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二、词语解释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时年:那年。
6.戏:玩耍。
7.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惭:感到惭愧。
11.引:拉,牵拉。
12.顾:回头看。
三、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3.待君久不至,已去。
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4.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5.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问题探究1.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2.“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3.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意思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 3),过中不至( 4),太丘舍去( 5),去后以致( 6)。
元方( 7)时年七岁,门外戏( 8)。
客问元方:“尊君( 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
”元方曰:“君( 12)与家君( 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7)。
” 友人惭,下车引( 14)之,元方入门不管( 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商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商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中午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中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待而走开了。
舍,丢掉。
去,离开。
(6)去后以致:以致,(友人)才到。
乃:才。
至:抵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嬉戏,游戏。
(9)尊君在不 (f ǒu) :你父亲在吗?尊君,对他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咨询。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叹息。
(11)相委而去:相委,丢掉他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掉,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善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期用,信:信誉、诚信。
(17)无礼:违犯礼仪 ; 没有礼貌,礼:礼仪。
古今异义 1 、去古意:走开今意:到、往 2 、委古意:丢掉、舍弃今意:委屈、拜托 3 、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料 4 、期古意:商定今意:日期 5 、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解题1.“期”是“____________”的意思。
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学过这本书中的《____________》。
3.《世说新语》介绍《世说新语》,是一部____________,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作者及其相关文常介绍《世说新语》,是____________(时期)临川王____________(430-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
词语注释2.期行:_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_。
3.日中:____________。
4.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
5.乃:____________。
6.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的长子。
7.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尊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____________。
8.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____________。
9.家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引:____________。
11.顾:____________。
译文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一、文学常识:1、出处:《世说新语》。
2、作者:南朝宋,刘义庆,文学家。
3、《世说新语》: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代表作。
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二、主要内容:1、中心: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
2、层意:第一层:友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经离开。
第二层:友得知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无礼”,友惭。
3、人物形象分析: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
长,掌管。
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三、字词积累及运用:1、关键实词:与:和、同。
期:约会、约定时间。
过:超过。
至:到。
舍:放弃、舍弃。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2、关键虚词:乃:才。
便:于是、就。
则:就。
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通假字:不,通“否”。
例句:“尊君在不?”古今异义:去,离开。
例句:“去后乃至。
”4、翻译方法: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年——年龄;待——等待;信——信用;惭——惭愧;入——进入。
补充成分省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逐字翻译,落实到每个实词:与人期行——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走。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其中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文言文,是许多人在学习文言文时必读的重要作品。
本文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线索,总结文言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体现了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内涵,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缩影,把道德礼义、间接谈判、自制力等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十分重视教育,主要把教育和学习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其草木子把师父看作最宝贵的财富,用“礼乐”把贤良教化作为礼仪,以及朋友们相互帮助、分享知识,表达了中国古代关于以教育求知的观念。
其次,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符号,它的文字艺术表现十分优美,以含蓄的语言刻画出几个同伴之间彼此之间真挚的友情,充分展示出陈太丘与朋友们一路上的旅行过程及其心路历程,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个人行为遵守伦理道德的社会义务。
此外,文言文中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性价值,它强调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大众文化的重要性,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执着和追求。
由于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字体系,以及其丰富的修辞体系,让人能够从字句构造的意境中欣赏到被精炼的唯美文字,从而了解和领悟古代中国文学的精髓。
最后,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中流行的古典观念,它把古人对社会秩序的全面理解从礼义、仁慈、智慧、尊师重教、分享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精
神世界,也为后代的汉学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之,陈太丘与友期行在古代中国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体现了古代中国伦理道德的理念,又突出了儒家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古典文化的独特优势,对后代十分有益,是探究古代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精讲《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文言文精讲——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至。
元方⑤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⑥?”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⑦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
”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⑩之。
元方入门不顾⑪。
注释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3.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5.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6.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
7.非:不是。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牵引。
11.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的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时候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家门。
出处《世说新语》文言知识特殊句式:省略句“去后乃至”——应理解为“友人去后乃至”,省略了主语。
“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理解为“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了主语。
人物介绍陈寔(104年一187年):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东汉时期官员、名士。
陈寔出身微寒,曾任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
与其子陈纪、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其他同上。
二、拼音与重点实词[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哉(zāi)三、通假字:尊君在不:(fǒu)同否,表疑问四、用原文回答:(1)客人不守信约的句子是:期日中,日中不至。
(2)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客人认错的句子是:下车引之。
五、问答题:1、层次结构: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第一部分共有 1 道问答题:(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不再等候就走了,可以说陈太丘不守信用吗?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约好正午,过时间陈太丘就可以走了。
3、第二部分共有 7 道问答题:(1)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2)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古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笔记

一、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二、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1、友人惭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十一、文言句式
1、省略句:Leabharlann ①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
②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十二、本文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十三、文本特色
1.语言精练,形象鲜明
开头以“期行”“不至”“舍去”“乃至”等关键词句,既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又塑造了“守信”与“不守信”的两个人物形象。结尾“惭”“引”把友人知错就改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门不顾”把元方鄙弃“无信”“无礼”的倔强劲儿,描绘得恰到好处。
2.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1、信: ①则是无信 信:名词,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形容词,真诚,诚实
九、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①古义:约定;②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 去:①古义:离开;②今义:前往
3、下车引之 引:①古义:拉,牵拉;②今义: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篇。
二、给加点字注音:
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
三、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元方/入门/不顾
四、重点字词翻译:
1.与友期.行(期:约定。
)
2.期日中
..(日中:正午时分。
)
3.舍去
..(舍:舍弃。
去:离开。
)
4.去后乃.至(乃:才。
)
5.门外戏.(戏:嬉戏,游戏,玩耍。
)
6.尊君
..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7.相委
..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
8.君与家君
..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9.则.是无信.(则:就。
信:讲信用,守信用。
)
10.下车引.之(引:拉,牵拉。
)
11.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
五、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②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2.而:
①俄而.雪骤(与时间词连用,不译)
②相委而.去(连词,表修饰)
(三)古今异义:
①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
②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
(四)词类活用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
②友人惭.(意动用法。
惭:对……感到惭愧)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3.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来拉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家的)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元方是一个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懂得礼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我赞成元方的做法:一个失信于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率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我不赞成元方的做法: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3.陈太丘的友人的性格特点如何?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6.谈谈你对“君”“家君”“尊君”的理解
答:“君”:对别人的尊称,是“您”的意思。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7.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8.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答: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