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含解析)

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建议用时:40分钟)1.“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B[“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以法治国”是韩非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

]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故D项正确。

A项明显与材料观点不符合;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3.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柳永B.李清照C.陆游D.辛弃疾D[学士指苏轼,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陆游的诗偏向现实主义风格,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 4.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

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

这反映出宋元时期()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D[A项以偏概全;统治阶级需要,与材料中“市井间”不符,故B项错误;娱乐活动极为丰富无法体现,与材料中“演说话者”不符,故C项错误;“宋元之际”商品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与材料中“市井间”相符,故D项正确。

] 5.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

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

教材m桥t i l M栏目主持人/文欣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〇贺满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 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笔者在2020年秋季执教高一年级历史,与《中外历史纲要》亲密接触,发现新教科书中大量使用新表述、新材料、新地图等烘托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 要(上)》古代史相关内容为例,思考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统编版新教科书写特点中学历史教科书几经变迁,字里行间承载了千年文化。

2020年高一新生使用了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这也要求一线历史教师重新出发,研究教科书、研究课堂,把捏好历史的温度。

1.变革编写体系,突出家国情怀2004年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但无论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都是采用专题形式编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则以通史体例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加国家疆域演变、民族融合等内容,着力厚植学生的家国观念,滋养家国情怀。

以人教版为例,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散在必修1第一单元、必修2第一单元、必修3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主题鲜明线索清晰,但学生难以构建整体的历史画面,特别是能力稍弱的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变得碎片化。

同时,对中华民族起源、国家疆域演变、民族融合等重大问题没有完整地呈现,这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源远流长的历史带来诸多不便,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统编版教科书以通史为主,在同一时间维度给学生呈现多彩的历史。

对中国古代史的处理则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7题启示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7题启示
一、试题评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 修订)》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 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 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评价历史 人物就是对学生价值观的直接考量,该题精选《长 乐老自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有关冯道“自 评”和“他评”的相关史料,要求学生概括史料的 基本信息,在形成对历史人物评价基本认知的基础 上,简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综合考查了学 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是高考命题素养立意的 直观体现。原题如下:
[5] 路育松:《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中 国史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119 页。
[6] 张明华:《论冯道“不知廉耻”历史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史学月刊》2012 年第 2 期,第 101—109 页。
[7] 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第 1666 页。
其一,史料的选取。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已 然出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情状,这是对傅斯年 “史学即史料学”的最佳诠释,也是对肇始于 1989 年高考首次出现材料解析题的有力回应。反观当下 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存在部分令人担 忧的乱象,如史料呈现中的“来源不明”“标注不清” 和“转化不准”等。其实,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已 通过“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栏目提供了垂范, 据统计,仅《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 史”部分“史料阅读”栏目就出现各类史料 20 条, 均集科学性和权威性于一体,是优质的教学素材, 但在教学实施中却未能引起一线教师足够的重视, 有的“一读了之”,有的甚至“读都不读”,而在 实践中却“舍近求远”地攫取大量二手史料,亟待 大力纠正。再如,史料的来源和角度单一,该题从 评价的历时性和评价主体的多维视角选取史料,为 教师选取史料指明了方向。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2021年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含答案

中外史纲中国古代史部分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2.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这说明荀子重视礼的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缓和社会矛盾C.追求精神自由D.维护专制政权3.战国时期,诸子思想无不体现了“变”与“求变”。

孟子将孔子的“仁”变为“仁政”,庄子提出“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也”,韩非则更明确地提出“不法常可”。

这一现象,表明A.诸子思想日益趋同B.学术争鸣走向衰落C.主流意识逐渐形成D.社会秩序亟需调整4.齐桓公主持会盟时强调诸侯国之间要保护过往的宾客和商旅,保障彼此之间的粮食买卖;晋、鲁等国立盟约强调各盟国要保证彼此之间粮食和山林川泽产品相互流通。

这反映出当时A.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B.争霸战争助推经济发展C.经济安全获得一定认可D.政治结盟保障农业生产5.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

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A.德主刑辅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6.乐府为汉武帝时所设,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乐府诗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这说明A.西汉时期民间歌谣极其流行B.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C.乐府诗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D.乐府诗对隋唐诗歌影响巨大7.秦朝时期的朝议制度;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完善。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刘备
229 年
孙权
国号 魏 蜀(汉) 吴
定都 __洛__阳__
成都 __建__业__
2.西晋建立与五族内迁 (1)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 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 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 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 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___鲜__卑___。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 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史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 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 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 学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时间
建立者
220 年
曹丕
221 年
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选 B。东汉时期设立尚书台,魏晋时期尚书台 改称尚书省,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说明国家权 力集中在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相权发生转移,故 B 项正确;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是皇权加强的体现,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 地方权力削弱,故 C 项错误;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与 行政效率降低不存在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

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含解析)

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40分钟)1.“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400年的大分裂局面。

”这段话描述的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A项正确。

] 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大一统C[从材料中的“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信息判断这是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故答案为C。

]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B[根据所学知识,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

但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等,因此隋朝历史短暂而繁荣。

]4.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为此,太宗()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A[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善于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5.如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C[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按通史顺序整理解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1广东)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河南平顶山、陕西长安都在北方,说明当时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选D;这是周边文化向中原传播,A项说反了,故排除A;题干与周礼无关,故排除B;题干为涉及宗法制,排除C。

2.(2021湖南)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表1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读表1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人们对天的态度从颂天到“不理天”,反映了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是人文意识逐渐增强的表现,故选C。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不断衰落,A项表述错误,排除A;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人们认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这便是“天”;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为天道观。

先秦时代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不能因为西周至春秋人们对天的态度变化而认为“天道观持续衰落”,如西汉还有所发展,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等,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人性,排除D。

3.(2021浙江)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

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各地的诸侯拥有世袭的特权,诸侯王位子孙相承,故选B;A项表述错误,因为在奴隶社会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王在封地内尚有极大的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壮大会威胁王权;故排除A;C 项说法绝对,因为分封的是“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故排除;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说法错误。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古代史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左传》记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投土投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认为A.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祛制互为表里B. 宗法制与分封制蕴含着家国对立的隐患C.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D. 士与庶民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2. 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

由此可知A. 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3.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

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

这说明A. 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 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 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 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4.汉武帝见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任命其为丞相并令其直接参与更定律令的工作,这主要说明A. 精通法是选官的依据B. 当时丞相职权的多样化C. 官员实践经验有助立法D. 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趋向5. 汉代传承儒家经典出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

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

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

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主要原因是它A. 反映了儒生改变地位的愿望B. 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C. 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D. 提倡了经世致用的主张6.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

2021年山西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21年山西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21年⼭西⾼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家都在争分夺秒,为⼼中的梦想⽽奋⽃。

请抓住当下并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吧!在即将⾼考之前,店铺⼩编给⼤家带来了这个“2021年⼭西⾼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考⽣们更好的备考。

2021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卷) ⽂科综合能⼒测试·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

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地及⼈⼝的采⾢赐给卿、⼤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个⼤夫的采⾢就多达数⼗个。

这说明() A.⼟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巩固 D.社会⽣产持续发展 25.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西间)21092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族势⼒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26.宋代,官府强调“民⽣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舍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为⼠者也。

”郑⾄道说,⼠农⼯商“皆百姓之本业,⾃⽣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2021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考试试题及阅卷分析

2021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考试试题及阅卷分析

16(1)一、答案及评阅标准创新之处:设立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

(2分)(说明:设立三省六部制得1分,分割宰相的权力得1分)作用:1.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2.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分,说明:只要体现加强皇权的就可得2分)3.弥补君权才干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失误。

(三个要点任意两点即可)二、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唐朝的中枢权力机构,要求学生对比汉代,说明唐朝宰相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作用。

属于基础知识考查,答案固定且较简单,符合高一学生水平。

满分6分,平均分3-4分间。

三、学生答题情况就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

主要优点:(1)大多数学生审题较清晰,能够结合材料准确定位于课本所学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从教材知识的掌握上来看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尤其作用能够基本把握。

存在问题:(1)第一小问唐代宰相的创新之处?大多数学生想到的仅仅是分割相权,而漏掉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的设立本身就是制度创新。

(2)对三省六部制内涵的理解不透彻,导致对于其作用的表述有相当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加强了皇权,同时暴露出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两对矛盾还是不清晰。

历史学科语言的使用上也不是很规范,部分同学把三省的分工协作,表述成民主。

(3)细节问题。

漏问现象仍然存在,漏掉了第一问;史实混乱,个别同学答了一些其他朝代的史实,如二府三司制等;书写不够工整,少部分同学书写比较潦草;答题规范不够,缺少基本的提示语、序号化,两个问号的答案相混淆。

四、教学建议(1)作为基础年级,知识层面必须高度重视主干知识的熟练掌握,就本题来说,很基础,但分值不够高,说明部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有欠缺的。

方法层面尤其要加强学习习惯、卷面规范等指导,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问题。

(2)基本历史事实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讲透彻,必备知识是前提,重视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认知。

(3)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课本,熟记课本基础,积累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 (Word版含解析):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 (Word版含解析):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2018·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解析】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体现平均主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基督教平等思想体现平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体现天下为公,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Word版含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Word版含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Word版含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2.(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第9-15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第9-15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C 【答案】 【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
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 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粮食作物: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粮
农业
食产量大大提高; 2、经济作物: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
3、棉花在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推动纺织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背景:(1)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2)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4)庆历新政 失败。
北 2、目的: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3、内容:(1)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
宋 (1069年) 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 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等) 4、评价:(1)积极: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收入。 (2)消极: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 渐走向衰亡。
4、城市:①出现超过百万人口城市,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下)(第21-25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下)(第21-25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新道路
时间
基本 史实
工农 武装 割据
1927—1937
1、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总方针,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 3、1927年,秋收起义,后进攻长沙受挫,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 4、1934年,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实际,中共犯“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 5、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6、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随后,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建 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的原因: (1)根本原因: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2)农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 农民阶级占主体,是革命的主力军。 (3)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 2、措施: (1)军事:1929年古田会议,重申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四次粉碎国民党“围剿”; (2)经济: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政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江西、瑞金),保障工农民主权利。
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解析】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 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

期中复习课件(第1-15课)年高一历史多元实用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期中复习课件(第1-15课)年高一历史多元实用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国家产生
时间 人类文化遗存
生 生产工具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 生活方式
产 关
社会关系

中华文明起源 的特点
距今约1万年以前
约7000—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
元谋人、北京人等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新石器时代)
采集渔猎
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并发展
穴(巢)居;迁徙
筑屋;定居,村落形成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贫富分化、私有
生产力水平低;共同劳 制;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向国家
动成果共享;公有制 过渡;国家出现
①源远流长;②多源性、本土性;③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 ④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
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 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 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二、夏、商、西周(BC2070-BC771:早期国家)阶段特征
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 早期政治 ①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 制度特点 ②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③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④等级严格。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
分封制-权力分配 政治关系等级化 天下归周(姬)
宗法制-权力继承 权力继承血缘化 天下归宗(嫡)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深度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深度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深度解析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考点】:百家争鸣【解析】:此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裂动荡,原有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士人阶层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集团利益出发,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要求,这就是百家争鸣产生的现实背景。

各学派尽管主张有差异,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同的,都是对社会现实不满,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

各学派的对理想政治的诉求和理想社会的描绘,说到底就是要重建社会秩序。

这种对理想社会的诉求,正是对当前制度与社会现实、历史发展趋势思考的结果。

【材料解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出自《道德经》,前后原文不再过多引用和解析,因为考生作答题目时不可能去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也应当尽可能从题目所给材料来解读。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大致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失去了“道”(原有的秩序)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第二种理解,原本社会安定和谐即有“道”,后来社会动荡人们失去了“道”,圣人就只能教化民众要守住美德;再后来人们又失去了美德,圣人就只能教化人们要守住仁慈;再后来人们又失去了仁慈,圣人就只能教化人们守住义;再后来人们又失去了义,圣人就只能教化人们守住最起码、最根本的礼,世风日下只能不断退而求其次。

一种是主动求变,一种是被动退而求其次,不管哪一种理解,都是老子社会现实处罚,提出应对之策(礼乐的“失道”)。

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含解析)

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建议用时:40分钟)1.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说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B.稻麦复种制C.套作制D.一年三熟制B[“刈麦种禾”指的是收获小麦以后种植水稻,水稻和小麦轮换种植,故B 项正确;垄作法主要是北方地区为栽种旱地作物的耕作方式,江南地区较少使用,故A项错误;套作制指的是在农作物的行间再种植其他不影响生长的作物,材料中没有涉及该内容,故C项错误;“刈麦种禾,一岁再熟”指的是一年两熟制,不是一年三熟制,故D项错误。

]2.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

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C.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D[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是宋元时期,A项错误;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B 项错误;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C项错误;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D项正确。

]3.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榷场”指()A.贸易场所B.军事要塞C.竞技场D.牧场A[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

当时在北宋与辽、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故答案为A项。

] 4.考古工作者对泉州沿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南宋时期的古代港口、码头和古海船遗址。

这说明,南宋泉州()①造船业发达②海外贸易兴盛③是闻名的大商港④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D[泉州不是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还有广州和明州等,因此④错误,故选D 项。

]5.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店铺设置于主要道路两侧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这表明()A.长途贸易开始兴起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坊市制度被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消亡C[A、B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材料“店铺设置于主要道路两侧”反映的是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坊与市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史纲中国古代史部分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2.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这说明荀子重视礼的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缓和社会矛盾C.追求精神自由D.维护专制政权3.战国时期,诸子思想无不体现了“变”与“求变”。

孟子将孔子的“仁”变为“仁政”,庄子提出“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也”,韩非则更明确地提出“不法常可”。

这一现象,表明A.诸子思想日益趋同B.学术争鸣走向衰落C.主流意识逐渐形成D.社会秩序亟需调整4.齐桓公主持会盟时强调诸侯国之间要保护过往的宾客和商旅,保障彼此之间的粮食买卖;晋、鲁等国立盟约强调各盟国要保证彼此之间粮食和山林川泽产品相互流通。

这反映出当时A.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B.争霸战争助推经济发展C.经济安全获得一定认可D.政治结盟保障农业生产5.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

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A.德主刑辅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6.乐府为汉武帝时所设,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乐府诗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这说明A.西汉时期民间歌谣极其流行B.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C.乐府诗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D.乐府诗对隋唐诗歌影响巨大7.秦朝时期的朝议制度;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完善。

上述发展变化反映出A.限制君权的各种努力B.中央集权下的民主性C.君相矛后的不断加剧D.君主专制不断地完善8.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指出:如果说秦始皇完成了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遗嘱的话,汉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则确认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

这两方面的转型意义重大,使秦汉开始的多民族国家充满发展的活力与自我调适能力。

其意在说明秦汉两朝A.具有历史奠基的作用B.都以孔子思想治理国家C.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D.是最有发展活力的时期9.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

这表明唐代科举制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10.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11.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

对表中各项理解正确的是()A.从赴试人数看,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B.从录取比例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越来越少C.从地区来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从分配名额看,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12.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13.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利用皇帝祖先说(结合了拓跋氏的祖先传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

这反映出北魏政权A.重视神话的资鉴功能B.忽视历史传统的重要性C.顺应了民族融合潮流D.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14.有学者指出:“ 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

”这表明杜甫的作品A.继承魏晋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B.体现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才气C.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15.自唐高祖到唐肃宗,唐室公主改嫁的有二十多位,其中许多公主还是三嫁、四嫁。

倡导儒道的韩愈,他的女儿也曾离婚。

但这种风尚,到南宋以后便消失了。

据此可知,唐代A.社会风气开放影响婚姻观念B.民众具有婚姻的自主选择权C.婚姻观念深受儒家伦理影响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16.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17.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18.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城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19.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是指泯灭自然法则而为所欲为的人。

此思想后来被程朱继承发展。

那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学说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0.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

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21.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

这些政策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2.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发展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23.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这反映了明代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24.《明夷待访录·置相》写到“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下列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的祸乱始于明成祖废丞相设置内阁B.宰相、六卿、谏官可以推翻皇帝的政令C.宰相是政府实际的首脑,能够统领六部D.宰相制度可以制约皇权,减少决策失误25.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

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

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这些措施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26.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

这表明A.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D.“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2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脱离了儒学思想的范畴B.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转型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D.源自“西学东渐”的盛行28.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

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

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

这种现象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29.古代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

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

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B.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30.“踩跷功”是京剧演员必练的一种功夫。

男旦需要在脚上蹬一双木制的“小脚”,将自己的脚掌绑在上面,再套上跷鞋,以掩盖罗裙下那双男人的大脚。

这表明京剧艺术A.体现雄伟劲直的风格B.继承了歌舞并重的传统C.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D.行当化妆有一定的谱式31.黄宗羲说:“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

他认为“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间,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

这说明黄宗羲A.重视人才培养B.关心政治生活C.主张学以致用D.积极传授经学32.明清时期,人口暴增,巨大的人口压力,单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法承受的。

在有限的土地上,要想维持生活或发家致富都得另寻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