭关锁国昧知于外后的大清王朝,当对面突然出现的英国——这个它根本茫然无知的强敌时,一时间成为一个无法消解的“难题”。
因为英国来自海外,是中国传统经验空间以外的力量,在传统“天下”空间下,英国既不能被容纳,同时也无法有效地解释其存在与地位。
在外力的迫使下,近代中国人开始了把目光投入传统空间体系以外,开始认识来自于陌生世界的西方国家。
鸦片战争后,以张穆、何秋涛等人为代表的西北史地研究,和以魏源、姚莹、徐继畲为代表的外国史地研究,都是把历史学叙事的对象指向“中心”以外的区域。
他们或以边地为例、或以国别为例撰写的史书,已不再是过去附着于正史的四裔传,也不是过去极少数亲历边塞者的边塞记了,而是以边地民族史事和外国史事为研究对象的新史学叙事。
魏源、张穆等人的“边疆—海国“叙事,是传统史学所未有的新视野和新叙事态度。
“边疆—海国”史地叙事的兴起,事实上是对传统中国中心史观的冲击,它是中国新史学叙事变化的先声。
19世纪末,刘师培在论及这一时期历史学变化时说,“中儒著西史者,如徐氏《瀛寰志略》、魏氏《海国图志》,一改历代四裔传之例,以开国别史之先声,不可谓非中国之新史学也。
”10对边疆和海国的研究,开启了近代中国对世界的了解。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大量的世界史地知识,他认识到“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之内。
至于塞外诸藩,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
“徒知侈张中华,未睹瀛寰之大” 11。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也指出,6吴文涛:《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82页。
7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文集之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页。
8曾鲲化:《中国历史出世辞》,《政艺通报》1903年第9号。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页。
10刘师培:《万国历史汇编•序》,江子云等编,上海官书局石印1903年版。
11魏源著:《圣武记》附录卷12《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8、499页。
世界不是以中国为主,至多是“亚细亚以中国为主”,中国只是世界80个国家之一。
并附有地图42帧,“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12介绍了一个新世界图景。
随着经验空间的扩展,人们对外部世界空间的经验性认识进一步增加,传统空间观念的根基地摇了。
到了1848年,程承训刻的《海宇全图》,把地球的中经线就挪到了巴黎,这也许象征着世界的中心与边缘发生了悄悄的转移。
王韬曾在1867—1870年间前往欧洲旅行,在旅行前他曾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于地球四大洲中最为富强。
”13当他亲眼目睹了欧洲各国的真实面貌后,他在《漫游随录》中记录道:英国风俗醇厚,物产善庶。
豪富之家,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作。
日竞新奇巧异之艺,地少慵怠游情之民。
尤可羡者,人知逊让,心多悫诚。
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
异域客民旅居其地者,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
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
14王韬发现,欧美世界并不依附于中国,其文化令人眼界顿开,几若别一世宙。
王韬是研究西方历史的先驱,先后撰写《美利坚志》、《俄志》、《法兰西志》、《西古史》、《西事凡》、《西学原始考》、《四俱补乘》、《法国志略》、《普法战纪》等著作,向中国介绍了超越中国皇权之外西方一个个实体国家,昭示了一个不依附于华夏文明的文明——西方文明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
十九世纪下半期,西方天文学与地理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尤其是地圆学说在中国传播,建立在直观与想象之上的传统天下观,受到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冲击。
地圆学说在中国最初的传播中信服者很少,包括徐继畲在内均持怀疑的态度。
“雅稗理又云:南极北极之下,以半年为日,半年为夜,其说太奇,余未敢邃信也;又云日未尝动,地球动不停,受日光则昼,背日光则夜,其说尤奇。
”15近代清朝最早出国的官员之一李圭,曾与徐继畲一样,对地圆说持怀疑态度,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地形如球,……我中华明此理者固不乏人,而不信是说者十常八九。
”但是,当李圭“得环球而游焉,乃信”16。
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地圆学说逐渐被接受。
在近代学人与官员的文中,“地球”一词开始频繁出现。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指出:“神州者,东南一州也。
……今则地球九万里,……据西人舆图所列,不下百国”。
17李鸿章在阐释时局时也说,“窃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边界腹地。
凡前史之所未载,……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18既然人类生存的空间是球形,人类遍居地球各处,那么何处是地球的中心呢?显然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根据地圆说,有学者对传统华夷空间观提出质疑。
郑观应说:“若我中国,自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19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空间观念转变分界点。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一直把日本当作东洋“撮尔小国”,不加重视,对日本明治维新也很不以为然。
甲午战争期间,还有人甚至12徐继畬:《瀛环志略》自序,光绪二十四年新化三味书室版。
13王韬:《弢园文集外编》之《兴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 页。
15徐继畲:《地球全图说》,《瀛环志略》卷5,光绪二十四年新化三味书室版。
16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
17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二十四年冯世澂校刻本。
18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5页。
19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67页。
提出"征日论”,意图征服“一岛孤悬”的日本,从而达到“摄服泰西诸国”20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