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学案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学案

《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描述鲫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特征;2、观察并认识鱼鳍,描述鱼的运动特点;3、观察鱼鳃,了解鱼鳃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墨水进出鳃的情况,理解鱼的呼吸情况。

探究一:鱼的外部形态特点【提示】小组按照观察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1、看一看:鲫鱼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这些特点对鱼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好处?2、摸一摸: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运动有什么好处?3、填一填: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4、比一比:鲫鱼和泥鳅在外部形态上的异同点:探究二:鱼的运动【提示】小组按照观察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案上。

1、看一看: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结合教材20页图片认识鲫鱼的鳍,并填写下图。

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2、想一想: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通过你的观察,这种说法全面吗?理由:3、比一比:鲫鱼和泥鳅在运动方式上的异同点:探究三:鱼的呼吸【提示】小组按照观察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案上。

1、看一看: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的?2、试一试:用吸管取一滴红糖水,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你看见了什么现象?你看见的现象是:(请在右图中画出来)说明的问题是:3、做一做:将鱼放在解剖盘中,轻轻掀起鳃盖,观察鱼鳃的形态、结构、颜色,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4、想一想: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流进鳃的水中:溶解的较多,较少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增多,减少5、比一比:鲫鱼和泥鳅在呼吸方式上有差异吗:。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案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案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理解鱼的外部形态特征2、理解鱼的内部形态特征3、理解鱼在水中呼吸过程二、重难点:理解鱼在水中的呼吸过程三、新课导入: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水域,鱼儿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与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那鱼儿适应水中生活具体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形态,鱼的呼吸三个方面认识鱼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

设计意图:导入本节主要内容。

一、鱼的外部形态与运动1、鱼的体形展示鲫鱼的图片。

这是一条鲫鱼,通过观察可以知道,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通常左右侧扁,大多数流线型,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停顿思考5秒钟)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中遇到的阻力。

2、鱼的体色展示鱼体色的图片。

我们再观察鱼的体色,鱼的身体一般都是背部青灰色,腹部颜色银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停顿思考5秒钟)这是鱼儿适应水中隐蔽,防止敌人伤害,千万年来适应水中环境演变的保护色。

3、鱼的体表展示鱼体表的图片鱼的体表常常有鳞片覆盖,鳞片的作用类似于外骨骼,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鱼鳞不仅贴合在鱼的体表,自身的结构也十分特殊,表面有一些凹孔,可以降低与水的摩擦。

还鳞片的表面还有滑滑的黏液,这些黏液不仅可以减少遇到的摩擦力,还可以阻挡病菌进入体内,起到了保护作用。

鱼的身体周围有鱼鳍,鱼鳍是重要的运动器官,一般鱼类有五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和背鳍。

这些鱼鳍都有保持平衡的作用。

胸鳍一般在鳃盖后面,在游泳时能起到减速和制动的作用,尾鳍可以为鱼儿提供前进的动力,同时还能决定游动的方向。

其它鳍都有保持平衡的作用。

在鱼身体的两侧还有侧线,里面含有感觉细胞,能迅速感知水流的方向,测定水流的速度等,其保护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鱼的体形,体色,体表的特征,理解鱼的外部特征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提倡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独立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过程,构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知识体系。

二、实验教学分析内容分析:鲫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提炼鲫鱼的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概括出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教师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学重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对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实验技能,完善合作意识。

教学条件分析:教师准备PPT课件,水槽、活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夹子、橡皮筋、筷子、红墨水、滴管、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的鱼类生活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得出。

难点及突破方法策略: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学生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完成。

四、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五、实验准备准备的材料有:新鲜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筷子、红墨水、滴管、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各种形状纸板、橡皮筋、曲别针、纱布、细线),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观察上图,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和结构八、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激发研究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水中的鱼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淮安外国语学校生物备课组于燕琴一、实验目的1.知识目标: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2.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教学方法设计:探究性实验,合作性实验。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小组搜集鱼类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资料,交流汇总。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3.实验材料准备:鲫鱼(每小组一条),水槽,解剖盘,细绳,硬纸板,夹子,纱布,长滴管,红墨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水中鱼类游泳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提问: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把小兔子放在水中生活会怎么样呢?那么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呢?学生:讨论交流,大胆推测。

小组1:鱼类的在水中运动主要靠鱼鳍小组2:鱼类有鱼鳃,所以可以在水中呼吸小组3: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小组4:鱼的体形是流线形小组5:鱼体内有鳔小组6:……看来大家平时的观察很仔细,那么今天我们把鲫鱼请进了课堂,让我们一起以鲫鱼为代表动物,探究一下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后进行展示。

(小组1黑板展示体形,小组2展示体色,小组3展示体表特点)(三)探究鱼鳍在鲫鱼水中生活的作用1.观察鱼鳍,你能说出鱼有哪些鱼鳍吗?2.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小组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小组2:鱼的尾鳍与运动的方向有关吗?小组3: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呢?小组4:鱼的尾巴捆住后,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的速度?小组5::……3 .根据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小组观察并设定实验来说明鱼鳍在鱼运动时的作用。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0.1 水中的动物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0.1 水中的动物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案

水中的动物10.1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关注我国水生动物资源的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内容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的探究过程教材中已经完整呈现,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整体思路。

另外相关基础性知识放在“信息库”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资料。

“超链接”作为辅助板块,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开拓思路,深化对教材主题内容的学习。

这样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教材的6幅图片及自己查找资料,已经初步认识到水中生物的特点是有利于其生存的,同时,从七年级上开始就已经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且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是可行的,尤其是本次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学生们日常熟识的鲫鱼,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解决策略:利用智慧课堂电子白板的标注、拖拽、视频播放等功能,使学生结合课本、微课、活的鲫鱼实验,辨认鲫鱼的外形,运动、呼吸及感觉器官,并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总结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循序善诱突破重点。

难点:进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

解决策略:在网络教学的课堂环境中,结合白板中的图片、问题及任务要求进行自主观察和小组合作实验,借助互动平台共享实验结果,解决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到当地海鲜市场购买新鲜鲫鱼。

2.录制微课《鲫鱼的形态观察》、《探究鲫鱼各鱼鳍的作用》,直观展示鲫鱼的运动以及实验探究过程,有效利用授课时间且易达到理想实验效果。

五、教学过程。

《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鱼》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两课时,在教学中我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整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确定通过观察、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也符合课标要求对鱼主要特征的理解。

因此,我设计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对鱼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的观察,探究鱼鳍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探究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四节的内容。

鱼是脊椎动物,因此对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想一想,议一议”中,呈现了鲫鱼的脊柱和组成脊柱的一节节的脊椎骨,使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基本认识。

鱼是学生学习脊椎动物的起始动物,通过对鱼适于生活在水中的结构特点的认识了解,使学生构建动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宜的观点。

2、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生活中初中学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尤其鱼是经常见到而且是我们的主要食物,比较熟悉。

知道鱼必须生活在水中,但对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不是很清楚的。

3. 教学条件分析进行本实验的用的器材是透明水槽、活体鱼、纱布、粗线,这些实验器材实验室有,活体鱼在市场随时都可以买到,保证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②通过观察、触摸,了解鱼的外部形态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③设计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鱼类 实验设计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鱼类 实验设计

鱼类实验设计【实验教学目标】1. 认识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实验内容】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1. 实验器材:活的鲫鱼、剪刀、红墨水、滴管、纱布、清水、水槽、抹布、玻璃棒等。

2. 主要实验材料的准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实验要求,初步了解实验操作的步骤;教师准备活鲫鱼,透明的水槽,固定鱼鳍的材料(纱布、细线、曲别针、塑料板等),滴管,滴瓶(红墨水)。

3. 利用鲫鱼做完实验后,应及时将鲫鱼放入清水中。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因为本节核心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对此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说出鱼类靠鳍游动,靠鳃呼吸,但对每种鱼鳍的作用,鳃如何呼吸,侧线、鱼鳔等的作用不是十分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将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设为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习生物学以来,通过对实验法的学习与实践,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已非常熟悉,并能尝试对某些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但要形成较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进一步训练,因此把设计实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的生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新问题作为本节教学难点。

主要教学策略:学生好奇心强,对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兴趣极高,为本节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这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学生所熟悉的鲫鱼为载体,组织了一系列探究活动,从学生兴趣出发,在“自主”上做文章,在“促进发展”中做文章,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新问题,设计出科学合理实验方案,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实验类型:以学生小组探究为主的学生实验,力图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的探究方法、探究能力、思维水平等诸方面得到发展。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

依据生物新课程教学理念、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

在生物教学中落实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情景中体会到生物学问题的本质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都是极为有益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主要动物,为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教材大大削减了传统教材繁琐的内容,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鲫鱼作为代表动物进行观察和探究实验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

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域水生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性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观察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实践和反思,提升科学素养。

2.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具有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常识,但究竟是鲫鱼的哪些器官影响它的水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知识。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浓厚,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能够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和动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探究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作者:孙淑娟来源:《中学生物学》2016年第06期摘要以探究“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为主线,对教材中的相关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

以学案为载体,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创新,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和探究体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校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学案导学实验改进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51 - 031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鱼类”。

从内容上看,与前面学过的无脊椎动物相比,脊椎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进化地位更高,其中鱼类是最古老、最低等、种类数量最多的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是知识上的延续。

从内容呈现方式上来看,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鱼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等方式,归纳总结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主要特征,并根据有无脊柱对生物进行分类,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学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后续脊椎动物的学习作了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

2 学情分析知识方面:鱼是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鱼,知道鱼类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学生对鱼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于它们的内部结构和生理特征了解不够深入,如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鱼鳃的结构及功能;各鱼鳍的功能等方面。

能力方面:中学生逻辑思维开始处于优势发展的阶段,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如观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但这些能力还有待通过实践进行提高。

3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鱼的外形,探究鱼类的运动、呼吸、调节比重、感觉器官等实验,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在实验中提高猜想、操作、观察、推理、分析、合作及创新能力。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实验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而向全体学生,侣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验最人的特色是摒弃传统的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学生现场观察得结论的实验教学,安排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行进行实验并拍摄整个实验过程,课堂教学的时间则用来展示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实验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木节内容涉及到的探究过程教材屮已经完整呈现,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整体思路。

另外相关基础性知识放在“信息库”屮,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资料。

“超链接”作为辅助板块,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开拓思路,深化对教材主题内容的学习。

这样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2、学情分析: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教材的6幅图片及自己查找资料,已经初步认识到水屮生物的特点是有利于其生存的,同时,从七年级上开始就已经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且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是可行的,尤其是木次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学生们H常熟识的鲫鱼,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班额较大,每班接近7()人,如果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无法完成的同时课堂实验效率也不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说起。

因此,将课堂实验安排成课下实验可以让多数学生体验探究实验,同时将实验全过程进行拍摄并进行讨论和点评可大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阐明鱼类适应水屮生活的特征: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解决策略:1、学生课前分小组观察鲫鱼的形态,整理其适应水屮生活的特点;课堂集体讨论鲫鱼的特点、展示课前作业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鲫鱼适应水屮生活的特征的认识,突出重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一、实验目的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2.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教学策略学生探究性实验,合作性实验。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学习资源1.学生准备小组搜集鱼类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资料,交流汇总。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评价表。

3.实验材料准备鲫鱼(每小组一条),水槽,解剖盘,细绳,硬纸板,夹子,纱布,放大镜,长滴管,红墨水。

四、学习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实验导入(4分钟)[视频播放]《水中自由自在的鱼类》[教师引述]1.如果把小兔子放在水中会[学生讲述]1.小兔子会死亡2.学生1:鱼在水中运动主要靠鱼鳍;学生2:鱼有鳃,所以可以在水中呼吸;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比让学会直观体验怎么样呢?2.那么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呢?学生3: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学生4:鱼的体形是流线形;鱼体内有鳔……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为实验的探究打下伏笔。

探究一:鲫鱼的外部形态(6分钟)[教师讲述]看来大家平时的观察很仔细,今天我们把鲫鱼请进了课堂,让我们一起以鲫鱼为代表,探究一下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你们的新朋友,看看它在外形有哪些特点?[教师归纳]1.体色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鱼类适应性研究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2

鱼类适应性研究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2

鱼类适应性研究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2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简介鱼类适应性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小学生们学习的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了解鱼类的适应性,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目标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将学到以下内容:-知道什么是鱼类适应性;-理解鱼类适应性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观察、研究和实践鱼类适应性。

材料-一条活鱼;-一个漏斗;-一些玻璃瓶;-几个不同大小的水槽;-几个盐度计;-一些食物。

步骤1.引入和介绍适应性在教室里,介绍什么是适应性和鱼类适应性。

引导学生们思考适应性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观察和记录在教室中,让学生们观察一条活鱼,记录它的特征和行为。

学生们可以一起讨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它有哪些特征和习性,以及为什么它有这些特征和习性。

3.探索鱼类的适应性在水槽中,将鱼放入不同大小和不同盐度的水中,观察它的行为和反应,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随着盐度和水深的变化,鱼的行为和反应也会相应地改变。

学生们可以自己探索和观察,或者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引导和提示,来研究鱼类的适应性。

4.实验:漏斗里的鱼将一条小鱼放入一个漏斗中,漏斗底部放入一些食物。

让学生们观察鱼如何适应环境,获取食物。

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索鱼类适应性和行为。

5.总结和思考在实验和探索之后,学生们可以自己总结和思考他们所学到的关于鱼类适应性的知识,并考虑鱼类适应性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论鱼类适应性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具有探究性质的活动,能够启发学生们探索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也能够引导他们理解和热爱自然科学。

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学生们可以了解鱼类的适应性和行为,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做出贡献。

科学实验教案:实验变化的鱼的适应性

科学实验教案:实验变化的鱼的适应性

科学实验教案:实验变化的鱼的适应性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鱼类的适应性能力,了解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和策略。

二、教学步骤1.实验前的准备在准备实验前,要确保所有需要的材料和设备都准备充足。

本次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如下:①小型水族箱或玻璃制品②三种不同颜色的鱼(建议为小型热带鱼)③水温计④鱼饲料⑤强制水流水泵⑥观察记录表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之后,可以开始进行实验。

2.实验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化对鱼类的适应性影响,我们可以将实验进行分阶段的进行。

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水流变化实验我们可以将水泵设定为不同的流量,然后以相同的时间测定各个鱼缸内的水温、鱼的出现位置和鱼的活动状态,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并观察不同流量下鱼缸内三种鱼的适应性和变化。

(2)光照变化实验我们可以将灯泡设定为不同的亮度,然后以相同的时间测定各个鱼缸的水温、鱼的出现位置和鱼的活动状态,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观察不同光照下鱼缸内三种鱼的适应性和变化。

3)饵料变化实验我们可以将饵料进行更换,然后记录观察各个鱼缸内三种鱼的出现位置和鱼的活动状态,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观察不同饵料下鱼缸内三种鱼的适应性和变化。

三、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不同流量下,三种鱼的活动状态和出现位置存在差异,但不同种类鱼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

2.在不同光照下,三种鱼的出现位置和活动状态存在差异,对光线适应角度不同。

3.通过更换不同的饵料,观察到不同鱼的食欲、摄食范围、进食次数、摄食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四、实验评价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表来观察不同的变化对鱼类的适应性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出鱼类的适应性能力和适应策略。

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和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态度。

本实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鱼类》教学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鱼类》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鱼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鳙鱼、鲢鱼
二、鱼的主要特征
1、体形:纺锤形、黏液(减小水的阻力),鳞片(保护)
2、体色:背深腹浅(获取食物,躲避敌害)
3、呼吸:鳃
4、运动:靠尾部、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
5、感觉:侧线(感知水流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
6、鱼鳔:充满气体,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
.......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鱼类
教学反思
3、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最重要的部分是鳃丝,因为鳃丝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会和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所以鱼离不开水的原因是,离开水鳃丝会粘在一起,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导致鱼无法呼吸。
4、鳃丝是鲜红色的,这是判断鱼是否新鲜的依据。
5、鱼的呼吸过程:溶于水中的氧气,从口流入,经过鳃丝的毛细血管时,里面的二氧化碳会和氧气进行气体交换,呼出的气体从鳃盖流出。
6、鱼通过改变鳔内的气体体积,实现上浮和下浮。
[合作讨论]
因为鲨鱼的鱼翅具有养容美颜、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被人类大量捕杀,因为水环境的污染,造成中华鲟濒临灭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使命和担当,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鱼类?
[及时消化]
点名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水中的动物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水生动物图片,向学生介绍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探究鲫鱼的实验,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在代表动物的选择上,教材没有按系统逐门逐纲的对每一种水生动物进行介绍,而是有重点地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鲫鱼作为代表动物进行探究和观察实验,大大削减了传统教材繁琐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也突出了本节的重点。最后。介绍了鱼类和人类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关注水生动物资源的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背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书本内容只有了了几句话加2幅图,学生能自己设计出实验并成功的看见实验现象吗?事实证明很难,我们教师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说不出么,教师说,学生做的不成功么,教师说正确现象,我想这是大部分老师都干过的事。

那这块内容真的就没有方法让学生易学易操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奥秘是有的。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鳃、侧线、鳍的作用;理解鱼的侧线、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实验内容:奥秘一:实验材料的选择书上只说了探究鲫鱼,那到底用多大的鲫鱼呢?事实证明,太大的鱼在容器中活动受到制约,太小的鱼观察不方便,长度大概15厘米的野生小鲫鱼最理想。

奥秘二:实验操作的改良探究鱼鳍的作用: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和塑料板捆绑鱼鳍,事实上细线不行。

经过多次尝试,最佳方案是:胸鳍和腹鳍,还有背鳍用湿的纱布包好,然后用橡皮筋箍牢;背鳍用硬纸板、小夹子夹住。

探究鳃的作用:事先自己做了实验,并拍成视频,放大了2条鱼的嘴部,学生很容易看见鳃盖绑住的那条嘴巴张的很大,呼吸变得急促,而未做处理的鱼呼吸的很平稳、均匀。

探究侧线的作用:先安排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侧线的作用,然后来验证。

因为鱼体的粘液,学生用橡皮泥,将侧线都涂满的组很少,因为橡皮泥很容易掉。

最终还是采取了破坏侧线的做法,制成视频,学生很清楚的看见破坏侧线的鱼不能逆流而上。

4.实验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重点、难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过程;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作用的结论。

(2)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根据学生的成绩、动手能力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为每个组准备2条活的小鲫鱼;每组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来完成探究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
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提倡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独立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过程,构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知识体系。

二、实验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鲫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提炼鲫鱼的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概括出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教师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学重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对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实验技能,完善合作意识。

教学条件分析:教师准备PPT课件,水槽、活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夹子、橡皮筋、筷子、红墨水、滴管、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的鱼类生活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得出。

难点及突破方法策略: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学生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完成。

四、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验准备
准备的材料有:新鲜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筷子、红墨水、滴管、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各种形状纸板、橡皮筋、曲别针、纱布、细线),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图
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观看录像,产生兴趣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围绕问题提出假设
→→
观察鲫鱼并设计探究实验,完成探究
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实施实验
操作实验并得出结论
各小组发布实验结论,全班一起总结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通过随堂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
七、教学过程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未来世界》片断,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录像,引导学生得出要想在未来水世界生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出示自学目标出示自学目标: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呢?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呢?
一、观察:(每张桌上放一个水槽,一条鲫鱼在水槽中游动。

)尝试通过观察分析:1、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外部形态,
2、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

二、设计探究实验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可行性,确定几个可行的问题进行下一步探究——作出假设。

2、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3、制定计划
老师这里有多种实验器材供大家选取,各组可根据选取的器材进行实验的设计。

注意要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自然状态下的情况。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

4、实施实验
巡视各组给出合理化建议。

5、得出结论
对各组的结论进行评说
6、表达交流
请同学们将各小组的结论综合起来,结合信息库,归纳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有哪些基本特征。

通过随堂练习
本节
课知

1、 观察上图,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有哪
些?
2、海马是鱼吗?为什么?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激发研究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水中的鱼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已经很熟悉,但是在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中,有些环节中学生的参与还不够充分,有的同学只等其他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后一抄了之,还缺乏积极的参与性。

本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多,步
骤繁琐,导致有些组实验没有最终做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