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点及对策探析
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对策建议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夯实工作基础,坚持动态管理。
流动党员普遍存在党费难收缴、去向难把握、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现象,成为流动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而流动党员“无家可归”是最根本的难题。
坚持抓基础性工作,注重动态排查,流动党员能不能管好,关键是要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自下而上实行流动党员月排查、月上报制度,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基层党组织要采取进门店、进楼宇等多种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排摸,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时间、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
注重建立管理台账。
对流动党员的职业、学历、就业状况、居住地、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建立信息档案,健全了管理台账,切实做到党员流出一个,掌握一个,流入一个,管理一个。
(二)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贯彻落实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进行安排部署。
注重加强对流动党员建立信息档案、参加教育活动等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指导基层党组织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结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初步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强化咨询服务,搭建服务平台。
一是热情宣教服务。
加大流动党组织阵地设施建设力度,各党支部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健全了支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了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就业创业技能。
二是主动帮扶维权。
在流动党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配合党组织与流动党员所在地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在劳动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切实维护流动党员合法权益。
三是真情关爱解忧。
为使流动党员能安心在外就业创业,我们在生产、生活、子女教育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关心。
如及时为外出流动党员办理各种业务,“七一”、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家属等活动,使流动党员和他们的家人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时强调,“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明确要求,是固本强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任务。
X市现有人口X万人,党员X万余名,其中流动党员X余名。
随着外出务工呈现出蓬勃涌现的趋势,努力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一、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流动党员去向很难掌握。
部分党员外出前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不辞而别,有的一走一年半载,不主动转移组织关系,也不主动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当地党组织进行联系。
加之外出党员务工经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工作单位,有的居无定所,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更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尚不到位。
有的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对管好管活缺乏必要的对策措施,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有的流动党员正处在考察期,外出前后既不汇报又不联系,或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至于党组织对其外出期间表现难以把握,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手续难以办理。
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对现实中多样化的管理方式缺乏研究,不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对许多“三不”流动党员只在年底党员评议中批评教育而已,管理力度不到位,党组织尚缺乏吸引力。
(三)流动党员党组织活动不好开展。
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流动时间较长,即使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多数党员不主动与从业地党组织联系,没有及时参加从业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
加之从业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难以摸清底子或管理不够严格,导致流动党员极少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
(四)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不够。
一方面流动党员缺乏发挥自身作用的主动性。
一些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重经济收入轻思想改造,再加上组织的教育管理不能及时跟进,致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起不到党员应有的带头作用。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市地处北京经济圈紧密层,是北京的南大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北京经济迅猛发展、奥运设施工程相继开工,为xx市的劳务输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随着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
xx市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了"五管联动"(定期"回审"管理、专人联系管理、接转关系管理、建立组织管理、实行"持证"管理)工作法,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基本趋势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该市流动党员出现了3个新的趋势:(1)流动的数量更多。
全市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从1995年的52人增加到现在的354人,年递增31.3%。
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
在流动党员中,农村多于城镇,城镇下岗职工的党员流动在逐年增加。
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之势。
(2)流动的范围更广。
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市内流动为主转向省内、全国范围内流动;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主要集中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3)流动的时间更长。
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五难”。
1、去向难掌握。
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1%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浅谈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和措施流动党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党内新群体,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已成为目前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为探索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中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本文也想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的难点、成因及对策作初浅的分析。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人才加速了流动,党员流动也十分频繁。
党员流动呈现出数量日益增多、区域逐步扩大、时间逐步延长的特点。
大量的“组织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党建工作社会化的要求。
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传统的方式和手段也难以与党建工作社会化的新形势相适应。
流动党员的管理呈现出“四难”现象,即:1、去向难掌握。
大部分党员外出前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不辞而别,有的一走就是几年,不主动转移组织关系,也不主动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当地党组织进行联系。
加之外出党员务工经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工作单位,有的居无定所,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更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
2、管理难到位。
有的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对管好管活缺乏必要的对策措施,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流动党员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流动党员管理体系不够
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混乱,统一管理不足,导致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够有效。
2、管理措施不够完善。
流动党员管理措施不够完善,管理制
度不够成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流动党员在党组织中的参与度较低。
3、政策不够全面。
流动党员管理政策不够全面,缺乏完善的
组织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导致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够有效。
二、建议
1、完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加强统一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流动党员的管理有效。
2、完善管理措施。
要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建立有效的激
励机制,提高流动党员在党组织中的参与度。
3、完善政策。
要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政策,建立完善的组织管
理制度,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流动党员的管理有效。
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思考
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思考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思考辖区就业岗位较少,流动党员的数量呈增多趋势。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
一、流动党员存在问题背景一是辖区属于老旧小区,许多下岗职工、离退休党员,社区党员老龄化严重,整体素质不高,社区党组织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社区党员成员参与意识淡薄,缺乏理解支持,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社区党建工作的氛围。
二是管理不够严。
辖区的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待业人员中的学生党员等存在着游离分散状况和管理上的“盲点”。
二、流动党员存在问题一是去向难掌握。
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甚至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
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是活动难开展。
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主要原因是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够关心。
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管理难落实。
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
四是作用难发挥。
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三、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建议一是专人联系管理。
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地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
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包括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和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和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等内容。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思考
只做精品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思考
一、存在问题:X.管理难落实。
从调研看,有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找工作,很多党组织关系要么揣在自己口袋、要么随人事档案转回原籍所在地,以致于脱离了组织监管;有的年轻党员刚入了党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由于外出务工,远离党组织,导致其预备期的表现难以掌握,转正手续难以办理;有的流动党员在外地,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是不是以合格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党组织无法去跟踪。
X.教育难适应。
一方面,流动党员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所思所想与老一辈党员有明显的区别,加之传统的授课模式早已不适应年轻党员的学习方式,集中的授课灌输理论也导致了流动党员学习的不积极;另一方面流动党员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等特点,党组织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跟踪,导致支部组织学习教育时,往往遗漏流动党员。
X.活动难开展。
流动党员流动在外,既不向当地党组织汇报,也因为工作等各种原因不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甚至有区别对待迹象,让流动党员没有归属感;还有的流动党员由于工作地点不固定,三天两头换一地,缺乏固定的活动场所,导致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此外,流动党员党费交纳也极不规范,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一次性交纳全年的党费或者直接银行转账给支部书记,个别党员党费甚至是由其亲属代交。
1。
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关于锡尼镇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专题调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外出外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分散性、随意性的流动党员队伍,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
我镇流动党员数已达217人,针对当前我镇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就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想了一些对策,与领导和同志们共同学习、探讨。
1、当前流动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底数难摸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找党员难。
部分党员外出时不在所在党组织申请登记,党组织无法联系。
部分党员到达新地点后不主动找当地党组织。
二是党员找组织难。
部分流动党员本身是“挂空”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因企业关停破、转制等原因名存实亡,新工作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或党组织也不愿接收。
“两难”造成“两不找”或“两不管”,成为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区”。
二是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
“两不找”和“两不管”的流动党员既不便回所在党组织过组织生活,又不能或不愿参加外出地党组织活动,常年甚至多年没过组织生活。
二是不能按规定接转党组织关系。
一方面,流动党员工作不稳定,不愿转移党组织关系;另一方面,有部分党员嫌接转党组织关系程序复杂,费时费力。
三是不能按时收缴党费。
一小部分流动党员一年缴纳一次党费,不愿缴纳党费或不按要求缴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占大部分比例。
四是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
处于预备考察期的流动党员,远离组织,其预备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
三是教育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滞后。
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二是教育内容单一。
不能贴近思想实际,解决深层观念的思想问题。
三是教育方式呆板。
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
四是作用难发挥。
一是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设计
浅议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及对策随着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党内民主、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现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党员的流动,给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认为,流动党员毕竟人员少、距离远、时间短,因而不愿多想办法,以致疏于管理,导致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管不到,所到单位管不了”的现状。
使流动党员一时成为边缘人,缺乏归属感。
就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去向难掌握。
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此外,还有因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二是活动难开展。
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
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很少。
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隐性党员”。
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
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管理难到位。
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
在外出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外企表现最为突出,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关于改进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政策措施调研报告
关于改进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政策措施调研报告关于“改进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政策措施”专题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见效、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问题,使流动党员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监督,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建路街道党工委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了解、访谈座谈等方式对全街道改进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政策措施进行了调研。
一、主要做法:(一)创新制度管理,扩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覆盖面1、登记备案制度。
各个党支部建立《流出党员登记薄》、《流入党员登记薄》,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做到流入流出时间清楚、去向住址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发挥作用情况清楚。
2、定期报告制度。
流动党员在外出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以及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等情况。
党支部定期向街道党工委报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并及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3、流动党员接收制度。
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的接收工作,对拒不接收按规定转来的流动党员的党支部,党工委及时进行查处。
4、定期联系制度。
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指派专人负责,经常与其互通情况,掌握信息,将支部有关工作情况和要求转告外出流动党员。
5、定期走访制度。
对流入党员,及时了解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
6、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活动日”,定期组织外来流动党员上党课、观看电教片,引导他们在本地做贡献,为家乡谋发展。
7、流动党员奖惩制度。
对在外出期间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对外出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连续6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党组织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组织处理。
(二)创新教育活动方式,增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1、强化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为此,笔者对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方法,搭建新载体,构建了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网络体系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
针对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发展纳新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三难”问题,及时印发《关于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意见》。
按照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突破城乡界线和行政区域,通过抓延伸、抓拓展、抓统筹,在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科技致富示范基地”中建立产业党小组84个。
采取文秘杂烩网“单独建”和与所在村、相邻企业“先联后建”的方式,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17个,规模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
结合实施“农户增收计划行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党组织中建立城乡、村企帮联型党组织100对,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全面覆盖。
二是实施网络管理服务。
依托县党建网,设立流动党员信箱,公布“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建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搭建党员互动平台,逐步实现了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和网上咨询服务。
同时,积极开展“三项教育”。
即:实行“远程教育”,流出地党组织指定专人,每月通过网络或qq群,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和管理,并建立工作情况记录本,将每月工作情况详细记载备查;开展“网上教育”,在县党建网上开设流动党员信箱,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和管理;实行“委托教育”,对外出党员进行行前教育,并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委托他们代为教育管理。
19395029_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调研报告_
2019年第6期| 35近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热点问题。
成都市新都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支部自成立以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党员活动难落实。
由于缺乏刚性约束,一些流动党员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参加流动党支部组织的党组织活动。
二是教育管理难到位。
流动党员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党组织建设不够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只能依托流动党支部。
但是这些流动党员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与中心支部组织的管理教育活动,很少向党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一些刚转入的预备党员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至于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
三是党费难收缴。
因人员流动频繁,部分流动党员长达一年没有交过党费。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流动党组织抓建力度不够。
中心流动党支部成立时间较短,缺乏专业的党务工作者或者党建指导员。
二是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不够到位。
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够规范,开展组织生活不够经常,对一些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不够有力,跟踪问效不够严格。
三是党建工作投入保障力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中心党支部的党员教育会议室空间较小,无法容纳全部流动党员,缺乏流动党员教育阵地,没有流动党员之家。
措施和建议摸清流动党员现状。
建立好流动党员档案和台账,集中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摸排,对所有流动党员进行详细、彻底地调查,着重摸清流动党员具体的居住地址、联系电话、年龄、职业分类和生活状况等,并进行详细登记,真正做到对流动党员“四知”,即知去向、知思想、知困难、知现状。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成立流动党员之家,并以此为阵地,大力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鼓励流动党员广览党员政策法规,广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凡是党内重要文件、重要决定、重要会议精神等,都组织流动党员学习讨论。
简析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简析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就业的形势快速变化,就业政策的灵活多样,产生了大学生的就业暂缓问题,流动党员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各大高校在流动党员的实际管理中,各出其招。
如何在新的社会状态下,探索流动性比较大的党员的教育管理政策、方法和途徑,成为当前高校党建的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产生的背景20年来,为改善高校党建党员工作的发展,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高校生党员扩展的制度和文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党员发展工作。
2002年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流动合理性以及其工作的稳定性,我国有关部门专门针对其工作政策进行了改革,即规定毕业生毕业两年之内,可将其人事档案及资料保留在母校,因此有许多高校毕业生党员毕业离校后其人事档案和户口仍然保留在学校。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高校流动党员其党的组织关系可以暂时挂靠在原就读学校,由此产生了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加。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二级学院为例,自06年以来,学院共有四届近500余名毕业生,其中党组织关系挂靠学校的就达近百名,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申请暂缓就业,毕业生离校两年以内其党组织关系、档案关系仍然保留在母校的政策性因素;二是尚未找到工作、复习考研或出国留学,不知将组织关系转至何处;三是个别毕业生党员在思想上不重视,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毕业离校时没有办理档案转出手续;四是工作单位尚不固定,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五是工作单位属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的经济组织。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生活、工作的环境层面分析,高校、社会、家庭互动的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信的就业政策最近几年才出台,高校流动党员这个群体形成的时间也不算太长,有关的管理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一.高校毕业生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难点诸多因索导致了一定比例的准流动党员队伍的存在,然而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要对他们续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确实面临着不小的难题。
1.就业总体形势难。
1999年,国家做出了高校扩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造成了短期内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加。
加上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
这种就业体制的改变,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表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普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互相竞争、盲目攀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相对低学历、非热门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时过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地相互攀比,渴望到条件、待遇、环境比较好的。
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地区或单位工作,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吃苦创业意识,这也人为增加了个人就业的难度。
而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待就业毕业生包括待就业毕业生党员人数还将逐年增多。
这部分毕业生准流动党员,他们在毕业后集中精力找工作,由于自身定位不准、对社会了解不深。
往往在单位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临时性和流动性。
加之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上只重视业务能力,不看重政治素质,且部分毕业生党员政治角色意识淡薄,不能主动与学校党组织联系,这就给高校对他们开展必要的教育管理服务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2.关系转移去向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
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壮大,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已成为吸收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4]然而各地执行情况不平衡,有的虽然把这些单位按行业或系统建立了党组织,但组织管理相对松散薄弱,党员归属感不强,特别是有的单位负责人事安排的工作人员对此概念不清、意识不强、要求不明,不能为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提供及时和正确的指导。
浅议农民工群体流动党员管理的现存难题及路径分析
浅议农民工群体流动党员管理的现存难题及路径分析作者:俞剑英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化进程在加速,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农民工群体也由此应运而生。
在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党员在其中,他们过着流动的生活,与农村党组织失去联系,与所在务工城市党组织无关联,这是党组织在当下社会变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群体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和他们的入党条件,都要予以改变传统模式,让农民工流动党员过上党组织生活,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党员;党员管理;传统模式;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20-02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村空巢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大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农民工人数已达到2.3亿之多。
在这两亿多的农民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共产党员。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如何去适应这一流动变迁的党员人群?采取何种有效形式才能管理到位?如何在现存条件下开展流动党员教育活动?这些问题关系到党的队伍建设和党组织的发展。
流动党员的管理和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一、农民工流动党员组织管理的现状分析第一,部分党组织思想认识有偏差。
在基层党组织中,其一,有些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认为外出务工人数年年有变化,甚至月月有变化,农民工流动党员的情况复杂多变,管理难度大,很多乡镇党组织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其二,一些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畏惧困难的现象,认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对这部分人群管好没有把握,管起来麻烦,干脆就任其放任自流。
其三,有些基层党组织存在流动党员抓不抓无所谓的思想,认为农民工流动党员只是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已,不妨碍大局。
其四,还有些基层党组织承认要做好农民工流动党员这一块,但工作往往人浮于事,多口号少实际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点及对策探析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经济组织的产生,与此同时,包括党员在内的社会人员在地区以及产业间所进行的转移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成了党建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在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点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对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点;管理对策
一、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点
(一)底数摸清难度大
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导致流动党员底数具有较大的摸清难度,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组织与党员的沟通存在阻碍。
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在外出务工时没有在所在地党组织进行登记,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了党组织很难对其外出地点、外出时间、联系方式以及职业做出准确掌控,并在无法与这些党员开展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产生挂名党员现象;二是党员与组织的沟通存在阻碍。
企业的转制、破产以及农村中基层党组织的瘫痪都会导致一些流动党员长期不能参加所在党组织的活动,失去了企业或者农村的党组织归属,另外,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外企务工,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地的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组织起来不方便,因此成为“隐身党员”、“口袋党员”。
在流动党员管理中,这两种管理难点十分容易导致两不管的现象,并产生党员管理工作盲区。
(二)人员稳定性不足
党员流动范围较大导致了党员的稳定性不足,并且在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流动党员稳定性的原因:一是党组织具有较高热情但是党员态度冷淡。
即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党组织主动积极的寻求与流动党员的沟通,但是一些流动党员却表现出消极态度甚至对党组织进行躲避,这是影响党员数量增多的重要原因;二是党组织热衷于管理但忽略服务。
部分党组织忽视流动党员与非流动党员之间的差异,忽视流动党员在面对特殊情况时渴望得到党组织帮助与关心的心理需求,并且服务意识或者服务能力的低下仅仅将流动党员当做教育对象和管理对象;三是流动党员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力失衡。
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党组织所要求流动党员承担的义务与权力出现失衡,重视对其义务的要求而忽略对其权力的保障;四是党内工作热情但是社会工作冷淡。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新单位与企业以及转制单位与企业中,即虽然党组织与流动党员都为联系的构建付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新的经济组织却缺乏对党建工作的重视。
部分企业并不鼓励流动党员参与企业中的党务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作用难以发挥
流动党员作用难以发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有些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二是虽然许多流动党员在原来的单位与企业中具备先进性并能够很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但是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环境适应问题制约了流动党员这些作用的发挥,甚至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三是流动党员中的个别个体会带来负面作用。
流动党员中的个别个体在职位或者物质方面得到提升便不再服从组织安排、拒绝承担党内义务,甚至出现见利忘义、损害党组织形象与利益的表现,这在社会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对策
(一)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在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管理网络做出完善。
基层党组织具有着基础属性,通过对基层党组织的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党组织覆盖面的扩大,从而让流动党员能够随时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并对自身的义务与权力进行履行,这是避免流动党员与党组织欠缺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及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的基础与前提。
在此过程中,需要以流动党员的居住地与工作单位为依据来遵循谁主张、谁管理以及谁便利、谁负责的工作原则,通过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开展不断创新来构成具有健全组织、到位责任以及较高有效性的党组织网络;其次要对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进行健全。
工作制度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制度的制定中要避免出现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更好的对不良工作思想与工作行为进行纠正并确保科学领导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另外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的构建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与前瞻性。
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的构建实践中,需要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际为依据来找出相对薄弱的工作环境,并在开展流动党员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流动党员的身份确认制度、联系回报制度以及量化管理制度等作出创新与完善,从而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打下基础;三是要对流动党员管理流程做出规范。
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基层党组织需要承担较大的任务量并需要面对繁琐的工作流程。
所以我们有必要针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出深入分析,以流动党员满意度为出发点,对工作流程做出把关与规范,从而确保为流动党员提供快捷与方便的管理服务。
在此方面,流动党员管理部门有必要遵循规范、合理、科学、高效的原则,在明确职责、简化办事流程的基础上印刷并发放流动党员服务指南与服务手册。
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就创新了一套切实可行、运转灵活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他们结合火炬区实际,由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加强与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合作,在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和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站、企业园区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登记服务站,实行由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负责登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的工作制度。
实现资源共享,使政府资
源效益发挥最大化。
(二)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发展
在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人性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流动党员管理部门服务功能的强化。
目前,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在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联络处,并在辖区内七大社区和六大园区分别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接待问询、身份确认工作,方便了流动党员找到组织过上组织生活,组织也敞开了大门,及时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从而实现开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状,全覆盖,消灭党建盲点,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能够优化流动党员管理成效。
在此方面,流动党员管理单位要重视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个性与党性的统一、服务与管理的统一,将为流动党员提供的服务与对流动党员所进行的约束与规范结合起来,在承认流动党员所具有的特殊性基础上,针对流动党员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思想、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给与流动党员帮助与关怀;其次要重视教育方法的改进。
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应当从流动党员群体的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这是促使流动党员产生向心力的有效手段。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充实与调整,并通过实现多样化与统一性的结合以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来对教育形式作出改革,采用远程教育、跟踪教育等教育方式结合的方法来确保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打造“知识型党员”为契机,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QQ群途径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教育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让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通过组建党员义工志愿服务队,开展“我是党员为您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励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员中自觉发挥带动示范、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等社会和谐润滑剂的作用。
(三)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要求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能够适应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在党建工作中积极实现电子党务工作的推广。
在此方面,我们需要重视电子党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构建,并通过对管理系统的运用来对党务工作进行处理,从而在对流动党员联系方式记录、就业地点变更、组织关系转接、组织活动参与以及党费收缴等问题做出有效解决的基础上来实现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有效的沟通联系。
同时为了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转向现代化,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有必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通过开展培训来实现其电子管理系统应用能力的提高以确保流动党员电子化管理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党员底数摸清难度大、党员稳定性不足以及党员作用难以发挥的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部分以及工作人员有必要在认清流动党员特点的基础上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
人性化与现代化,从而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构建保障。
参考文献:
[1] 耿显榜.努力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J].党员干部之友,2008(01).
[2] 谭用发.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探索[J].领导科学,2008(01).
[3] 陈淑华.努力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05).
[4] 刘冀瑗.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10).
[5] 杜兵.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与对策[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