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及问题剖析-文档资料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行政问题探析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行政问题探析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行政问题,这些问题妨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推进和实施。
因此,本文将对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行政问题进行探析。
行政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信息不对称。
在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而社会公众则往往缺乏相关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难以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愿,制定出的政策可能无法真正反映社会的需要,并且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抵制。
因此,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民众进行沟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行政问题还包括政策协调不足。
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之间常常存在信息孤岛和利益冲突的问题,导致政策协调不足。
政府内部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但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协调。
如果各个部门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就会受阻。
因此,政府应当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确保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有效协调。
第三,行政问题还涉及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
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合理分配资源,就会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力,甚至出现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
因此,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分配,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行政问题还包括监督与评估不到位。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监督与评估是保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标准,一些政策的执行效果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和评估。
这就会导致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和浪费现象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公共政策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
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的许多公共政策都比较符合现实情况,在得到较好执行的地方,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
然而,在我国现实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导致政策目标不能有效实现乃至与完全落空的情形,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政策敷衍执行。
主要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故意只做表面文章,只搞宣传而不研究实际情况,不采取可操作性的执行措施,不落实执行政策的组织、人员、资金。
政策执行主体或者被动等待上级的新政策,或观察上级是否要严肃执行,或旁观其他部门是否认真执行。
在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之后,政策执行容易错失最佳时机,从而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严肃的公共政策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例如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政府口头上支持中央政策,或以书面形式表态,但没有按照中央政府的期望做任何事情;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政策选择性执行。
一项公共政策往往是由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目标的若干本分组成的,一些地方政府、单位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不利的内容则有意弃之不用;更有甚者,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公共政策的决策与实施分析
公共政策的决策与实施分析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促进社会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行动方案。
决策和实施是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分析公共政策的决策与实施,探讨关键因素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决策阶段公共政策的决策阶段是政策制定的起点,也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决策阶段涉及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协商,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和考虑不同观点。
首先,政策决策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政策制定者应该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了解相关政策措施的效果。
只有依据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
其次,政策决策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
政策制定者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专家学者、民众代表、非政府组织等,形成共识和平衡不同利益。
只有尊重多元化的声音,才能制定出公众认可的政策。
最后,政策决策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能力和政治智慧。
政策制定者需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能够正确把握社会需求和政策方向,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实施阶段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是政策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步骤。
实施阶段需要政府、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将政策落地并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是政策实施的主体和推动者。
政府应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其次,社会力量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政策的落实。
例如,企业可以参与社会责任项目,学校可以加强教育和培训,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最后,民众的参与和支持是政策实施的基础。
民众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理解,积极参与政策活动,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只有政策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实施和发挥作用。
三、挑战与对策公共政策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例如,政策决策阶段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均衡的问题,导致政策制定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旨在为本国或本地区的行政机构、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的社会公共行为提供规范性、指导性的方向,以此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暴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政策执行的目的,从而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
公共政策的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公共政策制定从程序上讲,包含目标确立、政策方案设计、评估论证方案与抉择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阶段或环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盈利性组织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有质的区别,并且过程呈现复杂多样、动态的特征。
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1.政策输入机制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策科学界逐渐形成了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两种政策制定过程分析模式。
理性模式从最初的过于理想化的理性分析模式经过创新后发展为以赫伯特·西蒙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有限理性分析模式。
渐进分析模式包括两种决策模式:多元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由于政策制定是在社会结构分化程度偏低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而且大部分的制定政策的任务都不能被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结构来承担,大都是政治系统中的政治精英按照自己所认为的政治发展走向来确定政策制定的内容。
因此,就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政策制定特点。
2.公众的参与性公共政策制定的最根本的受众目标就是人民群众,公共政策从开始的信息采集到政策分析再到政策制定与执行,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与公众对将要制定的政策进行沟通与协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形成了重大政策的形成一定要和群众通过自上而下而后又自下而上的过程来反复沟通、实践、修正。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就曾说过:“群众既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
也正是因为共产党对民意、民心的重视,以及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不懈的贯彻执行,才会出现党、军、民一条心开创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面貌。
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机制
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机制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经历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们能否顺利毕业,所以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下面YJBYS提供政治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思考!摘要: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分析可行性、专家论证、防范风险、严格责任制等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环节。
然而,在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随着一些功能环节的缺失,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被完全确立起来。
因此,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阻滞政策执行的因素、完善改进措施是改进公共政策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公共政策;澳大利亚先进经验;阻滞因素;改进机制一、理想的公共政策制定流程第一,研究分析目标的可行性。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经过全面、充分、严密的尽职调查,并按照要求编制规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完善项目专家论证(制度)。
专家组成员应当是相关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以及在投资、财务、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
论证未通过或存在重大争议的项目不得进入决策程序。
专家论证程序主要包括:提出咨询论证事项、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形成专家论证意见等。
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要坚持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在充分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交省政府相关部门论证决定。
在审议过程中有异议的项目应当暂缓决策,再行论证。
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投资项目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审慎决策。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要听取群众代表的意见。
第四,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防范。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控制资产负债水平,防范财务风险,要强化对投资项目的法律风险防范。
要建立投资风险预警监控机制,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和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判断,制定应急预案,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
第五,严格执行项目责任制。
根据所投资项目情况,选择熟悉本行业的专业人员组成项目组,并确定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责任书,明确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定期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根据项目实施结果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奖惩。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政策过程理论第二篇
印第安纳大学公共政策教授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行政官僚垄断了公务知识,其“最重要的权力手段是通过‘公务 机密’的概念(“机关”一词的由来),把公务知识变为保密知识: 最终仅仅是保障行政抗拒监督的手段”。
卡特: 我贵为总统,但是就连白宫里的一只老鼠都斗不过。 杜鲁门离任时对接班人艾森豪威尔说:
干这个,干那个!其实什么也干不成,可怜的艾克——这儿可绝 不是军队。你很快会十分泄气的。
行政生态学:环境之于公共行政的影响
行政生态理论是由一般系统理论与公共行政学相结
合而形成的。其研究的基点在于政府赖以生存和运 作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其环境的互动 和动态平衡。
里格斯(Fred Riggs)1957年所著德《农业型与工业
型行政模式》以及1961年发表的《行政生态学》被 认为是典范式的行政生态学论著。
系统论和行政生态学的启示: 公共政策是处于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一个
系统。 任何具体政策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公 共政策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称为政策活 动的外部生态;公共政策内部环境因素 的总和称作公共政策的内部生态。
公共政策外部生态
国际的政治、经 济、文化要素
区域的政治、经 济、文化要素
公共政策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
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导致市场 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例如,在产品市 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 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 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 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 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因 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打假”问题,关键是解决 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否则可能越打越假。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问题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问题分析在当今社会,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问题备受关注。
政策制定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完成的过程,可分为立法、规章制度和行政文件等形式。
而政策实施则是指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挥效果的过程。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涉及到社会发展与人权保障等问题,因此需要正视和解决相关问题。
一、公共政策制定问题公共政策制定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等特点的政策过程。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研究该政策的目标、背景、科技基础和社会参与等问题,而这种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才能获取。
但在实际工作中,政策制定却存在着多种问题:一、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制定政策往往需要考虑到全社会的利益和福利,而这需要政府收集大量、多样的信息,因此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现实情况下,政府无法对各类信息了解情况完全了解,导致制定出的政策无法完全解决社会问题,甚至扼杀了社会创新与发展。
二、缺乏民主参与问题由于政策制定是政府的职能,同时政策制定过程复杂,政府往往会以效率为导向,不重视公民参与。
但是,这种做法难以解决真正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社会反弹,公民权益遭到损害,推进政策实现的难度增大。
二、公共政策实施问题政策实施是公共政策过程中难点之一,也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
政策实施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配合,同时必须有良好的执行和检查机制来保障政策执行效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策完美执行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行政效率与拖延问题政府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面临诸如拖延、滞后、误判等多种问题。
政府需要调配各种资源来进行政策实施,但是,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及时协调,而各种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难以统一,导致了慢慢推进、甚至不推进的情况发生。
二、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资源配置问题,资源的分配方式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政策效果缓慢,甚至是失败。
例如,有些政策的执行往往会占用很多财政资源,导致其他领域的发展受阻止。
公共政策制定流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流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章:引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特定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或一系列行动的总和,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与需求,所以需要构建一套可持续的公共政策制定流程来保证政策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就公共政策制定流程及影响因素作一分析。
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流程2.1 问题解决阶段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期,立场明确的决策者需要找出他们需要解决以及适用于什么人群的方案。
在这个阶段,决策者需要充分掌握政策贯彻的意义和目标,评估可行性,检测并挖掘出相关的数据,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2.2 建议的制定阶段在问题解决阶段之后,提议阶段的时间到了。
制定和评估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是一个花费时间的过程。
提议过程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需求,结合研究和数据分析,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架构。
2.3 讨论与评估阶段在确定方案和设计后,就需要对新政策进行讨论和评估。
讨论的目标就是确保提出方案的各方利益都能被完整地考虑进来,主要是考虑政策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及其影响。
评估的目标是确定政策推行的方式和可实施性,它考虑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
2.4 决策与实施阶段在将方案推向公众之前,要进行决策和实施的过程。
决策阶段是制定政策的最终流程,它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确立行动计划,分配资源,确定是否需要额外的支持,以及其他的政策实现信息。
在实施阶段,行政部门和决策者开始运用政策框架,设计实施的具体细节,确定交付方式和时间表,培训资源,以确保政策的成功推广和有效实施。
第三章: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3.1 行业环境公共政策制定十分关注行业环境。
因为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业务,其实际需求和资源分配可能不同,这是由于其所在的环境会有所不同。
比如,两个不同的城市可能有不同的工资水平,两个生产相似物品的公司的政策可能会有所不同。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行动,并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社会活动中各利益诉求者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方式,以达到政府既定目标的一些规定和行为。
因此,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与对策1. 缺乏参与和民主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期望,但如果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很可能导致政策与公民的需要和期望脱离实际。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公开、透明、高效、民主的政策制定模式,倾听和参考各方声音,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推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决策过程。
2. 官僚主义和手段型思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官僚主义与手段型思维的问题十分突出。
官僚主义问题表现在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封闭性与自我保护性等方面;而手段型思维问题则表现在政策制定者将手段作为目的,忽略了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坚持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促进上下联动和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创新和实现政策目标,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体系,强化对政策实施的审查和监督,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
3. 利益分配不均公共政策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还要货币和非货币的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对社会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和认真地考虑。
但是,利益分配的不均会影响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各利益关联方的沟通和交流,强化政策宣传和公众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政策资源合理利用。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政策衔接、协调和整合,提高政策效应的协同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1. 执行缺乏有效措施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最终实现的过程,但常常会受到执行机构和官员素质、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执行结果与预期不符。
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的总称。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计划、方案和措施,包括社会经济政策、社会文化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人口控制政策等各种领域的政策。
公共政策实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对政府执行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检验。
实施公共政策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和难点。
第二章: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1. 实施方案缺乏实效性很多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方案不具备实效性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公共政策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实施方案不够具体、操作性差、实施时间节点不够明晰等方面。
2. 社会参与不够广泛公共政策离不开社会参与的支持和配合。
然而,一些政策实施与征求问题意见阶段较少开展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参与度不够广泛,反映或者重大意见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导致公共政策的贯彻实施效果差异较大。
3.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很多公共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但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并不总是能满足所有政策执行的资金需求。
由此衍生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影响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保障效果,直接造成公共政策无法执行的难题。
4. 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机构协调不够紧密,管理职责不够清晰,进一步导致实施流程的不顺畅。
政策执行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明确,权责不清晰,信息共享不够及时等问题,搞乱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5. 社会媒体宣传不够全面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社会媒体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不够全面和健全,对于公共政策效果展示和推广的工作也逐渐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章: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对策1. 提高公共政策实效性政府应该制定具体、可行性强、可度量的实施方案,避免制定过于模糊和不具体的方案,同时加强对公共政策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统计,经常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意见推进个要素的政策实施过程,提高公共政策实效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公共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正而制定的法规或行动计划。
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提高国家整体水平。
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落实面临的困难也十分严峻。
因此,本文将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探讨公共政策制定与落实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1.弊端:高层制定,基层落实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政府的高层人员进行,而基层机构的落实却往往缺乏具体考虑。
例如,某地政府在制定二胎政策时,忽略了养育压力增大、入托难等问题,导致二胎政策难以落实,甚至在某些地区引起社会不安。
解决方案:完善政策制定流程,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强政策实施的考核评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2.信息欠缺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但很多政策制定者缺乏市场调研、社会调查等基础信息,从而导致制定出的政策与实际情况不符。
例如,某市政府在推广电动车时,未考虑电力基础设施未跟上、电动车价格贵等问题,导致政策推行难度大。
解决方案:政策制定者需要多渠道获取数据,可以通过专家咨询、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
政策制定者还需要积极与企业等社会主体合作,掌握市场动态和技术变革。
3.目标不明确公共政策制定时,需要明确政策目标、效果和范围。
但很多政策目标并不清晰甚至相反,例如某政策既要求新增就业,又大力鼓励外资进入市场,很难协调统一。
解决方案: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了解社会矛盾和需求,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问题,确立明确的政策目标。
此外,在调研阶段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策略。
二、公共政策落实的问题1.贯彻力度不够公共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协同配合,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部门并不重视政策的执行,甚至存在“应付”和“敷衍”的现象,导致很多优秀政策难以落地,人民群众难以享受到实际的便利。
解决方案:加强政府组织协调,推行采用离职评估、绩效考核等措施,严格规范和督促各级部门按照政策目标落实政策,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决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目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利益,提高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确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利益。
这些议题可以是经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可能通过调研、咨询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来确定议题。
2.政策制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确定的议题。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会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限制、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考虑。
3.政策实施: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实施。
这包括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可能需要与各方合作,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来实施政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4.政策评估:政策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政策的效果和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政府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1.社会公正: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歧视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以提高社会公正。
2.经济稳定: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调整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
3.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利益冲突:公共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目标。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思考:
1.谈谈你对听证制度的看法。
2.案例反映了我国听证制度存哪些问题?
3.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7
三、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政策问题确认 政策议程设定
制定政策目标
设计政策方案 论证评估方案 抉择政策方案
政 策 过 程
制定公共政策
政策合法化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终结
28
价值因素
政治因素
多目标间的冲突
公共政策分析
案例:医改方案的制定过程
由国家发改委以及南方16省区市主管副省(市)长
等参加的医改座谈会上,提供给与会者讨论的医 改方案文本主要融合了九份专家意见稿的内容, 包括一个总体目标、四个主要原则和八大改革方 向。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一个覆盖中国城乡 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四大原则即 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医院管理、基本医疗服务 等。八大改革方向包括医疗管理、运营、投资、 监管体系、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
13
3.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美国学者卡普兰:
(1)公正无偏原则 (2)个人受益原则 (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4)分配普遍原则 (5)持续进行原则 (6)人民自主原则 (7)紧急处理原则
14
3.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公共政策学者史塔林:
(1)集中性 (2)清晰性 (3)变迁性
导小组在整合了各类意见的基础上,于2009年3月
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制 定 政 策 目 标
设 计 政 策 方 案 论 证 评 估 方 案 抉 择 政 策 方 案
公共政策分析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公共政策分析-4
优点:体现了创新的观点
缺点:能否突破限制令人怀疑
政策方案规划是考验可行性的过程
该研究途径认为:政策规划者所设计出来的政策方案, 必须考虑其可行性。 与第一种途径的异同 – 相同点:都强调不断修正政策方案的调适过程 – 不同点:
第一种适应的研究途径在于追求政治环境的适应,所以 仅止于平均绩效,而本研究途径试图追求最佳绩效; 前者非常强调最后的产出对于环境的适应,而本研究途 径重在可行性分析的阶段; 前者基本上着重于事实的描述,而本研究途径则重在规 范性的陈述。
多数裁定规则
优点:成本低、容易实施
缺点:多数剥削少数,投票“循环”现象
二、政策方案的综合分析
政策方案规划的含义 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
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政策方案规划的研究途径
什么是政策方案规划?
政策方案规划就是公共权力机关
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 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 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先抉择的过 程。
群体取向
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彼此配合,相互补充
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美国学者 卡普兰: 公正无偏原则 个人收益原则 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分配普遍原则 持续进行原则 人民自主原则 紧急处理原则
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公共政策学者 斯塔林: 集中性 清晰性 变迁性 挑战性 协调性 2)成员代表性及影响力很大 (3)事件风险很大
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多数裁定规则
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 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简单多数规则 两种基本形式 绝对多数规则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及问题剖析-文档资料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及问题剖析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概述公共政策制定,是“指针对某个政策问题提出、论证并抉择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方案抉择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这几个环节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动态变化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作为确立了公共政策议程之后进入问题解决阶段的首要环节,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多环节的动态过程,具有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同时,公共政策制定还是一项严肃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不同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为了确保政策制定过程的顺畅,从宏观层次上必须遵循从国情出发、整体效益和系统原则、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审时度势等一系列基本的原则。
而在政策制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即从微观层次上还应遵循信息原则、预测性原则、兼听原则等。
西蒙的在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中指出,决策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它包括整个决策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即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
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各个阶段是相互交织的,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一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即“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还有圈”。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三大系统,分别是:组织、领导整个决策活动并最终抉择方案的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处理信息并提供决策依据的决策信息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并设计备选方案的决策咨询系统。
这三大系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分工不同、使命各异,只有各司其职、各行其责,相互支持和互补,才能确保公共政策不失真、不片面。
二、公共政策问题剖析在本人看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往往会忽略基本的流程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求。
事实上,这三大要求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决策流程不仅体现着民主化的原则要求,同时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一)流程化:隐形的政策制定环节正如前文所述,科学的政策制定需要经历一定的逻辑流程:主要的环节比如说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政策执行以及政策修正等。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分析与实践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分析与实践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指令或计划。
政府基于政策分析和不同利益方之间的谈判,将政策导向具体干预措施的执行中。
这个过程涉及到政策制定的不同阶段,包括问题定义、议程设定、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环节。
本文聚焦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分析与实践,探究政策制定的基本框架、问题和挑战,并提供一些成功经验的分享。
一、政策制定框架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多方利益、多参与者的过程。
政府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参与、社区、业务、政策专家或学者也可能参与进来。
政策制定过程应是一个协商、透明和公正的过程,也必须符合民主原则。
制定公共政策有许多步骤,其中一些远离公众视线。
政策形成的关键指标有时间、变革、支持、配合和柔性,而其中的处理涉及到多个层面。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应当在问题表述阶段展开,这一阶段的导向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识别,然后是案例分析和研究,接着是决策支持,最后是执行和检测。
二、政策制定问题公共政策制定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具有挑战性,需要仔细分析和解决。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分歧政策制定涉及到多个利益方,因此不同的意见被提出来,并且由于不同的利益被披露出来,制定政策的过程变得十分复杂。
(二)政策制定反应滞后公共政策制定有时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确立,这是因为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制约和约束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因素等。
政策的实施需要某些时间,因此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的时间差异可能导致政策制定不能适应新变化。
(三)预算不足公共政策制定的执行和检测需要预算。
预算不足甚至没有预算会给政策制定过程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政策执行和监督困难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这可能会导致政策的效果不佳,缺乏透明度和界定。
三、成功经验分享尽管政策制定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
以下是几个例子:(一)利用社区的力量社区组织和居民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执行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执行中的问题1. 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资源有限并且需要面临多个问题的处理,政府在资源分配上往往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投资,而其他地区则会被忽视。
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可能会导致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2. 信息不对称:政策执行需要丰富的信息支持,但政府通常无法准确获取公众的需求和反馈。
此外,政府与执行机构之间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政策执行容易出现偏差或失误,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3. 执行难度与风险:执行一项政策往往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风险。
例如,执行环境可能不利,执行机构可能缺乏能力或资源,甚至会遭受利益相关者的干扰和阻挠。
这些因素使得政策执行变得复杂而困难。
二、解决途径1. 信息公开与民众参与:政府应主动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策执行过程的了解。
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政府还应积极听取民众的声音和意见,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2. 加强政策评估与监督: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机制,持续对政策执行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政府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执行策略,提高执行效果。
同时,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监督,减少腐败和滥用职权的风险。
3. 提高执行机构能力与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强对执行机构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
同时,政府应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均衡,减少地区间的差距。
4. 积极应对执行风险:政府应预见和评估执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例如,加强对干扰和阻挠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执行机构的安全保障,建立高效灵活的应急机制等。
总之,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我国的公共政策—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公共政策——问题与对策——以城市化发展为例摘要长时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看待为一个孤立静态的过程,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新的公共问题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政策观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了。
伴随政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意识到,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科学严密的系统,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秉承全新的政策理念对我国目前的公共政策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出发点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良性循环一、导论公共政策是指掌握公权力的主体,对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所作出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实则是一个关乎全社会的利益分配过程,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共政策具有影响上的权威性、范围上的普遍性、强制性、目的性、实践性等特征,旨在实现对社会资源与公共利益的有效分配、合理导向、科学管制与完备调控。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的公共政策系统经过了长期的磨砺与发展,已然形成了自身较为成熟与完善的框架体系,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公共政策系统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下面,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政策问题为例,来论述一下我国公共政策系统的问题与对策。
二、我国的公共政策现状(以城市化发展为例)(一)城市化的重要意义与我国现状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城市化是生产力进步引起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科技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问题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问题研究一、引言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者其他公共机构通过组织和协调来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政策制定是公共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决定了政府在特定领域所采取的行动和政策方向。
政策执行则是政策制定的延伸,它负责具体实施政策并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
本文将围绕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二、政策制定问题研究1. 政策制定的主体和过程政策制定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智库、咨询机构等。
政策制定的过程一般经历议程设置、问题诊断、决策制定、政策实施等阶段。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策制定过程常常受到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制约。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政策制定需要依据科学的事实和数据,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然而,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不全面、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政策制定的目标和措施不够有效。
3. 促进政策的参与和民主化政策制定应该注重广泛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策的民主性和参与性。
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等方式,增加公众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政策执行问题研究1. 沟通协调的问题政策执行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协调,而协调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困难和阻碍。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2. 资源保障与管理政策执行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但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常常存在问题。
政府应该做好资源规划和管理,确保政策执行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3. 监督与评估问题政策执行需要有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可以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四、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1. 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政府应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依据科学的事实和数据进行政策制定和决策。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第5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5,2007 (第9卷第5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9.No.5)公共管理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孙常程(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全球化、信息化迎面而来,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群体日趋多元化。
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政府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重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7)05—0007—02 我国的公共政策是指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本国或本地区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1]公共政策不仅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所谓公共政策制定一般是指针对某个政策问题提出、论证并抉择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方案抉择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着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任何政府政策的制定,都是在特定的政治格局内、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这些特定的政治格局、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决定了一国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
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政治体制,决定了政策制定过程有如下特点:1.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由宪法所规定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所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是国家的公法权主体。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事务,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参与政府决策,并且是政府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者,这是中国决策体制的一大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及问题剖析
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概述
公共政策制定,是“指针对某个政策问题提出、论证并抉择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方案抉择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这几个环节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动态变化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作为确立了公共政策议程之后进入问题解决阶段的首要环节,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多环节的动态过程,具有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同时,公共政策制定还是一项严肃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不同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为了确保政策制定过程的顺畅,从宏观层次上必须遵循从国情出发、整体效益和系统原则、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审时度势等一系列基本的原则。
而在政策制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即从微观层次上还应遵循信息原则、预测性原则、兼听原则等。
西蒙的在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中指出,决策不仅仅是最后时刻的事情,它包括整个决策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即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
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各个阶段是相互交织的,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一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即“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还有圈”。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三大系统,分别是:组织、领导整
个决策活动并最终抉择方案的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处理信息并提供决策依据的决策信息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并设计备选方案的决策咨询系统。
这三大系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分工不同、使命各异,只有各司其职、各行其责,相互支持和互补,才能确保公共政策不失真、不片面。
二、公共政策问题剖析
在本人看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往往会忽略基本的流程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求。
事实上,这三大要求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决策流程不仅体现着民主化的原则要求,同时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一)流程化:隐形的政策制定环节
正如前文所述,科学的政策制定需要经历一定的逻辑流程:主要的环节比如说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政策执行以及政策修正等。
政策制定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彼此之间相互辅助和互补,共同保证良策的产生。
(二)民主化:公民参与的缺失
斯蒂弗斯曾指出,“拥有合法性的行政国家必定要根植于积极的公民参与文化环境中” [1]。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引入公民参与,意味着一般公民或公民团体能够以合法的途径与方式,以政策主体的身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表达个人意愿和实现自我利益。
实际上,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是“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这是一个
类似于市场决策的复杂交易过程,如同市场运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制,它也需要民主规则,并且先于具体的决策过程。
公民参与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参与过程具有开放性;第二、公民在影响其生活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发言权;第三、参与过程中所有参加者能够得到充分信息与沟通。
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政府部门有义务建立民众参与的互动渠道,以便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并在互动过程中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三)科学化
1、信息输入:可疑的信度和效度
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信息子系统通过各种渠道把社会、国家其他机关以及政府内的各种意见、要求等原始信息情报收集起来,并进行分析、处理、转换成适合政策咨询系统的、中枢系统需要的、优化可靠的信息,然后将执行结果以及有关公众的评价经过综合处理反馈给政府从而起到连接政策主体和决策客体、政策制定系统和社会关系的桥梁作用。
”
充分、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和依据,政策制定过程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与政策问题相关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的过程。
信息的不真实、不完全、滞后性等都会影响到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效,甚至造成严重的决策失误。
在目标确立环节应积极调研获取客观数据信息,方案设计环节应充分使用信息,方案评估和论证环节应全面公开信息,方
案抉择环节则应有效整合信息。
2、单方案决策:竞争性备选方案缺失
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政策制定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决策中枢系统的重要职责之一。
之所以要抉择,是因为只有在多个不同的备选方案中进行比较,才能择优汰劣,选择出更符合现实条件的方案。
由于历史政治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强国家-弱社会”的政府-社会关系中,行政占据主导地位,制定政策只是“精英”们的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政策决定基本上是“单方案决策”模式,即便政府部门采取听证会等形式来征求社会意见,大多数情况下若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已决定选择或倾向于某一方案、定了协商的基调,听证会等也就流于了形式。
政策制定者集“情报组织”、“智囊团”、“决策者”三种角色于一体,既不需要决策信息系统提供情报,也不需要决策咨询系统充当“智囊团”,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者的个人意愿对决策议程具有“拍板权”,这种“精英决策模式”下的“单方案决策”,即使强制推行,也难保顺利实施。
3、政策设置孤立于环境
根据系统论,“对政策行动的要求产生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并由利益集团、官员以及其他政策行动者传递到政治系统;与此同时,环境限制和制约着决策者的行动”。
一项政策的出台,不是决策者所谓“精英决策”就足够的,不仅与当时的国际大趋势有关,更依赖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
等多方面因素。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问题思考林德布罗姆的渐进模型告诉我们,政策制定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积小变为大变、不断调试的过程。
(一)注重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选择,考虑社会的价值观念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公共利益,但公众的利益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在现实过程中既存在一致的方面,又存在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方面。
在公共利益的处理问题上,政府公共政策的水平集中表现在发掘相同点、平衡不同利益需求的能力上,“通过一种有意识的、合理的政策序列的设计和安排,既能够保证公众的一致性的利益,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公众的利益需求,还能顾及少数公众的特殊利益” 。
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决策者在确立目标时,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共利益,努力以最小程度的公众代价获得最大程度的公众利益;同时,政策也应顾及到利益受损方,坚持利益补偿原则,对利益受损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合理的利益补偿,以尽量减少矛盾和冲突。
(二)强化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化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是政府通过各种合乎法律规定的程序或手段,使具有公共性的政策获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它包括形式的合法化和实质的合法化。
这里主要论述实质的合法化,即如何使被选择出的政策方案让民众和社会在心理层面上予以接受。
在笔者看来,公共政策合法化,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广泛的公民参与。
政策的形式合法化可以不问计于民,但实质的合法化却无法回避公众的感受,公众的政治参与是政策获得实质合法性的根本途径。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不仅可以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实现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而且可以培养公民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维护社会稳定”。
2、全面的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政策制定主体与公众的信息共享与互动,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措施。
公众通过知晓更多的信息,进行政策监督和政策反馈,既保证了自己的实际权利,也增强了对政策本身的认同度。
在信息化时代,政府更要利用网络等媒介,广开言路,设立“政策窗口”,通过电子政府的构建促进信息的流通,增强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
(三)树立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威性
戴维?伊斯顿曾说,“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政策是否权威,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决定政策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则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监控制约机制。
政策监控是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运行状态进行监督与控制。
各级政府虽然有制定相应政策的权力,但监控缺位则可能引发权力滥用,导致不良或无效政策流入社会。
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为保证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和政策方案选择的正确性,各级人大更
应肩负起监控和指导的重任,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
虽然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是间接的,但公民、新闻舆论等也应发挥其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作用。
2、以稳定性促权威性。
既定的公共政策应能保持明确的政策目标,在一定阶段和政策范围内保持合理的政策结构。
而现实中,部分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存在朝令夕改的现实,新政策与旧政策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因此,要努力保持政策稳定性,以确保权威性。
四、结语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核心在于政策的制定过程。
严谨的制定过程才能产生良好的政策。
确立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评估和论证政策方案、抉择政策方案这四大环节是确保政策切实可行的关键,只有尊重决策制定的客观规律,规范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才能将政策失效或失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只有搜集到充分的决策信息、接受不同主体的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接受体制内外的监督,才有可能制定出适合国情、促进发展、高效有用的公共政策;只有秉承流程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公众利益、具有合法化和权威性的良策。
注释:
[1]STIVERS C. The Public Agency as Pulis Active Citizenship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199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