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通福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通福桥

儿时,每逢盛夏时节,常与三五小玩伴到村前溪流入海口的深潭玩耍戏水。潭深不见底,叫鼎水窟,也以桥为名叫弓桥潭,常年溪流淙淙、潭水盈盈,湛清的潭水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能清楚地看到水中成群游动的鱼儿。

潭上巍然高跨一座单拱石拱桥,因形似一张巨弓,人们一直唤它的小名为“弓桥”。于是乎,从小也理所当然地跟着叫它“弓桥”。

待后来读书认字后,发现桥面中间石栏板内侧有文文莫莫、隐约可见的题刻,才晓得原来它还有一个非常好听且富有内涵的大名,叫通福桥。

无论古今,人们的出行都离不开桥。有桥,路才会更长,人才能走出去,才会有诗和远方。

通福桥,位于浙江南大门的苍南县境内的石塘村,是古代浙江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故美其名曰:通福桥。本人拙见,也寄意为通向幸福之桥。

据记载,该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是单孔拱桥,桥长约20米,桥面宽约5米,距水面高约10多米。桥上两侧各置10根石栏护柱,柱头雕饰有莲纹;中间孔栏板内侧题刻有建造日期和桥名;桥面由长条形石板铺就,两边各设十来级台阶,坡度平缓易行;桥拱采用浅红色花岗岩条石三七分错缝砌筑,规整美观;两侧桥墩用块石垒砌成椭圆形护墩,坚实稳固。其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至今保存完整。

拱桥宛若一弯飞虹,横跨于一汪绿水之上,清澈的潭水上来溪流,下泄海洋,与周围的田野、草地、石滩一同成为了那个时代农村孩子最喜爱的天然游乐场。每去玩得都似乎意犹未尽,甚至流连忘返。

在潭中尽情玩耍时,头顶上高耸的拱形穹顶会让你的欢声笑语产生一种魔幻般的回音,犹如进入奇幻世界。

穹顶正中还裸露出两把半米长的利剑,剑锋向下直指水面。这样的场景难免让人有所恐惧,如果置身桥下,就相当于头顶上高悬着两把利剑,也同人们常说的“头悬两把剑”的典故如出一辙。

拱顶悬剑,不仅令人望而生畏,也给这座桥带来些许神秘色彩。每当经过桥下如同身处险境,心里总觉得不那么自在,因此,从小也不敢在桥洞的正下方玩耍,总是避而远之。

桥下挂剑,如此作法很少有之,甚是令人费解。据老一辈的人讲,意为防止恶龙兴风作浪破坏大桥,故而悬挂"斩龙剑"。

也曾有“桥下挂剑斩走蛟”这一传说:龙的前身是蛟,而蛟的前身又是蛇;当蛇修炼到一定境界,便会渡劫成龙;成龙之前需要随江河入海,又称走蛟;走蛟过程中,会伴随着洪水顺流而下,容易冲垮大桥。故此,古人在桥下悬挂利剑,以保大桥免遭灾祸。

鉴于此,于是联想到本地有关“龙”的地名也很多,有龙头山、龙山腰、斩龙坑、龙沙、龙齿山、龙尾山。这一切貌似龙全身的部件一应俱全,且大桥就处于龙头和龙尾中间,兴许跟这事有所瓜葛。

总而言之,挂剑之说应归纳于高深莫测的易学范畴,在下也不敢胡言乱语,只好寥寥数字轻描淡写而过,说多了就变成胡说八道,弄不好有胡编乱造之嫌。

多年前,悄然不见桥下所挂二剑,询其原委,说法有二:一、年岁已久腐烂,二、被盗。无论何故,闻此讯,不由人为其惋惜,毕竟是百年文物,深为之憾!

通福桥,倚山跨水,南端依傍着青翠的大尖山脉,北端倚靠于向北延伸的长溪堤。凌溪而立,似彩虹悬挂,弯拱飞架于青山碧水之间,蔚为壮观。

南侧桥头西边偎着一棵大榕树,看样子也跟桥的岁数差不多了。树根盘缠,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伞状的树冠遮盖过半个潭面。置身树下,就是现实版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为桥遮荫,桥为树作衬,二者相辅相成,百年相依、形影不离,仿佛在相互倾吐相伴的欢愉。桥头丁字路口山脚边的路旁,原本建有一所粉墙黛瓦的路亭(今已拆除)。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内空间很大,两边靠壁石凳可坐数十人,且开有一家小店。走过路过的都会在此歇脚,乘凉避暑、避雨休憩。渴了,坐下来,喝一碗茶水;饿了,来点零食给肚子垫个底;或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美美地抽一筒水烟。恢复体力后,继续上路。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路亭看似简陋,但在长途跋涉的行人心里,它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旧时,路亭既便于旅途漫长的匆匆过客即时小驻,也为沦落天涯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提供安歇过夜之所,对田间地头劳作的农夫和赶潮讨海的渔民,又是耕余休息之地。它冬可避朔风,夏可避炎阳,更是突变天气的片刻荫庇,这对既倦乏又无助的路人而言,是何等的抚慰!

桥倚山水之美景,山水因桥而增色。恰到好处的半圆形桥洞和它映在水中的倒影合二为一后,成为一轮不折不扣的“十五的月亮”。山、水、树、亭、桥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尽现自然和谐共融之美。

漫步于此,树影婆娑、鸟语蝉鸣,桥上微风习习,水面阵阵涟漪。听涛声拍岸,闻溪流汩汩。桥作凳,树遮荫,人纳凉,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其中!

桥与山、海、溪流、古道、海塘、村落互为衬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俨如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雄伟的拱桥也是观光赏景之佳地,置身桥上,可目及四方,放眼望去悉数风景尽收眼底,既可观赏水光山色,亦可饱览田园风光。

在旧时,这里也可谓是交通要地,北通平阳、温州,南达蒲城、福建,为商旅过往必经之路。南来北往路人络绎不绝,骑马坐轿,推车挑担,行人如织,繁若街市。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虽然早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见昔日的车水马龙,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超于此。

古桥地处台风多发地带,超强级别的台风经常光顾,置身台风口,深受山洪骇浪威胁。至今桥身仍完好未损,屹立百年安然无恙,稳固如初,甚为稀奇。

这都归功于当初设计者的精湛技艺和科学实施。巧妙地利用溪流拐弯的“Z”形中段的水流缓和地带傍山而建,溪流过桥后再蜿蜒入海,

恰好避开了上游急流和下游海潮对桥体的正面冲击,从而使大桥逾百年屹立不倒。

它应山水之灵气,集艺术之精华,巍然耸立于碧波之上,向路人娓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通福桥,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承载着美好的愿景,愿这座文化地标为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添光增彩!

通福桥

2008年,以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首例的“农民告县长”事件为题材改编的电影《告状》,在通福桥和鹅卵石大海塘取景开拍,从而也为这二景点增添了一笔浓厚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