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第十章
褚圣麟版《原子物理》期末复习
设有一薄膜,面积为A,厚度为t,单位体积内的原子数为N
, 则被散射到dΩ内的粒子数dn占总入射粒子n的百分比,也 即是粒子被散射到dΩ内的几率:
dndNtd
nA
3
1
4. 库仑散射理论
(1)库仑散射公式:
Z1
b a ctg
22
其中 a Z1Z2e2
4 0EK
EK
1 Mv2 2
带电粒子的库仑散射
成立的假设条件:1)只发生单次散射;2)只有库仑相 互作用;3)核外电子的作用忽略不计;4)靶核静止不 动。
2
(2)卢瑟福散射公式
d(410)2(M Z22 e)v2sdi 4n2
2、电子自旋
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化角动量为
ps s(s1) pszms12
自旋量s子 1数 2
所以 ms 12
9
第五章 多电子原子
1、氦原子光谱和能级 掌握氦原子光谱和能级的特点。(p145)
2、两个电子的耦合 (1)电子组态 n1l1n2l2------
L-S耦合: (s1s2…)(l1l2…)=(SL)=J
8
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与电子自旋
1、碱金属原子光谱和能级
(1)四组谱线-------主线系(nP-2S),第二辅线系(nS2P)第一辅线系:(nD-2P),柏格曼系(nF-3D) (2)三个终端------(2S,2P,3D) (3)两个量子数---------n,l (4)一条跃迁选择定则Δl=±1.
2. 掌握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规律及衰变常数,半衰期等概 念。
原子物理学(第十章)
3
原子物理学
第十章
原子核
10.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核有质量。对原子核的描述或进行某些计算时, 原子核有质量。对原子核的描述或进行某些计算时, 往往用整个中性原子的质量数值。 往往用整个中性原子的质量数值。原子的总质量等于原 子核的质量加核外电子的质量,再减去相当于电子全部 子核的质量加核外电子的质量, 结合能的数值。 结合能的数值。所以由原子总质量可以算出原子核的质 量。以后谈到原子质量都指中性原子的总质量。 以后谈到原子质量都指中性原子的总质量。
11
原子物理学
第十章
原子核
10.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5、原子核的角动量 原子核的角动量可以从原子 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或从分 子光谱测得。表10.2中开 子光谱测得。 10. 列了一些原子核的I 列了一些原子核的I值。可 以看到,具有偶数质量数A 以看到,具有偶数质量数A 的原子核的I值都是整数, 的原子核的I值都是整数, 奇数质量数的原子核的I 奇数质量数的原子核的I值 都是半整数。 都是半整数。
原子物理学
第十章
原子核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研究这个中心体的特性、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研究这个中心体的特性、 结构和变化等问题的一门科学称为原子核物理学。 结构和变化等问题的一门科学称为原子核物理学。 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 原子核的结构、核力、核反应等问题的研究, 原子核的结构、核力、核反应等问题的研究,这些是涉 的研究 及物质结构的基本问题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自然, 及物质结构的基本问题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自然, 掌握自然规律,为更多地利用自然开辟道路的; 掌握自然规律,为更多地利用自然开辟道路的;另一个 方面是原子能和放射性的应用。 方面是原子能和放射性的应用。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有密 切联系,是互相推动前进的。 切联系,是互相推动前进的。对原子核的研究在理论上 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性。 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性。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中国石油大学
根据高斯定理可得 方向由的正负确定
10-22 如图所示,在x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位于和处的两条无限长平 行均匀带电直线,电荷线密度分别为和。求z轴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
[解] 无限长带电直线在线外任一点的电场强度 所以 P点的场强 由对称性知合场强的z方向分量为零,x方向分量 而
所以 方向指向x轴负方向 10-23 如图所示,在半径为R,体电荷密度为的均匀带电球体内点处放
所以 证毕。
10-27 电量q均匀分布在长为2l的细杆上,求在杆外延长线上与杆端距离 为a的点P的电势(以无穷远为零电势点)。 [解] 取如图所示的电荷元dq,,它在P点产生的电势为
则整个带电直线在P点产生的电势为
10-28 如图所示,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若取图中点P处为电势零点, 则点M的电势为多少? [解] 取P点为电势零点,则M点电势为
10-10 如图所示,一厚度为b的无限大带电平板,其体电荷密度为 (0≤x≤b),式中k为正常量。求:(1)平板外两侧任一点和处的场强大小; (2)平板内任一点P处的电场强度; (3)场强为零的点在何处? [解] (1)过点作一圆柱体穿过无限大带电平板,由高斯定理
即 所以 因此平板外一点的场强与距平板的距离无关, (2)板内(即0≤x≤b区域) (3)若电场强度为0,则 此时,此即为场强为0的点。
10-1l 一半无限长的均匀带电直线,线电荷密度为。试证明:在通过带 电直线端点与直线垂直的平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 E的方向都与这直 线成45°角。 [解] 如图选择直角坐标系,在棒上取电荷元
它在过棒端的垂直面上任意点贡献场强为
由于
且
所以
总场强的分量为 它与负y方向的夹角是
10-12 一带电细线弯成半径为R的半圆形,线电荷密度,式中为一常 量,为半径R与x轴所成的夹角,如图所示。试求环心O处的电场强度。 [解] 取电荷元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解 剖” 原 子》导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解剖” 原子》导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三节课程,主题是《“解剖” 原子》。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但是我们对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子的内部构造,通过解剖原子的方式来揭示它们的奥秘。
一、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构成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物质。
那么,原子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张示意图:原子示意图如图所示,原子由核和电子构成。
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其中包含着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粒子。
电子则围绕核的外部轨道上运动,它们带有负电荷。
这种以一颗核为中心,围绕核运动的结构,就是我们的原子。
二、解剖原子的方法既然我们要解剖原子,就需要一种方法来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在过去的科学发展中,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了解原子的内部构造,这些方法包括: - 电子显微镜 - 质谱仪 - 射线衍射等三、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通过使用电子束来观察原子的微观结构。
与光学显微镜不同,电子显微镜可以使我们看到原子的细节,因为电子波长远远小于光波长,电子束可以穿透原子并产生显微图像。
四、质谱仪质谱仪则是通过分析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来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质谱仪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分离,并通过测量它们的质量来得出有关原子构造的信息。
五、射线衍射射线衍射实验是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将射线(如X射线)照射在晶体上,并观察衍射图案来研究原子的结构。
通过分析衍射图案,我们可以推断出原子的排列方式和间距。
六、结语通过使用电子显微镜、质谱仪和射线衍射等方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原子的内部构造。
原子的解剖为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原子间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原子的特性,包括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第十章 原子核
第10章 原子核
(3)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 原子核的角动量(核自旋)可以从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 构,或从分子光谱测得。 • 例如,当用分辨本领更高的光谱仪观察钠的光谱时,会发 现钠主线系第一条谱线D双线的D 1 线由相距为0.023埃的两 条线组成,D2线由相距为0.021埃的两条线组成.这就是原子 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3.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
(1)若干分散的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所释放 的能量或把原子核分离成单个核子时,平均需要供给每 个核子的能量。 (2)平均结合能的物理意义:标志着原子核的 稳定性。 (3)计算公式: E E A
第10章 原子核
m
• (A)两头低中间高:中等质 量的原子核(A: 40--120)平 均结合能比轻核和重核的大 约 为8.6MeV。这预示着:重核裂 变,轻核聚变都可以获得原子 能。 • (B)质量数A>30的原子核, 平均结合能变化不大。说明 EA显示出核力的饱和性。 • (C)质量数A<30的原子核, 平均结合能随A的变化显示周性, 最大值都在A等于4的倍数处。
2 1
H
式中:mH是氢原子的质量, MA是元素原子的量。 1.007277u
+中子质量
1. 008665u
2. 015942u
-氘核质量
2. 013552u 0. 002390u
第10章 原子核
为什么质子和中子结合有质量亏损呢?从爱因斯坦的相 对论的质能关系可以找到答案。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氘,必 然要放出一部分能量-氘的结合能。这个能量就来源于质量 亏损Δ mc2。实验也证实这个结论。
2
第10章 原子核
三、原子核的组成
早先人们只知电子和质子这两种基本粒子,当发现原子 核可放出电子(β衰变),自然使人们推测核是由电子和质 子组成的。但这引起许多矛盾。其中,不确定关系指出核 “装不下”电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后,才知核是 由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它们的质量相近
原子物理复习指导
原子物理学课外训练指导书第一章 原子的核式结构一、学习要点1.原子的质量和大小M A =ANA(g),R ~10-10m ,N A =6.022⨯1023mol -1,1u=1.6605655⨯10-27kg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汤姆孙原子模型(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结果、分析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α粒子散射理论: 库仑散射理论公式(会推导):θπεcot 42202Mv Zeb=卢瑟福散射公式: 2sin)Z ()41(42222θπεσΩ=d Mv ed ,θθπd d sin 2=Ω实验验证:A N n Mv t d dNμρθ=⎪⎭⎫⎝⎛∝Ω-- ; )21(,Z ,,2sin 220214,μ靶原子的摩尔质量(4)微分散射面的物理意义、总截面(5)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会推导): 散射角θ:),2sin11(Z 241220θπε+⋅=Mv er mα粒子正入射:2024Z 4Mv er mπε=,m r ~10-15-10-14m二、基本练习1.褚书课本P 20-21:(1).(2).(3).(4).(7); 2.选择(1)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A .10-10cm; B.10-8m C. 10-10m D.10-13m(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A.绝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接近180︒B.α粒子只偏2︒~3︒C.以小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大角散射D.以大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小角散射 (3)进行卢瑟福理论实验验证时发现小角散射与实验不符这说明:A.原子不一定存在核式结构B.散射物太厚C.卢瑟福理论是错误的D.小角散射时一次散射理论不成立 (4)用相同能量的α粒子束和质子束分别与金箔正碰,测量金原子核半径的上限. 问用质子束所得结果是用α粒子束所得结果的几倍?A. 1/4 B . 1/2 C . 1 D. 2(5)动能E K =40keV 的α粒子对心接近Pb(z=82)核而产生散射,则最小距离为(m ): A.5.91010-⨯ B.3.01210-⨯ C.5.9⨯10-12 D.5.9⨯10-14(6)如果用相同动能的质子和氘核同金箔产生散射,那么用质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是用氘核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的几倍?A.2B.1/2C.1 D .4(7)在金箔引起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每10000个对准金箔的α粒子中发现有4个粒子被散射到角度大于5°的范围内.若金箔的厚度增加到4倍,那么被散射的α粒子会有多少?A. 16B..8C.4D.2(8)在同一α粒子源和散射靶的条件下观察到α粒子被散射在90°和60°角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之比为:A .4:1 B.2:2 C.1:4 D.1:8(9)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若把α粒子换成质子,要想得到α粒子相同的角分布,在散射物不变条件下则必须使:A.质子的速度与α粒子的相同; B .质子的能量与α粒子的相同; C .质子的速度是α粒子的一半; D .质子的能量是α粒子的一半2.简答题(1)什么是电子?简述密立根油滴实验.(2)简述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要点.(3)简述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大角散射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4)什么是微分散射截面?简述其物理意义. 3.计算题:(1)当一束能量为4.8Mev 的α粒子垂直入射到厚度为4.0×10-5cm 的金箔上时探测器沿20°方向上每秒记录到2.0×104个α粒子试求:①仅改变探测器安置方位,沿60°方向每秒可记录到多少个α粒子?②若α粒子能量减少一半,则沿20°方向每秒可测得多少个α粒子?③α粒子能量仍为4.8MeV ,而将金箔换成厚度的铝箔,则沿20°方向每秒可记录到多少个α粒子?(ρ金=19.3g/cm 3 ρ铅=27g /cm 3;A 金=179 ,A 铝=27,Z 金=79 Z 铝=13)(2)试证明:α粒子散射中α粒子与原子核对心碰撞时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是散射角为900时相对应的瞄准距离的两倍.(3)10Mev 的质子射到铜箔片上,已知铜的Z=29, 试求质子散射角为900时的瞄准距离b 和最接近于核的距离r m .第二章 玻尔氢原子理论一、学习要点:1.氢原子光谱:线状谱、五个线系(记住名称、顺序)、广义巴尔末公式)11(~22nmR -=ν、光谱项()2nR n T =、并合原则:)()(~n T m T -=ν2.玻尔氢原子理论:(1)玻尔三条基本假设的实验基础和内容(记熟) (2)圆轨道理论(会推导):氢原子中假设原子核静止,电子绕核作匀速率圆周运动220022220A529,04,ZZ 4≈===em a na nem r e e n πεπε;13714,ZZ 40202≈===cenc nec en πεααπευ;()n hcT nhc R ne m E e n --=-=∞2222422Z 2Z )41(πε,n=1.2.3……(3)实验验证:(a )氢原子五个线系的形成)11(Z ~,)4(222232042n m R c h em R e -==∞∞νπεπ (会推导)非量子化轨道跃迁 )(212n E E mvh -+=∞ν(b )夫-赫实验:装置、.结果及分析;原子的电离电势、激发电势 3.类氢离子(+++Li ,He ,正电子偶素.-μ原子等)(1) He +光谱:毕克林系的发现、波数公式、与氢原子巴耳末系的异同等(2)理论处理(会推导):计及原子核的运动,电子和原子核绕共同质心作匀速率圆周运动ee m M m M +⋅=μ, 正负电荷中心之距Ze nr n22204μπε =.能量224222Z )41(neE n μπε-=,里德伯常数变化Mm R R e A+=∞11重氢(氘)的发现 4.椭圆轨道理论索末菲量子化条件q q n h n pdq ,⎰=为整数ann b n em a ne m E n p e n ϕϕϕπεπε==-==,Z 4,2Z )41(,222022422,n n n ,,3,2,1;,3,2,1 ==ϕn一定,n E 一定,长半轴一定,有n 个短半轴,有n 个椭圆轨道(状态),即n E 为n 度简并5空间量子化:(1)旧量子论中的三个量子数n ,m n n =ψϕ,的名称、取值范围、物理量表达式、几何参量表达式(2)空间量子化(ϕP 空间取向)、电子的轨道磁矩(旧量子论)、斯特恩—盖拉赫实验6.玻尔对应原理及玻尔理论的地位 二、基本练习(共29题)1.楮书P76--77 (1)(2)(3)(4)(5)(6)(7)(8) 2.选择题(1)若氢原子被激发到主量子数为n 的能级,当产生能级跃迁时可能发生的所有谱线总条数应为:A .n-1B .n(n-1)/2C .n(n+1)/2D .n(2)氢原子光谱赖曼系和巴耳末系的系线限波长分别为:A.R/4 和R/9B.R 和R/4C.4/R 和9/RD.1/R 和4/R (3)氢原子赖曼系的线系限波数为R,则氢原子的电离电势为: A .3Rhc/4 B. Rhc C.3Rhc/4e D. Rhc/e(4)氢原子基态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分别是:A .13.6V 和10.2V ;B –13.6V 和-10.2V ; C.13.6V 和3.4V ; D. –13.6V 和-3.4V (5)由玻尔氢原子理论得出的第一玻尔半径0a 的数值是:A.5.291010-⨯mB.0.529×10-10mC. 5.29×10-12mD.529×10-12m (6)根据玻尔理论,若将氢原子激发到n=5的状态,则:A.可能出现10条谱线,分别属四个线系B.可能出现9条谱线,分别属3个线系C.可能出现11条谱线,分别属5个线系D.可能出现1条谱线,属赖曼系 (7)欲使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出αH 线,则至少需提供多少能量(eV )?A.13.6B.12.09C.10.2D.3.4(8)氢原子被激发后其电子处在第四轨道上运动,按照玻尔理论在观测时间内最多能看到几条线?A.1B.6C.4D.3(9)氢原子光谱由莱曼、巴耳末、帕邢、布喇开系…组成.为获得红外波段原子发射光谱,则轰击基态氢原子的最小动能为:A .0.66 eV B.12.09eV C.10.2eV D.12.57eV(10)用能量为12.7eV 的电子去激发基态氢原子时,受激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出现几条光谱线(不考虑自旋);A .3 B.10 C.1 D.4(11)有速度为1.875m/s 106⨯的自由电子被一质子俘获,放出一个光子而形成基态氢原子,则光子的频率(Hz )为:A .3.3⨯1015; B.2.4⨯1015 ; C.5.7⨯1015; D.2.1⨯1016. (12)按照玻尔理论基态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 A.1/10倍 B.1/100倍 C .1/137倍 D.1/237倍 (13)玻尔磁子Bμ为多少焦耳/特斯拉?A .0.9271910-⨯ B.0.9272110-⨯ C. 0.9272310-⨯ D .0.9272510-⨯(14)已知一对正负电子绕其共同的质心转动会暂时形成类似于氢原子的结构的―正电子素‖那么该―正电子素‖由第一激发态跃迁时发射光谱线的波长应为:A .3∞R /8 B.3∞R /4 C.8/3∞R D.4/3∞R(15)象μ-子(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通过物质时,有些在核附近的轨道上将被俘获而形成μ-原子,那么μ-原子基态轨道半径与相应的电子轨道半径之比为(μ-子的质量为m=206m e )A.1/206B.1/(206)2C.206D.2062(16)电子偶素是由电子和正电子组成的原子,基态电离能量为: A.-3.4eV B.+3.4eV C.+6.8eV D.-6.8eV (17)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氦离子H e +的第一轨道半径是: A .20a B. 40a C. 0a /2 D. 0a /4(18)一次电离的氦离子 H e +处于第一激发态(n=2)时电子的轨道半径为:A.0.53⨯10-10mB.1.06⨯10-10mC.2.12⨯10-10mD.0.26⨯10-10m(19)假设氦原子(Z=2)的一个电子已被电离,如果还想把另一个电子电离,若以eV 为单位至少需提供的能量为:A .54.4 B.-54.4 C.13.6 D.3.4 (20)在H e +离子中基态电子的结合能是:A.27.2eVB.54.4eVC.19.77eVD.24.17eV (21)夫—赫实验的结果表明:A 电子自旋的存在;B 原子能量量子化C 原子具有磁性;D 原子角动量量子化 (22)夫—赫实验使用的充气三极管是在:A.相对阴极来说板极上加正向电压,栅极上加负电压;B.板极相对栅极是负电压,栅极相对阴极是正电压;C.板极相对栅极是正电压,栅极相对阴极是负电压;D.相对阴极来说板极加负电压,栅极加正电压(23)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被能量为12.09eV 的光子激发后,其轨道半径增为原来的 A .4倍 B.3倍 C.9倍 D.16倍(24)氢原子处于基态吸收1λ=1026Å的光子后电子的轨道磁矩为原来的( )倍: A .3; B. 2; C.不变; D.93.简答题(1)19世纪末经典物理出现哪些无法解决的矛盾?(1999长春光机所)(2)用简要的语言叙述玻尔理论,并根据你的叙述导出氢原子基态能量表达式.(1998南开大学)(3)写出下列物理量的符号及其推荐值(用国际单位制):真空的光速、普朗克常数、玻尔半径、玻尔磁子、玻尔兹曼常数、万有引力恒量. (2000南开大学) (4)解释下列概念:光谱项、定态、简并、电子的轨道磁矩、对应原理.(5)简述玻尔对原子结构的理论的贡献和玻尔理论的地位与不足. 4.计算题(1)单色光照射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10条谱线.问:①入射光的能量为多少?②其中波长最长的一条谱线的波长为多少?(hc=12400eV·Å)(2)已知一对正负电子绕共同质心转动会形成类似氢原子结构-正电子素.试求: ①正电子素处于基态时正负电子间的距离; ②n=5时正电子素的电离能(已知玻尔半径0a =0.529Å).(3)不计电子自旋当电子在垂直于均匀磁场B的平面内运动时,试用玻尔理论求电子动态轨道半径和能级(提示:Bv m E e n⋅-=ϕμ221 ; n me 2 =ϕμ n p =ϕ)(4)氢原子巴尔末系的第一条谱线与He +离子毕克林系的第二条谱线(6→4)两者之间的波长差是多少?(R H =1.09678×10-3Å, R He =1.09722×10-3Å)(5)设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的第一条谱线αH 的波长为αλ,第二条谱线βH 的波长为βλ,试证明:帕邢系的第一条谱线的波长为βαβαλλλλλ-=.(2000.上海大学)(6)一个光子电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被电离的自由电子又被氦原子核俘获,形成处于2=n 能级的氦离子He +,同时放出波长为500nm 的光子,求原入射光子的能量和自由电子的动能,并用能级图表示整个过程.(1997北京师大)(7)在天文上可观察到氢原子高激发态之间的跃迁,如108=n 与109=n 之间,请计算此跃迁的波长和频率. (1997.中科院)(8) He +离子毕克林系的第一条谱线的波长与氢原子的巴耳末系αH 线相近. 为使基态的He +离子激发并发出这条谱线,必须至少用多大的动能的电子去轰击它?(2001.中科院)(9)试用光谱的精细结构常数表示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中电子的速度、轨道半径、氢原子的电离电势和里德伯常数. (1999.中科院)(10)计算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为n 的状态跃迁到1-n 的状态时所发出谱线的频率. (2001.中科院固体所)第三章 量子力学初步一、学习要点1.德布罗意假设:(1)内容:ων ==h E ,n k k hp λπλ2,===(2)试验验证:戴维孙—革末试验电子 λ=VmeVh 26.122≈(Å)2.测不准关系:2≥∆⋅∆x p x , 2≥∆⋅∆E t ;3.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标准条件、归一化条件 薛定谔方程、定态薛定谔方程、定态波函数、定态4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处理轨道角动量()1,,2,1,0,1-=+=n l l l p l ,l 称为轨道角量子数,轨道角量子数l =0 1 2 3 4 …n-1 电 子 态 s p d f g … 原 子 态S PD FG…能量()n hcT nhc R ne m E e n --=-=∞2222422Z 2Z )41(πε,n=1.2.3……轨道投影角动量()l l l l m m p l l lz ,1,,1,0,,1,,----== ,称轨道磁量子数,表征轨道角动量对外场方向的取向,轨道角动量对外场方向的投影图描述电子空间运动的三个量子数l m l n ,,的名称、取值范围、所表征的物理量表达式二、基本练习1.楮书 P 113习题①②③ 2.选择题(1)为了证实德布罗意假设,戴维孙—革末于1927年在镍单晶体上做了电子衍射实验从而证明了:A.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B.电子的波动性C.电子的粒子性D.所有粒子具有二项性(2)德布罗意假设可归结为下列关系式: A .E=h υ, p =λh; B.E=ω ,P=κ ; C. E=h υ ,p =λ; D. E=ω ,p=λ(3)为使电子的德布罗意假设波长为100埃,应加多大的加速电压:A .11.51⨯106V ; B.24.4V ; C.24.4⨯105V ; D.15.1V (4)基于德布罗意假设得出的公式V26.12=λÅ的适用条件是:A.自由电子,非相对论近似;B.一切实物粒子,非相对论近似;C.被电场束缚的电子,相对论结果; D 带电的任何粒子,非相对论近似(5)如果一个原子处于某能态的时间为10-7S,原子这个能态能量的最小不确定数量级为(以焦耳为单位):A .10-34; B.10-27; C.10-24; D.10-30(6)将一质子束缚在10-13cm 的线度内,则估计其动能的量级为: A. eV ; B. MeV ; C. GeV , D.10-20J(7)按量子力学原理,原子状态用波函数来描述. 不考虑电子自旋,对氢原子当有确定主量子数n 时,对应的状态数是:A .2n; B.2n+1; C.n 2; D.2n 2(8)按量子力学原理,原子状态用波函数来描述.不考虑电子自旋,对氢原子当nl 确定后,对应的状态数为:A.n 2; B.2n; C.l ; D.2l +1(9)按量子力学原理,原子状态用波函数来描述.考虑电子自旋,对氢原子当nl 确定后,对应的状态数为:A.2(2l +1);B.2l +1;C. n;D.n 2(10)按量子力学原理,原子状态用波函数来描述.考虑自旋对氢原子当nl m 确定后对应的状态数为:A.1;B.2;C.2l +1;D. n3.简答题(1)波恩对波函数作出什么样的解释?(长春光机所1999)(2)请回答测不准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物理实质.(长春光机所1998)(3)为什么说德布罗意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贡献如何?(长春光机所1999) (4)何谓定态?定态波函数具有何种形式?(5)波函数满足标准条件是什么?写出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 4.计算题(1)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从静止开始通过电势差为U 的静电场加速后,其德布罗意波长为0A 4.0,求加速电势差U .(上海大学.2002)(2)试画出2=l时电子轨道角动量在磁场中空间量子化示意图,并标出电子轨道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z 的投影的各种可能值.(中山大学1993)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一、学习要点1.碱金属原子光谱和能级(1)四个线系:主线系、第一辅线系(漫)、第二辅线系(锐)、柏格曼系(基) 共振线、线系限波数、波数表达式 (2)光谱项()()222222Z Z nR nR n RnR Tl σ-==∆-==**;σ-=∆-=∆-=**Z Z,ll n n n n(3)起始主量子数Li:n=2 ; Na:n=3 ; K:n=4 ; Rb:n=5 ;Cs:n=6 ; Fr:n=7 (4)碱金属原子能级.选择定则1±=∆l(5)原子实极化和轨道贯穿是造成碱金属原子能级与氢原子不同的原因 2.电子自旋(1)实验基础与内容:电子除具有质量、电荷外,还具有自旋角动量()21(,1=+=s s s p s称自旋角量子数)和自旋磁矩Bs s esp m e μμμ3,=-=.自旋投影角动量21,±==s s sz m m p 称自旋磁量子数(2)单电子角动量耦合:总角动量()⎪⎪⎩⎪⎪⎨⎧=≠±=+=0,210,21,1l l l j j j p j,称总角量子数(内量子数、副量子数;总角动量的投影角动量()j j j j m m p j j jz ,1,,1,,----== ,称总磁量子数(3)描述一个电子的量子态的四个量子数:强场:s l m m l n ,,,;弱场:j m j l n ,,,原子态(光谱项)符号 j s L n12+S态不分裂, ,,,,G F D P 态分裂为两层3.碱金属原子光谱和能级的精细结构: (1)原因:电子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2)能级和光谱项的裂距; (3)选择定则:1±=∆l ,1,0±=∆j画出锂、钠、钾原子的精细结构能级跃迁图 4.氢原子光谱和能级的精细结构:(1)原因:相对论效应和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2)狄拉克能级公式;(3)赖曼系第一条谱线和巴尔末线系αH 线的精细分裂; (4)蓝姆移动 二.基本练习:1.褚书P143 1.2.3.4.5.6.7 2.选择题:(1)单个f 电子总角动量量子数的可能值为: A. j =3,2,1,0; B .j=±3; C. j= ±7/2 , ± 5/2; D. j= 5/2 ,7/2 (2)单个d 电子的总角动量投影的可能值为: A.2 ,3 ; B.3 ,4 ; C.235,215; D. 3/2, 5/2 .(3)已知一个价电子的21,1==s l ,试由s l j m m m +=求j m 的可能值: A .3/2,1/2 ,-1/2 ,-3/2 ; B. 3/2 ,1/2 ,1/2, -1/2 ,-1/2,-3/2;C .3/2,1/2 ,0,-1/2, -3/2; D. 3/2,1/2 ,1/2 ,0,-1/2, -1/2,-3/2;(4)锂原子光谱由主线系.第一辅线系.第二辅线系及柏格曼系组成.这些谱线系中全部谱线在可见光区只有:A.主线系;B.第一辅线系;C.第二辅线系;D.柏格曼系(5)锂原子主线系的谱线在不考虑精细结构时,其波数公式的正确表达式应为:A.nP S -=2~ν;B. S nP 2~→=ν; C .nP S →=2~ν; D .S nP 2~-=ν (6)碱金属原子的光谱项为:A.T=R/n 2; B .T=Z 2R/n 2; C .T=R/n *2; D. T=RZ *2/n*2(7)锂原子从3P 态向基态跃迁时,产生多少条被选择定则允许的谱线(不考虑精细结构)?A.一条B.三条C.四条D.六条(8)已知锂原子光谱主线系最长波长为6707埃,辅线系线系限波长为3519埃,则Li 原子的电离电势为:A .5.38V B.1.85V C.3.53V D.9.14V (9)钠原子基项3S 的量子改正数为1.37,试确定该原子的电离电势: A.0.514V ; B.1.51V ; C.5.12V ; D.9.14V (10)碱金属原子能级的双重结构是由于下列哪一项产生: A.相对论效应 B.原子实的极化C.价电子的轨道贯穿D.价电子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11)产生钠的两条黄谱线的跃迁是:A.2P 3/2→2S 1/2 , 2P 1/2→2S 1/2;B. 2S 1/2→2P 1/2 , 2S 1/2→2P 3/2;C. 2D 3/2→2P 1/2, 2D 3/2→2P 3/2;D. 2D 3/2→2P 1/2 , 2D 3/2→2P 3/2(12)若已知K 原子共振线双重成分的波长等于7698.98埃和7664.9埃,则该原子4p能级的裂距为多少eV ?A.7.4×10-2; B .7.4×10-3; C .7.4×10-4; D .7.4×10-5.(13)对锂原子主线系的谱线,考虑精细结构后,其波数公式的正确表达式应为: A.ν~= 22S 1/2-n 2P 1/2 ν~= 22S 1/2-n 2P 3/2 B. ν~= 22S 1/2→n 2P 3/2 ν~= 22S 1/2→n 2P 1/2C. ν~= n 2P 3/2-22S 1/2 ν~= n 2P 1/2-22S 3/2D. ν~= n 2P 3/2→n 2P 3/2 ν~= n 2P 1/2→n 21/2(14)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形成的根本物理原因: A.电子自旋的存在 B.观察仪器分辨率的提高C.选择定则的提出D.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化(15)已知钠光谱的主线系的第一条谱线由λ1=5890埃和λ2=5896埃的双线组成,则第二辅线系极限的双线间距(以电子伏特为单位):A.0;B.2.14⨯10-3; C.2.07⨯10-3; D.3.42⨯10-2(16)考虑电子自旋,碱金属原子光谱中每一条谱线分裂成两条且两条线的间隔随波数增加而减少的是什么线系?A.主线系;B.锐线系;C.漫线系;D.基线系(17)如果l 是单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轨道角动量量子数,则偶极距跃迁选择定则为: A.0=∆l ; B. 0=∆l 或±1; C. 1±=∆l ; D. 1=∆l(18)碱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处于n =3, l =1的状态,其精细结构的状态符号应为: A .32S 1/2.32S 3/2; B.3P 1/2.3P 3/2; C .32P 1/2.32P 3/2; D .32D 3/2.32D 5/2 (19)下列哪种原子状态在碱金属原子中是不存在的:A .12S 1/2; B. 22S 1/2; C .32P 1/2; D. 32S 1/2.32D 5/2(20)对碱金属原子的精细结构12S 1/2 12P 1/2, 32D 5/2, 42F 5/2,22D 3/2这些状态中实际存在的是:A.12S 1/2,32D 5/2,42F 5/2;B.12S 1/2 ,12P 1/2, 42F 5/2;C.12P 1/2,32D 5/2,22D 3/2;D.32D 5/2,42F 5/2,32D 3/2(21)氢原子光谱形成的精细结构(不考虑蓝姆移动)是由于:A.自旋-轨道耦合B.相对论修正和极化贯穿C.自旋-轨道耦合和相对论修正D.极化.贯穿.自旋-轨道耦合和相对论修正 (22)对氢原子考虑精细结构之后,其赖曼系一般结构的每一条谱线应分裂为: A.二条 B.三条 C.五条 D.不分裂 (23)考虑精细结构,不考虑蓝姆位移,氢光谱Hα线应具有:A.双线B.三线C.五线D.七线(24)氢原子巴尔末系的谱线,计及精细结构以后,每一条谱线都分裂为五个,但如果再考虑蓝姆位移其谱线分裂条数为:A.五条B.六条C.七条D.八条(25)已知锂原子主线系最长波长为λ1=67074埃,第二辅线系的线系限波长为λ∞=3519埃,则锂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和电离电势依次为(已知R =1.09729⨯107m -1)A.0.85eV ,5.38eV ;B.1.85V ,5.38V ;C.0.85V ,5.38VD.13.85eV ,5.38eV(26)钠原子由nS 跃迁到3P 态和由nD 跃迁到3P 态产生的谱线分别属于: A.第一辅线系和基线系 B.柏格曼系和锐线系 C.主线系和第一辅线系 D.第二辅线系和漫线系 (27)d 电子的总角动量取值可能为: A.215,235; B .23,215; C.235,263; D. 2,63.简答题(1)碱金属原子能级与轨道角量子数有关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碱金属原子精细能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S态不分裂,,,,,GFDP态分裂为两层?(2)造成氢原子精细能级和光谱的原因是什么?(3)试由氢原子能量的狄拉克公式出发,画出巴尔末系第一条谱线分裂后的能级跃迁图,并写出各自成分的波数表达式(4)在强磁场下描述一个电子的一个量子态一般需哪四个量子数?试写出各自的名称、.取值范围、力学量表达式?在弱磁场下情况如何?试回答上面的问题.(5)简述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实验现象及解释).4.计算题(1)锂原子的基态光谱项值T2S=43484cm-1,若已知直接跃迁3P→3S产生波长为3233埃的谱线.试问当被激发原子由3P态到2S态时还会产生哪些谱线?求出这些谱线的波长(R =10972⨯10-3埃-1)(2)已知铍离子Be+主线系第一条谱线及线系限波长分别为3210埃和683埃,试计算该离子S项和P项的量子亏损以及锐线系第一条谱线的波长.(北大1986)(3)锂原子的基态是S2,当处于D3激发态的锂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产生几条谱线(不考虑精细结构)?这些谱线中哪些属于你知道的谱线系的?同时写出所属谱线系的名称及波数表达式. 试画出有关的能级跃迁图,在图中标出各能级的光谱项符号,并用箭头都标出各种可能的跃迁. (中科院2001)(4)①试写出钠原子主线系、第一辅线系、第二辅线系和伯格曼系的波数表达式.②已知:35.1=∆s ,86.0=∆p,01.0=∆d,求钠原子的电离电势.③若不考虑精细结构,则钠原子自D3态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产生几条谱线?是哪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各对应哪个线系的谱线?④若考虑精细结构,则上问中谱线分别是几线结构?用光谱项表达式表示出相应的跃迁.(中科院1998)第五章多电子原子一、学习要点1.氦原子和碱土金属原子:(1)氦原子光谱和能级(正氦(三重态)、仲氦(单态))(2)镁原子光谱和能级2.重点掌握L-S耦合,了解j-j耦合3.洪特定则、朗德间隔定则、泡利不相容原理;4.两个价电子原子的电偶极辐射跃迁选择定则;5.复杂原子光谱的一般规律:位移律、交替律、三个电子的角动量耦合、普用选择定则(电子组态的跃迁选择定则,又称宇称跃迁选择定则,或拉波特定则;L-S耦合选择定则等)6.氦氖激光器二、基本练习1.褚书P168-169习题1.2.3.4.5.6.7.82.选择题(1)关于氦原子光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第一激发态不能自发的跃迁到基态;B.1s2p 3P2,1,0能级是正常顺序;C.基态与第一激发态能量相差很大;D.三重态与单态之间没有跃迁(2)氦原子由状态1s2p 3P2,1,0向1s2s 3S1跃迁,可产生的谱线条数为:A.0;B.2;C.3;D.1(3)氦原子由状态1s3d 3D3,2,1向1s2p3P2,1,0跃迁时可产生的谱线条数为:A.3;B.4;C.6;D.5(4)氦原子有单态和三重态两套能级,从而它们产生的光谱特点是:A.单能级各线系皆为单线,三重能级各线皆为三线;B.单重能级各线系皆为双线,三重能级各线系皆为三线;C.单重能级各线系皆为单线,三重能级各线系皆为双线;D.单重能级各线系皆为单线,三重能级各线系较为复杂,不一定是三线.(5)下列原子状态中哪一个是氦原子的基态?A.1P1;B.3P1 ;C.3S1; D.1S0;(6)氦原子的电子组态为n1pn2s,则可能的原子态:A.由于n不确定不能给出确定的J值,不能决定原子态;B.为n1pn2s 3D2,1,0和n1pn2s 1D1;C.由于违背泡利原理只存单态不存在三重态;D.为n1pn2s 3P2,1,0和n1pn2s 1P1.(7)C++离子由2s3p 3P2,1,0到2s3s 3S1两能级的跃迁,可产生几条光谱线?A.6条;B.3条;C.2条;D.1条.(8)氦原子有单态和三重态,但1s1s3S1并不存在,其原因是:A.因为自旋为1/2,l1=l2=0 故J=1/2 ;B.泡利不相容原理限制了1s1s3S1的存在;C..因为三重态能量最低的是1s2s3S1;D.因为1s1s3S1和1s2s3S1是简并态(9)泡利不相容原理说:A.自旋为整数的粒子不能处于同一量子态中;B.自旋为整数的粒子能处于同一量子态中;C.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能处于同一量子态中;D.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不能处于同一量子态中.(10)若某原子的两个价电子处于2s2p组态,利用L-S耦合可得到其原子态的个数是:A.1;B.3;C.4;D.6.(11)4D3/2 态的轨道角动量的平方值是:A.-3 2 ; B.6 2; C.-2 2; D.2 2(12)一个p电子与一个 s电子在L-S耦合下可能有原子态为:A.3P0,1,2, 3S1 ;B.3P0,1,2 , 1S0;C.1P1, 3P0,1,2 ;D.3S1 ,1P1(13)设原子的两个价电子是p电子和d电子,在L-S耦合下可能的原子态有:A.4个;B.9个;C.12个;D.15个;(14)电子组态2p4d所形成的可能原子态有:A.1P 3P 1F 3F; B. 1P1D 1F 3P3D 3F;C.3F 1F; D.1S 1P1D 3S 3P3D.(15)硼(Z=5)的B+离子若处于第一激发态,则电子组态为:A.2s2pB.2s2sC.1s2sD.2p3s(16)铍(Be)原子若处于第一激发态,则其电子组态:A.2s2s;B.2s3p;C.1s2p;D.2s2p(17)若镁原子处于基态,它的电子组态应为:A.2s2s B.2s2p C.3s3s D.3s3p(18)今有电子组态1s2p,1s1p,2d3p,3p3s,试判断下列哪些电子组态是完全存在的:A.1s2p ,1s1pB.1s2p,2d3p C,2d3p,2p3s D.1s2p,2p3s(19)电子组态1s2p 所构成的原子态应为:A1s2p 1P 1 , 1s2p 3P 2,1,0 B.1s2p 1S 0 ,1s2p 3S 1C1s2p 1S 0, 1s2p 1P 1 , 1s2p 3S 1 , 1s2p 3P 2,1,0; D.1s2p 1S 0,1s2p 1P 1(20)判断下列各谱项中那个谱项不可能存在:A.3F 2;B.4P 5/2;C.2F 7/2;D.3D 1/2(21)试判断原子态:1s1s 3S 1,1s2p 3P 2,1s2p 1D 1, 2s2p 3P 2中下列哪组是完全存在的?A. 1s1s 3S 1 1s2p 3P 2 2s2p 3P 2 B .1s2p 3P 2 1s2p 1D 1C. 1s2p 3P 2 2s2p 3P 2D.1s1s 3S 1 2s2p 3P 2 1s2p 1D 1(22)在铍原子中,如果3D 1,2,3对应的三能级可以分辨,当有2s3d 3D 1,2,3到2s2p 3P 2,1,0的跃迁中可产生几条光谱线?A .6 B.3 C.2 D.9(23)有状态2p3d 3P 2s3p 3P 的跃迁:A.可产生9条谱线B.可产生7条谱线C 可产生6条谱线 D.不能发生(24)已知Cl (Z=17)原子的电子组态是1s 22s 22p 63p 5,则其原子态是:A.2P 1/2;B.4P 1/2 ;C.2P 3/2;D.4P 3/2(25) 原子处在多重性为5,J 的简并度为7的状态,试确定轨道角动量的最大值: A. 6; B. 12; C. 15; D. 30(26)试确定D 3/2谱项可能的多重性:A.1,3,5,7;B.2,4,6,8; C .3,5,7; D.2,4,6.(27)某系统中有三个电子分别处于s 态.p 态.d 态,该系统可能有的光谱项个数是:A .7; B.17; C.8; D.18(28)钙原子的能级应该有几重结构?A .双重; B.一、三重; C.二、四重; D.单重3.简答题(1)简要解释下列概念: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定则、朗德间隔定则.(2)L-S 耦合的某原子的激发态电子组态是2p3p ,可能形成哪些原子态?若相应的能级顺序符合一般规律,应如何排列?并画出此原子由电子组态2p3p 向2p3s 可能产生的跃迁.(首都师大1998)(3)写出两个同科p 电子形成的原子态,那一个能级最低?(4)写出两个同科d 电子形成的原子态,那一个能级最低?(5)写出5个同科p 电子形成的原子态,那一个能级最低?(6)写出4个同科p 电子形成的原子态,那一个能级最低?(7)汞原子有两个价电子,基态电子组态为6s6s 若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到7s 态(中间有6p 态)由此形成的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有多少种可能的光谱跃迁?画出能级跃迁图.(8)某系统由一个d 电子和一个2P 3/2原子构成,求该系统可能的光谱项.(9)某系统由spd 电子构成,试写出它的光谱项.(10)碳原子的一个价电子被激发到3d 态,①写出该受激原子的电子组态以及它们在L —S 耦合下形成的原子态; ②画出对应的能级图并说明这些能级间能否发生电偶极跃迁?为什么?第六章 磁场中的原子一、学习要点1.原子有效磁矩 J J P m eg 2-=μ, )1(2)1()1()1(1++++-++=J J S S L L J J g (会推导) 2.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1)拉莫尔进动圆频率(会推导): B m eg e L 2=ω(2)原子受磁场作用的附加能量:B g M B E B J J μμ=⋅-=∆附加光谱项()1-m 7.464~,~4B mc eB L L g M mc eB g M TJ J ≈===∆ππ 能级分裂图 (3)史—盖实验;原子束在非均匀磁场中的分裂B J g M v L dz dB m s μ221⎪⎭⎫ ⎝⎛-=,(m 为原子质量) (4)塞曼效应:光谱线在外磁场中的分裂,机制是原子磁矩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使原能级产生新的分裂所造成的. 塞曼效应的意义①正常塞曼效应:在磁场中原来的一条谱线分裂成3条,相邻两条谱线的波数相差一个洛伦兹单位L ~Cd 6438埃 红光1D 2→1P 1氦原子 66781埃 1D 2→1P 1②反常塞曼效应:弱磁场下:Na 黄光:D 2线 5890埃 2P 3/2→2S 1/2(1分为6);D 1线5896埃 2P 1/2→2S 1/2(1分为4)Li ( 2D 3/2→2P 1/2)格罗春图、相邻两条谱线的波数差、能级跃迁图选择定则 )(1);(0);(1+-+-=∆σπσJ M垂直磁场、平行磁场观察的谱线条数及偏振情况③帕邢—贝克效应:强磁场中反常塞曼效应变为正常塞曼效应()()B M MB E B S L S L μμμ2+=⋅+-=∆ ,()L M M S L ~2~∆+∆=∆ν,1,0,0±=∆=∆L S M M ()L L ~,0,~~~0-+=νν (5)顺磁共振、物质的磁性二、基本练习1.楮书P197 ①—⑧ P198⑩⑾2.选择题(1)在正常塞曼效应中,沿磁场方向观察时将看到几条谱线:A .0; B.1; C.2; D.3(2)正常塞曼效应总是对应三条谱线,是因为:A .每个能级在外磁场中劈裂成三个; B.不同能级的郎德因子g 大小不同;C .每个能级在外场中劈裂后的间隔相同; D.因为只有三种跃迁(3)B 原子态2P 1/2对应的有效磁矩(g =2/3)是。
原子核物理第十章
10.2 中子源
2、反应堆中子源
反应堆中子源是利用重核裂变,在反应堆内形成链 式反应,不断地产生大量的中子。这种中子源的特点是 中子注量率大,能谱形状比较复杂。
3、放射性中子源
放射性中子源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放出的射 线,去轰击某些轻靶核发生(α,n)和(γ,n)反应, 而放出中子的装置。也可直接利用超钚原子核自发裂变 中放出的中子作为自发裂变中子源。 这类中子源的共同特点是:体积小,中子产额恒定 不变,使用方便;但强度弱,多数是非单色中子源。
10.3 中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子在介质中与介质原子的电子发 生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 根据中子能量,可以产生各种作用过 程,包括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辐射 俘获、裂变和核反应等。
10.3 中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n,n)和(n,γ)是最普遍的中子核 反应过程,不论对于快中子、慢中子,或是中、重核, 这两种过程都存在。 对于轻核和中量核,弹性散射是主要的核反应过程。 因此常用轻核构成的材料做中子慢化剂,如核电站用轻 水、重水、石墨慢化等。 慢中子与重核相互作用中,辐射俘获常是主要的过 程。这是因为慢中子带入复合核的能量很少,重核A又 大,每个核子分配到的能量更少,放出核子的几率自然 很小,因此复合核的退激方式主要是发射γ光子。 非弹性散射通常在快中子与中、重核相互作用时才 发生。
第十章 中子物理
中子物理和核裂变物理是核物理学中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 中子物理主要研究中子、中子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性质。 中子物理的发展,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对原子核基本性 质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在历史上,中子工作对于裂变的发 现与研究、核反应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中子物理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 都取得了明显效果,产生了一些有生命力的边缘学科。如: 中子活化分析、中子测井、中子成像、中子辐射育种、中子 治癌(中子刀)。
《原子核物理》(辐照方向)课程大纲
《原子核物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化工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编写单位: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编写人:杜纪富审定人:编写时间:2011年5月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姊妹篇,它以阐述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特性为中心。
主要内容包括核结构模型、原子核的放射性、α衰变、β衰变、γ衰变、核反应及核能和放射性的应用等。
2、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放射性现象及一般规律、原子核反应、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离子加速器、原子能的利用、核技术及应用、粒子物理的一些简单理论,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核工程与核技术的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能力。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大学物理、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原子核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成为必要的学习内容。
因此本门课程首先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使得学生扎实地学好,然后再介绍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然后在课程中会介绍与核辐射相关的案例以及实验等。
5、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闭卷考试成绩占70%。
6、指定教材杨福家等著,原子核物理(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7、教学参考书[1] 卢希庭主编,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2] 王炎森、史福庭,原子核物理学,原子能出版社, 1998年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原子核物理(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2、理解原子核是由核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半径的两种含义。
3、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4、了解原子核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宇称的定义。
本章重点1、原子核半径的两种含义以及结合能与质量的关系。
原子物理学习题答案褚圣麟很详细
1.原子的基本状况1.1解: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20222442K Mv ctgb b Ze Zeαθπεπε== 得到:2192150152212619079(1.6010) 3.97104(48.8510)(7.681010)Ze ctg ctg b K οθαπεπ---⨯⨯===⨯⨯⨯⨯⨯⨯米 式中212K Mv α=是α粒子的功能。
1.2已知散射角为θ的α粒子与散射核的最短距离为2202121()(1)4sin mZe r Mv θπε=+ ,试问上题α粒子与散射的金原子核之间的最短距离m r 多大?解:将1.1题中各量代入m r 的表达式,得:2min202121()(1)4sin Ze r Mv θπε=+ 1929619479(1.6010)1910(1)7.6810 1.6010sin 75ο--⨯⨯⨯=⨯⨯⨯+⨯⨯⨯143.0210-=⨯米1.3 若用动能为1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射向金箔。
问质子与金箔。
问质子与金箔原子核可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问如果用同样能量的氘核(氘核带一个e +电荷而质量是质子的两倍,是氢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代替质子,其与金箔原子核的最小距离多大?解:当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散射角为180ο。
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两粒子间的势能时,两粒子间的作用距离最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220min124p Ze Mv K r πε==,故有:2min04pZe r K πε=19291361979(1.6010)910 1.141010 1.6010---⨯⨯=⨯⨯=⨯⨯⨯米 由上式看出:min r 与入射粒子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用相同能量质量和相同电量得到核代替质子时,其与靶核的作用的最小距离仍为131.1410-⨯米。
1.4 钋放射的一种α粒子的速度为71.59710⨯米/秒,正面垂直入射于厚度为710-米、密度为41.93210⨯3/公斤米的金箔。
试求所有散射在90οθ>的α粒子占全部入射粒子数的百分比。
原子物理学10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破土动 工。该实验将研究组成宇宙的一类重要的基本粒子—— 中微子的基本性质,对于人们了解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 和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在大亚湾 核电基地后山上的实验室隧道开始施工,该工程将向大 山岩体中掘进3公里,以建设观测点和实验室。
A. 5倍 C. 15倍
B. 10倍 D. 20倍
例题2:在人体血液中注入微量溶液,溶液中24Na 的放射性活度是I0=2.0×103 s-1,经过5小时后取出 1cm3的血液,其放射性是I=16min-1,试求人体血 液的体积。(已知, 24Na的半衰期T=15小时, e-0.693/3=0.792)(中科院高能所考研题)
第十章 原子核物理
历史回顾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7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1899-1900年,卢瑟福发现α、β、γ射线;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反应;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9年,哈恩等人发现重核裂变; 1945年,奥本海默等人研制出的原子弹; 1952年,泰勒等人研制出的氢弹;
4. 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核的半径: R r0A1/3
r0 1.20 10 15 m
原子核的密度:
M V
3 4r03 N 0
1014 g / cm3
i. 各种原子核的密度是相同的。 ii. 原子核是物质紧密集中之处。
5. 原子核的角动量
原子核的总角动量是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 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矢量和
and
16 8
O,187
O,188
O
原子核物理杨福家 第四版(完整版)课后答案
原子物理习题库及解答第一章1-1 由能量、动量守恒 ⎪⎩⎪⎨⎧'+'='+'=e e e e v m v m v m v m v m v m αααααααα222212121(这样得出的是电子所能得到的最大动量,严格求解应用矢量式子)Δp θ得碰撞后电子的速度 ee m m v m v +='ααα2 p故 αv v e2≈' 由)(105.24001~22~~~4rad m m v m v m v m v m pp tg e e e e -⨯=='∆ααααααθθ1-2 (1) )(8.225244.127922fm ctg a b =⨯⨯⨯==θ (2) 52321321063.91971002.63.19]108.22[14.3--⨯=⨯⨯⨯⨯⨯==nt b NdN π1-3 Au 核: )(6.505.4244.1794422fm v m Ze r m =⨯⨯⨯==αα Li 核:)(92.15.4244.134422fm v m Ze r m =⨯⨯⨯==αα1-4 (1))(3.16744.1791221Mev r e Z Z E mp =⨯⨯==(2))(68.4444.1131221Mev r e Z Z E m p =⨯⨯==1-5 2sin /)4(2sin /)4(420222142221θρθr ds t A N E e Z Z ntd E e Z Z N dN p p ⋅=Ω= 42323213)5.0(1105.1105.11971002.6)41044.179(⨯⨯⨯⨯⨯⨯⨯⨯=--68221090.8197105.144.1795.102.6--⨯=⨯⨯⨯⨯⨯=1-660=θ时,232221⋅==a ctg ab θ 90=θ时,12222⨯==a ctg a b θ 3)21()23(22222121===∴b bdN dN ππ1-7 由32104-⨯=nt b π,得ntb π32104-⨯=由22θctg a b =,得 23233232)67.5(1021811002.614.310410104)2(⨯⨯⨯⨯⨯⨯=⨯=--- ntctg a π )(1096.5224cm -⨯=)(8.23161096.5)41(2sin )4(2442b a d d =⨯⨯⨯==Ω∴-θσ1-8(1)设碰撞前m 1的速度为v 1,动量为p 1。
《原子物理学》教学大纲(修订)2016
《原子物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原子物理学》是物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着重从物理实验规律出发,引进近代物理关于微观世界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探讨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解释它们的宏观性质,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应用。
本课程强调物理实验的分析、微观物理概念、物理图像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目的:物理学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已经从原子层次深入到了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等层次,原子物理学又作为进一步学习原子层次以下其它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起点,通过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及核结构图象,原子的能级与辐射,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原子光谱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等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原子物理学中的实验事实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及研究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并为进一步学习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及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从原子结构模型出发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个初步认识,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掌握原子能级概念和光谱的一般知识;理解氢原子的波尔理论,了解伏兰克-赫兹实验;了解氢原子能量的相对论效应;了解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理解原子的空间取向量子化;了解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与轨道的相互作用;理解两个价电子的原子态,了解泡利原理;理解原子磁矩及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了解顺磁共振和塞曼效应;掌握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了解康普顿效应,理解X射线的衍射。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 2学时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发展史以及学习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原子的基本状况 3学时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1学时1.2 原子核式结构 1学时1.3 同位素 1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α粒子散射理论与卢瑟福散射公式及其应用。
原子物理学全套精品课件
发现电子——汤姆逊栆糕模型——卢瑟福的 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模型——无法解释大 角散射——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由卢瑟 福模型进一步推出散射理论——散射理论被实验 验证——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正确。
三、学习原子物理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掌握原子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事实提出合理的假设,看这个 假设能否说明实验事实或与进一步的实验 事实相符或由此推出较深的理论,由进一 步的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是一个理 论与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
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绪论
一、原子物理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原子物理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学时: 48
考试成绩构成说明: 期末考试成绩: 70% 30% 平时成绩(作业、出勤、学习态度、课堂提问):
二、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
1、 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原子物理学属于近代物理学课程,它主要研究物质在原子 层次内: (1)由什么组成; (2)各种组成成分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 (3)各物质是怎样的运动形态。 等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一门科学。
原子的半径r= 10-10m ∴研究的空间在10-10m数量级以下。
这导致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 体现就是量子化现象。
2、研究内容:(原子物理、核物理) (1)原子物理部分: 从原子光谱入手研究价电子的运动规律 从元素周期律和X射线入手研究内层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
(2)核物理部分 主要研究核的整体性质如:核力、核模型、核衰变、核反应、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及基本粒子的相关知识。
四、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1、古代的原子论: (1)古希腊的原子论 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伯 (Leucippus)和他的学生得莫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 物质结构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学说。他们认为物质是由 许多极小的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这只是一种假设没有试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原子核一、学习要点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质量数A和电荷数Z;(2)核由A个核子组成,其中Z个质子(p )和N=A-Z个中子(n );(3)原子核的大小:R=r 0A 1/3 , r 0≈ (1.1~1.3)⨯10-15 m ,ρ=1014 t/m 3═常数(4)核磁矩:I p I P m e g 2=μ, 核磁子B p m e μβ183612≈=η (5)原子核的结合能、平均结合能、平均结合能曲线 E = [Zm p +(A -Z)m n -M N ]c 2=[ZM H +(A -Z)m n -M A ]c 2, 1uc 2=931.5MeV ,A E E =2.核的放射性衰变:(1)α、β、γ射线的性质(2)指数衰变规律:t e N N λ-=0 ,t e m m λ-=0 ,λ2ln =T ,λτ1=放射性活度:000,N A e A A t λλ==- (3)放射系(4)α衰变(位移定律、衰变能、条件、核能级)(5)β衰变:β能谱与中微子理论;β-衰变、β+衰变、轨道电子俘获(EC )(K 俘获)(位移定则,衰变能,条件,核能级等)(6)γ衰变:γ跃迁、内转换;3.核力:性质、汤川秀树π介子理论;4.原子核结构模型:(了解)(1)液滴模型(2)外斯塞格质量(结合能)半经验公式(3)壳层模型5.核反应(1)守恒定律(2)核反应能及核反应阈能及其计算(3)核反应截面和核反应机制(4)核反应类型(5)重核裂变(裂变方程、裂变能、裂变理论、链式反应)(7)轻核裂变(聚变能、热核聚变的条件、类型等)二、基本练习1.选择题:(1)原子核的大小同原子的大小相比,其R 核/R 原的数量级应为:A .105 B.103 C.10-3 D.10-5(2)原子核可近似看成一个球形,其半径R 可用下述公式来描述:A .R =r 0A 1/3 B. R =r 0A 2/3 C. R =3034r π D.R=334A π (3)试估计核密度是多少g/cm 3?A.10;B.1012C.1014 D .1017(4)核外电子的总角动量η6=J P ,原子核的总角动量η12=I P ,则原子的总角动量()η1+=F F P F ,其中F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其取值为A.4,3,2,1;B.3,2,1;C.2,1,0,-1,-2; D .5,4,3,2,1(5)氘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1.11MeV ,氦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7.07 MeV .有两个氘核结合成一个氦核时A.放出能量23.84 MeV; B .吸收能量23.84 MeV;C.放出能量26.06 MeV;D.吸收能量5.96 MeV,(6)由A 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结合能为2mc E ∆=∆,其中m ∆指A.Z 个质子和A-Z 个中子的静止质量之差;B.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运动质量之差;C. 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D. A 个核子的静止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7)原子核平均结合能以中等核最大, 其值大约为A.8.5~7.5MeV ;B.7.5~7.7MeV ;C.7.7~8.7MeV ;D.8.5~8.7MeV(8)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随A 的变化呈现出下列规律A.中等核最大,一般在7.5~8.0 MeV ;B.随A 的增加逐渐增加,最大值约为8.5 MeV ;C . 中等核最大,一般在8.5-8.7 MeV ; D.以中等核最大,轻核次之,重核最小.(9)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是t e N N λ-=0,式中N 代表的物理意义是A. t 时刻衰变掉的核数;B. t=0时刻的核数;C . t 时刻尚未衰变的核数; D. t 时刻子核的数目.(10)已知某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为2年,经8年衰变掉的核数目是尚存的A.5倍;B.10倍;C.4倍;D.8倍.(11)8536Kr 样品的原子核数N 0在18年中衰变到原来数目的1/3, 再过18年后幸存的原子核数为A .N 0/9; B. N 0/2; C. N 0/3; D. N 0/6.(12)若以居里为单位,在t 时刻有N 个核,其衰变常数为λ的核素的放射性强度为A. λN /3.7⨯1010 ;B. λN ⨯3.7⨯1010;C. λN ;D. λNe -λt .(13)天然放射性铀系的始祖元素是23892U,最后该系形成稳定的核是20682Pb,那么铀系共经过多少次α衰变?A.59;B.8;C.51;D.10.(14)在α衰变过程中,若α粒子质量为M α ,反冲核质量为M r ,则衰变能E 0和α粒子的动能E α有如下关系 A.⎪⎪⎭⎫ ⎝⎛+=r M m E E αα10; B. ⎪⎪⎭⎫ ⎝⎛-=r M m E E αα10; C. ⎪⎪⎭⎫ ⎝⎛+=ααm M E E r10; D. ⎪⎪⎭⎫ ⎝⎛-=ααm M E E r 10.(15)在β衰变中从能,量或静止质量角度考虑能发生β+和K俘获的关系是:A.能发生必须能发生K俘获B.能发生不一定能发生K俘获C.能发生k俘获必能发生D.还要考虑其他条件才能判断(16)发生β+衰变的条件是A.M(A,Z)>M(A,Z-1)+m e;B.M(A,Z)>M(A,Z+1)+2m e;C. M(A,Z)>M(A,Z-1);D. M(A,Z)>M(A,Z-1)+2m e(17) 发生β-衰变的条件是A.M(A,Z)>M(A,Z+1)+m e;B.M(A,Z)>M(A,Z+1)-m e;C.M(A,Z)>M(A,Z+1);D.M(A,Z)>M(A,Z+1)+2m e.(18)已知74Be的原子量为7.016290, 73Li的原子量为7.016004,从能量角度74Be:A.能发生β+衰变也可能发生K俘获;B.仅能发生β-衰变;C.仅能发生K俘获; D.仅能发生β+衰变.(19)γ衰变中的内转换电子的产生原因是:A.核放出的γ射线使原子壳层中的电子被击出;B.核的电磁场与壳层电子的相互作用而释放电子;C.由壳层电子跃迁产生的γ射线再将另一电子击出;D.同俄歇电子产生原因相同(20)在原子核发生衰变过程中,下述过程可产生俄歇电子A.β-和γ跃迁;B. β+和K俘获;C. K俘获和内转换(内变换);D.内转换和β-(21)以下五个试验:1.X射线,2.内转换, 3.康普顿效应,4.光电效应,5.俄歇电子. 问那两个可证实K俘获过程的存在:A .1 和2B .4和2 C.1 和3 D.1 和5(22)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核反应是:A .P+73Li→242He为吸能反应; B. α+147N→178O+p为放能反应;C.p+73Li→242He为放能反应;D. α+147N→178O+p为吸能反应.(23)历史上利用人工加速所产生的第一个核反应方程是:A.147N(α,p)178O,为放能反应; B .147N(α,p)178O,为吸能反应;C .73Li(p, α)42He,为放能反应; D. 73Li(p ,c)42He,为吸能反应(24)在核反应63Li+21H→242He中,已知反应能为22.4MeV,测得21H的能量是4.0MeV若生成的两个粒子能量相等,其数值为:A.9.2MeV; B.26.4MeV; C.13.2MeV; D.18.4MeV.(25)在核反应94Be+11H→95B+01n中反应能为-1.84MeV,入射电子的阈能为:A.0MeV;B.1.66MeV;C.1.84MeV;D.2.04MeV;(26)用能量为1.15MeV氘粒子引起11B(d,α)9Be反应,在方向测得出射粒子能量为6.37MeV,则反应能为:A.6MeV B. 8.03MeV C .4MeV D.4.03MeV(27)已知核2H、3H、4He的比结合能分别为1.11MeV、2.83MeV、7.07MeV,则核反应2H+3H、→4He+n的反应能为A.3.13MeVB. 17.56MeVC.-3.13MeV D .–17.56MeV(28)一个235U发生裂变,其裂变碎片的质量数为下列哪一组几率最大?A.118 ,118;B.72 , 162 ;C. 96, 140 ;D.118,72.(29)235U核吸收一个热中子之后,经裂变而形成13954Xe和9438Sr核,还产生另外什么粒子?A.两个中子;B.一个氘核;C.一个氘核和一个质子;D.三个中子.(30)一个235U 吸收一个慢中子后,发生的裂变过程中放出的能量为A.8MeV ;B. 100MeV ; C .200MeV ; D.93.1MeV.(31)核力的力程数量级(以米为单位)A .10-15; B. 10-18; C.10-10; D. 10-13.(32)下述哪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核力具有饱和性;B.核力与电荷有关;C.核力是短程力;D.核力是交换力.(33)核力具有以下性质:A.是具有饱和性的交换力;B.大小与电荷有关;C.仅仅有有心力;D.μ子是核力场中的量子.(34)汤川介子理论认为核力是交换下列粒子而产生:A.电子和中微子;B. μ±;C.π±,π0;D.胶子2.简答题(1)解释下列概念:、核衰变能、核反应能、裂变能、聚变能、链式反应、热核反应、核反应阈能、、K 俘获、俄歇电子、内转换、. 内转换电子.(2)何谓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强度?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如何?(3)β能谱有何特点?如何解释?(5)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曲线有何特点?(6)某原子X A Z 的质量小于Y A 1Z -的质量,但大于Y A 1Z '+的质量,从能量的角度考虑,该核能发生何种衰变?4.计算题(1)算出73Li (p, α)42He 的反应能.已知:11H :1.007825u, 42He:4.002603u, 73Li:7.015999u.(放能:17.35MeV )(2)第一题中,如果以1MeV 的质子打击Li,问在垂直于质子束的方向观测到42He 的能量有多大?(9.175MeV )(3)以能量E 1=0.6MeV 的氘核轰击氘靶放出中子:(a)写出这时发生的核反应式;(b)由氘核放出的中子方向与氘核入射方向垂直时,试计算中子的能量E 2?(2.58MeV)(5)用中子撞击Al 2713靶时,可分别发生飞出质子和光子的反应,(1)试分别写出核反应方程式;(2)已知M (27,13)=26.981530u ,M (27,12)=26.984343u ,M (28,13)=27.9811912u ,M (1,1)=1.007825u ,m n =1.00865 u ,分别计算两种核反应的反应能,并计算有关阈能.(7)14C 的半衰期为5500年,写出14C 的衰变方程. 如果生物体死后就再没有14C 进入体内,现在测得一棵死树的14C 放射性强度为活树的1/3,试估算该树已死了多少年?(1998中科院)8、证明Be 74衰变为Li 73只可能通过轨道电子俘获的方式,而不可能通过+β衰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