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科学素养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科学素养)PPT课件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总结词: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尊重 研究对象、保护隐私、避免利益冲突等。学术规范则是指学术论文的撰写、引 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
• 详细描述: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旨在保 护研究对象的权益、促进研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科研伦理要求研究者尊重研 究对象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同 时,研究者还应避免利益冲突,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学术规范则是指 学术论文的撰写、引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积累。 学术规范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 成果,并注明出处。同时,学术规范还要求作者在论文中如实反映研究过程和 结果,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05
科学研究的评价与交流
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创新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创新性,是否在理论或
实践上有所突破。
实用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实际应用价值,能否解
决实际问题。
学术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符合 学术规范,是否具有学
术价值。
可靠性
评价研究成果的数据和 结论是否可靠,有无科
学依据。
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
参加学术会议
建立合作网络
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 ,与同行交流。
与其他研究机构、企业或政府部门建立合 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
分享研究资源
培养团队精神
与其他研究者分享研究数据、实验设备等 资源,促进资源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合作精 神和团队凝聚力。
06
步。
提高生活质量
小学科学培训课件ppt (2)
念的理解。
数据处理
教授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计算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有意义的 结果。
数据误差
让学生了解数据误差的概念及其产生 原因,培养其对实验结果真实性的判 断能力。
实验结论与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培养其解决问题 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其他 科学问题,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和好奇心。
知识。
物质科学
探讨物质的性质、变化 、组成以及与能量转换
的关系。
技术和工程设计
介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思维。
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 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培养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
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结论总结
结果应用
讨论与反思
后续拓展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总结实验 的结论,并指出实验的成功与不足之 处。
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反 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意见,培 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题提出与假设
问题提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发 现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述问题 。
天文现象与宇宙探索
介绍天体的基本概念、天文现象和宇 宙探索的历史与现状。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研究地球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方 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科学技术
基础物理与电磁波
材料科学与工程
介绍基础物理概念、电磁波及其应用,如 无线通信、电磁炉等。
探讨材料的性质、分类和应用,如金属、 塑料、复合材料等。
数据处理
教授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计算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有意义的 结果。
数据误差
让学生了解数据误差的概念及其产生 原因,培养其对实验结果真实性的判 断能力。
实验结论与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培养其解决问题 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其他 科学问题,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和好奇心。
知识。
物质科学
探讨物质的性质、变化 、组成以及与能量转换
的关系。
技术和工程设计
介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思维。
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 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培养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
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结论总结
结果应用
讨论与反思
后续拓展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总结实验 的结论,并指出实验的成功与不足之 处。
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反 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意见,培 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题提出与假设
问题提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发 现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述问题 。
天文现象与宇宙探索
介绍天体的基本概念、天文现象和宇 宙探索的历史与现状。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研究地球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方 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科学技术
基础物理与电磁波
材料科学与工程
介绍基础物理概念、电磁波及其应用,如 无线通信、电磁炉等。
探讨材料的性质、分类和应用,如金属、 塑料、复合材料等。
教师的科学素养PPT课件
迷信权威。
二、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
2000年,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指 出:“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 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所以一些素养需要补充。
目前,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地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教师也 应在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关注自己以往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 技能。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邓小平把他的发 展思想的指导地位概括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定位为“发展是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则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思想或“全面健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根本指针”。我认为,提 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则是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7、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 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 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NA双螺旋结构的 提出,三联密码和中心法则的发现,使人类认清了 基因是如何控制生命性状的。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 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 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 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3、学习形式:校本培训和自学。在做上学, “用书”而不是“读书”。参观。
4、学习内容:为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安排 学习。有兴趣地选择学习。关注新科学的进展。
5、思想准备:破除神秘感,强调针对性,交 叉听课,阅读科普读物。收看比如cctv1《焦点访 谈》后面的科技博览节目、《开心词典》栏目、 《幸运52》栏目等。
克隆多莉羊:( 1996年) 三只母羊: 甲(提供无核的卵细胞) 乙(提供乳腺细胞的细胞核) 丙(代孕母羊)
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
二、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
2000年,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指 出:“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 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所以一些素养需要补充。
目前,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地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教师也 应在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关注自己以往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 技能。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邓小平把他的发 展思想的指导地位概括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定位为“发展是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则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思想或“全面健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根本指针”。我认为,提 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则是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7、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 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 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NA双螺旋结构的 提出,三联密码和中心法则的发现,使人类认清了 基因是如何控制生命性状的。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 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 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 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3、学习形式:校本培训和自学。在做上学, “用书”而不是“读书”。参观。
4、学习内容:为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安排 学习。有兴趣地选择学习。关注新科学的进展。
5、思想准备:破除神秘感,强调针对性,交 叉听课,阅读科普读物。收看比如cctv1《焦点访 谈》后面的科技博览节目、《开心词典》栏目、 《幸运52》栏目等。
克隆多莉羊:( 1996年) 三只母羊: 甲(提供无核的卵细胞) 乙(提供乳腺细胞的细胞核) 丙(代孕母羊)
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ppt课件
社会责任
珍爱生命 28
学核
国核
29
四、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
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 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技术应用
1.2尊重事实和证据, 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 求知态度
2.1具有问题意识; 2.2能独立思考、独 立判断
1.3逻辑清晰,能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式认识事物、解决 问题、指导行为等
2.3思维缜密,能多 角度、辩证地分析 问题,做出选择和 决定等。
3.具有好奇心和想 象力;能不畏困难, 有坚持不懈的探索 精神;能大胆尝试, 积极寻求有效的问 题解决方法等。
26
三、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对 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27
科学观念与应用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 跨学科内容
科学探究与交流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科学思维与创新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1.1崇尚真知,能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科 学原理和方法
1.理性思维 2.批判质疑 3.勇于探究
• 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 人合作的科学态 度.
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
• 了解科学、技术、 社会和环境的关 系,具有创新意 识、保护环境的 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
33
科学观念与应用 科学思维与创新 科学探究与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珍爱生命 28
学核
国核
29
四、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
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 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技术应用
1.2尊重事实和证据, 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 求知态度
2.1具有问题意识; 2.2能独立思考、独 立判断
1.3逻辑清晰,能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式认识事物、解决 问题、指导行为等
2.3思维缜密,能多 角度、辩证地分析 问题,做出选择和 决定等。
3.具有好奇心和想 象力;能不畏困难, 有坚持不懈的探索 精神;能大胆尝试, 积极寻求有效的问 题解决方法等。
26
三、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对 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27
科学观念与应用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 跨学科内容
科学探究与交流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科学思维与创新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1.1崇尚真知,能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科 学原理和方法
1.理性思维 2.批判质疑 3.勇于探究
• 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 人合作的科学态 度.
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
• 了解科学、技术、 社会和环境的关 系,具有创新意 识、保护环境的 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
33
科学观念与应用 科学思维与创新 科学探究与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课件]科学素养PPT
第二章 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 重点:科研人员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提高科研人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科研人 员的道德修养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关系。
难点:科研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Page 23
第二章 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
第一节 科研人员的基本道德修养
一、道德的基本内涵
道:是一种原则;德:好的品行。 道德泛指人们的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追求正义和良 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阶级性。道德可以分为社 会公共道德、个体道德、职业道德、科研道德等。
为何会轻信这样的谣言?
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历 史上许多谣言的形成,都是基于迷信或对科学的无知。但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谣言已经逐渐失去 了存在的土壤。而如今更多的谣言则往往是打着“科学”的 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 来实现的。近些年来,伴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冰雪 灾害、旱灾等的发生,一些迷信的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 结为日月食、太阳风暴、流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这些夸大 其词的言论由国外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进一 步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关专家认为, 类似的以讹传讹、谣言四起,屡屡引发公众情绪集体失控的 事件,是公众焦虑感和安全感缺失的集体释放,是整个社会 诚信体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根子还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
Page 20
第一章 科学素养概述
三、科学教育特点与启示 特点:
(1)重视对科学技术性质的理解,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 重视对事物联系的认识; (2)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3)强调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 (4)学生的发展及潜能的发挥,包括自主性、个性。
提高科学素养.ppt
二.关于科学素养
1.scientific literacy的形成与发展
⑷.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索尔特(showalater) 等人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又一次概括,提出科学素养包括7个维度:
科学的本质,科学中的概念,科学过程,科学的价值,科学和社会,对 科学的兴趣,与科学有关的技能。
二.关于科学素养
2.科学素养的内涵
⑴西方认识科学素养内涵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把科
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为着重于科学知识的掌握。 20世纪50——70年代中后期,科学素养的含义不仅是
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60 年代以后,“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 学与人文”已扩充为科学素养的内涵,与50年代相比 较,有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越来越大。
“狭义的素质”:与知识、能力相并列的、并使知识 与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发挥的那个因素 。
一个人自发的行为规范 素质教育的内涵,它们侧重的首先是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
一.素质与素养
4.素养的概念 从内涵上,“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视野和底
蕴” 。 从培养上,素养的培养,属于知识传授的大范
定高,反之亦然。
2.素质的含义
事物本来的性质 ; 专指“素养” ; 心理学专有名词:“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
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一.素质与素养
3.素质的概念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相对于 “应试教育”提出的 。
“广义的素质教育”概念,它包含平常说的知识、能 力和“狭义的素质” 。
策。这两个特点与80年代兴起的STS运动是不无关系的。
小学科学培训课件ppt
教材
小学科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知 识的主要来源,应选择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的教材。
教辅材料
教辅材料包括练习册、实验指导 书、教师用书等,有助于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为 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支持。
网络资源
在线课程
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小学科学在线课 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 习科学知识。
强化科学精神和道德教育
在科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和测量
评价方式多样化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口头表达、书面测试、作品评价等 ,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重视过程与结果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以及最终的学习成果,给 予他们公正的评价和反馈。
地球与宇宙科学
研究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 天体运动等,涉及地理学、气
象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技术与工程
研究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 等,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
和计算机工程等领域。
02
科学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观 察、实验、推理和交流,培养他 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05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
定期开展科学教育培训
01
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授课,提高教师的科
学教育水平。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02
为教师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计划,根据教师的需求和特点,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鼓励教师交流与合作
03
搭建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好处
小学科学培训课件
介绍科技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如机械制造、通讯、医疗等。
03
科学实验与探究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确保实 验内容与课程主题紧密相关。
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 备,确保安全性和可行性。
实验步骤
详细列出实验的操作流程,包括实 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 整理。
数据收集与分析
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 与宇宙科学等领域的知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 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 要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 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 生自主发现和获取知识,培养探
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02 物质的变化
介绍物质的变化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03 物质的分类
按照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将物质分为不同的类别 ,如纯净物和混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生命科学
01
02
03
细胞的基本结构
介绍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 ,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 胞核,以及它们的功能。
生物体的层次结构
结果讨论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实验方 法的改进以及实验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知识拓展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提供相关领域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对 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0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好奇心与探究精神
总结词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 和四季变化等现象。
强化科研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训课件
研究成果呈现
学生能够撰写科研报告,制作学术海报,向同行 清晰地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科学素养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职业发展
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 才,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应对社会挑战
面对环境、健康等社会问题,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提出解决方案,推动社会进步。
传统教育方式难以满足需求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 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研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强化科研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 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培训课件的形式,强化科研 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意义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 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 贡献。
案例二
某初中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
某高中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科研教育与学生科学素养的结合实践
1 2
实践一
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 索科学知识
实践二
开展科学竞赛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 创新创业
3
实践三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 和资源
02
01
03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提高科研教育质量和 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素养培养条件。
学校应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注重 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拓展知识面和 视野,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对未来科研教育的展望
学生能够撰写科研报告,制作学术海报,向同行 清晰地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科学素养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职业发展
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 才,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应对社会挑战
面对环境、健康等社会问题,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提出解决方案,推动社会进步。
传统教育方式难以满足需求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 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研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强化科研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 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培训课件的形式,强化科研 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意义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 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 贡献。
案例二
某初中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
某高中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科研教育与学生科学素养的结合实践
1 2
实践一
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 索科学知识
实践二
开展科学竞赛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 创新创业
3
实践三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 和资源
02
01
03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提高科研教育质量和 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素养培养条件。
学校应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注重 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拓展知识面和 视野,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对未来科研教育的展望
科学素养-课件
2、目标设计要适度,理想追求要执着。
第三十一页,共123页。
2.2.5、科技创新素养
1、敏锐的眼力——发现科学问题 2、方法与策略——攻克技术难题 3、怀疑的勇气——质疑学术权威 4、求真的毅力——求证问题到底
第三十二页,共123页。
2.2.6 技术创新需要条件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 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 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2、建设良好的养成环境(1)高尚的道德品质(2)高 度的敬业精神(3)自身的人格修养(4)要亲历科研过程 (5)团队协作育新人
第九页,共123页。
1.3.2、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的提高
1、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是指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具有专业技术资格 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2、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方面:(1)问题意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
4、掌握最新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望攻克重大技术难关
5、学习科研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
第三十四页,共123页。
2.3.2、学习科研方法的途径
1、查阅相关论著,学习并感悟真谛 2、初学者应请教科研的资深经验者 3、参加学术会议,聆听高水平报告
4、参加科研课题组,在实践中感悟
5、多与同行交流,勤钻研,善总结
第十三页,共123页。
1.4.2、研究性学习平台
1、学习情景创设与实施
2、探究环节的灵活设置 3、问题/案例/项目分析
4、协作学习组织的创建 5、小组全方位交流沟通 6、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7、项目过程、进展管理
第十四页,共123页。
第三十一页,共123页。
2.2.5、科技创新素养
1、敏锐的眼力——发现科学问题 2、方法与策略——攻克技术难题 3、怀疑的勇气——质疑学术权威 4、求真的毅力——求证问题到底
第三十二页,共123页。
2.2.6 技术创新需要条件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 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 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2、建设良好的养成环境(1)高尚的道德品质(2)高 度的敬业精神(3)自身的人格修养(4)要亲历科研过程 (5)团队协作育新人
第九页,共123页。
1.3.2、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的提高
1、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是指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具有专业技术资格 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2、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方面:(1)问题意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
4、掌握最新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望攻克重大技术难关
5、学习科研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
第三十四页,共123页。
2.3.2、学习科研方法的途径
1、查阅相关论著,学习并感悟真谛 2、初学者应请教科研的资深经验者 3、参加学术会议,聆听高水平报告
4、参加科研课题组,在实践中感悟
5、多与同行交流,勤钻研,善总结
第十三页,共123页。
1.4.2、研究性学习平台
1、学习情景创设与实施
2、探究环节的灵活设置 3、问题/案例/项目分析
4、协作学习组织的创建 5、小组全方位交流沟通 6、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7、项目过程、进展管理
第十四页,共123页。
全民科学素质讲座PPT课件
全民科学素质讲座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果我们想要有创造性的行 动,首先必须有创造性的思 想。——[英]迈克尔·C·杰克逊
2
目录
1.背景介绍及问题的提出 2.科学是什么? 3.科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分类 4.科学精神 5.全民科学素质低下的成因及其后果 6.如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7.科学研究的基本套路 8.结语
12
3.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分类
3.1科学研究涉及的哲学问题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科学研究,它所涉及的问
题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本体论的问题:
What is it ?) (2)我们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吗?(知识论的问
题:Can we know it?) (3)我们如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方法论的
3
1.背景介绍及问题的提出
1.1你是否能回答如下的问题?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
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 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 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 相比。”对于钱老发出的这个问
10
2. 科学是什么?
定义6:科学是以经验为依据以探索未知现象及其 规律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科学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甚至会失败 。 (实践论)
定义7:科学不同于传统的求知方式(思辨、传统 和权威等)的最人特征就是,科学是建立在逻辑推 论和经验观察相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求知方式。(对 事物的认知方式)。
2.1科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含义 (1)据《说文解字》,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
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 之义为名。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果我们想要有创造性的行 动,首先必须有创造性的思 想。——[英]迈克尔·C·杰克逊
2
目录
1.背景介绍及问题的提出 2.科学是什么? 3.科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分类 4.科学精神 5.全民科学素质低下的成因及其后果 6.如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7.科学研究的基本套路 8.结语
12
3.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分类
3.1科学研究涉及的哲学问题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科学研究,它所涉及的问
题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本体论的问题:
What is it ?) (2)我们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吗?(知识论的问
题:Can we know it?) (3)我们如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方法论的
3
1.背景介绍及问题的提出
1.1你是否能回答如下的问题?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
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 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 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 相比。”对于钱老发出的这个问
10
2. 科学是什么?
定义6:科学是以经验为依据以探索未知现象及其 规律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科学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甚至会失败 。 (实践论)
定义7:科学不同于传统的求知方式(思辨、传统 和权威等)的最人特征就是,科学是建立在逻辑推 论和经验观察相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求知方式。(对 事物的认知方式)。
2.1科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含义 (1)据《说文解字》,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
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 之义为名。
小学科学培训课件ppt
小学科学培训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目录
CONTENTS
• 小学科学课程简介 • 科学探究与实验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 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 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01 小学科学课程简介
CHAPTER
小学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小学科学定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 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 心课程。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与评价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 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教学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实验、作品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 果,及时反馈和指导。
02 科学探究与实验
CHAPTER
科学探究的定义与重要性
科学探究的定义
05 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CHAPTER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01
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日常生活
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创造趣味性的科学实验
02
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
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03
鼓励学生提问、猜想和验证,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促进
科学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01
02
03
教授科学方法
向学生介绍观察、实验、 推理等科学方法,培养他 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的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
提供开放性问题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目录
CONTENTS
• 小学科学课程简介 • 科学探究与实验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 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 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01 小学科学课程简介
CHAPTER
小学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小学科学定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 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 心课程。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与评价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 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教学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实验、作品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 果,及时反馈和指导。
02 科学探究与实验
CHAPTER
科学探究的定义与重要性
科学探究的定义
05 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CHAPTER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01
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日常生活
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创造趣味性的科学实验
02
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
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03
鼓励学生提问、猜想和验证,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促进
科学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01
02
03
教授科学方法
向学生介绍观察、实验、 推理等科学方法,培养他 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的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
提供开放性问题
科学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训课件(精)
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信息。
信息筛选与鉴别能力培养
02
指导学生学会筛选和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优劣,提高信息素
养和批判性思维。
网络道德与安全意识培养
03
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确保在网络环境下
的科学素养教育健康有序进行。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01
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践探究相结合
鼓励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结合线下实践活动,加深对
科学素养重要性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 素质之一,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 质、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国家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国内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科学素养教育的 重视程度,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 等措施推动科学素养教育的普及和提 高。
国外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科学素养教育,将 其贯穿于各级教育体系,并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培养其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其 科研兴趣和积极性。
对学生的科研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确保其按照科研规范和要求进行研究 和实验,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
科研方法传授
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 科研方法和技术,包括文献检索、实 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提高其科研能 力和水平。
科学素养教育提升学 生综合能力培训课件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科学素养教育概述 • 科学知识普及与拓展 • 科学方法与技能培养 •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目录
• 合作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打造 • 信息化时代下的科学素养教育创新
01
科学素养教育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与同行们历经9年的艰难探索,走
过了困境,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
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作双委早稻的优质、
高产双委早稻组合;二是选育了超高产亚种
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顷日
产量100公斤的超高产指标,比曾经轰动一时
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
前了6年达标。
两系法的提出
•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 单间杂和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 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 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12
两系法的成功
• 二系法因发现了光敏核不育特性,在 夏季长日光和秋季短日光下分别表现为 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可用来制种和自 身繁殖,养活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 本,而且优质、高产、高抗,是一大进 步。而一系法不再需要年年制种,种子 优势没有变异,更是一个由繁而简,由
科学一个研制成 功杂交水稻并让它的大面积种 植成为现实的人,因此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据统计,目前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我国水 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 占总产量的60%。中国能用占 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解决大多数人的 温饱问题,袁隆平功不可没。
6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 论文虽然发表了,但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 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有 人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 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 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 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
7
野败的发现—毅力与运气
• 但是,到哪里去找水稻雄性不育性呢? 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 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 雄性不育株。
2
袁隆平的第一个科研项目
•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 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 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 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 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 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 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 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 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 稻----“野败”。
8
杂交水稻三系法的成功
• 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 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 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 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 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 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 20%左右。
13
超级稻梦想的提出
• “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 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日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单产达到12 吨/公顷的超高产水稻品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 “超级水稻”,后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 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 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
10
袁隆平学农的起源
•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 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 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 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 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 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 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 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11
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得不把实现计划的时间推迟到2005年。
•
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始于1996年。当时袁隆平院士提议,
在“九五”期间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系,高产指标为每公顷
日产稻谷100公斤,以生长期为120天计算,也是12吨/公顷。提 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作为“超级杂交稻选育”立项,进入了
国家“863”计划。
14
超级稻计划的成功
•
袁隆平说:“一个品种的研究要经过8个
世代,一个世代通常需要5个月的时间。海南
岛可以搞2个代。这样,就需要4年的时间。我
的目标是2010年前全国的水稻亩产达到900公
斤。你想想,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
果有50%推广种超级稻,每亩就算增产150公
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
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解 15
袁隆平的荣誉观 •
把科研成果当作全社会所有袁隆平,当年刚刚发现“野
败”最新材料的时候,就及地地毫无保留地向全国育种专家
和技术人员报告,又慷慨地把辛勤培育的宝贵“野败”材料
奉献出来,分送给全国有关单位协作攻关。到1971年,全国 共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农业科学工作者来到海南 参加试验。
究。
4
杂交水稻的历史研究背景
• 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 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 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 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 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
•
5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实验
• “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 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 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 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 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 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 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 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 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 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
3
袁隆平的杂交稻选题开始
•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
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
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
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
命。袁隆平新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
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
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与同行们历经9年的艰难探索,走
过了困境,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
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作双委早稻的优质、
高产双委早稻组合;二是选育了超高产亚种
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顷日
产量100公斤的超高产指标,比曾经轰动一时
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
前了6年达标。
两系法的提出
•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 单间杂和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 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 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12
两系法的成功
• 二系法因发现了光敏核不育特性,在 夏季长日光和秋季短日光下分别表现为 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可用来制种和自 身繁殖,养活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 本,而且优质、高产、高抗,是一大进 步。而一系法不再需要年年制种,种子 优势没有变异,更是一个由繁而简,由
科学一个研制成 功杂交水稻并让它的大面积种 植成为现实的人,因此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据统计,目前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我国水 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 占总产量的60%。中国能用占 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解决大多数人的 温饱问题,袁隆平功不可没。
6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 论文虽然发表了,但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 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有 人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 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 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 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
7
野败的发现—毅力与运气
• 但是,到哪里去找水稻雄性不育性呢? 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 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 雄性不育株。
2
袁隆平的第一个科研项目
•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 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 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 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 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 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 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 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 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 稻----“野败”。
8
杂交水稻三系法的成功
• 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 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 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 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 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 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 20%左右。
13
超级稻梦想的提出
• “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 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日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单产达到12 吨/公顷的超高产水稻品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 “超级水稻”,后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 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 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
10
袁隆平学农的起源
•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 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 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 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 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 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 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 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11
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得不把实现计划的时间推迟到2005年。
•
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始于1996年。当时袁隆平院士提议,
在“九五”期间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系,高产指标为每公顷
日产稻谷100公斤,以生长期为120天计算,也是12吨/公顷。提 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作为“超级杂交稻选育”立项,进入了
国家“863”计划。
14
超级稻计划的成功
•
袁隆平说:“一个品种的研究要经过8个
世代,一个世代通常需要5个月的时间。海南
岛可以搞2个代。这样,就需要4年的时间。我
的目标是2010年前全国的水稻亩产达到900公
斤。你想想,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
果有50%推广种超级稻,每亩就算增产150公
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
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解 15
袁隆平的荣誉观 •
把科研成果当作全社会所有袁隆平,当年刚刚发现“野
败”最新材料的时候,就及地地毫无保留地向全国育种专家
和技术人员报告,又慷慨地把辛勤培育的宝贵“野败”材料
奉献出来,分送给全国有关单位协作攻关。到1971年,全国 共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农业科学工作者来到海南 参加试验。
究。
4
杂交水稻的历史研究背景
• 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 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 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 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 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
•
5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实验
• “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 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 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 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 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 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 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 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 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 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
3
袁隆平的杂交稻选题开始
•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
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
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
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
命。袁隆平新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
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
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