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公开课用)
后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 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 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在寂寥无声的深夜里,苏轼孤单无依,前途难料。 满腹经纶的他,却屡遭排挤,但在贬谪地仍坚持筑长 堤、治黄河、兴教化。
附: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有“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和“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 求“处涸辙而犹欢” 自超脱胸怀。(旷达——不因 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行为上务实,精神上超脱。)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
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 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 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 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 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 的情感?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赤 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3、谈谈你对“梦中道士化鹤”的理解。
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应是因现实中与杨 道士同游赤壁而引起的想像。梦境描写缥缈而神 秘,而当作者醒后,“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奇幻空灵,耐人寻味。 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 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 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 关键是作 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 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 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 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 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 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 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 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 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 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 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 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 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 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 其处
14《后赤壁赋》苏轼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高昂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 忧惧、伤感。
22/39
第4段主要文言知识点
• 须臾: 过了一会儿。 • 去: 离开。 • 翩跹: 飘然起舞。 • 揖予: 向我作揖。 • 俯: 低头。 • 畴昔: 过去,以前。 • 顾: 回头看。 • 惊悟: 惊醒。 • 处: 地方。
9/39
五、研读文本:
◇写了什么景? ◇抒了什么情? ◇言了什么理?
10/39
研读第1-2段,并思索:
• 1.起笔交待了哪些要素? • 2.第1段主要写什么? • 3.此处景致有何特点? • 4.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 5.作者心情可用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
11/39
第1-2段主要文言知识点
• 是岁: 这一年。 • 望: 农历每个月十五。另外农历每个
• 时: 这时。
游览赤壁所见
• 顾: 看,四面。
初冬景物,与
• 适: 恰好。
初游景色大不
• 横江: 横穿江面。 相同。
• 东: 名词作状语,从东。
• 西: 名作动,向西飞去。 20/39
第3段:1.夜游赤壁情感经历有何改变? 为何会这么?
• 江山不可复识 —— 无奈
人生有限短暂、 命运变幻无常
↓
划然长啸 —— ↓
后赤壁赋
苏轼
1/39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被贬之后在苦闷之 中寻求精神解脱心情。
2/39
最超脱文人 最豪放词家
最浪漫诗人 最潇洒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大师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 我相信, 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 重。”
后赤壁赋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后赤壁赋》教案一中高中部勇军一、教学目标:1、翻译全文(预习任务)2、学习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布置学生自己归纳总结);4、,分析作者情感线索,把握轼的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能超脱。
二、难点重点: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赏析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情感。
3.化鹤部分分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走向成熟林语堂先生写作的《东坡传》,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东坡,鲜活于林语堂笔下,千年以降,尤让人崇慕不已。
看了林语堂的这段话,实在想不起还有更能概括轼传奇人生和其崇高人格的话语。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被贬的生活使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
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1【设计说明】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__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__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
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__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__开始,喜欢苏轼。
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__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__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__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__,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后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后赤壁赋 苏轼
整体感知
• 找出文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是岁(这一年)十月之望,步( 出发 )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斜坡)。霜 露既(已经 )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 环视)而乐(以…为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一会儿)叹曰:“有 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 何(把…怎么样)?”客曰:“今者薄 ( 逼近 )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 鲈。顾(可是)安所(什么地方)得酒乎?”归而谋 诸( 兼词,之于 )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 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需要 )。”
萧瑟之景 ,悲凉之情Leabharlann 作者的感情?此种感情从何而来?
——悲( 予亦悄然而悲)
悲又从何而来呢?
①江山不可复识(景物,人生无常,河山疮痍满目) ②盖二客不能从焉(孤独) ③历险景,划然长啸(自然之伟大, 个体之渺小孤单 无助) ④凛乎不可久留(悲伤,恐惧)
苏轼 黄州 赤壁
•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 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金圣叹《天下才 子必读书》“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 无前赋,后赋无谓。王世贞《前赤壁二 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 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 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 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 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 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 好的铺垫。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 几何( 多少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 ( 提 )衣而上,履(登、踏)巉岩,披 (拨开 )蒙茸,踞(蹲,坐)虎豹,登虬龙,攀 栖鹘之危( 高 )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
《后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激昂的乐
学习交流PPT
13
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 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 里有体现吗?
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 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 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 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 忧惧、伤感。
学习交流PPT
执着于人生而 又超然物外的 生命范式蕴含 着坚定、沉着、 乐观、旷达的 精神
22
学习交流PPT
5
逆境中的创作
黄州被贬时期却是他创作中的一 个高峰。
散文——前、后《赤壁 赋》,诗——《寒食雨二 首》,词——《念奴娇·赤 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 此时。)
学习交流PPT
6
无喜无悲、超脱旷达、泰
然自适、处变不惊、笑对 人生
学习交流PPT
7
整体感知 第一段:夜游黄泥坂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夜半江中见鹤
学习交流PPT
11
历史背景 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
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 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 目凄凉。
学习交流PPT
12
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 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 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 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 的主宰。
学习交流PPT
1
《自题金山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 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
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
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 逆境中建立的 。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它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知识。在课前,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课文。
学生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 讨论等互动环节的表现。
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赤壁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 值观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以评估学生 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
01
02
03
04
课堂小测验
在每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进 行一次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 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线教学平台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课程资料、作业和讨论主题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课堂互动
利用课堂互动软件,进行实时问答、测试和投票,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性。
学生活动设计
80%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赤壁赋 》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进行 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
100%
角色扮演
课堂观察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 ,包括听讲、笔记、回答问题 等情况,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 状态。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 力。
作业评阅
认真评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 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高二上4、1公开课后赤壁赋
光风霁月苏学士——《后赤壁赋》鉴赏课一、(苏轼的世界)导入语:1、苏轼自评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已灰,身飘荡,平生功业唯黄州惠州儋州三地”(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这三地与苏轼的文学之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常说文人不幸文学兴。
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而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
留下了诸多优作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2、苏轼的作品今天来学习《后赤壁赋》3、苏轼的情怀鉴赏课文透过苏轼的作品去探究苏轼的情怀(1)、全篇的情感如何發展?(抓住关键词)乐、叹、悲、恐、凜、惊悟(补充一“空”)(板书)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其蕴涵的情感。
)明确:乐:良辰美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叹:美中不足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朗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悲、恐、凜:(1)敬畏自然(景色阴森、险峻,令人肃然而恐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景色阴森、险峻、壮观(2)感怀身世(感怀身世,岁月流逝,功业未成,北归无望)(引导分析:)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后赤壁赋优质课件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
是岁:这一年 望:十五
归:回
从:跟随
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既:已经
尽:全,都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顾:环顾 之:音助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
—— ①景美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备美酒(藏酒待不时之需)
知识小积累: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俄而 须臾 顷刻 刹那 弹指 未几 已而 少顷 顷之 一炷香 逝者如斯 白驹过隙 昙花一现 旦日
1)形容词:众多,各 2)兼词:“之于”“之乎” 3)第三人称代词。
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 用法: 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 2)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hú, 一种猛禽
píng,冯虚御风 gǎo,白色丝绸 jiá,鸟的叫声 piān,xiān,舞蹈
fǔ,通“俯”
二读:整体把握
再读文本,概括内容
• 文章以 时 顺序记叙了作者与客 重游赤壁
的经过。间
三读:品读课文
思考: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朗读前两段,疏通文意, 注意下列要求:
◇注意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 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 与身世相关之处 • 客之不从:作者一直以来政治思想无人了解
的孤独 • 被贬:怀才不遇的孤独 • 身为罪人:惊悸而孤独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思想中的 一种自觉的进取与求索,那么道家思想就是在这 种进取与求索遇到阻碍而暂时回归自然寻求寄托 的行为。儒家思想是一种思想的自觉和生命的自 律,道家思想则是一种思想的圆润和生命的景致。
七月既望 初秋
后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只姿态翩跹的蝴 蝶,那么黄州就是困住苏轼身体的那个茧,它束 缚了他,也成全了他;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 上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那么黄州就是揉进苏轼 身体的那粒砂,它打磨了他,也升华了他。
赤鼻矶上,骤风袭袍,怀浪遏飞舟之雄才;清 风月下,寒透半生,染忧国思亲之霜鬓。读其诗, 顿感豪迈清雄;品其言,回味韶秀悠然。 有言其诗“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者,殊不知, 他实不想如此情思悠然,奈何徒有一身报国之志, 无处泄豪情! “尊主泽民”是初读他带来的最深刻感受,又曾 啧啧赞叹于他只知曲头便能为其续尾的天赐才能, 还曾心痛于他与爱妻“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戚, 而后悲于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他的悲剧则是 由“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壮而蹉跎成“又得浮生 一日凉”的随缘自娱的忧伤。 再读苏轼,爽然也,怅然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读了这些诗文,你对黄州 的苏轼有何更深的了解?
再读文本,概括内容,分析情感。 要求:独立分析2分钟,小组交流1分钟。
三读:品读课文
思考: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 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三读:品读课文
思考: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攀峭壁登危 岩和放舟江山的见闻感受。
如何理解: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 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 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后赤壁赋教案 公开课可用
后赤壁赋》教学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 、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能力目标:1、领悟景物与情理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2 、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3 、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2、制作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一词二赋。
前后《赤壁赋》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 ,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教师检查预习卷完成情况,整体感知。
三、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落实第一段字词,翻译。
四、找出该段写景的句子?“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A 此句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B 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初冬之夜黄坂坡)C 为何要写此景色?与夜游赤壁何关?(见此美景,天清气爽,小小的黄坂坡也如此引人入胜,可想像若到那赤壁之下,会有怎样的一番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主旨
•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 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 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 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 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 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最后,我们请出一位名家——余秋雨,看看他 对苏轼的“了悟”。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 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 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 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 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 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是(C ) A、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 “须”通 不时之须。 “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反”通“返” C、翅如车轮,玄裳縞衣,戛然长 鸣。 D、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俛”通 “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断岸,古义:陡峭 是( D ) 的江岸;今义:岸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兼词,之乎
表转折
看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 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 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 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 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 回头 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 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 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 其处。
顾而乐之 顾安所得酒乎 道士顾笑
环视四周 可是 回头看 看 难道
顾
四顾寂廖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大行不顾细谨
考虑 探望、拜访
三顾茅庐之中
归而谋诸妇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臣尝闻大王好乐,有 诸?
兼词,之于。用 在陈述句中 兼词,之于。 用在陈述句 中 兼词,之乎。用在疑 问句尾
诸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高 A、是岁十月之望 B、顾而乐之 C、履巉岩 D、攀栖鹘之危巢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看 履:踏,攀 危险
兼词,之于
通 ”俯 ”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 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 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 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表修饰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 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 休焉。
•十月之望,
黄州赤壁 霜露既 降,木叶尽脱 月白风清, 山 高月小, 水落石出。 乐—悲—惆怅 (超脱物外)
初冬
清风徐来,水波不 景色: 兴,月出东山, 白 露横江,水光接 天。 心情 :乐—悲—乐
文章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 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在我国传统意象中,鹤具有高贵 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文 章结尾描写孤鹤,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 的气氛,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企图超 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哪就到那里停泊。
第二课时
文章思路
一、写黄泥坂夜游。(为下面游赤壁作铺垫) •二、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抒发自己的 感受。 •三、写江中见鹤及梦中鹤化道士的故事。
《后赤壁赋》称为《赤壁赋》的姊妹篇,试从写景、抒 情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赤壁赋》(前)
时间: 地点:
七月既望,初秋 黄州赤壁
《后赤壁赋》
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众多
D、子闻诸? 兼词,之乎,用在疑 问句尾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得分点:‘江”(长江)1分 “断岸”(陡峭的江岸) 1分 句意1分 翻译: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
②、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矣识。
得分点:”曾“(时间副词,才、曾经 )1分 ”日 月之几何“(定语后置,几何日月)1分 句意1分) 翻译: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 也认不出来了! ③、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得分点:”反而“(反,通”返“,返回)1分 ” 焉” (兼词,“于此”,在这里,在那里)1分 句 意 1分 翻译:(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
边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江山,古义:江山的景色;
今义:大好河山。 反而,古义:反,通返;而,连 C、反而登舟 词,表承接;今义,连词,却, 相反。
D、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 的一项是( A ) 例:投诸渤海之尾。 兼词,之于,用在 A、归而谋诸妇。 陈述句中
B、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 兼词,之乎,用 在疑问句尾
1、初读课文,理解文 章内容。 2、翻译课文,积累文 言知识, 3、熟读课文,理解文 体( “赋”)。
“赋”是古代一种文体, 语句一般以四、六字句为 主,文辞华美,对仗工整, 音律和谐,采用主客问答 形式。赋是要诵读才能诵 出滋味来的。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义词)
•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
活贯通地翻译,即 “意译)
环视四周 • 表顺接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 • 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可是 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宋 苏 轼
邹超荣
高州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后 赤 壁 赋
·
第一课时
黄庭坚 (诗)
辛弃疾 (词)
“苏黄”
“苏辛”
苏 轼
欧阳修 (散文)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欧苏”
“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 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 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 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念奴 娇· 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 了《后赤壁赋》
文辞华美, 对仗工整, 音律和谐
翻译课文,积 累文言知识
忠于 原文
(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 留(国名 度量衡) • 删(无实在意义的虚词或助词)
补(省略的内容、句子成分) •沟通 古今 调 (调整语序、句序) 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