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青铜器 图解

合集下载

西周青铜器长子口铜簋形觥

西周青铜器长子口铜簋形觥

西周青铜器长子口铜簋形觥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西周早期,1998年鹿邑长子口墓出土。

重5公斤。

由盖与器身组成。

此器造型奇特,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明快疏朗。

长子口墓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

1997年,为寻找"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遗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周口地区文化局等单位对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周初年的大墓,墓葬平面形状为有两个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最宽处7、墓底距地表深8米,有南墓道、北墓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24°。

墓内出土有几十件带有长子口三字铭文的铜器,因此将该墓主人定为"长子口"。

长子口墓为中字形大墓,有南北两个墓道。

从己发掘的商周墓葬材料看,一般带墓道的墓主身份都比较高,如殷墟发现两条墓道的有三座,一般认为应是王室成员。

山东苏埠屯一号大墓也为两墓道,有人推测墓主人为薄姑氏国君。

西周早期大墓发现较少,其中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可能为一代燕侯。

这些墓葬大部分属于方国贵族或封君,长子口墓无论墓葬形制还是棺梓制度都比较接近,其身份也应接近。

长子口墓带有明显的商代晚期特征,在商代晚期墓葬中带腰坑的习俗比较盛行,西周时期有腰坑者较少,个别的西周早期墓虽有腰坑,但没有发现腰坑内殉人的现象,殷人统治下的方国,在周初仍沿用此习俗。

由此反映出墓葬中带腰坑这一习俗在商周时期从盛行到消失的过程。

长子口墓内不但有腰坑,而且内殉一人一狗,仍是商代的埋葬习俗。

墓葬中有无人殉、人牲也是区分商周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殉、人牲是商代贵族墓中常见的现象,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带墓道的商代墓,保存较好的都有人殉、人牲。

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东方的夷人集团流行殉人风气,如山东苏埠屯、前掌大等地都是商代时期山东地区的东夷古国,甚至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殉人之风在夷人活动区域内仍然盛行。

上述现象在西周墓葬中就很少见到。

煌煌巨制 熔铸王权 郑州商城出土青铜方鼎解读

煌煌巨制 熔铸王权 郑州商城出土青铜方鼎解读

一 …f i 】 f r 制 发 殳 上 众 多 的 乡 U 形 象。 I J 以 , 州 向城 的 『 锏大
1 } 『 _ , J ‘ { 1 , _ I 造 乃 而如 … 辙 ; 此
} 礼制

毁 成I ~窬 ,p U 、凹 『 m
刘. 家# i l j i 河‘ 所f } 』 2什 ‘ j ,j I J m 1 纹 饷i 5 I 然行 j ‘ l ; 卅l } f 爻化 J × l 十 } 午; ; l
仃商
苏 、} l ’ 肃 、辽宁等地 。河南地 区出土 址 中 ,似 l J I Ⅱ 商城 、焦作府城 商城 、湖北 。 j 三 室才能拥有 和支配这 数 众 多、地 的方鼎 , 集 中住郑州商城 、安阳殷 黄 陂盘 龙城 以及山 j = l 曲商城 、 县东 位 尊 崇 的 Ⅲ 之 器 。 诗 经 ・商颂 ・玄乌 青 商 围
三 鼎铸 工精湛 ,纹饰谨严 ,形制雄浑 大 与工艺 复杂程度而 言 ,应 当不 是最 早形 可 能已存在 铜方鼎 , 只是 目前 尚未发现 。
气 ,古 朴凝重 ,极具神秘 威严之感 。 态的铜方 鼎。事实上 ,早在二里 头文化 统计 ,历 代著 求或 传世 的商 周制
时期 的偃 师二里 头、洛 阳东干 沟、 县 方鼎 .数量近 2 0 0件 ,近现 代 以来 不断

个州代的咒_ 『 【 I 』 。 饰 以曾 纹 j # L  ̄ - r 纹 的组 合,常 以 创 厂 H { ,这 仟 l , I < J 制从 I h , 文 两 周
方 鼎 圳 塬
东下冯 、甚 至更早 的大汶 口文化 的究州 出 土 的青 铜方 鼎 目前 累计 超过 1 O 0什 。 于 因、石 家河 文化 的随州西花 等 各遗 方鼎在 商代 四周初 期使川最 编,除了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
"妇好"?"尊系安阳殷墟妇好墓所出468件青铜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颖,各部位纹 饰和谐,头部羽纹动感尤烈,予观者以扶摇直上八万里的艺术感染力,无愧于战神之 美誉,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作为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 现,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物质载体,证明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图片|视频|图表 论坛|博客|WAP
博古藏今 藏家家珍 经典拍品 邮市扫描
第1页 共9页
2011-9-15 16:09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图_收藏频道_新华网 /collection/2008-07/10/content_...
您的位置:新华网主页 - 新华收藏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 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此禁 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 年。《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 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 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是楚康王在 位时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庚丰富随葬品之一。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图_收藏频道_新华网 /collection/2008-07/10/content_...
|新闻|时政|台湾|华人|地方|社会|评论|财经|汽车|家居|民航|视频|直播|音乐|论坛|博客|IT频道|传媒|文娱|家居|副刊|读书|教育|书 本网 画 首页 |图片|国际|港澳|军事|纪检|法治|观察|金融|房产|旅游|食品|电视|访谈|摄影|播客|社区| 联网|职场|体育|时尚|健康|家电|校园|收

华夏遗珍_青铜器27_ 莲鹤方壶

华夏遗珍_青铜器27_ 莲鹤方壶

华夏遗珍_青铜器27_ 莲鹤方壶春秋。

青铜器。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一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院。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

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

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

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

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

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精美异常。

尤为特殊的是,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

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郑国附近地图)这对方壶是春秋时期郑国的酒器,郑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公元前774年,郑国国君随同周王一同东迁,在郑州附近建立新的国家,是为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

这对莲鹤方壶出土于1923年,之后被收藏于当时的河南省博物馆。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这对莲鹤方壶随同一批珍贵的文物一同南下,准备运往台湾,但由于战局发展迅速,这对文物没有来得及被运走。

新中国成立后,其中的一只莲鹤方壶被运往故宫博物院保存,而另一只则返回河南省博物院保存展览至今。

2006年,在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院的共同努力之下,故宫博物院藏莲鹤方壶回到河南,这对莲鹤方壶重新聚首,河南省博物院还为其举办了“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

(上图:莲鹤方壶及邮票)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东周青铜器》邮票,莲鹤方壶也被入选其中。

河南博物院藏元代铜权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元代铜权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权即秤锤,又叫秤砣,是我国古代权衡实物的一个部件,与衡(秤杆)相佐,“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是衡量重量的标准。

权的出现目前发现的权件有环权和锤权两种。

一般认为,环权是天平的砝码,多成组出现;而锤权则是秤杆的秤砣。

本文讲的“权”是作为秤砣的权。

河南博物院藏元代铜权赏析梁 爽图1:“大德四年”权图2:“大德七年”权编辑|屈梦夏820481337@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权作为一种标准砝码,是我国铜器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也是古代度量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私有制产生以后,就有了权衡的理念和雏形。

起初,权是实现物物交换的工具,后来又与赋税制度相关联。

除了用作衡器,还被赋予“权力、权势”的含义。

权的演变秦代,秦始皇为统一全国衡制,以战国时期秦国衡制为标准,由官府颁发标准衡。

秦权发现数量较多,包括铜权、铁权、陶权。

战国至整个秦代,政府制作了很多标准权器,并在上面刻有铭文,长期作为标准器使用。

“高奴禾石铜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有铭文记载的权件,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制作。

秦统一度量衡之后,还确立了完备的度量衡换算体系。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战国秦汉时期,权重推行铢、两、斤、钧、石五权之制。

秦权衡的进位换算关系为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

迄今所见的秦权,自铭重量者有半两、五斤、八斤、十六斤、一百二十斤,见之于著录者还有廿斤和廿四斤。

若按重量折算,秦权中以一斤和一石最为多见,其他还有二斤、五斤、八斤、九斤、十斤、二十斤、三十斤、六十斤、九十斤等等 。

汉代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度量衡的统一。

当时汉人已经意识到铜不易变形、缺失,不受季节影响的优点,因此将铜权作为标准器去推行。

另外,还固定了汉代权衡的进位关系为一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迄今发现的汉代铜权,从西汉经历新莽政权到东汉,权的每斤称重在逐渐减少,西汉时期为248克 ,新莽为238克,东汉为220克。

馆藏青铜器大全,一次看个够!

馆藏青铜器大全,一次看个够!

馆藏青铜器大全,一次看个够!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

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

1炊器:又为烹饪器,是古人煮鱼、肉、稻谷熟食之器。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方鼎-国家博物馆鬲[lì]: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西周中期-师趛鬲-北京故宫博物院甗(yǎ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青铜甗-中国国家博物馆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

青铜匕-湖北省博俎:读音:zǔ砧板,切肉用,宰割的工具。

大多为木头,青铜的很少见。

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春秋青铜俎-河南省博物院炭炉:类似盘,烧碳用,常有链,长方形为多。

春秋青铜炭炉--安徽博物馆2食器:是古人盛食物的器皿,食器通常有盖,里面的食物不易散落。

簋(guǐ,音轨):相当于现在的碗,用来盛饭。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班簋-首都博物馆造型特别的簋-山西省博物院簠([fǔ], 音辅):其实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盖与器的大致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是相同的两个器皿。

青铜簠–国家博物馆盨(xǔ):用来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腹侧有耳,圈足,上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钮或圈足。

青铜盨--故宫博物院敦([duì],音对):盛黍、稷、稻、粱用。

由鼎演变而来,形状酷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

其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体合成球体或卵圆体,两环耳、三短足,盖也可反过来使用。

青铜敦-上博镶嵌几何纹敦-战国晚期豆:古为食肉器,又为菹醢(zu hai,音祖海)器。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莲鹤方壶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莲鹤方壶

青铜时代的绝唱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我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的丰碑,她的发现与收藏一波三折,充满了传奇色彩,但让世人瞩目的则是莲鹤方壶的青铜艺术之美。

1923年夏天,骄阳似火,河南新郑多日高温无雨,李锐正大汗淋漓地打井。

突然,铁锹碰到了硬物,仔细看,居然是华丽的青铜器。

继续挖掘,出土了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

人们做梦也想不到,这里安睡着郑国国君,专家称之为郑公大墓。

为了保护这批文物,1927年建立了河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河南博物院的前身。

这批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珍贵文物,成为我院的首批藏品。

莲鹤方壶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体积高大,铸造工艺精湛,装饰典雅华美,是主人地位、财富、实力的象征。

壶上物像众多,承托壶身的怪虎张口吐舌,似乎被高大的铜壶压得气喘吁吁;铜壶四角的神龙,勾头顾盼,顽皮可爱。

神龙怪虎各具神态,杂而不乱。

当然,最为精彩的乃是壶盖顶部。

壶盖顶部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莲瓣中央伫立一只仙鹤,她双翼舒展,引颈欲鸣,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表现出的清新自由、轻松活泼,将人们引领至那个学术上百家争鸣,新旧体制交融的春秋战国时期。

镂空的莲瓣、繁缛的纹饰,说明郑国的青铜铸造水平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铸造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

莲鹤方壶那美丽的花纹,优雅的仙鹤,气势恢宏的王者风范,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传递着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青铜艺术之美。

三门峡虢国墓青铜器:河南博物院青铜之二

三门峡虢国墓青铜器:河南博物院青铜之二

三门峡虢国墓青铜器:河南博物院青铜之二三门峡虢国墓青铜器欣赏河南博物院藏青铜之二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周代商起,立国于中,营建洛邑,礼乐相成。

颍淮长子口,古器存殷风。

河淇卫康叔,历世传彝宗。

南土申与吕,身籍宝簋铭。

虢公钟鸣鼎食,应侯金瓯玉佩,千年遗籀,瞬间尊荣。

礼乐之器重启封,韶光几度匆匆。

虢国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区北面的上村岭,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

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

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

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国。

原封宝鸡,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今三门峡市,国都上阳位于今李家窑村。

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陪葬众多的兵器和车马坑,足以说明当时虢国的军事实力。

由于后来的国君骄奢淫逸,最后走上了亡国的道路。

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称雄一时的虢国从此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除给后人留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沉重而悲怆的故事外,再就是对这个古老和神秘王国一连串的问号。

而虢国墓地的发现为破解这些疑惑带来了希望。

虢国墓地规模之大、等级之齐全、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精美,在我国两周考古中极为罕见。

它的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国的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填补了虢国历史研究的空白,被评为“河南二十世纪十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和“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古虢国墓地的葬制等级,大致可分为六等:第一等级:九鼎、八簋、八鬲。

威仪四方的征战神器——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赏析

威仪四方的征战神器——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赏析

鉴赏38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外形像斧,但比斧大,由首部弧刃、长柄构成,可劈砍,是一种集王权与军权、兵器与礼器为一身的国之重器。

根据古文献和器物铭文的记载,古代的“王”字即是钺之形态。

商代中晚期甲骨文中写作 ,在商金文中写作 ,是钺的象形。

《史记》《尚书》等众多文献对商代和西周的铜钺都有生动的记载,彰显了其代表的无上权力和地位。

令人意外的是,与文献记载形成反差,铜钺考古发现的数量不多。

迄今为止,发掘数量仅几十件,出土地点仅有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10个省市。

我们以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为例引,梳理铜钺的发展演变、功用、体现的等级制度,分析欣赏其独特的造型、纹饰艺术,探究其神秘面目。

一、从铜钺的起源、功能演变看其体现的等级制度钺,最早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斧,到了晚期逐渐演变为石钺和玉钺。

最初的石钺曾被作为生产工具使用,但很快便作为武器和礼器使用。

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钺的材质逐渐由石料转变为金属。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铜钺,钺身近肩部饰带状网纹一周,花纹凸起,下有一圆孔。

这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铜钺(图1)。

作为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钺为开疆拓土、阀虐立权开辟了道路。

河南博物院院藏的这件商代前期铜钺,通长17厘米,钺身宽15厘米,厚1.2厘米。

钺身薄而宽,两角外侈,弧形刃,肩下两侧各有一长条穿。

钺身中部铸有一组兽面纹,双角卷曲外耸,圆目突起,镂空的大嘴上部有5个小型三角形尖齿,下部有两枚交错的兽牙,额部饰有夔纹,表情甚为狞厉(图2)。

商代以后,铜钺逐渐摆脱实用武器的功用,与王权、军权紧密相连。

《史记·殷本纪》和《诗·商颂·长发 》,分别记载了商、周君王亲自执钺征伐的史实。

钺在战争中不仅可作为征伐的权杖和军事统帅威仪的象征,而且也是执行最高律令的刑具法器。

将钺赐给诸侯王,命其主事征伐,是军权象征的另一种独特表现。

中原藏珍:河南博物院藏青铜神兽赏析

中原藏珍:河南博物院藏青铜神兽赏析

中原藏珍:河南博物院藏青铜神兽赏析
楚,芈(mi,三声)姓熊氏,公元前1042年楚始建国,被周成王封于丹阳,曾两次建都于河南,后逐渐南迁。

由一个远离中原的蕞尔小邦,最终跃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行列,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

青铜神兽,春秋晚期楚国器物,通高48厘米,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称为神兽是因为它造型奇特,构思离奇古怪:龙首、蛇颈、虎身、龟足、豹尾。

龙首上兽角由六条小龙盘绕纠缠而成,双目圆睁凸起,张口吐长舌,口内獠牙交错,两颌后各塑有一曲绕的柿蒂花形耳。

神兽身体做虎形,长颈高昂,脖颈上折出子口以套龙首,前身下卧,弯腰翘臀,豹尾上扬并后卷,兽腿粗大健壮,足部呈龟足状扁平着地。

虎背方形卯口,上插一方形榫头的曲尺形支座,支座上承接一奔兽,奔兽口中衔一吐舌的曲体龙,两后爪蹬于神兽颈部,似乎正在跳跃,优美的线条勾勒出它矫健的身躯。

神兽臀部有弯曲盘绕的龙形插座,虎身腹下有一半环状纽。

神兽通体以大量孔雀石镶嵌出图龙形、凤鸟形、云纹、涡纹等图案,碧绿华贵,弥漫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附着在兽体上的这些怪兽,并非与神兽连成一体,而是利用分铸活套方法使附件可插接在主体上,使之可进行自由拆装,且部件之间对接紧密,充满力学原理,展示了楚人对青铜铸造艺术的独特理解。

这件青铜神兽,设计巧妙,铸造精美,散发着楚地浓厚巫风留存的远古信息。

它不仅是楚人对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贡献,更是楚人向往“驾婉龙以周游八极”的浪漫自由情怀的真实体现,给人极富抽象形式意味的美感。

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AppreciatION 商周时期为中华文化雏形的形成时期,青铜器是这一时期代表性器物。

河南作为商周文化发育的核心地域之一,遗存了大量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兵器已然锻造得精巧细致,开了金属兵器制作的先河,为中国兵器史上重要发展期。

本文将分戈、矛、戟、剑、刀、斧、钺、镞介绍河南博物院院藏商周青铜兵器。

一、青铜戈据传世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主要格斗兵器是青铜戈。

青铜戈在春秋时期的使用对象相当广泛,戈在实际作战中常与盾配合使用。

戈河南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兵器袁鹏博 邵 丹图1:饕餮纹戈编辑|屈梦夏鉴赏AppreciatION 鉴赏的使用地域也非常广,中原诸国、南方楚国、北方狄人都有使用。

根据内的形状,可以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三类;根据阑的特点,可以分为有阑和无阑;按锋的形状,可以分为圆锋、平锋、圭首形锋、鸟喙形锋等;按胡的特点,可以分为直胡、曲胡;按脊的特点,可以分为有脊和无脊。

1.饕餮纹戈(图1)商代,体扁而薄,长援,双刃,一边弯曲尖头,内长方形雷纹兽面,内胡援有四穿,一圆状三长方形,刃锋利,胡残缺。

长24.3厘米,内长6.8 厘米。

2.凤头无阑曲内戈(图2)商代,河南安阳出土。

长三角尖叶式,前部下刃微弯,刃对称,后銎上下横穿,有脊棱。

长23厘米,宽4 厘米。

3.狭援长胡戈(图3)战国,扬援,尖锋,有脊,长胡,近阑处有三穿,下有阑,内为长条形,上有一圆穿,下角成刺,上有两个不规则的穿。

援宽2厘米,通长18.5厘米,内宽3 厘米。

4.狭援狭胡戈(图4)战国,前锋尖锐,援窄长,有脊,长胡亦窄狭,下有阑,近阑处有四穿,阑边上有刺,内仅突出阑外2厘米。

通长15厘米,援长14厘米,援宽1.9厘米。

5.陈之俈戈(图5)战国中期,南阳出土。

前锋较锐,但缺尖。

援窄有脊,胡部三穿,一面有阴刻铭文四字,无上阑,有下阑,图2:凤头无阑曲内戈图3:狭援长胡戈图4:狭援狭胡戈图5:陈之俈戈AppreciatION 鉴赏长条形内,内上有一横穿,通体素面无饰。

河南博物院藏青铜器(西周部分)

河南博物院藏青铜器(西周部分)

河南博物院藏青铜器(西周部分)展开全文-----1层3展厅---西周厅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

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

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

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鼎:元吉,亨。

骨排箫-----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为禽类肢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这件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玉虎形跽(音记)坐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申——姜姓国。

《左传·隐公元年》曰:"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

"《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

"韦昭:"四国皆姜姓。

"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

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

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厉王大臣"申季",厉王、幽王皆娶申女为后。

蟠龙纹铜盉(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 ~ 前771年)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一组西周玉器"虢季"铜方壶(酒器),西周.1990年三门峡市上村虢国墓地出土自商代有青铜壶以来,它们便成为礼器之一,壶是盛放酒或者水的器皿。

河南博物院的商周青铜文物重器

河南博物院的商周青铜文物重器

河南博物院的商周青铜文物重器青铜器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我国古代文物。

对于喜欢猎奇的西方人而言,青铜器是神秘东方,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全世界其他任何古代文明,都没有古中国这么强大的青铜文化。

所以,论最能代表古中国文明的文物,非青铜器莫属。

而最能代表青铜器艺术水平的,非商周青铜莫属。

本图集展示的就是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重器,非常值得一睹。

中国不是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国家,却是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和西方文明多把青铜打造为武器不同,中国的青铜器却以礼器著称。

其中,以鼎和簋等食器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更是青铜之冠。

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来自西北的马家窑文化。

这件青铜器是一把青铜小刀,很不起眼。

但由于它的年代能确定到5000年前,所以非常重要。

到齐家文化时期,就出土了比较多的青铜刀了。

虽然这些早期青铜刀实物遗存多保留在西北地区,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青铜器就是来自西方的。

由于最早的青铜,是古人们最为珍贵的物品,所以早期文化遗址很少有青铜器出土。

尧舜时期的都城-山西临汾陶寺就出土了为数不多的青铜器,一件青铜齿轮型器和玉璧结合在一起,套在死者手部。

一件青铜铃,包裹布料,出现在死者腰部。

说明此时的青铜器非常珍贵,后来陶寺晚期外族入侵,坟墓被掘。

所以估计还有不少青铜器被掘墓者掠走。

青铜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叫青铜呢?它到底是什么化学成分呢?青铜,是因为后人看到的都是青灰色的而得名。

其本来面貌,为金黄到青灰色,根据里面所含锡金属比例不同而有颜色变化。

铜本为紫色,很柔软,融化温度高。

而加入金属锡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合金。

硬度大幅度提高(高于铁),融化温度大幅度降低。

紫铜的融化温度是1083度,而加入25%的锡后,熔点降低到800度。

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没有锡是无法生产青铜的。

而锡矿在自然界的存在远比铜矿少得多,很难找。

这就限制了古人大批量生产青铜的可能性。

那么。

黄铜又是怎么回事呢?黄铜属于青铜的一种,不过是铜锌合金。

锌在自然界的存在远比锡多得多。

河南博物院文物纹样赏析

河南博物院文物纹样赏析
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的出现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明代使用较多多装饰于玉璧和器乳丁纹和谷纹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突出的圆点取名乳丁正含有感怀生命起源的涵义
河南博物院之考察
班级: 环艺二班 组员:宋小霞 刘烨 刘颖 张倩岚
饕 餮 纹
饕餮是什么意思?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 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 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 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它也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
环带纹
窃曲纹
周代的一种重要装 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 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 求 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 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 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 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 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 “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 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 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 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 如鱼鳞之排列,故 又称“鱼鳞纹”。多 数作二重线和三重线 构成,有些如前状而 呈方形。常上下数层 重叠组成。早见于商 代,盛行于西周后期 至春秋时期。
目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 中作目形,目外形 线引长作成∽形, 四周填以雷纹。以 目和雷纹组成,故 名。通行于商和西 周初期。
凤鸟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以前 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 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纹饰构成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垂带状, 多数在上下填二环,成“X”形。也有相间以兽纹的。通常组成二方 连续纹样。施于铜壶、簋的腹部,作为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 个别的有两、三层相重作为器物整个装饰的。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和春秋初期。

河南省博物院藏青铜器陶器

河南省博物院藏青铜器陶器

河南省博物院藏青铜器陶器河南省博物院大名鼎鼎的“河南博物院”是我觊觎很久的重要旅行目的地之一,可惜前两次都机缘巧合的碰到博物馆休息日未能成行,上周终于有幸,用本以为非常充足或者说足够“奢侈”的时间来慢慢参观,结果小半天的时间,沉迷于一尊尊令人惊叹的国宝面前的我们仅看了一层展厅(一共有四层),这里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参观感受~第一展厅为序厅和原始社会部分;第二展厅为夏商部分;第三展厅为西周部分;第四展厅为东周部分第一部分:石器、陶器、骨甲第一展厅主要介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炎黄文化中间的就是传说中的贾湖骨笛,它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著名的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自公元前5000年开始,至公元前3000年时结束,经历了大约二千年,与传说的神农氏有天下的时间恰好相当。

而且,考古资料表明,仰韶文化广布于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东至鲁西北,北至河套,西至宁夏陇西,南至鄂西北,这些地方又恰好是有关神农氏传说最集中的区域。

双连壶——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示友好!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陶器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ORACLE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一件正是从殷墟中发掘的第二部分:青铜器左侧展品为镇馆之宝--《莲鹤方壶》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壶盖之鹤,既是莲上之鹤,又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这对堪称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姐妹”,现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我在北京故宫却没有见过,包括珍宝馆在内,回头一定要找在故宫当志愿者的小学同学问问,这里先记下留个笔记)这是九鼎最高配置郑国故城一整套出土文物,各种青铜器物均为九件饕餮纹罍,商代前期,古代盛酒或盛水器。

豫宝斋分享河南博物院系列之七:春秋战国青铜器等文物上篇

豫宝斋分享河南博物院系列之七:春秋战国青铜器等文物上篇

豫宝斋分享河南博物院系列之七:春秋战国青铜器等文物上篇河南博物院系列之七春秋战国青铜器等文物欣赏上篇豫宝斋分享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

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现开放有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展和《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及《国宝特展》,其他如“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等将陆续推出。

与展览相配套的“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等均已投入使用。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抓住中原古代发展中的闪光点,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同时在全球化视域下,展现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异同,展开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的对话。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从“择中建都”到都城“择中建宫”,再于宫城“择中建殿”这一传统的“求中”理念一以贯之,最早的源头在河南。

中华文明最早的都城在河南。

最早的“中国”在河南。

序厅河南处于中原腹地,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地理优势,符合古人“择中建都”的理念,历史上曾先后有二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代末年定都商丘,奠定了河南三千余年持续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

如果上溯至更远,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沿嵩山一线发现的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点,再到整个新石器时代嵩山南北聚落演变发展到早期国家的历程,奠定了嵩山这一“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如北斗处于天之中心,古代统治者也认为王者须在天地之中建造自己的都城,以应天命。

古书记载,自夏代开始,统治者就有了“求中”的实践。

何尊中所铸的“宅兹中国”铭文,是古人择中建都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

河南省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一件比一件厉害!

河南省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一件比一件厉害!

河南省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一件比一件厉害!河南博物院发韧之于民国,至今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几经辗转合并,成了如今壮阔的模样。

河南博物院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分布着大量古代聚落遗址、古城址、古墓群和手工业作坊遗址。

因此,河南也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存世量稀少的珍贵文物。

目前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淅川、洛阳、三门峡、辉县、新郑、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数量达13万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1 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所处时代:春秋时期器物规格:高120cm、口径31cm出土时间:1923年出土地点: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

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

而在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仙鹤),翔其双翅,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2 贾湖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器物名称:贾湖骨笛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器物规格:长23.6厘米出土时间:1987年出土地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是截取仙丹顶鹤的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难能可贵的是它器形完整,故更显得珍贵。

它没有因时间而腐败,反而因石化而变得晶莹亮洁,质地似玉一般,是“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这支骨笛经过漫长的时间,却仍能奏出骨笛耳动听的呜鸣,也算得上是一段传奇。

史上最全青铜器类型图解(2)

史上最全青铜器类型图解(2)

史上最全青铜器类型图解(2)
商代中期青铜兽面纹斝
觚(gū):饮酒器。

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ì):饮酒器。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盛酒或饮酒器。

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盛酒器。

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这是尊里面最有艺术价值的,叫“牺尊”,是仿动物的样子做的,有猪,犀牛,羊,马驹,鸭子等等
卣(yǒu):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盛酒器。

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

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

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取酒器。

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水器
罍(lei):盛酒或盛水器。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
祖辛”卣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通高25.5厘米口径9~10厘米
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
窄流平底爵
商代早期(公元前1590──前1300)1974年河南新郑出土
通高14.5厘米流至尾长19.5厘米
盛酒器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盛酒器
司母辛”四足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
盛酒器
“父乙”角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
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
鸭形盉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771年)通高25.2厘米长31.8厘米
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莲鹤方壶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鸟兽纹贯耳壶
春秋 (公元前771-前476年) 1953年河南汲县出土
通高34厘米口径8.9X7.6厘米王孙诰编钟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
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
舞修52.3厘米铣间59.7厘米
王子午鼎(附匕)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出土
口径66厘米,高76厘米
嵌松石云纹方豆(盛食器)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
通高24.5厘米口边长12.5厘米绦索纹兽耳铜罍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36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
通高30.5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8.2厘米虎纹三足壶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8.5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6.8厘米 1978年河南省固始侯古堆出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