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测试

合集下载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作业 岳麓版必修3(考试必备)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作业 岳麓版必修3(考试必备)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随堂检测]1.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

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

”材料体现了( )A.信仰得救B.人文主义C.先定论D.神权至上解析:选B。

解读题意可知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地位和尊严,故B项正确;A项是马丁·路德的观点,信仰得救强调的是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C项是加尔文的观点,他认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以神权为中心,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A.教皇教士B.资产阶级C.广大民众D.封建领主解析:选A。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教徒直接和上帝交流就能赎罪,不需要教皇教士作为中间者,即第三者,选A项。

3.“《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的发生完全出于偶然B.《九十五条论纲》没有达到预期目标C.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势力D.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选D。

宗教改革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其发生具有必然性,故A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封建势力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材料“《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

4.1522年,马丁·路德在“致基督教徒贵族的公开信”中提出:每人皆为教士,有权照他个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个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题中反映了信仰自由的观点,选择D项。

答案:D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答案:D5.(2014·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历史现象,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宗教改革后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D项排除。

答案:C6.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2020版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作业: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基础夯实1.下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教皇等,他们被翘起。

这幅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16世纪新教的势力超过天主教B.16世纪天主教仍然居于绝对统治地位C.启蒙运动兴起·路德宗教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故排除A、B两项,C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2.“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靠信仰即可得救,这一观点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3.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即人们只要信仰上帝便可获救,不用通过天主教会这一中间环节,这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主要是指( )A.摆脱宗教信仰走向科学的时代B.摒弃天主教教义建立新宗教的时代C.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时代D.摒弃教会束缚实现信仰自由的时代5.右图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的加尔文,他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愿望,故其学说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

6.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能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试题 同步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试题 同步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试题同步练习1.英国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2.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A.信仰得救B.先定论C.教众平等D.教随国定3.“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A.宣扬因行称义B.传播人文主义C.创立新教教派D.否定教皇权威4.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路德的观点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5.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7.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

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C.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D.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8.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作斗争,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并处以火刑。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测试-教育文档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测试-教育文档

13 挑战教皇的权威1.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

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A.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 B.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C.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 D.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2.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3.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5.有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发自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

马丁·路德的下列主张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是A.简化宗教仪式B.建立民族教会C.信仰即可得救D.《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6.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必修3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材料出自( )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检测与答案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检测与答案解析

1.“如果说16世纪之前,……那么这一时期,至少在大学法律系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接受了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和支持……”文中学者“接受如下学说”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事件的影响()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 D.启蒙运动【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但与“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不符,故A项错误;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与“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相符,故B项正确;“大学法律系课程”、“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与近代自然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不可能“接受了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和支持”,故D项错误。

【答案】B2.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C.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故A项错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体现了“自上而下”,故B项正确;东北部诸侯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持原有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美国学者余英时说:“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

”下列事件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加尔文的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B.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C.德文版《圣经》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D.胡格诺派最终在法国赢得了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材料意思是,宗教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有利于文艺学术的发展。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测(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测(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下列关于他的主要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B.简化宗教仪式,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C.教皇和教士高于《圣经》D.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和教皇2.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4.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重大意义在于()A.将人们从宗教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B.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天主教从此在欧洲退出了社会舞台D.欧洲宗教界从此出现了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5.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A.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B.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C.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D.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6.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又有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它将思想解放扩展到()A.人民群众B.上流社会C.骑士阶层D.知识阶层二、非选择题(共40分).专业.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正气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高中历史3.13挑战教皇的权威优化作业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3.13挑战教皇的权威优化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综合题1.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都源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们思想的解放D.世俗王权的增强解析:14~16世纪,西欧民族意识的增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以及王权的增强都是由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天主教会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答案:A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 )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国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答案:A3.在宗教改革时期,用各国文字印刷的《圣经》纷纷问世,这从实质上反映出( )A.资产阶级力量不断成长壮大B.欧洲的印刷技术在不断发展C.欧洲的民族意识在不断增强D.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解析:用本国文字印刷《圣经》,这是民族主义觉醒的重大体现。

答案:C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主要是指( )A.摆脱宗教信仰走向科学的时代B.摒弃天主教教义建立新宗教的时代C.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时代D.摒弃教会束缚实现信仰自由的时代答案:C5.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解析:马丁·路德抨击的是天主教会和教皇,并没有否定宗教的地位与影响,由此可见A、C两项不符合史实。

题干中的材料未涉及君主与教皇的关系,故D项与题干材料所述的主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B6.马克思指出:“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城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

这表明()A.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B.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C.“信仰得救"思想深人人心D.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8.“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而不是基督教。

它不像其它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

”这段话旨在强调()A.基督教思想与理性精神的内在关联B.基督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辩证统一C.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对象D.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9.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赎罪券和《圣经》B.教会专制和封建统治C.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10.中世纪的信徒只能“仰望”上帝,绝对地服从上帝。

16世纪时,有人提出了“俯就”理论:“上帝不能被我们理解,除非他使自己俯就我们的标准。

”“上帝亲自做出调适,以吻合我们的能力。

正如一位母亲会屈身俯就她的孩子一样”。

这一理论有利于()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宗教宽容C.倡导信仰自由D.激发自我意识11.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

”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的关系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D.两者都主张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12.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者()A.斗争矛头都直指罗马教皇B.都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C.都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D.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13.马丁·路德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测试

1.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解放出来B.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2.刘祚昌教授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D.宗教改革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3.在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从材料中最有可能推知()A.教皇宗教领袖的地位岌岌可危B.教皇已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C.“他们”不再信仰宗教D.“他们”反对教皇的精神控制5.16世纪的欧洲,“在各种暴力活动和血腥屠杀中,世俗政权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

材料所述现象对西欧教会发展的影响是()A.王权专制取代了宗教自由B.推动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6.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动了宗教改革,然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巨变,这主要是因为()A.“因信称义”理念已经被基督徒普遍接受B.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C.其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欧洲普通教众的普遍愿望D.“先定论”的思想广泛传播7.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精编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精编作业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A.马丁?路德B.克伦威尔C.亨利八世D.加尔文3.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4.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5.中世纪的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它反映了A.德国的养牛业发达B.德国供应罗马牛奶C.罗马教会残酷剥削德国D.德国是教皇的领地6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④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立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1什么叫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概念: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大背景下,16世纪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展开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变革运动。

2宗教改革实质: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宗教改革背景(原因)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根本原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4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创立新教会,不受罗马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牧师取代神父,仪式从简,建立“廉价教会”。

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3)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4)沉重打击天主教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5)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推动欧洲向近代迈进。

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1)创立新教加尔文教,使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建立民主教会,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2)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影响遍及欧洲各国;影响:(1)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思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创立了独到的宗教理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6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7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最新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岳麓版必修3

最新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改革背景 .(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以后 ,各国的①________思想十分活泼 .(2)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 ,宣扬②________ .2.思想主张:强调③________的学说 ,主张靠信仰才能得救 ,否认了④________的权威 .他的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带有鲜明的⑤________色彩 .3.改革开始:1517年 ,为反对教皇兜售的赎罪券贴出著名的?⑥________________?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4.改革影响 .(1)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⑦________、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①人文主义②因行称义③因信称义④罗马教廷⑤人文主义⑥关于赎罪券的成效⑦天主教♨温馨提示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因行称义〞和 "因信称义〞都是基督教的教义 ,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前者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效劳的 .后者否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 ,简化了宗教仪式 ,解放了人的个性 .【应用提升】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 ,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 ,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根底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 ,同上帝对话 ,信仰即可得救 ,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 ,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 ,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 .答案:C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行全欧 ,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内容 .A.出版?基督教原理? ,主张人只有依靠①________才能得救 ,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认②________统治人民的权力 .B.主张③________,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 ,甚至|贫富与荣辱 ,都是上帝先定的 ,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 .A.先定论否认对教皇的盲从 ,也否认封建君主的特权 ,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B.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在西欧资本主义比拟兴旺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为以后的④____________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C.加尔文的新教活动富有时代特色 ,被誉为 "欧洲宗教改革的第⑤________位伟大人物〞 .2.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 .欧洲宗教改革家用⑥______________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答案:①信仰②教皇③先定论④资产阶级|革命⑤二⑥人文主义宗教观♨温馨提示加尔文宗教改革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认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主张先定论 ,否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 .在思想上表达人文主义精神 .【应用提升】2.以下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 ,正确的选项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解析: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 ,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无须购置赎罪券 .A、B、C 三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D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 ,英文为Protestantism ,直译 "抗议宗〞 .这里的 "抗议〞是指( )A.抗议?圣经?的权威 B.抗议国|王的权威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抗议贵族的权威解析:新教并不反对?圣经? ,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与世俗的|王权没有联系 ,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斗争对象是天主教会 ,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教会 ,而不是贵族 ,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1·海南单科)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 "因信称义〞 ,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 ,有虔诚信仰 ,灵魂便可得救 . "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稳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解析: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 ,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 ,路德宗教改革显然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 ,A项错误;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 ,不可能稳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B项错误; "只要直接阅读?圣经? ,有虔诚信仰 ,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 ,故C项正确 .答案:C4.马丁·路德曾经说过: "信徒和上帝 ,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 ,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 "第三者〞指的是( )A.教皇教士 B.资产阶级|C.广阔民众 D.封建领主解析: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 ,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无须购置赎罪券 .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因此 "第三者〞指的是教皇教士 .答案:A5.(2021·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1334-1342年)时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 ,对不同的罪行 ,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 ,后来马丁·路德的答复是( )A.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历史现象 ,这是天主教 "因行称义〞 ,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 ,排除A项 ,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排除B项;宗教改革后确立了教随国定原那么 ,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 ,D项排除 .答案:C6.(2021·佛山一模)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 "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B.反对宗教信仰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D.支持废除基督教解析:马丁·路德主张不需要教会 ,基督徒可以阅读?圣经? ,与上帝沟通 ,强调了基督徒是自由和独立的 ,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反对只是教会精神专制 ,不反对宗教信仰 ,不支持废除基督教 ,故B、D两项错误;教皇作为基督徒也可以独立阅读?圣经? ,故C项错误 .答案:A7.(2021·永州一模)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 ,被动的裁判 ,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 ,即令没有赎罪券 ,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以上言论旨在( )A.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B.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C.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质享受D.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解析: "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没有赎罪券 ,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这表达了宗教改革 "信仰即可得救〞的原那么 ,应选择A项正确;C选项为文艺复兴的内容 ,B、D 两项并不是宗教改革的最|终目的 ,故排除 .答案:A8.(2021·肇庆高三期末)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 ,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以下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解析:关键信息: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此题考查宗教改革意义 ,即打击了天主教与教皇的权威 ,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 ,特别强调人的心灵 ,而B项表达了信仰即可得救的思想 ,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宗教改革中进步的思想 ,但都不符合题意 ,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9.(2021·武汉调研)有学者认为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 ,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 .可见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C.都从根本上否认上帝的权威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把人从天主教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A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观点 ,C项否认天主教会的权威 ,D项手段不同 ,文艺复兴主要是通过文艺作品、宗教改革主要是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重新解释来传播人文主义 .答案:B10.加尔文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 ,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 ,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认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答案:D11.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 ,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 "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 ,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 ,甚至|贫富荣辱 ,都是上帝先定的 ,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 ,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前者否认了?圣经?的绝|对权威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开展C.二者都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解析: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宗教改革都是以资产阶级|宗教代替封建宗教 ,表达资产阶级|要求 ,故C项正确;两场改革并没有否认?圣经?的绝|对权威 ,两场改革表达人文主义精神 ,故A、B两项错误;二者没有破除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故D项错误 .答案:C12.(2021·成都摸底)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 ,不向罗马输送钱财 ,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 ,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 ,而应由世俗当局处理 ,这反映了他(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宣传 "因信称义〞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宣扬 "先定论〞解析:马丁·路德强调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是唯一合法的权力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材料反映了世俗权力摆脱教会控制 ,建立本民族教会的愿望 .答案:A13.赫·乔·威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 ,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 ,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解析:抓住关键句 "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说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拥有大量财富的世俗封建君主的(政|治)斗争 ,故C项正确 .答案:C14.刘祚昌教授认为: "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 ,促成了教会的分裂 ,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 ,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 ,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以下不能印证材料主旨的是( )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D.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解析: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之一就是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开展的障碍 ,宗教改革的实行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开展 ,并不是导致资本主义时代开始 .故B项理解错误 .宗教改革中出现的 "因信称义〞 "先定论〞等理论 ,表达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 ,由此可见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答案:B二、非选择题15.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为保护与阐扬真理起见 ,以下命题将在文学和神学硕士及常任讲师马丁·路德神甫主持之下 ,在威登堡举行讨论 .凡不能到会和我们口头辩论的 ,请以通讯方式参加 .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 .阿门 .……(35)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 ,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 .(36)每一个基督教徒 ,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 ,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37)任何活着或死了的真基督徒 ,即便没有赎罪票 ,也都分享基督和教会的一切恩惠 ,这些恩惠是上帝所赐的 .……- -马丁·路德?关于赎罪票效能的辩论?材料二根据圣经的清楚教训 ,我们敢肯定地说 ,由于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 ,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 ,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 ,并将谁贬入灭亡 .我们坚信这种安排 .就被选者一方面来说 ,是完全根据他(神)白白施赐的仁爱 ,与人的功绩丝毫无关 .-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材料三天主教徒……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 ,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 - -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 "要么吃好 ,要么睡好 .〞显然 ,新教徒吃得快乐 ,而天主教徒那么乐于睡得安稳 .- -奥芬巴赫尔请答复:(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新教徒吃得快乐〞的含义及原因 .(3)综合以上信息 ,分析宗教改革是怎样推动欧洲近代人文精神的开展的 ?解析:(1)材料一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把握关键词 "赎罪票〞 "真诚悔罪〞即可;材料二是加尔文新教的主要内容 ,把握关键词 "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即可 .(2)依据材料 "天主教徒……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可知 "新教徒吃得快乐〞就是新教徒敢于投身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 ,也就是商业竞争;原因那么从加尔文教的教义以及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开展等方面分析 .(3)把握人文主义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享受 ,找出宗教改革和人文精神之间和联系即可 .答案:(1)主要观点:购置赎罪券不能赎罪(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上帝具有决定作用(先定论、否认教皇的权威) .(2)含义:加尔文教(新教)徒更重视商业活动和财富积累 .原因: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加尔文教的先定论鼓励了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热情(肯定世俗奋斗的合理性);新教徒主张建立廉价教会 ,有利于财富积累 .(3)推动:肯定了人具有自由和自主的信仰权利 ,追求现实幸福;打破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锢;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依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挑战教皇的权威1.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

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A.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 B.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C.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 D.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2.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3.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5.有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发自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

马丁·路德的下列主张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是A.简化宗教仪式B.建立民族教会C.信仰即可得救D.《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6.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

路徳这些思想A.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B.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C.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D.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7.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8.2019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的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D.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10.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11.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

该历史现象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12.1520-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小册子印刷发行的黄金时代,诸如“谈话”“对话”、“公告”“传单”“对公告的回答”“途中自语…委任状…演说…讽刺”等频频出现于小册子的标题之中,通常这些标题还伴有醒目的图画。

这些小册子A.成为抨击罗马教皇的主导形式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适应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趋势D.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13.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

”其依据在于新教A.排斥世俗生活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C.主张信仰自由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14.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用拉丁文翻译《圣经》,并且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诠释《圣经》。

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

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地位 B.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C.推动了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 D.肯定了人们信仰的独立与平等15.15.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世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它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教会)歪曲的地方,发掘的纤毫毕露,并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

”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16.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议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

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別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

耶稣会的这些做法A.致力于实现信仰的自由B.阻碍欣州社会的进步C.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D.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17.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

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B.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18.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

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

”这一观点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9.“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

”他们的做法A.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B.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2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

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B.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21.美国学者余英时说:“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

”下列事件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加尔文的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B.科学革命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生C.德文版《圣经》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D.胡格诺派最终在法国赢得了宗教宽容22.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材料意在说明宗教改革A.影响的广泛性超过文艺复兴B.只影响到欧洲社会贫困阶层C.与文艺复兴的性质截然不同D.以无神论对抗罗马教皇统治2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24.24.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在欧洲)16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章以及彼此攻讦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想。

”这种行为A.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B.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C.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D.有利于培育国家意识2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运动,它们的共性主要表现在①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③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26.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

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用旧威权罢了。

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27.“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宣扬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C.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D.挑战教会的权威28.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始。

下列不属于“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的是A.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B.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C.基督徒须知,周济穷人,或贷款给缺乏的人,比购买赎罪票好得多D.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所科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义也无权29.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

这反映出英国A.不承认罗马教廷 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C.把新教作为国教 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30.“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