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
文化融合背景下内蒙古晋语的演变研究
| 文化·艺术文化融合背景下内蒙古晋语的演变研究□吴雪萍/文晋语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普遍使用的语言,随着“走西口”的移民浪潮以及清朝“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大批山西移民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并将晋语带入这一地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融合的过程当中,大量蒙语词汇进入晋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晋语。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以及蒙语与晋语的融合发展三个角度分析内蒙古晋语区晋语的演变轨迹。
0 引言晋语是黄河流域以及黄土高原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古老语言,它的形成历史以及它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成分在汉语方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意义。
晋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的秦晋方言就是今天晋语的前身。
在当时,秦晋方言是社会共同语的重要基础。
在后来的时代变迁中,由于历史和地理以及社会原因,晋语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因此,对于晋语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重点。
内蒙古晋语区是晋语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关注相对较少的区域,对这一区域晋语的研究,特别是借助现代语言学手段对晋语进行研究,一方面能丰富汉语以及汉语史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为内蒙古地区晋语文化以及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1]。
1 内蒙古晋语区晋语语音研究1.1 晋语的定义李荣先生于1986年在《官话方言的区分》中第一次提出“晋语”这一术语并对山西方言和“晋语”作了界定[2]。
后来,侯精一先生于1998年在《论晋语的归属》一文中对晋语的分类进行了阐述,侯先生详细地描述了晋语的特点,并以其特点为依据来界定晋语片区。
晋语不等同于“山西方言”,“山西方言”是指山西省境内的方言,其侧重点是地理区位划分。
而晋语作为一个学术用语则指山西省以及其周边毗邻地区有入声的地方,晋语的侧重点在语言本身[3]。
1.2 语音格局理论石锋(2008)认为,每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都是成系统的,表现为各自的“语音格局”(sound pattern),语音格局是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结合,也是语音系统性的表现,可以用来研究元音、声调和辅音,而元音格局则是元音系统性的表现,元音格局图可以看出各元音之间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分布规律以及整体的配列关系等。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太原历来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太原方言是“晋语”核心地带一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生活用语服饰袄儿:上衣。
夹袄儿:夹袄扶。
絮袄儿:棉袄。
主腰儿:一种裹肚。
衫子:单上衣。
套衫:贴身穿的内衣。
袍子:中式长衣服。
大夹袄:夹袍。
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
腰腰:贴身背心。
搂肚:系在腹部衣襟之下,裤子之外的布兜,上有口袋,可装体己之物,多为老年男子着用。
布袋袋:衣服上的口袋。
扣门儿:扣襻。
扣眼:襟前穿套扣子的小眼儿。
搂腰带:系在衣外的布腰带。
肚肚:兜兜。
屎布:尿布。
裤衩:短裤。
帽壳儿:瓜皮小帽。
沿毡帽:老汉戴的棕色毡帽。
腰裙:做饭时围的裙子。
络络:老年妇女罩在发髻外的发网,网兜儿。
罩头:汗巾。
片片:手绢儿。
革及鞋:一种纳得很密的布鞋,其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此鞋又称搬尖鞋、屹儿鞋。
猫头鞋:一种鞋面上缀绣有猫、虎形象的童鞋。
踏拉板:木屐,亦称板板鞋。
高崾鞋:高鞋帮的鞋。
低崾鞋:低鞋帮的鞋。
捎码码:搭裢。
饮食大早饭:早饭。
晌午饭:午饭。
黑夜饭:晚饭。
米:专指小米。
大米:南方稻谷脱壳后的米。
软大米:江米、糯米。
粥儿:小米干饭。
干粥:小米稠粥。
散面粥:小米加面粉熬成的稠粥。
捞饭:小米煮至八成熟,再放入铁锅炯熟的干饭。
和子饭:小米与面、菜熬在一起的稠粥,因此,和子饭又称菜稀饭、调和饭。
拌汤:圪瘩汤。
拨鱼儿:亦称溜尖,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盘、碗之中以专用工具剔入锅中的食物。
片儿场:一种面食,用和好的面擀成薄片,断或切成小块入沸水中煮熟。
捐片子:面片儿。
抿区子:用特制的抿槽压制而成的高梁面食,抿区子又称抿尖尖。
擦尖尖:用特制的擦子擦制而成的高梁面条。
剔剥股:用铁铲剔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又称剔尖面。
晋语
\晋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
晋语区别于北方其它方言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
但是语言学家对晋语在汉语口语的诸多种类里分类的地位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一些人认为晋语应该归类成官话的一种,另一些人则认为晋语应在汉语诸多口语中自成一系。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首次把晋语列入,2007年的国际认证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把晋语列入,语言代码为:ISO 639-3 cjy 。
晋语区和大部分北方地区一马平川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区别,晋语区基本上全境在黄土高原上,境内地理环境错综复杂,环境相对封闭,此是造成晋语在北方独特的主要原因晋语主要分布在:除了汾河下游谷地以外的山西省。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河北、河南、陕西三省邻接上述二地的地区。
包含在这个地区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部分县区)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以及河北张家口和邯郸县区、河南济源、新乡(部分县区)、焦作县区、安阳(部分县区)。
陕西榆林、延安等地。
晋语的使用人口总计约有6305万人(2007年)。
晋语可以进一步分为下面八支:并州片(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晋中等市。
吕梁片(吕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吕梁山区与陕西北部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包括吕梁市、临汾市西北部五县等地区。
上党片(上党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地区,包括长治、晋城两市。
五台片(五台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包括忻州等市。
邯新片(邯郸-新乡方言):分布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包括邯郸、焦作、济源、安阳等市。
大包片(大同-包头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与内蒙古西部和陕西北部,包括大同、包头等市。
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包括张家口、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市。
十大古方言
十大古方言
1. 晋语:晋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
晋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2. 鲁语:鲁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
鲁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3. 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潮汕地区、海南省等地。
闽南语属于闽南语系,发音清脆、抑扬顿挫,有7个声调。
4. 粤语: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粤语发音拖长、细致,有6个声调。
5. 客家话: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客家话属于汉语官话次方言,发音比较复杂,有7个声调。
6. 赣语:赣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内。
赣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比较精细,有7个声调。
7. 吴语: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语属于吴语系,发音柔和、多变,有4-5个声调。
8. 湘语:湘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境内。
湘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9. 川语:川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川语受到了古代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
上表现出特点。
10. 西北官话:西北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西北官话发音粗犷、豪放,有4个声调。
山西十大土话方言
山西十大土话方言
1.晋语:山西省的官方语言,以太原话为标准,流行于省会和周边地区。
2. 晋中话:流行于晋中地区,与晋语有些许差别,但仍然属于晋语范畴。
3. 晋南话:流行于山西省南部,与晋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互相可以理解。
4. 绛州话:绛州是晋中的一个县,绛州话在晋中地区也比较流行,与晋中话相似。
5. 忻州话:忻州是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忻州话在当地比较流行,与晋语有些差异。
6. 吕梁话:吕梁是山西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吕梁话在该地区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差别。
7. 运城话:运城是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运城话在该地区比较流行,与晋语有一些差异。
8. 大同话:大同是山西省北部的另一个地级市,大同话在当地比较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9. 临汾话:临汾是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临汾话在该地区比较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差异。
10. 晋普话:晋普话是山西省的一种方言,也称为山西方言,是以晋语为基础,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方言而形成的。
- 1 -。
国语晋语翻译
《国语·晋语》晋语原文: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
狐偃曰:无卜焉。
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
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
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
翻译:晋献公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公子重耳被迫出逃。
到了柏谷这个地方,占卜求问去齐国或楚国的吉凶。
狐偃说:不用占卜了。
那齐、楚两个国家离晋国很遥远,而且奢望很大,不能在困厄的情势下投奔它们。
道路遥远难以抵达,奢望很大又难以投奔,我们在困厄中去投奔它们肯定会后悔。
令我们困厄而且后悔的国家,不能指望投奔后得到帮助。
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报告
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报告
山西晋语是汉藏语系汉语分支中晋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一带。
山西晋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点,在语法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律和结构。
一、声调
山西晋语是属于平声语言,声调相对稳定,不同于一些其他方言的变调现象。
二、词序
山西晋语的词序较为自由,一般为主谓宾的顺序,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变动。
三、虚词
山西晋语中的虚词用法较多,虚词的存在可以对句子的语义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例如,常用的虚词包括“了”、“嘞”等。
四、称谓词
山西晋语称谓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称呼,如“大爷”、“二嫂”等。
五、连词
山西晋语的连词用法相对灵活,可以使用“又”、“与”等进行连接,在句子中起到衔接作用。
六、时态
山西晋语的时态表示较为简单,一般通过谓语动词的变化来表
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
七、重叠句
山西晋语中的重叠句使用较多,通过重复词语或结构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八、特殊疑问句
山西晋语的特殊疑问句结构相对固定,一般用“谁”、“哪个”、“什么”等疑问词加上陈述句的语序来构成。
九、否定句
山西晋语的否定句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在动词前加上“毋”来表示否定。
总结起来,山西晋语在语法方面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词序自由、虚词用法丰富、称谓词丰富多样等。
深入研究山西晋语的语法规律对于了解和保护这一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晋语范文子
国语晋语范文子
晋语是我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中南部。
晋语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是研究汉语方言及其演变规律的重要资料。
以下我试着以晋语写一篇范文子:
家乡话
我咱老家话儿个叫做晋语,是中原大地边上儿个一种乡音。
这晋语嘛,讲起来腔调浓浓噻,耐人咋听哩。
晋语有好多词儿词汇跟普通话不一样,好多词意含蓄,让人听着舒坦。
比如“糊涂”儿,晋语里头就意思“迷糊”,又比如“炕”儿,指暖和的炉子,在北方可是家家户户都有咧。
我老家是个小山村,村里头人们讲的全是晋语。
我从小就听惯老乡的乡音话儿,觉得好亲切好温暖。
晋语里头含着故乡的味道,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愁。
每每我离家在外头日子,想起老家的晋语,就觉得心头暖洋洋的。
这老家的乡音话儿,将我跟家乡联系到一块儿,让我在异乡里也感受着亲情的力量。
我深深希望能继承发扬我们老家的这种语言文化。
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晋语承载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明和智慧。
我们要好好学习晋语,将它发扬光大,传承给子孙后代。
也希望越来越多人能懂晋语,让这种古老的乡音流传开来。
我敢肯定,听到晋语的人都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晋语简介晋语指⼭西及毗邻地区有⼊声的⽅⾔,分布于⼭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治区等五省区的174个县市,使⽤总⼈数达到5000多万⼈。
其中⼭西78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中原官话汾河⽚)、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
1996年世界107种主要语⾔排名,晋语位列第22位。
晋语列为中国第⼗⼤汉语⽅⾔,源于1986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利亚共同主编的《汉语⽅⾔地图集》⾥⾸次把中国著名语⾔学家李荣先⽣提出的中国第⼗⼤汉语⽅⾔“晋语”列⼊,从此晋语脱离了“官话”(俗称“北⽅话”),成为与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徽语、客家话、平话相并列的⼗⼤汉语⽅⾔之⼀。
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北京话的语⾔特点古⽼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话中的⼭⾥话”。
按李荣先⽣的分类,晋语可以进⼀步分为下⾯⼋⽀∶并州⽅⾔∶分布在⼭西中部,包括太原。
吕梁⽅⾔∶分布在⼭西西部与西北部。
上党⽅⾔∶分布在⼭西南部。
五台⽅⾔∶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同-包头⽅⾔∶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张家⼝-呼和浩特⽅⾔∶分布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
邯郸-新乡⽅⾔∶分布在⼭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
志丹-延川⽅⾔⼆、对晋语分⽚的质疑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晋语作了深⼊研究。
⽐较突出的是利⽤⽹络论坛开办的研究,最为好的是“潇涂轩晋语论坛”,⽹址为/。
现将对晋语分⽚的⼀些不同意见作⼀说明:⽬前学术界根据调类将晋语划分为以上⼋⽚。
这样的划分简洁明了,看似也很有规律性。
但是⼀通过具体的⽅⾔⽐较,这种划分⽅案就问题较多。
1.按照这种划分,原本相近的⽅⾔被划为两⽚,⽽差别很⼤⽅⾔反⽽被归到⼀起。
最为明显的就是⼤包⽚这个⽅⾔分区,与⼤同话最为相近的阳原、丰镇话都被划到了张呼⽚,⽽与⼤同话差异甚⼤的河套⽅⾔反倒和⼤同话放到了⼀起。
国语晋语原文与解析
国语晋语原文与解析晋语,又称临晋语或江淮官话,是中国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种,主要在中国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使用。
晋语与国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介绍晋语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与国语之间的异同。
一、晋语的基本特点晋语是音节簿的汉语方言之一,与国语相比,晋语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1. 发音特点晋语的声母相对较多,常见的有/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等。
韵母方面,晋语韵母较国语更丰富,常见的有/i, u, e, a, o, ê, er, ia, ua, ie, üe, ei, ou, ang, eng, ong/等。
2. 词汇特点晋语的词汇与国语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晋语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例如“过峰”(指度过难关)、“夯硬子”(指强硬的人)、“撂脾气”(指发脾气)、“磨蹭”(指拖延)、“捏着鼻子”(指敷衍)等。
3. 语法特点晋语的语法结构与国语相比更为简洁,晋语中省略成分较多。
例如,“去拿书”在晋语中可以简化为“拿书”。
二、晋语与国语的异同晋语与国语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发音差异晋语与国语在发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鞋子”在晋语中发音为“nei z”,而在国语中发音为“xie zi”。
2. 词汇差异晋语和国语之间也存在一些词汇差异。
例如,“站台”在晋语中称为“槽椎”,而在国语中称为“月台”。
3. 语法差异晋语和国语在语法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我明天去东京”在晋语中翻译为“我明天去东京”,而在国语中翻译为“我明天要去东京”。
总结:晋语是中国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种,与国语相比,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介绍了晋语的一些基本特点,并与国语进行了对比。
通过了解晋语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晋语这一方言。
晋语
石楼话
ge jiu写作圪蹴(蹲着)bian shi写作扁食(饺子)
kuai ren写作诓人(骗人) bo lang 写作卜烂(绊)
bo lai 写作卜来(摆) ge zhuan 写作疙转(散步)
ge du 写作疙都(拳头) qian she 写作前晌(上午)hou she 写作后晌(下午) jie ke zi 写作结咳子(口吃)ge lao 写作疙捞(搅合) can sen 写作蚕沙(雀斑)
xi huo写作恓惶(可怜) he 写作荷(拿)
nian si 写作年时(去年) hei lao wa 写作黑老哇(乌鸦)Chuochuo 写作床床(板凳)(哇是乌鸦的和音)
Hei qie 写作黑青(淤血) si rou 写作死肉(老茧)
bi dou 写作鼻窦(耳光) ge ji nian 写作疙挤眼(眨眼)zhan yao写作展腰(伸腰) deng 写作蹬(撑起)
zhao hu 写作招呼(帮助) nan huo 写作难活(难受)
da bo 写作打帮(劝说) bian yi 写作便宜(现成的)guai gu 写作拐狐(踝骨) bai xing 写作败兴(丢脸)gao jia 写作搞价(砍价) teng kai 写作腾开(让人离开)jin 写作紧(系) gao gei 写作告给(告诉)ding dui写作叮对(核实) po yi hang 写作婆姨汉(夫妻)gu jiu 写作姑舅(姑表兄弟) ao 写作熬(累)
hou sheng 写作后生(年轻人) meng zi 写作蜢子(蚊子)hong huo 写作红火(热闹) yi mang 写作一满(总共)
bi nian 写作鼻眼(脸)。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太原历来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太原方言是“晋语”核心地带一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生活用语服饰袄儿:上衣。
夹袄儿:夹袄扶。
絮袄儿:棉袄。
主腰儿:一种裹肚。
衫子:单上衣。
套衫:贴身穿的内衣。
袍子:中式长衣服。
大夹祆:夹袍。
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
腰腰:贴身背心。
搂肚:系在腹部衣襟之下,裤子之外的布兜,上有口袋,可装体己之物,多为老年男子着用。
布袋袋:衣服上的口袋。
扣门儿:扣襻。
扣眼:襟前穿套扣子的小眼儿。
搂腰带:系在衣外的布腰带。
肚肚:兜兜。
屎布:尿布。
裤衩:短裤。
帽壳儿:瓜皮小帽。
沿毡帽:老汉戴的棕色毡帽。
腰裙:做饭时围的裙子。
络络:老年妇女罩在发髻外的发网,网兜儿。
罩头:汗巾。
片片:手绢儿。
革及鞋:一种纳得很密的布鞋,其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此鞋又称搬尖鞋、屹儿鞋。
猫头鞋:一种鞋面上缀绣有猫、虎形象的童鞋。
踏拉板:木屐,亦称板板鞋。
高崾鞋:高鞋帮的鞋。
低崾鞋:低鞋帮的鞋。
捎码码:搭裢。
饮食大早饭:早饭。
晌午饭:午饭。
黑夜饭:晚饭。
米:专指小米。
大米:南方稻谷脱壳后的米。
软大米:江米、糯米。
粥儿:小米干饭。
干粥:小米稠粥。
散面粥:小米加面粉熬成的稠粥。
捞饭:小米煮至八成熟,再放入铁锅焖熟的干饭。
和子饭:小米与面、菜熬在一起的稠粥,因此,和子饭又称菜稀饭、调和饭。
拌汤:圪瘩汤。
拨鱼儿:亦称溜尖,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盘、碗之中以专用工具剔入锅中的食物。
片儿场:一种面食,用和好的面擀成薄片,断或切成小块入沸水中煮熟。
捐片子:面片儿。
抿区子:用特制的抿槽压制而成的高梁面食,抿区子又称抿尖尖。
擦尖尖:用特制的擦子擦制而成的高梁面条。
剔剥股:用铁铲剔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又称剔尖面。
晋方言
10.文白异读 (1)晋语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集中在山西的中 部及与北部邻近中部的地区。 (2)变读。改变一个字的声母、韵母或者声调 的读法来表示另外一种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如平遥“娘”文读 niang,大娘,大伯父之妻; 白读nye,寺庙里供奉的娘娘;变读nia,祖母。
晋方言特点之语法
1.表音词缀“圪” (1)分布广泛在晋语区。 (2)没有具体词汇意义,但是有时有语法意义。 (3)也可作为语气助词表停顿或某种感情色彩。 圪头词是晋语中最有特点的一类词汇,名词、动词、形容 词、副词、量词等中都有分布,因其词语前缀为“圪”,故名。 晋语各片中都不同程度的有大量圪头词,一些毗邻晋语的官话 区也有少量圪头词。关于圪头词的来源至今是个谜,有人认为 圪头词来源于上古汉语的复辅音。
2.复杂的连续变调 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也就是一个字的声调 会根据它相邻的字而变化。晋语连续变调在各种汉语里显得特 别的地方有:变调的规则会根据相邻的字的语法功能而不同。 因此形容词-名词复合词及动词-宾语复合词使用不同的变调 规则。当每个字单独发音的时候合并的声调可能会在连续变调 的时候分化出来。
4.晋语使用前缀来构成不同种类的派生词 譬如圪~、忽~、入~,日鬼>鬼
晋方言特点之词汇
保留古汉语词义。 1.荷 “荷”在汉语中有两音两义。《汉语大词典》“荷”①莲、芙 蓉;②扛、承担。“荷”的“莲”义,用法古今一致,而 “荷”的“扛、承担”义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只在一 些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或一些成语中才出现,如“荷锄 归’”“荷枪实弹”。 这个古老的意义却保存在晋中方言。如晋语:“荷不动就 算啦”“把东西荷上”“我能荷动,他荷不动”……“荷”的 用法涉及晋语区多个县市,口语中其意义完全替代了“拿”。 侯精一先生《现代晋语的研究》一文中列出十余条山西中区 方言最常用的词语,其中就有“荷”,在太原、清徐、平遥、 孝义、文水等多地方言中均表示“拿”的意思。
国语晋语全文
国语晋语全文《晋语》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之一,由晋代文学家嵇康所作,篇幅不长,内容富有哲理。
以下是《晋语》的全文:夫人之相识,贵义而不贵财。
见贵不犯,见贱不易。
交情久者,信而有礼,虽有急难,不相负也。
交情淡者,虚而好实,利而可骇,则毫无所用。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岂不闻周公旦之于纣也?鼓琴退而藏之,明党迫而不与,终身衣衿无污也。
非关仕进,人情横险,何可轻忽?夫以财谋交,多则疑而无信,少则怨而不成,则交绝之至也;以利谋之,多则骄而好胜,少则怨而相害,则仇结之至也。
故何践之与虞卿,虽贱必相友;刘伶之与庞德公,虽贫必相爱。
岂以利诱哉?实以德树也。
夫以财不如以德,犹以身不如以命。
以身不如以令,犹以令不如以道。
然则以道为尊,以令为次,以身次之,以财为下矣。
人生在世,岂不知义?然后可以有为也。
其为人子,诚不可废;其为人臣,忠义以立;其为人父,惠而不倦;其为人君,仁而不私。
凡此四者,莫不务本。
本立而道生,德彰而名显,凡有所为,必以此为先。
何者为本?以身为本。
身正不令,而行诸侯之政;身不修不助道德,而名垂于后世。
身为大本,而术业为次,知章鱼而不知鱼肠,不足以明了义理之体,不足以广见愚民之蒙。
故许由尝以屠牛释卫公,孟轲辞橐皋以行道,皆为身不修不敢以教人也。
岂徒有术而已哉!由此观之,知天下之任人唯贤,能人唯勇。
贤者以身为本,勇者以命为先。
故曰:贤者不肖,必有勇夫之过;勇者不智,必有贤者之短。
二者相济,而万物不偏,此圣王之所以建大世也。
岂可不思?岂可不学?。
晋语并州片音韵比较
晋语并州片音韵比较晋语是中国汉语族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太原、晋中、运城等地。
其中,太原方言被认为是晋语中的代表方言,而太原方言又可细分为太原城区和晋南两个区域。
本文将对晋语并州片(太原方言)的音韵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在晋语并州片中,声母的发音较为清晰,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普通话中的“b、d、g、j、zh”在晋语中分别读作“p、t、k、q、ch”。
例如,普通话的“北京”在晋语中读作“北jing”。
而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辅音,如晋语中的“z、c、s”等,在发音上也有所不同。
另外,晋语并州片中的鼻音较为丰富,包括“m、n、ng”等,且在发音上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在元音方面,晋语并州片的发音相对较为特殊。
普通话中的“i、u、ü”在晋语中的发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话的“衣”在晋语中读作“yi”,而普通话的“五”在晋语中读作“wu”。
此外,晋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元音,如晋语中的“ê”、“uo”等,这些元音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
在声调方面,晋语并州片的声调变化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晋语并州片的声调比普通话的声调要多。
太原方言的声调有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上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的变化规律与普通话有所不同,需要学习者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总的来说,晋语并州片的音韵特点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等方面。
学习晋语并州片的人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适应和学习。
同时,由于晋语并州片的发音较为清晰,因此在学习普通话时,晋语的学习者相对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在实际交流中,仍需注意晋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以避免产生误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晋语并州片的音韵特点。
晋语的形成
晋语的形成李荣先生认为晋语与一般意义上的山西方言是不同的,晋语指的是山西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现在我们所说的区别于官话区的晋语区指的是包括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山西南区方言和东北区方言无入声不属于晋语),以及跟山西毗邻的内蒙古西部黄河以东地区、陕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以北等地区。
关于晋语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历史、地理、人口迁徙是晋语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历史源流和封邑型方言研究晋语首先的问题是晋语是域外语言还是原始的?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1989)中研究了扬雄《方言》所列区域,认为秦晋、赵魏之西部、韩郑周、陈郑之东郊、魏卫宋、齐鲁应是汉语方音区域。
据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第九》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姬诵十年“成王与叔虞戏,削桐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指的就是今天山西晋南侯马、翼城一代。
叔虞是周的贵族,说周时的关中古方言。
有学者猜测,晋语源于古关中方言。
晋语区的界定也并非单纯的地理原因,晋语区的形成有着历史渊源。
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和毗邻地区在春秋时期为晋国所有,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据学者(陈庆延《方言史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以晋语史为例》)观察今晋语的区域早在公元前325年到前295年在赵武灵王手中已经初定规模。
战国中晚期的赵国,尤其是赵武灵王执政期间,赵国的地理边疆与今晋语区大体相当。
此外,韩的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在晋语区中,所以说今天的晋语区的基础是韩赵两国的疆土。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格局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历代所发生的局部性的变化,不仅使这种格局越来越符合今晋语区的划分,而且使晋语各次方言区的分片,也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基本上符合。
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晋语的封闭性地理环境是形成晋语的重要因素。
侯精一说:“太行山和黄河及山西西南部的太岳山脉、中条山脉作为天然屏障阻止了中原官话的北上和北京官话的西进。
国语晋语四原文
国语晋语四原文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吾曰:‘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
’今戾久矣,戾久将底。
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
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齐侯长矣,而欲亲晋。
管仲殁矣,多谗在侧。
谋而无正,衷而思始。
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
会其季年可也,兹可以亲。
”皆以为然。
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
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
二三子志之。
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
天之道也,由是始之。
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
”再拜稽首,受而载之。
遂适齐。
齐侯妻之,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不谷?”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晋语分立
这一阶段的分区,比起第一阶段来有一个大的飞跃, 表现在:
1.在初步调查方言现状的基础上,注意归纳出基本上 符合语言实际的特点。
李方桂在讨论他所分的七大区方言时开始用若干语音 演变的现象来说明各方言的特点。王力在描述他划分 的五大音系的语音特点时指出,官话音系的特点是: 无浊音[b] [d] [g] [v] [z],无韵尾[-m] [-p] [-t] [-k], 声调至多为六类
划分层次的难度更大,也容易发生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发现一个方言区域的“综合性”特点往往需要较长的调查 研究过程;二是人们对于这种“综合性”特点的认识有一个由 浅至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具有局限性,有一个统一认识的过 程。几十年来,客、赣方言经历了先分到合,又由合到分;而 闽语则经历了由一个方言区,到闽南、闽北两区分立,后又合 为一区的曲折过程,证明划分方言区域的层次需要付出更加长 期、艰苦的努力。
(2)明确地提出划分汉语方言大区和区的两个基本标准:一是以 古入声字的演变为基本标准划分官话和非官话;一是以古全浊 声母字的演变为基本标准把非官话划分九个方言区。官话大区 又以古清音入声字的演变为标准划分为八个区。这些标准具有 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既比较客观地体现了现代汉语方言的 语音结构类型,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 其次是分区结果的成熟。上述划分方言大区和区的标准同时具 有很强的实践性。首先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个区:官话(大)区、 晋语区(正式提出晋语的分立)、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 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客家话区;官话大区又划 分为八个区: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 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 大区、区和区以下的片、小片之间都有明确的分界线。
和过去的方言分区相比较,最引入注目的是出现了“晋语 区”。给晋语规定了新的定义,把它从官话里分立出来,划 为第一层次的方言区。这不仅在汉语方言分区层次上提出了 新的概念,而且在分区结果上打破了过去已经被多数人所接 受的“八区”说或“七区”说,使汉语方言分区,特别是汉 语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分区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当前, 围绕晋语“分立”问题所展开的热烈讨论,表明这个问题在 这次被认为“具有时代意义的、能代表当前汉语方言研究水 平”(王福堂,1998)的方言分区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这场 讨论极大地推动了晋语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晋语 的一些重要特点被陆续发现。其中“入声音节两分”的发现 被认为“奠定了晋语的独立地位”(张光宇,1999)。如果 说,这次分区实现了汉语方言分区的新的飞跃,使汉语方言 分区进入了更加符合汉语实际、更加成熟的新阶段,那么, 晋语“分立”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
晋方言声调演变史
《晋语的平声调及其历史演变》简介乔全生(山西大学方言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YY009)《晋语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内容:晋语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李荣1985)。
晋语不包括山西西南部中原官话汾河片。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与“历史文献考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讨论晋语平声调及其历史演变。
晋语有部分县市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
主要分布在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东北部、北部张呼片,少数分布在东南部的上党片。
平声不分阴阳的方言可分为两种类型:1 平声包括古全浊、次浊及清声母平声字。
2 平声只包括古次浊、全浊声母平声字,古清声母平声字与清、次浊上声字合流,这种类型的方言,大多分布在晋语五台片:如:宁武、神池、五寨、岢岚、保德、偏关、河曲、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县、朔州、平鲁、浑源(以上五台片)、阳曲(并州片)。
第二种类型保留不完整,本文主要讨论第一种类型。
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有14个方言点平声不分阴阳。
如:太原、娄烦、古交、清徐、文水、祁县、孝义、平遥、介休、榆次、太谷、交城、寿阳、榆社等。
东南上党片有2个点平声不分阴阳。
如:武乡、高平。
东北部张呼片河北晋语有20个点平声不分阴阳。
如:张家口、张北、康保、康泉、沽源、尚义、怀安、万全、宣化、崇礼、灵寿、平山、阳原、获鹿、沽源、丰南、滦县、滦南、元氏、赞皇等;北部张呼片内蒙古晋语有5个点平声不分阴阳。
如:呼和浩特、凉城、集宁、丰镇、太仆寺等。
从文献记载看,晋语平声不分阴阳可以上溯到十七世纪初。
明袁子让在《字学元元》卷八(1603)记载:“秦晋读清平如浊平,吾楚人亦读清平如浊平,又读去声如清平。
”十八世纪记载并州片方言的《新刊校正方言应用杂字》清浊平互注的材料却显示得清清楚楚。
由文献可知,晋语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之前平声就是一个,没有阴阳之分。
这只是发现的有记载的文献,而在实际读音中平声不分阴阳的时代还可能更早。
为什么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方言在地图上标注的是晋语片区?
为什么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方言在地图上标注的是晋语片区?
在看全国方言分布地图的时候,可以在地图上发现,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的方言区域标注着晋语片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想知道是为什么,那么就得先知道晋语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和石家庄方言又有什么关系?现在就一起探讨一下吧!
说到晋语,先来看一下他的定义。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它的使用人口约六千三百多万。
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晋语的主要使用地区有山西省、内蒙古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部分地区、河北省西部等一百七十多个市县,应用非常广泛。
晋语核心区主要为太原话和吕梁话,它区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
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
再来看一看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方言分布。
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平原中南部,太行山东麓,与市区西、南部毗邻的鹿泉市属于晋语区,即有入声。
且与石家庄市区东、北部毗邻的正定县、东南部毗邻的栾城县隶属晋语区的河北方言,包括张家口、石家庄、邢台管辖一小部分县市和邯郸管辖大部分县市,这一系列地区位于晋语方言和官话的过渡地带,且石家庄方言不仅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甚至连单个的方言用字也没有,因此石家庄方言缺少依靠字形、字的构造等反映的民俗和文化特点。
因此,有人主张将其划为晋语区。
所以,在全国方言分布地图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标注晋语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主要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语
包含在这个地区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泽州县南部除外)、临汾(部分县区)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部分县区)、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
淖尔等,以及河北张家口和邯郸县区、河南济源、新乡(部分县区)、焦作县区、安阳(部分县区)。
陕西榆林、延安等地。
运城和临汾一带的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与同属中原官话的关中片相近,但比关中方言更加存古,中古时期西北方言的面貌保存较好,因此要比关中方言更加远离官话;分三小片:平阳小片,绛州小片,解州小片。
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另外还有陕西省渭南地区的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部分),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的灵宝市。
广灵话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蔚县话接近,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该小片诸县大多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清初以前曾属山西省,至今该片大多方言点深臻曾梗通五摄合流(也即不分前后鼻音),与北部晋语高度一致,但由于入声今已舒化,因为向北方官话过渡,故被学界划入冀鲁官话保唐片。
山西话中常用的词:
NIA:二声,从“人家”两字念快了合并而来。
意指“他,她,他们”等第三人称
例子:你别看NIA长得丑,NIA还觉得可美了哇。
山西话里“ 圪” 字用的特别多
圪垯:粗粮主食,面疙瘩、疙瘩汤。
稻、麦、高粱、竹子等茎上分枝长叶的地方。
泛指长条形东西的一段:这根棍子断成三圪节了。
圪蹴的意思,一般指蹲的动作。
例句:① 老刘圪蹴在门前石凳上听广播。
② 去门口圪蹴嘚睡吧~!
圪老:动词,指用针状或者棍状物掏或者撬
例子:1你家马桶堵了?不用叫维修的,拿个木棍圪老圪老就通咧(掏)2啥了?咱家防盗门让小偷给圪老开了?我藏得光盘没丢哇?(撬)
圪拉、圪捞捞:旮旯、角落
例子:这没你说话的份,圪捞捞里蹲的去
圪倒:“鼓捣”、谈论
例句:你在圪倒啥里?
例句:和他圪倒半天,事还是没成。
圪僚:不对劲,不正常,故意别扭,也指一些不常见的事物例句:你这个人咋这么圪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