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篆刻的发展演变风格流派
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流派繁衍
软石印材易于受刀,创作的快感引发了文人“聊寄其兴焉”的情致。而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青田石、寿山石的色泽丰富,具有类玉石的观感,亦为
文彭(1497—1573)在文人篆刻史上具有首开门派的地位。综 合早期资料来看,文彭的作品以宋元一路朱文和借鉴汉印一路的白 文为风格主流。
文彭一派继之者众多,影响持续至清初。 这一时期金陵印坛开始活跃,定居或往来金陵的有胡正言、梁 千秋、梁大年、韩约素、文及先、张大风、李耕隐等人,而程邃、 黄济叔、程云来、吴仁长等印人亦曾游艺于此,成为晚明清初篆刻 人才又一云集之地。 李流芳、归昌世、陈万言风格趋同性比较明显,作品皆归于 工稳一路,表现为比较典型的文士雅妍之风。苏州府所辖昆山、娄 东、嘉定、华亭一带与金陵、吴门联系密切,形成很强的地域文化 倾向,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名士和艺术家游学于此。徽籍的名士程嘉 燧侨居嘉定,后汪关父子客居娄东,朱简则从昆山陈继儒游,故这 一区域相毗邻而同为晚明印风流播之地。 汪关(1575—1631)为晚明印家中恪守古典的工笔派开创者, 其作品神古貌新、典雅和平,在印坛独标风韵。 以何震(1541—1606)为主帅的徽州籍印人为晚明的一支劲 旅。何震印风初承文彭,后形成个人特色,刀法猛利,气势酣畅, 遂自成一派。晚明梁袠(?—1644)、胡正言(1584—1674)、吴 正旸、吴考叔、金光先、吴忠、吴迥、程原(?—1626后)及程朴 (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父子等都是师从或私淑何震的印家。 苏宣(1553—1627)篆刻风格受何震熏染,用刀劲健,气格壮 伟,被晚明印论家列为文、何、苏三足之一。 无锡明万历顾林墓出土的何震、苏宣、詹濂所作诸印,为印证
篆刻知识印学重要流派
篆刻知识印学重要流派篆刻创作群体的扩大和作品数量的增多,一方面推动印章风格在摹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演变和创新。
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精于此道的篆刻名家,他们之间往往有师承授受的关系,或者由于地域和行谊的接近而在艺术趣味、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趋同性,由此形成了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
皖派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
明代何震首创。
何震与文彭交往甚深,有师友之谊。
两人均主张篆刻以秦、汉印为宗,以六书为准则。
何曾云:“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开创了师法汉印之风气。
后继有苏宣、梁袠,程朴等。
他们篆刻讲究篆势,多用冲刀,善于变化。
运刀如笔。
作品风格流畅自然,空灵纯正,刚健劲挺,化古为今。
还有朱简、程林、金光先以及程原、程朴父子,因均隶籍安徽,故人称“皖派”,或称“徽派”。
何震烟波钓叟何震笑谭间气吐霓虹何震程守之印浙派著名篆刻流派之一。
清代乾隆之际,浙江印派在杭州由丁敬首创。
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
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
丁敬敬身其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
他们均系杭州人故又派“西泠八家”。
后凡篆刻艺术上宗此风格者均称之为“浙派”。
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百多年,影响深远。
歙派篆刻流派之一。
程邃,安徽歙县人。
篆刻刀法凝重,富有笔意。
朱文喜以大篆入印,面目一新;白文深得何法,尤为传神。
于文、何、汪、朱外,另立门户。
程氏篆刻风格对其后的完白山人有一定影响。
因程系歙县人,故人称之为'歙派'。
与巴慰祖、胡唐、汪肇漋亦合称'歙四子”。
程邃一凤五化程邃小山阴粤派篆刻流派之一。
晚清黄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别号黟山人。
擅长书画,尤精篆刻。
刻印初法丁敬,继学邓石如、吴熙载。
作品章法于峻峭中求平衡,从平实中追超逸。
刀法圆腴浑厚,光洁挺拔,具有雍容华贵的大家之气。
篆刻的发展史
篆刻的发展史篆刻的发展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
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
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
篆刻是什么呢?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
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一篇约稿开篇的话:篆刻走到元明以后,才真正成为篆刻,之前都是实用印章,这一点,为现代印人公认,但是初学者一旦学到元、明、清的篆刻,就首先迷乱于纷杂的流派,这些流派技法和想法各有特点,人物又非常众多,初学者最易头大,本文的目的旨在介绍,并不论证,可以当作资料性留查,因此引用了一些其他老师著作里的资料,开篇先表示感谢。
因为此文要涉及的知识点多,又都是名人和人名。
如上所说,这只是一个介绍性质的文章,不是啥论文,布丁说的话,也大都是聊大天的性质,很多话可能没有经过考究,万一说错了,你别来打我,要是哪位大神的先师在这里没有介绍到,是布丁的学识浅薄,并不是贵先师的名望不重。
另外,如果在文中引用了哪位大神的观点的话,因为引用相对较多,如果一一注明势必行文混乱,只好暂不注明,也请看在旨在弘扬篆刻文化的份上,不致深究。
自赵孟頫、吾衍以下,元明清三代文人篆刻大兴,其间流派的师生相传,各个流派之间的互相促进对整个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前面的文章发出来后,有朋友就留言说,要想把篆刻学好,拜个好师傅很重要,一旦拜师,自然就有师承,师承所系,往往就是某个流派的篆刻文化的沿袭,这是篆刻这种艺术形式特有的文化现象。
再有,因为篆刻流派众多,自然涉及的人名也比较多,看下来就会显得枯燥,但愿朋友们不要发火,本系列以后这样的章节一定不会太多。
好了,以上废话说完,以下大致算是全面介绍,本来想做个图表出来,发现前人做得有很好的图表,引用就可以了,不致再费精神。
一是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面的图表,如下:另还还有邓散木老人的《篆刻学》里的图表,如下:首先要说的就是文彭、何震。
这两个人的事情,我在前以的文字里有专节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
(据说是文彭刻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刻“笑谈间气吐霓虹”)接下来是苏宜、程朴、朱简第一批印人,他们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
再到后来明未,汪关父子又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算独成一家。
篆刻的历史故事
篆刻的历史故事一、篆刻的起源与发展1.篆刻的起源篆刻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篆刻技术。
当时,篆刻主要用于制作印章,作为身份凭证和政治象征。
随着历史的推移,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
2.篆刻的流派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篆刻艺术涌现出许多流派,如战国时期的楚国篆刻、秦汉时期的篆刻、六朝时期的篆刻等。
每个时期的篆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近现代以来,篆刻艺术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篆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等。
二、篆刻的艺术特点1.篆刻的工具与材料篆刻艺术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刻刀、印床、砂纸等。
材料方面,篆刻主要采用的石材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此外还有象牙、牛骨、陶泥等。
2.篆刻的技法与审美篆刻的技法主要包括阴刻、阳刻、双钩、单刀、圆朱文等。
在审美方面,篆刻讲究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字体工整、刀法流畅。
一件优秀的篆刻作品,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著名的篆刻家与作品1.古代著名篆刻家及其作品如唐代的虞世南、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他们的篆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现代著名篆刻家及其作品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他们的篆刻作品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为世人所称道。
四、篆刻的鉴赏与收藏1.篆刻的鉴赏要点鉴赏篆刻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布局是否合理、字体是否工整、刀法是否流畅、石材是否优质、寓意是否深远等。
2.篆刻的收藏与保存篆刻作品的收藏与保存要注意防潮、防晒、防磨损。
可将篆刻作品放入锦盒或透明塑料盒中,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五、篆刻的学习与传承1.篆刻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篆刻,首先要了解篆刻的历史、流派、技法等基本知识。
然后通过实践,掌握篆刻的刀法、布局等技巧。
多观摩名家作品,参加篆刻展览,向名家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
2.篆刻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篆刻教育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关注。
篆刻的流派
篆刻的流派“派”,本义是指水的支流,引申为艺术创作及学术思想方面之派别。
明清以来,文人篆刻之风大盛,自文彭、何震起,逐渐形成各种流派(即根据篆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划分的门派)。
文彭、何震及其后继者都以汉印为宗,成为一时风尚,后人称之为“文何派”。
何氏以后,汪关、苏宣、朱简和金光先等被称为“徽派”。
此后,还有丁敬开“浙派”,程邃开“歙派”,邓石如开“皖派”等。
综合来衡量,篆刻流派形成主要有几个要素:▪最初以地理环境为前提,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多集中在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地域;▪必须存在具有独特建树的大家,其他人对他的学习主要依赖师徒相授模式,以印谱为主要取法对象;▪流派中人风格相近或美学观点接近,彼此借鉴而相互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同一流派的印人,印风虽然相似,但又需要有区别,否则就不是流派,而是群体。
可以结合具体例子来看。
朱简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印人,他从何震印中获得启示,首倡切刀(见图一“冯梦祯印”),后被丁敬发展为“浙派”。
“浙派”到赵之琛走向穷途末路;钱松则脱颖而出,既吸收前贤精华,又能做到自我创新,从其所作“稚禾手摹”(图二)可窥一斑。
邓石如开创“皖派”,后世学邓而能自出新意的首推赵之谦。
他发展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如他所治“赵之谦印”(图三),便反映着他的书法风貌。
同时期的徐三庚,虽然风格与赵氏接近,但还是存在差别,如其“子宽”(图四)一印,较赵氏印风更加飘逸。
如今篆刻基本上没有流派,活动方式主要是印社形式,原因有下列几条:第一,当代印人取法对象泛化。
任何资料,基本上已不可能为少数人所占有,这在明清时期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吴昌硕开创“吴派”,一般除入室弟子之外,很少人能见到吴昌硕的作品。
同样,旧时京华印人多为白石弟子,遂有“齐派”。
传播技术落后,客观上造成信息闭塞。
而今技术进步了,像今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的篆刻作品不再有传播的地域限制,只要是喜爱他们印风,谁都可以将他们作为取法对象,因而不再存在所谓的地域或门户之见,流派也随之消解。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发展多样。
它是一种通过刻划印章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流派以及当代篆刻艺术的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当时,人们使用刻划的方式来记录文字和图案,这种刻划技术最终演化成了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的发展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期,篆刻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印章制作、书法装饰等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艺术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隶书、小篆和大篆。
隶书是篆刻艺术中的一种字体,它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书写风格而闻名。
小篆是篆刻艺术的另一种重要流派,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体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印章制作和书法。
大篆则是篆刻艺术中的一种古老的字体,它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线条表现力而受到赞赏。
在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篆刻作品。
例如,明代的篆刻作品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稳定,而清代的篆刻作品则更加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表现力。
此外,江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篆刻作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江南地区的作品更加注重细腻和柔和的线条,而北方地区的作品则更加注重刚劲和有力的笔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篆刻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当代篆刻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和个性。
他们通过结合传统的篆刻技艺和现代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作品。
例如,一些艺术家将篆刻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多媒体的篆刻作品。
同时,一些艺术家也将篆刻艺术应用于设计领域,创作出了独特的商业印章和艺术品。
然而,尽管中国篆刻艺术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它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印章和数字化印章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篆刻艺术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
其次,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也面临着困难,许多年轻人对篆刻艺术缺乏了解和兴趣。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
元代赵孟頫的圆朱文篆刻,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
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
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
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
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
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
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
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
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
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
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
篆刻发展脉络
篆刻发展脉络
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主要使用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包括战国、秦汉、魏晋六朝、唐宋元等时期。
在篆刻的早期阶段,它主要是一种实用印章,用于代表权力和身份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风格和技巧也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明朝时期,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篆刻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印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流派篆刻时代。
到了清朝时期,篆刻艺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风格和技术。
在这个时期,篆刻艺术家们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追求完美的效果,同时也注重对印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研究和探索。
在现代,篆刻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欣赏。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篆刻艺术家们也尝试使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创作更加具有现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
中国历代篆刻风格
中国历代篆刻风格
中国历代篆刻风格各异,每个时期的篆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各个时期篆刻风格的简要介绍:
1.商周篆刻:商周时期的篆刻以甲骨文为基础,字形多为方块,笔画刚劲有力,构图简洁明快。
2.秦汉篆刻:秦汉时期的篆刻以篆书为主,字形更加规整、方正,笔画更为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官方气息。
秦汉印章的文字端庄工整,气势开张,多方正典雅之风。
3.魏晋南北朝篆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篆刻以小篆为主,字形更加清秀、细腻,笔画变得更为柔和、流畅,表现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息。
4.唐宋元明清篆刻: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篆刻风格各具特色,但总体上可以看出趋向于重视个性表现和艺术性追求,注重用笔细腻、造型精致、意境深远。
5.近现代篆刻:近现代篆刻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传统派、新民主主义派、抽象派、现代派。
这些风格各具特色,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或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或注重创新和突破传统。
总之,中国历代篆刻风格丰富多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风格各异的篆刻作品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篆刻】篆刻的主要流派
【篆刻】篆刻的主要流派唐宋以后,随着鉴藏印、斋馆印、吉语印等闲章的使用日趋广泛,印章逐渐突破了原有的信用凭据功能,被文人墨客当做文学、书画之外又一抒情表意的艺术载体。
到了元代后期和明代中期,花乳石、青田冻石等石材先后被引入篆刻创作,其温润细腻、易于受刀的特性,使得原本只能由工匠完成的印章镌刻,连同刻制前的书篆过程,在文人手中得到完美呈现。
印章材质的变化,逐渐扩展了篆刻的创作群体。
在此之前,由于欧阳修、赵明诚等学者的推动,宋代金石学的勃兴,带动了集古、摹古印谱的出现,人们开始把印章纳入艺术审美的范畴。
经过数百年发展,篆刻成为一项体现创作者学识、修养和个性的,充满雅趣的手工劳作,并最终升华为具有创作和审美价值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篆刻创作群体的扩大和作品数量的增多,一方面推动印章风格在摹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演变和创新,进而出现了印学史上仅次于汉印的又一艺术高峰。
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精于此道的篆刻名家,他们之间往往有师承授受的关系,或者由于地域和行谊的接近而在艺术趣味、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趋同性,由此形成了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
文彭(1497—1 573)是印学史上公认的文人篆刻的一代宗师。
明清印学一脉从他开始,经由何震、程邃、丁敬等人的传承和创变,不断开枝散叶,衍生出风格面目极其丰富的篆刻流派,流风所及,直迄清代中叶,后世有印论家将他比作仓0立佛教南宗的六祖慧能。
他和受他直接影响的一批篆刻家被归为我国印学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用文彭的号来命名,称为“三桥派”,又因其籍隶苏州而称为“吴门派”。
文彭“琴罢倚松玩鹤”(连款)文彭之后,治印家可以称宗派的,明清两代主要有皖派、歙派、浙派、邓派、黟山派、吴派、赵派等。
根据创立者或代表人物的不同,又有雪渔派(何震)、泗水派(苏宣)、莆田派(宋珏)、娄东派(汪关)、徽派(程邃)等。
各流派的命名,或因籍隶,或系以人。
由于明清文人篆刻发展的脉络绵延数个世纪,牵涉的篆刻名家人数众多,艺术的传承取鉴又非一时一家所能拘同昕以关于流派名称和印人归属历来有多种不同说法。
篆刻的知识点总结
篆刻的知识点总结一、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篆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就是一种篆刻的形式。
在这一时期,篆刻主要用于宗族图腾、祭祀卜筮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篆刻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篆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如汉代的关汉卿、唐代的虞世南、宋代的李邕、元代的赵孟頫等,他们都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伟大艺术家,对中国篆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篆刻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书法家们的重要工具,更是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
二、篆刻的艺术特点和技法1. 篆刻的艺术特点篆刻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以简洁、明快、深沉的风格著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表现。
篆刻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在篆刻艺术中,表现的主要是"意境",追求"神韵",通过一种古朴、幽深、含蓄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追求。
由此可见,篆刻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审美追求和文化传承。
2. 篆刻的技法篆刻的技法是篆刻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方法,它是作者表现艺术个性和风格的重要途径。
在篆刻的创作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印材选取、刀法运用、字体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这些技法手段在篆刻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印材选取是篆刻的第一步,印材的选取对于篆刻的质量和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篆刻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宜的印材。
其次,刀法运用是篆刻的关键,它主要涉及到刀法的用力、角度、速度等方面,篆刻家需要借助刻刀的锋利和灵活性来表现出作品的纹理和线条,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篆刻(Sealcarving)及其流派(有莆田派,哈)
篆刻(Sealcarving)及其流派(有莆田派,哈)篆刻(Seal carving)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篆刻可分为周玺印、秦汉官印等多种。
篆刻[zhuàn kè](1).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文选·任昉》:“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篆刻为文,而三冬靡就。
” 吕延济注:“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
” 宋秦观《赠刘使君景文》诗:“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
”(2).谓雕琢,过分修饰文字。
明高启《跋沟南诗后》:“格律深稳,不尚篆刻,而往往有会理切事之理。
”(3).雕刻印章。
《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文彭、文嘉﹞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米紫来自书诗卷》:“﹝米紫来﹞诗画皆工秀,兼善篆刻。
”郭沫若《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抱石,我看是一位标准的中国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篆刻,又会书画,长于文事。
”篆刻流派:皖派(徽派)代表人物:何震、文彭、苏宣等。
歙派(歙中四子)代表人物: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
泗水派代表人物:苏宣粤派(黟山派)代表人物:黄士陵浙派(西泠八家)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新浙派代表人物:赵之谦赵派(虞山派)代表人物:邓散木鲁派(山东派、齐鲁派)代表人物:刘兴、孟国波、李家栋、张诚、司彬钰、李旸铭娄东派代表人物:汪关、林皋(林派)、巴慰祖扬州派代表人物:林皋(林派)、汪关、沈世和如皋派代表人物:许容、童昌龄、陈瑶典等云间派代表人物:王曾麓父子、鞠昆皋京派代表人物:齐白石闽派(莆田派)代表人物:宋珏、吴晋、练元素、薛穆生、许有介、兰公漪等篆刻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
【知识】篆刻的演变
【知识】篆刻的演变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
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
印质有铜有玉。
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
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
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
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
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
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
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
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中国篆刻史》——派系、社团
《中国篆刻史》——派系、社团第一章印章的起源第二章古代的玺印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第七章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5、解释:浙派答:丁敬是浙派的祖师,其篆刻“思离群”思想一直是浙派创作的主导思想。
但是,在丁敬的时候还没有“浙派”这个名词,到了黄易、蒋仁、奚冈继起学习丁敬,把其篆刻中用细碎切刀拟汉白文印和方朱文印等为主要对象,加以发展,才形成为浙派;丁敬创作的很多方面他们尚未继承。
嗣后,陈豫钟、陈鸿寿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使这一路更趋成熟;到了赵之琛、钱松又发生了嬗变。
代表人物是西泠各家。
6、解释:西泠八家答:西泠四家:丁敬、黄易、蒋仁、奚冈。
六家:加上“二陈”——陈豫钟、陈鸿寿。
八家:加赵之琛、钱松。
黄易,刻印重创作感情。
蒋仁,强调神韵意兴。
奚冈,边款书体多样。
陈豫钟,书法求印法。
陈洪寿,喜以剥蚀为意趣,从神理中表现雄健。
赵之琛,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钱松,学浙派风格的造诣很深,独树一帜。
7、简答:浙派篆刻艺术的主要特点?答:①刀法是浙派篆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以短刀切涩进显示刀趣。
浙派的刀法开创了“刀笔合一”的新时代。
②篆刻用字具有独创性。
篆书趋于简化,这种简化又与刀法结合起来,胜于汉印的篆书。
③浙派的边款独具特色。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诗文并发,刀笔共茂,特别是以论印为内容,长篇挥洒,呈微观之妙。
丁敬的“思离群”思想一直是浙派创作的主导思想。
“思离群”即是创造。
浙派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然挺立,主要是它艺术思想所蕴含的创造力。
这就是浙派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8、解释:徽派答:汪肇漋、巴慰祖、胡唐传程邃之学,称为徽派。
9、解释:云间派答:上海奉贤云间派。
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他们的作品别有构思,追求创新,可创新都没有成功。
10、解释:邓石如派答:正当蒋仁、黄易、奚冈高举“浙派”的大旗称雄于印坛,蓬勃向前发展的时候,邓石如在长江的北面别树一帜。
篆刻的印式与风格演变一
艺术欣赏篆刻漫谈之二月Ilf■:oi目十目2‘t自.*Ⅱ■#目3}f十自*!fp目4}dq:n*t篆刻的印式与风格演变(一)李蕾文『印章作为艺术品,萁印式与风格演变日以从=个方面来认识.器物形制的雕刻和铸造技艺.印面文宇的书法和镜刻艺术。
百花齐放——春税艟国古铱先秦的印章称作。
祢’.从金.从尔,盒是印章的材料{古代称铜为金},尔是印章的称呼(按压的意思,与。
抑”的吉音同韵),“铢“为后来。
玺“的古写体。
从先秦的。
玺“宇的多种写法中,从童、±、玉等,说明当时的印章除盒属铜外,还有银、陶土、i石等材料制作的。
传世觇国古玺数量日观,大小不一。
印文有朱白之分,朱文官印形制小,以宽边细文为多,线条细瘦清劲,道劲挺拉,布局自由是日。
由于印面口角多滚圆.有柔和感,所以印家苜。
绵里藏针”之称,是说其边框柔软似棉,而边内文字疫劲如针。
春秋战国古铱的艺术风格基本以古朴自然为主。
由于诸侯割据,文字不统一,鲁国审美趣味差异,古铢£现*真烂漫、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艺术风貌。
其形式雎意,有方、啦、椭圆、长条、心形等,每印均有边框或界格作为章法的辅助形式。
印面文字大小错落有致,疏密相问.琉则大块留红.密处不窖走针。
朱文线条流畅劲挺.精徽自然,为铱中精华。
白文凿印.相扩古拙,形成精微与古拙两种对比强烈的风格。
*形铱,作为取吉辟邪的佩氟z物,其中主要是禽兽、^物、吉祥纹样.线条简练.十分传种。
春秋战国古钸用途广泛,使用在封检、佩戴、取信、勒名、趋吉辟邪、装饰、殉葬等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和官员用印B经比较苦谊。
(左传)曾记载7襄公=十九年发生的一件历史事实:鲁大夫季武子攻取7卞邑,襄公派公冶去7解情况,公冶出发7,却未带任何可以代表国君的凭信,于是“玺书,追而与2”。
说明当时表示官员身份的官印B经产生。
同时,各国在战事中需要密封官方文书.简牍B经罘用镎印来封栓文书,并已形成7制度。
始有定制——睾印秦印的形式更广泛,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寻昧。
第八讲_篆刻简史(一)
新浦县新铸印
• 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以用隶书、楷 书入印,亦颇具特色。
作业:
• 用平时临摹的汉印格调创作:“长乐延年”
(三)秦汉魏晋时期印章
• 秦印文字是与秦小篆相近的摹印篆,印文 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 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 格,是秦印显著的特点。
• 汉代是印章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 • 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 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 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
•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印章色。因社会动荡, 战乱不已,文武官员常调动,封拜频繁, 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印坯上临时刻凿, 印文不加修饰,便为急就章。
汉鸟虫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汉玉印
• 吕婧
皮聚
汉滑石印
右为安阳出土的三枚古玺
(二)先秦时期印章
• 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经历了一个由 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 •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 时期。
• 古玺分官、私两类。 • 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玺文 精细,章法生动。 • 古玺特征是:朱文玺边栏宽阔,白文玺有 界格。形状、大小不一。
第八讲
篆刻简史 (一)
主要内容:
一、工匠印章时代
(下一讲内容) 二、流派印章时代
一、工匠印章时代
• (一)印章的起源 (二)先秦时期印章 (三)秦汉魏晋时期印章 (四)隋唐宋元时期印章
(一)印章的起源
• 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 国时代。
陶拍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 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 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 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 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 已普遍使用。
人教版篆刻《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篆刻《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教案主要针对人教版篆刻教材中的“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这一章节,针对初中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篆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篆刻的流派和发展历程。
2.认识篆刻中不同风格的特征,辨析不同流派的差异。
3.运用所学知识,创意设计自己的篆刻作品,展现个人艺术审美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篆刻的历史和发展。
2.在黑板上展示几幅篆刻作品,让学生先自由欣赏一下。
并根据学生的反应,询问他们对这些作品的印象和认识。
3.2 讲解1.授课PPT介绍篆刻的流派并讲解各个流派的特征,包括:秦篆、汉篆、魏碑、隶书、楷书和草书。
2.同时,介绍篆刻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代表人物等知识。
3.3 辨析1.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并发放若干张篆刻作品,每组分别分析所发篆刻作品的流派和风格特征,同时让学生有机会辨别不同流派篆刻作品的差异。
2.分析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篆刻作品播放,加深学生的印象。
3.每组报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归纳总结各流派的主要特征。
3.4 创作1.花时间让学生体验篆刻制作的过程,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研磨石料或橡皮块上尝试写出一些简单的篆刻字。
2.授课PPT演示一下手法技巧,并且结合篆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跟学生讲解如何把自己的创意和个性融入篆刻之中。
3.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前期的体验,自主创作自己的篆刻作品,并在班内展示讨论,比较不同同学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3.5 反思1.请学生回收反思表,并重新看一遍自己的篆刻作品,思考如何运用篆刻的手法发扬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2.当老师为同学们提供反馈和指导,对每一位学生的篆刻作品给出鼓励和改进建议。
四、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是以人教版篆刻教材为基础,组织学生探索篆刻发展历程,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元代印章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元代印章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
米芾( 米芾(1051-1108) )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 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 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 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 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 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 严于法度,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 “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 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 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 “米点”。
• 隋唐
• 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印章,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高 度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落以后,并未再次出现复兴的高潮。其原因,似乎与纸张的大量出现 关系密切。 • 隋唐时期的官印和私印,一般都称印,只有皇帝才称玺。武则天称帝后,认为玺字与息字读音 相同,而息又和息灭、死亡有关,因此在改制后的延载元年(694)将玺改为宝,而官租印章申特有 的记字也出现了。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隋唐以后
• 隋唐以后印章使用范围更广泛,由此书画收藏印、斋馆印、别号印、诗词印逐渐产生。到了元 代,印章与书法、绘画紧密结合,由于帝王的喜爱和文人的重视,玩赏篆刻之风渐兴,于是有印谱、 印论出现。王冕以花芯石刻印,简便易行。文人雅士多乐而从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
赵孟頫篆刻
篆刻流派之先驱赵孟頫所刻的细圆朱文印秀逸圆工,宛转疏朗中带朴拙俊拔之气。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明代的篆刻
• 明代,随着石质印材的大量发现和广为应用,文人自篆自刻印章蔚然成风,以 往只有印工治印的漫长历史宣告结束,真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从此揭开了崭新 的篇章。 • 明代以文彭、何震力求复古,用涩刀刻石仿汉,一扫唐宋萎靡之风,开启篆刻 新路。 • 作为这一时期的开山人物,明代的文彭和何震所创的印章艺术流派,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
字尔宣,啸民,号泗水,安徽歙县人。尝在文彭 家设馆,得文彭传授篆法。后纵览秦汉玺印,深 得汉印布白之妙,在朱白处理上充分汲取了斑 驳气息,追求金石味。由于其印作古朴苍浑,名 满海内,时人称苏宣与文彭、何震三家鼎立。 著有《苏氏印略》四卷。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清代篆刻
•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 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 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 的基础。 •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 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借古开今, 成为浙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 琛、钱松等八人的继承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八位篆刻家也称为“西 泠八家”。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战国玺印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战国玺印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战国玺印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秦汉时期
•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印章空前发展,印章即被法定为代表当权者权益的信物。其 制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其材用玉;其余的只能称印,且限用其他印材。 • • 其艺术特点: 其艺术特点: 印文字体都取秦小篆,齐整秀丽,凿刻圆润,笔势挺拔有力,刀法纯熟,耐人寻味。 印面的切分并不成等比,使印面结构天然浑成。 • 字多用摹印篆,方正平直,浑厚古朴,气势雄强 。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文 彭(1498-1573)长洲人(今江苏苏州),是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字寿承,号三桥,擅
书画,曾做过两京国子监博士,因此一些书上称他为文国博。他把灯光冻石引进到篆刻界,对篆刻 艺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元末王冕最初以石代铜刻印的尝试,到了文彭时代才广开风气,成 为时代的习尚。
•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 )、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
• • 人们一般把秦代以前的印章归称为古玺,多为铜质铸造,有官私之分,形制多样,大小不一。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诸侯列国各霸一方。各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 展,尤其在文字书体上不尽相同,形成了战国玺奇古诡异、天真烂漫、变幻莫测的基本格调,因而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 其艺术特点: 字体结构严谨,章法多变,韵味醇厚。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篆刻艺术
Seal cutting Art
主讲: 主讲:张瀛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第一章 篆刻艺术发展轨迹、风格流派 篆刻艺术发展轨迹、
• 一、概述篆刻
•
•
篆刻的概念: 篆刻的概念:
既用篆书刻成的印章。又称玺印、印或印章。印章在古代作为信物出现,象征权力或凭信的证物。
•
1、琴罢倚松玩鹤
2、七十二峰深处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文彭之印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篆
刻
课
程
•
何震: 何震: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孜孜于书篆治印。力主以六书为准则,摒弃元末金石界出现的
庸俗怪异和杜撰擅改的陋习。他与文彭独树一帜,矫正时弊,实现了书法与刀法的一致,为篆刻基 本理论奠定基础。他的篆刻作品,纯朴清新,遒劲苍润,素以流利、隽逸、典雅古朴而闻名。他着 力仿古,摹拟汉印,其仿汉满白文,刀法猛辣挺劲,刀阆历历可见,功力独到,给人以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
• (二)、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以及古文字学的关系
• • • 重视打好篆书书法基础,写篆书与搞篆刻都以古文字为素材。 了解古文字偏旁部首构造原理及其衍化规律。如“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转注、假借) 了解古文字的各种书体、风格的历史演变,对书法进行学习。
阜
阳
师
范
学
院
美
术