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反应,指的是当抗原 (例如细菌、红细胞等) 与相应的抗体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抗原颗粒聚集成块状,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凝集反应是免疫学中最常见的反应之一,可以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在直接接触下结合,形成凝集物;间接凝集反应则是指抗原先与某种非免疫性物质 (例如胶乳颗粒或红细胞) 结合,然后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凝集物。
另一种免疫学反应是沉淀反应,指的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沉淀反应通常在抗原抗体分子可以自由扩散的固体状琼脂凝胶中进行,抗原抗体在比例合适处结合,形成较稳定的白色沉淀线。
沉淀反应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比例关系,并且还可用于某些抗原物质的含量测定。
红细胞凝集反应要点概括
红细胞凝集反应要点概括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主要用于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下是红细胞凝集反应的要点概括:
1.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血清学检验方法,通过观察红细胞在
不同浓度的抗体作用下的凝集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2. 红细胞凝集反应可以检测多种抗体,例如类风湿因子、抗核
抗体等,其中类风湿因子是最常见的检测指标。
3. 红细胞凝集反应的结果通常以滴度值表示,滴度值越高表示
抗体浓度越高,可能的疾病风险也越高。
4. 红细胞凝集反应的正常值取决于不同的抗体类型和实验条件,因此需要参考实验室的参考范围进行解读。
5. 红细胞凝集反应需要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抗体种类、抗体浓度、体温、盐度、PH值等,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总之,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的要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检验意义和结果解读。
- 1 -。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凝集反应是一种有用的生物化学反应,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
尽管凝集反应本身并不复杂,但它背后的原理,化学机理和其涉及的分子机制却非常复杂,所以有必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一般而言,凝集反应是指特定的分子或小分子,当其再现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或者被特定的其他分子组件结合后,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聚集体的反应过程。
这是一种有用的合成反应,因为它可以在不改变最初反应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的情况下,使其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以及新的有机分子。
凝集反应的典型示例有可溶性分子族与可溶性结合分子组件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聚集体,这种反应也称作“凝聚”。
可溶性分子族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与可溶性结合分子组件产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聚集体,这种反应也称作“凝聚反应”。
凝集反应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也可以在溶液中进行,甚至可以在纯固体中进行。
水溶液中的凝集反应也可以通过添加合适的离子来调节,用来使某些反应物之间的作用力改变。
一个典型的凝集反应,就是抗体与抗原复合体之间聚集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抗体与抗原复合体之间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从而使这些分子互相聚集在一起。
抗体与抗原之间的聚集反应,可以实现快速而有效的物质运输,从而实现机体的免疫功能。
凝集反应有一个特殊的物理性质,即聚集体中每个分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作用力,这也被称为“凝集力”。
凝集力可以使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分子极度紧密聚集在一起,这也是凝集反应所特有的物理性质。
凝集反应也可以用来制备复合物,这一类复合物也被称作“凝聚体”。
凝聚体通常由一系列可溶性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功能。
抗原抗体复合物就是一个典型的凝聚体,它包含了抗原与抗体,中间还有一层凝聚连接,使得抗体与抗原之间紧密相联。
凝集反应在食品制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发酵、发酵过程中由酵母分泌的凝集物,可以用来稳定乳酸菌群,从而有效地抑制乳酸菌的活动,保持乳酸菌群的均匀性。
红细胞凝集反应要点概括
红细胞凝集反应要点概括红细胞凝集反应,简称血凝反应,是一种血清学反应,属于血型鉴定的一种方法。
主要应用于血型鉴定、免疫学检测、临床诊断、疾病预测等领域。
下面将对红细胞凝集反应的要点进行概括。
一、定义红细胞凝集反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同种动物、人类或异种动物实验血清与红细胞混合后所引起的现象,是一种渐进性的凝集现象。
二、原理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依据特异性抗体与血型抗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相互作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1. 血凝素型反应:红细胞面膜上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该类反应是凝集现象的基础。
2. 不完全抗体型反应:通过不完全抗体与抗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凝集反应。
三、血型抗原和抗体1. 血型抗原血型抗原分为A、B、O、Rh等,抗原分布于红细胞的表面。
人类中O型血没有表面抗原。
2. 抗体抗体分为IgG、IgM、IgA、IgD、IgE。
不同种类的抗体可导致不同的凝集反应。
四、步骤1. 血清准备:准备好已知或未知的血清样品。
2. 红细胞准备:准备与血清样品相应的红细胞,一般红细胞来自于人类或动物等实验对象。
3. 混合试验:将血清和红细胞混合,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一般来说,反应温度为37°C,反应时间为30分钟。
4. 观察和分析:观察试管中的混合物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通过凝集程度、凝集规律等特征来分析反应结果。
五、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设备:准备好洁净无菌的试管、移液器等玻璃仪器。
2. 反应温度:温度控制应准确无误。
3.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控制应合理,以保证反应结果的准确性。
4. 血清和红细胞的匹配:在选择血清样品和红细胞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兼容性。
6. 结论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可靠的血型鉴定方法,通过它可以了解血型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仪器设备的准备、操作流程的规范,以及反应结果的准确性,做好各项操作细节,从而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红细胞凝集反应,又称血液凝集反应,是血液中生理学上最重要的一种反应。
它以未形成血栓的方式,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红细胞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凝集状态”,将两种血液单位之间的距离拉近到最小,从而使血液有能力在血管内的“血栓”,以阻止血液的流失。
红细胞凝集反应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发生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是一种特殊的血液凝固反应,它的目的是保护血液循环系统免受外界的破坏。
为了防止血液的幅度性流失,血液循环系统也进行了适当的调节,使血液结构体系能够得到稳定,血浆内凝固反应就是其中一种,也就是红细胞凝集反应。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运用血液中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如血纤维蛋白、凝血酶等)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当特定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衍生因子等)在血浆内凝固发生时,红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粘液的凝集物,这又被称作凝血石。
这种凝血石由红细胞与血小板衍生因子复合而形成,可以加快血液凝固的过程,使血液变得稠粘。
凝血石的作用是堵塞血管壁上的细微裂缝,阻止血液流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出一个血栓,这是一种由血小板衍生细胞结合而成的小的血栓,它的形成使得血液的流失被完全阻挡。
红细胞凝集反应对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只有当它处于正常状态时,血液的凝固反应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地阻止血液的流失,而不会让血液过度凝固。
当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或受损的红细胞引发血液凝固异常时,就会造成凝血性血症,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因此,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的物理学原理与血液凝固反应之间的联系,对于维护血液正常循环系统及其健康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红细胞凝集反应是血液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理反应,它可以保护血液循环系统免受外界的破坏,保证血液的正常及健康状态。
掌握良好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将有助于维护血液的正常循环系统,从而改善人类身体的健康状况。
最新生理学习题(带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1.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A.40L与4LB.30L与4LC.20L与2.5LD.30L与2.5L2.血沉加大表示红细胞()A.通透性增大B.脆性增大C.悬浮稳定性差D.可塑性差3.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A.红细胞比容增大B.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加C.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D.红细胞比容减小4.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A.铁的吸收B.VitB12的吸收C.雄激素的释放D.骨髓造血和红细胞成熟5.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A.脾和肝B.肝和肾C.肺和淋巴结D.肾和骨髓6.各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A.髓系多潜能干细胞B.原始多潜能干细胞C.淋巴系干细胞D.成纤维细胞7.关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维持血管壁完整性B.释放ADP促使其本身聚集C.血小板破裂解体后抑制凝血D.释放PF3促进止血8.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A.氯离子偏高B.钙离子偏高C.钾离子偏高D.钠离子偏高9.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C.抑制凝血酶活性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10.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尿激酶B.抗凝血酶Ⅲ和肝素C.组织激活物D.蛋白质C11.库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钾离子浓度升高,主要由于()A.低温下钠-钾泵活性下降B.溶血C.缺氧D.细菌污染12.外源性凝血需要而内源性凝血不需要的因子是A.因子ⅣB.因子ⅫC.因子ⅢD.因子Ⅹ13.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A.血浆激活物B.组织激活物C.纤溶酶D.抗凝血酶14.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A.某些凝血因子不足B.血小板减少C.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加D.维生素K缺乏15.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C.激活因子Ⅸ的途径不同D.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16.以下那种凝血因子不属蛋白质()A.ⅠB.ⅡC.ⅣD.Ⅹ17.输血时下列哪种血型的人不易找到合适的供血者()A.AB型,Rh阳性B.AB型,Rh阴性C.A型,Rh阳性D.B型,Rh阴性18.输血时主要应考虑供血者的()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19.O型血红细胞上含有()A.A抗原B.B抗原C.H抗原D.无抗原20.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A.A型B.B型C.O型D.AB型21.大细胞贫血是由于()A.缺少铁B.缺少铁和蛋白质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22.血凝块回缩是由于()A.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C.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23.下列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中,哪一项不正确()A.男性血细胞比容为40-50%B.出血时间为1-3分钟C.白细胞数目为4.0-10.0×109/mlD.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24.内环境指的是()A.体液B.细胞外液C.细胞内液D.血液25.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是()A.肝脏B.肺C.肾脏D.骨髓26.不属于红细胞特性的是()A.通透性B.可塑变形性C.趋化性D.渗透脆性27.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A.组织细胞释放凝血因子ⅢB.血小板释放PF3C.表面接触激活接触因子D.血小板聚集28.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理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D.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二、填空题:1. 正常人的血液PH值为,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_____________的比值,正常为。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生物领域的一种细胞间的反应,它指的是,当红细胞与一种特定的外源物体接触时,红细胞能够产生凝集效应,即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生理反应的正常现象。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当红细胞接触某一反应原,它们会凝聚在一起,构成紧密的细胞群体,红细胞之间产生贴附力,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物理隔离效果,具有一定的抗迁移,抗松散作用。
另外,这种红细胞凝集反应也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活跃,因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扩大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它同时也可以增加血液的粘度,阻止外界的毒素进入血液,减少细胞的损伤,促使身体维持健康状态。
此外,红细胞凝集反应也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凝血能力,凝血溶血紊乱时也可以通过凝集反应被治疗,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当机体血液凝血率异常时,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物质来引发凝集反应,使血液凝血率回归正常。
红细胞凝集反应不但涉及到内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联,与机体的凝血功能也有关联。
机体的一些病症,如出血缺陷症、血小板性紫癜、脑血管病变等,都与红细胞凝集反应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表现也可以通过对红细胞凝集反应进行检测来分析。
凝集反应也与机体的血液循环也有关联,血液循环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增加血液粘度,降低其扩散速度,减轻细胞的损伤,保护细胞结构。
综上所述,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不仅仅涉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凝血功能还有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了解红细胞凝集的机制,有助于理解出血缺陷症、血小板性紫癜、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的治疗某些病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凝集反应: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AG或表面覆盖AG的颗粒状的的物质,有相应的AB结合后,在适当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2沉淀反应:可溶性AG与相应的AB发生特异性结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出现的沉淀现象
3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原性:机体抗御和排斥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或过低)可致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性疾病
MHC限制性:膜攻击复合物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TCR
APC
细胞因子
抗体:
免疫球蛋白
独特型
补体:
补体的灭活
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
胞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类毒素
抗毒素
抗原抗体反应
等价带
效价
酸凝集
免疫原
佐剂
单克隆抗体
1、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解:(1)异物性:①异种物质②同种异体物质③自身物质
(2)理化特性:①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②物理性状③化学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3)其它因素:遗传、年龄、生理性状......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
解: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①产生血细胞②训化B细胞成熟
(2)胸腺:训化T细胞
3、免疫球蛋白分为哪几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解:分为:IgG、IgA、IgM、IgD、IgE
③效应阶段:(1)B细胞效应:体液免疫效应(2)T细胞效应:细胞免疫效应
6、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解:①抗原抗体结合力②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③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红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玻片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验证ABO血型鉴定原理。
二、实验原理红细胞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生理盐水)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通过观察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判断受试者的ABO血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抗A、抗B血清,O型血清,生理盐水。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滴管、显微镜载物台、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两片玻片,分别标记为“实验”和“对照”。
2. 在“实验”玻片上滴加一滴受试者血液,再滴加一滴抗A血清。
3. 在“对照”玻片上滴加一滴受试者血液,再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4. 混匀后,将玻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观察。
5. 观察红细胞在抗A血清中的凝集现象,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对比。
6.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加入抗B血清和O型血清,观察红细胞在抗B血清和O型血清中的凝集现象。
7. 根据凝集结果,判断受试者的ABO血型。
五、实验结果1. 在抗A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而在生理盐水对照组中无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A型血。
2. 在抗B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无凝集现象,而在O型血清中发生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B型血。
3. 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均无凝集现象,在O型血清中发生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AB型血。
4. 在抗A血清、抗B血清和O型血清中,受试者红细胞均发生凝集现象,表明受试者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验证了ABO血型鉴定原理。
红细胞凝集现象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的,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红细胞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2.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本实验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但实验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操作不规范、试剂质量等。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凝集反应是一种集聚反应,是一种微生物学上重要的反应,主要是描述一种由特定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类聚体的物理现象,或者用于控制多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反应可以激活或增强特定的生物反应,如催化、促肥、保护等,广泛存在于生命系统中,为多种生物活动提供稳定的支持。
当有适当的分子存在于液体中,这种分子将通过结合和细胞膜受体的作用形成簇,且会表现特定的物理和化学行为,这种结合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可以用于控制多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构建分子簇,例如一些活性核酸分子在液体中称为聚合物,它们的聚合可以增强其生物活性和受体结合性。
此外,凝集反应还可以控制具有有害作用的分子的聚集,从而作用于抑制特定的病原体的生长。
此外,凝集反应还可以通过调节液体的通量来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并促进细胞内外的活性物质的交换,从而使细胞能够适应某种环境条件,从而保证细胞的生存机制。
另外,凝集反应还能够增强生物反应物的发挥功效,例如促肥、催化、保护等,广泛用于细胞水解、脱氢反应、抗病毒感染反应等。
凝集反应在生物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凝集反应能够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有效地促进受体的配体结合及识别,并可以调控特定的生物反应,如催化、促肥、保护等,使生物活动有效而稳定。
凝集反应的发生也能够控制病原体的聚集,从而阻止细菌病发生,以保护细胞。
因此,凝集反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现象,为生物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了稳定的支持。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凝集反应是一种基于氢键的原子、分子或集聚都能发生的结合反应,可以用来制备均质的类聚体,代替反应溶液中的分子组装。
凝集反应伴随着质子的转移或共价键的构建,它们构建或破坏分子之间的双氧水网络,从而控制分子簇的大小、组成和活性,进而能够影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总之,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它在生物学和化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用途是控制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通过氢键的发生维持质子的转移,能够发挥催化、保护、促肥等特性,在细胞水解,脱氢,病原体的抗感染反应等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细胞活动提供了有效和稳定的支持。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调控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靶器官(某些组织或器官),对活动起促进或抑制的调节方式。
即体液中化学物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主要指激素调节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正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胞膜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转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性转运的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继发):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是需要额外供能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额外消耗的能量直接由ATP分解提供继发性主动转运: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这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电位:当刺激使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电压控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细胞受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快速、可传播性的电位变化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超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跨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
Aαβ-T cell, αβ-T细胞:表达αβ-TCR的T细胞,占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总数的90%左右。
Acquired immune response,获得性免疫应答:主要由T和B淋巴细胞所介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部分,亦称adaptive immune response或specific immune response(特异免疫应答),具有免疫记忆性。
Acquired immunity,获得性免疫:机体在被外来抗原免疫后所获得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状态。
当机体再次遇到该抗原时将能够做出更为迅速而有效的免疫应答。
亦称adaptive immunity。
Active immunization,主动免疫:将外来抗原(常配以佐剂)注入宿主体内以诱导获得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与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反义。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晚期患者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极度减少,对各种机会感染易感,并伴有一些罕见的肿瘤,如Kaposi肉瘤和Burkitt淋巴瘤等。
Acute-phase protein,急性期蛋白:一组具有抗感染和辅助组织修复作用的血清蛋白(如MBP和CRP 等),多由肝脏合成,其血清浓度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组织损伤之后迅速大幅度增加。
Adenosine deaminase (ADA),腺苷脱氨酶: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催化腺苷(adenosine)和2'-脱氧腺苷脱氨分别成为肌苷(inosine)和2'-脱氧肌苷的酶。
ADA基因突变导致脱氧腺苷和dATP在细胞内积蓄并影响淋巴细胞发育,从而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SCID。
Adherent cell,黏附细胞:在体外能够黏于塑料或者玻璃表面的细胞,又为贴壁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和某些上皮细胞。
血型血清学部分名词解释
血型血清学部分名词解释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主要类型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溶血反应抗人球蛋白试验--IgG不完全抗体的Coombs试验人红细胞表面抗原与不完全抗体结合(常是IgG类抗体),即不完全抗体致敏红细胞由于该不完全抗体分子量小或和其两个Fab段扩张角度小,不能使相邻红细胞桥联,红细胞仍是分散状况,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针对该抗体的抗体,即抗抗体,该抗抗体Fab段结合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Fc段,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该试验称之抗人球蛋白试验。
也称Coombs试验,该抗抗体称之抗人球蛋白抗体或Coombs抗体。
抗人球蛋白试验--需要补体和抗补体的Coombs试验一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需要在补体存在时,才能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反应,如Duffy 抗体,与一些补体直接反应,而另一些需要只有在补体存在时才出现血凝反应Coombs试验分类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红细胞在体内被致敏,即红细胞在体内已结合了抗体。
直接加入抗抗体(Coombs抗体),红细胞发生凝集。
间接Coombs试验:红细胞在体外被致敏,即红细胞膜在体外试验时结合不完全抗体,然后加入抗抗体(Coombs抗体),红细胞发生凝集。
Coombs试验的应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1. 对新生儿溶血病(HDN)胎儿(婴儿)红细胞检测2. 输血反应3. 其它溶血性疾病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1. 检测体内不规则抗体a. 妊娠妇女b. 献血者c. 受血者或有过输血史的人d. 交叉配血试验2. 对已发现抗体鉴定3. 对一些血型抗原的检测,如D弱型,Kell. Duffy. Kidd 和其它血型检测。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Antibodies and Immunoglobulins)抗体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所有的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是不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不是抗体,即不是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动物学复习题10
第四篇动物的生命活动第一章支持、保护和运动一、名词解释1、流体静力骨骼:动物体内充满了体液,使动物体保持一定的体态并传递运动的作用力。
2、外骨骼:位于体表,来源于外胚层,为死物质,有保护和肌肉附着功能。
3、内骨骼:位于体内,来源于中胚层,为活物质,有保护、支持、造血、维持矿物质平衡、肌肉附着功能。
4、肌丝滑动学说:肌肉收缩通过肌动蛋白沿着肌球蛋白滑动所致。
5、滑动微管模型:纤毛、鞭毛的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通过由基底到末梢或由末梢到基底的波动产生一个反向的推动力而产生运动。
二、填空题1、甲,蹄,角是角质化(表皮)衍生物;鱼的鳞片是角质化(真皮)衍生物。
2、动物骨骼系统经历了(流体静力骨骼),(外骨骼),(内骨骼)三个阶段的演化。
3、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包括(带骨)和(附肢骨)。
三、判断题1、内骨骼起源于内胚层,外骨骼起源于外胚层。
(F)2、鱼类鳃盖骨属于膜化硬骨,脊椎骨属于软骨化骨。
(T)3、肩带支持前肢骨,腰带支持后肢骨。
(T)4、纤毛、鞭毛结构通常由9对双联体微管和中央2微管组成。
(T)五、问答题1、比较各纲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总结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皮肤系统进化的趋势。
脊椎动物的皮肤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衍生物:1)角质化表皮衍生物:甲,蹄,角2)角质化真皮衍生物:鱼的鳞片3)皮肤腺:黏液腺,汗腺,乳腺,毒腺皮肤的功能:防止体内物质过度丢失;感受刺激;调节体温、分泌、吸收、运动、生殖、排泄保护防止外界各种侵害,即体表屏障;2、比较鱼、蛙、兔的脊柱和附肢骨骼,归纳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中,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进化趋势。
脊柱进化:分化明显,促进身体运动的灵活性鱼类有躯干椎和尾椎组成两栖类: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哺乳动物:寰椎,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组成附肢骨进化:有鳍进化为五指型附肢,能适应复杂环境和迅速运动的要求带骨:支持附肢骨,并与中轴骨骼联络鱼类不与脊柱相连,现代四足类与脊柱相连,支持身体附肢骨:鱼类:鳍四足类:五趾型附肢前肢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指骨后肢骨:肢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3、动物运动有哪些方式,分别说明不同运动的机理。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轻度增加,少量钠离子内流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而使静息电位有所减小。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说说“凝集反应”是啥。
我记得有一次去医院体检,抽完血等结果的时候,我就好奇地看着医生在那做各种检查。
其中有一项好像就跟凝集反应有点关系。
凝集反应呢,就像是一群小士兵在找自己的伙伴。
比如说,血液里有不同的物质,当特定的物质碰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就会抱成团,就像小士兵找到了自己的队伍一样。
这种抱成团的现象就是凝集反应。
比如说,要是身体里有某种病菌入侵了,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抗体。
这些抗体和病菌碰到一起的时候,就可能发生凝集反应,把病菌给围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对抗病菌。
在生理学里,凝集反应可重要了呢。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凝集反应来判断我们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所以啊,凝集反应就是血液里的物质或者身体里的抗体啥的找到自己的伙伴抱成团的现象。
这就是凝集反应的意思啦,清楚了不?。
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名词解释红细胞发生凝集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反应。
当人体受到外部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其中包括红细胞的凝集。
凝集是指红细胞聚集成团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之间是互相分散的,不会出现凝集现象。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红细胞会发生凝集,使红细胞聚集成团,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时。
当人体感染病原体时,病原体会释放出一种称为抗原的分子。
免疫系统会识别抗原,并产生一种称为抗体的蛋白质来与之结合,以此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然而,有时候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可能包含多个抗体和抗原。
当这些复合物聚集在一起时,它们可以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并形成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
红细胞凝集的发生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了它的血型。
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根据不同的血型,红细胞抗原的特点也不同。
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红细胞就会发生凝集。
其次,红细胞凝集的程度与抗体浓度有关。
当抗体浓度较高时,红细胞凝集的程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抗体分子之间相互吸引,聚集成团,从而将红细胞连接在一起。
此外,温度也会影响红细胞凝集的程度。
通常,低温下红细胞凝集较为明显,而高温下凝集程度会减弱。
这是因为低温能增加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促进红细胞聚集。
红细胞凝集在医学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血型鉴定中,通过观察红细胞凝集的反应,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
此外,在结核菌素试验中,观察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菌。
总之,红细胞发生凝集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与免疫系统的反应密切相关。
红细胞凝集的发生涉及到抗原、抗体、温度等因素,对于医学诊断和病原体感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凝集主反应
红细胞凝集主反应红细胞凝集主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体内的抗体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反应。
本文将从定义、原理、应用和局限性等方面介绍红细胞凝集主反应。
一、定义红细胞凝集主反应是指当红细胞与相应抗原或抗体接触后,由于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吸附和交联作用,导致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反应。
二、原理红细胞凝集主反应的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在人体内,当免疫系统接触到外来抗原后,会产生特异的抗体。
这些抗体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并形成可见的凝集。
红细胞凝集主反应利用这一原理,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凝集情况来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
三、应用红细胞凝集主反应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血型鉴定:红细胞凝集主反应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
这对于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非常重要。
2. 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红细胞凝集主反应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体内产生自身抗体,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3. 感染性疾病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等,会导致体内产生特定的抗体。
红细胞凝集主反应可以用于检测这些抗体,从而帮助诊断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四、局限性红细胞凝集主反应虽然在临床应用中非常常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特异性:红细胞凝集主反应只能检测已知的抗原和抗体。
对于未知的抗原或抗体,无法进行准确的检测。
2. 敏感性:红细胞凝集主反应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可能会漏诊一些低浓度的抗体。
3. 人为误差:红细胞凝集主反应需要人工操作,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4. 不能定量:红细胞凝集主反应只能判断是否发生凝集,无法定量抗体的浓度。
五、总结红细胞凝集主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体内的抗体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反应。
它在血型鉴定、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和感染性疾病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红细胞凝集主反应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特异性、敏感性、人为误差和不能定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生物体中的正常反应,是指在适当条件下,红
细胞会凝聚成一个团,这是它们彼此受到引力作用的结果。
红细胞的
凝集反应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反应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人
员了解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外界环境反应机制。
首先,红细胞凝集反应主要发生在血液系统中。
在这里,红细胞和血
小板等血液成分会与其它血液成分混合在一起,然后产生特殊的新材料,这种材料会使红细胞彼此间产生引力作用,从而使红细胞凝聚在
一起。
同时,这种新材料也具有可控性,可以控制红细胞凝聚的程度,从而促使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研究。
其次,红细胞凝集反应可以被用于造血细胞的检测。
通过特定的血清
和血小板,研究人员可以观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从而获得被测血液
样本的细胞状态。
此外,红细胞凝集反应还可以用来检测血液中存在
的免疫反应,例如抗原抗体反应及其他免疫反应,这些反应可以通过
测量红细胞凝集反应的程度来推断。
最后,红细胞凝集反应还可用于血液涂片的检查。
这种检查方法的原
理是将血液样本放入一片抗体涂片中,然后将抗体与血液样本中的红
细胞混合,当抗体和红细胞混合后,抗体就会把红细胞吸附在涂片上,从而产生凝集反应。
随后,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凝集反应程度,从而得
出结论,如果血液样本中存在特定免疫反应,就会产生更强烈的凝集
反应。
综上所述,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反应,它既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红细胞的生物特性,又可以用来检测血液系统中的免疫反应,从而为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