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导读
庄子导读第一讲.ppt
庄子与惠施
《汉书·艺文志》:“《惠子》一篇” 《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
车。”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 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 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 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 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 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 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 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 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 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 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 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 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 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 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 吾志焉。”
一、庄子其人
(一)姓名: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
(五)生平事迹: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 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前339 前329
庄子生卒年代约在前370年至前300年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 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 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 而歌,不亦甚乎!”
《礼记·曲礼》:“七十曰老。”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达生导读】“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
怎样才能“达生”呢?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
全篇自然分为十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反以相天”,是全篇主旨所在,“弃世”就能“无累”,“无累”就能“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就是养神的要领。
以下分别写了十二个小故事,寓意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第二部分至“民几乎以其真”,写关尹对列子的谈话,说明持守纯和元气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才是使精神凝聚。
第三部分至“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借“痀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养神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使神思高度凝聚专一。
第四部分至“凡外重者内拙”,借善游者“忘水”来说明,忘却外物才能真正凝神。
第五部分至“过也”,写田开之与周成公的对话和孔子的谈话,指出养神还得“养其内”与“养其外”并重,即处处顺应适宜而不过,取其折中。
第六部分至“所异彘者何也”借祭祀人对猪的说话,讽喻争名逐利的行为。
第七部分至“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以桓公生病为例,说明心神宁静释然才是养神的基础。
第八部分至“反走矣”,借养斗鸡的故事比喻说明凝神养气的方法。
第九部分至“命也”,写孔子观人游水,体察安于环境、习以性成的道理。
第十部分至“其是与”,写能工巧匠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借以说明集思凝神的重要,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也就会有鬼使神工之妙。
第十一部分至“故曰败”,说明自恃轻用、耗神竭劳,终究要失败的,而这与养神的要求也正好相反。
第十二部分至“忘适之适也”,直接指出养神须得“不内变”,“不外从”,忘却自我,也忘却外物,从而达到无所不适的境界。
余下为第十三部分,写孙休与扁子对话,篇幅较长,内容也有繁复之处,不像前面各段那么紧凑,但目的仍在于说明“忘”,忘身便能无为而自适,而无为自适才是养神的真谛。
【原文】达生之情者(1),不务生之所无以为()2;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3)。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典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承着古代智慧和思想。
其中,庄子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经典著作《庄子》被视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
本文将对《庄子》进行导读,带领读者了解庄子思想的核心和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一、《庄子》概述《庄子》是庄子所著的一部道家哲学经典,共分为三十三篇。
全书通过生动的寓言和富有哲理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存在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生苦乐之源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二、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1. 道与自然:庄子认为“道”是宇宙运行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规律,是自然的真理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顺应自然、尽享生活。
2. 自由自在:庄子强调人的本性本善,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舒展。
他引导人们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修养和人生的更高境界。
3.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强求、不执着的处世态度。
他认为过度控制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秩序,提出顺势而为,让事物按其自然规律发展。
三、庄子思想对现代世界的启示1. 生态文明: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当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2. 人文关怀: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思想,提醒人们重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成长,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
3. 心灵解放: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纷繁复杂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深入思考,舍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四、展望与总结庄子的思想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世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导读《庄子》,我们了解了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对现代世界的启示。
希望通过对庄子的研究和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从而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古代典籍《庄子》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辨,成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
通过深入理解《庄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启迪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
庄子哲学导读
庄子哲学导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哲学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的哲学思想包含着对人性、自然、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多个领域的探讨与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人性观、自然观、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和介绍。
一、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以道为宗,以自然为师。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既是“大道”,又是“小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既是“物理”的,又是“人文”的。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尽可能地遵循道的规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庄子哲学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
在道的面前,万事万物都显得微不足道,无论幸与不幸、荣与辱、生与死都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追求自由和自在,能够超越世俗的琐事,回归到自己的本源,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在的状态。
二、庄子哲学的人性观庄子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是追求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的。
他主张人们要尽可能地放下自己的欲望,超越具体的个人利益,追求更广阔、更深远的人生意义。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使得人失去了自由和自在。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放下欲望,追求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对待人的行为和态度,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宽容和关爱。
他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能够遵循道的规律,找到自己的本源,那么所有人都能够相互配合,达到“天地之大同,而不与形同”的境界。
三、庄子哲学的自然观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无限的、神秘的、神圣的。
他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之母,在自然有很多的道理和智慧。
庄子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向自然学习、向自然致敬。
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与自然一体化。
《庄子》导读新课件1(逍遥游、齐物论)详解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葫芦)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 五石(百二十斤)。以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 落无所容。非不呺 (xiāo虚大状)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天之苍苍,其正色(本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基本理解 :
庄子以鲲变成鹏,并在天际飞行、落于南冥的寓言, 展示了一种由于变化而获得的自由。化—不受束缚于 已有,是自由的前提。
天之苍苍,原来并非天的本色,这是鹏在天上才能 看到的真相;而从九万里的高空俯看地面,原来在地 上那么真切的事物,竟也变得模糊一片。由此,庄子 要告诉人们的是,人所看到和听到的,并非就是真实 的。高(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所以不能执于自 我的视角。执于自我,就像尚未变成鹏的鲲,只能局 限于北冥一隅,这又何谈自由?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
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 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凭风、 乘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阻碍)者,而后 乃今将图南。
蜩(tiāo蝉) 与学鸠(斑鸠)笑 之曰:“我决起(奋 起)而飞,抢(撞) 榆枋,时则不至, 而控(投)于地而 已矣;奚以之九万 里而南为?”
适莽苍(指郊
野的苍茫草色)者, 三飡(同“餐”) 而反(同“返”), 腹犹果然;适百里 者,宿舂粮;适千 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故夫知效(胜任)一官、行比
(影响)一乡、德合一君而徵(取 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上 文的嘲笑大鹏的蝉与小鸟)矣。而 宋荣子犹然(笑状)笑之。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进取),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汲汲然)也。虽然,犹 有未树也。
庄子导读06-逍遥游(完结)有用无用
庄子导读06-逍遥游(完结)有用无用今天的内容,是逍遥游的最后一部分,庄子采用两轮辩论给逍遥游注解,辩论双方是惠施和庄子.第一段: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施是名家的鼻祖,辩论高手,对庄子说:"魏王送了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成功了,并且收获了一个大葫芦,这个葫芦有多大呢?可以装四五升水那么多,可是,这么大的葫芦,我却无法使用它,因为如果拿来装水,它的厚度承受不了那么多水的重量,如果破开做成水瓢,我们大概也没有什么地方需要用这么大的瓢来舀水。
所以,这个葫芦虽然满足了又空又大啊,却偏偏因为自己的空而大,几乎无用。
所以我干脆把它捶烂了,怒其不争的感觉。
还记得道德经第11章的内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惠施所选择的葫芦,就符合这个中空的概念,这个葫芦到底有没有用呢?按照世人规定的的用途,它似乎真的没用.第二段: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怎么回答呢?你会讲故事,那我也会讲故事啊。
庄子又开始了自黑模式,非常没有智慧的宋人又上场了。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他说惠施根本不懂得如何用大。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宋人特别会做防止冬天皮肤遇水龟裂的这种药。
家中世世代代都以染布为业。
”染布必须将布浸在染料当中,就连冬天手都得泡在水里。
有了这种药,他们就不担心皮肤会龟裂,特别适合从事这个行业。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永久开课版)西安交通大学Coursera分类:历史哲学文学课程语言:中文开课时间:任何时间,自行安排去上课➜课程概述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快餐化的时代;全球化拷问着人们的文化根基,信息化拷问着人们的价值信仰,快餐化拷问着人们的经典阅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为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我们特意打造这门课,希冀提供一个阅读哲学经典、传承中国文化、铸造民族精神的平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本课分十个专题,分别介绍《周易》、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大学》与《中庸》,《庄子》,《孙子兵法》,《墨经》,《心经》,以及朱熹理学、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和人物的思想。
既有对儒释道经典的介绍,也有对理学、心学思想的阐释,以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哲学,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一种全方位的认识。
课程大纲第一章《周易》导读第二章《道德经》导读第三章《论语》导读第四章《大学》《中庸》导读第五章《孙子兵法》导读第六章《墨经》导读第七章《心经》导读第八章《庄子》导读第九章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第十章《传习录》导读参考资料张帆主编《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课程团队(1)课程负责人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通识类核心课《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责任教授。
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陕西省伦理学会理事,陕西道德文化研究会理事。
负责的课程《中外哲学经典著作导读》2013年被评为中国大学通选课优秀课程,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视频资源共享课。
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视频资源共享课、国家视频公开课的主讲人。
研究方向:中西哲学比较,德法哲学,美国哲学,伦理学。
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主要讲授《周易》哲学、佛教哲学等。
(2)团队成员韩鹏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讲授道家思想。
破题致胜——期末复习检测高二语文:第6讲 庖丁解牛(《庄子》) Word版含解析推荐
一、作者文体导读1、作者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
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2、主要作品代表作《庄子》(亦称《南华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3、文体介绍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4、通假字(1)向——响(砉然响然。
)(2)盖——盍,何,怎样。
(技盖至此乎?)(2)善——缮,修治。
文中指拭擦。
庄子导读PPT养生主课件
技(枝)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ǔ)乎!良庖岁 更刀,割也( 割牛);族庖月更刀,折(斫)也( 砍牛);今 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 于硎( 解牛)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 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 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 (huò) 然已解,如土委地【,牛不知其死也】。提 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拭)刀而 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 生焉。”
● 强调“道”赋予了解牛和庖丁的特殊品质。 “道”使得解牛成了自由的劳动,成了艺术,
成了美的创造,成了目的,从而使庖丁进入 了化境,成了自由的人。
王蒙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进入一种‘化 境’。进入‘化境’,就进入了人生的自由 王国,即达到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也许很难, 但一样东西学好了,做好了,就入了‘化境 ’。只要肯琢磨,肯实践,就能入‘化境’。 ”
“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
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 指谁?)也,而今非
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
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
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
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
三、 文章的亮点
●“三生命说”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生命 的内涵。
●塑造了三个鲜活的人物: 庖丁的依乎天理、游刃有余令人佩服; 右师的超越名刑、神情自若让人淡定; 老聃的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使人震撼。
四、 对养生的启示
⑴ 理解生命的内涵:
横向: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 纵向:前世、今世、来世
《庄子至乐》原文及译文
【至乐导读】“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
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
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问后,列举并逐一批评了世人对苦和乐的看法,指出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所谓“至乐”也就是“无乐”。
第二部分至“故止也”,写庄子妻子死时鼓盆而歌的故事,借庄子的口指出人的死生乃是气的聚合与流散,犹如四季的更替。
第三部分至“我又何恶焉”,指出“死生如昼夜”,人只能顺应这一自然变化。
第四部分至“复为人间之劳乎”,借髑髅之口写出人生在世的拘累和劳苦。
第五部分至“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借孔子之口讲述一个寓言故事,指出人为的强求只能造下灾祸,一切都得任其自然。
第六部分至“予果欢乎”,指出人的死生都不足以忧愁与欢乐。
余下为第七部分,写物种的演变,这一演变的过程当然是不科学的,没有根据的,其目的在于说明万物从“机”产生,又回到“机”,人也不例外;从而照应了首段,人生在世无所谓“至乐”,人的死与生也只是一种自然的变化。
【原文】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
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
”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
诚有善无有哉?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
《庄子》寓言故事篇
《庄子》寓言故事篇导读: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径流①之大,两涘渚崖②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⑦,望洋向若⑧而叹曰:“野语有之曰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⑩”(节选自《庄子·秋水》)【注释】①泾流:泾(jīng),通‘径’。
地表坡面水流和河槽水流称为径流。
泾:沟渠。
②两涘渚崖:涘(sì),边际。
渚,沙洲。
崖,高大的河岸。
③于是:亦作“于时”。
当时。
河伯:黄河神。
④北海:指渤海。
⑤水端:水的尽头。
⑦旋:转动。
⑧望洋:远视貌。
若:指“海若”。
古代神话中的海神。
⑨野语:俚语;俗语。
民间传闻或私人杜撰之言。
⑩百:概数。
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
以为莫己若者:倒装句,意思是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谓:通“为”。
相当于“是”。
故事解读;庄子是在讽刺河伯,他自以为是,结果到人家那里一看不得了,他的所做就像后世的夜郎自大。
人一旦自高自大就会出现问题,以为自己了不起的人迟早会受辱。
故贻笑大方也。
鸱得腐鼠【原文】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②:“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③。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④,子知之乎夫鵷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⑤。
于是鸱得腐鼠⑥,鵷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秋水》)【注释】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辩客,名家的代表,庄子的好友。
相梁:在梁国做国相。
梁:魏国中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
②或:有的人。
③国中:国都。
④鹓雏(yuān chú ):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
在传说中是瑞鸟。
用以比喻贤才或高贵的人。
⑤止:栖息。
练实:竹子结的子,也称竹米、竹实。
醴(lǐ)泉:甜美的.泉水。
⑥于是:亦作“于时”。
庄子名言及翻译
庄子名言及翻译导读: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真朋友不言利。
2、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可玩物丧志。
3、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4、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物质可无限分割。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6、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刻意》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9、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10、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1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刻意》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庄子导读
“鸱得腐鼠”(《秋水》); “庄周梦蝶”(《齐 物论》); “鲲鹏变化”(《逍遥游》); “蜗角蛮 触”(《则阳》); “井蛙河伯”(《秋水》); “髑髅论道”(《至乐》)
(二)能工巧匠 “庖丁解牛”(《养生主》);“郢人斫垩”(《徐无鬼 》) (三)畸人形象 支离疏(《人间世》);闉跂支离无脣、瓮大瘿(《德充 符》)
三、庄子有才识而厌惧仕途,宁可穷困僚倒以远害全身, 不愿仕宦以求显达。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 矣!”莊子持杆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 王巾笥sì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甯其 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塗中。”莊子 曰:“往矣,吾將曳尾于塗中。”(《外篇·秋水》)
二、无为、无情、无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
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
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 天地之謂也。(《知北遊》)
(一)齐等万物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舉莛(tíng)與 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齊物論》)
相忘于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ū)以濕,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 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大宗師》)
(二)绝圣弃智 盗亦有道
“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
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
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胠篋》)
(三)天性自然 鲁侯养鸟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禦而觴之於廟 , 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
憂悲,不敢食一臠(luán),不敢飲一杯,
庄子导读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其思想集中体现于《庄子》一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主张遵循“天道”,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相传战国时宋人庄周撰,实为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来学者所著,是道家庄周学派著作总集。
唐代尊为道教四子真经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存世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追求“逍遥游”的自由状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观念。
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典故及名言警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庖丁解牛、庄周梦蝶。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内篇-逍遥游》释义: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小虫不知道黑夜与黎明。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作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作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
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寓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盲目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齐物论》原⽂及译⽂【齐物论导读】 本篇是《庄⼦》的⼜⼀代表篇⽬。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认为世界万物包括⼈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是齐⼀的,这就是“齐物”。
庄⼦还认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的,⾔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的,没有所谓是⾮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体分成七个部分,第⼀部分⾄“怒者其谁邪”,从⼦綦进⼊⽆我境界开篇,⽣动地描写⼤⾃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
第⼆部分⾄“吾独且奈何哉”,推进⼀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的各种不同⼼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出⾃虚⽆。
第三部分⾄“此之谓以明”,说明是⾮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的⼀⾯,也有其统⼀的⼀⾯;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且都在向它⾃⾝对⽴的那⼀⾯转化。
从这⼀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的,那么区别是与⾮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此之谓葆光”,进⼀步指出⼤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们所持有的是⾮与区分并⾮物之本然,⽽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体,因⽽是⾮⽆别,容藏于⼀体。
第五部分⾄“⽽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的⾔论也就没有确定是⾮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故寓诸⽆竟”,借寓⾔⼈物之⼝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忘掉是⾮,把⾃⼰寄托于⽆穷的境域,从⽽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步说明物之不可分、⾔之不可辩。
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故事表明“⽆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哲学思想的⼜⼀重要⽅⾯,与“逍遥游”⼀并构成庄⼦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
庄⼦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
但出于万物⼀体的观点,他⼜认为这⼀切⼜都是统⼀的,浑然⼀体的,⽽且都在向其对⽴的⼀⾯不断转化,因⽽⼜都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外物》原文及译文
【外物导读】“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
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
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说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指出世俗人追逐于利害得失之间,到头来只会精神崩溃玄理丧尽。
第二部分至“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写庄周家贫前往借贷的故事,借以说明顺应自然、依其本性的必要。
第三部分至“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借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眼光短浅好发议论的浅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须立志有所大成。
第四部分至“无伤口中珠”,讽刺儒家表面倡导诗、礼,暗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第五部分至“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写老莱子对孔丘的训示,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誉”,倡导顺应便能每事成功的主张。
第六部分至“与能言者处也”,借神龟被杀的故事,说明“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因而只得一切顺其自然。
第七部分至“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通过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指出“无用之为用”的道理。
第八部分至“亦神者不胜”,讨论修生养性,批评了驰世逐物的处世态度,提倡“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生活旨趣,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中心又在于内心要“空虚”,因为“空虚”就能容物,“空虚”就能顺应。
余下为第九部分,进一步阐明顺应自然的观点,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希望能做到遗物而忘我,最终进入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原文】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员流于江(7),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9),故孝己忧而曾参悲(10)。
木与木相摩而然(1 1),金与火相守则流(12)。
阴阳错行(13),则天地大絯(14),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
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8 ),慰昬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众人焚和(21),月固不胜火(22),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23)。
悟道与得道—庄子的自由之路
悟道与得道—庄子的自由之路*导读:在庄子看来,得道的方法就是忘和虚。
忘……在庄子看来,得道的方法就是忘和虚。
忘即忘记外物及物我关系;虚即心灵进入虚无的境界。
忘针对外在之物,虚针对内心中的障碍。
内虚外忘,实即内外两忘,一旦虚、忘兼备,大道自成。
忘如同一个人经历一个洗脑的过程,把一切既有的东西从大脑深处洗干净;而虚的过程是人用心去领悟道,再把道装入自己的大脑中,与道融为一体。
当然,忘与虚并无先后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没有至上人格神的存在,庄子将虚拟化的道当成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庄子哲学的中心是道,一切以道为根据。
道是灯塔,是方向,也是归宿。
庄子对道的描述,从本质上说是为其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人学理论服务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庄子对于人生困境的追溯,对人的自由境界逍遥状态的刻画。
人生的苦难与逍遥在于道的得与失。
道无处不在,得道便是与道合一,就是个体回归人的本质存在,就是融入大道之中。
只有以道观物、以道观天下才能解除人生的烦恼与痛苦,最终达到自由逍遥的境界。
因而,只有识道、悟道与得道才能真正地走向自由。
*那么,是什么妨碍了人们识道、悟道与得道呢?从外部原因看,人生在世,人们总是受到世俗中的各种欲望的驱使,导致了人的不自由状态。
庄子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人的意志受到了外在力量的制约,并且对此茫然不知,这就是人们对于人生本质认识上的芒。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
人一旦禀承形体的存在,生命就会存在于形体之中,直到生命的尽头。
它与外物互相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这不是很可悲吗!终身劳苦忙碌,却看不到什么成功;困顿疲惫不堪,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不是很悲哀吗?这种人就算是不死,(活着)又有什么益处!他的形骸逐渐衰竭,心也跟着迟钝麻木,这还不算是大悲哀吗?人生在世,真是这样茫然吗?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如此茫然吗?而别人也有不茫然的吗?从内部原因看,人类已有的文化思想内化在人心中,成为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即所谓的成心。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哲学自古已有,包括伦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宇宙论等方面的内容。
从《道德经》到《论语》,从《庄子》到《孟子》,从《周易》到《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著作的角度来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髓内容。
一、《论语》: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而成。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强调了仁德教化、忠诚勇毅、诚信谦逊等品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论语》中的很多话语都彰显着孔子的人类情怀和道德观念。
如他提倡“仁爱”的思想,在《学而第一》中,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天生的同情心和思维模式的反映,鼓励人们待人诚恳、仁慈。
另外,孔子也注重自我修养,强调道德修养的过程,这体现在《学而第三》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也是时至今日推崇孔子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道德经》:道家哲学的核心著作《道德经》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巨著,反映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其作者是老子,本书围绕道的概念展开论述,强调“无为而治”、“止于至善”、“以柔克刚”等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生活方式、社会构建的探究和思考。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道法自然”,持有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
书中多次强调了“不为而治”、“反其道而行之”等个理念。
其实质是主张在事物发展中给其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将某种观念、意志等强加于它之上,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
三、《庄子》:道家思想的扩展和深化《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其作者是庄子。
《庄子》内容丰富,诙谐幽默,文笔清新优美,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宁做自由之龟
• 出自《 庄子 秋水》
•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
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
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
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
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
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
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典故: 《惠子相梁》
• 出自《庄子·秋水》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
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
•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 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 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 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 《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地位和影响
•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 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
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
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典故:知鱼之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 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
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
梁国而吓我邪?”
典故:《惠子相梁》
• 译文: •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
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 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 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鶵(一种类似 与凤凰的鸟),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 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 醴的泉水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恰好鹓 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 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 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做 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 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 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 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 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 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 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 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 游》、《齐物论》等。
•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著书于越国杭州。 •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
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其书
•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 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 今已失传。
•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 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
•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大体可代表 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 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 “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 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译文:
•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
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
•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 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 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 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 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典故:庄周梦蝶
• 出自《庄子·齐物论》
• “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 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 如《盗跖》、《说剑》等。
地位和影响
•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 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 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 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 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 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 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 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 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文章特点
•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 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 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 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其人
•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 于老子的哲学。
•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 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 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 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 救苦天尊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