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固定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固定句式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作用和翻译格式。
2.结合语境,准确判定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一、知识梳理1.固定句式是指在古代汉语里除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之外,具有相对固定意思和翻译格式的句型。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固定句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第一组:表示陈述的句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4)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5)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
(《过秦论》)(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二组:表示疑问的句型(9)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1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1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14)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15)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1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文言文固定句式能力检测1.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其它三项意思不同的是()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固定句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1)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3)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苏轼《石钟山记》)(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3.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备用)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固定结构〕【学习目标】掌握固定句式的意义并学会翻译。
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3.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4.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5.〔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固定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方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一轮复习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学案
2017届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学案(全国)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学习主题四常见文言句式 (2课时)(导学案)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学习主题四常见文言句式(2课时)制作:谢学意【学习目标】1.熟记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2.掌握辨析常见文言句式的方法,提升整合归纳的思维能力;3.通过课本知识和高考真题练习,应用辨析文言句式的技巧。
【学习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第一怪:古人说话惜字如金古人说的话总是很简洁,有时省略主语,有时省略谓语,有时省略宾语,有时还会省略介词。
例1:(李白)问之,(老婆婆)曰:“欲作针。
(《铁杵成针》)例2:(孔子)问其故。
(《两小儿辩曰》)例3:(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比如《铁杵成针》中这个句子:“问之,曰,欲作针。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谁在问呢?原来是小李白在问。
又是谁回答的呢?是老婆婆。
添上李白和老婆婆,再读读这个句子:“(李白)问之,(老婆婆)曰,欲作针。
”是不是明白了很多呢?下面两个句子也都省略了主语谁,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不妨把省略部分添上去,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这个句子。
第二怪:古人说话颠来倒去例1:善哉乎鼓琴→鼓琴善哉乎 (《伯牙鼓琴》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译:我少年中国美哉,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壮哉,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自主学习记录疑难(学生用时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1.熟记并掌握五种类型的常见文言句式的种类:《新考案》P182-1872.理解各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示例句的意思(翻译)《新考案》P182-187•提醒:利用“三动”草稿本,动脑、动手,圈画、记录疑难问题。
疑难①:疑难②:◆小组交流探讨疑难(学生用时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利用“三动”草稿本,动脑、动手、动嘴,探讨自学留存的疑难问题。
◆整理疑难组长提交(学生用时5分钟,教师整理问题)•提醒:小组长整理记录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提交给老师。
疑难①:疑难②:◆重点检测教师答疑(老师提问,学生作答)1.判断句①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
文言句式导学案一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句式的几种类型。
重点、难点:辨析各种句式的特点,灵活运用。
一、被动句。
1.①“谓语+于……”式。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见+谓语”的形式,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燕国见陵之耻除也。
”《荆轲刺秦王》③“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3.①“为+动词”的形式。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所……”式。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王之蔽甚矣。
二、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状语后置(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现汉:主语+谓语古汉:谓语+主语如:甚矣,汝之不惠。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言句式导学案
高三年级句式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一、判断句1.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5.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二、被动句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
译文: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译文: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3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27、“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6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8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译文:
例9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译文:
例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译文: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1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例1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
15.“……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9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例20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
译文:
11.“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学习重点重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学习难点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用:“……者,……也。
”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用:“……,……也。
”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用:“……者,……。
”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用:“……,……。
”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常见的几种形式:用“……于……。
”表示;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用“……见……”的形式表示;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用“见……于……”的形式表示;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受……于……”的形式表示;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的前面。
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未之有也?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c、何后之有?D、马首是瞻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状语后置句: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
文言文句式导学案 -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3、用“......者,......”表示判断。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为”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用“......者也。
”表判断。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范仲淹《岳阳楼记》)④“即今之亻累然在墓也。
” (张溥《五人墓碑记》)⑤“予购三百盆,皆病者……”(龚自珍《病梅馆记》)7、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之议也。
”8、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秦,虎狼之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高中语文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高中语文文言固定句式<i></i>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更多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一、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结合所学过的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掌握积累并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探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过程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文言文固定句式完PPT学习教案
文言文固定句式完
会计学
1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 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 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 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 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 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4. 与其……孰若…… 译为“与其……,哪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 而拯之。(《冯婉贞》)
译: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 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第24页/共34页
5.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
“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 “曷”等词来代替;
第31页/共34页
第四种:表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 例如: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 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第32页/共34页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 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 “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 也?
第11页/共34页
①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 样?”
② 王以为何如其父?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 么样?
第12页/共34页
2.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
“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是什么(人、事、 物)”。
初中文言文句式导学案
初中文言文句式导学案主备人:百杏中学蔡燕燕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四种常用句式。
2、能运用句式特点进行文言文翻译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翻译下列句子并判断下列句式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盖一懒蛤蟆也。
()4、徐喷以烟。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太祖长劝以读书。
()二、课堂设计(一)预习交流(略)(二)了解文言文句式:(可先让学生举例,再由老师总结)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练习:指出下列判断句的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8)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9)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3.用“于”表示被动。
练习:指出被动句的形式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练习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忆固定句式的类型。
2、会翻译各类型的例句。
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2、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怎么办?”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还可译为:“为什么……?”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译文: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译文:(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译文: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译文: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译文: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译文: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11. “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导学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句式。
2、能够准确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通过练习,提高在文言文阅读中运用文言句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文言句式类型(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也”式例:“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者,……”式例:“粟者,民之所种。
”4、“……,……”式例:“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例:“受制于人。
”2、“为”字式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3、“为……所”式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见”字式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5、“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省略句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常见的省略句类型有:1、省略主语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例:“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四)倒装句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3)“之”“是”作提宾标志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2、定语后置(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词+数量词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文言句式导学案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
(就文言文来说,这些句式却是很正常的。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1、用“者”、“也”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者……也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也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用副词“乃”、“则”、“耳”表判断。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耳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3.动词“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翻译练习: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二、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1、用“见”、“见…于…”表被动。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2.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常见的有: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等。
1、省略主语。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荆轲刺秦王》2、省略宾语。
文言句式导学案二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句式的几种类型。
重点、难点:辨析各种句式的特点,灵活运用。
一、定语后置现汉:定语+名词古汉:名词+定语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一)①中心词+定语+者②中心词+之+定语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④数词后置。
名词+数词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敲击起来)发出铿铿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4.数词后置。
名词+数词尝贻余核舟一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练习: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定语后置句。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者。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4、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5、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
”()二、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固定句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作用和翻译格式。
2.结合语境,准确判定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一、知识梳理
1.固定句式是指在古代汉语里除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之外,具有相对固定意思和翻译格式的句型。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固定句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第一组:表示陈述的句型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2)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
(3)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4)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5)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
(《过秦论》)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组:表示疑问的句型
(9)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14)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15)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文言文固定句式能力检测
1.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其它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固定句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1)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3)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苏轼《石钟山记》)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3.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年高考山东卷)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2)(2009年高考四川卷)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4分)
(3)(2015年高考浙江卷)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4分)
(4)(2006年高考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3分)
(5)(2011年高考四川卷)(陈)给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5分)
参考答案:
第一组:表示陈述的句型
(1)中句型是“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法……”。
全句译为“所以没有一步半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2)中句型是“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全句译为“项王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他)”。
(3)中句型是“有所……”,译为“有……的(人、原因、办法)”。
全句译为“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4)中句型是“无所……”,译为“没有……的(人、办法)”“没有什么……”。
全句译为“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的方面啊!”
(5)中句型是“以……为……”,根据具体语境,译为“认为……是……”或“把……当作(作为)……”或“让(用)……做……”或“任用……为……”。
全句译为“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殽山和函谷关当作宫墙”。
此句型中“以”后的介词可省略。
(6)中句型“以为……”即“以(之)为……”。
全句译为“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分为桂林郡、象郡。
”
(7)中句型是“直……耳”,译为“只不过……罢了”。
全句译为“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8)中句型是“所以……”,表示目的、方式和手段时,译为“……用来……的()”。
全句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的人”。
第二组:表示疑问的句型
(9)中句型是“如……何?”,译为“把……怎么样呢?”或“对……怎么办?”全句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同类句型还有“若……何?”“奈……何?”。
(10)中句型“庸……乎?”,译为“哪用……呢?”全句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1)中句型是“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为什么要……呢?”。
全句译为“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同类句型有“何以……为?”,“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
(12)中句型是“独……哉?”,表示反问,译为“难道……吗?”。
全句译为“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同类句型有“独……耶?”“岂……乎(哉)?”“其……乎(邪)?”“宁……耶?”“安……乎(哉)”“顾……哉?”“岂非……与?”(难道不是……吗?)。
(13)中句型是“何……之有?”这是通过宾语前置形成的固定结构,是“有何……”的倒装,译为“有什么……呢?”全句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14)中句型是“得无……乎?”,译为“该不会……吧?”或“莫非是……吧?”或“恐怕……吧?”。
全句译为“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类句型有“得非……与(欤)?”“得无……耶?”。
(15)中句型是“无乃……与?”,译为“恐怕……吧?”。
全句译为“冉求,这恐怕是应责备你了吧?”
(16)中句型是“……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全句译为“听说了很多道理之后,就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这话说的就是我啊!”同类句型有“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
参考答案:
1.设计意图:检测易混知识点,“所以……”表原因时,译为“……的原因”;表示目的、方式和手段时,译为“……用来……的()”。
答案:B项(A、C、D三项中“所以……”都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B项的“所以……”表示方式,“……用来……”。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固定句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1)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独……耶”表反问,译为“难道……吗?”)(2)宋国有什么罪过呢?(“何……之有?”表反问,译为“有什么……呢?”)
(3)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得无……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4)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5)民谚中说的“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其……之谓也”表推测,译为“大概就是说的……吧”。
)3.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做是可以的。
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评分标准]“是(这样)”和“虽然(虽然这样)”都是古今异义词,表示反问的句式“独……乎?(难道……吗?)”;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
(2)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评分标准]“大抵(大概)”,表示手段的句式“所以……者(用来……的人)”,“不复皆出于学”是介词结构后置,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
(3)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评分标准]“兵(战争)”单音节异义词,两个“以……为……”句式,都译为“把……作为……”;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
(4)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评分标准]“降(让……投降)”使动用法,表揣测语气的句型“无乃……乎(恐怕……吧)”,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
(5)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敬之吧?”
[评分标准]“策(鞭打,骑着)”,“蹇(跛)”,“布衣(平民百姓)”,表揣测语气的句型“得非……乎?(莫不是……吧)”;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