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规律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

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凝集团的现象。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
凝集反应的特点
1、抗原为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致敏颗粒。
2、反应时间较短,需几到十几分钟。
3、反应产物为凝集块。
4、凝集反应抗原分子大,反应面积小,为使抗体分子不致过多,试验时需稀释抗体。
实验一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讲义实验一凝集反应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
凝集反应是一种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或效价)来判断结果的强弱。
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目前在临床检验中仍被广泛应用。
一、直接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玻片凝集试验——ABO 血型鉴定【原理】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性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材料】1.标准血清(抗体):抗A分型试剂和抗B分型试剂各1支。
2.盛有1ml生理盐水的一次性试管1支。
3.一次性采血针1枚、白瓷板或玻片1块、一次性毛细吸管1支、75%酒精棉球和灭菌干棉球。
【方法】1.用酒精棉球消毒被检者的耳垂或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使成为血球悬液。
用灭菌干棉球止血。
2.取白瓷板1块,将抗A、抗B分型试剂分别滴加1滴于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3.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1滴。
4. 将白瓷板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使其充分混匀,5~10min后观察血球有无凝集发生。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 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 相互靠拢,聚集在一起。 当抗体的分子太少或分子量小,不能克服 相当厚度的离子云层时,则不能使颗粒聚 集。在凝集反应中IgM的作用远大于IgG。 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蛋白质和电解质,缩短颗粒间的距 离;2、增加溶液的黏稠度;3、用胰酶和 神经氨酸酶处理;4:以离心的方式克服颗 粒间的排斥力。
第五章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在适当 的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 象,称为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形成致 敏颗粒后,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也 能发生凝集反应。
1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1、抗原抗 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2、出现肉眼可见的 凝集现象。 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负电荷,周围吸引 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 一层松散的负离子,构成一个双层电子云。 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 溶液中负离子强度越大,Z电位也越大,Z 电位使颗粒间互相排斥。
示意图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抗原浓度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相应抗原浓度
35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径
36
Mancini曲线
Fahey曲线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48h以 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线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凝集反应内容:四、直接凝集反应(一)玻片凝集反应—细菌的鉴定、ABO血型鉴定(二)试管凝集反应五、间接凝集反应(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乳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协同凝集试验(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试验、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直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㈠玻片凝集反应(Slide agglutination test)玻片凝集反应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红细胞等)在玻片上混合,在有适当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
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等。
⒈细菌的鉴定:【材料】⑴1∶20稀释的伤寒杆菌的诊断血清。
⑵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培养物、生理盐水。
⑶洁净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记号笔等。
【方法】⑴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记号笔划分为三格,并依次编号为1、2、3。
⑵用灭菌的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于玻片的三格内,各加2~3环。
⑶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自平皿挑取少量大肠杆菌置于第2格生理盐水中混匀。
然后,同法分别取少许伤寒杆菌于第1格及第3格,与生理盐水混匀。
⑷用灭菌接种环于第2格加伤寒杆菌诊断血清2~3环并混匀,同法取伤寒杆菌诊断血清2~3环,加于第1格中混匀。
⑸轻摇玻片,静置1~2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如上述混合悬液由均匀混浊状变为澄清透明,并出现大小不等的乳白色凝集块者为阳性;如混合物仍呈均匀混浊,无凝集物者为阴性。
【注意事项】⑴每一待检菌均须作生理盐水对照,如对照凝集则表示细菌发生自凝,试验无效。
10简述凝集反应的原理及凝集反应的类型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它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特异结合来发生凝聚现象,从而实现对特定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可见的沉淀或凝聚现象。
这种凝聚现象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者光学仪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凝集反应主要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和双重凝集反应等类型:1. 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直接发生的,不需要其他介质的参与。
该反应通常用于检测红细胞凝集抗体、细菌抗原等。
2.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先间接结合,再与介体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介体起到传递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使得凝集反应能够进行下去。
间接凝集反应通常用于检测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等。
3. 双重凝集反应双重凝集反应是指两种抗体与抗原之间分别发生凝集反应,最后抗原-抗体复合物之间再发生凝集现象的反应。
这种反应在研究免疫球蛋白结构和功能、检测致病微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凝集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各自在临床诊断和免疫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不同类型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凝集反应也为药物研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凝集反应领域的研究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它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特异结合来发生凝聚现象,从而实现对特定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可见的沉淀或凝聚现象。
这种凝聚现象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者光学仪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凝集反应主要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和双重凝集反应等类型。
凝集反应规律

凝集反应规律
凝集反应是指粒子或细胞在溶液中相互吸附聚集形成较大的团
块或群体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环境污染控制、药物传递、生物学等等。
凝集反应的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颗粒或细胞的表面电荷
颗粒或细胞的表面带有电荷,如果它们的电荷相同,则会发生排斥;反之,如果它们的电荷互补,则会发生吸引。
这种吸引或排斥作用与颗粒或细胞的表面电位、离子浓度等因素有关。
2.溶液的离子强度
当溶液的离子浓度较高时,会对颗粒或细胞的表面电荷产生屏蔽作用,从而减弱其相互作用力。
因此,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凝集反应常常较弱。
3.颗粒或细胞的浓度
颗粒或细胞的浓度越高,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越强。
如果浓度过高,就会出现过度凝集的情况,形成难以分散的团块。
4.搅拌速度
搅拌速度可以影响颗粒或细胞的聚集速率和大小。
过慢的搅拌速度可能导致团块形成缓慢,而过快的搅拌速度则可能使团块过度破碎。
综上所述,凝集反应的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颗粒或细胞的聚集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凝集效果。
2020厦门军队文职考试医学备考资料: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2020厦门军队文职考试医学备考资料: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一、凝集试验1.概念免疫凝集试验是指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2.原理细菌、螺旋体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负电荷,周围吸附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排列了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双层粒子云。
在粒子云内界和外界之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
反应必须在一定pH及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才能发生。
溶液中负离子强度愈大,乙电位也就愈大。
Z电位使得各颗粒相互排斥。
当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桥联作用克服了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
3.分类(1)直接凝集反应1)玻片凝集实验:常用来做ABO血型鉴定2)试管凝集试验:常用来做交叉配血和肥达试验以及外斐试验(2)间接凝集反应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常用抗原致敏载体测抗体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常用抗体致敏载体测抗原3)间接凝集抑制实验:即可测抗原也可测抗体4)协同凝集反应:常用含有A蛋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载体二、沉淀反应1.概念免疫沉淀试验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适当条件下出现的沉淀现象。
2.原理免疫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置于温度、酸碱度适宜的一定电解质溶液中,两者按适当比例形成沉淀,产生浊度,或在琼脂等凝胶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并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计算待测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3.分类(1)液相沉淀反应1)絮状沉淀反应:分为抗原稀释、抗体稀释和方阵滴定用来检测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2)免疫浊度测定:分为免疫散射比浊和免疫透射比浊,主要用来做抗原的定量检测。
(2)凝胶内沉淀反应1)单向免疫扩散实验:用来做抗原的定量。
2)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可用来判断抗原抗体的相对含量和浓度3)免疫电泳技术:将沉淀反应和免疫扩散实验相结合,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实验一凝集反应

实验一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实验讲义实验一凝集反应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
凝集反应是一种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或效价)来判断结果的强弱。
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目前在临床检验中仍被广泛应用。
一、直接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玻片凝集试验——ABO 血型鉴定【原理】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性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材料】1.标准血清(抗体):抗A分型试剂和抗B分型试剂各1支。
2.盛有1ml生理盐水的一次性试管1支。
3.一次性采血针1枚、白瓷板或玻片1块、一次性毛细吸管1支、75%酒精棉球和灭菌干棉球。
【方法】1.用酒精棉球消毒被检者的耳垂或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使成为血球悬液。
用灭菌干棉球止血。
2.取白瓷板1块,将抗A、抗B分型试剂分别滴加1滴于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3.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1滴。
4. 将白瓷板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使其充分混匀,5~10min后观察血球有无凝集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集反应规律
凝集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类型,其中颗粒或分子在互相吸引的力作用下聚合成较大的聚集体。
凝集反应的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颗粒大小、浓度、电荷、分子结构和温度等。
此外,凝集反应还受到化学反应的影响,这些反应可以促进或抑制凝集过程。
在生物学中,凝集反应在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凝集反应的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自然界和生物学领域中的作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