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的分离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菌种分离即是进行食用菌菌丝纯化的过程,它是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通俗地讲就是把食用菌菌丝从自然中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食用菌菌丝的过程。
菌种分离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食用菌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三种。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将食用菌的部分组织移接到斜面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其特点:一是属于无性繁殖,能够保持原有菌种的优良特性,是生产中获得纯菌种的常用方法,且简单易行,取材广泛,菌丝萌发快。
二是组织分离操作简便,又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但对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因其子实体种菌丝极少,如用组织分离培养,则往往不易成功。
1.1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择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
切去菇体基部,在超净工作台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擦拭菌盖与菌柄两次,进行表面消毒。
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用消毒后的小刀在菌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再用接种针将组织块放入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中间。
置于24℃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块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
如香菇、平菇等可以使用此方法。
1.2菌核组织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食用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
而常见的是它储藏营养的菌核。
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
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消毒,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在24℃下培养,产生菌丝后进行分离纯化。
应注意的是,菌核是储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杂质,只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选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离出菌种。
1.3菌索分离法菌索分离常用于蜜环菌分离。
方法是选新鲜的活菌索,用75%酒精棉球将菌索表面消毒后,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切成小段,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4℃下培养,有白色菌丝长出且无污染,即表明分离成功。
工作报告之食用菌实验报告
食用菌实验报告【篇一:食用菌组织分离法实验报告】食用菌母种的制作——组织分离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一、实验原理: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 食用菌:香菇、平菇。
2. 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 仪器或其他用具: 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三、实验方法:1. 选择种菇:选择肥壮菇体作种菇;2. 种菇消毒:取1张菇片,用 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3.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 4. 培养:将试管斜面置于15~30℃下培养;五、注意事项1.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无菌操作,一切用具都要消毒。
2.要等刀片冷却后再切取组织块。
六、实验结果与记录第一次实验:10月16日上午进行接种,两试管都以肥壮的双孢菇为种菇,10月13日观察培养基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全班只有一人成功,大部分都被杂菌污染,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制作的pda培养杂菌没有菌落产生基本身受到污染,但是又有培养基根本没有菌落产生,那么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空白对照,得到培养基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我们操作都有问题,没有做到避免污染,规范的无菌操作,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在接种过程,接种针,试验刀酒精灯上灼烧后未冷却直接接触种菇,使待接种的菌块高温致死。
第二次实验:10月30日上午进行接种,记号笔标记的两支试管为双孢菇,标签纸标记的两只试管为香菇进行实验,10月9日观察实验基本成功,试管下端有少部分红棕色杂菌无杂菌,也无目的菌落实验成功,无杂菌,斜面上均为雪白的菌丝结果分析:培养基本身无污染,接种香菇菌块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接种针和实验刀未完全冷却导致目的菌块高温致死,培养基上无菌落产生。
接种双孢菇菌块过程中基本做到了无菌操作,实验较为成功。
实验感想:本实验原理目的简单,操作过程方法在微生物学中也有接触,但是容易杂菌污染,第一次实验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几乎所有培养基都受到了污染,第二次实验在总结前一次的基础上,大部分做到了无菌操作,看到了培养基中雪白的菌落。
实验五 菌种组织分离法
实验五菌种组织分离法
目前食用菌主要栽培种类如平菇、香菇、草菇等生产上多采用组织分法制备菌种。
一、目的:
了解和掌握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方法步骤,制备出栽培用菌种。
二、实验器材:
1、平菇或香菇等子实体。
2、接种箱、解剖剪、解剖刀、镊子、试管斜面、75%酒精、酒精棉球、无菌水、培养皿、紫外线灯、或硫磺。
三、实验方法:
1、菌种的选择:在出菇场要选择肉厚肥大、鲜嫩,出菇早、菇形整齐、菌柄短且无病害的做种。
2、将种菇表面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进行表面消毒。
用镊子将种菇放在培养皿内,用另一反镊子夹75%酒精棉球(或0.1%升汞棉球)对种菇进行表面消毒,然后移入另一培养皿内再用无菌水反复洗涤三次,洗净残留的消毒剂。
3、用解剖刀或鲜剖剪蘸酒精进行火焰消毒,冷却后把自己消毒的种菇纵切开,然后用菌盖笔菌柄交界处,切取长宽的0.3-0.5厘米的菌肉组织块,用接种针移到斜面培养基上,置24℃恒温箱中培养。
4、每天检查试管斜面菌落生长情况,如从分离的菌肉组织块上长出正常的白色菌丝,即分离成功,及时将生长出来的菌丝转移新的试管斜面。
若在组织块附近或其他地方出现其他颜色杂菌生长应予以淘汰。
四、作业:
叙述组织分离的方法步骤,体会和注意事项,观察记载斜面菌落生长速度和成功率。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一)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一)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常见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方法和显微镜观察技巧。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清单•白萝卜•蘑菇•食用菌培养基•蒸馏水•深耳瓶、玻璃移液管、显微镜等基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将白萝卜和蘑菇分别取适量样本,使用手术刀和无菌铲刀将其切成1cm x 1cm的小块。
2.分别将样本置于阳极板上,使用灭菌器进行灭菌处理,待其冷却。
3.取一定量的食用菌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倒入深耳瓶中。
4.使用无菌铲刀,将已灭菌的白萝卜和蘑菇块分别移到食用菌培养基内。
5.将深耳瓶盖好,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培养。
6.培养约5天后,取出深耳瓶,使用移液管取下悬浮于其上的细胞液,进行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培养和观察,分别可见到白萝卜和蘑菇样本中所含有的菌种,观察到菌丝的形态、大小及生长情况。
同时,还可进行染色和计数等进一步的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常见食用菌菌种的分离和显微镜观察,使学生们对食用菌的形态、营养需求、生长条件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基础。
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实验器材使用后需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避免发生任何事故。
推广应用与展望本实验是一项基础性实验,但对于食用菌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中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对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为其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参考。
同时,还可将实验技术应用于菌类菜的生产、加工和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结语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食用菌这一特殊的生物类群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并且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和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几种实用检测方法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几种实用检测方法食用菌液体菌种是生产食用菌的重要原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对食用菌液体菌种的检测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实用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检测方法。
一、显微镜检测法显微镜检测法是一种直接观察液体菌种中的微生物形态、数量及活力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是一种便捷、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显微镜检测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取样:在液体菌种中取一定量的样品,一般取10-20ml。
2、制片:将取样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另一片玻璃片压平。
3、染色:将制片浸泡在甲醇中,去除细胞内的色素。
然后再用碘酒染色,使微生物细胞壁染成紫黑色。
4、观察: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微生物细胞的形态、数量、分布及活力等。
二、生化检测法生化检测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反应来检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该方法可以检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酶活性、代谢产物等,能够判断液体菌种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和代谢水平。
生化检测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取样:在液体菌种中取一定量的样品,一般取10-20ml。
2、加试剂:根据需要,加入相应的试剂,如碱性酸化试剂、硝酸盐还原试剂、葡萄糖氧化试剂等。
3、观察: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气泡产生、沉淀形成等现象,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代谢状态。
三、PCR检测法PCR检测法是一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微生物DNA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速度和高效率等优点,能够检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检测到微生物的极低浓度。
PCR检测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提取DNA:将液体菌种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提取其DNA。
2、PCR扩增:将DNA模板与引物和聚合酶混合,进行PCR扩增。
3、电泳分析: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DNA条带大小和形状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四、生物传感器检测法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将其转化为信号输出的装置。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分离技术?如何进行?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分离技术?如何进行?
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分离属于无性繁殖或克隆技术,从理论上讲,所获菌种不易发生遗传重组等变异,因此常被生产上采用。
选择无污染且菇形健壮的食用菌幼菇(6分成熟),采摘后及时放入灭过菌的纸袋中带回接种室,连同试管培养基等用品起放入接种箱内紫外灯照射或气雾熏蒸消毒。
随后,在接种箱内进行菌种分离操作,先用75%的酒精消毒双手和工具,然后用0.1%升汞液消毒种菇表面,用消过毒的解剖刀从菌盖与菌柄连接处的中部纵切开,在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切成长条形小块,用接种钩钩取小块菌肉,迅速接入培养基斜面的中部,塞好棉塞,在25℃下培养3~5天即可看到组织块周围长出白色稀疏纤细的菌丝,15~18天菌丝即可长满试管。
挑选菌丝健旺、无污染的菌管进行转接扩繁,经出菇试验合格后作为生产用母种。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食用菌是具有高营养价值且广受喜爱的食材之一,其栽培过程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对于获得高产量和优质的食用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以帮助菌农们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一、菌种筛选方法1. 分离筛选法:分离筛选法是通过将采集到的食用菌基因组进行分离,然后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
具体操作如下:a. 从野生食用菌菌丝体中取样,分离培养在适当的寒冷培养基上。
b. 筛选出菌丝体生长迅速、形态规整、产菌量较高且同种菌丝生长速度一致的菌株。
2. 高效液体发酵筛选法:高效液体发酵筛选法是通过将菌种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筛选出具有高效发酵能力的菌种。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营养液,如玉米浓缩汁或蔗糖溶液等,将菌种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
b. 培养一段时间后,筛选出产酶量高、生长活跃的菌株。
二、菌种培养方法1. 固态发酵法:固态发酵法是将菌种与固体基质混合培养,使其在固体基质上生长和繁殖。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固体基质,如木屑、麦秸等,加入适量的水分,使其湿润。
b.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固体基质上,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气性较好的材料以利于通气。
c. 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食用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2. 液态发酵法:液态发酵法是将菌种直接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利用菌体在液体中的悬浮状态进行生长和繁殖。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如麦芽汁、蛋白胨液等,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中。
b. 控制适当的温度、pH值和通气条件,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高产的食用菌菌体或菌液。
3. 固液混合培养法:固液混合培养法是将菌种和液体培养基进行混合,使其同时在固态基质与液体中繁殖和生长。
具体操作如下:a. 在适宜的固体基质上添加适量的液体培养基。
b.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固液混合培养基上,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气性较好的材料。
c. 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产量较高的食用菌。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和显微镜观察常见食用菌的方式,了解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并掌握分离和培养食用菌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常见食用菌:白蘑菇、金针菇、香菇等;2. 菌丝生长基质:玉米粉、麦芽粉、琼脂等;3. 显微镜和载玻片。
三、实验步骤1. 分离食用菌(1)将新鲜的食用菌切成小块,取其中一块放入50ml生理盐水中,摇晃5分钟,制备悬浮液。
(2)将悬浮液转移到含有3%琼脂的平板上,均匀涂布后放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
(3)观察琼脂平板上的细胞营养区培养情况,筛选出单独生长良好的单个细胞,并移植到新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单孢分离培养。
2. 显微镜观察(1)取一块分离后的食用菌,将其切成薄片,放入载玻片上。
(2)加入一滴甘油,用盖玻片封住。
(3)将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调节倍数和焦距,观察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
四、实验结果1. 分离食用菌经过培养,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白蘑菇、金针菇、香菇等常见食用菌。
在琼脂平板上可以看到它们的生长情况良好,并且单独生长良好的单个细胞也被筛选出来进行了单孢分离培养。
2.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在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上存在差异:(1)白蘑菇:呈白色或灰色,伞盖呈半球形或扁平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子实体由顶端向下逐渐变细,中部为肉质部分,底部有环状的环带。
(2)金针菇:呈淡黄色或棕色,伞盖呈长条形或圆锥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子实体由顶端向下逐渐变细,中部为肉质部分,底部有环状的环带。
(3)香菇:呈灰褐色或棕褐色,伞盖呈扁平形或半球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子实体由顶端向下逐渐变细,中部为肉质部分,底部有环状的环带。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并掌握了分离和培养食用菌的方法。
同时,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也加深了对食用菌细胞结构的认识。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利用食用菌,还有助于培养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微观世界的兴趣。
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实验
实验四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食用菌组织分离原理,掌握通过组织分离技术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组织分离法是指切取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菌索的任何一部分组织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成纯菌丝体的方法。
组织分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等由双核菌丝体组成,在无菌条件下切取消毒后的组织小块,接种到制备好的斜面培养基上进行适温培养就可以获得纯菌丝体菌种。
三、方法步骤(一)种菇选择选择外观典型、中等大小、菌肉肥厚、无病虫害、七八分成熟(未开伞)的菇作种菇。
(二)种菇消毒切取菇体基部,放入已消毒灭菌好的超净工作台上。
用75%的酒精棉球对菇体进行表面消毒后再用无菌水冲洗2~3次,然后用无菌纱布或滤纸吸干菇体表面水分。
(三)组织块接种用灭菌后的解剖刀或手将消毒后的菇从中间切开或掰开为两半,用无菌镊子夹取菇柄与菇盖交接处绿豆大小的菌肉组织一块,接在斜面培养基的中央。
(四)菌种培养将接种后的斜面培养基放在25℃下培养,经过7~15天,菌丝即可长满斜面。
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及时捡出感染试管。
以下事情找陈老师商量一下:1.本实验用双孢蘑菇或香菇做分离材料,因为目前平菇菇质较差,不适于进行组织分离,让他购买未开伞的双孢蘑菇或香菇。
菇要提前晾两天,以减少水分影响。
2.需要使用两个实验室的超精工作台同时进行实验。
3.给陈老师讲一下每个同学至少接种两只试管,预防感染。
4.75%酒精棉球、无菌水、解刨刀、镊子等工具要准备好。
5.最好做个预备实验,讲解时可以给学生做示范。
6.讲解时把超精工作台的紫外线灯打开,以节约时间。
食用菌制种技术
食用菌制种技术菌种生产程序,通常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3个层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二级、三级菌种。
其中母种的分离选育技术性强,要求精化;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则相对比较简单。
下面介绍各级菌种的制作技术。
一、母种的分离选育母种主要采用人工选择、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原生质融合等手段获得。
作为一般制种专业户,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培育母种,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如下。
1.采集种源从野生或人工栽培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
①种菇选择时间。
一般在11月上中旬,在第1批和第2批菇中挑选。
因为这段时间蘑菇生长正是旺盛时期,菌丝生活力强,子实体健壮,质量好,加之气温适宜,蘑菇能正常成熟。
②种菇的标准是:八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颜色洁白,无病虫害。
采集一二朵符合上述标准的种菇编上号码,作为分离母种的材料。
从栽培室采集的应标有原菌株代号。
2.培养基配制琼脂培养基又叫PDA培养基,常用配方为:马铃薯200克、琼脂16克~18克、葡萄糖20克、水1000毫升。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置于铝锅内加水煮沸15分钟~30分钟至薯块酥而不烂为止。
煮后用6层~8层事先浸湿拧干的纱布过滤,过滤后加入琼脂16克~18克(气温低时加16克,气温高时加18克)再煮,并不断搅拌,使固体琼脂完全溶化,再用4层~6层纱布过滤。
将滤液加水至1000毫升加入20克葡萄糖,搅拌溶化趁热分装试管。
装入量为试管高度的1/4~1/5,注意培养基不要粘着试管口,管口用棉塞塞紧,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角瓶内,每瓶装量为20毫升。
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压力达108千帕,锅内温度为121℃灭菌30分钟左右。
灭菌后及时取出,趁热将试管斜排于桌上,冷却后即成为固体斜面培养基。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孢子分离技术?如何操作?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孢子分离技术?如何操作?
食用菌菌种的孢子分离有单孢分离和多孢分离两种方法。
单孢分离主要用于孢子杂交育种研究;多孢分离多用于生产繁种。
孢子分离技术如下:
(1)钩悬收集法。
采集成熟的子实体(刚弹射孢子)菌盖 1 块,在无菌室经消毒处理后,将菌褶(伞菌)或菌孔(多孔菌))朝下悬吊于无菌容器内收集孢子。
在22~26℃下让其自然弹射孢子5~10 小时,容器底部出现颜色孢子印。
取无菌水,蘸取少量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用灭过菌的注射器或滴管吸取孢子悬浮液,滴 1~2滴于试管斜面上,经25℃培养至孢子萌发,挑选无污染的斜面进行扩繁,经严格的出菇试验,择优用于生产。
(2)试管收集法。
在无菌条件下取一小块子实体组织,蘸少量无菌琼脂或糨糊,黏附于试管培养基斜面的对面玻壁上,子实层面朝向斜面培养基,加棉塞后在20℃左右静置,孢子会弹射到斜面培养基上,再去掉试管壁上的菌块,经进一步培养获得多孢子萌发的菌丝体。
经严格的出菇试验,择优用于生产。
食用菌菌种分离方法及其特点
食用菌菌种分离方法及其特点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指采用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菌索的任何一部分组织培养成纯菌丝体的方法。
(2)菇木分离法:又称为耳木分离法、寄主分离法、基质分离法,是从生长食用菌的菇木或耳木中获得纯菌丝体的方法。
菇木分离培养的菌种一般生活力都较强。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这种方法污染率高,所以能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获得菌种的菇类一般都不采用此法。
(3)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成熟的有性孢子(担孢
子或子囊孢子)萌发培养成菌丝体而得到菌种的方法。
食用菌的有性孢子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变异的机会多,生命力强,培育成的菌种质量好。
有性孢子是选育优良新品种和杂交育种的好材料。
但分离方法复杂。
在生产上最常用的是组织分离方法,该方法属无性繁殖,简便易行,菌丝生长发育快,能保持原有性状。
此法是大多数食用菌进行菌种分离的最简便又有效的方法,也是人们在野外分离菌种最常采用的简便方法。
在生产上常被用于菌种的复壮、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种优良性状的稳定。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藏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藏技术食用菌作为珍贵的食材和药物,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良好的菌种培养和保藏技术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讨论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藏技术,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用知识。
一、菌种培养技术1. 菌种选择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菌种至关重要。
良好的菌种具有以下特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抗病虫害性能较强、适应不同的栽培条件等。
因此,在菌种选择方面,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栽培需求的菌种。
2.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菌种的分离与培养是培育优良菌种的基础。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从菌体中分离出纯种菌株。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菌体取样要干净卫生,避免杂菌的污染;其次,在培养基的配置和操作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以确保分离出的菌株干净纯正。
3. 菌种的培养条件在培养菌种时,合理的培养条件能够提高菌种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一般来说,食用菌类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通气等。
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适宜培养条件,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菌种来进行调控。
二、菌种保藏技术1. 冷冻保藏冷冻保藏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菌种保藏技术。
通常,菌种在低温条件下冷冻保存,可以长期保存。
在冷冻保藏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保藏容器要干净无菌,以避免细菌和真菌的污染;其次,菌种的冷冻速度要快,以避免细胞组织的破坏;最后,冻存的菌种要存放在低温冷库中,以确保其质量和存活率。
2. 干燥保藏干燥保藏也是一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技术。
在干燥保藏过程中,菌种通过将菌丝体或孢子在低湿环境下干燥,从而降低其新陈代谢和生化反应的速率。
干燥保藏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保藏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等。
3. 液氮冷冻保藏液氮冷冻保藏是一种高效的菌种保存技术。
液氮的极低温度可以有效地阻止细胞的生化反应和降解过程,从而保护菌种的完整性和活力。
在液氮冷冻保藏过程中,需要将菌种置于液氮罐中,并控制好保藏温度。
综上所述,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藏技术对于获得优质的食用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用菌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制种有何区别,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优缺点
食用菌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制种有何区别,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优缺点一、食用菌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制种有何区别1、区别食用菌组织分离制种属于无性繁殖,而孢子分离制种属于有性繁殖。
2、组织分离(1)选择肉厚肥大,鲜嫩,出菇早,菌柄较短的食用菌作为种菇。
(2)将种菇清洗干净,然后放在接种箱内进行消毒。
具体操作:用镊子夹住种菇放至于培养皿内,然后使用另一把镊子夹住75%酒精棉球或者是0.1%升汞棉球,进行消毒,接着转移至另一培养皿内用无菌水清洗3次。
(3)使用解剖刀蘸取适量酒精,进行火焰消毒,待刀冷却后将种菇切开,在菌盖与菌柄的交界处,切取0.3-0.5cm的菌肉组织块,转移至斜面培养基上,置于24°C的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4)检查生长情况,如果分离出来的菌肉组织块上长出了正常的白色菌丝,说明分离成功。
3、孢子分离(多孢分离)(1)选择朵形圆正,长势较好,没有病虫害,出菇均匀,8-9分熟的种菇。
(2)切掉种菇的大部分,使用无菌水冲洗菌柄处,然后使用脱脂棉将表面水分擦干。
(3)使用铁丝将种菇的菌褶朝下,挂在玻璃漏斗下面。
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上端部分使用棉花将小孔堵住。
(4)将培养皿放在搪瓷盘上(盘内铺设纱布),静置12-20小时后,孢子散落在培养皿上,形成孢子印。
(5)使用接种针沾取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上进行接种。
等到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择萌发时间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培养。
二、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优缺点1、优点(1)食用菌组织分离相较于孢子分离操作更为简单,成功率更高,后代不容易产生变异,能够较好的保持菌种的优良性质,防止菌种品性退化。
(2)组织分离法的适应性较广,能够用于绝大多数食用菌制种。
2、缺点(1)在多次重复操作过后,容易发生退化。
(2)组织分离制种很难制出比母体更加优秀的品种。
(3)在大规模应用与生产之前,需要做品种对比试验,在确定菌种的优良特性没有变异后,才能进行繁殖。
食用菌组织分离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掌握食用菌菌种分离、纯化、培养和保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食用菌菌种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X大学生物实验室四、实训材料与设备1. 材料与试剂:- 食用菌样品:香菇、金针菇、平菇等- 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酵母提取物、葡萄糖、琼脂粉、氯化钠、琼脂糖、蒸馏水等- pH试纸- 高压蒸汽灭菌器- 灭菌手套、灭菌镊子、酒精灯、剪刀、解剖针、培养皿、移液管等2. 设备:- 电子天平- 高压蒸汽灭菌器- 灭菌工作台- 培养箱- 显微镜五、实训内容与方法1. 食用菌样品的处理(1)选取新鲜、无病虫害的食用菌样品,用无菌剪刀剪去菌柄、菌盖等非菌丝组织。
(2)将菌丝组织置于无菌培养皿中,用解剖针轻轻挑取菌丝,置于另一无菌培养皿中。
2. 菌丝组织的表面消毒(1)用75%酒精对菌丝组织进行表面消毒。
(2)待酒精挥发后,用无菌水冲洗菌丝组织,去除残留的酒精。
3. 菌丝组织的分离与纯化(1)将消毒后的菌丝组织剪成小块,置于无菌PDA培养基上。
(2)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3)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4. 菌种保存(1)将纯化后的菌种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上。
(2)将斜面培养基放入4℃冰箱中保存。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1. 食用菌菌丝组织的分离与纯化在本次实训中,成功分离出香菇、金针菇、平菇等食用菌的纯菌丝。
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如菌落形状、颜色、菌丝密度等,可以初步判断菌种的纯度。
2. 菌种保存在4℃冰箱中保存的菌种,经过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说明菌种保存方法可行。
七、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食用菌组织分离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食用菌菌种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以下是实训过程中的几点体会:1. 实验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至关重要,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菌种分离
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食用菌菌种的提纯与复壮
食用菌菌种的提纯与复壮
一、提纯。
用各种方法分离得到的菌种,在培养基上萌发的新菌丝,有的活力强,有的弱,有的往往带有杂菌,为避免在生产中失败,应提纯后再使用。
其方法是:1、多孢杂交的,于无菌区内将健壮、生长快的菌丝体挑起移接到经灭菌过的母种培养基上。
2、各种方法分离的,于无菌区内将生长快而健壮的菌丝的尖端部位挑取黄豆大小的菌丝体移接到经灭菌过和母种培养基上。
经过提纯的菌丝长满以后,即可供作生产使用。
二、复壮。
食用菌种长期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和保藏时间过长,均会导致菌丝生活力降低,为夺取食用菌高产,必须经过复壮才能用于生产,其方法是:1、菌种在低温保藏期间应每隔2到3个月移接一次。
2、菌丝在各种营养成分有限的同一培养基上长期培养,因欠缺某种成分而丧失活力,以导致菌种老化,应适时变换培养基成分和比例,既可增强菌种活力,促进良种复壮,又可提高菌种成活率。
- 1 -。
食用菌菌种分离 实验
马铃薯(去皮)200g,琼脂16-18g,葡萄糖20g,大试管、棉塞、灭菌锅、漏斗、铁架台、胶管。
实验方法
实验+示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实验内容与方法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1、选好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薄片,取200g放在铝锅中,加水1000mL,煮沸20分钟,双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并补足水至1000mL,加琼脂,小火加热,玻璃棒搅拌至琼脂全部溶解,再加入葡萄糖使其溶化。调节pH至5.5~6.5。
2、分装试管。装入量为试管总长度的1/5,塞好棉塞。
3、灭菌。把包好的试管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121℃,灭菌30min。灭菌结束,趁热摆斜面。
演示、指导
实际操作
5min
小结
提学生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
1、思考、回答
5min
实验报告
当堂交。
课程名称
食用菌生产技术
使用教材
食用菌生产技术
主编:陈俏彪
教师姓名
张世姣
上课班级
16级农管
上课地点
食用菌实验室
实验课题
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目的
1、掌握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熟练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实验重点
1、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难点
1、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2、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按照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其中含有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生长因子和水分等物质。由于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必须在适宜的酸碱条件下,才能表现最大的生活力。因此,对不同种类食用菌还须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食用菌的培养基可分为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对于母种培养基一般多采用固体培养基,因此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了解食用菌组织分离的 方法和实际操作技术,明确食用
菌组织分离在食用菌生产中的重
要性。
二、材料和用具
试管斜面PDA培养基、平菇和 香菇较成熟的子实体、酒精灯、 接种针、75%酒精,升汞、火柴以
及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解
剖刀等。
三、说 明
在食用菌生产中采用组织分离的 方法繁殖母种是大多数菌类普遍采用 的方法,而组织分离成功与否是与种 菇子实体的选择、分离过程中的操作 方法等分不开的。这直接关系到所繁 菌种的优劣。因此食用菌组织分离是 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将选好的种菇பைடு நூலகம்去过长的菌柄,
放入接种箱内进行消毒种菇均用75% 的酒精擦洗菌盖、菌柄。然后再用 升汞擦洗消毒。
3、组织分离接种
用无菌解剖刀从菌柄中部纵向
切开,或把种菇撕开,在菌盖与菌 柄交界处或菌盖带菌褶部分挑取一 小块组织,移接到试管PDA培养基 上。
4、菌种培养及保存
置28℃左右温度下培养3~5天就
可看到组织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
并向培养基上生长。菌丝长满斜面后,
管口用塑料薄膜或防潮纸包扎,即可
放入5℃电冰箱中保藏。
六、作
业
根据观察结果同一菌种不同部位
组织分离后菌丝生长情况,评价何种 部位更适宜该菌种的组织分离繁殖, 并对操作的各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
• 答:从菌盖和菌柄交界处接种的组织生 活力最好,可以用来生产。
四 、分 组
每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4个人一
个小组)组织分离接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个同学接种2支试管母种
每小组没人采用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组
织进行分离和菌盖带菌褶部分进行组织分
离。(各做一支试管)
五、方法与步骤
1、选菇
平菇选朵大肉厚的作种菇。香菇 选择菇形圆整、肉厚较成熟未开伞 的作种菇。
2、种菇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