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
20世纪是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为了适应这种飞速
发展,各国都对本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曾经出现过三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习方式”又可
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
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布置小课题与长作业。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转变
一、当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1、当今时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学校教育制度是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工业经济的生产者和劳动者,培养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那么,当今的时代,有哪些特点要求各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
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呢?
第一个特点: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
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发表了一个题为《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
这个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
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
第二个特点,国际竞争空前的激烈。
20世纪充满了斗争和矛盾。
这一切,使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不确定性,这种竞争日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这种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形势,要求各国必须尽快地培养出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而现行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基础教育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革。
第三个特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在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开始对工业化
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诸如协调发展模式、文化价值重构模式等各种新的发展模式。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人只能依靠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育来培养。
所以,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材是各国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奠基的作用。
于是,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的战略措施,并且得到各国政府日益高度的重视。
二、学生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
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2.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
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
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3.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4.学习方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受到学习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
其次,受到学习主体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学习方式形成之后,不只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
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并使其能够较迅速地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相反的,错误的、不合理的、陈旧落后的学习方式往往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简单记忆和浅层次的直观理解上。
6.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两大类。
三、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弊端
所谓传统学习方式,就是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运用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育
教学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选择与创造性。
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是:
1、被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单一性
一是指学习主体学习途径、手段的单一性。
二是指学习主体大多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单一个体,不能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和社会的整体性质的学习活动。
3、知行对立性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之中,散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学生的学习注重未来世界,脱离现实生活。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的、探究的、网络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倡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
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基于问题的学习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
衡量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3、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
4、基于探究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依赖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
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掌握”。
5、基于网络的学习
许多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
猛发展,人们开始向网络时代阔步迈进。
在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育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更新教学观念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课程改革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
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
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学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创新的过程;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
4、教学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
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会使教学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的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
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与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种: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
(四)开展Handson的活动
“Handson”意思是动手活动。
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一方案强调动手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
第二,这一方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这一方案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第四,“Handson”提倡合作交流,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与同伴进行交流,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及不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其观点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五,“Handson”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
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五)布置小课题与长作业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完成小课题时,学生往往会进行合作交流。
在我国,小课题的研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正逐渐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生进行这些小课题的学习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便于学生具备较大的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重学习的过程;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第四,对小课题的评估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
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下去,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几个月。
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0.
2、石鸥等.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湖南人民出版
社,2003. P43- P246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P4
4、张熙.论教师的实验意识和教育主体意识[j].工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P 6 9-- P 72.
5、廖肇银.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J].江西教育.2003(11). P18
6、谭顶良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大学
报.2004(1). P62- P69
7、何波论民族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框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P 120-P 140
8、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8--30.P57- P58
9、于友西叶小兵.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A]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P26
10、[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l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 105-- P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