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二、词语解释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时年:那年。

6.戏:玩耍。

7.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惭:感到惭愧。

11.引:拉,牵拉。

12.顾:回头看。

三、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3.待君久不至,已去。

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4.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5.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问题探究1.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2.“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3.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意思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 3),过中不至( 4),太丘舍去( 5),去后以致( 6)。

元方( 7)时年七岁,门外戏( 8)。

客问元方:“尊君( 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

”元方曰:“君( 12)与家君( 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7)。

” 友人惭,下车引( 14)之,元方入门不管( 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商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商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中午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中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待而走开了。

舍,丢掉。

去,离开。

(6)去后以致:以致,(友人)才到。

乃:才。

至:抵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嬉戏,游戏。

(9)尊君在不 (f ǒu) :你父亲在吗?尊君,对他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咨询。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叹息。

(11)相委而去:相委,丢掉他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掉,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善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期用,信:信誉、诚信。

(17)无礼:违犯礼仪 ; 没有礼貌,礼:礼仪。

古今异义 1 、去古意:走开今意:到、往 2 、委古意:丢掉、舍弃今意:委屈、拜托 3 、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料 4 、期古意:商定今意:日期 5 、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解题1.“期”是“____________”的意思。

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学过这本书中的《____________》。

3.《世说新语》介绍《世说新语》,是一部____________,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作者及其相关文常介绍《世说新语》,是____________(时期)临川王____________(430-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

词语注释2.期行:_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_。

3.日中:____________。

4.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

5.乃:____________。

6.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的长子。

7.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尊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____________。

8.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____________。

9.家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引:____________。

11.顾:____________。

译文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一、文学常识:1、出处:《世说新语》。

2、作者:南朝宋,刘义庆,文学家。

3、《世说新语》: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代表作。

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二、主要内容:1、中心: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

2、层意:第一层:友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经离开。

第二层:友得知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无礼”,友惭。

3、人物形象分析: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

长,掌管。

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三、字词积累及运用:1、关键实词:与:和、同。

期:约会、约定时间。

过:超过。

至:到。

舍:放弃、舍弃。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2、关键虚词:乃:才。

便:于是、就。

则:就。

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通假字:不,通“否”。

例句:“尊君在不?”古今异义:去,离开。

例句:“去后乃至。

”4、翻译方法: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年——年龄;待——等待;信——信用;惭——惭愧;入——进入。

补充成分省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逐字翻译,落实到每个实词:与人期行——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走。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其中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文言文,是许多人在学习文言文时必读的重要作品。

本文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线索,总结文言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体现了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内涵,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缩影,把道德礼义、间接谈判、自制力等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十分重视教育,主要把教育和学习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其草木子把师父看作最宝贵的财富,用“礼乐”把贤良教化作为礼仪,以及朋友们相互帮助、分享知识,表达了中国古代关于以教育求知的观念。

其次,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符号,它的文字艺术表现十分优美,以含蓄的语言刻画出几个同伴之间彼此之间真挚的友情,充分展示出陈太丘与朋友们一路上的旅行过程及其心路历程,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个人行为遵守伦理道德的社会义务。

此外,文言文中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性价值,它强调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大众文化的重要性,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执着和追求。

由于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字体系,以及其丰富的修辞体系,让人能够从字句构造的意境中欣赏到被精炼的唯美文字,从而了解和领悟古代中国文学的精髓。

最后,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中流行的古典观念,它把古人对社会秩序的全面理解从礼义、仁慈、智慧、尊师重教、分享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精
神世界,也为后代的汉学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之,陈太丘与友期行在古代中国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体现了古代中国伦理道德的理念,又突出了儒家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古典文化的独特优势,对后代十分有益,是探究古代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精讲《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文言文精讲《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文言文精讲——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至。

元方⑤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⑥?”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⑦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

”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⑩之。

元方入门不顾⑪。

注释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3.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5.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6.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

7.非:不是。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牵引。

11.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的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时候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家门。

出处《世说新语》文言知识特殊句式:省略句“去后乃至”——应理解为“友人去后乃至”,省略了主语。

“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理解为“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了主语。

人物介绍陈寔(104年一187年):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东汉时期官员、名士。

陈寔出身微寒,曾任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

与其子陈纪、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其他同上。

二、拼音与重点实词[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哉(zāi)三、通假字:尊君在不:(fǒu)同否,表疑问四、用原文回答:(1)客人不守信约的句子是:期日中,日中不至。

(2)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客人认错的句子是:下车引之。

五、问答题:1、层次结构: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第一部分共有 1 道问答题:(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不再等候就走了,可以说陈太丘不守信用吗?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约好正午,过时间陈太丘就可以走了。

3、第二部分共有 7 道问答题:(1)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2)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古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笔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古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笔记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二、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1、友人惭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十一、文言句式
1、省略句:Leabharlann ①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
②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十二、本文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十三、文本特色
1.语言精练,形象鲜明
开头以“期行”“不至”“舍去”“乃至”等关键词句,既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又塑造了“守信”与“不守信”的两个人物形象。结尾“惭”“引”把友人知错就改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门不顾”把元方鄙弃“无信”“无礼”的倔强劲儿,描绘得恰到好处。
2.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1、信: ①则是无信 信:名词,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形容词,真诚,诚实
九、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①古义:约定;②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 去:①古义:离开;②今义:前往
3、下车引之 引:①古义:拉,牵拉;②今义:引导

(教师版)《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梳理

(教师版)《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梳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

主要记载汉未至东__________。

本文与《く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中《》篇二、给加点字注音:舍去( ) 尊君在不( )非人哉( )三、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君与家君/期日中③元方门不顾四、重点字词翻译○1与友期行(期:)○2期日中(日中:)○3舍去(舍:。

去:)○4去后乃至(乃:。

)○5外戏(戏:。

)○6尊君在不(尊君:。

不:。

)○7相委而去(相:。

委:。

)○8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9则是无信(则:。

信:。

)○10下车引之(引:。

)○11元方入门不顾(顾:。

)五、字词分类归纳(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二)一词多义1.之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下车引之( )2.否○1尊君在不()○2日中不至()3.而:①俄而雪骤( )②相委而去( )(三)古今异义①太丘舍去:(古义: ; 今义: 。

)②与人期行:(古义: ; 今义: 。

)(四)词类活用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友人惭( )【省略句】去后乃至。

六、重点句子翻译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客元方:“尊君在不?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礻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七、问题梳理: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描写。

2.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答:3.陈太丘的友人的性格特点如何?答: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6.谈谈你对“君”“家君”“尊君”的理解7.辦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1敝人○2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8.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答案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期行》知识点归纳

《期行》知识点归纳

《期行》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不)
二、重点词语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同行,一起上路)
2.太丘舍去(离开)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丢下,抛弃;连词,表顺承)
4.下车引之(牵引,拉;代词,代指元方)
5.元方人门不顾(回头看)
三、词类活用
友人惭,下车引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惭愧)
四、文意理解
1.《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做人要明礼诚信,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对别人要尊重。

2.(课后习题)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期行》》中首先通过陈元方与友人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元方明辨是非、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

元方虽然年纪小,却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他用有力的语言反驳了父亲的朋友,使友人很惭愧。

其次,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

友人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却“入门不硕”,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友人的迟到表示不满,更是对当着孩子骂父亲的友人的行为感到不满,通过行为动作衬托元方的态度,考虑到他年纪小,不能理解,这一行为并不算失礼,反而让人觉得可爱,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3.元方聪明机智,令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和弱点。

4.文中的“友人”在性格方面有什么特点?
性格急躁易怒,不守时,但能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笔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笔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笔记课文加点字笔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约会,约定时间到放弃离开才嬉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通“否”于是,就不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就信用放弃,抛弃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愧走下回头看拉,表示友好的动作课堂练习:1、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2、整体把握课文可分为三层,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第一层: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第二层:友人便怒元方对答。

第三层: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3、回答问题*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点错误?——无信(失约)无礼(责难)*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陈太丘的友人是否一无是处?——“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就改*讨论: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不可得理不饶人(分析略)——不可求全责备(分析略)总结*文中的友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元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友人无信无礼,元方聪敏机智——友人知错就改,元方年少气盛*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诚实守信,以礼待人4、拓宽延伸对语言的学习积累:期: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舍: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比喻有恒心)引:引吭高歌(放开嗓子,大声歌唱)信: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顾: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考虑周密)格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

元方(7)时年七岁,门外戏(8)。

客问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1)。

”元方曰:“君(12)与家君(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

” 友人惭,下车引(14)之,元方入门不顾(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至:到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 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 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一、文学常识:1、出处:《世说新语》。

2、作者:南朝宋,刘义庆,文学家。

3、《世说新语》: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志人小说”代表作。

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反应了魏晋时代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糊口容貌。

二、主要内容:1、中心: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动进行批判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

2、层意:第一层:友过了商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离开。

第二层:友得悉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无礼”,友惭。

3、人物形象分析:太丘:汉代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

长,掌管。

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看重许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誉,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应了他的机智和思惟的敏捷。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应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三、字词累积及应用:1、症结实词:与:和、同。

期:约会、商定时间。

过:超过。

至:到。

舍:抛却、舍弃。

戏:嬉戏、玩耍。

委:抛却、遗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2、症结虚词:乃:才。

便:因而、就。

则:就。

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通假字:不,通“否”。

例句:“尊君在不?”古今异义:去,离开。

例句:“去后甚至。

”4、翻译法子: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年——春秋;待——等待;信——信誉;惭——惭愧;入——进入。

补充成份省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甚至。

逐字翻译,落实到每一个实词:与人期行——和他人商定时间一块儿走。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一、会背课下注释。

1、期.行2、期日中..3、舍去.4、乃.至5、尊君在不.6、相委.而去7、家君8、尊君9、君10、引11、顾二、会翻译课文。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译:4、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5、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6、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三、知识点总结。

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2、陈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他父亲的友人为什么感到惭?(可用原文语句回答)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你从主人公的言谈中得到什么启示?)5、你认为陈元芳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6、请你举出几个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是由(朝代名字)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理解:《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幼时批评父亲友人“”“”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四、一词多义1、顾: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2、信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五、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六、重点词语理解A、太丘舍去舍:去: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乃:D、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去:E、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惭:引:顾:七、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八、人物理解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十、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南朝宋人刘义庆陈元方无信无礼“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回头看(相顾一笑瞻前顾后)看拜访讲信用真诚、诚实实情六:期:约定舍:丢下、舍弃。

去:离开引:拉乃:才。

七: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

元方(7)时年七岁,门外戏(8)。

客问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1)。

”元方曰:“君(12)与家君(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

” 友人惭,下车引(14)之,元方入门不顾(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至:到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篇。

二、给加点字注音:
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
三、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元方/入门/不顾
四、重点字词翻译:
1.与友期.行(期:约定。


2.期日中
..(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
..(舍:舍弃。

去:离开。


4.去后乃.至(乃:才。


5.门外戏.(戏:嬉戏,游戏,玩耍。


6.尊君
..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7.相委
..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8.君与家君
..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9.则.是无信.(则:就。

信:讲信用,守信用。


10.下车引.之(引: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五、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②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2.而:
①俄而.雪骤(与时间词连用,不译)
②相委而.去(连词,表修饰)
(三)古今异义:
①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②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四)词类活用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②友人惭.(意动用法。

惭:对……感到惭愧)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3.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来拉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家的)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元方是一个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懂得礼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我赞成元方的做法:一个失信于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率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我不赞成元方的做法: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3.陈太丘的友人的性格特点如何?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6.谈谈你对“君”“家君”“尊君”的理解
答:“君”:对别人的尊称,是“您”的意思。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7.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8.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答: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