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议程设置
3 第三章 公共政策议程
26
——Barbara Nelson, 议程设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A、问题认识:一个问题引起注意,并被认为具有 需要政府采取行动的潜力。问题要足够的重要, 使政府行为者严肃地考虑 B、问题采纳:作出是否对问题作出反应的决定 政府在这个方面是否具有合法的职责? 是否能够发现、作出恰当的反应? C、问题的优先性:纳入议程清单,并就优先性排 序 D、问题保持:问题保持到决策阶段
I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Nanjing University 18
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实质性问题,象征性回应” 政府决策者采取象征性政策有几个原因: 有些问题其强度可能很大,但范围却可能很窄,政策制 定者可能以表征性的答复或象征性的回应来承认问题的 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却不做什么事情来解决问题。 政策问题构成十分复杂,难以作出选择,就可能对各方 的实质性问题给予象征性的关注,因为最低限度的回应 是唯一可行的回应。 象征性地承认一个问题,能够同时安抚社会的各种疏离 因素,并且产生最低限度变化 。
I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Nanjing University
21
1、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Roger W.Cobb and Charles D.Elder认为, 一个问题要得到政策制定者的考虑,必须符合三 个标准: 该问题必须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范围); 相当数量的公众提出必须采取行动的要求(强 度); 必须为一个适当的政府机构所重视。
安德森:《公共决策制定》 科布、爱尔德:《美国政治中的参与:确定议程的动力学》 琼斯:《公共政策研究导论》
I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Nanjing University 24
新时期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鲁先锋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4期政策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强调特定社会背景下,政府等主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将其诉求纳入政策框架的过程。
政策议程是由特定的政策问题引发的,在不同社会结构下,各主体的决策地位和影响政策议程的方式均不相同。
在传统决策体制中,政府垄断了资源分配和公共管理事务,强政府与弱社会之间的不均衡导致政策议程设置主体之间的权力失衡。
相对于精英决策、闭关决策,公众参与政策过程受到较大限制。
随着市场体制的发展、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以及民主决策的发展,我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兴起,政策制定的多元化、民主化越发明显;另一方面,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变迁中也出现了非理性参与、政策创新不足、政策行为缺乏规范等诸多问题,这既是新时期政策议程模式发展的挑战,也是政策议程发展的契机。
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特点(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主体是那些对政策议程设置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由于权责关系和政治制度安排,立法、行政、司法和执政党在宪政体制内处于核心主体地位,具有政策制定的合法性职能。
在体制外,不同的公民团体、利益团体、党派、大众媒介等主体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策议程。
与前者相比,体制外主体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是有限的。
在法理上,政府与公众的决策权力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民主制国家中,政府是由民众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应代表民众来管理国家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公民具有拥有决策的权力,否则不是民主的政府。
另一方面,政府代表民众治理国家,自身应承担相应的决策职能,否则不是有效的政府。
无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天赋人权”,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人民主权”都将公民至于基础性地位而获得天然合法性。
但政府与公众的决策根源的一致性被现实的决策分工所切割,甚至导致现实民主决策的偏离。
政策议程设置的四种触发机制
政策议程设置是指政府或政策制定机构确定要解决或关注的问题和议题的过程。在政策议 程设置中,有四种常见的触发机制,它们是:
1. 事件触发机制:政策议程可以通过突发事件或危机来触发。这些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 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等,引起公众关注和政府的关注。政府可能会将这些事件作为政策制定 的优先事项,制定相关政策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4. 专家触发机制:专家触发机制是指专业知识和研究的发现,推动某个问题成为政策议程 的一部分。当专家、学者或研究机构提出关于某个问题的研究结果、政策建议或预警时,政 府可能会考虑将其列入议程,并依据专家建议制定相应政策。
这些触发机制通常是相互关联的,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政府和政 策制定机构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触发机制,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确定要解决或关注的问题 和议题。
2. 政治触发机制:政策议程也可以通过政治因素触发。例如,当某个政党或政治领导人将 某个问题作为其政策纲领的一部分,或者在选举期间,某个问题成为热门话题时,政府可能 会将其列入议程并制定相应政策。
政策议程设置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触发机制
3. 社会触发机制:社会触发机制是指社会运动、公众舆论和社会组织的压力,推动某个问 题成为政策议程的一部分。当公众对某个问题表达关注和需求,并通过示威、请愿、媒体报 道等方式来推动政府行动时,政府可能会将其列入议程并制定相关政策。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证明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选民们关心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正是在这个时间和这个地点的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的问题。
”九十年代以来,议程设置的研究拓展到多个领域,并沿着多个方向得到纵深发展。
就此期间的主要文献进行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政治领域议程设置研究仍居主导地位议程设置理论从其形成之日起,便与政治传播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议程设置研究中,涉及政治领域的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分为:政策制定的议程设置和投票选举研究。
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探究媒体对受众在政治认知,态度和行为上的影响。
关于媒体政治报道与对外政策的研究主要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框架,认为媒体政治信息直接影响受众认知,并延伸至议程设置理论第二层面的概念。
对于2001年的“9•11 ”事件和2003年的美国对伊战争,传播学界从媒体报道角度出发,试图探究媒介报道对政策制定的潜在影响。
美国国家战争学院Michael.J.Mazarr (2007)在对伊拉克战争和议程设置研究中发现,用政治社区,中心事件,政治窗口等概念可以帮助阐释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决定,并认为用议程设置范式可以解释更好地洞悉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制定的机制。
除了政策制定研究,竞举也是研究的一大焦点。
美国每四年的总统大选中,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传播学效果研究的许多理论成果都是来自竞选运动和投票的实证研究。
Young Min(2003)在对2002年德克萨斯州州长首轮选举的媒介政治信息和公众的研究中发现,媒体对候选人个人属性的议程设置的顺序,对选民的偏好和选举意向有重要影响。
同时这里衍生出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称为议程融合(AgendaMelding)。
该理论结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认为受众接受媒体中的某特定议程,是因为需要在议程中寻求归属感。
政府议程设置
政府议程设置
政府设置议程应该是以下三者完美的结合:政府要说明的(政策议程)、媒体感兴趣的(媒体议程)、公众关心的(公共议程)。
政府要通过议程设置,将政府的政策和工作成为人民乐于关注的焦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相结合,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的相关的讨论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
面对网络时代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生态环境,政府只有通过对媒体议程的设置,从而达到公共议程的设置,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关注的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
这种驾驭舆论的执政能力应该是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通过新闻发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调动媒体的兴奋点,使媒体自觉自愿地围绕公共政策部门所发布的新闻事件和议题来进行报道和追踪。
作为加强执政能力的突破口,议程设置所塑造的舆论民意更可以使社会内部成员获得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读后感《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的模式,重点讨论在中国的的现实形式和发展趋势。
从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通过阅读这篇论文,获得了三点基本的认识:首先,大众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对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的的影响吗,而忽略了对更重要的政策议事日程设置。
即为什么有些事情会被提上政策议事日程,说会进入政策制定过程?其次,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以重要性进行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可以把议程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
而且三种议程的设置是具有关联性的,三这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难看出不论是传媒议程还是公众议程,它们都是最终指向政策议程的,因为唯有政策议程才会形成最后的公共政策,进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影响公众利益。
最后,依据政策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族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议程设置模式: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
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次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转换和现实影响来揭示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所以,这篇论文的重点是探讨六种模式在中国公共政策议事日程的历史转换、地位以及未来趋势。
既然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对影响中国政策在制定的六种议程设置模式的的分析,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也谈谈在阅读论文后对此六种模式的认识,它们如何影响中国政策制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的一些想法。
首先,作者已经就此六种模式的概念做了定义,不必在做说明;关门模式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通俗的说在中国即使公共政策制定者——政府。
作者例举了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时价格改革的例子对此种模式加以阐释并做出了负面的评价。
但虽然关门模式有政府独裁和不民主之嫌,关门模式作为一种政策议程模式,也有其合理之处。
相对于议程提出者为民间大众的上书模式和外压模式,关门模式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节约决策时间、缩短政策制定周期,同时减低决策成本;相对于议程提出者为智囊团的内参模式,它也较少受利益集团和智囊团相互勾结的影响。
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
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第一章: 前言在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且实践性很强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涉及到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公共机构和社区层面研究个体的决策行为,还包括群体和组织中如何构建决策的具体程序、文化和基础设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3个不同的层面来探讨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问题,这三个层次是:政治层面、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第二章: 政治层面在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问题中,政治层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治层面是指政治利益相关方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的控制。
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官员、议员、政治党派和商业利益的代表。
在这个层面,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如何运作将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结果。
例如,不同政治派系的利益关注点和之间的斗争将决定各种政策是否会被制定和落实。
此外,利益相关方的资源和人力扶持也是促进或抵制政策制定和落实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制度层面制度层面可以用来描述公共政策制定的机构化和组织化过程。
在这个层面上,重要的因素包括各种机构和规则的运作,以及人员、财务和时间资源的分配等。
例如,在美国,政策制定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必须经过国会的授权,并遵循一系列程序。
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定,使政策制定过程更具透明度和效率。
第四章: 个体层面个体层面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和政治参与者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在这个层面上,个体决策和交互的特征是导致政策制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例如,在某个政策制定小组中的成员的背景、信念和政治态度都会影响该小组的最终决策。
此外,会议、裁决和领导力等决策过程中的结构因素也会对个体行动产生影响。
第五章: 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的挑战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挑战。
这些挑战既反映了政治的、制度的,也反映了个体的方面。
由于它们的相互交互,因此这些挑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政治、制度和个体三个方面来分析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问题。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包括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和内参模式。
1.关门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者
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
2.动员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
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
3.内参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决策者通过内部咨询来形成议程,一
般表现为内部研究报告、情况反映和送阅件等形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政府议程
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 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 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 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一般分为常规议程和非常规议程两类。 常规议程是指政府职能范围内经常出现的、政 府必须定期加以解决的政策问题。 非常规议程是指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导致的 公共问题,政府或政策制定者必须通过政策予以解 决的政策议程。
(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 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 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 测性发动,敏锐的政治权威领导人或有关专 家学者对该问题将来的严重趋势有所察觉, 那么他们就会及时地把它提出来。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 过程。 正常的问题察觉机制:能对各种政策问题经常保 持警觉,并能对有关问题及时进行相关讨论、 分析和研究、以便形成政策议程的构建的机制; 民主的问题察觉机制:指问题的察觉机制应该 体现民主性; 开放的问题觉察过程:指有关组织的问题察觉 系统不应该是自我封闭的。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 设置的模式
演讲人:杨赛楠
目录
公共政策议程概述 1 2 公共政策议程确立的条件与途径
3 公共政策议程确立的模式
4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第一节 公共政策议程的概述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 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 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 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动员模式 与关门模式一样,动员模式里的议程也 是由决策者提出的;与关门模式不同的是, 在动员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 千方百计设法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 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也就是一个先有政 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的过程。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是一本深入探讨政策制定过程和公共政策领域的经典著作。
作者通过分析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议程设置、备选方案和公共政策形成等关键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政策制定框架。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理解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公共政策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议程设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议程设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者指出,议程设置是确定政策问题的过程,它决定了哪些问题会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进而成为政策议题。
这一环节对于政策制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备选方案和公共政策的形成。
在议程设置过程中,作者强调了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往往会对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作者还指出,政策制定者通常会根据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来设定议程。
这意味着,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往往会影响到政策制定者的决策。
二、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确定了政策议题之后,政策制定者需要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备选方案。
这些方案通常会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利益诉求。
在提出备选方案时,作者强调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公众对于政策的接受程度。
同时,作者还指出,备选方案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
这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其效果、成本、影响等方面。
三、公共政策形成公共政策形成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评估和比较的结果,选择最优的备选方案作为公共政策。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协商,因此需要充分尊重各方的意见和利益。
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作者强调了公众参与和协商的重要性。
公众的参与和协商可以促进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政策的可接受性和实施效果。
同时,作者还指出,公共政策的形成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以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
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摘要】本文探讨了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详细阐述了议程设置理论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以及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的关系。
结合实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揭示了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之间的相互影响。
最后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议程设置、政策制定、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因素、研究总结、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在制定议程和政策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有效的议程设置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应对社会变化和挑战,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
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可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相关理论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通过实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的现实情况和挑战,为改进和优化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探讨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为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意义政策制定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政府如何正确制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已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紧迫课题。
研究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运用,对于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议程设置及政策制定理论模型的原理与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决策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议程设置的民主过程类型、效应与优化机制
政策议程设置的民主过程:类型、效应与优化机制汪家焰赵晖内容提要过程分析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公共政策过程通常围绕决策者如何选择社会问题作为政策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予以回应而展开,这亦是政策议程设置过程。
政策议程设置的民主过程有利于推进决策民主化。
政策议程设置的民主程度取决于N民互动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两个关键变量,基于 此,当下政策实践中比较典型的议程设置民主过程可概括为“精英式议程设置”“回应式议程设置”和“动员式议程设置”三种类型。
三类议程设置民主过程既可发挥积极效应,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效应。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情境下,高N民互动和高公众参与的“协商式议程设置”将成为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民主过程的目标类型。
为此,需要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下,完善政策议程设置的协商利益表达机制,提升政策议程设置的民主程度。
关键词政策议程设置民主过程民主效应类型学协商式议程设置问题的提出过程分析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所谓“过程”(process),是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阶段或程序,在政治决策中,即是指从利益需求输入政治系统再到输出公共政策的整个行为动态,是观察决策者及利益相关者围绕资源配置和权力运行而进行相互博弈的重要窗口。
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来说,“人们需要观察行动主体是如何发挥主动性、结构是如何发挥功能,绝不能只关心政策文本一观察真实的过程才能获取贴近真实状态的结构”①。
从逻辑上讲,公共政策过程通常围绕着决策者如何选择某些社会问题作为政策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予以回应而展开。
詹姆斯•E.安德森指出:“在人们向政府提出的成千上万个要求中,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得到了公共决策者的深切关注。
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日程。
”②因为社会中存在的潜在公共问题有些往往超出决策者的处理能力,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就必须在政府的决策议程上争得一个稀缺的位置,而“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转化为一些事项并争夺公共官员 认真关注的过程,就是政策议程设置”③。
从媒介议程到公共议程再到政策议程
从媒介议程到公共议程再到政策议程从日本“购岛”事件到安倍参拜事件的媒介议程,到由此引发中日争端的公共议程,再到我国将9月3日设立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政策议程,看中方、日方以及外媒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表明各方立场、进行议程设置的。
标签:议程设置;中日争端;媒介议程;公共议程;政策议程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与时事政治联系紧密。
2012年8月日本政府宣称要“购买”钓鱼岛,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这两次重大事件的相关报道都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规模的媒介议程,进而引发了中日争端的公共议程,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为此,我国设立了“两个纪念日”,即9·3抗日战争胜利日和12·2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借此形成政策议程。
一、议程设置理论及媒介议程、公共议程与政策议程“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theory)是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克斯韦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相关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于政治学。
李普曼于1922年最早提出该思想,他的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提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 李普曼虽然没有提出过“议程设置”这个概念,但是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实际上就是“拟态环境”,而这种“拟态环境”正是由媒介设置而形成的,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
不过, 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的表述是在李普曼的《舆论学》问世40年后的1963年, 由伯纳德·科恩( Bernard Cohen) 提出的。
“压力共识”:低能见度领域政策议程设置逻辑
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压力共识”在低能见度领域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压力共识”来促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案例的比较分析以及专家的意见征集,深入剖析“压力共识”在低能见度领域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
低能见度领域的定义低能见度领域的特点010*******低能见度领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缺乏共识:由于低能见度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较高,导致人们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增加了政策制定的难度。
信息不对称:在低能见度领域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政策制定者难以获取充分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知识不完备:低能见度领域的知识往往不完备,政策制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难以预测:由于低能见度领域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较高,导致人们难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从而影响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低能见度领域的挑战压力共识指的是在低能见度领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针对某一特定政策议题形成的共同认知和协商结果。
在低能见度领域,由于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性高等原因,政策制定往往面临较大的挑战。
此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通过协商和共识来达成对政策议程的共同认知,以便更好地推进政策制定和实施。
压力共识的定义VS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参与问题的共同认知协商与妥协信息透明度01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性02协商机制的有效性03政策议程设置的逻辑框架010203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议程的设置政策方案的实施与评估低能见度领域政策议程设置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低能见度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较高,导致政策制定者难以准确把握问题本质和解决方案。
利益相关方的多元性低能见度领域的利益相关方众多,各方的利益诉求和观点存在差异,需要多方协商和达成共识。
低能见度领域的复杂性环境等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参与。
请简述政策过程的五个阶段
请简述政策过程的五个阶段
1.议程设置:政策问题被提出并列入政治议程,通常是由政治领袖、政府机构、利益集团或公众引发的。
2.政策制定:政府机构、利益集团、学者和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包括制定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措施,以及评估政策的影响和成效。
3.政策实施:政策正式实施,通常由政府机构、执法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等实施。
4.政策监督:政策实施后,政府机构、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会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
5.政策评估: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政府机构、学者和公众会对政策的成效和效率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政策。
- 1 -。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王绍光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政治变迁参与选举决策者固然重要,但这种参与几年才有一次机会。
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大多数民众对政治的参与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
每过几年,他们在选举热潮的裹挟下过一把“当家作主”的瘾,此前此后,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当顺民,对政治不闻不问,要问也不知从何入手。
然而,决策者上任以后的所作所为对民众的生计、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
因此,决策决不应该是决策者们的禁脔,哪怕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
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全过程的机会。
谈到政策制定,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换句话说,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Peter Bachrach)和巴热兹(Morton Baratz)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权力的两方面”。
[1]这篇短短六页的论文之所以很快变成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的简单事实: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有学者曾比较过美国两个城市,甲污染严重,但当地政府与民众很少讨论污染问题;乙情况好得多,不过当地政府与民众却十分重视如何减少污染。
中国的政策议程分析
中国的政策议程分析一、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政策议程对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的政策议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政策议程的背景中国的政策议程的制定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历史的变迁和全球环境的变化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为政策议程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政策议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的政策议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深化改革等,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 科技创新中国政府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3. 环境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区域合作和多边主义。
政府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相关国际组织。
四、政策议程的原因和影响中国政策议程的制定和实施受到多种原因和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需求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大量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政府制定政策议程旨在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
2. 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全球化进程对于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议程来适应并参与全球化进程,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
3. 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面临着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议程设置
政策议程设置是指政府或政治组织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政治目标所制定的政策计划和行动方案。
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制定、政策制定和实施等环节。
政策议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政策议程设置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引导政府和政治组织的决策行为,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同时也能够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人民的信任和认同。
为了有效地进行政策议程设置,需要政府和政治组织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协商,听取不同群体的声音和意见,形成多元共治的政策环境。
同时,政策议程设置也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