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的概念
乳化 原理
乳化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乳化是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而形成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在乳化过程中,乳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两种原本不能混合的液体相互融合在一起,并防止它们重新分离。
乳化的原理涉及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乳化的原理。
1. 乳化剂的选择乳化剂是乳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它是一种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分子,在水和油之间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乳化剂的结构使得它能够在水和油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包裹层,防止两种液体相互分离。
常见的乳化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胶体粒子和聚合物等,它们能够有效地降低液体之间的界面能,使液体能够更容易地混合在一起。
2. 乳化过程在乳化过程中,乳化剂首先会在两种液体之间形成一个包裹层,使乳化剂的疏水性部分朝向油相,亲水性部分朝向水相。
这样一来,油相和水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它们相互靠近并形成一个稳定的乳液。
乳化剂会通过降低表面张力的方式来促进油相和水相的混合,从而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
3. 乳化的稳定性乳化剂不仅可以使油相和水相发生乳化,还可以防止它们重新分离。
这是因为乳化剂形成的包裹层能够防止油滴和水滴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从而使乳液保持稳定。
乳化剂还可以通过改变乳液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来进一步增强乳化的稳定性,使乳液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混合状态。
4. 应用领域乳化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食品工业、药品工业、化妆品工业等。
在食品工业中,乳化可以用来生产各种乳制品和调味品,比如奶油、黄油、沙司等;在药品工业中,乳化可以用来制备药物的微胶囊和纳米载体,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在化妆品工业中,乳化可以用来制备各种护肤品和化妆品,比如乳霜、洗发水、化妆液等。
第二篇示例:乳化是一种物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将两种本来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乳液。
乳液是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一个作为分散相,另一个作为连续相,由乳化剂稳定在一起形成的。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乳化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乳化一、乳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乳化是指在水和油相互作用下形成微细的混合物,即乳液。
乳化是一种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在乳化中,油是疏水性的,在水中不能溶解,而水是亲水性的,不能溶解多种油脂类物质,这就需要借助表面活性剂来使它们相互混合,并形成乳液。
二、乳化的原理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在乳化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一种叫做表面活性剂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的化合物。
它的疏水性基团能够与油脂的分子结合,而亲水性基团则能与水分子结合,并使油和水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从而实现乳化的效果。
2. 乳化液的稳定性乳化液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乳化液中的水和油相互不分离。
乳化液的稳定性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物理条件,如温度、搅拌等。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不够或者物理条件不合适时,乳化液的稳定性就会降低,容易发生相分离。
三、乳化的应用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乳化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
例如,食品加工中常用的酱油、蛋黄酱、沙拉酱等均是通过乳化制得的。
此外,在冰淇淋、奶油、黄油等食品中也添加了乳化剂,以使水和油的混合物更为均匀。
2. 化妆品中的应用许多化妆品中也含有乳化剂,比如乳霜、润肤露等。
这些产品需要将水相和油相混合,而且要保持较长时间,乳化技术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乳化原理可以制备许多物质,比如油墨、润滑油、橡胶和油漆等。
这些制备过程都依赖于乳化技术。
四、乳化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可以通过简单的乳化实验来观察乳化的现象。
实验材料和仪器:牛奶、色拉油、玻璃杯、搅拌棒。
实验步骤:1. 取一个玻璃杯,倒入适量的牛奶。
2. 在牛奶上面倒入一层色拉油。
3. 使用搅拌棒搅拌牛奶和油,观察牛奶和油是否混合均匀。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搅拌的过程中,牛奶和油开始慢慢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乳化液。
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乳化的现象,加深学生对乳化原理的理解。
乳化和溶解的例子
乳化和溶解的例子乳化和溶解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种物质混合方式。
乳化是指两种互不溶的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使其形成均匀的乳状混合物,而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溶质在溶剂中分散形成透明的溶液。
下面将分别列举乳化和溶解的例子。
一、乳化的例子:1. 牛奶:牛奶是由脂肪、蛋白质和乳糖等多种成分组成的乳状液体。
其中,乳脂肪球是乳化的结果,它们被乳糖和蛋白质包裹形成小球状悬浮物,使得乳液呈现均匀的乳白色。
2. 沙拉酱:沙拉酱是由油、醋、鸡蛋、芥末等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乳状液体。
通过搅拌和添加乳化剂,将油脂分散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混合物。
3. 蛋黄酱:蛋黄酱是由鸡蛋黄、植物油、醋、盐等成分制成的乳状酱料。
通过搅拌和添加乳化剂,将油脂和水相分散形成乳状混合物。
4. 乳化液体肥料:乳化液体肥料是将固体或液体肥料与水通过乳化剂混合形成的均匀乳状液体。
乳化剂的作用是使肥料颗粒分散在水相中,便于植物吸收利用。
5. 墙面乳胶漆:墙面乳胶漆是由乳胶、颜料、填充剂等多种成分组成的涂料。
乳胶通过添加乳化剂和稳定剂,使颜料和填充剂均匀分散在乳胶中,便于涂料施工和干燥。
二、溶解的例子:1. 盐水:将食盐加入水中,经过充分搅拌后,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的盐水。
在盐水中,盐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溶解作用,形成溶液。
2. 糖水:将糖加入水中,经过搅拌后,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溶解作用,形成透明的糖水。
糖水是一种常见的溶解液,用于制作糖果、饮料等。
3. 咖啡:将咖啡粉加入热水中,经过浸泡和搅拌后,咖啡的香味和有机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咖啡溶液。
4. 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是将葡萄糖溶解在水中制成的注射液。
葡萄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溶解作用,形成透明的葡萄糖溶液,用于补充人体能量。
5. 酸碱中和反应:将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酸和碱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
在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溶液中的离子被溶解在水中。
6. 染料液:将染料加入溶剂(如水、醇类)中,染料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溶解作用,形成染料溶液,用于染色、印刷等工艺。
第七章 乳化剂与分散剂要点
-
-
固/水 间的界面张力;
油/水 间的界面张力;
θ -在水相方向的接触角;
形成乳状液时,润湿固体较多的液体构成外相。
二、乳状液类型的鉴别和影响因素
1、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电导法:电导性好的为:O/W 型
染色法:将油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予以混 鉴别方法 合,若整体带色则为 W/O 型 稀释法:根据与液体相混溶性来判断;
硫酸盐
如聚氧乙烯烷基酚醚硫酸盐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等
阴离子型
磺酸盐
如烷基、烷基苯、烷基萘类, 聚氧乙烯烷氧基醚类等
磷酸酯类 如烷基、烷基聚氧乙烯醚类,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类等 亚磷酸酯类 如烷基聚氧乙烯醚类单、双酯
2)非离子型乳化剂
非离子乳化剂根据其亲水、亲油性,可作O/W型和W/O型
乳状液的乳化剂,主要类型有醚型和酯型二类。 聚氧乙烯烷基酚醚类
3)阳离子型乳化剂 C12-C22单烷基胺类
酰胺类
咪唑啉类 分类 季铵盐类 环氧乙烷双胺类 胺化木质素
2、高分子乳化剂 高分子乳化剂虽然无法显著降低溶液的界面张力,但是能在液
珠的界面上形成强度较高的界面膜,而且还能提高液相的粘度,因
此也是性能优良的乳化剂。 1)天然高分子
(1)魔芋胶
主要成分魔芋甘露糖,M=104 ;
(2)瓜尔胶 是从种子瓜尔素中提取得到,为非离子型、带支链的多糖-半 乳甘露糖, M=2×105 ;
③ 使用混合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其它物质,发挥其协同效应,提 高乳液的稳定性;
图 7-3 油/水界面生成的复合膜示意图
关键要素:一为水溶性,另一为含有与水形成氢键的有机物;
4)提高乳状液分散介质的粘度
根据斯托克斯的沉降速度公式:
溶解与乳化的听课记录
溶解与乳化的听课记录篇一:溶解与乳化的听课记录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溶解与乳化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和过程。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逐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乳化则是指液体中两种不相溶的液体被搅拌、摇动或加入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一个互相分散的胶状混合物。
首先,我们学习了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溶解的条件包括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和温度等因素。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足够大时,溶解过程较为容易发生。
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率,通常情况下,溶解过程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接着,我们学习了乳化的原理和过程。
乳化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可以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胶状的混合物。
这是因为乳化剂分子的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使其既可以与水相相容,又可以与油相相容。
当乳化剂加入到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时,它们会在两相之间形成一层薄膜,将两种液体稳定地分散在一起。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溶解和乳化对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的重要性。
溶解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例如,药物的溶解性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所以药物的研发和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溶解性。
乳化则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制备过程中,如乳制品、沙拉酱等。
综上所述,溶解和乳化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和过程。
通过学习溶解和乳化的条件、原理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过程,为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篇二:溶解与乳化的听课记录近日,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溶解与乳化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均匀分布形成溶液的过程,而乳化则是指液体中非相溶液体在加入乳化剂作用下形成乳状液的过程。
溶解是一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并逐渐分散在整个溶液中。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静电作用、氢键或者范德华力等等。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是指将两种互不溶解的液态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稳定的乳化体系。
乳化体系通常由两个相互接触的液体相和一个稳定剂组成。
乳化液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乳化剂的吸附,乳化剂吸附膜的弯曲,以及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首先,乳化剂中的亲水基团吸附在水相中,疏水基团则吸附在油相中。
这样,乳化剂形成一个包围液滴的双层膜,称为胶束。
乳化剂的选择对乳化体系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次,当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形成包围液滴的胶束时,当胶束的数量足够多时,胶束之间的排斥力会导致液滴的弯曲。
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加了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
这就导致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液滴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更小的液滴,并且由于乳化剂的存在,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足够强大,从而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总结起来,乳化剂在化妆品乳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吸附在水相和油相界面形成胶束,通过液滴的破碎和重组过程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这种乳化原理使得化妆品能够同时包含水溶性和油溶性成分,使得化妆品更易于使用和均匀涂抹。
关于乳化现象名词解释
2023年乳化现象名词解释2023年乳化现象是指在2023年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其特征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与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结合形成乳白色的悬浮物质,使得空气变得浑浊不清。
乳化现象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乳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应增加。
其次,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造成了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增多,例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这些微小颗粒物质与水蒸气结合后形成悬浮物质,导致空气出现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空气质量恶化,人们呼吸空气时会感到不适,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其次,乳化现象影响了大气透明度,降低了光线的穿透度,导致人们视野模糊,对交通、工作等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乳化现象还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农业产量,对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威胁。
为了解决乳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物排放,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的管理,以提高农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采取一些个人举措来应对乳化现象的影响。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其次,合理安排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行步行。
此外,还可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2023年乳化现象是一种由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自然现象。
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来减轻其影响。
润滑油抗乳化性检测
润滑油抗乳化性检测1、基本概念乳化是指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紧密分散而形成乳状液的现象。
它是两种液体的混合而并非相互溶解。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与水接触,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乳化。
润滑油的抗润滑性或破乳化度是指油品遇水发生乳化经过加温静置能迅速实现油水分离的能力。
影响润滑油水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基础油的精制程度、油品污染程度和油品添加剂的配伍状况。
对于调配好的成品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机械杂质、油泥等污染物都会严重影响油品的水分离性或破乳化度。
2、测试方法和分析仪器润滑油的该性能指标主要按 GB/T 7305 《石油和合成液水分离性测定法》测试,该方法等效于 ASTMD1401。
当测定40℃运动黏度小于90mm²/s 油品的水分离性时,测定温度为54±1℃;当测定40℃运动黏度大于90mm²/s油品的水分离性时,测定温度为82±1℃。
方法是将试样和蒸馏水各 40mL 装入同一量筒内。
在规定温度下,以 1500r/min 的转速将混合液搅拌 5min。
停止搅拌并提起搅拌叶片,每隔 5min 从侧面观察记录量筒内油、水、乳化层体积的毫升数和响应的时间。
结果报告方式是:(油层ml-水层 ml-乳化层 mL)时间 min,例如(40-37-3)15min。
GB/T 7305 中水分离性的测定装置主要由量筒、水浴、电动机搅拌器和秒表等组成。
其中量简由耐热玻璃制成,刻度在 5~100mL 范围内,分度为 1mL.量简内径为 27~30mm,高度为 225~260mm,刻度误差不应大于 1mL。
水浴具有足够的大小和深度,水浴温度的自控精度为±1℃。
搅拌器由不锈钢叶片和连杆组成,叶片长(120±1.5)mm,宽(19±0.5)mm,厚1.5mm,连杆直径约为 6mm。
电动机转速为(1500±15)r/min。
另外还有 GB/T 8022《润滑油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乳化的概念——精选推荐
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乳化的原理
乳化的原理乳化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后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乳化现象随处可见,比如牛奶、沙拉酱、面霜等,都是由乳化而成的。
那么,乳化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乳化的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概念,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乳化剂是一种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它能够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子混合在一起。
乳化作用则是指在乳化剂的作用下,两种不相溶的液体能够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乳化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降低表面张力,二是稳定乳液。
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时,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它们往往会迅速分离。
而乳化剂的加入能够有效地降低这种表面张力,使得两种液体能够更好地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的乳液。
同时,乳化剂还能够在两种液体之间形成一层薄膜,阻止它们迅速分离,从而稳定乳液的形成。
乳化的原理还涉及到两种物质的亲疏性。
一般来说,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中,一种是亲水性的,一种是疏水性的。
乳化剂通常具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这使得它能够同时与两种液体相互作用,从而促使它们形成乳液。
除了乳化剂的作用外,乳化的原理还与机械作用有关。
在乳化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搅拌、搅打等机械手段来促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
这样一来,乳化剂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乳化效果更加显著。
总的来说,乳化的原理是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和机械作用,使得两种不相溶的液体能够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乳化剂通过降低表面张力和稳定乳液的方式,促使两种液体相互混合。
在乳化过程中,机械作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乳化效果更加显著。
在工业生产中,乳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
通过对乳化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还能够拓展产品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美好。
因此,乳化的原理对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乳化的原理是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和机械作用,使得两种不相溶的液体能够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初中化学乳化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乳化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乳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乳化过程的原理及条件。
3. 能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教学重点:1. 乳化现象的概念和特点。
2. 乳化过程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乳化现象。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搅拌棒等。
3. 实验物质:水、食用油、洗洁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会使用什么产品可以将水和油混合在一起?二、讲解乳化现象(10分钟)1. 定义:乳化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第三种介质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特点:乳液呈乳白色,不易分层。
三、乳化过程的原理和条件(15分钟)1. 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剂可以降低不相溶液体之间的表面张力,使之更容易混合。
2. 乳化剂的选择:有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的化合物,如洗涤剂、卵黄等。
3. 搅拌:通过搅拌可以增大不相溶液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乳化。
4. 温度:适当的温度有利于乳化过程的进行。
四、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乳化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乳化过程中的变化,并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五、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乳化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乳化现象的原理和条件。
课后作业:1. 回答乳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 思考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3. 设计一个乳化实验,描述实验步骤及结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乳化现象的定义、原理和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乳化与破乳化
乳化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除上述两类基本乳状液外,还有一种复合乳状液,它的分散相本身就是一种乳状液,如将一个W/ O的乳状液分散到连续的水相中,而形成一种复合的W/O/W型乳状液。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乳状液之名即由此而得。
初中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中考知识归纳溶液的形成1、溶解现象(1)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均一:指各部分性质一样(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变时,不会出现分层或析出沉淀现象(3)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稳定2、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4、乳化现象(1)乳化概念:油脂难溶于水,在它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能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悬浮于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2)乳化剂;象洗洁精这样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3)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5、溶解与温度的变化:(1)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有的会升高即溶解时放热(例NaOH 浓H2SO4等溶于水),有的会变低即溶解时吸热(例NH4NO3溶于水),有的温度不变(例NaCl)(2)溶解过程:①扩散:分散成更小的微粒进入溶液,吸热。
②水合:在水中形成能自由移动的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热。
③溶液能量的变化: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放出的热量,溶液降温,否则,溶液升温。
初中化学中考知识要点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初中化学中考知识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乳化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乳化乳化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
本文将对乳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总结,包括乳化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乳化实例。
# 乳化的定义乳化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将两种本来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通过物理手段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均匀分散的混合物。
在这种混合物中,一种液体以微小的滴状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
乳化液通常呈现出乳状的外观,因此得名。
# 乳化的原理乳化现象的实现离不开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是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物质,其分子一端亲水,另一端亲油。
在油水混合物中,乳化剂的亲水端与水相互作用,而亲油端与油相互作用,使得油滴被包裹在一层乳化剂分子中,从而防止油滴聚集和分离,保持混合物的稳定性。
乳化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输入,如搅拌或振动,这有助于打破油滴,使其更均匀地分散在连续相中。
乳化液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乳化剂的类型和浓度、分散相的粒径、以及体系的温度和pH值等。
# 乳化的应用乳化技术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1. 食品工业:乳化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中,如冰淇淋、沙拉酱、咖啡奶精等,它们能够提供稳定的乳化液,改善口感和稳定性。
2. 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乳液和面霜等化妆品通常需要将油溶性和水溶性成分混合,乳化剂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3. 制药工业:许多药物需要以乳化液的形式给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4. 清洁产品:洗涤剂和洗发水等清洁产品通过乳化作用去除油脂污渍,使其易于冲洗。
# 日常生活中的乳化实例1. 牛奶:牛奶是一种天然的乳化液,其中脂肪以微小的滴状分散在水中。
2. 蛋黄酱:蛋黄酱是由油、醋和蛋黄混合制成的,其中蛋黄起到了乳化剂的作用。
3. 家用清洁剂:许多家用清洁剂都含有乳化剂,能够去除油渍和污垢。
# 结语乳化现象是化学中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它不仅在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乳化知识易错题
乳化知识易错题一、乳化的概念和特点乳化是指两种不相溶液体(通常是水和油)在加入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其特点包括:稳定性好、粘度大、透明度低等。
二、乳化剂的种类和作用1. 阴离子型乳化剂:如肥皂、烷基苯磺酸钠等,能够形成负电荷,与水分子亲和力强。
2. 阳离子型乳化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能够形成正电荷,与油分子亲和力强。
3. 不离子型乳化剂:如聚氧乙烯醇等,不带电荷,对水和油都有一定亲和力。
乳化剂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降低表面张力;二是稳定分散体系。
三、易错知识点1. 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乳化剂?当两种不相容物质需要混合时,需要使用乳化剂来使它们混合均匀。
2. 为什么要控制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乳化剂的效果,一般需要控制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
3. 什么是破乳?破乳是指分散相和分散介质重新分离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乳化剂失效或者加入过多。
4. 什么是反复乳化?反复乳化是指已经形成的乳液再次被分离后重新加入新的乳化剂进行再次混合。
5. 什么是HLB值?HLB值是指一个表面活性剂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的能力,其数值越大则亲水性越强,越小则亲油性越强。
四、易错题1.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乳化剂?A. 氢氧化钠B. 聚氧乙烯醇C.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 烷基苯磺酸钠答案:A。
氢氧化钠不具备降低表面张力和稳定分散体系的作用,不属于乳化剂。
2. 以下哪种情况容易导致破乳现象?A. 加入过多的乳化剂B. 温度过低C.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不相容D. 反复乳化答案:A。
加入过多的乳化剂会导致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使得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导致破乳现象。
3.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不离子型乳化剂?A. 聚氧乙烯醇B. 烷基苯磺酸钠C. 硬脂酸聚氧乙烯酯D. 辛醇聚氧乙烯醚答案:B。
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型乳化剂,不属于不离子型乳化剂。
4. 以下哪种情况容易导致反复乳化现象?A. 温度过高B. 加入过多的乳化剂C.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不相容D. 降低表面张力答案:B。
佐剂和抗原乳化后的状态
佐剂和抗原乳化后的状态介绍佐剂和抗原乳化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接种方法,用于增强免疫反应和改善疫苗的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佐剂和抗原乳化后的状态,包括乳化机制、乳化后的效应以及常用的佐剂和抗原乳化方法。
乳化的基本概念乳化是指两种无法相溶的液体通过添加乳化剂和机械处理将其分散成微小颗粒的过程。
在免疫学中,佐剂和抗原的乳化是指将佐剂和抗原混合、搅拌或超声处理,使其形成微小颗粒的过程。
乳化后的颗粒能够增加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响应,提高对抗原的免疫效果。
乳化机制乳化的机制涉及乳化剂的作用以及物理力学的作用。
1.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剂是一种能够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常用的乳化剂有Tween 80、Span 80和蛋磷脂等。
乳化剂能够使佐剂和抗原之间形成更加稳定的乳液,增加抗原颗粒的表面积,促进免疫细胞的吞噬和抗原递呈。
2.物理力学的作用:乳化过程中的机械搅拌或超声处理能够分散佐剂和抗原之间的界面张力,形成微小颗粒。
颗粒的大小和分布对乳化后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颗粒越小,免疫效果越好。
乳化后的效应佐剂和抗原乳化后能够产生多种效应,从而增强免疫反应和改善疫苗的有效性。
1.增加抗原的稳定性:乳化后的抗原形成颗粒,能够保护抗原不被降解,在体内长时间释放,提高抗原的稳定性。
2.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乳化后的抗原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能够更好地与免疫细胞接触,促进抗原的吞噬和抗原递呈,激发更强的免疫反应。
3.激活免疫细胞:乳化后的佐剂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增加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细胞免疫的活性,加强免疫反应。
4.提高抗体产生:乳化后的佐剂和抗原能够更好地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提高抗体的产量和抗体的亲和力。
5.增强细胞免疫应答:乳化后的佐剂和抗原能够激活T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应答,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和辅助T细胞的功能。
常用的佐剂和抗原乳化方法佐剂和抗原乳化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疫苗的需要和应用场景选择适当的乳化方法。
1.机械搅拌法:将佐剂和抗原放入容器中,通过机械搅拌使其乳化。
溶液乳化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乳化的概念溶液乳化是指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乳浊液。
其中一种液体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称为连续相,通过加入乳化剂和适当的搅拌,使得两种液体能够形成乳状混合物,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二、溶液乳化的机理1. 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剂是溶液乳化的关键。
它的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性和疏水性部分,使得它既能与水相相容,又能与油相相容。
当乳化剂被加入到分散相和连续相中,它们的分子会在界面处形成一层薄膜,使得油和水分子之间产生排斥力。
这样,油和水就不会相互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乳状混合物。
2. 搅拌的作用搅拌能够使得乳化剂充分分散在水相和油相中,从而增加分散相和连续相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乳状混合物。
此外,搅拌还能够防止乳化剂在混合过程中聚集在一起,破坏乳状混合物的稳定性。
三、溶液乳化的影响因素1. 乳化剂的类型和浓度不同类型的乳化剂对溶液乳化的效果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亲水性和疏水性部分之间平衡性能的乳化剂效果比较好。
此外,乳化剂的浓度也会对溶液乳化的效果产生影响,通常来说,乳化剂浓度较大时,稳定性较好。
2. 温度温度可以影响溶液乳化的速率和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溶液乳化的速率越快,但也会影响到乳化剂的稳定性。
因此,选择适当的温度对溶液乳化至关重要。
3. pH值pH值对溶液乳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的pH值会导致乳化剂分子的离子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到乳化剂在溶液中的性质和溶液乳化的效果。
4. 搅拌速度和时间搅拌速度和时间会直接影响乳状混合物的稳定性。
适当的搅拌速度和时间可以使得乳化剂更加均匀地分散在水相和油相中,从而增加乳状混合物的稳定性。
溶液乳化在化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食品工业在食品工业中,溶液乳化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沙拉酱、饮料等的生产中。
通过溶液乳化,可以使得食品中的油脂和水能够充分混合在一起,使得产品口感更加丰富,质地更加柔滑。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乳化和乳化作用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乳化和乳化作用乳化和乳化作用的概念:1.乳化现象: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分层,在乳浊液中加人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化”构成的并不是溶液,比如植物油中重新加入水,重新加入乳化剂并不是水熔化了油,只是并使植物油集中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有于水中而不涌入。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3.乳化作用:乳蚀液的稳定剂就是一类表面活性剂,制止大液滴相互凝固。
洗涤剂能够把植物油集中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涌入兴大的油珠,洗涤剂拉艾的促进作用就是乳化促进作用,并使植物油集中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有于水中而不涌入。
用汽油去油污与用洗涤剂洗去油污的不同:利用汽油和洗涤剂均能够除一回去油污,但二者除去油污的原理相同。
汽油熔化油污时构成溶液,但提了洗涤剂的水冲洗油污就是把油污集中成细小的液滴,并使其构成乳浊液,再随着水漂跑。
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污渍清洗方法蓝墨水白色织物上,可用草酸低稀溶液和漂白剂溶液轮流擦拭,再用洗涤剂和水洗;有色织物上,小心用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污渍去掉后,迅速用过氧化氢稀溶液擦拭污渍处,并立即用水漂洗圆珠笔油用酒精擦拭,再用洗涤剂洗,最后用水洗菜汤,乳汁用酒精擦拭,然后用稀氨水揉搓,再用水洗水果枯用氯化钠溶液洗,或用草酸稀溶液沾湿,再用水洗;如果是白色织物,可用过氧化氢稀溶液沾湿,再用水洗血渍刚沾上时,立即用冷水洗,再用洗涤剂洗,最后用水洗;沾污时间较长的,可用氨水擦拭,片刻后用冷水洗,如不能除净,用草酸稀溶液洗涤,然后用水洗铁锈草酸稀溶液清洗,然后用水洗沥青用酒精或汽油擦拭多次,然后用水洗乳化促进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如肥皂、洗洁精等。
②农药的采用:在农药中重新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熔化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光滑做成的透明化液体叫做乳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乳状液之名即由此而得。乳状液的这种外观是与分散相粒子之大小有密切关系。由胶体的光学性质可知,对一多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一般不同,光照射在分散微粒(液滴)上可以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当液滴直径远大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主要发生光的反射(也可能有折射、吸收),当液滴直径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光可以完全透过,这时体系呈透明状。当液滴直径稍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有光的散射现象发生,体系呈半透明状。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大致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波长为0.40-0.76μm,故乳状液中的反射较显著,因而一般乳状液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这就是乳状液的微粒大小与外观之关系。对于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的液-液分散体系,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而不呈乳液状,常称为“微乳状液”,它的性质与乳状液有很大不同。
总之,可以这样说,界面张力的高低主要表明了乳状液形成之难易,并非为乳状液稳定性的必然的衡量标志。
(3) 界面膜的稳定理论 在体系中加入乳化剂后,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表面活性剂必然在界面发生吸附,形成一层界面膜。界面膜对分散相液滴具有保护作用,使其在布朗运动中的相互碰撞的液滴不易聚结,而液滴的聚结(破坏稳定性)是以界面膜的破裂为前提,因此,界面膜的机械强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基于上述两段得讨论,可以得出这样得结论:降低体系得界面张力,是使乳状液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形成较牢固的界面膜是乳状液稳定的充分条件。
(4) 电效应的稳定理论 对乳状液来说,若乳化剂是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则在界面上,主要由于电离还有吸附等作用,使得乳状液的液滴带有电荷,其电荷大小依电离强度而定;而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主要由于吸附还有摩擦等作用,使得液滴带有电荷,其电荷大小与外相离子浓度及介电常熟和摩擦常数有关。带电的液滴靠近时,产生排斥力。使得难以聚结,因而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乳状液的带电液滴在界面的两侧构成双电层结构,双电层的排斥作用,对乳状液的稳定有很大的意义。双电层之间的排斥能取决于液滴大小及双电层厚度1/κ,还有ξ电势(或电势φ0)。当无电介质表面活性剂存在存在时,虽然界面两侧的电势差ΔV很大,但界面电位φ0却很小,所以液滴能相互靠拢而发生聚沉,这对乳状液很不利。当有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存在时,令液滴带电。O/W型的乳状液多带负电荷;而W/O型的多带正电荷。这时活性剂离子吸附在界面上并定向排列,以带电端指向水相,便将反号离子吸引过来形成扩散双电层。具有较高的φ0及较厚的双电层,而使乳状液稳定。若在上面的乳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盐,则由于水相中反号离子的浓度增加,一方面会压缩双电层,使其厚度变薄,另一方面他会进入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中,形成一层很薄的等电势层,此时,尽管电势差值不便,但是φ0减小,双电层的厚度也减薄,因而乳状液的稳定性下降。
此结论都与高强度的界面膜是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原因的解释相一致。如果使用适当的混合乳化剂有可能形成更致密的“界面复合膜”,甚至形成带电膜,从而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如在乳状液中加入一些水溶性的乳化剂,而油溶性的乳化剂又能与它在界面上发生作用,便形成更致密的界面复合膜。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混合乳化剂,以使能形成的界面膜有较大的强度,来提高乳化效率,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经常是使用混合乳化剂的乳状液比使用单一乳化剂的更稳定,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比单一表面活性剂往往要优越得多。
(6) 液晶与乳状液的稳定性 液晶是一种在结构和力学性质都处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物态,它既有液体的流动性,也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规则性。 1969年,弗里伯格(Friberg)等第一次发现在油水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时,即析出第三相--液晶相,此时乳状液的稳定性突然增加,这是由于液晶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保护层,阻碍液滴因碰撞而粗化。同时液晶吸附层的存在会大大减少液滴之间的长程范德华力,因而起到稳定作用。此外,生成德液晶由于形成网状结构而提高了粘度,这些都会使乳状液变得更稳定。由此可以说,乳状液的概念已从“不能相互混合的两种液体中的一种向另一种液体中分散“,变成液晶与两种液体混合存在的三相分散体系。因此,液晶在乳化技术或在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前景,已称为化妆品及乳化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如研究液晶在乳化过程中生成的条件(乳化剂的类型及用量、温度等)和如何控制生成的液晶的状态。
(2) 界面张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界面张力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乳状液的形成必然使体系界面积大大增加,也就是对体系要做功,从而增加了体系的界面能,这就是体系不稳定的来源。因此,为了增加体系的稳定性,可减少其界面张力,使总的界面能下降。由于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因此是良好的乳化剂。
2、 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各种因素上面讨论了乳化剂之所以能够对乳状液起到稳定作用的几种理论,从这些理论中可以得出能对乳状液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1) 对于应用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的体系界面膜的形成与界面膜的强度是乳状液稳定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界面张力的降低与界面膜的强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前者为必要后者是充分的条件。而且它们都与乳化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直接有关。要得到比较稳定的乳状液,首先应考虑乳化剂在界面上的吸附性质,吸附作用愈强,表面活性剂吸附分子在界面的吸附量愈大,表面张力则降低愈多,界面分子排列愈紧密,界面强度愈高。如果表面活性剂为离子型的,当它在界面的吸附增加时,其界面电荷强度也提高,这些都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应用混合乳化剂,所生成的界面复合膜有较大的强度,因此常将水溶性的乳化剂和油溶性的乳化剂混合使用,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此理论虽能定性的解释许多形成不同类型乳状液的原因,但常有不能用它解释的实例。理论上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从几何结构来考虑乳状液的稳定性,实际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何况从几何上看,乳状液液滴的大小比乳化剂的分子要大得多,故液滴得曲表面对于其上得定向分子而言,实际近于平面,故乳化剂分子两端的大小就不是重要的,无所谓楔形插入了。
一、乳状液概述
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乳化的概念:
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
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凡能降低界面张力的添加物都有利于乳状液的形成及稳定。在研究一系列的同族脂肪酸作乳化剂的效应时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碳链的增长,界面张力的降低逐渐增大,乳化效应也逐渐增强,形成较高稳定性的乳状液。但是,低的界面张力并不是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唯一因素。有些低碳醇(如戊醇)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很低,但却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有些大分子(如明胶)的表面活性并不高,但却是很好的乳化剂。固体粉末作为乳化剂形成相当稳定的乳状液,则是更极端的例子。因此,降低界面张力虽使乳状液易于形成,但单靠界面张力的降低还不足以保证乳状液的稳定性。
与表面吸附膜的情形相似,当乳化剂浓度较低时,界面上吸附的分子较少,界面膜的强度较差,形成的乳状液不稳定。乳化剂浓度增高至一定程度后,界面膜则由比较紧密排列的定向吸附的分子组成,这样形成的界面膜强度高,大大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大量事实说明,要有足够量的乳化剂才能有良好的乳化效果,而且,直链结构的乳化剂的乳化效果一般优于支链结构的。
乳化剂为一价金属皂在油-水界面上作定向排列时,以具有较大极性头基团伸向水相;非极性的碳氢键深入油相,这时不仅降低了界面张力,而且也形成了一层保护膜,由于一价金属皂的极性部分之横界面比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大,于是横界面大的一端排在外圈,这样外相水就把内相油完全包围起来,形成稳定的O/W型的乳状液。而乳化剂为二价金属皂液时,由于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比极性基团的横界面大,于是极性基团(亲水的)伸向内相,所以内相是水,而非极性碳氢键(大头)伸向外相,外相是油相,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W/O型乳状液。 这种形成乳状液的方式,乳化剂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就像木楔插入内相一样,故称为“定向楔”理论。
二、乳化原理和乳状液的稳定性
1、 乳化原理在制备乳状液时,是将分散相以细小的液滴分散于连续相中,这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所形成的乳状液是不稳定的,而通过加入少量的乳化剂则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对此,科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对研究、生产乳状液的化妆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 乳状液的粘度乳状液中内相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或上升,可致使内相外相分离,造成乳状液的不稳定。如同胶体的粒子沉降(或上升)一样,乳状液内相的沉降速度,仍是斯脱克斯方程式 v=2r2(ρ2-ρ1)g/9η 这里v为液滴的沉降速度,r为分散相液滴的半径,ρ2、ρ1为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由此公式可以得出,乳状液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则分散相液滴运动的速度愈慢,这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因此,往往在分散介质中加入增稠剂(一般常为能溶于分散介质的高分子物质),以此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当然高分子物质的作用并不限于此,往往还能形成比较坚固的界面膜。如蛋白质就是此类典型的高分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