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待贾而沽》课件 语文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 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 (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 (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 「注释」 (1)佛肸:音bì 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 牟城地方官。 •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 与邯郸之间。 • (5)缁:音zī,黑色。 •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 (7)系:音jì ,结,扣。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 做官的政治态度上的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 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 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 际上就是 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 “行 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 “行”的方面,即“沽之 哉!沽之哉!”卖出 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 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孔于说的是“我 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 是“求善贾而沽诸?”
是谓“素王”。
一是朱熹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二是元朝皇帝的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
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 称焉。”
• 【注释】 • ①疾:恨。 • ②没(mo)世:死亡。
•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 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 原的恐慌。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科举时代 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阅读1-5则,思考
2.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魋不能拿他 怎么样?
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 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 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何(6)?”
• (1)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 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 代圣贤之一 • (2)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 (3)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 (4)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 同流合污的问 题,子路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 点。“老师您不是自己说过不能到 为非作歹的 人那里去吗,现在怎么又出尔反尔,要到佛伴这 个叛 乱者那里去了呢?”孔子于是以“磨而不 磷,涅而不缁”的道理加 以回答,就像我们说 “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真正的君子,是在 任 何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的。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 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 老庄申韩 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 的典型。 •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 孔子自己也曾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 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 卡尔· 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 做——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不也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第三专题
出仕与出世
阅读思考
1.在这一篇中,真正表明 孔子热心仕途的是第6则 (有美玉于斯)。请大家朗读 这一则,明确这里的“美 玉”指的是什么?把美玉 卖出百度文库表明什么?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 ①而藏诸?求善贾② 而沽③诸?”子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 也。”
• 【注释】 • 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 匣子。②贾(gu):商人。③沽:卖。
•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已把对“名”的 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 中国读书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 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 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 我啊!”(《宪 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 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 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 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 说来,追 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 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 的单行道上吧!
• 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 中引范氏的看法: 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用不正当 的手段去谋取官 位罢了。读书人等待被任用, 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人来买一样 以伊尹、伯 夷、姜太公等人为例,如果没有成汤文王的任用, 就 是终身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 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可以求 做官,不可以 “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样, 一到“换届”的时候,东奔西跑 利用一切关系 和纽带,削尘脑袋往上钻,千方百计向上爬。即 便 不能往上爬,起码也要保住现有官位不变。
阅读6-12则,思考
5.公山弗扰、佛肸邀请 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 么答应,而阳货想要他 去做官,他为什么就不 愿意?
4.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 两则是写谁来召他去做官?他有 没有应召?他的学生子路反对他 去,可孔子为什么还是接受了邀 请?
3.孔子觉得自己去公山弗扰那里做官,不 只是复兴东周的世道,那他还想干些什 么?
• 最后,孔子还说: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只能挂 在那里面不能供人食用!这又一次表达了孔子积 极入世,希望能够“行义以达其道”的思想。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 •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
(1)继续发扬周朝的礼乐制度,(2)发扬广大高尚 的道德品行,(3)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4)施展 自己的才华,(5)使自己名扬后世。
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 “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 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 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
•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 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 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 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 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宋儒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一是孟子: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 (1)其如予何?”
【小思】
• 据《史记• 孔 子世家》记载,这几句话,是孔 子在逃跑途中说的。当时孔子从卫国去陈国, 中间经过宋国。停留了一阵。宋国的司马(国 防部长)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 (原 因不明)。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 周礼的仪式,桓魋就砍倒大树,而且扬言要杀 孔子。于是孔子弟子们很紧张,连忙保护孔子 离开了。孔子不慌不 忙,弟子们紧张的催促他, 于是他就说,别着急,老天把德命给了我,桓 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和“天之未 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简直一模一样。 可见,孔子对自己还是有充分自信的——一个 有巨大的历史责任感的人,超常的自信是必然 的。
3.仪封人认为不需 要为孔子失去官职 担忧,理由是什么? “木铎”是什么东 西?老天爷拿孔子 当木铎是什么意思?
3-24仪封人(1)请见,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 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2)。出曰:“二三子何 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 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 铎(4)。”
•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 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 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 集听众。
•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 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 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我认为是
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 的使命感。
• 但是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 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 可。
这个“神圣使命”是什么? 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 。 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 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 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 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 “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
• 「注释」(1) 宁武子:姓宁名 俞,卫国大夫, “武”是他的谥 号。 • (2)愚:这里 是装傻的意思。
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 作贡献,政治黑暗时 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 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
• 清代名士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亦难, 由聪明而转入 糊涂更难。” 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 的,而他的那种 “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 上的。 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 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 可及啊!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 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 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 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 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 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 伯夷 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 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 “求善贾而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况,如果人人都待贾而沽,那我们今天那些铺 天盖地的招 聘广告不就都白打了吗? •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 “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 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 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 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 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 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 是我 们一般人对孔子要去应一个叛乱家臣的招聘也是 不理解的。因为 孔子不仅对家臣执国政,就是对大夫 执国政也是反对的,怎么还 会去为一个叛乱的家臣效 力呢?但以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我们可 以揣摸出,他 之所以想应佛胖之召,是想借家臣(佛胖)的叛乱 而 反对大夫专权,恢复“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甚而至于 达达“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并不是想和叛乱 者同流合污。这样说 起来,是不是有点“曲线救国” 的味道了呢?

“美玉”的指代意义:
(提示: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自比)
【读解】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 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 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 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 商人哩”的 回答。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有才能的 人是否应该从政的问题。 其实也是一个人要不要展现自己,怎样才能最大 程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问题。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 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 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 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5-21子曰:“宁武子 (1),邦有道则知,邦 无道则愚(2),其知可 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 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 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 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 惧。” • “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 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 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