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交换的概念与形式_李艳春
社会交换理论
汇报人:XX
•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 社会交换的类型与特点 • 社会交换的过程与机制 • 社会交换的影响与效应 • 社会交换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
01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定义与背景
社会交换理论定义
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 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公平原则
情感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即 交换双方所得到的报酬应该与他们的投入 相等。
除了物质利益外,情感因素也是社会交换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会因为情感 上的联系而愿意进行某些交换。
02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交换的主体与客体
交换主体
指参与社会交换的个人或组织, 包括资源的提供者和需求者。
能力和资源等。
决策制定
02
基于收集的信息,人们会制定交换决策,选择合适的交换对象契约,人们会注重契约精神,遵守
交换规则。
交换的执行与监督
执行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需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交 换的顺利进行。
监督机制
为确保交换的公平和诚信,社会会形成一定的监督机制,如法律 、道德舆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瓦尔拉斯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交换理论 ,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社会学发展阶段
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等将交换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社 会交换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性人假设
互惠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总是在追 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人们在社会交换中遵循互惠原则,即当某 人给予他人某种好处时,他人也会以某种 方式回报。
社会学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学交换理论综述浙江师范大学刘小文体育人文社会学学号:2011210277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J.蒂鲍特和H.凯利等[1]。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正是在围绕交互性这个概念发展起来,确切的说从微观的视角是关于社会互动性质的假设,并认为各种社会交换理论是以经济交易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交互模式,并努力将经济学与社会学与社会行为心理学结合起来,从而为解释提供一个基础。
霍曼斯希望通过社会交换原则来对社会结构解释,其交换理论强调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行为的所以解释归根与心理学。
霍用以经济学建立他的理论更依赖于人们做出的行为,要么获得报酬,要么逃避惩罚,这些行为目的与报酬的交换是以经济交易的根本原则。
霍曼斯认为经济学描述交换关系,社会学描述社会学社会结构需要心理学的钥匙,特别是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或认为对对动物的理解产生对人类的理理解,并模仿通过斯金纳的心理学五个相关命题来解释交换理论,其一是成长命题,对于人们进行行为来说,一个人某种行动获得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愿意从事这种行动,其二是刺激命题,如果在一种特殊刺激出现,成为一个人行为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刺激越是与过去相同,人就越可能发生这种相似的行为。
其三是价值命题,对于一个人越有价值人越可能执行这种行为。
其四是剥夺—饱满命题以及其五认可命题。
霍曼斯相信把上述行为心理学命题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社会学有能力解释结构功能主义所称的“社会结构”。
霍对权力问题的认识用“最小利益原则”解释权力与权威,指在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能为合作制定条件,一个人向另一人提供报酬大于对方提供的报酬权力自然也就产生了,同时霍认为权力是平等发展趋势,强制的例外不是人际关系法则,人拥有其他人无法拥有的资源大为自然也就被提高[2]。
第五组交换论
一是心理还原主义。 二是将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等同。 三是把人的行为看作是一种理性行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侯钧生
2010
南开大学出版社
外国社会学史 版社
贾春增
2011
中国人民大学出
社会交换论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简要介绍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会交换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简要介绍
社会交换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 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 论。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 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做一种有 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这些商品 和服务既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 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 物。人们往往选择能够分享的物品进行交 换,而人们又往往权衡利弊得失,选择最 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换。也就是说人 们在交换过程中是有“理性”的。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互通有无,相互交换的倾向是人 们自发的倾向,是人类有恒不变 的本性驱使的。 人是“理性人”
古典政治经济学
人类学
交换是社会整合的要素
行为心理学
斯金纳“刺激——反应”方式
B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a费雷泽 费雷泽用经济动机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姑表联姻模式
b马林诺夫斯基
总之,霍曼斯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演绎法,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命题,并以小 群体的研究成果验证这些理论命题,在推广去解释社会制度。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行动:指行动者个体的行为,其特点是逃避惩罚, 追求报酬。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 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 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 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 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 的反应。 报酬:又称奖励,能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 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声 誉、赞扬。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一、本文概述社会交换理论,源自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交换资源、情感、服务等来建立和维持关系。
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面临着现代社会转型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首先将对社会交换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和应用领域。
随后,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人际关系在社会交换中的表现形式,如资源交换、情感交换、服务交换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各种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
文章还将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趋势,如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文章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社会交换理论,源于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后经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解释社会行为的重要框架。
该理论主张,人类社会中的互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限于物质资源,更包括情感、尊重、地位、信息等非物质资源。
在交换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对方提供资源的价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核心特点: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往往承载着情感、信任、义务等多重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主体性的增强,人际关系中的交换性质愈发明显。
个人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往往会考虑对方能够提供的资源价值,如信息、机会、支持等。
[社会学]社会交换论
• • • • • • •
主要著作 《科层制的动力》(1955) 《社会整合理论》(1960)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 《互动:社会交换》(1968)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 《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
布劳的理论目标
• 布劳为自己确立的理论目标是:克服霍曼 斯理论在解释宏观领域现象时暴露出的不 足,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 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填 补理论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 的鸿沟。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彼得· 布劳 (1918-2001)
• 生平简介 • 1918年2月生于奥地利,21岁时随父母移居 美国。 • 1942年,布劳从伊利诺斯州的埃尔姆赫斯 特学院社会学系毕业。1952年在哥伦比亚 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教于 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73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选 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社会交换论的三个重要特征: • (1)借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交换概念并将 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当中; • (2)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 混合体; • (3)它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 达。
社会交换论的三位代表人物
霍曼斯 行为主义交换论
布劳
社会结构交换论
爱默森
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 数量:指某一具体行动在一定时间内所表 现的频率。 • 价值:指某一具体行动获得报酬或受到惩 罚对于行动者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 •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 经历的时间长度。 •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 到的报酬已足以使他们不再马上需要更多 的报酬。
• • • • • • •
• (四)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着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或利益,而不同的社会交换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换理论的起源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自1958年George C. Homans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以来,该理论已成为社会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是理性的行动者,在互动中寻求一定的回报或收益。
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的,如货币、物品或服务,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社会认可、亲密关系或感情投资。
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会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和利益。
成本是指为了达成某项交换而必须承受的代价,而利益则是个体可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回报。
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对成本和利益进行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换方式。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正义感。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正义感来判断交换是否公正。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承担的成本过大,而收益却很小,那么他们可能会拒绝交换;而如果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交换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一对一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互换照顾、分摊家务和支付账单等。
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专业技能、合作项目和城市管理等。
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援助等。
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互动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和结构。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正义和公平的概念,促进社会合作和和谐。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假定个体之间都是理性的行动者,而人类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制约。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二、人类学的交换思想三、行为心理学的影响(组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每人举一个例子)第一.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做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少惩罚的行为。
第二.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行为。
第三.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奖励的刺激一样,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
第四.若目前的行为情景与过去曾受到奖励的行为情景相似,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
第五.只有不断地得到报酬,行为的重复才能不断发生。
第六.当以前曾被奖励的行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
第七.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更愿意采取替代行为以寻求其他奖励。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交换。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一、对功能主义的批评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存在两大不足:首先,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力。
其次,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
二、基本概念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最核心)、成本、投资、利润、公正性期待为了说明一重要社会交换原则,即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频繁,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小(经济学边际原理);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少,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大。
又在其基本概念中加入了两个表示“时间”的心理学概念:剥夺和满足。
三、基本命题(组员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一)成功命题(二)刺激命题(三)价值命题(四)剥夺—满足命题(五)攻击—赞同命题(六)理性命题四、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例子)报酬公平与否的两条评判标准:第一,行动者过去的经验。
第二,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五、霍曼斯理论的不足1、心理还原主义。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3、把人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理性行为。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总之,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基于个人层次上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它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但是,对于宏观社会中的种种重大问题,如社会制度的产生、变迁等,就缺乏解释力。
社会交换理论回顾
• 二、基本交换过程
• 布劳在确立了交换概念之后,把注意力集中于分 析基本的交换过程,即社会交换的发生、发展及 其基本形态上。 • (一)吸引与竞争 • 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 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又确信对方愿 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 相互吸引是刺激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
• (二)分化 • 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推动着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 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拥有为其他 成员所需的稀有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 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 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 • (三)整合与冲突 • 权力分化最终根源于交换各方所拥有的资源不平 衡,各个交换者经过反复的交往、互动将这种不 平衡以权力等级结构的形式固定下来。权力结构 一经确立,就会对进一步的交往产生影响,布劳 将这种影响概括为整合与冲突两种倾向。
• 研究 主题的差异 •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 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 变化,未能认识到社小群体,只能解释 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 布劳批判霍曼斯的出发点是心理还原主义,重新 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 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进一步探 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 一、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借用了行为心理学的许多概念。 他在早期《人类群体》一书中使用的概念,如活 动、情感和相互交往,可以作为描述性的术语在 交换论中出现。
• 主要概念:
• 活动:指群体成员具有的行为表现,其特点是逃
避惩罚,追求报酬。 • 报酬:指能满足有机体某种需求的强化物。 • 价值:指刺激提供报酬的程度。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
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效应
国外社会学理论
授课教师 李伟梁
lwl7208@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3.理论意义与不足 (1)理论意义 A.对社会整合的有效解释 B.对权力的有效解释 C.对地位的有效解释 (2)理论缺陷 A.心理还原主义 B.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动的批评 C.理论命题中的同义反复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
生平与著述
Peter Michael Blau (1918-2002)
1.布劳的学术思想比较 (1)其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不同之处: 结构功能主义重视均衡,而布劳则比较重视不均衡的 交换 ( 2 )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霍曼斯的地方, 有两点: ①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 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 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 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 效应。 ②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 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 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1.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 (1)行动 (2)报酬 (3)价值 (4)情感 (5)互动 (6)规范 (7)代价 (8)资源 (9)利润
2.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 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 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 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5)攻击与赞同命题:A.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 受到未预期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出现攻击性 行为;B.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超过预期的价值, 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心理上也会赞同这 种行动。 (6)理性命题:人类的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 一种理性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PPT
信息沟通
02
03
协商与决策
交换双方需要就交换内容、条件 等信息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对交 换行为有共同的理解。
在明确交换条件后,双方会进行 协商和决策,确定最终的交换方 案。
交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信任建立
信任是交换关系的基础,双方需要通过诚信行为和履行承诺等方式 建立信任关系。
规则制定与执行
为确保交换关系的稳定和公平,双方需要制定并执行相应的交换规 则。
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挑战
忽视非物质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关注物质资源的交换,相对忽视了情感、认同等 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于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等,社会交换理 论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解释。
量化研究的困难
社会交换涉及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测量,这给相 关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冲突解决机制
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冲突和分歧,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 制,确保交换关系的持续和稳定。
交换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结果评估
在交换完成后,双方会对交换结 果进行评估,判断交换是否达到 预期目标。
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交换双方的满意度进行调 查,可以了解交换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为后续交换提供参 考。
探讨礼物交换在社会关系维护中的作用,以及互 惠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心理学中的交换动机研究
动机理论
研究个体行为的动机基础,探讨交换行为背后 的心理驱动因素。
认知失调理论
分析个体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现 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维护心理平衡。
情绪与交换决策
探讨情绪在交换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对交换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
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换行为的分析摘要:一直以来,赠予和反馈的交换行为充满于人民的生活当中,从人情互惠到对他人的帮助予以报答。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交换行为,说明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交往行为的回报期待,并希求付出与回报的适当平衡。
本文探讨了交换行为概述、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以及个人对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观点。
中心词:交换行为回报期待平衡一、交换行为的概述1.交换行为的界定交换行为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
2.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经过梳理可以归为三条线索:(1)个体主义。
交换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将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看作为个体的、利己的、理性的人,在交换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益最大化是行动的原动力。
霍曼斯将理性人假设引入到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中,结合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交换理论六大命题,推动了社会学对交换行为这一长期被看作为特定的经济行为概念的深入研究。
(2)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交换现象进行研究,列维—施特劳斯通过对原始社会中亲属关系的研究,提出来限制性交换和普遍性交换两种交换形式的划分。
马林诺夫斯基则认为交换行为是社会关系影响之下而进行的社会行动。
作为结构主义交换论者的布劳则认为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不同的是,在宏观领域,交换主题从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组织,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从先于和创造社会制度及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制度结构制约的过程。
(3)对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调和。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布迪厄将资本看做交换对象,并指出正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导致了交换的形成。
有限理性选择理论则在修正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命题,比如人们并非是纯粹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换中却会盘算成本和收益。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不同,他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此外艾默森和怀特海等人也对该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本章主要讨论霍曼斯和布劳的理论观点。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二战前,美国社会学界的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引进和介绍欧洲的社会学理论,二是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其中芝加哥学派对城市问题研究著名于世。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结构功能主义因其局限性而日渐式微,对整体、社会、制度、结构、整合、均衡的关注转向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把人作为团体中的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
因此,在理论研究与实际生活的召唤下,由霍曼斯及后来的布劳等人倡导的强调个体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年代后期登上社会学舞台。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研究的个人动机在功能主义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在理论方面没有更多的创新。
正如斯基摩尔指出的,交换理论是针对功能学派而来的,它具有早期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
因此,交换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学对人的社会地位这个古老问题的新争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洛克、亚当斯密: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即功利主义思想,互通有无,相互交换是人的本性驱使,是一种永恒的合理的社会现象。
是人们满足自我欲求的主要手段。
现代交换理论试图用个人心理倾向解释市场行为(霍曼斯)。
交换理论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假设主要有:(1)每个人多是最大利益的最求者(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3)物质市场上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4)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实际上,社会交换理论就是经济学的方式解释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把经济学中的利润看作是社会学中的报酬,把亏本看做是惩罚。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人类学家在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为当代交换理论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社会交换理论ppt
随着学科交叉和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社会交换理论仍有很 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和范围。
02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交换的要素
01
02
03
04
资源
交换中的基本物品,可以是物 质的、非物质的,如金钱、物
品、服务、信息等。
互动
交换双方之间的行为和互动, 包括交换提议、协商、承诺等
特点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互惠和平衡, 认为人们在交换中寻求最大化的 回报,同时也会评估交换的公平 性和合理性。
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性
解释社会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 类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有助于 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
机和互动方式。
促进合作与互惠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互惠和合作,有 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 作,增强社会凝聚力。
。
期望
交换双方对交换结果的预期和 期望,这些期望会影响交换行
为。
回报
交换行为带来的收益或回报, 可以是物质的、非物质的,如
满足感、安全感等。
社会交换的过程
2. 提议
个体提出交换提议,明确交换 的资源、条件和回报。
4. 执行
双方按照协商的条件进行交换。
1. 识别
个体识别出自己拥有的资源, 并意识到这些资源可能对其他 人有价值。
拓展应用领域
进一步探索社会交换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 组织行为学、国际关系等。
引入多层次分析
将社会交换理论应用于不同层次的分析,如个人、 组织、国家等,以揭示更广泛的社会现象。
整合其他理论
吸收和整合其他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经济学等, 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社会交换理论》课件
平等性
优势资源的交换需要平等的基础。
互惠性
有关系的人们彼此之间是互惠的。
社会交换的核心概念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由社会组织结构、信 任和合作形成的资源库,有助于 人们互动过程中的协调与支持。
交换关系
交换关系是指交换参与者之间的 互动,以交换为基础的关系性质 不同于单一的商业交易。
交换公平性
交换公平性指交换过程中所给予 的回报应当与所获得的回报相等。
社会交换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交理论可以应用于员工管理与激励。
2 组织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也对组织内部的协作、分工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3 社交关系建设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同样需要依靠互惠与信任。
社会交换理论的优缺点评价
优点
作为一种理论模型,社会交换理论具备适用广 泛、假设完备、解释深刻,能够在各种实际应 用中发挥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PPT课件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了解 这一理论,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的效率。
社会交换概述
定义
社会交换是指人们在互相交往中,把自己的资源、时间、信息、快乐或痛苦等有价值的东西 互相转移,从而达到相互获得利益,提高彼此福利或维护现有福利的目的。
局限性
虽然有较广的解释能力,但是在面对一些特殊 情形时,社会交换理论也有可能解释上的漏洞 和缺乏解释力的情况。
社会交换理论的总结与讨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对人际关系有较为深刻解释的理论。它的基本假设和核心概念是建立在星型连接的交换网络模 型基础之上的,并且可以在多种情形中进行广泛应用。
演进历程
社会交换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之后,至今仍在发展。 最初的理论通过研究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方面逐渐演进形成。
社会交换的概念.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区分了经济交换与 社会交换、内在奖赏 和外在奖赏的差别, 用对等性原则解释部 分社会交换,用不对 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 会交换。引入了权力 、权威、规范和不平 等的概念,认为不对 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 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 。
作者:李良进 1_sqgz_04_sp_gn_001_0
第4页/共5页
社会交换的概念
社会交换的概念
社会交换理论的新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埃默森 和库克等人研究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从 传统的关注对等交换,转向关注权力和不 平等的交换如何建立信任、承诺和情感纽 带。因此,社会交换理论研究者到世纪之 交的时候,开始对权力和不公平的研究转 向研究社会交换的整合,包括研究承诺、 情感纽带、和信任关系
第2页/共5页
六个命题
• 成功命题 • 刺激命题 • 价值命题 • 剥夺—满足命题 • 攻击—赞同命题 • 理性命题
作者:李良进 1_sqgz_04_sp_gn_001_0
社会交换的概念
最基本的公理 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 价值判断对行动选择的影响
价值的时效性 行动具有感情色彩
行动的可能性
第3页/共5页
社会交换的概念第1页/共5页 Nhomakorabea社会交换的概念
乔治·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思想
【主要观点】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 人,他从微观角度提出,任何 人际关系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 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 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 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 际关系才能维持。
作者:李良进 1_sqgz_04_sp_gn_001_0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 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 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 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
社会交换理论
官僚制组织动力学:1955
美国职业结构:1967,合著
主要著作: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
不平等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原始理论:1977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 Early Exchange Theory CLASSICAl. ECONOMICS ANTHROPOLOGY PSYCHOLOGICAL BEHAVIORISM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George C. Homans’ Behavioristic Exchange Theory 三、布劳的辩证交换理论 Peter M. Blau ’s Dialectical Exchange Theory 四、爱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 Richard M. Emerson ‘s Exchange Network Theory
Early Exchange Theory
1、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 EXCHANGE THEORY IN CLASSICAl ECONOMICS 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把人看作是理性人,他们在自由和竞争性的市场里同他人进行交易或交换时,总是寻求物质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市场中的人们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他们能够考虑所有的替代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能使其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进程。
1.按照马林诺斯基的说法,“库拉圈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消除这样一种观念,即理性人只想按照经济原则以最小的努力来满足最简单的需求,此外别无他求。("the meaning of the Kula will consist in being instrumental to dispel [the] conception of a rational being who wants nothing but to satisfy his simplest needs and does it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2.心理的而非经济的需求,是促进和保持交换关系的动力,因而是解释社会行为的关键。(Psychological rather than economic needs are the forces that initiate and sustain exchange relations and are therefore critical in the explan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论社会交换的概念与形式
作者: 李艳春[1,2]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在站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26-13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社会交换;交换形式;互惠交换;协商交换
摘要: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的古老现象。
本文回顾社会交换研究的历史,阐述社会交换的相关概念,论证社会交换的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两种形式。
直接交换分为互惠交换和协商交换,间接交换分为合作型交换和一般化交换。
同时,对直接交换的两种交换形式进行区分:在交换结果、交换信息、交换时问、交换风险、利益流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互惠交换与协商交换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1论社会交换的概念与形式李艳春摘 要: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的古老现象。
本文回顾社会交换研究的历史,阐述社会交换的相关概念,论证社会交换的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两种形式。
直接交换分为互惠交换和协商交换,间接交换分为合作型交换和一般化交换。
同时,对直接交换的两种交换形式进行区分:在交换结果、交换信息、交换时间、交换风险、利益流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互惠交换与协商交换的差异。
关键词:社会交换;交换形式;互惠交换;协商交换作者简介:李艳春,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在站博士后。
(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SH054);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HEUCF201213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3&ZD177).一 社会交换研究的历史沿革交换作为一种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是当今生活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人类行为都可以视为交换行为。
从人类历史发展上看,经济学首先发现人类活动中的交换现象与交换规律,并将其纳入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域之内。
经济交换的古典理论通常假定,交换是陌生人之间独立的、一次性交易。
亚当·斯密认为,“互通有无、相互交换的倾向是人们的自发倾向,受到人们永恒不变的本性驱使”[1]287。
在经济学看来,任何复杂的社会生活都可以从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中找到根源,因此应该从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此后,人类学家在考察不同于当今西方现代社会的现象时,在土著民族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诸如库拉圈、婚姻交换等交换形式,从而开创人类学中的交换研究。
人类学研究在制度化交换与一般化交换方面(Generalized Exchange)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交换行为受到社会学家的关注并且进行系统性研究要比经济学和人类学晚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市场之外的许多社会互动形式都可以概念化为利益交换,因为只有通过依赖他者、通过社会交换,人们才可以得到社会生活中所需之物。
社会交换理论从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衍生出来,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
现代交换理论可以追溯到两位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霍曼斯在1958年的一篇文章中最先将社会交换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提出来,然后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将其概念范围进一步扩大。
霍曼斯借鉴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理性命题等六个交换命题。
在霍曼斯看来,个人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求而具有与他者进行社会交换的动机,而布劳的旨趣则是在更为复杂的交换系统上,在组织与机构的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
不仅如此,他还对微观交换加以拓展,使之融入到交换结构中,目的是要克服霍曼斯理论的缺陷,从而实现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的过渡。
在霍曼斯和布劳之后,爱默森(Emerson)、库克(Cook)及其同事以及莫姆(Molm)等人的研究对该理论不断加以扩充。
爱默森把交换从二方交换扩展到规模更大的交换网络研究,他的理论围绕权力、结构展开,将交换与社会网络分析联系起来,他的权力依赖理论为交换理论指出新的研究方向。
遵循这一最新研究动向,爱默森、库克等人创建交换论中一个新的理论流派———交换网络理论(Theory of Exchange Network);而同样对交换感兴趣的维勒(Willer)等人则从结构性视角来研究DOI:10.16059/43-1008/c.2014.01.026交换网络,从而发展出交换论中的另一个流派———网络交换理论(Network Exchange Theory)[2]。
二 社会交换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社会交换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指的是人们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并且一般来说也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回报所激发的自愿性行动”[3]。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这样一种行为:个体之所以愿意发生交换,是因为他们通过彼此的交换能够得到各自所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行动者来说构成一定的激励,满足其需求愿望,从而使得行动者能够不断地持续交往。
也就是说,参与交换的各方期待从对方处得到回报,一旦无法获得这种回报,那么交换关系就会中止[3]。
(二)行为主体———行动者几乎所有的交换理论假定,行动者是自利的,行动者的行为目标是要增加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同时减少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资源[4]4。
一些当代的交换理论,如网络交换理论、弗里德金的期望价值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都明确假定行动者是理性的,其交换行为是出于需要或渴望获得有价值的利益而激发出来的。
即行动者的动机是要获得更多的他们所需资源,但是该资源却是由他人所控制,因此该行动者只通过与对方进行交换才有可能得到资源。
(三)行为客体———资源资源就是用来交换的物品。
用于进行交换的资源可以是有形物体也可以是无形之物,当行动者所拥有之物或行为能力受到其他行动者的重视时,这些有形之物或无形的能力就成为行动者与他者发生交换关系过程中的资源。
有形之物如财物或物品,这些有形资源的交换即物品从某一行动者向另外行动者的传递与转让。
社会交换当然也涉及到非实物性资源转让的情形,此时的资源可以是提供具有社会价值资源的能力,例如批准某一工程项目开工的决定权或某种社会地位,也可以是诸如快乐或自尊这样的心理状态。
总之,行动者的行为给对方行动者带来了在后者看来有意义的价值。
而且资源只是对于需要资源的人来说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资源拥有的是关系属性,这种关系是双方在交换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emergency),不可还原为其中任意行动者自身的一种属性。
也可以这样理解资源,行动者A与行动者B形成某种关系中的资源,在行动者A与行动者C形成的关系情境中很有可能就不再是有价值的[4]21。
书店出售的书籍对于求知的人来说是一种需要,对于厌倦读书的人来说就是“无用之物”。
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交换行动都会让施加行动的行动者付出成本,为对方带来某种有价值的资源。
(四)交换结果———正向或负向交换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具有正向价值即奖励性(例如使利益增加、某种奖励、令人满意的服务,亦或是某种具有实用性的功能),也可能具有负向价值即惩罚性(例如利益的减少、某项处罚、不令人满意的服务)。
行为主义者根据交换结果是奖励还是惩罚而从发生的频次上对其加以界定:如果交换结果是奖励性的,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果交换结果是惩罚性的,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
当然,因为行为主体有时无法预先判断交换结果是奖励性的还是惩罚性的,因此交换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要取决于时间的验证,即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这种交换行为是正向还是负向,同时交换结果还要取决于不同行动者当前自身的状况[4]146。
例如,能够到高级饭店免费吃上一顿大餐,对于多日食不果腹的人来说肯定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但是对于以瘦为美、想要保持苗条身材的时尚女性来说很可能意味着需要花费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来消耗掉这顿大餐所产生的多余脂肪。
(五)交换媒介———关系参与交换的行动者都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资源才进行交换,因此在交换过程中彼此形成某种程度的互相依赖关系。
交换关系为行动者提供交换资源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会随资源交换机会的运用、交换价值与分布的变化而改变。
如果一种交换关系依赖另一种交换关系的话,这样形成的交换网络就可以界定为正向连接网络,例如从某种关系中所获得的金钱可以用来交换另一种关系中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如果一种交换关系要视另一种非交换关系而定,那么这样的网络连接就是负向的。
例如某男孩要与某女孩确定恋爱关系取决于该女孩不能与其他男孩确定恋爱关系[5]。
三 社会交换的形式社会交换取决于行动者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当只有两个行动者A和B参与交换时,这种交换是最简单的社会交换形式,在A与B建立的直接交换关系(direct exchange)中,A(B)直接向B(A)付出其所有之物,A(B)的交换结果直接取决于B(A)的行为,即A向B提供有价值之物,B也向A提供有价值之物。
这种交换形式是早期交换研究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当代交换学者将这种交换置于规模更大网络中的三个或多个行动者时,交换往往就是间接发生的。
间接交换分为一般化交换(generalized ex-change)和合作型交换(productive exchange)。
在一般化交换中,行动者向对方付出,但未必从对方处直接有所收获,即付出者和获得者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B从A处获得的收益并不是因为B对A有所付出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B对网络中其他者(如C)有所付出而间接从A处获得回报[6]。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教师不会因为学生从比赛获得的奖励中直接得到回报,而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所在的学校对教师的付出给予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假定教师与学生同属于所院校)。
合作型交换是两个(或多个)行动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果而分别做出各自的努力,最终的结果有利于每个行动者,行动者都会因这一目标结果而受益。
显然,单个行动者不能独立完成合作型交换所期望的结果,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而生发出来的共同责任感将多个行动者聚集在一起。
例子如两人(或多人)共同撰写一本著作、股份制商业合作伙伴、家长委员会共同抵制学校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优等班、差等班。
虽然人类学家从一开始就对集体形式的社会交换产生极大兴趣,但是社会学的研究学者对于一般化交换与合作型交换都没有太大关注,相反,直接交换在研究和理论化方面则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后者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当代交换研究明显占据优势。
在直接交换关系中,交换依据其交换过程是协商性的还是互惠性的而得以分类[7]。
(一)协商性交换在协商性交换中,行动者要参与共同的决策过程,就交换结果进行明确的谈判和议价,就交换条件进行协商以达成某种契约性的交换协议,使行动者能够依据交换协议向对方提供利益,一旦协议达成对于双方来说具有严格的约束力。
协议过程涉及交换双方提供报价、讨价还价,甚至在有些时候,意欲达成交换的双方中的一方或双方有必要做出某种妥协或者让步。
协商性的交换要求交换双方在同一时间点上就交换条件进行商定,在真正进行交换之前,双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付出什么,又会因之而得到什么。
大多数经济行为都具有协商性交换的特点。
购房者A向开发商B购买房子,如果双方能够在房子的销售价格、房子质量及相应售后服务等方面达成一致,则此种交换可以顺利进行,购房成功;如果双方中的任意一方在房子价格、质量等方面无法认同对方提出的条件,即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则购房行为终止。
当然,某些社会交换也可以归为协商性交换,常见的如家务劳动分工,夫妻双方会就谁干哪些家务活而进行协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