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一、指导思想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人员互动、双向介入、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学校本着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原则,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技术、销售、培训业务等,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企业在实现自身工作任务的同时,接受学生的专业实训,使学生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化转换,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组织机构(一)校企合作委员会该机构是固定机构,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由学校教师、企业负责人、行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
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校企合作战略,筹集合作资金,发挥联合优势,加强校企联系,协调校企双方的互动,共同推进校企双方发展。
(二)校企合作办公室该机构为常设固定机构。
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决定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负责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
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自我完善机制,保证合作项目科学、规范地运行,更好地满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校企合作项目组该机构为非固定机构,随项目立项而建,随项目结束而终止。
由学校或校企合作办公室指定人员担任。
小项目可由一人担任,大项目可由多人担任,但一般情况下不超过5人。
选派其中一人担任项目组长。
项目组长的选派要考虑该老师的任课任务不能太重,学期任课超过平均12节/周以上者不适宜担任组长。
一旦担任项目组长,将来学校排课时也要考虑不能任课太多。
学校在指定人员时要充分考虑组员在学期内的任课任务,以免负担过重。
三、校企合作的任务与方式(一)校企合作的任务1、合作开展师资培养:企业为学校进行教师培训。
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为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2、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各专业应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一、总则
为深化职业学校与企业间的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合作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及政府部门共同参与,负责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
2.职业学校应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专业特色,主动与优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
六、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2.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3.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政策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4.本办法解释权归国务院职业教育行政部门。
3.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促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4.校企合作双方应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合作内容
1.专业建设: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
2.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习实训:企业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4.技术研发:校企合作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4.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派挂职,促进双方人才交流与合作。
五、监督评价
1.建立校企合作监督评价制度,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合作质量。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概述------本文档旨在明确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教师和企业。
校企合作目标------1.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2. 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3.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4. 推动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发展;5. 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实和实训:学校与企业合作,提供实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和锻炼。
2. 职业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培训项目,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水平。
3. 课程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4. 项目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或实际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
合作流程------1. 签署合作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合作目标。
2. 安排专业人员:学校和企业各自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合作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3. 实施合作项目:按照合作计划,开展实、实训、培训或项目开发等合作活动。
4. 质量评估与反馈:定期评估合作项目的质量,并根据结果提供反馈和改进意见。
5. 结果共享与利益分配:根据合作协议,共享合作成果,并根据贡献分配利益。
管理与监督------1. 学校和企业应设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合作项目的实施。
2. 校企合作项目应进行过程管理和成果评估,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3. 对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应及时解决,协商一致,并记录并反馈到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4. 学校和企业应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制定合作发展计划。
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的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质性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
高职院校要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就必需有企业的参与。
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
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地,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加强我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思路与目标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为依托,制订一个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方案,在实践中修改、完善。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形式,结合我州州情和我院多年的课程开发基础,确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模式、步骤与具体要求。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在确立课程改革方案时,必须进行战略思考、战术研究,系统设计、重点建设,进而协调与课程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
使开发的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达到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五个目标:1.开发主体多元化。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明确的就业定位指向。
同时,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随时做出应变。
因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由“社会需求主导”,其开发主体必须坚持多元化,即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组成,在课程开发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的作用各有主次。
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
XXXX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学校校企合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切实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和水平,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的稳步提升,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23)699号)和XX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意见》(X 教职成(202X)8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建立健全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为导向,实现人才链、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学校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生产、教学、科研、管理及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技术服务、学生岗位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及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兼具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条校企合作原则主要包含:(一)互惠共赢原则。
校企合作应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
(二)服务企业原则。
学校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推进与企业深度合作,解决企业瓶颈困难。
(三)统一管理原则。
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四)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与企业双方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以诚取信、共建共享、共赢共进。
(五)保护学生权益原则。
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学生培养和岗位实习等环节的,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学校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技术服务、学生岗位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及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等相关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成员由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指导并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开展。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为深化教育教学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发挥智慧教室功能,推动高水平高职课程建设,现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实施目标根据《XX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力争建成一批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的,具有我校学科专业的、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和线下开放课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进翻转课堂教学,逐步实现由“满堂灌”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式的转变,创建全新的课堂模式,有效打通课内课外。
建成信息化水平高、能满足我校人才培养需求、具有我校的课程教学平台。
二、建设原则1、立足自主建设。
发挥我校专业教学优势,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采取“院部主体,学校支持”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
2、注重应用共享。
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和创新。
3、规范程序,加强管理。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课程的建设、引进、应用,确保课程在实际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有效运行。
三、建设内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以MOOC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全程在线、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通过校本课程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限制性在线网络教学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实现学校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推动教学方法改,倡导泛在学习,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智慧课堂加强智慧课堂教室建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学工具等,进行深度课堂互动,创建全新的课堂模式,有效打通课内课外。
实现学习者自主探究式学习,将课堂所获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个性化拓展。
学院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建设的实施计划为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决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建设目标校企合作优质课程由校企合作开发,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高品质服务我院师生,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要求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应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发,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明的专业特色、较强的实操性,同时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团队要求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应由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且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主持建设;专任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和企业经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不低于课程30%的实践教学任务;教学团队中校企人员比例、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二)资源要求课程资源应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课程内容应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且具备系统性、完整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课程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1.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三)共享要求经评审确定的校企合作优质课程,按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的原则在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予以开放。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实施管理规定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实施管理规定1. 引言本规定旨在规范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建设实施管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 规定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建设实施管理工作。
3. 课程建设流程3.1 课程需求调研在开设新课程或修改现有课程时,应进行课程需求调研,包括对就业市场的调查、本地区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等,以确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方向。
3.2 课程设计与审核根据课程需求调研结果,制定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内容。
课程设计方案经相关部门审核后,方可进入下一步。
3.3 课程教材编写根据课程设计方案,编写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应准确、完整地反映课程内容,并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3.4 教学设备配备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要保证完好、安全、有效,并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3.5 师资培养与评估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
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评估,确保教师掌握最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
3.6 课程实施与评价根据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实施。
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并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
3.7 课程质量监控与改进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健全的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
并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对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4. 课程建设管理责任4.1 教务处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协调课程建设实施管理工作,并监督各相关部门的落实情况。
4.2 学院领导学院领导应加强对课程建设实施管理的领导和支持,定期组织评估和总结,确保课程建设实施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4.3 教师教师应按照课程建设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授课,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改进工作。
4.4 学生学生应按时参与课程学习,完成课程作业和实践训练,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办法为鼓励和规范我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有效改变“企冷校热”的局面,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和科技服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学校切身利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现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校企合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建设与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
为创新学校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质量全面提升。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学校与中国内的企业、行业协会、事业单位等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若干合作单位法人组成。
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从战略层面保证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
第五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能之一是统筹协调校企合作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1.制定中长期校企合作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确保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
3.组织开展校企合作调研,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联系,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提升校企合作项目内涵。
4.积极推动、协调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整合校企资源,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5.负责审查常规校企合作项目协议,负责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协议的调研。
6.负责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指导、跟踪、评估等。
7.定期调研校企合作运行状况,及时解决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介好的做法和经验。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
为规范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本着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学生课程实习、顶岗实习、高质量就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生产经营管理、教师队伍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教、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深度合作基地,搭建先进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引进现代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管理经验,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现代企业场景化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科研等方面能力水平。
第三条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1.组建产业学院。
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组建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在学校章程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开展订单培养。
按照企业需求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该企业工作,实现培养、实训、就业一条龙。
3.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可由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建立〃教学型〃校内实训基地。
也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实际,在企业设立“产教型〃校外实习基地。
4•联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技师技能型〃兼职教师。
5.联合培训企业员工。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校派遣教师授课,企业提供教学场所,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
校企合作订单班建设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订单班建设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订单班的设立(一)企业需求调研学校应主动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职业发展规划等,为订单班的设立提供依据。
(二)合作企业筛选1、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声誉、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2、企业应具备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生产经营业务,能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和实习岗位。
(三)订单班组建流程1、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班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
2、学校向学生宣传订单班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情况、培养方案、就业待遇等。
3、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选拔,确定订单班学生名单。
三、教学管理(一)课程设置1、订单班的课程应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专业教学要求进行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特色课程。
2、企业特色课程由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或专家进行授课,学校教师协助教学。
(二)教学安排1、订单班的教学应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
2、实践教学环节应在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三)教学质量监控1、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订单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2、组织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四、学生管理(一)学生日常管理1、订单班学生在学校期间,按照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在企业实习期间,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同时学校应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管理。
(二)职业素养培养1、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
2、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如企业参观、职业讲座、模拟面试等,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考核与评价1、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表现、职业素养等进行全面评价。
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办学优良传统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
为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适用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学校与国(境)内的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三条机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一)协调校内合作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二)负责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的运作及管理;(三)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合同管理及统计、总结等工作;(四)负责对校内合作单位工作的考核、评价,检查履约实施情况;(五)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经费的管理;(六)负责校企合作中的其它事项。
第二章合作第四条条件(一)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般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
(二)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
(三)不宜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范围1、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2、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3、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情形。
第五条审批(一)立项相关部门需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办理立项手续。
(二)审查由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初审后,提交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查,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各自部门职责进行相应审查。
(三)批准校企合作项目经审查,提交学校领导班子会议审定通过后,由分管的校领导代表学校签署后方有效。
第三章管理第六条日常管理校内合作单位每个季度末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签订的协议应及时交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登记。
学院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是我校科技创新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校企合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管理,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根据和省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及实施规范。
第二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组建的研发中心,其任务是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研究方向和目标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领域与学校发展方向相符,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省内外较高水平,具有明显。
第三条平台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第四条我校校企合作办公室是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定全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的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二)组织平台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考核与评估验收;(三)对平台建设进行指导、监督与管理;(四)组织或支持平台开展学术活动等。
第五条平台项目负责人负责平台的组建、运行、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一)组织编写平台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二)负责落实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三)负责平台组建和运行的具体实施;(四)编写平台的年度报告、检查评估报告和验收报告;(五)制定平台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六)积极筹集科研经费,并负责平台建设经费的使用。
第三章申报与建设第六条平台申报与立项要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布;研究方向明确,且不与已有的同级别科研平台及其主要研究方向重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具有;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团结协作、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敢于创新的核心研究XX。
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及制度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及制度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是众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紧密合作方式,它通过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同研发产品和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而这样的研发项目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更需要完善的组织管理措施和制度体系建设,以确保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为双方带来最大的利益。
一、组织管理措施1. 项目第一责任人制度在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中,第一责任人制度相当于是一个合同制约束条款,其能够使项目组织管理更加严格、明确、规范。
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在开展项目前必须做好项目的详尽规划和管理计划,拟定项目的工作方案,并负责项目组织与管理,协调各方关系,推动项目进程,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2. 项目管理委员会制度为了保证项目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机构,项目开展前应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企业与高校代表组成,负责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高效的管理。
委员会应该规定项目研发周期,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和监测指标,并监控项目的进展和质量情况,及时调整和协调工作进度和任务分配,依法合规地推进项目发展。
3. 项目组织结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通常会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项目组织结构,例如,项目组设立技术、财务、市场等部门,并进行相应的分工。
项目部门内部还需设立项目经理、技术员、工程师等职位,清晰的分工使得项目进展更为顺畅、高效。
二、制度体系建设1. 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对于项目的实际开展非常重要。
项目管理制度应该详细说明项目的任务分配、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实施计划,以及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这些制度的规定和执行,将有效增强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水平。
2. 知识产权、技术合同及保密协议的签订针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产权、技术合同等方面的问题,应本着合法、公正、公平、诚信的原则,共同达成意见,通过签订相关的合同和保密协议的形式来保护双方的权益。
3. 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的财务管理应该以规范、严密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实现项目成本的全面掌控。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确保我院课程建设科学、规范、合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每一个方面的具体内涵详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体系》。
二、课程建设的等级标准学院开设的全部课程应按照《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和评审。
课程建设评审结论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级。
不能通过合格等级的课程限定在一年内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
(一)院级合格课程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各教学单位要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上专业的课程建设,尽早使其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
院级合格课程建设,一是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主讲教师所学专业应与申报课程相符合或经过1学期以上(含1学期)的该专业方向进修学习,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形成了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二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2轮以上(含2轮)教学过程整合,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三是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是要选用教材符合要求,选用高职高专教材和近三出版的教材。
五是要教学文件齐备。
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
按照《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合格课程评估总分值必须等于或大于65分且指标D级不得多于2个。
评估总分值小于65分或多于2个指标出现D级者,为不能通过合格等级的课程。
(二)院级优质课程优质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使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
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我院校企合作工作,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企合作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第三条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深度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加强学院与企业在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科研及技术服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从整体上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学院各单位、各专业与企业、行业组织、政府、教科研单位、高校等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1、创业就业、培训、科研、技术服务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第五条学院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主任等组成。
学院设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各院系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组,院系负责人任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为成员,具体负责本院系校企合作工作。
第六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校企合作年度工作计划。
做好校企合作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
负责校企合作经费的预算、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体系;2.加强学院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联系,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与途径;3.负责指导各院系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申报与建设工作,对跨专业、跨院系的校企合作特色项目加强协调和管理;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的跟踪了解、现场考察、实地走访,强化项目运行监督;负责组织校企合作项目各阶段运行情况检查和考核验收工作;4.负责校企合作合同审查与管理;5.负责筹办校企合作有关交流、研讨等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校企合作先进经验,巩固、拓展、提升校企合作成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方案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方案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开发,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了解企业需求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
这可以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
可以与企业相关人士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了解他们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技能缺口。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二、课程设计与调研基于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学校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开发相应的课程。
通过市场调研,学校可以了解到相关行业前沿技术的需求,确定开设哪些课程。
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计,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制定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学校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大纲,明确各个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可以由学校的教务部门与企业的专业人士共同制定。
大纲应该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详细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四、校企合作教学团队的组建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的课程,学校需要组建一支教学团队。
这个团队由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士组成,以合适的比例结合教学与实践的经验,确保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五、教学过程与实践环节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训、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六、开展实际项目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与企业在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条合作原则(一)校企互惠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应坚持互惠共赢的方针。
(二)服务企业原则。
学院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三)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四)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与企业间以服务换服务,共建共享、共赢共进.第三条使用范围本管理办法使用于学院、各系、各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招生、科研、技术服务、职业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第四条机构设置和基本任务(一)机构设置学院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相关行政职能部门领导、各系主任、书记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以下简称就业办)兼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归口管理。
各系成立分院校企合作工作组,分管院领导组长,系主任任副组长,系书记、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为组员,具体负责本系的校企合作工作.各系校企合作工作组下设以合作项目或专业为单位的校企合作专业(项目)组,专业(项目)组组长一般由学生带头人担任。
(二)任务分工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1、制定完善学院校企合作的总体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做好校企合作的合同管理、成果管理、以及重大项目的运作及管理;做好统计、总结等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做好对各二级学院(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的考核、评价,检查履约实施情况;完善院内校企合作工作的运行与管理体系。
校企合作订单班建设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订单班建设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合作企业的选择与确定(一)合作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有明确的人才需求和岗位标准,能够为订单班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岗位。
3、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能够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教学资源。
4、重视人才培养,愿意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学过程管理。
(二)选择合作企业的程序: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作企业的筛选和评估。
2、相关专业负责人通过市场调研、企业推荐等方式,收集合作企业信息。
3、工作领导小组对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人才需求情况和合作意愿。
4、召开校企合作订单班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作意向企业。
5、与合作意向企业进行洽谈,签订校企合作订单班协议。
三、订单班的组建(一)招生宣传1、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招生宣传方案,明确招生对象、招生计划和招生条件。
2、利用学校网站、招生简章、宣传海报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订单班的优势和特色。
3、企业安排专人到学校进行宣讲,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前景。
(二)学生选拔1、学生自愿报名,填写《校企合作订单班申请表》。
2、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和面试表现,进行初步筛选。
3、企业对初步筛选通过的学生进行面试和考核,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三)班级组建1、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专业,组建订单班。
2、订单班设立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协调工作。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的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质性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
高职院校要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就必需有企业的参与。
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
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地,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加强我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思路与目标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为依托,制订一个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方案,在实践中修改、完善。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形式,结合我州州情和我院多年的课程开发基础,确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模式、步骤与具体要求。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在确立课程改革方案时,必须进行战略思考、战术研究,系统设计、重点建设,进而协调与课程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
使开发的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达到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五个目标:1.开发主体多元化。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明确的就业定位指向。
同时,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随时做出应变。
因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由“社会需求主导”,其开发主体必须坚持多元化,即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组成,在课程开发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的作用各有主次。
同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2.课程结构模块化。
主要体现在:其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系。
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
其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系统。
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
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3.课程内容综合化。
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
课程载体应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
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开发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4.课程实施一体化。
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
就实施主体而言,必须做到工学结合,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
就教学过程而言,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中心地位。
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传统教室、实验室、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
5.课程评价开放化。
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
其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其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
其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开发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这一明晰的专业课程建设理念,指明了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院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学院多年改革的基础,借鉴国家示范院校课程开发方法,针对市场、面向就业,根据社会需要对专业技术课程重新定位,进而推进其它课程的改革,从全方位、全过程着手,依据社会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构建既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与教学实施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培养毕业就能上岗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形成了共识: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
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
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
4.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课程开发上要解决好:以产品、项目、服务为载体,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能力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学习领域,确定教学环境、学习方法、考核评价标准,形成完整的学习领域。
三、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为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组织管理,学院成立院长为组长,以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以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和系部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主任委员,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负责人为副主任委员,教学专家为成员的教学专家委员会具体领导和协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各专业成立由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任主任委员,专业带头人为副主任委员,系部负责人和教学专家为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处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程序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形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结合学院已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综合各种因素,创新一套可操作的,适合我院实际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
课程开发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相关因素,分析与课程改革相关的工作,选好切入点,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实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创新。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具体程序为: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设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施全过程、立体化全方位监控。
(一)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进行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进行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即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在汇总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见附件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见附件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情况在基础上,形成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这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
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从客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
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第二阶段是确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
应明确构建的模式的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与所服务的企业和行业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用以指导实践的框架和模型,签定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协议文本式样见附件四),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第三阶段是课程开发系统设计。
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就是指从学生入学到学生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
这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学习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都必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基础。
所以进行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然后依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确定周密的课程改革实施步骤。
(二)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改革调研(见附件三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查表),了解行业、企业各技术岗位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主要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要求及素质要求(包括在工作中使用哪些工具,仪器等)。
通过专业建设改革调研,分析原人才培养方案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专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要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由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学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要求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开发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1)和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