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与心身健康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在当今社会中,青少年的成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什么是健康人格;二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三是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方法和策略。

一、什么是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思想、情感、生理等多个方面具备的健康素质。

一种健康的人格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品质:健康人格的情感品质表现为稳定、舒适、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情绪爆发和冲动行为。

2. 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应该具备坚韧的意志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字符独立、自信、自尊、自律、自我激励、自我适应,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面对挑战和压力。

3. 良好的品德素质:健康人格应该具备诚实、勇敢、公正、宽容、善良、助人的品德,尊重他人的人权、民主权利,遵循道德规范,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良好的知识素质:健康人格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健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具体介绍其重要性:1. 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健康人格的青少年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学习,并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2.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健康人格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和品德素质,与他人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相处的关系。

3.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健康人格的青少年具备稳定的情绪、坚韧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4.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健康人格的青少年具有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三、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方法和策略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言: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人格特质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研究发现,人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一、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1 开放性与心理弹性研究发现,开放性是一个积极的人格特质,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

开放性的人更加乐观,面对困难能够积极应对,更容易适应压力,并且拥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1.2 神经质与焦虑症神经质是人格特质中的一种,代表了个体的情绪不稳定性和易感性。

具有较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因此,神经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1.3 外向性与社交支持外向性是指个体倾向于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互动的程度。

外向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从而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外向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心理健康对人格特质的塑造2.1 心理健康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更有能力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塑造更为成熟和稳定的人格特质。

相反,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人格特质的不稳定和扭曲。

2.2 心理健康与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个体更有意愿去开展积极的行为和思考,从而更容易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例如,他们更愿意接纳新鲜事物,对待他人更加宽容和尊重,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

三、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3.1 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同时也可以影响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方式。

3.2 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可塑性心理健康问题对人格特质的塑造存在一定的倒导效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格特质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格特质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格特质研究导言: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学业成就、社交互动和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格特质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研究结论。

一、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对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1.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积极程度。

研究表明,外向性较高的大学生通常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他们更乐观、自信,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2.神经质(Neuroticism)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神经质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他们对压力的适应能力较差,情绪更易波动。

3.宜人性(Agreeableness)宜人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友好程度。

宜人性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4.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责任心是指个体对任务完成的认真程度。

责任心较高的大学生通常更能规划时间、管理压力,更具有良好的学习和工作表现。

5.开放性(Openness)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较高的大学生更善于应对挑战和变化,更具有创新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少。

三、心理干预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策略1.发展社交技巧针对内向、害羞的大学生,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帮助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强自信心和外向性。

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2.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帮助神经质较高的大学生提高情绪稳定性,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3.人际关系建设通过促进宜人性和开放性,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大全)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大全)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大全)第一篇: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最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

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与生理状态也有间接联系。

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2,3]为了全面了解近6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摘要”模糊匹配检索,收集了近6年内(1999-2005)的46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主要研究方法(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主要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但也有少数使用其它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I-RC)等。

大多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主要使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还有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等等。

心理学观点下的人格与身体健康研究

心理学观点下的人格与身体健康研究

心理学观点下的人格与身体健康研究人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过去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对于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格特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

首先,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研究表明,一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自尊和情绪稳定,与身体健康呈正相关。

乐观的人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从而改善身体健康。

此外,乐观的人更容易应对压力,减少患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消极的人格特质,如焦虑、抑郁和敌对,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负相关。

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紧张和压力,从而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敌对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导致社交关系紧张,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人格特质还与身体健康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一些人格特质与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生理过程有关。

例如,乐观的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而消极的人格特质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增加患病的风险。

此外,人格特质还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外向的人更喜欢社交活动,而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独处。

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提高心理健康,进而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一些人格特质可能导致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饮酒、吸烟等,增加患疾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健康,而消极的人格特质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人格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生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可能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不同人格特质对身体健康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身心健康服务。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引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探讨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关键的研究结果和方法。

一、什么是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形成了个体对世界的独特把握。

健康人格是指具备积极、成熟、均衡、有适应能力的人格特征。

健康人格包括稳定的情绪状态、积极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与自尊心、适应压力的能力、道德素养和责任感等。

二、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性1. 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健康人格是为了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将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培养出健康的人格,才能使青少年在不同领域充分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2. 帮助青少年应对挑战在现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压力,例如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

一个健康的人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适应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困境。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不仅关乎个体的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未来,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对社会负责任。

三、培养健康人格的关键结果1. 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关键。

情感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学会积极表达情感、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调节情绪、增强情感的适应功能。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开展。

2. 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际关系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解决冲突等。

通过培养健康的人格特征,如同理心、友善等,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模式和特征。

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一种方法,旨在描述和解释人格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综述一些经典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特质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和认知社会学理论。

特质理论是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结构理论之一、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建构模块,是表现稳定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特征。

最早的特质理论之一是戈登·阿伦的五因素模型,也被称为大五人格特质。

这个模型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些维度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和国家的个体差异,并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

心理动力理论关注人格的驱动力和动机。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最有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的心理动力理论之一、他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互相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核心,包含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中介和调解冲突的一部分,超我则是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根据这个理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社会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认知和社会交互来形成和塑造的。

阿尔伯特·班达拉的人格原型理论是认知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应用。

他认为人们根据他们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偏好和评价来形成人格原型。

人格原型是一种社会认知结构,指导和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个体差异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人格结构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理论和模型也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例如,卡尔·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亨利·莫里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亨利·埃里生的着眼取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人格结构和人们的行为差异。

综上所述,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重要方法,并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格与身体健康个性特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联系

人格与身体健康个性特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联系

人格与身体健康个性特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联系人格与身体健康:个性特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联系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个性特征和表现方式的总和,而身体健康是一个人身体状况良好的状态。

个性特征则是描述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特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重点关注个性特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1. 情绪与身体健康情绪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它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而消极的情绪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甚至疾病。

例如,乐观的人更易保持身体健康,因为他们面对困难时更能保持心态平和。

相反,悲观的人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2. 外向与内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外向和内向是个性特征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外向的人喜欢社交活动,与他人的互动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相比之下,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独处,他们可能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沮丧,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内向的人也有其优势,他们更擅长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困难和挑战,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3. 精确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精确性是一个人对细节的重视程度和偏好。

精确性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精确性高的人更注重细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关注饮食、运动和睡眠等方面。

这些健康习惯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相反,精确性低的人可能对这些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4. 開放性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开放性是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求知欲的度量。

开放性高的人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实践。

他们可能乐于探索和接受新的治疗方法和心理疗法,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提升。

而开放性低的人可能对这些新鲜事物抱有抵触和排斥的态度,错失了一些改善身心健康的机会。

5. 稳定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稳定性是一个人面对压力时的反应能力和情绪稳定性的度量。

稳定性高的人更能适应各种压力和挫折,能够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相反,稳定性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从而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

大学生人格特质调研报告

大学生人格特质调研报告

大学生人格特质调研报告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他们的个人行为习惯、心理倾向以及思维方式,以便为大学教育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二、调研方法1.问卷设计:根据已有的人格测量工具,设计了一份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的问卷。

2.受访者选择:通过随机抽样方式,选择了全校的100名大学生作为受访对象。

3.调查过程:调查过程中,采用了面对面访谈的方式,确保问卷能够准确、完整地填写。

三、调研结果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外向性格大学生中有60%的人具有外向性格。

他们善于与他人交流,对于新环境和新人能够适应较快,并且乐于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2.内向性格大学生中有30%的人属于内向性格。

他们更喜欢独处,思考问题时更注重内省,相对较为内向和谨慎。

3.神经质在大学生中,约有20%的人表现出较高的神经质。

这些学生容易焦虑、紧张,并对事情过于敏感。

4.开放性大学生中有50%的人展现出较高的开放性。

他们愿意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乐于尝试新的事物。

5.责任心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80%)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他们对学业和工作都十分认真负责,愿意承担起个人的责任。

6.宜人性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约有70%的人拥有较高的宜人性。

他们对他人友好、乐于助人,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

四、结论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多样化。

大学生中既有外向型的积极开朗者,也有内向型的深思熟虑者;既有开放性强的乐于接受新事物,也有较为保守的思维方式。

2.大学生整体上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宜人性。

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学业和社会责任承担起责任,并且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

3.少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神经质。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长期中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一个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良好状态。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人格的不同特质对于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外向性与心理健康外向性是一种人格特质,指个体活泼开朗、社交能力强、爱交际、善于表达自己等特点。

外向性的人通常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支持和情感满足,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二、神经质与心理健康神经质是指个体焦虑、紧张、敏感和易激动的程度。

神经质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提高神经质者的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能力,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宜人性与心理健康宜人性是指个体友善、合作、宽容、愿意帮助他人等特征。

宜人性的人通常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给予和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开放性与心理健康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事物和新观点的接受程度,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对新经验的渴求以及对于艺术和美感的欣赏等。

开放性的人通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积极应对变化和挑战,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心理健康的稳定性。

五、责任心与心理健康责任心是指个体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程度。

责任心较强的人更加自律和坚持,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保持心理的稳定和健康。

六、自尊与心理健康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尊重程度。

拥有较高自尊的人更加自信和乐观,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拥有更高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七、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是指个体情绪变化的频率和幅度。

情绪稳定性较好的人更加平和和稳定,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和困扰,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人格心理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与解释

人格心理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与解释

人格心理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与解释引言: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稳定特质和模式的学科。

人格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深入探讨了人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一、人格特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

多项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例如,外向性与积极情绪、适应能力和社交支持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呈正向关联。

而神经质则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呈正相关。

因此,人格特质的不同组合与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人格心理学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1. 增强心理韧性人格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些人格特质如开放性和尽责性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

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抗压能力,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性使个体更加愿意接受新事物和变化,尽责性使个体更加有条理和坚持。

这些特质有助于个体应对挑战和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 促进积极情绪人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宜人性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

宜人性是指个体友善、合作和乐于助人的特质。

这种特质使得个体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交支持,从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

积极情绪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可提高免疫力,减少心理压力和抑郁等问题。

三、人格心理学对身心健康的解释1. 神经生物学机制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神经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

例如,外向性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有关,而神经质与杏仁核的活跃程度有关。

这些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差异可能解释了人格特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2. 心理社会机制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人格特质与心理社会机制密切相关。

例如,外向性与社交支持的获得有关,而神经质与社会支持的缺乏有关。

社交支持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情感支持。

因此,人格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交关系,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什么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什么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什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质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重要方面。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问题以及提供有效的教育和支持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简单来说,这指的是青少年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良好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通常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拥有稳定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而人格特质则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上相对稳定的特征模式。

常见的人格特质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

这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方式。

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外向性较高的青少年往往更善于与人交往,乐于参与社交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这样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心理健康提供积极的支持。

相反,如果一个青少年过于内向,可能在社交互动中感到困难和焦虑,增加心理压力的风险。

神经质特质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反应过度,情绪波动较大,难以有效地应对挑战,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比之下,神经质水平较低的青少年通常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具有较高开放性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活跃,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这种特质有助于他们拓展视野,丰富内心世界,增强心理的韧性和灵活性。

然而,如果开放性过度,可能导致在面对传统价值观和规范时产生冲突和困惑,影响心理的平衡。

宜人性高的青少年通常善良、体贴、富有同情心,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样的特质有助于营造积极的社交氛围,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对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反之,宜人性低的青少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更多的冲突和矛盾,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小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小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小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小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中小学生的人格特质1. 中小学生的外向性格特质。

外向性格特质是指个体外向活跃、善于交际、大胆坦率等特点。

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的学生在学校中与同学、老师的互动更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外向性格还与学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自信心等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中小学生的内向性格特质。

内向性格特质是指个体内向、害羞、不善言辞等特点。

研究表明,内向性格的学生相对内向、敏感、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内向性格的学生通常更为细心、深思熟虑,更容易表现出对自己的高度责任感,因此,在适度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们也能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中小学生的开放性格特质。

开放性格特质是指个体对新事物、新体验的接受程度。

研究表明,开放性格的学生更具有批判思维、创造力和适应力,对于心理健康的培养也更有利。

开放性格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能够主动尝试新事物,抵御较大的压力和挫折,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1. 自尊心理健康。

自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具有积极的自尊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健康与其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尊观念,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评价。

2. 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压力和困难的应对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其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开放性格的学生更容易应对压力和调整心态。

人格心理学与身心健康的关联研究

人格心理学与身心健康的关联研究

人格心理学与身心健康的关联研究概述: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学科,而身心健康则是一个人在心理和生理层面的整体健康状况。

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联,并强调人格心理学在身心健康促进中的重要性。

人格心理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人格心理学研究了个体的特质、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些因素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一个人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应对方式。

例如,乐观的人更倾向于积极应对压力,而悲观的人则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人格特质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有关。

例如,神经质的人更容易患上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

此外,人格特质还与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相关,如是否有规律的锻炼习惯、饮食习惯等,这些因素对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

人格心理学在身心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人格心理学在身心健康促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了解个体的人格特质,心理学家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干预。

例如,对于乐观度低的人,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态,以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身心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了解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对健康行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健康行为的政策和措施。

此外,人格心理学还可以为身心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可以提前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结论:人格心理学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以及健康行为的选择。

人格心理学在身心健康促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为制定身心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以及为身心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因此,进一步研究人格心理学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然而,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索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人格特征调查1.1 独立自主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

大学生开始逐渐独立生活,面对上课、学习、社交等种种困扰,需要自主解决问题。

同时,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个人特质。

1.2 适应能力在大学生活中,逐渐远离家庭、面对新环境、新学习压力,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适应机制,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1.3 自信心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特质。

这种自信心既来自于个人能力的自信,也来自于环境和社会的支持。

研究显示,自信心越高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1 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常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当前高度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巨大学习压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这对其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

2.2 情感问题从家庭到学校的转变,大学生可能经历一系列情感问题,例如与家人的离别、与室友的相处、与异性的交往等。

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情感问题的出现率较高,需要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2.3 时间管理大学生需要面对数量庞大的学业任务、社交活动、个人爱好等。

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困难,导致学业压力和焦虑加剧。

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的影响

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的影响

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的影响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情感方面的稳定倾向和特点。

而身体健康是指人体生理与心理的良好状态。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备受研究者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人格特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乐观主义与身体健康乐观主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事情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研究发现,乐观的人更有可能享受到身体健康的好处。

首先,乐观主义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乐观主义者更容易应对压力和困难,从而减轻了身体上的紧张和压力。

其次,乐观主义者往往更加积极主动,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责任感与身体健康责任感是指个体在行为和决策中所呈现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研究发现,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更倾向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们更加自律,更有规律地进行锻炼、进食和休息,这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此外,责任感还与社交支持有关。

高度责任感的人通常拥有稳定的社交关系,他们可以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这对身体健康也是有益的。

三、外向性与身体健康外向性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积极投入程度,喜欢社交和交往。

研究表明,外向性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首先,外向性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并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其次,外向性与积极的社交关系有关。

外向的人更容易建立和维护社交网络,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这对身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四、神经质与身体健康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特征,容易焦虑、担忧和情绪波动。

神经质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

研究发现,神经质高的人更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问题等身体健康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导致身体上的紧张和不适。

总结起来,人格特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乐观主义、责任感、外向性都与身体健康呈正向关联,而神经质与身体健康呈负向关联。

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然而,人格特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未来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

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是两个相互关联且共同影响个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心理状态的稳定,以及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而人格特质则是个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互动关系1. 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特质是个体在性格、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稳定表现。

许多学者认为,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开放性与情绪稳定性这两个人格特质常常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相关联。

开放性的人善于接受新事物和灵活思考,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因此更容易保持心理的健康状态。

而情绪稳定性的人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

2. 心理健康对人格特质的塑造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通常更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例如乐观、自信和责任感等。

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消极的人格特质,如焦虑、抑郁和敌对等。

因此,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促进积极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二、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1. 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个体可以通过培养和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例如,要发展乐观的个性,可以培养积极的态度,学会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树立希望和成功的信念。

要提高情绪稳定性,可以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寻找支持等。

此外,培养自信、责任感和适应性等人格特质也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提升。

2.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饮食方面应选择均衡的营养,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此外,社交活动和支持系统的建立对于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

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压力、增加幸福感。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点,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自我认知清晰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特征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点,不同的人格特征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和神经质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五大基本特质,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事物和新经验的接受程度,具有开放性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尝试新事物,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种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时的友好、合作和善良程度。

具有高度宜人性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 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个体的自律、责任感和目标导向程度。

具有高度尽责性的人更容易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他们更有执行力和毅力,能够有效地管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4. 外倾性外倾性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程度,外倾性高的人善于社交、喜欢与他人交往。

这种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5. 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易紧张的程度。

具有较高神经质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二、心理健康状况对人格特征的塑造除了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外,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人格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学生可能表现出消极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人的一种内在特征,它与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同时,人格特质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健康。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大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维度中的每一项都与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联系。

举个例子,外向性的人通常更加开朗、自信,他们乐于与他人交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而相反的,神经质的人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和抑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来说则是一种威胁。

因此,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并加以调整和管理,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人格特质不仅受到个体的遗传因素影响,还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而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与这些因素产生相互作用。

举个例子,一个外向性的人在社交方面可能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在生活中更容易获得支持和认同,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相反的,一个神经质的人可能更容易对负面信息敏感,对自己的批评和挫折感到过度的焦虑和抑郁,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相互交织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方面,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之间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关联。

比如,人格特质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应对能力产生影响。

一种坚韧的人格特质有可能使个体更能够直面困难和挑战,并更有可能从中成长和调整。

而某些人格特质如多疑和偏执可能会导致个体对他人持有怀疑和敌意,对他们的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由于人格特质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这种关联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

总的来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调整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特质与心身健康的研究综述摘要:从人格特质的概念、维度、行为特征、测量及与心身健康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对比了不同人格特质人群的行为,提出针对行为类型的对策和干预。

综述了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人格特质,A型行为,B型行为,C型行为,D型行为,心身健康一、关于人格特质“人格”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当是指演员为了戏剧演出而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现在,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某种特性或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它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通过人格较准确的预测一个人的典型行为。

鸠达·米恩认为人格是个体克服焦虑,解决人际冲突和心理冲突的方式的总和,这种解释重点强调个体用来应对应激情境的方式。

人格特质是一种内在的、稳定持久的、独特的、具有动力特性的神经心理结构,具有使不同种类的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来,且反应一致的倾向性。

人格特质是衡量人格的最基本的单元。

心身疾病指一组在发病原因、机制、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

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关系密切,但并未得到广泛关注。

二、A型人格及其相关研究医学的发展使人们有效地控制了细菌与病毒对健康的威胁,但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又使得肿瘤及心血管疾病跃居人类死因排行榜首位。

经典的医学理论无法说清这些疾病的病因,而广泛的多病因研究正逐渐揭开这些疾病的神秘面纱,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致病因素就是心理社会因素。

2.1 A型人格的来源1959年,美国旧金山哈佛布鲁恩(Howord Brunn)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两位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M.Friedman)与罗森曼(R.H.Rosenmon)报道了他们的重要发现:A型人格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

弗里德曼的研究始于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负责维修病人候诊室里沙发与椅子的人员告诉他,这些沙发和椅子只是坐位前沿部分严重损坏。

似乎这些病人都只坐沙发与椅子的前边缘。

这一现象促使弗里德曼怀疑这些心脏病患者的总体行为可能有些特异之处,继而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这是人类首次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验证了性格特点与病症之间的对应关系,意义重大。

根据这一灵感,弗瑞德曼和他的同事瑞.罗森曼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工作,最后形成了A型行为类型的理论。

弗瑞德曼和罗森曼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发现A型行为被试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B型被试者发病率的2倍以上。

A型行为类型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表现方式,而是包含了以人格为基础的行为,性格和情感元素的一个复合因素群或行为群。

是不同的人格由相应的竟争和挑战性环境塑造的一整套的外显行为,是介于典型的A型行为到典型的非A型行为之间的行为连续体。

目前把行为类型分为五型:A、mA、M、mB、B.A型是A型行为人的极端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竟争欲。

有时间紧迫感,人际关系不协调,有敌意倾向。

mA是一种不那么明朗和极端的A型人。

B 是B型行为人中的极端型,是与A型行为相反的一种类型,缺乏竟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过松散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

mB不像B型表现得那么明朗和极端。

M是介于A型和B型之间的一种混合型。

2.2 A型行为特征弗里德曼总结的A型人格(性格)具有6种基本特征:(1)强烈持久的目标动机;(2)处处追求完美的内在倾向;(3)强烈持久的追求赞誉与进步的欲望;(4)连续卷入多项事务,挑战极限压力;(5)习惯于突击完成工作;(6)经常特意地使自己的心理与身体处于机警状态。

总结起来,A型人格集中体现两大心理行为特征:过强的时间意识和过强的竞争意识。

2.3 A 型人格的优点A 型人格的人事业心强,大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更没有必要牺牲自身的健康。

因此,如果您觉得您有上述A型性格特征倾向或面临过重的压力,应该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加以调适,为自己的心灵减负。

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头脑之中,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如何认识和应对困境、挫折和各种变化。

如果能够学会运用弹性思维,化逆境为顺境、变挫折为动力、化不和为友情,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

2.4 A型行为与心身疾病A型性格的人,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在心理和生理上,负担都十分沉重。

他们被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所驱使,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坚定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拼命直奔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既定目标。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节奏之中,其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源源不断地产生内部的紧张和压力。

A型行为的人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心血管病,甚至可随时发生心肌梗塞而猝死。

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 型行为有关。

同样,有关研究也表明,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性格达98%。

尸体解剖检验证明,A型性格的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要比B型性格的人高5倍。

有关专家认为,其原因是: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却没有时间去做”,这种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态,会使我们紧张、忧虑得心力交瘁,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便会随之发生。

2.4.1 A型行为与冠心病A型行为或冠心病易患行为是由弗里德曼和罗森曼于1959年首先提出的。

A型行为者具有这些人格特征:持续的进攻性、进取心和经常的紧迫感、好急躁、专心致志追求事业目标,并且始终保持着警觉,易冲动,精力充沛等。

在行动上常表现出迅速、性急、果断而不沉着等特点。

A型行为模式于1977年在国际心脏和血液病学术会议上被确认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患者多数具有A型行为类型,其比率明显高于其它行为类型。

A型行为类型者不仅易患冠心病,而且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也比较严重。

1983~1984年有人用Herman与Friedman等标准随机对各种职业的3661人进行人格类型与冠心病相关性调查,结果发现冠心病239例,总患病率为7.1%。

其中A型与B型人格(以性情温和、言语与动作节奏较慢,缺少竞争行为特征)的冠心病患病率分别为9.36%与3.7%,A型行为者为B型行为者的2倍以上。

Buell指出A型性格的人遇不良情绪应激,尤其是压抑、愤怒时,就构成A型行为,表现出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

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

2.4.2 A型行为与原发性高血压许多研究认为,高血压病与患者性格相关。

一般认为好激动、具有冲动性、好求全责备、主观刻板的人容易患高血压。

尤其具有压抑的敌意、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患者占多数。

人格特征异常是高血压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资料表明,A型行为类型者的发病率较其它行为类型者高。

洪炜[1]等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124例住院高血压患者进行有关心理社会方面的调查评估,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具有较明显的A型行为特征。

吕跃[2]等通过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

常常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刺激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控制情绪的能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由于处于此种心理状态下,容易导致紧张情绪的发生,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最终导致血压的恒定性升高。

近代心身医学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互相影响,使心理因素转变为生理因素。

2.5 A型行为类型的测量50年代末,弗里德曼和罗森曼开发了第一个TABP的测查工具,称为“结构式会谈”(Structured Interview,简称SI)。

在60年代后期,美国医学心理学家詹金斯(C.D.Jankins)编制了一个TABP自陈量表,称为“詹金斯活动性量表(Jenkins Aetirity Servey,简称JAS),该量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还有弗雷明翰A型量表(Framinghan Type A Scale,简称FTAS)和德克萨斯A-B型行为测验(Texas A-B Index,简称TAI)等。

中国版的A型行为类型量表1983年由张伯源主持全国性的协作组开始修订。

研究参考了美国的一些A型行为测查量表的内容并根据中国人的自身特点,前后经过三次测试和修订,完成了信度效度较高的A型行为类型量表的编制。

整个问卷包含60个题目,分成3个部分:TH:共有25个项目,表示时间匆忙感(Time Hurry),时间紧迫感(Time Urgency)和做事快节奏(Do something Rapidly)等特点。

CH:共有25个项目,表示竞争性(Competitive)、缺乏耐性(Impatience)和敌意情绪(Hostlity)等特征。

L:共有10个题目,作为测谎题,用以考查被试回答量表问题是否诚实、认真。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

对冠心病的测试证实其在A型行为类型问卷上的TH,CH,TH+CH得分均显著高于常人。

2.6 对A型行为人群的对策与干预其一,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目标;其二,在时间安排上要预留回旋的余地;其三,严格划清工作与休息的界线;其四,培养业余爱好,增加生活情趣;其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承受能力。

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要有“山高自有行人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洒脱气概,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以减缓精神紧张和心理波动。

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比较容易对付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因为困难和挫折的程度,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体验;困难和挫折的转机,取决于当事人对困难和挫折所持的态度。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弹性思维,化逆境为顺境、变挫折为动力、化不和为友情,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

三、B型行为及其相关研究3.1 B型人格特征弗里德曼还提出B型人格,B 型人格与A型人格相反,属于一种舒缓的、善于自我调节的人格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人群中A型人格患心血管病的几率是B型人格的2一3倍;而在冠心病患者当中,A 型人格的比例更是高达70.9%。

北美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A型人格是B型人格的2一4 倍。

3.2 A型人格与B型人格比较刘连龙[3]考察了403 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A 型行为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大学生中的A 型行为者比B 型行为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B 型行为者倾向于产生心理非常健康状态; 典型A 型行为者没有一人呈现心理非常健康状态; 巨大的竞争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崔凯[4]等人研究发现,A型和B 型人格男性对脑力任务的主观负荷评价的差异,A、B2组被试在两项脑力任务中, 在具有同等的执行绩效情况下, 具有A型人格男性的3个脑力负荷主观量表得分除MCH的任务1外均高于具有B型人格的男性,A型人格男性对脑力任务的主观负荷评价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