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_非指导性教学_的现代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3-23

作者简介:

张海燕(1980-),女,重庆云阳县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

张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罗杰斯从“人按其本性去生存”的人性观出发,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我们可以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它包括崭新的教学目的、崭新的师生观以及崭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人性;教学;生命;非指导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7-0113-03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把“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独辟蹊径,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罗杰斯把“人按其本性去生存”作为其终生的理论与人生追求,“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正是这一追求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与展开。

一、透视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涵义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在英语中是“nondirective ”,前缀non -表示“非”,不同于表示完全否定的其他前缀如in -,i m -,il -,ir -等。“directive ”的含义是“指导、指示、详细说明、命令”等,“nondirective ”只是相对于“directive ”而言的,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罗杰斯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他反对从价值论的角度简单地判断人性是善或是恶。罗杰斯给人的感觉是:“在他的思想里,他一直是在谈人性到底如何,而不是属意于人性是善抑或恶;虽然未见他明确地对人性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做出区分,他坚持认为,凡生物皆有本性,但对生物本性的探讨不一定非得在价值层面上进行,性善、性恶或者性中的说法,对动物而言毫无意

义;对人来说虽有意义,但也不必一谈本性就只知善恶之

辩。”

〔1〕(47)

罗杰斯人性论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所谓的“实现趋向”。罗杰斯认为实现趋向不仅是人类所具有的本性,也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实现趋向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特性。实现趋向是指生物要求将其由遗传赋予的潜在的性状充分表达出来,要求将自身所赋有的机能(在人,包括人的各种身体的、心理的机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所有这些表达与发挥,从某个特别的角度来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方向如罗杰斯所说,是向上、向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而且,实现趋向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是有机体某一部分、某个特别的器官的机能。罗杰斯在《存在之道》(A way of being )一书中这样说道:要言之,有机体总是在追求、在发动、在完成某事。人的内在自有一种核心能源,这种能源并非只有一部分可信,而是整体均可信赖的。最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朝向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不仅是维持现状而已,还要提升个人境界的方向去实现的概念。

〔1〕

(58)人们常把美好人生定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或某种境界,吸引人们不断为之努力。然而,罗杰斯从其心理治疗的经验中发现,美好人生根本不是一种令人渴慕的理想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人的生命,在最好的状况下,乃是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生命在最丰富而又最有价值的时刻一定是

一个流动的过程。”〔1〕

(59)罗杰斯实际上持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生命过程观”。罗杰斯认为,要达到这个理想着实不容易,因为它需要人的精神、心灵有完全的自由。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太多的禁锢,如思维习惯、行为规范等,这些束缚使得我们不再信任自己的感受以及自我生命机体的信息和直觉的体验。

总之,人性本善,“人按其本性去生存”,人具有积极的、向上

3

11 第7期 NO.7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July .2007 

的、建设性的生命冲动与潜能,在自由、流动的生命历程中以整全的生命趋向自由、自我实现的生命境界,是罗杰斯人本性的生命哲学观的精彩表达。

二、“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

基于生命哲学的立场,不仅会对罗杰斯人本性的观点有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据此对其“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也会得到一种新的启示。

(一)“非指导性教学”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目的———人的充分发展

罗杰斯看到世界的迅速变化,也看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日益提高和发展,因此,主张教育的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罗杰斯的教育目的观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他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以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为最终目的,这种依赖于知识、依赖于训练、依赖接受某些被教授的东西是益处不大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适应变化和学习”,即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就是“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怎样适应变化的人,认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完全可靠,唯有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健全的、基本的人”。〔2〕

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充分发展的人”有四个显著特性〔3〕,教学应使学生成为充分发展的人。第一,有洞察力。洞察力是一种充分自由地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事实的过程,一种在熟悉的看法中发现新关系的经验,一种接受已知材料所蕴涵的意义的愿望。罗杰斯认为这种洞察力一旦形成,会将人引向新的目标,达到自我实现。第二,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人能对各种事物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富有不断探索知识的精神,有能根据环境形成新关系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对各种新旧条件作出健全的适应,不断地趋向自我实现。第三,有建设性。罗杰斯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有自由发展的优良条件,同时不受到来自他人的威胁和自己内部的心理挫折,他就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对社会和他人抱建设性态度、适应社会变化的人。第四,有选择性。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也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自由。客观环境可能影响人的发展,但人仍可以按照他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去塑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教育要为人一生的幸福做准备,要赋予人以应对变化的能力,要为把握人生时机做准备。尽管教育界一再呼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教育总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无形的指挥。父母对孩子理论知识的过分关注,幼儿园“不要孩子输在起跑线”口号的宣传,出版商利用父母的这种心理在大大获利的同时也增强了这种趋势。忽视孩子生活的多样性,过分关注知识的记忆,忽视情感的发展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需要这方面的努力。

“充分发展的人”的“充分发展”的根本标志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价值就在于保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对这种创造性罗杰斯描述道:“这种人是发展的高水平,达到了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水平。他敏捷、开拓,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建立与环境的新关系,能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他不是被动地适应文化,也不是一个遵从者。他能随时随地地与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在某些文化情景中,他可能是不幸福的,但仍能保持自我,并能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最深层的需要。”〔4〕

(二)“非指导性教学”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师生观———真实、亲密的人际关系

罗杰斯对教师和学生有不同于传统的看法,并将师生间富有感情的人际关系看作师生关系的基础。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也是有害的,所以他反对教师以“教导者”或“训练者”的面目出现,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侍者,并形象地比喻为“音叉”(Tuning Forks),意为应学生之呼声而共鸣。为了方便学生的自我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5〕师生关系乃生命与生命的交融。罗杰斯非常重视个体内在的情感因素,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情感性的。他说:“我已知道我们对某种情境的整个机体的感受比我们的理智更值得信任。”所以,他强调营建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自由心理氛围,以保证个体自身的巨大资源的开发。潜能的实现作为人类的本能需要,必然要求人性的“自由运行”,必然要求一种真实、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也就导致人类有“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

罗杰斯将上述思想运用于课堂教学,认为课堂内所形成的某种心理气氛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这种自由的心理气氛实际上就是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罗杰斯深信教学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他特别重视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认为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真实,珍视和同感理解。

罗杰斯说要具备这三种态度,其实根子系于一个信念,那就是你对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无一个最基本的信任,要相信凡生而为人者皆有一个趋向、一种潜在的能力:向积极的、善的、强大的、建设性的方面发展。要求教师任何时候都完全具备这样的态度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够尽量做到真诚相待就好。如此,教师与学

411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