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4-5章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及营养和营养障碍

合集下载

儿科学第四章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营养基础和喂养

儿科学第四章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营养基础和喂养

(2)蛋白质:以乳 清蛋白为主;
(3)脂肪:以不饱 和脂肪酸为多;
2:1
(6)含丰富的消化 酶、微量元素、优 质蛋白、必需氨基 酸等
母乳与牛乳成分的比较
成份Ingredient(100g) 蛋白质Protein 酪蛋白Casein 白蛋白Albumin 不饱和脂肪酸
母乳human milk 牛乳cow’s milk
第一节 营养基础
一、能量的需要: 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糖)供给。 1克蛋白质(4Kcal); 1克糖(4Kcal); 1克脂肪(9Kcal)。
小儿能量需要包括5方面:
1、基础代谢:50-60%; 2、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7-8%; 3、活动:15-25%; 4、生长发育:
供应不足可发生 营养不良、水肿、 酸中毒。
过多时体重增长 过快,虚胖、苍 白、肌肉不坚。
(二)非产热营养素:
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
1、维生素: 脂溶性: A、D、E、K 水溶性: B、C
2、矿物质: 宏量元素: 钾、钠、氯、钙、
磷。 微量元素: 铁、铜、锌、碘。
(二)非产热营养素:
(一) 常用乳制品
3、羊乳:营养价值与牛乳相似,易消化, 但缺乏叶酸。
4、其它代乳品:代乳粉、米粉、豆浆等, 一般可作为3个月以上婴儿的辅助食品。
(二)人工喂养的方法
1、方法:生后1-2周内的新生儿可用2:1乳, 以后渐增至3:1或4:1乳,至1-2个月即可喂 全乳。
2、牛乳配制法: 原则:既要满足婴儿每天的能量需要,又
能量(Kcal/kg·d) 水(ml/ kg·d)
110
150
100
125
90
100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儿科学名解第一章绪论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乳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幼儿期:自1岁到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期:自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为学龄期。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种族差异。

第二章生长发育1 •生长发育: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2•体重指务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盘3.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4.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5.胸围指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7.体重过重:体重大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称体重过重8 •低体重:体重小于同龄儿子均体重减9•高身材:身高大于同龄儿子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称低体重2个标准差称高身材10 •矮身材:身高小于同龄几平均身高减2个标准差称矮身材6.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11•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5岁前会逐渐自然消失。

12. 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称遗尿症13 .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

14.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为学龄儿童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行为,常伴有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15.学习障碍,属特殊发育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脱水: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常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儿科学的范围、任务及儿科学的特点。

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及展望。

主要内容1. 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的特点。

2. 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3. 简要介绍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意义。

2.熟悉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指标(包括测量方法、计算方法及正常值等)。

主要内容1.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2.比较详细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及体格生长评价。

包括:(1)体重:出生体重,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

(2)身长:出生身长,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法;体格生长评价。

(3)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和测量方法、正常值;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出牙时间及影响因素。

4.详细讲解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骨骼、牙齿、生殖系统、神经心理),儿童神经心理的评价及心理行为异常。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儿童各年龄期保健重点及具体措施。

2.了解儿童保健组织机构、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措施。

3.熟悉小儿计划免疫及儿童心理卫生。

主要内容1.重点介绍儿童各年龄期的具体保健措施。

2.详细介绍儿童计划免疫。

3.简单介绍儿童具体保健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方法。

2..熟悉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小儿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3.掌握液体疗法常用的补液溶液和小儿液体疗法的计算原则。

4.掌握小儿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主要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药物治疗的特点。

2.详细讲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电解质平衡失调及其临床表现,液体疗法的常用溶液及应用。

3.重点讲解液体疗法。

包括脱水的程度、性质和速度;掌握临床液体疗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注意补液中的三定、三先、三见、三段)。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一周由于奶量摄取不足,水粉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达最低点。

2.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D佝偻):是一种儿童由于体内VD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以骨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

4.VD缺乏手足搐搦症:由于V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清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等。

5.小于胎龄:指体重在同胎龄婴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下。

6.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体重≥2500g并≤4000g的无畸形、疾病的活产儿。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的最适环境温度。

8.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一系列综合征。

9.胆红素脑病:血清胆红素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中心的脑组织广泛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出现惊厥,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后遗症。

10.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儿童常见疾病之一。

11.新生儿溶血: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1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s,心率<100次/分,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起特征性病变,常于出疹前1-2天出现,见于下颌于想对的颊膜上,出现0.5~1mm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于1~2天内增多,遍布整个颊黏膜甚至唇部颊膜,出疹后逐渐消失,留下暗红色小点。

14.结核菌素试验(PPD):小儿结核感染4~8周后即呈阳性,结核直径<5mm(-),5~9mm(+)阳性,10~19mm(++)中度阳性,≥20mm(+++)强阳性,除结节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处及双圈反应(++++)极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存在。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儿科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熟悉:1. 儿科学的特点。

了解:1.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重点]1.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2. 儿科学的特点。

[难点]1. 儿科学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儿科学的特点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知识点。

3.一般讲解:儿科学的范围及任务知识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熟悉: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2. 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了解: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 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重点]1. 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难点]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体重的增长知识点,身材的增长知识点,体围的增长知识点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知识点,牙齿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知识点,体格生长评价知识点,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知识点。

3.一般讲解: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知识点,小儿生殖系统发育知识点,小儿心理行为异常知识点。

第三章儿童保健[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1.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

了解:1.小儿保健组织结构;2.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重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难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知识点。

2.重点讲解: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知识点,熟悉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知识点。

3. 一般讲解:介绍儿童保健组织机构(城乡保健网的组织)知识点,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及托幼机构管理知识点。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405B7课程名称:《儿科学》(Pediatrics)课程性质:考查课理论学时:20学时学分:1学分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适用专业: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参考教材: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一门二级学科。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喂养方法、儿童保健知识、新生儿疾病、营养性疾病和各系统疾病的诊治及预防等内容。

在儿科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儿科学是一门必修考查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儿童时期的特点及各种常见病,更好的解决在儿童口腔疾病诊治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需要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作基础;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专业学科相互交错联系,共同构成临床医学的大体系。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卫平主编的第八版《儿科学》教材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见习、自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时20学时。

三、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形式为理论考试。

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2.了解儿科学的特点3.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4.了解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二)教学时数:0.5学时(三)教学内容: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2.儿科学的特点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六)自学内容: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第二章生长发育(一)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2.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简要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3.了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4.了解小儿心理行为异常5.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二)教学时数:0.5学时(三)教学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2.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坐高(顶臀长)、上臂围、皮下脂肪等,以及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第九版儿科学重点

第九版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第一章绪论新生儿期: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

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1.体重的增长〔理解〕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

因体脂与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

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

儿科临床中多用体重计算药量和静脉输液量。

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2.头围的增长〔理解〕头围:出生时头围相对大,平均33-34cm。

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一年前三个月头围的增长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缓慢,约为2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头围测量在2岁内最有价值。

3.头颅骨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6-8周龄闭合。

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于2岁闭合。

一般1-1.5岁闭合。

4.牙齿〔理解〕牙齿:6个月下中切牙,9个月上中切牙及上侧切牙,12个月下侧切牙,18个月上下第一乳磨牙,2岁上下单尖牙,2岁半上下第二乳磨牙。

大多于三岁前出齐。

(出牙数量=月龄-4~6)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3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进程〔理解〕小儿肥胖症:是指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儿童体重均值的20%以上第三章儿童保健1.合理喂养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辅食,推荐以富含铁的米粉作为首次添加的食品,辅食的添加遵循由少到多、由薄到厚、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的原则。

2.计划免疫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尽早接种。

第四章儿童疾病诊治原则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脱水的症状和体征(1)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kg体液的减少。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第1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与范围1.研究对象: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服务对象:初生至满14周岁。

第2节儿童年龄分期1.年龄分期:①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出生为胎儿期,正常胎儿期的为40周。

②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死亡率最高。

)③婴儿期:从出生后满一周岁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的第1个高峰期)④幼儿期:从满1周岁到三3岁为幼儿期。

(最容易发生意外的阶段)⑤学龄前期:从3周岁至6~7岁入小学之前为学龄前期。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始增多)⑥学龄期:从小学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智能发育更趋成熟。

)⑦青春期:第2个生长高峰(女性比男性早两年)第3节儿科护理的特点1.免疫特点: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抗体IgG;不能通过胎盘获取lgM。

SlgA从母乳获得。

婴幼儿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第1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生长发育的规律:①连续性,阶段性。

②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③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④个体差异性。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第2节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1.体重最能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指标。

①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公斤;三个月为2倍(6kg);一岁为3倍(9kg);两岁为4倍(12kg)。

②生理性体重:一般下降幅度不超过10%,常于生后第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③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两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①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生长为50厘米;一岁约为75厘米。

;两岁到86~87厘米。

医学院儿科大纲

医学院儿科大纲

临床教学方案(Ⅱ)(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四、儿科学《儿科学》学时分配表西安医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儿科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熟悉:1. 儿科学的特点。

了解:1.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重点]1.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2. 儿科学的特点。

[难点]1. 儿科学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儿科学的特点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知识点。

3.一般讲解:儿科学的范围及任务知识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熟悉: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2. 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了解: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 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重点]1. 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难点]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体重的增长知识点,身材的增长知识点,体围的增长知识点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知识点,牙齿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知识点,体格生长评价知识点,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知识点。

3.一般讲解: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知识点,小儿生殖系统发育知识点,小儿心理行为异常知识点。

第三章儿童保健[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1.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

了解:1.小儿保健组织结构;2.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重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难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知识点。

儿科护理学-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儿科护理学-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意义:不足:营养不良、感染 、水肿
生长发育迟缓
脂肪
来源:乳、肉、油类 作用:提供能量
提供必需脂肪酸 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防止散热 机械的保护作用。 意义:不足:营养不良 过多:肥胖
消化不良
碳水化合物
来源:乳、谷、水果蔬菜类 作用:供能:主要的供能物质
储存能量(糖元) 构成组织细胞(如:糖蛋白) 意义:过少:低血糖、营养不良 过多:肥胖
教学内容
1、营养不良的概念、病理生理、 2、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预后和预防 3、营养不良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各种营养不良的概念、病理生理、预 后和预防
2、熟悉各种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 疗原则
3、掌握各种营养不良的护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营养不良的病因
2、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营养性贫血:最为常见 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
和锌缺乏。口角炎、齿龈出血、佝偻病、 角膜干燥、软化或溃疡等
★并发症 Complications
各种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中 耳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等
自发性低血糖:多在夜间发作,若不及 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辅助检查
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为最具特征的改变。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诊
二 .混合喂养
补授法:量不足 代授法:量足
三 . 人工喂养 Artificial Feeding
配方奶粉: 牛奶经改造,模拟母乳而成。
按不同年龄段选用。 婴儿用配方奶粉,20g/Kg.d,
加7倍水即可。
牛奶 (Natural Cow’s Milk)
配制 :全奶加糖8%,每100ml热能100kcal 计算 :按婴儿每日总需能量及水量计算 如:一婴儿体重为8kg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概述】本章内容较多,但重点是母乳喂养,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3个部分的内容;一、营养素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 营养素: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称为营养素;(1)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2)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3)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2. 儿童能量代谢:(1)基础代谢率(BMR):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占总能量代谢50%,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①婴儿为55kcal/(kg•d);②7岁为44kcal/(kg•d);③12岁为30kcal/(kg•d);④成人为25kcal~30kcal/(kg•d);(2)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代谢7%~8%:①是指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BMR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②与食物成分有关:糖类食物的食物热力作用为本身产生能量的6%,脂肪为4%,蛋白质为30%;(3)活动消耗;(4)排泄消耗: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5)生长所需: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3. 宏量营养素:(1)糖类:所产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主要来源于粮谷类和薯类食物;(2)脂类: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3)蛋白质:除需要有与成人相同的8种必需氨基酸外,组氨酸是婴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牛磺酸对早产儿可能也必需;4. 微量营养素:(1)矿物质:①常量元素:人体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各种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如钙、钠、磷、钾等;②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很低,含量绝大多数小于人体重的0.01%,需通过食物摄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碘、锌、硒、铜、钼、铬、钴、铁、镁等,其中铁、碘、锌缺乏症是全球最主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病;(2)维生素: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VitD、部分B属及K例外)或合成量太少,必须由食物供给;分为脂溶性(A、D、E、K)和水溶性(B、C)两大类;儿童VitA、D、C、B1是容易缺乏的维生素;(3)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5. 水:婴儿水的需要量为150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l/(kg.d);二、婴儿喂养方法(一)母乳喂养1. 母乳喂养的优点★(1)营养丰富: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2)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利于酶发挥作用;(3)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①SIgA;②免疫活性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③乳铁蛋白: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生长的铁,抑制细菌生长;④溶菌酶:破坏革兰阳性细菌胞壁,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⑤补体及双歧因子;⑥低聚糖:人乳所特有,可阻止细菌黏附于肠粘膜,促使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生长;(4)经济、方便、省时、无菌、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促进母婴感情;(5)对母亲有利:止血、加快子宫复原、避孕,乳腺癌发病率低;△注: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尽早户外活动;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2. 人乳成分变化(1)各期人乳成分:随哺乳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乳糖的含量恒定;①初乳: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1°量少,15ml~45ml/d;2°淡黄色,碱性,比重1.040~1.060;3°含脂肪少而蛋白质多,含初乳小球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②过渡乳:5~14日;③成熟乳:14日以后的乳汁;(2)哺乳过程的乳汁成分变化第一部分:脂肪低而蛋白质高,第二部分: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第三部分:脂肪含量最高;(3)乳量:成熟乳量可达700~1000ml;产后6 个月后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3. 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4. 不宜哺乳的情况:(1)HIV和其他严重疾病时停止喂乳;(2)乳母患有急性传染病→乳汁消毒后喂乳;(3)乙型肝炎携带者并非喂乳禁忌症;(4)患有结核但无临床症状可喂乳;(二)部分母乳喂养(同时采用母乳与配方奶或兽乳喂养婴儿)1.补授法: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用配方奶或兽乳补充母乳喂养为补授法,适宜≤4~6个月的婴儿;“缺多少补多少”;2.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兽乳替代一次母乳量;母乳喂养婴儿至4~6 月龄时,为断离母乳开始引入配方奶或兽乳时宜采用代授法;(三)人工喂养1. 定义: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马乳等喂哺婴儿;2. 兽乳的特点(以牛乳为例)(1)乳糖含量低;(2)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3)肾负荷重;(4)缺乏免疫因子是与人乳的最大区别,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机会较多;3. 牛乳的改造;(四)奶量摄入的估计(6个月以内)1. 一些常数:(1)一般婴儿配方奶粉100g供能≈500kcal;(2)8%糖牛乳100mL供能≈100kcal;(3)100mL全牛奶供能≈67kcal;2. 婴儿能量需求≈100kcal/(kg•d)→即8%糖牛乳100mL/(kg•d);3. 补奶与补水之间的关系:总液量(150mL/(kg•d))=奶量(根据所需能量计算)+补水量;三、婴儿食物转换(一)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食物转换(二)转乳期食物1. 转乳期食物:(1)1~3个月:乳汁;(2)4~6个月:泥状食物;(3)7~9个月:末状食物;(4)10~12个月:碎食物;2. 辅食添加的原则☆:(1)由少到多;(2)由稀到稠;(3)由细到粗;(4)由一种到多种;(5)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渐添加;3. 辅食添加的目的:(1)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铁、VitB、C的不足;(2)为断奶做准备:改变食物的质量,满足生理需求,锻炼牙齿;(3)逐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授食过渡到自食;维生素营养障碍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维生素D2在小肠刷状缘经淋巴管吸收,皮肤合成的VitD3直接吸收入血→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肝脏(第一次羟化)→25-羟维生素D3[25-(OH)D3](循环中维生素D的主要形式)→肾脏(再次羟化)→1,25-二羟维生素D,即1,25-(OH)D3;2. 维生紊D的生理功能与代谢:3. 生理功能:(1)促小肠黏膜细胞合成CaBP,增加肠道钙的吸收,磷也伴之吸收↑,可能有直接促进磷转运的作用;(2)增加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矿化作用;(3)对骨骼钙的动员;4. VitD的调节:(1)自身反馈;(2)血钙、磷浓度与甲状旁腺、降钙素调节:①当血钙过低时,甲状旁腺(PTH)分泌↑,PTH 刺激肾脏1,25-(OH)D3合成↑;PTH与1,25-(OH)D3共同作用使破骨细胞活性↑,骨重吸收↑,骨钙入血,血钙↑;②血钙过高时,降钙素(CT)抑制肾小管羟化生成1,25-(OH)D3;③血磷降低可直接促肾脏内1,25-(OH)D3↑,高血磷则抑制其合成;5. 维生素D的来源:(1)母体-胎儿的转运;(2)食物中的维生素D;(3)皮肤的光照合成(主要);6. 病因:(1)围生期VitD不足;(2)日照不足;(3)生长速度快,需要↑;(4)食物中补充VitD不足;(5)疾病影响;7. 临床表现★:(1)初期(早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①多为神经兴奋性↑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常出现枕秃;②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③血清25-(OH)D3↓,PTH↑,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正常或↑;(2)活动期(激期):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①头:1°<6个月:颅骨软化,前囟边较软,颅骨薄,、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2°>6个月:颅骨软化消失,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7~8个月时,方颅;3°患儿囟门大且闭合延迟,出牙迟;②胸廓:1°佝偻病串珠: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2°肋膈沟/郝氏沟: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3°“鸡胸样”畸形: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③四肢:1°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2°手、足镯: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④脊柱: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⑤辅助检查:1°低血磷→肌肉糖代谢障碍→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和肌力↓;2°血生化除血清钙稍↓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3°X线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3)恢复期:①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②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③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4)后遗症期:多见>2年儿童,不同程度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 线示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8.诊断:(1)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骨骼X线检查;(2)血清25-(OH)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3)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9.鉴别诊断:(1)与佝偻病的体征的鉴别:①粘多糖病;②软骨营养不良;③脑积水;④先天性甲减(呆小症);(2)与佝偻病体征相同而病因不同的鉴别:①低血磷抗生素D佝偻病;②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③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④肾性佝偻病;⑤肝性佝偻病;10. 治疗: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1)以口服为主,每日50μg~100μg,或1,25-(OH)D30.5μg~2.0μg,1个月后改预防量400IU/日;大剂量治疗应有严格的适应症;(2)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i.m.VitD20万IU~30万IU一次,3个月后改预防量;治疗1个月后复查;(3)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足够奶量,及时添加转乳期食品,坚持每日户外活动;11、预防:(1)日光照射和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400IU)可治疗佝偻病;(2)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均补充至2年;(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d,3个月后改预防量;(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1. Vit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无热惊厥)(1)病因:低血钙时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2)临床表现:①典型表现:惊厥、喉痉挛(婴儿见多)和手足搐搦,并有程度不等的活动期佝偻病的表现;②隐匿型:1°面神经征:轻扣外耳道前面神经引起面肌非随意收缩,低钙血症、隐匿型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患者常为阳性;2°腓反射;3°陶瑟征:用止血带或血压计缚于前臂充气至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持续3分钟以内,也可用手用力压迫上臂静脉,使手血供减少促发腕痉挛,阳性提示低钙血症;(3)治疗:①急救处理:氧气吸入;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或地西泮肌肉或静脉注射);②钙剂治疗:尽快给予10%葡萄糖酸钙5~l0ml加入10%葡萄糖液5~20ml,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③维生素D治疗;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急性发病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一、病因1. 摄入不足;2. 消化吸收不良;3. 需要量增加;二、临床表现1. 早期表现:体重不增;2. 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注: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1)轻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0.4~0.8cm;(2)中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0~0.4cm;(3)重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消失;3. 病情加重,骨骼生长减慢,身高低于正常;4. 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5. 合并血浆白蛋白↓↓时,有凹陷性浮肿、皮肤发亮,严重时可破溃、感染形成慢性溃疡;6. 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7. 并发症:(1)营养性贫血;(2)多种维生素缺乏;(3)锌缺乏;(4)各种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5)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6)自发性低血糖: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一般无抽搐,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三、实验室检查1. 血清白蛋白↓(最重要、不够灵敏);2. 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代谢周期较短的血浆蛋白质具有早期诊断价值;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灵敏、受其他因素影响小,是诊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4.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胰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胆固醇,各种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浓度皆可下降;生长激素水平升高;四、诊断1. 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体重低下;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2. 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生长迟缓;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3. 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消瘦;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五、治疗: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1. 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2. 祛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3. 调整饮食:量和内容根据实际的消化能力和病情逐步完成;(1)轻度从每日250~330kJ/kg(60~80kcal/kg)开始,(2)中、重度从每日165~230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3)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加到每日500~727kJ/kg(120~170kcal/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热能需要;(4)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到3.0~4.5g/kg;(5)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4. 促进消化:目的是改善消化功能:(1)药物: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2)中医治疗;5. 其他;2、小儿单纯性肥胖1. 单纯性肥胖: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2. 小儿体重为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19%者为超重;超过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20%~29%者为轻度肥胖;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3. 病因:(1)能量摄入过多;(2)活动量过少;(3)遗传;(4)其他;4. 临床表现:(1)好发于婴儿期,5~6岁,青春期;(2)食欲旺盛:喜甜食、高脂肪食物;(3)严重肥胖:;(4)体检:皮下脂肪丰满、分布均匀,腹部膨隆下垂,可有皮皱;(5)性发育较早,但最终升高小于正常小儿;(6)可有心理障碍,如自卑、胆怯、孤独等;5. 鉴别诊断:伴有肥胖的遗传性、内分泌性疾病;6. 治疗:减少产热能性食物摄入(饮食疗法、药物治疗),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运动疗法);。

金标 历年 儿科学名词解释

金标 历年 儿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小儿年龄分期1.Neonatal Period,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之前,此起包含在婴儿期内。

此期胎儿脱离母体转而独立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但其适应能力不完善。

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先天性畸形也常在此期表现。

2.Infancy, 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生长发育旺盛,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虽然也在持续进行,但是不够成熟完善,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第二章生长发育体格生长3.Height, 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俯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3岁以上儿童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cm。

年龄越小,身高增长越快,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

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影响较小。

第三章儿童保健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4.Planned Immunization, 计划免疫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病毒等。

第四章儿童疾病的诊治原则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5.Hypotonic Dehydration, 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下降,血清钠低于130mmol/L。

6.Isotonic Dehydration, 等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下降,血清钠在130-150mmol/L。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维生素营养障碍7.Caput Quadratum, 方颅维生素D缺乏的患儿由于细胞外液钙磷浓度不足,使得骨发育异常,颅骨骨化障碍而颅骨软化,颅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方颅。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概论8.Perinatal Period, 围生期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英文名称:Pediatrics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学分:6.0学分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儿科学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第4节: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一、小儿营养基础(一)、能量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产能营养素,每克供能量分别为4kcal,9kcal,4kcal。

1kcal=4.184KJ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100kcal/(kg•d)每长3岁所需的能量减少10kcal。

15岁达成人量50-60 kcal。

1.基础代谢所需 1岁以内婴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为55kcal/(kg.d)2.食物热力作用在消化和吸收食物时所需要的能量,其中消化和吸收蛋白质所需要的能量最多。

3.活动所需4.排泄丢失5.生长发育所需这是小儿所独有的,成人没有。

每增加1g体重需能量5kcal。

(二)、营养物质和水的需要1.大三营养物质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之间的比例为15%、35%、50%(3个5)2.水:年龄越小,需水量越大。

3.维生素与矿物质这两个不能提供能量。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记住水溶性的为维生素B和C,其它都是脂溶性的,如维生素A、D、E、K。

二、婴儿喂养(一)、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食物优点:1.营养丰富,易吸收。

(1)蛋白质总量虽较少,但其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故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易被消化吸收(2)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较多牛乳里饱和脂肪酸多(3)乳糖量多,可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生长牛乳里甲型乳糖多,引生成大肠杆菌(4)矿物质含量虽与牛乳相同,但其吸收率却高于牛乳5倍,但是人乳里维生素K和D较少,所以小儿出生后都打一针VK来预防。

2.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3.断奶一般于1岁左右可完全断奶,最长不超过2岁。

(二)、人工喂养1.牛奶制品(1)全脂奶粉按重量1:8或按重量1:4加开水调成,其成分和鲜奶差不多。

(2)其它的还有蒸发乳、酸奶、婴儿配方奶粉(3)甜炼乳、麦乳精由于含糖量太高不宜作为婴儿主食2.奶量计算法婴儿每日需能量100kcal/kg全牛奶摄入量估计每日婴儿所需的牛奶总量=体重×100如5kg的婴儿每日所需的牛奶总量为5×100=500ml婴儿每日需水分l50ml/kg。

医学《儿科学》第4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医学《儿科学》第4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第4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一节营养基础(一)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1.基础代谢: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1岁以内婴儿约需55kcal/(kg.d)。

2.生长发育所需:小儿所特有。

婴儿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30~40kcal/(kg.d),占总能量的25~30%。

增加1g体重需能量5kcal。

(特有)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30%,4%和6%。

婴儿此项能量所需占总能量7~8%。

4.活动所需:婴儿每日所需15~20kcal/kg。

5.排泄损失能量: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10%,每日损失能量8~11kcal/kg。

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110kcal/(kg.d),每三岁减去10kcal简单估计。

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

(二)蛋白质: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

(三)脂肪: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素,储能、保暖、隔热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

婴幼儿脂肪需要量4~6g/(kg.d)。

(四)碳水化合物:糖类所供给的的能量为总能量的45%(婴儿)~60%(年长儿),一般占50%。

(五)维生素与矿物质:脂溶性(维生素 A、D、E、K)及水溶性(B族和C)。

(六)水: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

内生水,混合膳食约100kcal产生水12ml。

第二节婴儿喂养(一)母乳喂养1.母乳成分及量: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6~10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11天~9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2.母乳喂养的优点(1)人乳中含有最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并且质和量会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以适应婴儿需要,最适合婴儿肠胃功能的消化和吸收。

(2)人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可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母乳喂养的婴儿1岁内呼吸道、消化道及其全身感染发病率远远低于人工喂养婴儿;母乳喂养不会引起过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胰岛素(0.5~1g葡萄糖/kg,每3~4g葡萄糖加1单位胰岛素);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如 沙丁胺醇5g/kg,经15分钟静脉应用或以2.5~5mg雾化吸入;10%葡萄糖酸钙0.5ml/kg 在数分钟内缓慢静脉应用 ➢ 将过多的钾从体内清除的措施: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如聚苯乙烯磺酸钠)、血液或腹膜透 析或连续血液净化(CBP)等
(2)脱水的性质 低渗性脱水:血清钠低于130mmol/L 等渗性脱水:血清钠在130~150mmol/L 高渗性脱水:血清钠大于科学(第9版)
心率增快 脉搏 血压 皮肤灌注 皮肤弹性 前囟 黏膜 眼泪 呼吸 尿量
脱水的症状和体征
轻度(体重的5%) (30~50ml/kg)
第四章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目录
第一节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第二节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第三节 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重点难点
掌握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儿童液体疗法
熟悉 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了解
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
第一节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儿科学(第9版)
(一)病史采集和记录
1. 一般内容 2. 主诉 3. 现病史 4. 个人史: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 5. 既往史:既往患病史和预防接种史 6. 家族史 7. 传染病接触史
儿科学(第9版)
(一)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
1. 体液的总量与分布 2. 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3. 小儿水的代谢特点
儿科学(第9版)
(二)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
1. 脱水 2. 钾代谢异常 3. 酸碱平衡紊乱
儿科学(第9版)
1. 脱水
(1)脱水的程度 轻度: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 中度:有5%~10%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儿科学(第9版)
低钾血症治疗
➢ 低钾的治疗主要为补钾 ➢ 一般每天可给钾3mmol/kg,严重低钾者可给4~6mmol/kg ➢ 补钾常以静脉输入,但如病人情况允许,口服缓慢补钾更安全 ➢ 一般补钾的输注速度应小于每小时0.3mmol/kg,浓度小于40mmol/L(0.3%) ➢ 肾功能障碍无尿时影响钾的排出,此时应见尿才能补钾
无 可触及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湿润 有 正常 正常
中度(体重的 5%~10%) (50~100ml/kg) 有 可触及(减弱) 体位性低血压 正常 轻度降低 轻度凹陷 干燥 有或无 深,也可快 少尿
重度(体重的10%以上 ) (100~120ml/kg)
有 明显减弱 低血压 减少,出现花纹 降低
儿科学(第9版)
高钾血症病因
➢ 肾功能衰竭、肾小管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使排钾减少 ➢ 休克、重度溶血以及严重挤压伤等使钾分布异常 ➢ 由于输入含钾溶液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
儿科学(第9版)
高钾血症临床表现
➢心电图异常与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时心率减慢而不规则,可出现室性早搏和 心 室颤动,甚至心搏停止;心电图可出现高耸的T波、P波消失或QRS波群增宽、 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 ➢神经、肌肉症状:高钾血症时患儿精神萎靡,嗜睡,手足感觉异常,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出现弛缓性瘫痪、尿潴留甚至呼吸麻痹
儿科学(第9版)
(二)体格检查
1. 一般状况 2. 一般测量: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还有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 3. 皮肤和皮下组织 4. 淋巴结 5. 头部:头颅、面部、眼、耳、鼻、口腔 6. 颈部 7. 胸部:胸廓、肺、心
儿科学(第9版)
(二)体格检查
8. 腹部 9. 脊柱和四肢 10. 会阴、肛门和外生殖器 11. 神经系统:一般检查、神经反射、脑膜刺激征
儿科学(第9版)
高钾血症治疗
➢ 所有的含钾补液及口服补钾必须终止 ➢ 当血钾>6~6.5mmol/L时,必须监测心电图以评估心律失常情况 ➢ 高血钾治疗基本目标:(1)防止致死性的心律失常 (2)去除体内过多的钾 ➢ 快速降低高钾引起的心律失常风险的措施:快速静脉应用5%碳酸氢钠3~5ml/kg;葡萄糖
儿科学(第9版)
(三)药物治疗原则
1. 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2. 药物选择:主要依据是小儿年龄、病种和病情 3. 给药方法:口服法、注射法、外用药、其他方法 4. 药物剂量计算:按体重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按年龄计算、从成人剂量折算
(四)心理治疗原则 (五)伦理学原则
第三节
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凹陷 非常干燥 无
深和快 无尿或严重少尿
儿科学(第9版)
2. 钾代谢异常
正常血清钾维持在3.5~5.0mmol/L ➢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5.5mmol/L
儿科学(第9版)
低钾血症病因
➢ 钾的摄入量不足 ➢ 消化道丢失过多 ➢ 肾脏排出过多 ➢ 钾在体内分布异常 ➢ 各种原因的碱中毒
第二节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儿科学(第9版)
(一)护理的原则
1. 细致的临床观察 2. 合理的病室安排 3. 规律的病房生活 4. 预防医源性疾病:防止交叉感染、防止医源性感染、防止意外的发生
儿科学(第9版)
(二)饮食治疗原则
母乳是婴儿最佳食品;在疾病时,母乳喂养儿应继续喂以母乳。母乳以外的食品有: 1. 乳品 2. 一般膳食 3. 特殊膳食 4. 检查前饮食 5. 禁食 6. 肠内营养支持 7. 肠外营养支持
儿科学(第9版)
低钾血症临床表现
➢神经肌肉: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表现为骨骼肌、平滑肌及心肌功能的改 变, 如肌肉软弱无力,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胃扩张;膝反射、 腹 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心血管: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宽、出现U波、QT间期延长,T波倒置以及ST段下降等。 ➢肾损害:低钾使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重者有碱中毒症状;长期低 钾可致肾单位硬化、间质纤维化,在病理上与慢性肾盂肾炎很难区分。
儿科学(第9版)
高钾血症的治疗 钾>6.5mmol/L (治疗方法依赖于血钾水平 及临床症状的严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