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困境_电影_疯狂的石头_的结构主义解读.
影评:疯狂的石头
影评: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国电影。
这部电影以黑色
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四个朋友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荒诞和疯狂。
导演宁浩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荒诞和无奈融入到电影情节中,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非常新颖,四个主角各有各的故事,但又紧
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为了梦想而不择手段,不断陷入困境,却又在
荒诞的情节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勇气。
这种荒诞与现实的结合让
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塑造
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为他们的遭遇和坚持点赞。
他们的表演让
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欢乐。
最后,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特
技镜头,将故事中的细节和荒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配乐更是让
人印象深刻,每一首歌曲都与情节相得益彰,让观众更加投入到电
影的氛围中。
总的来说,电影《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黑色幽默电影。
它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这部电
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感悟和共鸣的佳作。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
影评:疯狂的石头
影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一部让人沉浸的黑色喜剧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电影。
而《疯狂的石头》正是一部让我感受到了强烈共鸣的电影。
这部黑色喜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演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荒诞和深意的旅程。
首先,我要赞扬导演宁浩对细节的把握。
他以一种幽默而又严谨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从角色的服装到场景的布置,每一个元素都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观众不禁沉浸其中,为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和情节感到身临其境。
其次,该片的演员阵容也是其亮点之一。
黄渤、刘桦、徐峥和王宝强等演员们都展现了出色的演技。
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黄渤饰演的“疯子”,他在片中的疯狂和痛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碰撞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该片的剧情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故事以一颗神秘的石头为线索展开,通过一系列荒诞的事件和意外的发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和荒谬笑料的世界。
这种荒诞性和喜剧元素的结合,让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思考了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
正是这种独特的剧情安排,使得《疯狂的石头》成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最后,我要提到该片所传递的情感共鸣。
《疯狂的石头》并非只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片,它在荒诞和喜剧之下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痛苦,他们在现实的压力和困境中奋力挣扎。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总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的黑色喜剧。
它通过精心的细节处理、出色的演员表现、独特的剧情安排以及情感共鸣的传递,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欢乐又思考的电影体验。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电影_疯狂的石头_之解构策略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8王笛在分析影片《疯狂的石头》具体的解构策略之前,本文拟对解构主义理论及其核心概念做一简要梳理。
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的,其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其所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的流行套路,是指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在德里达看来,延异“不是一个名称,不是一个纯粹的命名单位,而且在一个变化和推延的置换链中不停地自我移位”,延异的领域是不可认知的,但是没有认知的知识(在场的领域),它不可能出现。
这是因为在人类经验里我们和它关联,通过语言而且总是通过概念和论断的方式与它关联。
同一性是所谓的是其所非,非其所是。
德里达熟练地应用许多不同的且常常惊人的隐喻来重复同样的观点,他习惯于信手拈来地抓住一些经典作家和理论家的作品中常为人所忽略的词语,从歧义相关的角度深入剖析,即兴地创造出一些“解构式”术语。
例如,“延异”、“播撒”、“涂改”、“痕迹”、“替补”等等。
正是这些术语,构成了他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有力武器。
其中“延异”与“播撒”,是最为核心且被德里达频繁使用的两个重要概念。
下面我们借助这两个概念来分析刮起国产电影旋风的《疯狂的石头》具体的解构策略。
一延异:通向异域的“涂改”在影片《疯狂的石头》里,片中的角色形象,无论是包世宏、道哥、黑皮、国际大盗麦克,还是次要人物谢小盟、秦秘书,他们对传统经典形象进行了肆意的“涂改”。
由于传统经典形象所代表的古典、正统、理性与常规的世界,与当代多元化、后现代文化语境下普通人所身处和感受到的世界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与冲突,因而他们一出场就被“延异”,以一种戏谑嘲讽的姿态和奇异怪诞的风格通向“异域”,从而产生强烈的解构效果。
影片一开始没多久,谢小盟在缆车上对一女孩说:“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光从这段话,谢小盟的言行举止俨然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但是它却出自于一个小混混般的败家子之口。
宁浩导演《疯狂的石头》影片分析
商业电影的小成本表达——《疯狂的石头》叙事特色分析《疯狂的石头》作为小成本、低投资的喜剧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部影片是由新人导演宁浩指导拍摄的,具有强烈的贴近生活的幽默感,是一部经典的诙谐现代喜剧。
影片利用多线叙事的模式,各条线索之间平行发展、交织相会,掺杂着大量的幽默元素,表现了社会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暗讽了贪得无厌的虚荣心与利益心。
导演以重庆这座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当前复杂的中国社会中生存斗争的故事,向观众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疯狂的石头》中既有来自香港的拥有高科技手段的资深大盗,也有充斥着伪劣低俗气息的地痞流氓;既有被推倒的破旧厂房,也有拔地而起的华屋美舍;既有地铁、缆车等现代化工业进程的象征,也有代表传统的古老庙宇,构建了一个融现代与后现代于一炉的异样社会。
影片在反映城市空间和平民生活的基础上,以低成本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黑而不俗的影视宴席。
影片中各种极具代表意义的符号的反复出现以及它们之间强烈的视觉冲突和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巧妙地为我们揭示了影片情节之外深层的内涵。
一、幽默诙谐的方言影片结合了大量重庆本土方言俚语,掺杂着横跨南北的地区方言,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
方言所具有的草根气质和身份标志及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透露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
在各种发音的背后,隐藏着非语言因素——社会地位、阶层、人文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即使一个小角色,导演也让其在方言上出彩,如谢小盟在追求道哥女朋友时贪婪好色的本性,在其故作高深的港台呛的掩饰下显得更粗俗、浅薄和滑稽;一口一个“注意素质”的作为盗窃团伙领头的道哥;还有国际大盗麦克常挂嘴边的“我顶你个肺”。
台词寥寥数语,人物就显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从而赋予人物更大的形象张力。
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该片成功的另一原因,当属巧妙的故事设计,呈现出了黑色幽默式的荒诞喜剧。
这部电影是将一个荒诞的故事以一个极其严谨的情节设计书写出来,正如影片开头各条线索的平行发展,独具匠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设计,使整部电影环环相扣,故事发展曲折迷离,让人在笑的同时也为这情节安排而拍案叫绝。
尤鑫 浅析《疯狂的石头》
宁式商业喜剧电影叙事研究——浅析《疯狂的石头》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电影叙事是其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不仅因为电影是现代大众艺术,更重要的是因为电影是集各种叙事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从电影角度来说,叙事就像穿珠之线,没有叙事,电影就退回到最原始的杂耍状态,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电影中的叙事是电影各种要素中最具表现力和最富魅力的因素之一。
宁浩电影的横空出世,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人们视线之外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电影采用多线索穿插叙事的非线性结构,打破惯有的时空顺序,极富悬念。
不论在叙事结构上,还是表现手法上极具个人特色,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既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又给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事实上,一部带着镜头结构组合尝试的中国式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中国电影历来偏重镜头“展现”,而弱于镜头“表现”。
这点也是大陆电影与欧美甚至台湾的很大区别。
大陆导演如张艺谋,出身摄影师,对镜头展现有非常独到的地方,惯常用摄影师的视觉去讲故事,这样的电影拍出来很美,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而台湾如侯孝贤、杨德昌,这些导演更喜欢用镜头的多变来表现故事的进程,令到观众自觉地感受大量镜头外的东西,这便是电影之张力所在。
《南国再见南国》《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电影里,你会在一种导演刻意把你领进的氛围中感受到经典的味道。
在谈论宁浩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之前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就是麦当娜的导演老公盖里奇,这位曾经当过电影院放映员的独立影人因为电影处女作《两杆老烟枪》而名声大噪的,他的这部经典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受到追捧,在影片中盖里奇似乎独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随后他的第二部同风格作品《偷骗拐抢》也大获成功,以简单的纯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年轻观众。
然而在几年以后,他却急转直下,先是玩砸了影片《踩过界》,随后重回老路推出黑帮电影《左轮手枪》依旧是劣评如潮。
盖里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开始在乎自己作品的思考性,当他将哲思引入到原本结构复杂的影片中,让原本好玩的电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从而丧失了他原先作品的简单和纯粹。
《疯狂的石头》碎片结构分析
《疯狂的石头》碎片结构分析发表时间:2019-07-23T11:58:08.4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郑晓霞[导读] 《疯狂的石头》是由宁浩执导,郭涛、刘桦、黄渤、徐峥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在我国新生代导演当中,宁浩当之无愧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电影导演。
本文通过对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碎片化剪辑进行分析,让我们能够对碎片化结构和《疯狂的石头》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疯狂的石头》是由宁浩执导,郭涛、刘桦、黄渤、徐峥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在我国新生代导演当中,宁浩当之无愧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电影导演。
本文通过对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碎片化剪辑进行分析,让我们能够对碎片化结构和《疯狂的石头》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剪辑;碎片结构在我国新生代导演中,宁浩当之无愧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电影导《疯狂的石头》是由宁浩执导,郭涛、刘桦、黄渤、徐峥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该片获得了第四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和第七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等三次获奖和两项提名。
奖项的获得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一、碎片结构的定义以及观察的视角电影最基本的结构就是线性、非线性以及反现性。
而碎片结构就是明显的非线性结构。
碎片结构顾名思义是就是各种零落散碎的东西拼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用在电影上就是将各种破碎的、零散的叙事碎片中积累一定的叙事动能和戏剧张力,在无序中制造一种有序的叙事结构。
破碎化的叙事方式并不是一种十分适应当下商业电影语境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法往往会形成一种具备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的叙事逻辑,对于观众理解剧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会让电影与观众之间产生距离感。
[1]但是,也会对电影的艺术风格产生直接的影响。
就像宁浩在采访中回答对于其电影类型的提问: “这样的电影,其实是一种类型片,他们都有一种后现代的情调,都强调偶然的情境。
疯狂的石头 影评
疯狂的石头影评《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片,更是一部带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导演宁浩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精彩的剧情,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疯狂而真实的世界。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触。
它通过讲述四个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些人物有着各自的梦想和渴望,但却被现实所束缚。
他们通过寻找一块传说中的宝石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追求梦想的决心和勇气让我深受触动。
其次,电影中的幽默元素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导演宁浩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巧妙地融入剧情中。
无论是四位主角之间的互动,还是他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对话,都展现出了导演的幽默才华。
这些笑料不仅仅是为了博取观众的笑声,更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荒诞和无奈。
此外,电影中的情感共鸣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内心的痛苦,他们的情感被细腻地刻画出来。
尤其是四位主角之间的友情和默契,让我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支持。
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情感的真实和温暖让我感到十分动容。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刻作品。
导演宁浩通过讲述四个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现实中的挣扎和奋斗,同时也传递了对梦想和友情的美好追求。
这部电影让我在欢笑中思考,让我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温暖。
无论是从情感共鸣还是幽默感触,这部电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体验。
疯狂的石头 影评
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
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喜剧片,它更是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电影以一个团结的友谊故事为主线。
故事中的四个主角,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特点和背景。
尽管他们在外表上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却能够相互支持和帮助。
这种友谊的力量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
电影通过展现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互动,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困难时刻,真正的朋友会伸出援手,共同面对挑战。
其次,电影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讲述一群小人物为了追求自己
的梦想而面临的困境,电影呈现了一个充满挫折和不公平的社会。
尽管他们努力工作,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无奈和无力感让我深思。
电影通过幽默的方式,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此外,电影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
剧情中的一些搞笑场景
和对话让我忍俊不禁。
导演通过幽默的方式,将一些严肃的问题变得轻松有趣,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电影更加生动有趣,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愉悦的心情。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团结友谊的故事、揭示社会问题和幽默讽刺的手法,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反思的作品。
我相信,无论是在笑声还是在感动中,观众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影评: 疯狂的石头
影评: 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深入人心的黑色喜剧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由宁浩执导的黑色喜剧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难
以忘怀的角色而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
电影,更是一部充满深意和思考的作品。
首先,电影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
通过四个
朋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时的无奈和迷茫。
这些角色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观众很容易将自己
代入到这些角色中,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影片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价值观。
通过四个朋友为了
寻找宝藏而展开的冒险,我们看到了现实世界中的贪婪、欺骗和无情。
这种对
社会现象的揭示使得观众不禁反思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引发了对社会道德和
人性的思考。
此外,电影在表达情感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通过幽默的对白和精彩的演技,
影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痛苦
和无奈,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与角色一同经历他们的成
长和变化。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黑色喜剧。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电影,更是一部通过幽默和讽刺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作品。
观众在观影过
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电影给予的欢乐和笑声,更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和
思考的方向。
无论是对生活的困惑还是对社会的不满,这部电影都能给予观众
一种独特的慰藉和启发。
《疯狂的石头》意象解读
《疯狂的石头》意象解读《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的电影,讲述了四个男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在旅途中经历的各种磨难和突如其来的际遇。
这部电影以石头为意象,贯穿始终,石头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衬托情节,更是代表了导演对于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沉思与深思。
影片开篇便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作为背景,预示着接下来电影中的石头意象的重要性。
电影中,石头既象征着生命中的负担,也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推移。
男主角海燕需要推着一块巨石上山,他经历了酷热的炎夏,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达成了目标,但这个过程中,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这个过程可以视为海燕人生路上的摔跤、坚持和追求,这块巨石随着海燕的奋力向上,也暗示着生命的奋斗和坚韧不拔。
另一方面,石头也被用来表现时间的无情。
电影中男主角们还在一个荒岛上捕鱼,苦苦挣扎,最终在海浪中获得了不少鱼,但他们没能享受到美味的旗鱼,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鱼从身边飞逝,最终还是不得不将它放回海中。
这场戏暗示着生命中许多珍贵的事物,往往很难被我们珍惜或保留,时间的流逝让许多美好暂时停留,却最终仍然会离我们而去。
除此之外,石头还被用来表现命运的轮回。
电影中某些场景,石头变得意义深远。
比如,在一个荒凉的山顶上,有一堆石头,男主角们在那里发誓,要把每个人的名字刻在上面。
这些石头既象征着那段经历、感情,也暗示着一个往返于山峰和山谷之间的命运循环;石头还被用来象征父辈的代言,或者是命运的确定,故事转折处的一个巨石前,男主角们遇到了一位红衣女子,她的打算改变了这四个男人的生活轨迹。
这个时刻的石头成为他们的注脚,也提示了命运的不可避免。
在《疯狂的石头》中,石头意象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它象征着人生中需要承受的命运、时间和生命,不同的石头应用不同的意义和表现,般映射出电影中复杂的情感,却也令我们顿感其厚重感。
\n。
“疯狂”背后的理性与逻辑
“疯狂”背后的理性与逻辑摘要《疯狂的石头》以一部低成本影片引发了去年酷暑影市一场不大不小的疯狂,而其合乎叙事学基本规范的剧情是该影片成功的根本,本文从叙事功能和叙事序列两个角度对《疯狂的石头》的叙事框架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和研究。
关键词叙事功能场景偿报惩罚《疯狂的石头》作为一部疯狂的电影,充满了幽默的元素,精巧的剧本,恰当的演员选择,优秀的场面调度。
风格化的后期剪辑,以及少有破绽的表演。
把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推到一个极致的地位。
一部低成本影片却引发了酷暑影市一场不大不小的疯狂,中国电影在大片沉沦后仿佛重见曙光。
然而。
如果媒体和观众把这部影片的成功仅仅归结为摄影、剪辑、台词、表演这些够酷够疯的表象,则无异于南辕北辙、舍本逐末,合乎叙事学基本规范的剧情才是影片成功的根本。
本文叙事分析围绕的是行为者,所关注的是每一场中行为者的功能以及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行为者就是引起和经历事件的行动者,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就构成了事件,再通过导演的编排,一个完整的有一定意义的故事就展现出来了。
《疯狂的石头》基本上是多线索的叙事,多线索地叙事让观众从不同的距离和透视点介入了故事。
观众的好奇欲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被导演合乎逻辑的剧情所吸引,因此导演的功力就在场景关系的转化上体现出来,导演在关注细节讲述的同时加入和大量的幽默元素,于是《疯狂的石头》在合乎逻辑的叙事的基础上真的疯狂起来。
按照叙事功能,影片角色分属六方:1 翡翠的拥有者――厂长谢千里,目标在炒作翡翠,卖个高价。
最终救活该厂。
2 翡翠的保卫者―― 以保卫科长包世宏为首的保卫团伙,其目标在保护翡翠拿到工资,协助拥有者救活该厂。
3 翡翠的窥视者――冯董、助手四眼,目标在获得翡翠,占有该厂。
4翡翠的盗窃者A――三个毛贼(道哥、小军、黑皮), 目标是偷盗翡翠,卖掉翡翠以获取钱财。
5 翡翠的盗窃者B 国际大盗迈克,目标在偷取翡翠,从开发商那里获取佣金:6翡翠的盗窃者C――厂长儿子谢小盟,目标也在偷取翡翠,用来泡妞。
浅析《疯狂的石头》的符号性和后结构主义
浅析《疯狂的石头》的符号性和后结构主义作者:周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社会中万事万物总是由符号构成的。
在全球化的特定背景之下,特定的符号代表了既定的涵义。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各种颇具代表意义的符号的反复出现以及具有典型性的后现代叙事模式,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以及后结构主义理论。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符号学;后结构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44-01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中。
在一部电影中,观众们总是能看到人物的悲欢离合和世间的气象万千。
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符号构成的,特定的符号代表了既定的涵义。
将这些特殊的符号用不同的方法穿针引线般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模式。
《疯狂的石头》中有众多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并且加之其典型的后现代叙事模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
一、电影意象体现符号性《疯狂的石头》以重庆这座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为背景。
讲述了一个在当前复杂的中国社会中生存斗争的故事。
影片展示了现代与后现代融合混杂的故事情节:既有来自香港的拥有高科技手段的资深大盗,也有充斥着伪劣赝品气息的内地城市;既有被推倒的破旧厂房,也有拔地而起的华屋美舍;既有地铁、缆车等现代化工业进程的象征,也有代表传统的古老庙宇。
构建了一个融现代与后现代于一炉、建构与解构于一体的异样社会。
影片导演宁浩这样做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既用镜头的隐喻为我们揭示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文化在当前这一特定历史背景的交流与碰撞,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境遇,又为观众描绘在这一文化生态环境下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妥协。
影片中各种极具代表意义的符号的反复出现以及它们之间强烈的视觉冲突和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巧妙地为我们揭示了影片情节之外深层的内涵。
当代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按符号学始祖索绪尔提出的理论,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讨论抽象化为四组二元对立的概念: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组合与聚合、外延与内涵。
疯狂的石头影评知识讲解
简介山城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翻建公共厕所时发现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为缓解厂里连续八个月没有开支的窘迫,谢厂长顶着建筑开发商冯董和他的助手秦经理的压力,决定举办翡翠展览,地点就选在工艺品厂附近的关帝庙。
为筹备展览,全厂唯一上过警校的保卫科长包世宏承担起展览的安全保卫工作。
就在包世宏周密部署安保防范措施时,电视新闻播出这样一则新闻:山城连续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盗贼以搬家公司为掩护,招摇过市、屡屡得手。
入室盗窃的主犯叫道哥。
在道哥带着他的两个小兄弟黑皮和小军靠入室盗窃害怕遭遇交警、靠演双簧骗财于女士也难以得手时,一个从香港飞来的神秘男士被道哥盯住。
随即,道哥和黑皮略施小技,顺手提走刚刚走出机场的神秘男士的手提箱。
神秘男士名叫麦克,是房地产开发商冯董授意秦经理请来的高手,目的在于拿到工艺品厂发现的翡翠。
打开到手的手提箱,道哥发现来者是同行,结合报纸和电视上关于工艺品厂发现翡翠的新闻,道哥以他多年行走江湖的经验推断,来者是冲着翡翠而来的。
很快,道哥带着他的兄弟住进了工艺品厂举办展览附近的夜巴黎招待所。
巧合的是,道哥的房间,和准备“居高临下、尽在掌握”的包世宏只隔着一堵薄薄的墙。
从这一天开始,包世宏在墙这边和三宝研究如何防范,一墙之隔的那边道哥和他的俩兄弟在琢磨如何突破。
与此同时,麦克也在暗中踩点调查,而谢厂长的儿子谢小萌——一个号称搞人体艺术研究却干着游手好闲粘花惹草差事的年轻人,为讨好那些漂亮的女孩子,也打起了翡翠的主意。
围绕翡翠展开的防范和突破,发生着“偷梁换柱”、“得来全不费工夫”、“以真换假”、“完璧归赵”等巧合奇遇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的是心思费尽的冯董和他的秦经理在利用与被利用中双双殒命,麦克发现雇佣他的人已经被自己的暗器夺命后,最终却落在包世宏的手里。
包世宏因勇擒国际大盗而受到表彰,道哥和他的兄弟如过街老鼠,在山城的环形高架桥上,亡命而逃。
———————————电影网主旨从《疯狂的石头》的石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疯狂”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不但可以暗指我们社会近三十年来令人瞠目结舌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喻示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思想上的种种杂乱与矛盾。
疯狂的石头影视分析
昨天看了这部戏,感觉的确是部很难得的好片。
导演发挥了年轻的创造力,影片带给大家足够的新时代气息的冲击,黑色幽默和写实艺术的结合,正是新一代年轻导演自身性格的体现,宁浩鹤立鸡群,冷眼旁观的拍摄手法,休闲而不失稳重,狂放而不失细腻,从年轻导演的独特视角讲了个幽默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导演的年轻注定了影片的活力,从发现石头开始,影片开始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旅程,一心想占据工艺品厂土地的光头老板、来自香港的专业大盗、罗汉寺里自信而神经大条的保卫科长、三个敏感而胆大的窃贼和工艺品厂厂长的儿子,相互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香港的专业大盗显然贴有国际化的标签,一举一动都具有专业水准,但刚下飞机,就被三个贼用最简单的儿戏偷走了皮箱,预示着他强调的国际化、专业化可能并不适应内地。
而三个贼中的道哥显然最了解中国的国情,当一个贼在展台面前问红外线在哪儿的时候,道哥鄙视地说:“电影看多了”。
与此同时,曾经学过邢侦而濒临下岗的罗汉寺保卫科长正因为前列腺炎而在小便池旁灵光迸发,打算用小便池的自动感应器作为保安手段。
影片从这几个人的视角出发,形成了一张丰富而变换多姿的故事网。
影片的讽刺手段也运用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国际大盗麦克的遭遇,无一不透露出对于号称高科技国际化专业大盗的讽刺。
穿着夜行衣隐蔽在变压器前的麦克,竟然被大摇大摆走来的道哥顺手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房梁上用绳索掉下来,只差分毫却够不到宝石,在大骂奸商的同时被藏在垃圾桶里一天的窃贼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下水道里被困几天后,出来还不忘立即打电话给雇主,号称“情况还在我的掌握之中”,这种具备了国际化的专业盗贼在小小的罗汉寺里几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而保卫科长在道哥谎报火情被调虎离山之后,竟将怀疑对象锁定棒棒,还特地召集棒棒开会,用武侠小说里饱含江湖义气的方式解决隐患,事后还对保安吹嘘:“看看,给棒棒开了会之后平静多了”,他这种用江湖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麦克用高科技手段解决问题手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两个都过于离谱,不切实际,所以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几乎是错误的。
影评 - 疯狂的石头
影评 - 疯狂的石头
电影影评 - 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由宁浩执导的中国黑色喜剧电影,它在我观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一群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给我带来了许多感动和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刻画,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痛苦,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扶持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动力。
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良的一面,让观众深感共鸣。
其次,影片的幽默元素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忍俊不禁。
导演宁浩在电影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荒诞和黑色幽默的元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无论是角色之间的对话还是情节的发展,都让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心生温暖。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角色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情和残酷。
这让我深思,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还是勇敢地追寻并面对困难。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色彩。
而摄影师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将故事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电影《疯狂的石头》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真实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笑中带泪,也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电影是一部同时具有娱乐性和思考性的佳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黑色幽默和温暖故事的观众。
疯狂的石头 影评
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在多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吸引了我的注意。
导演宁浩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喜剧与黑暗的现实相结合,使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
影片以四个朋友的故事为主线,他们为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而展开一系列荒唐可笑的冒险。
这些角色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渴望,但他们却被现实逼迫着做出一些不道德的选择。
这种人性的矛盾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让我深思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做出何等荒谬的事情。
除了幽默和讽刺,影片也通过对友情和家庭的描绘给我带来了共鸣。
四个朋友之间的情谊让我感动,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这种真挚的友谊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们,也让我反思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另外,影片还通过对家庭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家庭问题和牵挂,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冒险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对家庭的渴望和努力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思考了自己对家庭的态度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令人愉快又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同时也通过友情和家庭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共鸣。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它也会给其他观众带来同样的感受。
疯狂的石头 影评
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国电影,它融合了喜剧、犯罪和剧情
元素,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而有趣的观影体验。
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情设计非常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讲述了四个朋友因为生活的压力和挫折而决定一起去抢劫一家珠宝店,然后用所得的钱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计划并不顺利,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接连发生,最终导致了一场荒诞不经的混乱。
这种黑色喜剧的叙事方式让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思考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四
个主角各有各的特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充满了幽默和机智,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影片也深刻地展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渴望,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共鸣。
此外,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张力。
特别
是结尾的音乐和画面设计,让人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电影《疯狂的石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彩的角色塑造和出色
的摄影音乐,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欢乐而深刻的观影体验。
它不仅让人捧腹大笑,还让人思考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相信它会给观众带来愉快的观影体验。
疯狂的石头电影[电影《疯狂的石头》之解构策略]
疯狂的石头电影[电影《疯狂的石头》之解构策略]在分析影片《疯狂的石头》具体的解构策略之前,本文拟对解构主义理论及其核心概念做一简要梳理。
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的,其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其所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的流行套路,是指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在德里达看来,延异“不是一个名称,不是一个纯粹的命名单位,而且在一个变化和推延的置换链中不停地自我移位”,延异的领域是不可认知的,但是没有认知的知识(在场的领域),它不可能出现。
这是因为在人类经验里我们和它关联,通过语言而且总是通过概念和论断的方式与它关联。
同一性是所谓的是其所非,非其所是。
德里达熟练地应用许多不同的且常常惊人的隐喻来重复同样的观点,他习惯于信手拈来地抓住一些经典作家和理论家的作品中常为人所忽略的词语,从歧义相关的角度深入剖析,即兴地创造出一些“解构式”术语。
例如,“延异”、“播撒”、“涂改”、“痕迹”、“替补”等等。
正是这些术语,构成了他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有力武器。
其中“延异”与“播撒”,是最为核心且被德里达频繁使用的两个重要概念。
下面我们借助这两个概念来分析刮起国产电影旋风的《疯狂的石头》具体的解构策略。
一延异:通向异域的“涂改”在影片《疯狂的石头》里,片中的角色形象,无论是包世宏、道哥、黑皮、国际大盗麦克,还是次要人物谢小盟、秦秘书,他们对传统经典形象进行了肆意的“涂改”。
由于传统经典形象所代表的古典、正统、理性与常规的世界,与当代多元化、后现代文化语境下普通人所身处和感受到的世界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与冲突,因而他们一出场就被“延异”,以一种戏谑嘲讽的姿态和奇异怪诞的风格通向“异域”,从而产生强烈的解构效果。
影片一开始没多久,谢小盟在缆车上对一女孩说:“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光从这段话,谢小盟的言行举止俨然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但是它却出自于一个小混混般的败家子之口。
疯狂的石头 影评
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我深受感动的电影。
导演宁浩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
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共鸣。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他
们之间的互动和发展令人难以忘怀。
从石头、刘牧师、王麻子到刘雨霖,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他们的友谊和团结精神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
其次,电影中的剧情紧凑而又扣人心弦。
导演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将观
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惊喜的世界。
从一开始的盗墓到最后的宝藏争夺战,每一个转折都让我屏住呼吸。
同时,电影中也融入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如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复杂性,使得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电影的幽默元素也是其亮点之一。
导演在剧情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搞笑
的场景和对白,让观众捧腹大笑。
尤其是石头和王麻子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幽默对话,给整部电影增添了无数欢乐的瞬间。
最重要的是,电影中所传递的情感共鸣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角色们的奋斗和牺牲,电影向观众传递了关于友谊、勇气和坚持的重要价值观。
尤其是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困境和挫折,电影给予了观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信念。
总而言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不仅有精彩的剧情
和幽默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情感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在笑声和泪水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了友谊和坚持的力量。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给每个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疯狂的石头》消费结构分析
《疯狂的石头》消费结构分析摘要《疯狂的石头》,无论整体表述还是分镜效果,都凸显了后现代消解本性,影片采用了适于当代消费的平面化整体结构;在细部,也围绕喜剧性的内核从影片内部寻找裂隙并制造混乱一身份对言语、行为对身份、音乐对行为场面等互有交集的消解过程――结构了深层消费系统。
然而,消解不是全盘否定。
《疯狂的石头》为受众提供巨大消费愉悦的同时,也埋下了人文关怀的价值暗线,从而建构了多层面消费心理的整体和谐。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消费平面化消解人文关怀和谐影片《疯狂的石头》能够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功,离不开它对当代文化背景的整体理解。
在后现代星空下,银幕上的复制人和社会现实已经很难完全聚焦于人文与纯粹价值的视点体系,随着“实质”理性日渐被“形式”理性所取代,完全意义上的终极目的必将烟消云散。
消费主义和消费必然成为后现代社会的核心主题。
因此,受众不必再过多地向《疯狂的石头》索要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现实性”的证据只是一个影像、一个人为构造的身份。
作为后现代核心特征,“解构”已然成为分析《疯狂的石头》;肖费体系的实用美学。
当代文化消费讲求简单化、快餐化,“拒绝思考”是主导潮流《疯狂的石头》的平面化效果就是对传统深度模式的决绝消解。
影片“故事”讲述――影片叙事――不是线性的单调,但也没给受众制造太多参与解读的麻烦。
影片开始时的时间倒错使画面有点零乱,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这似乎不经意间印证了批评家对后现代状况“怎么都行”的诘难。
可是德里达不止一次地强调“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
”因此,受众绕了七分钟迷宫后就进入了大众生存本相的直白。
受众不必再去面对讲述和解读的“难度”,完全可以在平面化的整体效果中,尽情享受深度模式消解所带来的快感。
尽管我们常常把蒙太奇和影像的表现主义视为电影艺术的本质,可是消费时代的视听需求决定了蒙太奇隐喻的能指渐趋狭义化,消费目的的追寻,使影像的表现最终退归单一的所指。
从这方面看。
《疯狂的石头》在画面的剪接、组合及设置方面的平面化打造显得极为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的困境———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结构主义解读王文斌作为一部国产小成本电影,在取得超过两千万人民币的票房的同时,还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疯狂的石头》实在是难能可贵。
媒体纷纷评价其为近年来一部难得的喜剧电影佳作,然而我却以为,说《疯狂的石头》是一出黑色幽默是不过分的。
事实上它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轻松诙谐,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悲剧感。
表面上看似一场荒诞不经、笑死人不偿命的后现代游戏,实质却揭示出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深刻的生存危机,一种永恒的生命困境,一种残酷的真实。
如导演宁浩所说,电影为了制造真实性,在“本土化”上下足了工夫。
我以为,真实性恰恰是《疯狂的石头》取得成功的一个最大法宝,它使电影精确地反映出了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真实生活。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不论是王国维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还是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杜夫海纳说的“世界是一切真理的祖国,是艺术的根源”,都提醒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对文艺作品进行所谓纯粹的“内部研究”,对于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方法,不能不存有一丝怀疑。
文学作品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电影艺术了。
电影的商业性与大众性从命脉上决定了它,甚至不能与小说、诗歌那样玩一玩“风花雪月¨的个人游戏,没有票房,电影就不能生存。
电影是与时代契合最紧密、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门类。
除开艺术性的高低,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够痛快淋漓地宣泄内心情感的电影。
反之,一部差的电影则很可能是由于曲高和寡,偏离了大众的“期待视野”。
因此,如果我们基本同意在现在的中国,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是而且也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紧密反映,而且《疯狂的石头》正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的话,就可以进行对影片的具体论述了。
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s e m i ot i c r e c t a ngl e理论,为本文的深层诠释提供了结构框架,运用这一“矩阵”对《疯狂的石头》的电影文本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应的“叙事语法”结构。
我们可以画出这样一个生存图谱:在这个语义方阵内,呈现出如下的多重关系:①“正当生存”(X与“邪恶生存”(反X 两种生存方式的尖锐对峙。
这是一种人生中永恒的二元对立,也是本片得以结构故事框架的基本矛盾。
以包哥为首的工厂工人保卫石头,是为了保证工作的饭碗,而以道哥为首的盗窃团伙企图夺宝,却也是为了生存,不同种群间生存的对立状态由此生发。
②“正当生存”(X与“非邪恶生存”(非反X的同盟式关联,表现为包哥与谢小盟的复杂关系。
他们之间既有同盟:包哥屡次为谢小盟说情,他们还互称哥们;但又有着矛盾甚至尖锐的对立:如谢小盟将宝石“掉包”偷走,就使他成为包哥潜在的最危险的敌人。
但这二者间的关系恰恰是最复杂的,因为到最后我们发现,正是谢小盟的掉包,才导致“反X”一方最后拿到的是假宝石,阴谋未得逞。
从根本上看,“非邪恶生存”一方的生存是紧密依赖于“正当生存”的,这表现在,在谢小盟的爹谢厂长都不管他死活的情况下,最后还是包哥救了他。
③“非正当生存、寄生”(非X是对“邪恶生存”(反X 的前提和补充。
寄生者(非X基本上说是邪恶生存者(反X一方的帮凶,他们合谋,成为正当生存(X一方最残酷的对手。
但是他们之间同样是存在矛盾的,明显的表现是,四眼秘书在被冯董一脚踢开后,狗急跳墙而与冯董反目。
④“正当生存”(X与“非正当生存、寄生”(非X的关键性联系。
正是包哥不小心撞坏了四眼秘书的车,才将这两方甚至整个故事的参加者都串联起来,使他们在生存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
最后,正是四眼秘书才使包哥了解到谢厂长出卖工厂的真相,愤而将宝石带走,并将其送给了自己的女友。
⑤“邪恶生存”(反X与“非邪恶生存、逃避生存”(非反X的敌对关系。
作为逃避生存的代表人物,谢小盟由于生活态度的随意,招惹了“邪恶生存”(反X一方———因为调戏道哥的女朋友,而被道哥他们抓起来作为人质,饱受虐侍,生存遭受到极大威胁。
最后在“正当生存”(X一方救援下才得以脱险。
让我们再对“矩形方阵”的四极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一、正当生存(X。
影片主角包哥,高大魁梧,厂子里的能人,无奈工艺厂跟不上时代潮流,即将倒闭。
由于厂里发不出工资,经济上的困扰甚至给他造成了生理上的疾病,因此他总一脸愁容,是个典型被生活压力打跨的中年人形象。
在厂长的要求下,他临危受命,接受看护宝石的重任,不为别的,只因为厂长答应“补发八个月的工资”。
因为不小心撞坏四眼秘书的车灯,得陪五千块钱,对他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后来在被杀手麦克盯梢的压力下,他更是一连好几次发出“逼死人”的感慨。
他的助手三宝,年纪轻轻,工作上吊儿郎当,却整日想着买彩票发财,一夜暴富,在今日的中国,有这种投机心理的人不在少数,这是在巨大生存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然而,三宝母亲的卧病在床,父亲角色的缺席,也确实显示出这个家庭的不幸,又使我们感到同情,对他买彩票的心理也有所理解。
而谢厂长作为一个即将倒闭的工艺品厂领导,生存压力之大就更不用说了。
二、邪恶生存(反X。
正面人物如此,反面人物又如何呢?以道哥为首的盗贼团伙也是过得相当艰难:频频的入室偷窃由于警方注意已无法继续,在轻轨上的诈骗却毫无效果,又遭到道哥贪婪女友的不断纠缠,颇有点焦头烂额之势,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好机会,准备大干一场,又最终落败。
老奸巨滑的冯董,按理说应当是身处社会上层的风流人物,不用像小人物那样为生计而奔波,生存压力应该甚小才是。
但在影片中,出于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冯董拼命想搞到工厂那块地皮盖大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游说厂长不成,又到香港雇凶偷宝石,最终却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可见在电影所展现的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来自生存的压力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
对最富个性色彩的黑皮而言,他可说是想求一块面包而不得。
影片的最后一幕可说是意味深长:黑皮由于在下水道里被困几天,饥饿难耐,出来以后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吃饭,而偷了几块面包,却不得不遭到面包师的沿途“追杀”,只能一边夺命狂奔一边咬几口面包,终于在无奈下发出的那一声绝命的狂吼,实在是对工业社会中巨大生存压力最无声的抗议,实在是对片名“疯狂的石头”最“疯狂”的表达!三、非邪恶生存、逃避生存(非反X。
以包哥为代表的以正当手段谋生存的人们,和以道哥为首的以邪恶手段谋生存的人们,都在残酷的“丛林原则”的支配下顽强地求生存,分别是“正当生存”和“邪恶生存”的代表。
而以谢小盟为代表的“非邪恶生存”的人,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逃避生存压力的人,这类人或消极沉沦,或玩世不恭,不想着如何去应对生存,应对挑战,而只想着沉沦堕落,游戏人生。
因此,这类人表面上似乎过得很“自在”,没有任何“压力”,但实质上却是精神极度空虚,是内心承受最大压力的人。
总的来看,这类人虽然该批评,但本质上并不坏,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
四、非正当生存、寄生(非X。
以四眼秘书为代表,他有小聪明,却为了贪图荣华富贵而为虎作伥,是冯董做坏事的帮凶,但在被冯董一脚踢开之际,又狗急跳墙,威胁说要把冯董的丑事揭发,却遭到灭口。
这类人算不上大奸大恶,但基本上也是坏的。
在了解到影片的主题是“生存的困境”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影片讲述的正是一个以当前复杂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的生存斗争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所展示的现代与后现代混融的故事背景:既有来自香港的拥有高科技手段的前卫杀手,也有充斥着假名牌和伪劣赝品气息的内地城市;既有推倒的旧厂房,也有拔地而起的豪华住宅式酒店;既有地铁、缆车等现代化工业进程的象征,也有代表传统的古老庙宇。
一个融现代与后现代于一炉、建构与解构于一体的异样社会,就这样被影片构筑起来了。
影片创作者这样做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种畸形的环境给了影片中人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综上可知,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一场无关痛痒的轻松游戏,而是通过潜藏的内在结构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抢夺石头、保卫石头,其实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残酷游戏。
这似乎是一场好玩好笑的游戏,却关乎最终的生死:最后,这场“游戏”的失败者———盗贼头目道哥和奸商冯董都死于非命,这种结局难道不引人深思吗?这场游戏的残酷性不是一目了然吗?进一步讲,按照以上分析模式得出的这四类人,其实就是在现代商业社会巨大生存压力下以不同方式应对压力而产生的四类人的形象,影片中复杂的生存斗争反映的正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有求生存的人们都归入这个“矩形方阵”,他们以前、现在、将来都会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巧妙地照顾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人群的审美与心理需求,满足了他们心理的期待视野,使他们能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在娱乐的同时将生活中的压力、情绪尽情“宣泄”,使灵魂得到“陶冶”与“净化”。
《疯狂的石头》不愧是一部集审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真正的“大众化电影”。
表面上看,《疯狂的石头》似乎在写一个正义与邪恶较量、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然而通过对电影文本进行结构主义的深层分析后,我们却以为,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恰恰没有简单地以好坏对立的单一模式来设立矛盾,而是以生存压力为焦点,建立了一个有“正义生存”与“邪恶生存”对立的“生存图谱”,从而着力写出了更普遍、深广的形而上意义。
看完影片我们会发觉,在巨大的工业社会的阴影笼罩之下,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生存。
显然,这不是某一类人的困境,因此,说影片发出了一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是毫不过分的,纵然这一声追问尚且微弱。
本雅明认为,“我们只有通过摄影机才能了解到视觉无意识,就像通过心理分析了解到了本能无意识—样”①,影片的影像所展现的视觉无意识状态,当然正是创作者心理状态的真实流露。
无论创作者有无此创作心理,却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分析,因为艺术家的创作,有时真的如弗洛依德所讲的,是连艺术家本人也无法自知的“一场白日梦”。
总的来讲,影片《疯狂的石头》以强烈的喜剧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如若只停留于其娱乐电影的表面,就很可能无法探究到它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喜剧性文本下面潜藏的悲剧性本质。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正在于从宏观的角度,揭示此电影深层的“文本结构”,最后得出结论,影片所反映的故事,正是人类永恒生存困境的一种戏剧化表现。
影片喜剧的外壳,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发挥了电影“幻觉艺术”的优势;而影片深层探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通人的生存困境问题,则契合了大众最迫切的现实心理,抓住了老百姓生活的脉搏,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生命力,从而获得观众最广泛的共鸣,最终使影片取得了艺术与票房的双丰收。
注释:①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第178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作者: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