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课程论文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将知识、思想、文化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和受教育者,以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理解教育传播,可以发现教育传播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也可以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升教育传播的效果和水平。
教育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
与广告、新闻传播等商业传播活动不同,教育传播的目的并不是直接营利,而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影响思想,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教育传播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深度性,更加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批判性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信息传递和消费。
教育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传统的教育传播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教育传播中的双向互动。
通过讨论、问题解决、实践等方式,可以使教育传播更加生动、灵活,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点。
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吸收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传播是一种情感共鸣的传播过程。
情感在教育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信息的吸收和记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任。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传播时,除了要注重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还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情感共鸣,从而使教育传播更加有效、更加人性化。
教育传播是一种长期、持续的传播过程。
与商业传播活动往往注重短期效果不同,教育传播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和长期影响。
教育者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家长教育等多种渠道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教育传播,使其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得到全面、持续的塑造和发展。
教育传播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传播过程。
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道德的榜样。
在进行教育传播时,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承担起教育伦理和社会责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传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促进个体与社会互动,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理解教育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传播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涉及到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教育传播中的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对教育传播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教育活动来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文化等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旨在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个性成长和社会适应,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化的传播行为。
在教育传播中,传递者可以是教育机构、教师、家长等,接受者则是学生、学习者等。
教育传播涉及到多种传播形式,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图像传播、互动传播等。
通过这些传播形式,教育传播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育传播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提高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传播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个体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教育传播,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传播学视角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传播是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将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等内容传递给受众,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传播学视角分析教育传播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教育传播涉及到大量的信息传递,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等。
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2)
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2)传播学方面论文篇3浅谈传播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及其创新路径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经历了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语言转向。
之后,语言问题也成为许多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关注的焦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也必然受到语言转向思潮的影响,语言研究直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西方现代哲学语言转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明确了语言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内涵,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渊源⑴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
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哲学之所以出现“语言学转向”,就是希望通过语言这一特殊介质、通过研究语言与思维的深层系去理解理性何以可能,探究人的内在世界。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为什么在语言中,尽管说话人本身、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观点看法等各不相同,人们还是可以相互理解?他首先指出了言语(speech)和语言(language)的差别。
前者表示的是符号(code),是实际说出来的那些话;后者表示的是信息(message),是语言系统,来自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群体所拥有的可以使他们进行交流的知识。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⑵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
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研究置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普遍存在的语言转向大背景下的同时,也很有必要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揭示中,语言是属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有精辟的论述:“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教育学的教育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比较
教育传播学小论文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姓名:陈佳茹学号:2012123024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的特点比较在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五要素,它们分别是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
无论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还是教育传播若想实现任何一种传播过程,这五个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们对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的过程中,自然要围绕这五个基本要素来开展。
一.传播着与受传者的特点比较二.人际传播:①传播者与受传者一般是固定而明确的。
传播着与受传者多为互相认识的人或间接认识的人,相互有所了解,彼此知晓。
诸如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手机短信等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人际传播的传播着与受传者双方共同负责、传收角色可随时交替。
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的发出、接收和评价都由两个共同承担。
例如亲有谈心、同学聊天讨论。
在传播过程中均扮演传播者与受传者。
传授机会是均等的。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具有专业性、职业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一些机构和技术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这是大众传播专业化特点。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担负着大众传播信息的采集、编辑、导演、发行等工作。
因此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必须经过专门职业教育、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员(如: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摄影师、播音员等)或有这些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团体、集团和机构。
(如:报社、电台等)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不是固定的。
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
不是集中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而是数量众多、范围广泛、分散的、隐匿的、流动的人群。
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巨大。
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各个地区,其数量和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传播类型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广泛分布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之间有不同的社会职能。
受众之间彼此分散、互不见面、相互是匿名的,并且范围根据信息变化而随时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传播效果研究课程设计论文
传播效果研究课程设计论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播效果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2. 掌握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差异及影响因素;3. 掌握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传播案例,评估传播效果;2. 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播实验或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出改进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传播效果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播效果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4.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责任感,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和需求,旨在提高学生的传播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播效果的基本概念:定义传播效果,介绍传播效果的研究意义;2. 传播效果的理论框架:学习魔弹理论、两级流动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3.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媒介特性、信息内容、受众特点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4.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掌握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法、内容分析等;5. 实际传播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播案例,探讨其传播效果及成因;6. 传播实验与调查设计:学习设计简单的传播实验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7. 小组合作研究报告:分组进行传播效果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包括以下部分:第一周:传播效果的基本概念及意义;第二周:传播效果的理论框架;第三周: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第四周:传播效果评估方法;第五周:实际传播案例分析;第六周:传播实验与调查设计;第七周:小组合作研究报告。
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论文
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论文[摘要] 30年前,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宣讲“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尔后多方面支持培养教育传播的人才。
30年后,教育传播已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成长、开花、结果。
谢谢宣伟伯,谢谢余也鲁![关键词] 传播;教育传播;宣伟伯;余也鲁一、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的经过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国家多次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出国参观考察。
1979年,教育部组织广东、湖南、山西等11个省、市近20名教育厅、局领导到香港考察电化教育。
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局长林川同志担任考察团团长,共参观教育机构与大中小学12天。
整个考察过程中,林川同志都在思考与关注一个问题——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当在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和传播系参观时,系主任余也鲁教授介绍传播理论、媒介与教育的关系时,林川顿觉找到了答案,传播理论就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林川同志出访回到广东后,马上找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长潘炯华和电教中心负责人李运林、李克东,要求他们安排出访香港中文大学,并邀请余教授来华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1980年,潘及二李获批准访问香港,拜会了余也鲁,并代林川同志发出邀请,请余也鲁到广州作学术报告,如图1所示。
余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提出他会到美国邀他的老师宣伟伯一起来,因此得有一些准备的时间。
之后,余教授多次往返美国夏威夷,与70多岁高龄的宣伟伯认真准备来中国作的学术报告。
经过两年的准备,1982年4月中旬,宣伟伯、余也鲁一行终于成功来华。
广东省政府安排他们住在当时的中南局接待宾馆——东山宾馆,接着在华南师范大学安排了为期七天的“教育传播”学术报告,如图2所示。
参加学术活动的有来自全国大中小学与教育机构300多人,我国一批老一辈电化教育专家,如南国农、肖树滋、廖泰初和周君达等都参加了活动的全过程,如图3所示。
七天中的七个报告均印发有中文的讲稿,由宣伟伯和余也鲁主讲,并配有录像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效果很好。
传播学论文报告范文大全
传播学论文报告范文大全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系统的学科,目的在于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收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内,学生常常需要撰写论文来展示自己对该学科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提供几个传播学论文报告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论文的题目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该论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探讨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论文中指出,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过度沉迷其中,导致了沉迷性使用的问题。
但同时,社交媒体也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让青少年感到被理解和连接的温暖。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增强青少年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性思维等,以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第二个论文的题目是《政治选举中的形象塑造与舆论引导》。
该论文通过分析中国政治选举中的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策略,揭示了媒体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文中指出,政治候选人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引导,积极打造自己的形象,塑造选民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同时,政治候选人和媒体之间存在相互利用和制衡的关系,媒体的报道也带有一定的偏向。
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促进政治选举的公正和透明。
第三个论文的题目是《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该论文通过对媒体融合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论文指出,媒体融合使得新闻生产、传播和接收过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快捷和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和信息过载的问题。
文章呼吁新闻从业者要学会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息传播的质量。
以上是三篇传播学论文报告的范例,展示了不同领域的传播学研究。
通过这些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向和写作方法,为撰写自己的传播学论文报告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政
策等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教育传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
定的传播活动,它涉及到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和理解等一系列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传播
媒介、传播者和受众等相关要素。
通过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传
播的本质和规律,进而优化教育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理解教育传播,我们可以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去分析。
传统的教育传
播媒介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学课件、教育电视、网络教育平台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
媒体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教育传播渠道。
通过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对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它们在教育传播中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也
可以探讨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利用传播媒介,提
高教育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从传播学的视角理解教育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教育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未来,我们还可以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教育传播与传播学的关系,不断丰
富和发展教育传播的理论与方法,为教育传播的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教育传播学论文
教育传播学论文引言教育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信息传播和宣传策略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传媒的设计和使用、教育宣传效果评估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全球化,教育传播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教育传播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是在传播学基础上,研究教育信息传播的学科。
传播学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和影响。
而教育传播学针对教育领域的信息传播进行研究,探讨教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传播学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传播效果评估、传播策略和传播工具的设计等。
2.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
2.1 文献调研文献调研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相关教育传播学领域的文献和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并从中获取有关教育传播的相关信息。
文献调研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和确定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和提高研究质量。
2.2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对真实的教育传播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教育传播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3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研究者可以探讨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并试图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实证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验证和修改已有理论,并为教育传播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 教育传播学案例分析3.1 学校宣传海报设计某中学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设计了一系列宣传海报,并在校园内和周边社区进行张贴。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宣传海报的设计与传播渠道对于吸引目标受众的重要性。
在设计方面,海报应该选取符合中学生喜好和特点的图案和色彩,同时突出中学的特色和优势。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经过近30年的演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一门重要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范文一:传播学视域下电视晚会的仪式传播一、视听层面(一)镜头语言近年来,仪式性晚会繁荣发展,它的镜头表达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
在文艺表演时,则多采用全景甚至远景的拍摄方式,如,孙悦唱《记忆中的歌》时,舞台上出现了几十位身着淡蓝服装的少女,舞台布景华丽,镜头多是从远景拍摄,充分表现了整个场面的宏大。
在其他歌舞中也较多运用全景或远景的景别呈现方式,同时在拍摄高度上俯拍角度也运用较多。
俯拍和全景、远景镜头的拍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个体形象的呈现,在整个晚会中淡化了个体的地位和力量,更加突出晚会的整体性和参与性,营造出庄严、宏大的仪式气氛。
(二)舞台美术设计和高科技的应用舞台美术是电视晚会仪式中最为直接和直观的仪式符号,尤其带有象征性。
它一般包括布景、色彩、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舞台美术所包含的这些元素往往具有符号性的作用和意义。
历年的国庆晚会都以国旗为主题,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具有最高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也最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晚会在置景和具体节目的创作中也对这一元素充分利用;参加晚会仪式的演员的服饰或者是喜庆、鲜亮或者是洁白、神圣的颜色,道具也采用具有特殊含义的事物,比如,大大的洁白的和平鸽羽毛;晚会中,升降舞台、长长的T型舞台和阶梯舞台的运用,更是增加了晚会仪式的神圣感。
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每台晚会的举办都采用最新的高科技元素。
这种以雄厚的财力和技术打造的晚会舞台的视觉享受,不仅具有市场意义,而且更能彰显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前进的步伐。
在歌舞者表演的时候,在主持人解说的时候,舞台LED大屏幕上显示着或温情、或气势磅礴、或能唤起人们共同情感和记忆的画面,在充分制造美感的同时,也营造着情感氛围。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行业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采访、编辑、摄影等技能,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2. 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3. 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为新闻传播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我国高校已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如新闻媒体实习基地、新闻传播实验室等。
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
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四、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践性。
这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教育传播理论发展历史论文
教育传播理论发展历史论文教育传播理论是指关于教育信息传播及其影响的理论体系。
它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教育传播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当时美国和欧洲的学者们开始对大众传媒对社会学习的影响进行研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媒体如何影响教育和文化传承,以及如何影响社会中的各种观念和价值观。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教育传播理论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学者们开始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其中,拉索(Lazarsfeld)的传播影响理论、里根(Rogers)的创新传播理论以及巴德勒(Badler)的媒介语义学理论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教育传播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学者们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墨菲(Murphy)提出了认知传播理论,弗洛克(Flower)提出了合作学习理论等。
这一时期,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开始向数字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等方向转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教育传播理论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者们开始研究社交媒体对学习和教育的影响,提出了概念化的虚拟社群理论、移动学习理论等新观点。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也被引入到教育传播领域,促使教育传播理论不断向更加多元、复杂和立体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教育传播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它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个层面的教育信息传播,以及媒体、技术和社会互动的复杂关系。
只有不断跟进新的科技和社会变革,教育传播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和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学者们对教育和传播的不懈探索和思考。
从最初对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对教育的影响研究,到对数字化、互动化和虚拟化教育传播的深入思考,教育传播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体系。
论教育传播系统及模式改革论文
论教育传播系统及模式改革论文【关键词】教育传播;教育传播系统;教育模式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没有不传播的人,没有人不传播。
人每天都在传播中,以各种方式传播信息,接受各种信息,虽然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熟悉,但人始终依靠传播而生存,“就犹如人不能离开水、阳光和空”。
“传播”一词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汉译,英文“Communication”则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商定俗成,演化成今日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人类的传播活动,可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众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等。
因此.教育传播仅是传播的一种类型,教育传播过程也可以说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特例。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及特点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根据肯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学问、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个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
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势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二、教育传播系统〔一〕概念及特性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肯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1〕教育性。
它具有教育的功能,为实现肯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失去教育功能,就不再存在。
〔2〕整体性。
它不是各部分的简洁集合,而是为了完成某一教育任务的有机组合。
它具有狄斯塔尔〔Destale〕现象: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其形式化表述即:2>1+1。
它要求各构成要素要组合有序。
〔3〕开放性。
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各种外界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相联系,为各种外界因素所制约。
〔4〕动态性。
它是一个动态系统,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传播学课程论文
教育传播学期末课程论文题目教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学院计信院专业教育技术学年级09级学号***************姓名罗晓磊指导教师奚晓霞成绩2012年6月7日教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罗晓磊(西南大学计信院,重庆罗晓磊400715)摘要: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迅速,但发展缓慢,从总体上讲,我国传播学尚处在引进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传播学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传播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它的发展以及它的含义及范畴来诠释教育传播学的低位及其作用。
关键词:教育传播学;起源;发展;地位;作用《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
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
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迅速,但发展缓慢,从总体上讲,我国传播学尚处在引进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传播学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传播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它的发展以及它的含义及范畴来诠释教育传播学的低位及其作用。
1.教育传播学的起源与历史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诞生地位于美国,在20世纪的30年代左右,但是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具世界性,是人类的共同科学成果。
美国的学者们用不同的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纯了许许多多的传播形式,常见的形式一般为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兴起于20世纪的80年代。
由于传播学的特异性,所以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处于多种学科的边缘。
教育传播学论文
教育传播学论文论文题目:信息环境下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探究班级:教育技术11101班学生姓名:李昺霏教师:周汝瑞日期: 2012 年 12 月3 日信息环境下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探究长江大学教育技术11101班李昺霏摘要:在信息环境下把信息接收者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稠液和抑郁质四种。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教育传播模式理论性更强效果较佳。
关键词:信息的传播;信息接收者;四种不同气质在信息环境的下老师作为教育的“把关人”。
学生作为信息的受播者也就是信息的接收者。
在学校中当传播者同时向许多受播者传达信息时,同样的信息被不同的受播者所接收效果却不同的。
环境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
息环境即社会信息环境或社会信息生态,是与社会信息交流活动有关的社会因素的集合,是影响整个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的具体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的表征。
从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讲,所谓信息环境即组织信息环境或个人信息环境,就是社会中特定组织或个人可能接触的信息资源以及特定信息交流活动的影响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
在信息环境下教学传播的基本模式有三种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2、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3、以问题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缺点。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这种传播模式,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了书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这种传播模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及其亲身经验,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系统书本知识的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研讨中学习,能启发人们进行探索,但容易使教学缺乏系统性。
在教育传播的模式中老师是信息的传送者而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
同一个信息的传播者传出一个信息被不同的接收者接收得到的效果却不同。
原因并非是因为信息传播者传播的信息不正确也不是信息接收者智力因素的原因。
有的接收者能熟练掌握信息传播者传出的信息有的则不能,说明不同的人对信息接收的能力或者方式不同。
教育传播学论文
《传播符号》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积聚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也是与日剧增。
信息是抽象的,只有被某一中符号表征出来才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符号是一种能携带信息的特殊化事物。
符号能让我们直观地接受,然后再根据原本约定俗称的信息编码和解码程序还原信息本身。
因此,符号是信息进入人类译码的最终过渡环节。
关键词:教育传播符号结构组成作用还记得奚老师给我们上教育传播学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是以Wilbur Schramm的一句话为开场白的:人既不完全像上帝,也不完全像野兽,他的传播行为证明他的确是人。
这句话,在当时就像一股冲击波一般在我脑海里不断穿行,不断碰撞,仿佛即将了然许久不明了的谜底一般,那么兴奋,那么明朗!是啊,静下来细细地想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行为,我们通过传播来了解外界一切事物,也通过传播把自己交付于外界,融入其中。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传播行为。
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人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论在西方学术界很有名,他的“第一世界”(物质世界)是指包括全部宇宙自然界,“第二世界(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等,“第三世界”(符号世界)又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作品、宗教、科学、技术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积聚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也是与日俱增。
而信息是抽象的,用符号表征出来后才是具体的,能够让我们更容易接受。
所以,符号是一种能携带信息的特殊化事物,符号也是信息进入人类译码的最终过渡环节。
汉语中,符号指代表事物的标志;英国和日本也都有自己的理解;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指出:一切能够代表或者表述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递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关于符号的分类有很多,我们就依符号的类型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又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作符号、音响符号和图像符号三小类。
浅析教育传播学
浅析教育传播学摘要:研究教育传播学的特征,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并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探求获取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主要介绍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接着讨论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之关系。
关键词: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教学媒体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
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教育传播学的定义:教育传播学是运用传播学观点、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和探讨教育过程中的传播现象、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国际传播协会教学传播研究部,1986)。
教育传播学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的,即传播过程每一部分都可进行研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进行分析,以便不断改进数据的传播,最重要、惟一的目标是促使特定的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情景中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B•安德逊,1988)。
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育传播系统的传播过程与传播规律,指导人们合理运用和开发一切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以发挥最优化教育效果(魏奇,198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教育传播定义为: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过程中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探讨其传播效果,以期达到教学最优化的一门科学。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五阶段及其基本要素1、教育传播过程的五阶段。
①选择传播媒体:实际上就是信息编码的活动。
某种信息该用何类符号和信号的媒体去呈现和传递,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用一套原理作指导。
②媒体传递信息:这时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号要传至多远,多大范围。
二是信息内容的先后传递顺序问题。
媒体传递信号时应尽量减少各种干扰,确保传递质量。
③接收和解释信息:在这一阶段,学生接收信号并将它解释为信息意义,实际上就是信息译码的活动。
④评价和反馈:学生接收信号解释信息之后,增加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但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需要进行评价。
教育传播学之我见
教育传播学之我见第一篇:教育传播学之我见教育传播学之我见为什么要学习教育传播学呢?对于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
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
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总体的目标都在于为教育服务,即为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而服务。
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方法:按照具体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结合以促进更有效的教学。
它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或选择与使用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等。
教育传播的目的则在于借助于各种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技巧来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吸收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对远程教育学学科理论基础、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展望和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
为将来更快的适应远程教学和开放学习的新的环境打下基础。
同时培养和发展新的学习态度、战略和方法。
《教育传播学》对教学有什么指导作用呢?教育传播学是一门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传播学的理论和模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
现代教学中随着传播学逐渐和教育学不断的结合,常把教学看成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形成了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媒体来传播知识,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性交流。
在知识传播中,媒体的应用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传播学期末课程论文题目教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计信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年级09级
学号***************
姓名罗晓磊
指导教师奚晓霞
成绩
2012年6月7日
教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罗晓磊
(西南大学计信院,重庆罗晓磊400715)
摘要: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迅速,但发展缓慢,从总体上讲,我国传播学尚处在引进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传播学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传播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它的发展以及它的含义及范畴来诠释教育传播学的低位及其作用。
关键词:教育传播学;起源;发展;地位;作用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
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
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迅速,但发展缓慢,从总体上讲,我国传播学尚处在引进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传播学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传播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它的发展以及它的含义及范畴来诠释教育传播学的低位及其作用。
1.教育传播学的起源与历史
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诞生地位于美国,在20世纪的30年代左右,但是传播
学的起源与发展具世界性,是人类的共同科学成果。
美国的学者们用不同的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纯了许许多多的传播形式,常见的形式一般为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兴起于20世纪的80年代。
由于传播学的特异性,所以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处于多种学科的边缘。
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
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实际上对于教育传播相关问题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因为那一时代的电子媒体大量涌入,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由于电子媒体的不完善也随之而来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最常见的有电子媒体教育的效果如何,电子媒体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电子媒体与非电子媒体的关系等等。
而解决这些问题靠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是不行的。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就这样开始了。
我国开始对教育传播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
1988年后我国电教届前辈、创始人质疑的南国农教授和电教届知名专家李云林教授共同执笔,有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共同制定框架的《教育传播学》一书问世了。
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完善地阐述教育传播理论的教材。
而时至今日,人们在教育传播学
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及程度了。
2.教育传播学的定义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从它的兴起至今世界上的一些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传播学做了一些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运用传播学观点、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和探讨教育过程中的传播现象、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国际传播协会教学传播研究部,1986)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实施、评估学习和教学全过程,以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最优化(南国农,1991)
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育传播系统的传播过程与传播现律,指导人们合理运用和开发一切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以发挥最优化教育效果(魏奇,1989)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发现教育传播学包含有三个要素:一、揭示出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教育与传播学科的理论,尤其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探讨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二、指出要通过综合运用教育与传播的理论来指导教育的实践活动;三、实现最终目标即达成预期的教育、教学、学习目标或最优化效果。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就是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
它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一传播学为理论支撑,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去研究教育过程,其研究范围包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效果等因素的探讨。
3.教育传播学的地位及其作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传播学是为解决在教育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它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它发展非常迅猛,它在教育领域里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原来越重要。
我们认为,把教育看成一种传播过程能够摆脱以往关于教育发展因素分析的思想束缚。
这种思想认为,教育发展根本上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的性质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同时,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发展起着约束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也对教育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
这种看法主要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性质上来考察的,从宏观上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制约,这种思想的合理性已为我们所熟知,在此不做赘述,它确能帮助我们对人类教育发展建立一种整体上的把握,但若仅仅强调这一方面,则不免会缺少一种就教育自身内部矛盾的动态分析。
社会生产力和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横纵交叉,犹如一支沉重的十字架,而文化传统和地理、人口等因素又犹如绳索一般将教育死死的捆绑在这只十字架上,动弹不得。
教育传播学研究了教师作为教育信息传播者的主题成分在教育传播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作用。
这使得人们对教师这一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角色的转变、素质要求、基本任务和应做好的工作有了更近一步认识。
教育传播学研究了学生即教育信息的接受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探讨其接受教育信息的生理、心理机制和心理障碍、分析其学习目的动力等对教育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这使得教育者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一系统的认识与了
解,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完成。
教育传播学研究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各种传播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有利于人们认识教育传播过程和现象,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应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手段来完成教育信息的传播。
教育传播学研究了诸如课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等在教育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这对如何科学的设置课程,制定教学大纲,编撰或选用教科书,增删教材内容及采集和取舍其他教育信息,编写教案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传播学着重研究了现代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
它帮助、指导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中用好教学媒体,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教育传播学研究了教育传播的效果原理、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与表征。
实际上教育效果正是教育传播机构、管理者、传播者的共同追求。
4结束语
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
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
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在我看来,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
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
参考文献:
[1]奚晓霞. 教育传播学教程.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4]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5]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